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另 一方面 ,文本既然是在敘述事件時談論自身的存在,那麼被敘述的事件(即內容信息——社會的、倫 理的、歷史的、生命的等等 )在文本之中由於文本的形式結構的詮釋必定會改變它在進入文本之前的原始狀貌。隨著文本的形式結構的運演 ,事件就在文本的行進之中被展開,當文本的結構漸趨完整,事件也就被敘述完畢。事件完全成為表證文本存在的象征 ,成為文本的隱喻。
文本愈是精美 ,被敘述的事件愈是具有美的價值,換言之,文本的形式美會將內容信息所傳達的那種社會、倫理、歷史、生命的意義一體 導向審美的光輝之中 ,內容的價值為美的價值而存在,內容與形式美相互交輝,達到文本意義生成的極致。事件就儼然成了文本的征體和喻體 ,文本的形式結構便具有了一種指向和闡釋事件的隱喻與象征功能,而事件的社會、倫理、歷史、生命的意義就是文本的隱喻與象征功能的顯現了。
藝術的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 ,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藝術的發展有其自主運作的規律…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April 11,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导读
随着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资讯在国内的传播,社会参与式艺术这个较为陌生的概念渐渐为国内艺术界所熟知,相比传统精英化、白盒子空间式的当代艺术,社会参与式艺术具有鲜明的去中心化和社会参与感的特点,由此也引发了更多的讨论与争议。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不仅在去年主持过相关东南亚的参与式艺术展览,同时也策划发起过多个在地实践项目,在社会参与式艺术的跨领域具有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学术理论积淀。近日,艺术中国记者对陈晓阳进行了专访,陈晓阳解读分享了卡塞尔文献展和东南亚社会参与式艺术的部分作品,同时也对社会参与式艺术与乡建、社区营造等其他概念进行了理论辨析,并回应了在地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可能的方法路径。…
Added by Temer Loh on April 11,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這些組合由 「後成系統發生」(épiphylogénétiques,這個詞匯是作者自創的)層支撐,或者說「第三持存」(rétentions tertiaires),也就是說知識和能力在物件(objet)或者工具(dispositif)上凝固,而這些物件和工具通過代代相傳成為人類世界的物品(choses)。這些物品具有記憶技術[9](mnémo-technique,既記憶-技術)的功能,雖然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記憶技術。比如一把石鏟或糞叉,又比如我小時用過的點心鏟刀和煤鏟,這些工具本身並沒有輔助記憶的功能;然而,這些工具承載著關於操作(工具)的手勢和(工具)功能的記憶,而這種記憶自然而然地把工具歸到記憶技術的層面。
而真正的記憶技術(la…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April 11,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我理解奧利維爾·蒙然的擔憂,就我而言,面對外國人和超然存在(它們是我們數字時代社會心理和政治架構的兩大支柱),我一直在質詢人文主義的失敗。外國人常常被民族主義者恐懼,無論是出於實際的恐懼,還是因為他們往往被當作國家內部失敗的替罪羊。此外,在新興的互聯網公共領域中,國家級技術精英們很難有效地滿足公民網絡用戶對理想和信仰的需求,因為這些需求很難被准確地翻譯和傳達。然而,這兩種人類需求仍然普遍存在。
民族國家仍然是被「不存在的國家」吞噬的新人類的最佳容器嗎?我的答案是「是的」。民族國家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抗抑郁劑,只要它能與整體、區域和文化群體(例如歐洲)建立聯系。然而,這種聯系的代價是什麼?…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April 11,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我們通常以二元對立的僵化視角來看待冷戰,但這種視角無法捕捉到社會世界中的關系。這一時期的政治力量博弈不僅包括新舊帝國之間的談判與合作,或在地區范圍內自上而下地實施帝國基礎設施。此外,還有一些橫向網絡,它們既是帝國權力分配的產物,也是帝國權力分配的阻力。許多歷史學家對冷戰時期香港、新加坡和馬來亞的政治結構進行了研究,這些政治結構超越了直接的地區范圍。我將借鑑這些已有的學術成果,描繪影響華語文化生產的地區政治力場。
例如,歷史學家杜贊奇(Prasenjit Duara)認為,冷戰見證了帝國主義的新格局,這種新格局「不再強調基於民族間先天差異,也不再強調優越和剝削的必然命運」,而是「以發展…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April 11, 2024 at 3:00pm — No Comments
在成都的一個寧靜的咖啡館裡,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木質地板上,營造出一種溫馨而舒適的氛圍。趙明,一個對火車充滿熱情的銀行職員,正和朋友熱烈討論著最近的一個話題——綠皮火車的回歸。
「你知道嗎?最近很多地方都在討論綠皮火車的回歸。」趙明的眼睛裡閃爍著興奮的光芒,仿佛這個話題對他來說有著無盡的魅力。
「綠皮火車?那不是很久以前的交通工具了嗎?」朋友有些不解地問道。…
Added by 旅遊 庫 on April 11, 2024 at 2:11pm — No Comments
1
哦,不.不要去那忘川,也不要榨挤附子草
深扎土中的根茎,那可是一杯毒酒,
也不要让地狱女王红玉色的葡萄——
龙葵的一吻印上你苍白的额头;
不要用水松果壳串成你的念珠,
也别让那甲虫,和垂死的飞蛾
充作灵魂的化身,也别让阴险的…
ContinueAdded by Spílaio skiá on April 11, 2024 at 11:18am — No Comments
我們應該清楚,克里斯蒂娃不能被稱為形式主義者或者結構主義者。俄國形式主義者本身,事實上,在早期的、看似絕對的形式主義之後(形式主義這個稱呼,最初是它們的敵對者所使用的帶有輕蔑意義的術語),便開始向傾向於社會學的方向進一步發展演變。而大多數的法國結構主義者,除盧西安·戈德曼之外,都傾向於將歷史擱置在一邊,更不用說皮亞傑(Jean Piaget)理念中的認知主體。正如在這本譯著以及先前的克里斯蒂娃譯著中所能看到的,克里斯蒂娃將文學和歷史著作的歷史維度考慮進來,同時分析了主體的角色。盡管這一主體在文學和藝術作品的生產過程是一種異質的主體。
詩性語言與革命之間的關係在此處並非因果,也非直接關聯。這兩個概念之間的紐帶所涉及的內容與薩特在闡釋「介入」…
Added by moooi on April 11,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陽虎去齊走趙,簡主問曰:「吾聞子善樹人」虎曰:「臣居魯,樹三人,皆為令尹,及虎抵罪於魯,皆蒐索於虎也;臣居齊,薦三人,一人得近主,一人為縣令,一人為候吏,及臣及罪,近王者不見臣,縣令者迎臣執縛,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虎不善樹人」主俯而笑曰:「夫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隰斯彌洞察田成子心意,本欲伐樹以迎其意,卻在使人伐樹的當下豁然醒悟,先行逆料他人心意可能帶來的危機,遂止而不伐;後者陽虎為君舉才的結果,卻換得忘恩負義,被反咬一口的下場,從而感嘆不善樹人。這就好像大自然中種樹的道理一樣,種得橘柚香而甘,種得枳棘卻成而刺人,讓人聯想人事作為,培育人才也不可不慎。兩則寓言從人物的立場開展故事,敘說植物所蘊含的道理,再與人之作為相連結,在敘事當中藉著植物題材以衍生寓意。…
Added by 慕課師 on April 10, 2024 at 1:00am — No Comments
內容提要:狄爾泰用與人的生命存在相關的理解范疇,抵御了自然科學研究中基於無生命現象因果分析的說明范式的普適性僭越,形成著名的「歷史意識」。他將歷史與系統的探討結合起來,則是要將哲學思考落實到具體的歷史性關聯與境之中。狄爾泰提出的所謂精神科學,就是對這種由人類生命活動建構起來的歷史性關聯與境內在體驗之上的領悟。由此,歷史研究成為一種生命此在重構過去生活的擬建。
作為歷史學研究對象的「歷史事實」是被建構的,每一代人都只能根據自己的生活情境重構那些他本人沒有親身經歷的生活場景,這是筆者所謂「歷史構境論」中的一個基礎性論點。最近,因為研究海德格爾與馬克思的關係,筆者細讀了德國歷史哲學家狄爾泰的部分文獻,有感於他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涉及歷史研究的一些有關歷史關聯與境和重構論思想的論見,寫就此文,與歷史學界喜歡方法論和史學理論的朋友們共思。…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9,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西方的「赫爾墨斯學」(hermeneutics之音譯)在中國學術界迄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譯名,但大勢上看來,最終就是在「詮釋學」「解釋學」「闡釋學」三者中擇其一而名之了。不過,較早時候出現的「釋義學」盡管如今似乎逐漸地淡出人們的視野,這一名稱卻最鮮明地提出了「赫爾墨斯學」的核心論題——意義。
其實,解釋學就是意義之爭,或者也可以說,解釋學就是一種「意義學」,因為意義並非我們輕而易舉可獲得的東西,而是需要使用一系列的方法來做艱難的探尋。但在方法之先,我們又必須對意義做出本體性說明,即什麼是意義?它來自何處?對此的回答可避繁就簡分作兩派:一派認為意義就是作者的原意,是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東西;另一派則主張意義是互文性的或結構性的,是作者之表達與整個社會符號系統的網絡關系,即一種符號間性。…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April 9,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斯蒂格勒认为,福柯的「人的发明」的观点是模糊性的,因为他恰恰没有很好地认识「谁」与「什么」及其相互关系。其实,我倒觉得福柯的观点是先进的,因为他对人的看法已经站在了超越「谁」(主体)和「什么」(对象)的实体论的新维度中,即功能性的怎样。他的认知(savoir)和权力(pouvoir)说都是功能性的关系范畴。[5]在斯蒂格勒看来,德里达的延异概念很好地说明了「谁」与「什么」的关系。
延异(différance)既不是「谁(qui)」,也不是「什么(quoi)」,它是二者的共同可能性,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往返运动,是二者的交合。缺了「什么」,「谁」就不存在,反之亦然。延异在「谁」和「什么」之外,并超越二者;…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April 9,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這個區別就在於是將「溯行」道路本質把握為連續性、統一性的還是斷裂性和離散性的?關於這一區別,德裡達《胡塞爾〈幾何學的起源〉引論》一書的漢語譯者方向紅教授曾有一段話切中要害。他在該書的「譯者後記」中這樣寫道:「路漫漫其修遠兮,返回的道路是暢通無阻還是荊棘叢生布滿歧義?胡塞爾小心翼翼地選擇了前者,而德裡達則堅定地選擇了後者。」
德裡達是否從一開始就如此「堅定」姑且不談,但後來隨著以「延異」概念為核心的後現象學「解構」哲學的形成,德裡達「選擇後者」的立場一定是越來越「堅定」。例如,斯蒂格勒就沿循德裡達的說法,指出胡塞爾一生探究起源和創生問題,其間五個階段,從早年的《邏輯研究》,到晚年的《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現象學》,無一不困境重重。所以,一部現象學的歷史,或者任何思想,乃至「世界歷史」本身,無非就是一部重重疊疊的「困境史」。…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April 7, 2024 at 1:30am — No Comments
(二)呈現顛覆傳統的獨特思維
莊子的《匠石與櫟社》——櫟社樹之「散木」,「不材之木」形象,成為貫穿唐宋陸續寫出探討樹木材用寓言的核心價值。如北宋歐陽修《伐樹記》,晚清吳沃堯《投生》等篇,皆從莊子樹木的「無用」,「有用」的價值論辯為寓意出發點。
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觀,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Added by 慕課師 on April 7,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編輯推薦:作者多年的教學以及同藝術家共事的經驗告訴我們,概念與觀點就像工具一樣,只要有用處它們就有探究價值。本書的大部分內容與思路都是建立在此種觀念之上的。當然,這里也有一些疑問(這些疑問也構成了我們踏上征途的路徑圖):克里斯蒂娃哪些方面的研究與藝術家最相關?她的研究如何闡釋實踐與創作過程?如何使用克里斯蒂娃的觀點來解讀藝術品?她的研究如何闡釋藝術家與藝術品之間,藝術家、藝術品與觀眾之間,藝術與知識之間的關係?最後,這些問題的答案是否能揭示出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與功能?…
ContinueAdded by OVEPI on April 6,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愛墾評註:創造力研究
茱莉亞·克里斯蒂娃是西方理論批評界和知識分子界不容忽視的存在。她也是這一代法國主要理論家中唯一的女性,她的理論成果因挑戰了長期以來男性佔據主導地位的西方思想傳統而更顯矚目。美國學術界對她著作的譯介並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地迅速克里斯蒂娃的《詩性語言的革命》法文版出版於1974年。1978年,德譯本正式出版。英譯本出版於…
Added by moooi on April 6,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在狄爾泰,體驗乃生命之自我展開。體驗的主體是生命,是生命在體驗著和活動著,因而沒有生命,體驗和活動便無從談起,或者也可以說,體驗不過是對生命經歷的描述。體驗的客體——如果有的話——也不等於在認識論中與主體呈二元對立態勢的那種客體,它是生命自身的活動。在這一意義上說,體驗意味著生命的自我體驗,即生命體驗著生命本身的體驗(經歷),這種體驗不具有反身而思的性質。因此,嚴格說來,在體驗中沒有主客體之分,就是生命以生命的形式顯露著自身。如其構詞所提示,Erlebnis的要義是生命。…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April 6,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斯蒂格勒这里所说的「已经在此」指的是第一个方面,即此在在走进世界时,总有一些先行的东西已经在事先规定和制约此在的存在了。而具体说,他的已经在此就是义肢(文化—技术)的「放在前面」,「义肢性是世界的已经在此,因此也就是过去的已经在此」。[1]281
依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现实的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性的生活条件之中,一个民族和时代的人,总会遭遇前人所遗留下来的生产方式所规定的前提。索恩-雷特尔将这种制约社会存在的先在的物质指认为社会先验。2016年,斯蒂格勒在南京大学讲授的「南京课程」中,直接引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相关的经典表述。[4]11-12…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April 5,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新的藝術語言與概念,無外乎兩種來源。一種是向外拓展。例如,做跨學科的會通研究,把古今中外文學、詩歌、美學、思想史、哲學史等資源轉化到藝術中來;另一種便是向內深挖,不斷地加入新的實踐與體悟,在創作與實踐工作過程中提煉新的語言。
這種新語言,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美術史與批評系主任詹姆斯·埃爾金斯教授稱之為「工作室語言」,筆者則更願意稱之為「感覺系統語言」。它是一種在工作室創作過程中與心靈狀態「共振」所產生的鮮活語言。這與單純的梳理堆積的陳舊文字與材料的理論研究方式,是不一樣的系統,它也是新的藝術語言、風格乃至精神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因為「活」的問題,總比「死的材料」更具有生命力。…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April 5, 2024 at 2:00pm — No Comments
天人合一,古今勾连…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April 5, 2024 at 11:09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2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