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演 義國
  • Male
  • 雪蘭莪 直落昂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三演 義國's Friends

  • Malacca 皇京港
  • Bir Tanem
  • Bayrut Alhabib
  • 厚數據才厲害
  • Baghdad Janim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比雷艾弗斯
  • Taklamakan
  • SRESCO
  • Zenkov
  • KyrGyz
  • Kehtay Dream
  • Almaty 蘋果
  • 中砂礁群

Gifts Received

Gift

三演 義國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三演 義國's Page

Latest Activity

三演 義國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11

理性認知與情感感動的互動還在於,想像力的自由活動似乎是獨立的,它創造諸種意象,但在實際的審美經驗中,理性會對想像力有所引導與約束。約束想像力的,一方面是對審美對象的肉身式的體驗和某種經驗記憶;另一方面,是理性認知對想像力所創造的意象的選擇,從胡思亂想中選擇閃現著意義與價值的部分,選擇那些「合情合理」的部分,進而從理性理念的角度對想像力創造出的意象展開合目的性的反思判斷。雖然情感感動呈現為肉身經驗,但它包含著某種合目的性,它被日常情感經驗的一般性與普遍性所約束,有「常情」或者「人情」在;它也被「理」所引導著與約束著,即便是由感動釋放出的想像力的自由,都被理性認知賦予了合目的性,這就意味著,在情感感動和理性認知之間,有一種交互性:情感引起並推動認知,認知把情感感動意義化、價值化,並對情感感動進行反思判斷。在審美的三種展開路徑之中,既包含著諸認識能力的自由游戲,又呈現出諸契機之間的交互影響,因而,審美是包含著自由選擇的,在審美統攝之後它如何展開,這不可預料,在發生過程中,究竟會經歷什麼,這同樣不可預料。如果某物偶然讓我們感動了,這是一次反應,而這個反應究竟會引起想像力的自由游戲,還是引起沉思…See More
14 hours ago
三演 義國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10

直觀感受與情感之間相互影響,會促成「表象」的生成,表象首先是主體化的「現象」,是「現象」在主體意識中的形式化呈現。它的產生受到通過感知直觀獲得的感性雜多的影響,在這個環節中,感知直觀為知性和想像力提供原材料,由它們把對象統攝為整體性的表象。由於情感會影響感知直觀的視角與內涵,會影響想像力的活躍程度,因此,情感感動對於直觀的反作用,使得我們在感動之後會去進行新的直觀。這種新的直觀帶著某種情感來直觀一個對象,在對象中尋求對這種情感的共鳴,這就使得直觀具有情感上的合目的性,從而產生了類似審美的反思判斷的效果。這無疑讓直觀和情感之間具有雙重性關係,一重是反應,直觀而來的心靈反應和情感反應;第二重是以主體感受對對象的反思,是情感反應之後對對象進行的合目的性反思。其次是感官感知也可以直接引發理性認知,把感知和理性結合起來,形成感悟與直覺,這也是一種新的認知。我們的感覺是具有「存在—深度」的感覺:「自然的感覺比理解聰明,因為它使我們知道審美對象具有牢固性……我們是按照人的深度來感知物的深度」,感覺有深度,那就意味著感覺可以把握「意義」,決不緊緊是質料的牢固性。感覺是有深度的,人的感官不是純動物性的,…See More
yesterday
三演 義國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9

這四種認知奠定了審美的認知維度,它使審美獲得了對於意義與價值的傳達功能,這讓審美獲得了與哲學與宗教並行的文化地位。六、審美的三個展開路徑之間的關係:互動互化的自由游戲在面對一個審美對象時,究竟是通過感性直觀而獲得形式愉悅,還是進行情感體驗而獲得情感愉悅,抑或是通過認知而獲得認知愉悅,這三種審美路徑孰先孰後?三者是什麼關係?——三者既是遞進的,也是互動互化的自由游戲狀態。從時間性的角度來說,感性直觀是在先的,由它引發情感體驗,也由它為認知提供對象。審美首先是一種感性活動,因此,感性直觀是審美首要的展開路徑,其他兩者接續其後,在直觀之後,究竟是趨向於情感體驗,還是趨向於認知活動,這是由審美者的立場決定的:浪漫派會傾向於情感體驗而理性主義者會傾向於認知,而在情感體驗與認知活動之間,又可以相互引發。三者間的遞進關係體現在:通過直觀獲得的形式愉悅包含著對對象之存在的感官反應,主體的自由性相比於情感體驗要弱,而情感體驗畢竟還要「感於物」,相比於主體主動的理性認知,其自由性也要弱一些,因而,從審美中主體的自由度而言,三種審美路徑存在著一個遞進關係,甚至是肯定性的超越。三者間的自由游戲體現在:在審美統…See More
Sunday
三演 義國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8

其次,在審美之中,發現對象的獨特性與新奇性,也會獲得愉悅,因而也被認為是審美,並被浪漫派美學納入到審美之中。但是,對對象的獨特性與新奇性的認識,是理性認知的結果。獨特和新奇既是指質料上的,也是指形式與功能上的,而「獨」與「新」的判斷,基於對事物的常態的認識,是一類事物經驗化的常態與這類事物中某個個別事物進行比較的結果。第三種是真實感的獲得。真實感的獲得,總是在一個經驗物和它的模仿或者復制品之間進行比較的結果,無論是造型藝術還是音樂藝術,當然也有戲劇藝術,這些藝術本身包含著模仿的成分,會帶來真實感,真實感在美學史上常常被視為「一種美感」。真實感的獲得源於一種符合的真理觀,這種觀念本來要求的是模仿物和被模仿的對象之間的肖似關係。判斷事物之間的相似性,這本來是個知性認識問題;判斷事物之間在觀念上的相似性,這是個理性判斷問題,這都不構成審美。但是,在這兩種判斷實現之後,會產生連帶的愉悅感,它的原理是:既然每一個意圖的實現都與愉快的情感結合著,那麼在真實判斷中,也包含著「意圖的實現」——尋求事物的相似性與一致性,那麼愉悅就發生了,這種愉悅還伴隨著符合判斷的實現所帶來的認同感。這種伴隨著認同的愉悅…See More
Sep 20
三演 義國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7

「體驗」一詞是以下多重「行為」或者「含義」的綜合:體驗首先是認識主體以其身體對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他的身體感知本身是作為認知圖式引領主體對於世界的認識,它是認識的源頭,這種身體「感知」觀在審美與藝術中體現為對對象之「質感」的感知性的體驗,在體驗中,對象以其存在給予我們直接的感官感受;其次,體驗包含了想像力的自由和情感的勃發狀態;第三,它是指生命化的個人感受,這種感受的獲得是個體性的,是個人的生活經歷與情感歷程的積淀過程,是個體對於世界的個人化的主觀認識,這種認識是最真切的,最自我的,最直接的,是感性的直接的知覺的結果;第四,體驗的過程,就是意識的意向性構成和意義統一體的建構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體驗是認知的真正開端,是「真知」的開始;第五,體驗是認識主體在生存過程中,在世界之中的,在與它者共在之中形成的「在之中」的領會,是在世的「領會」,這種「領會」先於認識,卻是一切認識的源頭。在「體驗」中,情感、想像與個體化的真知與反思融合在一起,物我兩忘,情意兩融,這種狀態,變成了20世紀的審美經驗所追求的最核心的部分,自這個詞登場之後,審美活動就在這個環節上,被等同於體驗活動了。把審美等同於情感…See More
Sep 9
三演 義國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6

這種樸素的心物感應觀深刻地影響著各民族的審美觀,在18世紀現代美學興起之前,甚至在19世紀的唯美主義之中,這種心物感應現象及其道德效果一直被認為是「審美」的一種形態。這就意味著,在對對象進行質料與形式的直觀之時,「並行發生」著一種心物感應現象,盡管表現主義們並不相信情感的心物感應的結果,但「表現」不是「審美」,審美一定是從對對象的統攝性直觀開始的,而藝術卻是從表現的衝動開始,這是藝術與審美之間的根本差異。並行發生的意思是,我們能從時間上說感知直觀一定先於情感體驗,因為情感體驗是由表象激活的,必須先獲得表象,但問題是,在獲得表象之後,是先產生了形式愉悅,還是先產生了情感感動,這是隨機而偶發的,是由個體的傾向與具體的境遇決定的。由於在審美的歷史傳統中肯定了情感感動的審美性,因此,感動發生往往就是審美的發生,從美學史的角度來說,對形式愉悅的肯定要晚於對情感感動的肯定。情感感動的發生經常被哲學家和詩人所描述,因而常常被視為一種審美狀態的開始,這個狀態的標誌是內心的激動與衝動狀態,是一種非理性狀態,這種狀態西方人用Enthusiasm這個詞來指稱:「Enthusiasm是一種強大而深廣的力量,它…See More
Sep 2
三演 義國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5

在對質料感官直觀之後(也許是之前),是對對象的「形式的直觀」。形式是一個複雜的概念:首先是指物質存在的直接呈現,是事物的整體性的現象,但是在具體的審美理論中,更多的指現象的構成要素,這些要素可以根據直觀的類型而進行劃分。形式直觀本質上是一個認知環節,因為只有通過形式直觀,才能獲得事物的表象,而表象是經驗認識的必然環節,但是形式直觀在人類的審美經驗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因為歷代的美學家們都認識到,通過對於形式的直觀,諸形式因素本身可以給人以愉悅,這種形式愉悅是諸種「美的藝術」之美感的構成因素之一。真正奠定形式審美之理論基礎的是這樣一套理論:當我們在對一個對象進行審美時,如果對象以其表象的形式給了我們自由愉悅,我們就獲得了美感,而對象因此就是美的。這種愉悅感其本質在康德看來是「想像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戲」。在這個理論中,給予我們愉悅的不是對象的某個形式要素,而是表象。我們對於對象之審美,首先是獲得關於對象的表象,而這個被給予的表象,包含著一種能普遍傳達的「內心狀態」,審美本質上是用這種「內心狀態」進行的合目的性判斷。這種內心狀態是鑑賞判斷中「愉悅」的原因,這個內心狀態是一種情感狀態——「內心狀…See More
Aug 24
三演 義國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4

三、審美的展開路徑一:感性直觀通過整體性直觀,對對象的精神風貌有所領會之後,審美並不會停留在這一統攝的結果之上,審美統攝所獲得的一般性是朦朧的,需要印證與明晰化,或者說,審美統攝像是給出了一個繼續欣賞的呼籲與召喚,因此,對對象的審美必須從統攝開始,但要進行具體化,從而落實到對諸種可直觀的構成性因素的分析性感知上。這就像我們對對象的認識,總是先獲得整體性的直觀印象,然後再細看對象是什麼,這之中包含著辨識與分析,這種辨識和分析是從感性直觀開始的。在審美中對對象的直觀,不是純粹直觀,而是肯定性的,以愉悅為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直觀。這種感性直觀從兩個維度展開,一個是對質料的直觀,一個是對「形」與「式」的直觀。這個區分來自康德:現象有其質料,有與感覺相應的東西;現象有其形式,即它可以在某種關係中被整理。緊接著,康德作了一個重要的區分:被置於某種關係中的東西本身不可能又是「感覺」,即感知現象的質料,與把握現象的形式不是並行的,因此可以把現象的形式和感覺分開考察,且質料是被給予的,不具有普遍性,而形式卻是在內心中先天地為現象准備好的,具有普遍性,所以康德把對現象的形式的認識與對現象的質料的感知分離開了,…See More
Aug 16
三演 義國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3

康德把對象中那種整體性的東西最初叫作「精神」。康德發現,「一首詩可能是相當可人和漂亮的,但它是沒有精神的。一個故事是詳細的和有條理的,但沒有精神。一篇祝辭是周密的同時又是精巧的,但是沒有精神」。這個被他稱為「精神」的東西,可以使欣賞者的內心獲得鼓舞而生動,可以讓「心有所感」,康德意識到,審美實際上是在感知和領會這種「精神」,它是直觀的對象,但又是一種超感性的統一性。康德認為,這些「精神」都是由想像力創造出來的表象,這種表象「引起很多的思考,卻沒有任何一個確定的觀念、也就是概念能夠適合於它,因而沒有任何言說能夠完全達到它並使它完全得到理解」。康德把這種表象納入到他所說的「理念」之中,當這種理念源於對象中的「精神」或者普遍性的「情感」時,康德把它們稱之為「審美理念」。「審美理念」本質上是「一種理念化了的表象,它是想像力所創造的表象,但起著理念的作用,因而也是一種特殊的理念」。這種「審美理念」非常接近於我們在上文中所描述的雄強、雅逸之類的概念,這些概念是精神性的,但是可以直觀把握,但二者之間還是有細微的差異:在康德那裡,審美理念往往和形而上學的理念、神學的和道德理念有內在關聯,他所舉的例子,…See More
Aug 14
三演 義國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2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審美的前提是我們以惠愛之心,以一種肯定性的態度對對象的感知,其目的是尋找其中令我們愉悅的部分,那個部分可以是賞心悅目的,可以是精彩絕倫的,也可以是對象的自由自在之處,還可以是令我們一往情深之處,更可以是對象有價值與意義之處!以一顆惠愛之心尋求對象中令我們肯定的地方,這是審美的前提,惠愛的產生,意味著審美站上了起跑線。…See More
Aug 10
三演 義國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1

摘要:「審美」的運作機制是這樣一套認知機制與過程:首先,惠愛之心與愉悅期待是審美得以啟動的前提;接著,審美統攝完成對對象的整體性精神風貌的把握,感悟到其中的審美理念;然後,從以下三個路徑中,審美者自由地選擇認知對象的切入點——直觀感知、情感體驗與認知判斷;進而在欣賞對象的時間性過程中,任由三者自由游戲,相互激發,相互轉化,諸認識能力的自由游戲是我們的審美享受的核心與基礎;最後在交感反思愉悅的獲得中,審美得以最終實現。 目…See More
Aug 4
三演 義國 posted a blog post

徐克謙·中國哲學之“是 ”與“實、事、史、時、勢 ” 6

中國哲學的這種“是”, 雖然沒有“上帝 ”或者某種彼岸的、先天不可知的神秘前提,作為其權威性可靠性的保證 , 但卻也因為其綜合引證、多重制約、辯證推論 , 擔保了它的正確性、可靠性和權威性。同時 , 在“實”、“事”、“史”、“時”、“勢”中求“是”, 還體現了中國哲學在總體上的一些特征 : 一、是其實踐性 , 注重“實”、“事”, 重視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 , 而非局限於純粹的邏輯和理論思辯。 二、是其人文性 , 強調“是”總是人的“是”, 是人在特定空間和時間中 , 也即一定背景下的理解和闡釋 , 不是脫離了人的價值論的“是非”來孤立探討所謂本體論的“是”, 也不是來自上帝或彼岸世界的啟示。 三、是其辯證性 , 表明“是”是在歷史和時間中的建構 , 並隨“時 ”“勢”而發展 , 並非永恒不變的形而上學理念。文章寫到最後,聯想到近年學術界討論的中國哲學之合法性問題 , 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說就是追問中國哲學本身的“是”與不“是”的問題。竊以為對中國哲學之合法性即中國哲學本身之“是”的質疑 , 也可以就用中國哲學求“是”的智慧來回答。…See More
Jan 2
三演 義國 posted a blog post

徐克謙·中國哲學之“是 ”與“實、事、史、時、勢 ” 4

由此形成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史學傳統 ,這種史學傳統由孔子開創 ,它不僅只是對歷史事實秉筆直書 ,而且要在其中善善惡惡 ,褒貶是非 ,寄寓微言大義。所以中國古代像《春秋 》、《史記 》那樣的偉大史學著作 ,同時也可以說是哲學著作。由此更形成了作為中國哲學之重要載體的經學傳統 ,漢代的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等等 ,都可以納入這種廣義的經學傳統 ,因為它們都是通過對歷史文獻的重新闡釋來表達其哲學觀念和理論體系的。在這種闡釋中 ,引經據典 ,溫故知新 ,繼往開來 ,“史 ”便成為論證當下之“是 ”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參照指標 ,而“是 ”也就存在於歷史的延續之中。例如儒家的“道 ”究竟“是 ”什麽 ? 用韓愈的話來說就是“堯以是傳之舜 ,舜以是傳之禹 ,禹以是傳之湯 ,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傳之孔子 ,孔子傳之孟軻 ”的那個東西[ 11 ]174,就存在於歷史傳統之中。個人的創造也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傳統中的創造。完全脫離歷史傳統而自以為“是 ”的東西 ,在中國哲學史上就不大可能被公認為“是 ”。四、“是 ”與“時 ”“是 ”與“時 ”兩個字本來就同源同義 ,此時當下即為“是 ”。“是…See More
Dec 27, 2023
三演 義國 posted a blog post

徐克謙·中國哲學之“是 ”與“實、事、史、時、勢 ” 5

中國哲學求“是 ”既不脫離“史 ”, 同時又必須因“時 ”, 這兩者相互作用 , 使得中國哲人求“是 ”的思維活動在古與今、新與舊、繼往與開來、傳承與創新之間形成一種必要張力 , 從而使中國哲學之求“是 ”既具有延續性和穩定性 , 同時也不乏創造性和生命活力。五、“是 ”與“勢 ”老子說 : “道生之 , 德畜之 , 物形之 , 勢成之。” [ 21 ]31 在事物成為其所“是 ”的過程中 ,“勢 ”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管子 ·君臣 》篇說 : “夫水 , 波而上 , 盡其搖而復下 , 其勢固然者也。”[ 6 ]174 任何事物或事情其實都有一個“其勢固然 ”的“勢 ”, 或曰必然趨勢。“勢 ”就是在特定背景環境下事物發展的一種客觀趨勢 , 是一種當下可以感受到的、自然而然且不得不然的潛在的“是 ”。 它雖然還不是現實的 , 但卻是可能的甚至是必然的。“勢 ”也指一種可以借用或可能發生作用的潛在的資源或力量 , 如《淮南子 ·兵略訓 》論述用兵之道有“三勢 ”, 即“氣勢 ”、“地勢 ”、“因勢 ”[ 4 ]2592260。“勢 ”對事物的發展和可能出現的結果有關鍵的作用…See More
Dec 22, 2023
三演 義國 posted a blog post

徐克謙·中國哲學之“是 ”與“實、事、史、時、勢 ” 3

“是”,在古漢語中本來是一個指示代詞, 意即“此”或“這一個”。“求是 ”就是要通過考察具體的“此事”或“這一件事”,從而得出具有相對普遍意義的“是”與“非”。中國哲學的“求是”不脫離具體的“此事”, “求是” 的抽象哲學思維,也不脫離具體的直觀考察。《釋名 ·釋姿容 》說 :“視 , 是也 , 察是非也。” 可見求“是”離不開對具體的“事”的“視”與“察”。再從哲學的表達方式上來說 , “是”不僅是從考察具體的“事”而來, 而且只有通過具體的“事 ”才能得到充分的揭示。所以在哲學思想的表述上 , 中國哲學家也傾向於用直觀的方法以“事 ”說“是 ”, 而不是脫離了具體的“事”, 用抽象的邏輯和理論體系來就“是”論“是”。例如在《論語 》中 ,“仁”究竟“是”什麽 ? 我們找不到孔子給出的孤立抽象的統一定義 , 因為孔子總是就著具體的事情 , 針對不同的對象­­來說“仁”, 而並不是脫離了具體事情 , 僅從邏輯上來推衍“仁”“是”什麽。對不同的弟子, 對不同的問題, 孔子都能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揭示“仁”之一端。這實際上正表明 , 所謂“仁”的“是”, 即體現於平常日用之中 ,…See More
Dec 19, 2023
三演 義國 posted a blog post

徐克謙·中國哲學之“是 ”與“實、事、史、時、勢 ” 2

上述所謂特定背景和主體與客體間、或主體與主體間的交往環境 ,在中國哲學話語中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 , 這就是“實 ”“事 ”“史 ”“時 ”“勢 ”。“實 ”“事 ”“史 ”“時 ”“勢 ”都是中國哲學中有重要意義的概念。中國哲學之“是 ”與“實 ”“事 ”“史 ”“時 ”“勢 ”的關係非常密切 , 中國哲人總是善於在“實 ”“事 ”“史 ”“時 ”“勢 ”中來發現“是 ”, 求證“是”。這一特征深刻地體現著中國哲學的本質 ,凸現了中國哲學作為一種不同於傳統西方哲學的哲學而存在的獨特價值 ,很值得加以深入研究。本文試圖通過具體論述“是 ”與“實 ”“事 ”“史 ”“時 ”“勢 ”的關係 ,來說明中國古代哲學的這一重要特征。一、“是 ”與“實 ”在主流的中國哲學傳統中 ,求“是 ”往往離不開求“實 ”。從根本上講 ,萬物的“存在 ”就是一個“實 ”,如王充說 :“萬物生天地之間 ,皆一實也。”[ 5 ]31求萬物之“是 ”也就是求萬物之“實 ”。談哲學之“是非 ”離不開事物之“名實 ”, 名實淆亂則是非不明。而在名與實關係上 , 多數哲學家是偏重於“實 ”, 認為“名生於實 ” [ 6…See More
Dec 17, 2023

三演 義國's Blog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11

Posted on August 13, 2024 at 8:30am 0 Comments

理性認知與情感感動的互動還在於,想像力的自由活動似乎是獨立的,它創造諸種意象,但在實際的審美經驗中,理性會對想像力有所引導與約束。約束想像力的,一方面是對審美對象的肉身式的體驗和某種經驗記憶;另一方面,是理性認知對想像力所創造的意象的選擇,從胡思亂想中選擇閃現著意義與價值的部分,選擇那些「合情合理」的部分,進而從理性理念的角度對想像力創造出的意象展開合目的性的反思判斷。

雖然情感感動呈現為肉身經驗,但它包含著某種合目的性,它被日常情感經驗的一般性與普遍性所約束,有「常情」或者「人情」在;它也被「理」所引導著與約束著,即便是由感動釋放出的想像力的自由,都被理性認知賦予了合目的性,這就意味著,在情感感動和理性認知之間,有一種交互性:情感引起並推動認知,認知把情感感動意義化、價值化,並對情感感動進行反思判斷。…

Continue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10

Posted on August 12, 2024 at 8:30pm 0 Comments

直觀感受與情感之間相互影響,會促成「表象」的生成,表象首先是主體化的「現象」,是「現象」在主體意識中的形式化呈現。它的產生受到通過感知直觀獲得的感性雜多的影響,在這個環節中,感知直觀為知性和想像力提供原材料,由它們把對象統攝為整體性的表象。由於情感會影響感知直觀的視角與內涵,會影響想像力的活躍程度,因此,情感感動對於直觀的反作用,使得我們在感動之後會去進行新的直觀。這種新的直觀帶著某種情感來直觀一個對象,在對象中尋求對這種情感的共鳴,這就使得直觀具有情感上的合目的性,從而產生了類似審美的反思判斷的效果。這無疑讓直觀和情感之間具有雙重性關係,一重是反應,直觀而來的心靈反應和情感反應;第二重是以主體感受對對象的反思,是情感反應之後對對象進行的合目的性反思。…

Continue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9

Posted on August 11, 2024 at 4:30am 0 Comments

這四種認知奠定了審美的認知維度,它使審美獲得了對於意義與價值的傳達功能,這讓審美獲得了與哲學與宗教並行的文化地位。

六、審美的三個展開路徑之間的關係:

互動互化的自由游戲

在面對一個審美對象時,究竟是通過感性直觀而獲得形式愉悅,還是進行情感體驗而獲得情感愉悅,抑或是通過認知而獲得認知愉悅,這三種審美路徑孰先孰後?三者是什麼關係?——三者既是遞進的,也是互動互化的自由游戲狀態。…

Continue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8

Posted on July 27, 2024 at 4:00am 0 Comments

其次,在審美之中,發現對象的獨特性與新奇性,也會獲得愉悅,因而也被認為是審美,並被浪漫派美學納入到審美之中。但是,對對象的獨特性與新奇性的認識,是理性認知的結果。獨特和新奇既是指質料上的,也是指形式與功能上的,而「獨」與「新」的判斷,基於對事物的常態的認識,是一類事物經驗化的常態與這類事物中某個個別事物進行比較的結果。…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