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etiyo
  • Male
  • Batticaloa
  • Sri Lank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Paetiyo's Friends

  • Host Workshop
  • Bir Tanem
  • Syota ElNido
  • Bayrut Alhabib
  • Chiron人馬
  • Qyzylorda
  • Almaty 蘋果
  • 中砂礁群
  • 字詞過度
  • se.gamat
  • quién soy
  • Poèmes lieu
  • 梭羅河畔
  • Sogno Realtà
  • thé l'après-midi

Gifts Received

Gift

Paetiyo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Paetiyo's Page

Latest Activity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张尕〈齊物等觀~那個朦朧的欲望之物〉(8)

對新媒體藝術的思考是要以肌膚之感來回絕符號學(後現代的理論基礎)的高談闊論。當物自體被揭開與呈現,符號的霸權必將被廢除,使得體現能實現其真諦,不是將體現又作為另一種當代藝術能熟能生巧地把玩的寓意性策略遊戲,即作為「真實」的索引——而是能指與所指凝為一體的單義化。技術媒介為眾物重注生機,賦予它們話語與行為的權利以加入到創造世界的戲劇之中。 它們自身中的感知性與直覺性通過媒介被激活(即使他們的運動可能是笨拙的,感知可能是遲鈍的);他們被再次給予了必要的關注,取代了一個建立在人類中心論之主體與再現之上,以視覺為中心的審美範例。在此努力之中,藝術、科學與技術的聯合將把共存交疊的力量合一。這個協同之中沒有特權,物理存在體、技術存在體和人類存在體將進行交響宏大的合奏,共享著未來的親近。如果說當代藝術,按照彼得·奧斯博恩(Peter…See More
Apr 5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张尕〈齊物等觀~那個朦朧的欲望之物〉(7)

6.在物之世界中思考新媒體藝術 因此下面的問題將是:本質上,什麽是「新媒體藝術」? 每一個論辯都與一個傳統站隊,每一個藝評亦都與一個論辯呼應。如果說當代藝術,如阿瑟·丹托(Arthur Danto)所宣稱的那樣,是哲學化的藝術,那麽我們將在此知識傳統上尋求對新媒體藝術的理解。西蒙東關於前個體化之普遍性的形而上思辨——即這個亞穩定態孕育著一切種類之個體化的發生潛能,而個體化則是走向分化的過程——為一個新的主體建構打開了通路,一個由本體發生和認知發生(ontogenesis and…See More
Apr 4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张尕〈齊物等觀~那個朦朧的欲望之物〉(6)

當代經驗中無所不在的技術客體所展現的,趨於擬生的新的相像性,引發了一種特殊的焦慮,如斯蒂格勒所警示的:「柏拉圖式的哲學,建構在可思與可感的對立基礎之上……即就其本質來講,或就其靈魂來講為知識的——人,與就其本質來講,則是缺乏知識,也就是說,不具備能動性的——技術兩者之間的對立。」當機器展現智力而具有感應能動性時,有機與無機,有智與無智,身體與假肢之間的界線就被模糊為「相似性」與「相像性」的「不可分辨的永恒互變」。這一邊是為人類地位作著最後抗爭的人本主義者,另一邊則是為技術的凱旋而振奮不已的熱愛科技之人。斯蒂格勒注意到,「對於當代技術的主流理解,被形而上學所傳承的對立思想所束縛;亦因此被人類中心論與技術中心論兩者非此即彼的錯誤觀念所困累——而簡化成人類與技術的對立。」 這樣的分離與敵對早在五十年前就為西蒙東所警示,至今依舊揮之不去: 文化已然成為了用於保護人類遠離技術的防禦系統。這種結果是由認為技術客體不具有人性的臆斷所導致的。我們想要表明文化未能將技術性中的人性加以考慮。若文化當盡其責任,則其必將把技術性視為其知識與價值體系的一部分。對技術客體的存在模式之認知必將成為哲學思考之結果;哲…See More
Apr 3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张尕〈齊物等觀~那個朦朧的欲望之物〉(5)

思考去人類中心,亦即「去人類中心主義」(de-anthropocentrism),意味著「回到物」的復歸,向著無名而為萬物之始的「大一」回歸,呼喚著與海德格爾之四重整體的重逢,糅合著莊子的此與彼,尋求哈曼(Harman)的四重概念,在其中實在與感覺,本質與張力一同支撐起客體作為物的活力,這亦是對技術的義肢性【斯蒂格勒(Stiegler)的技術性】的認知,並以此作為一個新的先驗去取代康德式的先驗範疇。 5.技術性與人性近年來被再度重視的法國哲學家吉伯特·西蒙東,將物視為三種不同的存在體:物理存在體、技術存在體、與精神存在體(physical being, technical being and psychic…See More
Apr 1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张尕〈齊物等觀~那個朦朧的欲望之物〉(4)

踮著腳尖走過這個輪回,將把我們帶回原點:西蒙東那前個體(Simondonian preindividuation)的沸騰原漿,萬物源自此混沌未分之中。個體不再是預設的實體,其自身則為個體化的過程,拒絕身份之內在穩定性,化解了「我」與「它」,主體與客體、表象與真實、能指與所指的的二元論的根本前提,「存在自身顯現為聯合一體的產物。」 「我」已內裂,「它」在外爆。兩者融入了相像性與相似性、合一性與「內在平面」的世界中,融入了海德格爾式的天地人神的四重整體的聯合之中,其與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9年)的古老教導有著和同的共鳴。在《齊物論》中,莊子觀物「照之於天」超越了有限,「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而且萬物雖不相同,但是都「有所然」、「有所可」。對於不帶成見的古代智者來說,「萬物雖不相同,可是都統一為一個整體,即『通為一』。」前現代的物在如今與後人本時代的物交疊了。正是在當代的(技術性的時空所造成的)這個後人本情境之中,無數維度的現實和各種量級的存在盡都繁榮生長,我們談論物之世界與物自體(thing world and Dingan…See More
Mar 30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张尕〈齊物等觀~那個朦朧的欲望之物〉(3)

因此有了如下的斷言,知識只因被人類認知(即「我」)所理解而成為智識。意涵只因與人類實踐相關而具有意義,想像則只能在人類的幻想中被創造。而其他的想法將會顯得荒誕無稽,逾越了(人類理智)的合理界限。如果康德必須放棄物自體,從而使「我」得以興盛,最終使自由的自主性得以矗立於磐石之上;如果海德格爾必須以詩的主宰來回避物自體的難題;如果形而上學必須消逝,從而使認識論(以及文化研究等)得以繁榮;又如果藝術世界和知識界僅以人的意義來評判價值,難道我們踏上的復活物之世界的努力,復興物自體的舉動不是一個與時相違,自我折磨的險惡之途嗎的?也許是的,但多年之前海德格爾就在《何為物?》一書中試圖再論物時亦面對了同樣的挑戰:「如果將常識作為衡量萬物的唯一標準,那麽哲學就不免是某種精神錯亂之舉。」 時間瓦解(時崩)之刻的物之重生如果說時間與空間是我們感知現實的基礎,如今的物之重生則在時間性與空間性的涵蘊大變的歷史時刻到來。1949年,海德格爾在其論文《物》的開篇中,就已洞見深刻地談到這個當時的現象,在其中「空間與時間中的一切距離都在收縮。」21世紀為世界展開的已不僅僅是一種收縮,而是一個徹底的展平。這是時間瓦解之…See More
Mar 27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张尕〈齊物等觀~那個朦朧的欲望之物〉(2)

2.物之困境是「我」對「它」的勝利很久以來,「物」總是謙順兼讓,以彰顯「人」之卓越。「物」義無反顧地成為人間戲劇的背景道具。「物」之背運顯然是現代性所為,是啟蒙運動之造化。啟蒙運動構築了一個以人類為中心並作為萬物之尺度這一主體的「物之秩序」,一個推崇同一性和差異性之比較的秩序,一種建立在對「相像性」(resemblance)的拋棄之上的秩序,如福柯(Foucault)所說:對於西方思想,這一切曾舉足輕重。相像性,曾長期作為知識的基本範疇——同時作為我們的認知形式與認知內容——其在一種基於同一性和差別性的術語之上的分析中解體了……對比成為了排序的一種功能……其結果是,整個西方文化的認識型(episteme)都發現其基本排列被修改了。 由此,從一個基本上一體化的「相像性」和「相似性」(resemblance and…See More
Mar 26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张尕〈齊物等觀~那個朦朧的欲望之物〉(1)

世界是一個物的世界。漢語里,「物」即為「東西」,是華人意念中「東」和「西」這橫跨想像中地理兩極間的無限。「物」即「一切之所有。」當我環顧四周,便已陷入萬物之中。拿我此刻的寫作來說,眼前的一切都是某個物件,即使我一般不會留意它們:我敲打的鍵盤即是一物,正顯示著串串字符的屏幕亦是一物;我身下的椅子是一物,在我左邊伸過來的臺燈是一物,那些連接著電腦的纏結線頭(USB、電源、移動硬盤)是卷繞的物,桌上散布的書本還是物,那裝著雜物的小盒,那連著電腦正在充電的手機,我的訂書機……觸手可及之處已是蕓蕓眾物。從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那有名的視角來看,我的手指和只能看到部份的前臂,亦似不合常情地外在於我之物。 然而,假如我們不按部就班地想問題,我們亦或會覺察到,即使物多是平淡無奇,某種物之詭異或許值得琢磨:我的筆記本電腦,除了作為一個寫作工具的用途之外,是否還可能跟插入其中的電線有著私密的關係呢?電(很可能來自千里之外的輸電網)為U盤和手機提供了生機,它們的生存依賴著與電腦的連接。…See More
Mar 24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韓震·論維柯的人學思想(5)

在維柯看來,人類的共同本性是人類歷史有規律發展的基礎。即使哥倫布不發現美洲大陸,印第安人也會「按人類各種制度的自然進程前進」。各個民族都在展現著「一些永恒規律」,「這些規律是由一切民族在他們興起,進展,成熟,衰頹和滅亡中的事跡所例證出來的。縱使在永恒中有無限多的世界不斷地產生……他們的事跡也都會替這種永恒規律作例證。」(註:維柯:《新科學》,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562頁。)…See More
Mar 7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韓震·論維柯的人學思想(4)

同他那個時代的多數哲學家一樣,維柯也試圖對人類能力的界限作出界定。在討論人的本性和能力時,椎柯把想象力置於抽象思維之上。在他看來,想像力是人類創造力和實踐智慧之源,它與生命力的迸發密切相關聯。 維柯發現,各民族的創建者都具有詩人的本性,他們的思維是詩性的思維,詩性思維是與想像力聯系在一起的,它是整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共同具有的不假思索的判斷。 (註:維柯:《新科學》,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231頁。)維柯寫道:「在那些原始時代,一切對人類生活為必要的事物都須創造出,而創造是天才的特性。事實上……不僅是對生活為必要的事物,就連有用的,供安逸的,愉快的,甚至是奢侈的和過剩的事物,在希臘哲學家們出現之前都已創造出了。…… 因此,最初的各族人民都是些人類的兒童,首先創造出各種藝術的世界,然後哲學家們在長期以後才來臨,所以可以看作各民族的老人們,他們才創造了各種科學的世界,因此,使人類達到完備。」顯然,在維柯看來,不是行動來自理智,而是理智源於行動;不是先知後行,而是先行後知。…See More
Feb 27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韓震·論維柯的人學思想(3)

維柯「真理即創造」的原則,還改變了以往人們認為人類活動及其歷史無法得到科學認識的看法,為關於人的科學以及整個社會科學奠定了信念基礎。如果過去人們因為人類事務是人的「自由」創造而將其歸結為純粹的偶然性,因而無法科學地給予認識的話,那麽在維柯這裏,恰恰因為人類事務是人創造的,它們才能夠真正被人所認識。通過人類的創造性活動,人類活動的確定性與人類自我認識的真實性就結合起來了。正因為如此,我們認為,維柯首先提出了「人學」以及社會科學如何可能的問題,並且非常巧妙地為這種新科學的可能性提供了信念基礎。人的能力與人類世界的創造人類事務是人們自己創造的,因而人性及其人類事務對他們來說才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人類的自我創造並不是一個完全自覺的和有意識的過程,而是某種充滿激情與衝動的「詩性」活動的產物。這種詩性活動是人們意圖的直接生命衝動,而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維柯以這種方式為上帝和神意留下地盤:人們偶然的和缺乏遠見的行為,都在通過積累而實現著某種具有長遠意義的後果,這種後果就是神意的體現。維柯認為,人類世界是嵌入在自然世界之中的,在上帝眼中人類世界是自然世界的延續。作為全能主宰者的上帝關心共同的善,而每一…See More
Feb 20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韓震·論維柯的人學思想(2)

然而,維柯提出的「真理即創造」(verum-factum)的原則,破天荒地為建立關於人和人類事務的科學奠定了信念基礎。為此,維柯必須向西方哲學的整個傳統提出挑戰。正如彼得·裏克曼所說的,「維柯感覺到,他不得不向其發起挑戰的哲學,其根子牢牢地紮於整個西方哲學傳統中。」(註:Peter Rickman,'Vico's First Principle and the Critique of Historical Reason',in Giorgio Tagliacozzo ed.,Vico:Past and Present,Atlantic Highlands,N.J.:Hurnanities…See More
Feb 18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韓震·論維柯的人學思想(1)

(作者簡介:韓震,1958年生,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主任、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文出處:《江海學刊》)期刊代號:B6;分類名稱;外國哲學;復印期號:2001 年 08 期)內容提要:維柯的新科學,就是關於人類本性和人類自我發展的科學。盡管維柯沒有提出「人學」概念,但是他確實在嘗試建立一種關於人性和人類創造物的科學。維柯認為,人類世界是嵌入在自然世界之中的,在上帝眼中人類世界是自然世界的延續;可是在維柯的心目中,人類事務則是人類自己創造的。這就是說,重要的問題不是人是什麽,而是人做什麽。人怎樣做,就生成為什麽樣的人。維柯還把這種人學觀貫徹到他的歷史觀中,認為人的能力的發展與人類歷史的發展有結構上的類似性。維柯以此確認人類的共同本性,並且確認人類的共同本性是人類歷史有規律發展的基礎。  堅巴蒂斯塔·維柯(Giambattista…See More
Feb 14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張福海·論海德格爾的本源之思與詩性突圍(4)

 在「詩的本質論」部分,本文將結合其五個中心詩句以「中-道」思想對之進行論述闡明。點明詩是存在之真的詞語性創建,是對真理中-道的創建。並對「人,詩意的棲居……」進行著重的論述,點明人類棲居「詩意」來自處於人神「之間」的詩人的對「神」之意的傾聽, 與對「民族之音」的解釋的「詞語性創建」。 在其中也要涉及語言、詩、真理之間的關系而且還會突出其民族和歷史色彩。並結合當代人的生存狀況點明其「人,詩意的棲居……」對於現代人形成詩意生存方式及追求詩意生存狀態的啟發。 語言的本質即本質的語言,即「道說」。 道說也就是「之間」之運作,也就是「中-道」。詩思近鄰,同為道說的方式;海德格爾對存在之「隱」的發現使其極為重視語言的「大地性」;存在離不開,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生成著的「關系域」,因此海德格爾極為重視「語言的關系性」。同時在其語言論中,我們將揭示其極富詩意色彩的結論「語言是存在之家」並對之從「中-道」存在論進行闡明。同時在其中又簡略地總括了詩、語言、思三者之間的關系:詩與思是近鄰關系,它們是親密一體的,都是「語言之家」的「看家人」。…See More
Feb 13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張福海·論海德格爾的本源之思與詩性突圍(3)

海德格爾最終的思考是回到了存在的命運,這自然與荷爾德林的詩歌發生了共鳴。在對荷爾德林的詩歌的闡釋中海德格爾在命運層面對存在進行了思考,同時把命運定位為存在的本源。因此,最後我們對海德格爾的命運之詩進行了研究。我們可以將海德格爾的後期有關從中-道的對詩學的研究更詳細的介紹一下,因為這是海德格爾後期詩性思維的關鍵部分。…See More
Feb 10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張福海·論海德格爾的本源之思與詩性突圍(2)

在上編中主要對海德格爾的前期的思想及思維方式進行研究。而要研究海德格爾就必須明確形而上學的「本體論發展史」。為此,在第一章中,首先介紹了海德格爾的本源與傳統的本體的差異,…See More
Feb 3

Paetiyo's Blog

张尕〈齊物等觀~那個朦朧的欲望之物〉(8)

Posted on April 1, 2023 at 1:00pm 0 Comments

對新媒體藝術的思考是要以肌膚之感來回絕符號學(後現代的理論基礎)的高談闊論。當物自體被揭開與呈現,符號的霸權必將被廢除,使得體現能實現其真諦,不是將體現又作為另一種當代藝術能熟能生巧地把玩的寓意性策略遊戲,即作為「真實」的索引——而是能指與所指凝為一體的單義化。技術媒介為眾物重注生機,賦予它們話語與行為的權利以加入到創造世界的戲劇之中。



它們自身中的感知性與直覺性通過媒介被激活(即使他們的運動可能是笨拙的,感知可能是遲鈍的);他們被再次給予了必要的關注,取代了一個建立在人類中心論之主體與再現之上,以視覺為中心的審美範例。在此努力之中,藝術、科學與技術的聯合將把共存交疊的力量合一。這個協同之中沒有特權,物理存在體、技術存在體和人類存在體將進行交響宏大的合奏,共享著未來的親近。如果說當代藝術,按照彼得·奧斯博恩(Peter Osborne)的說法,是由後現代主體互聯性…

Continue

张尕〈齊物等觀~那個朦朧的欲望之物〉(7)

Posted on March 18, 2023 at 9:00am 0 Comments

6.在物之世界中思考新媒體藝術 

因此下面的問題將是:本質上,什麽是「新媒體藝術」? 

每一個論辯都與一個傳統站隊,每一個藝評亦都與一個論辯呼應。如果說當代藝術,如阿瑟·丹托(Arthur…

Continue

张尕〈齊物等觀~那個朦朧的欲望之物〉(6)

Posted on March 16, 2023 at 9:00am 0 Comments

當代經驗中無所不在的技術客體所展現的,趨於擬生的新的相像性,引發了一種特殊的焦慮,如斯蒂格勒所警示的:「柏拉圖式的哲學,建構在可思與可感的對立基礎之上……即就其本質來講,或就其靈魂來講為知識的——人,與就其本質來講,則是缺乏知識,也就是說,不具備能動性的——技術兩者之間的對立。」當機器展現智力而具有感應能動性時,有機與無機,有智與無智,身體與假肢之間的界線就被模糊為「相似性」與「相像性」的「不可分辨的永恒互變」。這一邊是為人類地位作著最後抗爭的人本主義者,另一邊則是為技術的凱旋而振奮不已的熱愛科技之人。斯蒂格勒注意到,「對於當代技術的主流理解,被形而上學所傳承的對立思想所束縛;亦因此被人類中心論與技術中心論兩者非此即彼的錯誤觀念所困累——而簡化成人類與技術的對立。」

 …

Continue

张尕〈齊物等觀~那個朦朧的欲望之物〉(5)

Posted on March 15, 2023 at 9:00am 0 Comments

思考去人類中心,亦即「去人類中心主義」(de-anthropocentrism),意味著「回到物」的復歸,向著無名而為萬物之始的「大一」回歸,呼喚著與海德格爾之四重整體的重逢,糅合著莊子的此與彼,尋求哈曼(Harman)的四重概念,在其中實在與感覺,本質與張力一同支撐起客體作為物的活力,這亦是對技術的義肢性【斯蒂格勒(Stiegler)的技術性】的認知,並以此作為一個新的先驗去取代康德式的先驗範疇。

 

5.技術性與人性

近年來被再度重視的法國哲學家吉伯特·西蒙東,將物視為三種不同的存在體:物理存在體、技術存在體、與精神存在體(physical being, technical…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