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雲端藝廊》~~味蕾主題館

林秀綿: 凱特芒果

妳是含水的玻璃珠
曼陀鈴的身材
香蕙誘人
引頸曲腰走近妳
妳紅頰思天帶絲巾
落下神技絕塵刀
篳路藍縷的路徑
十六宮格一翻身
妳宛如一隻美麗的刺蝟
吻妳溶化妳
妳淚流滿腮
縱然
我風流倜儻影如風
也將與妳甜蜜糾葛


(收藏自林秀綿臉書 www.facebook.com/ephone.sm

Views: 138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February 22, 2024 at 9:52am

為何英國以茶而富強,而晚清卻因茶而走向衰亡?故事時間節點由兩部分組成,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前後與1888年的英國入侵西藏前後。讓我們去體會茶運與國運的糾葛。 透過一杯茶,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衰敗的王朝,收獲的也不只是那些廉價的屈辱,而是日常生活中的那杯茶,是怎麽樣到了手中,又是怎麽丟失的。所謂全球化,在那個時間裏,是如此這般地展開的。

茶葉戰爭——茶葉與天朝的興衰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September 13, 2023 at 7:50pm


許雲樵:風土詠物


許雲樵一些具有風土詠物的詩作,尤其是對地方名果的禮贊,背後自是隱藏著主體意識和存在感知的體驗。這些水果,不論從視覺、味覺和嗅覺等,都構成在地文化空間的各種意指——南洋情懷的想像,以及認同的意識。這些所詠的熱帶水果,自然是生長於熱帶,並成為一種本土身份的象征。

從這方面來看,許雲樵所寫的《南洋名果十首》,無疑更具有地方意識與歸屬的認同,畢竟40年的定居,異鄉也早已成故鄉。因此在他所選擇吟詠的十種名果:榴梿、芒果、檳榔、山竹、紅毛丹、香蕉、黃梨、波羅蜜、椰子與番木瓜等,都存有著各自的熱帶特性和地方象征意義,以及南洋經驗的情感表述。如名果之首的《榴梿》一詩:

披甲狼牙刺怒張,

如蘭似麝滿街香。

炒糖栗子酥難擬,

剝殼雞頭糯異常。

新客乍逢三日嘔,

老饕不厭百回嚐。

朵頤大快流連季,

典盡紗籠不望鄉。

詩中描述的,從榴梿外狀尖刺怒張,到內部果肉的香馥極濃,濃而傳臭,惟果肉酥如奶油,實是炒糖栗子的酥軟也無法比較,甚至與其故鄉蘇州剝殼雞頭完全不同。然而,南來新客初來乍到,聞及味道都會掩鼻而逃,可是居久之後,卻為嗜吃榴梿而流連忘返,成為忘記故鄉的南洋伯。其中更引出馬來人在榴梿季所盛行的俗語:榴梿出,紗籠脫,以彰顯果王的魅力。因此「典盡紗籠不望鄉」,呈現出了一種在地生活感知的風土情趣,以及南洋色彩所獨有的感覺結構。在其他的名果詩裏,如寫《波羅蜜》和《椰子》二首,也有此指涉:

龐然碩果樹腰垂,

膚結瘡痂肌奪胎。

蜜襲波羅名撲朔,

脆逾魁栗沁心脾。

盤珍錯落忝修貢,

棄核盈筐亦療肌。

猴棗羊桃多怪相,

獻筵何必論妍媸。

參天直幹屋邊栽,

喜雨迎風蕉慣陪。

輕割花黃釀旨酒,

任抽葉骨作編材。

靈猴采榨油餘粕,

巧匠雕鏤殼為坯。

借問村翁年幾許,

手指老樹比三回。

在這些詠果詩裏,詩人召喚的是其背後的「地方」經驗結構,因此不論波羅蜜或波羅(黃梨),猴棗或羊桃(楊桃),外狀的奇形怪相,都不重要,只要美味,即為佳品。這是否隱喻南洋的美醜明暗,都具有其獨特的精神面貌?

同樣的,對椰子的描繪,椰花可釀酒,椰葉之骨可編材,椰肉可榨油,椰殼可雕坯等,以及猴子采椰,椰樹喻年歲的風土情趣,呈顯南洋名果之詠背後具有的種地方認同感。這無疑也是許雲樵在詩作中,所展示出的另一類「地方」書寫特色。(見:辛金順·本土符號與編碼 ——許雲樵《希夷室詩文集》中的 「新加坡」書寫;原載 聯合早報;發布 / 2021年3月26日 )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ly 18, 2023 at 5:15pm


石榴裙典故


妳,穿過「石榴」裙吧?

你,曾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是吧?

那,知道為什麼叫「石榴」裙嗎?


為何叫「石榴」裙?

小時候,在電視劇看到好幾次「某男說自己拜倒在某女石榴裙下」的說法,令我很不解。

問大人們:「明明是布裙,為何叫石榴裙?石榴不是水果嗎?」

大人們有的傻眼,有的說:「石榴裙,應該指的是花裙子吧。」


【西域水果→安石榴】

石榴,原名「安石榴」。原產波斯(今伊朗)一帶,西元前二世紀時傳入中國。《博物志》載:「漢張騫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


【吉祥物】

中國人視石榴為吉祥物,暗含多子多福,婚嫁之時,常於新房案頭置放切開果皮、露出漿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贈祝吉者。

石榴花,有火紅、桃紅、橙黃、粉紅、白色等顏色,火紅色的最多,農曆五月,是石榴花開最艷的季節,五月因此又稱「榴月」。


【紅裙=石榴裙】

古人將石榴的果皮及花搗碎,研汁染布,再做成紅色衣物,因此,人們也將紅裙稱之為「石榴裙」。

 

(古人將紅裙稱為石榴裙)


【拜倒?】

至於「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說法,則源自於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

唐明皇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大臣們不敢指責皇上,遷怒於楊貴妃,對她拒不使禮。

一天,唐明皇設宴群臣,邀楊貴妃獻舞助興。

楊貴妃趁機向皇上耳語:「這些臣子對臣妾側目而視,不使禮,不恭敬,我不願為他們獻舞。」

唐明皇感到寵妃受了委屈,下令百官,爾後見了貴妃一律使禮,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嚴懲。

眾臣無奈,見到楊貴妃身著石榴裙走來,無不紛紛下跪使禮,「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說法因此流傳下來。


【權勢→美貌】

不過,「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說法流傳千年後,也轉型了。唐代眾臣「拜倒在石榴裙下」,是畏於楊貴妃的權勢;今日的男人「拜倒在石榴裙下」,則是指被女子的美貌所征服。

(《簪花仕女圖》中的唐朝女子造型)

(收藏自網路)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November 7, 2021 at 4:54pm


西西《愛情在舌尖跳舞》
楔子

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或明媚或陰霾的日子,都上演著關於流年,關於愛情,關於煙火的故事。步履匆匆間,我們是否遺忘了些什麼?那璀璨奪目的鑽石、精美絕倫的華服離間了原本飯香茶暖的甜蜜愛情。有多久我們沒有體會為愛人細火慢慢煲一碗清粥那細碎的幸福?什麼時候我們忘記了裊裊咖喱香霧中,那一點點辣,一點點酸,一點點甜,一點點醉的戀愛的味道……

我們缺失了煙火才能夠點燃的溫暖。

愛情在舌尖跳舞,僅以一幕幕或喜或悲或冷或暖的煙火愛情折子戲細數蜿蜒在我們記憶深處對愛情最初的渴望。見證那些值得用一生珍藏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美好。

輕輕翻動一頁頁記載著精致美食的愛情食譜,拭去眼角悲愴的、感動的淚,在短暫的生命中,在一分一寸的流年裏微笑著沈醉。

記得,有煙火的地方就有愛情,有愛情的地方就會滋生幸福——愛情在舌尖跳舞。


第一折·愛情牛奶水果羹

——我又喝上了凱洋的牛奶水果羹,香甜美味,滿屋飄香。原來牛奶水果羹的味道早已入了心,愛情入了胃。

一個人的時候,總是不停吃東西,大概只有吃的時候才會忘記孤寂,愛情過後連胃也荒涼了,直到遇到凱洋。

他的細心照料波及了我的胃。每個禮拜六的晚上,他都會穿過繁華的城市停泊到我的小屋,為我熬制一碗牛奶水果羹。牛奶味甘性微寒,可以生津止渴、滋潤腸道、清熱通便、補虛健脾。凱洋的牛奶水果羹,香滑爽口、清甜不膩,是無上的美味,可我總是惦記著上一段愛情,牛奶水果羹入了胃卻難以入心。

總是在禮拜一到禮拜五的晚上一個人熬湯,細細想上一次哀傷的過往。那時候生了病,他為我細熬慢燉的老鴨湯,喝一口暖徹心扉。還有夏日裏的清粥小菜,記得有一次胃痛,什麼都食之無味,大半夜一定要吃皮蛋瘦肉粥,他毫無怨言起床穿衣跑了大半個城市買了來,當時就熱淚盈眶,只是後來,愛情慢慢淡了,他已心如止水,而我一直欲罷不能。

在凱洋的面前是可以肆無忌憚的,他不嫌棄我的胖,欣賞我的狼吞虎咽,只是輕輕地慢慢地叮囑,慢些慢些。漸漸地和凱洋拍起了肩膀,偶爾也稱呼哥們,凱洋均不理會,細心照料,穿過一個城市來熬他的牛奶水果羹,果真我的胃漸漸舒服了。

其實凱洋很不講究的,有一次我心血來潮去看他,他正在一個小飯館裏吃油潑炸醬面,滿臉細細的汗珠,熱火朝天的樣子。我也要,他卻不肯,他說一定得讓我到像模像樣的地方吃飯,環境好,衛生好,營養豐富,他說力所能及給我最好的。

漸漸地,禮拜六就成了我的節日,有些惦念了,他一如既往地來,一如既往的牛奶水果羹,青青白白,甜蜜的賞心悅目正好和著他體貼的目光,連小屋的空氣也氤氳起來,只是始終沒有說破。只說牛奶水果羹的甘甜可口、鮮美清香,說牛奶與水果的結合是多麼天衣無縫,說他們的味道正如愛情。

終於還是錯過了,有了一個烈火一樣的男人繞在了身邊,天天見面的那種,有車十分鐘就到,不需要花費幾個小時穿越整座城市。愛情加速了。他愛我的方式很熱烈,吃也很舍得,鮑翅海鮮任挑任選,可我的胃又不適了,我總是想起凱洋的牛奶水果羹,青青白白,潤肺潤胃,鮮香爽口,原來我也是惦記他的。新的男友很體貼,看我的臉色行事,買三千一件的水色衣裙,吃千百塊的二人套餐,可是我的心和胃卻總也熱不起來,吃著螃蟹的時候,我會想凱洋正在做什麼,他會為別的女孩熬制牛奶水果羹嗎?想著竟淚眼蒙眬了,原來我不只是惦記凱洋。

媽媽打來電話說,胃還疼嗎?要按時吃藥……眼淚不爭氣簌簌地落下來。掛掉電話,我想為自己熬一碗牛奶水果羹,準備了鮮牛奶、玉米粒、麥片、西瓜、葡萄、獼猴桃、橙子,學著凱洋的樣子細細擺弄,熬好的牛奶水果羹樣子不及凱洋熬的醇厚,似乎飄著淡淡的落寞,大概是濃度沒有掌握好,喝起來有些食不知味。

終於是忍不住了,給凱洋打電話,說,凱洋,我想吃你做的牛奶水果羹。凱洋說,是想念牛奶水果羹的甘甜可口,鮮美清香,還是想念它那愛情的味道?我閉著眼睛聞到了牛奶水果羹甜蜜的味道,順嘴就說了句:我想念你的味道。

凱洋在那頭沈默了,然後說了聲謝謝,掛斷了電話。

我又喝上了凱洋的牛奶水果羹,香甜美味,滿屋飄香。凱洋說,剛才他拿著電話哭了,他是全世界最幸福的男人。我也流淚了,我又何嘗不是?可是差一點就錯過了,原來牛奶水果羹的味道早已入了心,愛情入了胃。主料:鮮牛奶、玉米粒。

輔料:麥片、西瓜、葡萄、獼猴桃、橙子。

調料:綿白糖、水澱粉、蜂蜜。

烹制方法:

1將獼猴桃、葡萄、西瓜、橙子分別切成小塊待用。

2把牛奶倒入鍋中,加綿白糖攪拌讓糖化開,然後開火,放入玉米粒,再邊攪動邊勾芡,調至黏稠度合適就好。

3出鍋後將切好的水果丁擺在上面,周圍放少許麥片,滴幾滴蜂蜜即可食用。

特點:營養豐富,口味甜香,奶香濃郁,老少皆宜。

提示:

1鍋中先加水再加牛奶,防止糊鍋。

2糖要少放,能吃出淡淡的甜味即可,糖要少放才能突出奶香,糖少能降低熱量。

功效:牛奶味甘性微寒,具有生津止渴、滋潤腸道、清熱通便、補虛健脾等功效,與水果或其他食物一起進行調配,可制成各種“食療牛奶”。

西西的碎碎念:愛情,盛開繁華也滋生荒蕪。有人掬取你繁華盛開時的蜜露,有人打掃你落敗荒蕪後的塵土。如果有一個人懂得打點你全部的絕地逢生抑或繁華落盡,那麼請接下他遞過來的所有,哪怕一碗牛奶水果羹。他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愛人。(延續閱讀:西西《愛情在舌尖跳舞》)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October 18, 2021 at 11:14am


丘樹宏的詩《普洱吟》

一葉遠古千年,

含一片化儒正心。

//

一水金波蕩漾,

喝一道立地成佛。

//

一壺香嵐縹緲,

飲一口得道升仙。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September 13, 2021 at 10:51pm


李宗舜《果后》


剝開褐色厚皮
玲瓏有致六瓣果肉
雪白,晶瑩剔透了
熱帶山水滑溜出來的
清玉
吃在口裡清潤補肺
一個炎熱天氣終於找回
參天榴槤樹蔭下
不起眼的那棵矮樹
就是我

2021年8月28日梅多公寓

                                                                            Photo Credit:Swallowtail Garden Seeds


李宗舜《品種》


當失控的魂魄

從一堆榴槤眾神的唯一

貓山王

搶先蠕動我的舌尖

節節敗退的知覺

是口腔內

一股難以形塑的噴霧

在口水和胃道間

流連忘返

2020年7月3日梅多公寓

(珍藏自:李宗舜臉書)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September 1, 2021 at 10:36am


赫伯特散文詩《母雞》

長期和人類生活會導致什麼,母雞是最佳範例。她徹底喪失了鳥的輕盈和優雅。她的尾巴在撅起的屁股上翹著,像一頂品味差的過大的帽子。單腿而立,薄薄的眼皮粘住圓瞪的眼珠,她這少有的忘我境界真是令人噁心。另外,那滑稽的模仿小曲,扯破嗓子的哀求,為了一個令人無語地可笑的東西:一個圓的、白的、髒汙的蛋,

母雞讓人想起某些詩人。


齊別根紐·赫伯特(Zbigniew Herbert 1924-1998),生於波蘭東部洛威爾,曾在華沙學習法律和哲學。雖然他的詩作很早在雜誌上發表,但他的第一本詩集《光線的一種和聲》直到斯大林去世以後的1956年才出版。他繼而出版了好幾部重要的詩集《赫爾墨斯,狗和星星》(1957),《對於客體的一種研究》(1961),《我思先生》(1974),赫伯特也是一位著名的藝術史論者,並寫作廣播劇。其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赫伯特的詩歌具有深廣的文化和歷史視野,風格多變,屬於那種在不同時期用不同風格寫作的詩人。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9, 2021 at 9:33am


《蘇東坡吃山芋》

楊憲益是一位淵博的學者,讀了很多歐美各國的野史和筆記。他在解放前寫了一本《零墨新箋》,其中《李白與菩薩蠻》、《康昆侖與摩尼教》等篇引證中外文獻,都有令人信服的結論。此書中的某些篇章最近在國內和港澳報刊重新發表,對讀者仍有莫大的吸引力。

此書的第二十三篇為《蕃薯傳入中國的紀載》,作者根據彼得齊埃加(Pedro Cieca)於一五五三年寫的《秘魯史紀》(Cronicade Peru),考定蕃薯傳入中國在明代萬曆四十五年,亦即公歷一六一七年前後。這卻是大可商榷的。


為什麼大可商榷呢? 因為早在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蘇軾便與蕃薯打交道了。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對《蕃薯》一條,比較審慎,沒有介紹其流傳的歷史,但詳載了蕃薯的“山芋”、“甘薯”、“紅薯”、“紅苕”、“白薯”、“地瓜”等六種異名,這對問題的解決是大有幫助的。

我想應該再說明一下,《辭海》寫作蕃薯,比楊憲益寫作蕃薯要妥當一些。

蘇東坡曾寫過《和陶酬劉紫桑》一詩:


紅薯與紫芋,遠插墻四周。

且放幽蘭香,莫爭霜菊秋。

窮冬出甕盎,磊落勝田疇。

淇上白玉延,能復過此不?

一飽忘故山,不思馬少遊。


這裏的“紅薯”無可懷疑的就是蕃薯,也就是山芋。而“淇上白玉延”,蘇東坡自己作了註釋,是指的山藥。我們知道山藥自古以來就是中醫所用的補氣良藥,而作為一般食物,也算作上品的。到現在為止,宴會上還常常用“拔絲山藥”作為甜菜,也受到外賓的欣賞和贊揚。

在這首詩裏,蘇東坡把山芋作為觀賞植物來對待,而且是把山芋收藏貯存起來,到冬天再吃。甚至認為滋味還在山藥之上,則未免有點誇張了。


現在的四川省,也是山芋的主要產區,然而原籍四川樂山縣的蘇東坡卻說:“一飽忘故山”,可能當時四川樂山還沒有山芋。

蘇東坡和山芋打交道,以山芋為題材寫作詩文書信,並不止這一次。黃庭堅的《山谷跋偽作東坡書簡》說:“此帖安陸張夢得簡,似是丹陽高述偽作,蓋依傍糟姜山芋帖為之,然語意筆法皆不升東坡之堂也。”從黃庭堅的語氣看來,蘇東坡是寫過《糟姜山芋帖》的。

蘇東坡為自己的詩集作序時說:“過子忽出新意,以作玉糝羹,色香味皆奇絕”。所以蘇東坡不僅喜歡吃山芋,而且也對山芋羹的色香味作了很高的評價。誰首先發明山芋羹的,蘇東坡好像把這一分光榮給了他兒子蘇過,這並不公平。因為同時代人的晁補之也有“一杯山芋校離騷”的詩句,既是一杯,當然是半流質或流質的山芋羹,而不是整塊的山芋。看來,當時社會風氣的確對山芋比較重視。晁補之把“一杯山芋校離騷”作為雅事來寫,大概就像我們現在把一杯麥乳精或蓮子羹放在桌上而讀唐詩或宋詞的情調相近罷!


又有一個周文雍,寫過“哦詩禮塔作佛事,同吃地爐山芋羹”的詩。大概古代的大寺院也用山芋羹招待善男信女的。

元明兩代的山水畫我看了不少,發現許多不同的樹木上掛了同樣的枯藤,頗為不解。後來到了四川,親眼看到四川人把山芋收獲以後,都把山芋的藤掛在樹上,使之曬幹吹幹。因此,我想即使北宋時代四川確實還沒有山芋,那末元代甚至早在南宋也就有了。決不是等到明代萬歷末年傳進中國的福建,再從福建傳到四川去的。


楊憲益之所以采用《秘魯史紀》的材料,也不是草率從事的,對於中國的文獻,他也作了探索,他看到了明末周亮工所著《閩小記》書中關於蕃薯的記載:“萬曆中,閩人得之外國,瘠土砂礫之地,皆可以種。初種於漳郡,漸及泉,漸及莆,近則長樂、福清皆種之。”“其國有朱薯,被野連山而是,不待種植,夷人率取食之。”“然吝而不與中國人,中國人截取其蔓尺許,挾小蓋中以來,於是入閩十余年矣”等等。《閩小記》和《秘魯史紀》倒是對得起頭來的。

我查考了《長樂縣誌》,記載比較詳細,基本上和《閩小記》相近似,而且也介紹了山芋流傳到浙江、河南、山東等省的情況。《寧化縣誌》、《連江縣誌》也有大同小異的記載。



因此,我認為《閩小記》說明代萬曆年間山芋才傳入中國雖然不對,但所記載的流傳情況也還有一定的價值。看來山芋傳入中國不止一次,路線不止一條。當然,這明代萬歷年間的一次並不是最早的一次,可能是最遲的一次了。

《閩小記》提出了山芋另一異名為“朱薯”,也是其它典籍所未載的。楊憲益同誌的文章最後一段如下:

附帶提起的,就是蕃薯在美洲原名為 Pa Pa。我們一般認為蕃薯的“番”字是“外國”的意思,其實也許是Pa Pa的譯音,這與淡巴菇之為Tobacco相同。又美洲土人又名蕃薯為Chunno,這與“薯”字的音也有些相似。


關於讀音和山芋的異名問題,清代末年杭州人施可齋提出了一條十分值得重視的意見,他從根本上排除了“番”即“外國”和山芋是從外國傳入中國的說法。根據福建方言的讀音,施可齋認為“甘”與“番”相近,因此他懷疑“蕃薯”兩字是從“甘薯”訛傳而來的。

我還想談一談山芋的香味問題,蘇東坡的詩說“且放幽蘭香”,似乎是指整株植物。

《閩小記》說:“器貯之有蜜氣,香聞空中”,是指收來貯藏的山芋,是兩件事。事實上恐怕山芋既是分幾次傳入中國的,品種也就隨之而異,其香味自然也就不同了。以我們現在所吃的山芋來說,紅皮的有香味,白皮的就沒有,也許這紅皮的就是“紅薯”,而白皮的就是“白薯”吧! (1980年《散文》第3期)


《蘇東坡吃山芋》鑒賞


賞析這是一篇關於一個“學術”問題的科學小品文,談的是“山芋”這種植物傳入中國的年代問題。

由於文章是從別人的已成定論的觀點中發現問題,提出異議,進行商榷,所以如何使文章所談自圓其說,成一家之言,其難度是很大的。然而,由於作者對問題有深入的鑽研,掌握了大量準確的材料,經過精心的引征推敲,終於充分地說明了問題。文章嚴謹而有序的結構,為準確地表達思想觀點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按照一般文章的做法,在提出問題和“立論”以後,就應該運用論據進行論述了,但本文作者卻於此宕開一筆,特意審明《辭海》中對《蕃薯》一條的解釋,緊接著,又補充一句:“《辭海》寫作蕃薯,比楊憲益寫作蕃薯要妥當一些。”


讀完全文,我們會感到,作者在這裏所作的這些說明,對於說明問題是大有幫助並十分重要的,它們起到了清除障礙、暢明道路的作用,為最後水到渠成地說明問題做了鋪墊。

再如,中間經過大量的論據——正確考定蘇東坡確實“吃”過山芋以後,又巧妙地回應開首提出的問題,認定楊憲益運用的材料和提出的觀點,也並不是草率從事的,文章又用不少的篇幅介紹楊著觀點的來源及造成欠妥的原因,並充分肯定了楊說的價值。這樣,就更使文章觀點穩妥可靠,文意貫通無隔。


擺事實,講道理,用論據說話,細致的考據求證,周密的邏輯推斷,嚴謹的語言敘述是本文寫作上的突出特點。持之有據,證之以理,看似隨意漫筆,實則緊扣中心,在旁征博引的同時,追求文意內在的聯系,在突出自己見解的同時,不忘照應原來的觀點,這也正體現了“商榷”小品文的特色。

另外,文章所選用的材料,雖然大都是從史書或古代文學作品中采擷而來,卻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很能說明問題。讓人看後,在自然地接受其觀點的同時,也驚嘆作者那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深厚的文學修養。文章把一個純粹的學術性問題講的有聲有色,意趣盎然,嚴謹而不乏活潑,沈實而富有文彩,這又表現了作者精湛的駕馭文字的功力。(原載《愛墾網》)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ly 24, 2021 at 9:49pm


王潤華·榴槤

〈形狀〉

我的父親是熱帶雨林的酋長

他高達四十公尺

生下我後,看我結實魁梧

就給我披上堅硬多刺的盔甲

我武者的風度

我尖銳的志氣

常常使想念我的少女恐懼

常常使親近我的男人受傷


〈香味〉


我是果園世襲的貴族

小時候,不能玩捉迷藏

加冕稱帝之後

更不能微服潛行,隨處在民間遊戲

不管我藏在香蕉叢裡

或躲在旅店的密室中

我的子民

都能從空氣中探測到我的行蹤

因為我的威望和恩澤

如陽光一般,普照著大千世界


〈上市〉


為了萬世流芳

每年有兩個季節

我巡幸全國的疆土

禦駕所過,都架起牌樓

我的子民蹲在街邊或路旁向我禮拜

真是舉國歡騰

有些甘榜的村民

為了謁見君主

甚至當掉帽子和沙籠

而異鄉人往往掩鼻潛逃

我的威嚴使他們頭暈或嘔吐

所以我一直不駕臨大旅店的餐廳

使到他們在假期感到噁心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ly 21, 2021 at 10:54pm


〈個性〉

異鄉人,你知道嗎?

只要你恩愛地吻我一次

你一定會奉我為君

而且拋棄家園

長久定居在我的國土

拒絕我的恩澤

必然做不成淘金的夢

必然嗅到世紀末的腐臭

貪心的人,你知道嗎?

一切的成果

千萬不要貪婪的爬上樹去採擷

當它熟透了,自然會掉落

為了不傷害你

只在子、午、卯、酉

眾人在家休息的時辰掉落


〈紋路〉

我的脾氣雖然燥熱

卻不是冷漠驕傲的暴君

我的國法已規定

凡讀通我盔甲上的文章

我才張開小口

接受士大夫的朝拜


(王潤華《橡膠樹》,新加坡:泛亞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頁23-27。)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