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她走過戰亂動盪的時局,也走過荒誕不安的時代。在經歷了嚴峻考驗後,展現堅定不屈,乘風破浪的精神面貌。
有“萬人問津”之稱的萬津在19世紀因蘇丹在蛤山建皇宮而備受矚目。然而,在這個以巫裔居多的土地上,華裔先賢也對這個家園有不少貢獻。
陳文傑:日本佔領時代
每一天都活在恐慌中
現年86歲的陳文傑,在距離萬津市區不遠的萬津干宗達臘(Kanchong Darat)出世後,與父母居住在芭園裡。14歲剛在中華小學就讀六年級的他,在還沒來得及參與小學結業禮,時任校長聽到日軍侵略後就趕緊離開,學校也在二戰期間暫停。
憶起半個世紀前,日本佔領我國時所發生的點點滴滴時,他不禁搖頭嘆息道,那是個動亂的時代,每個人都活在恐慌中,大家都過著“活一天,是一天”生活。
提起當時日軍野蠻的行為,他咬牙切齒的說,日軍殘暴無人性“姦、擄、打、砸、搶、燒”簡直無法無天,但根本沒人敢反抗,大家日日夜夜都活在恐懼中。
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裡,過著吃木薯充饑的日子,三餐溫飽是一件多麼奢侈的事。
“香蕉錢”瞬間分文不值
日本佔領馬來亞3年零8個月期間,印製大量軍用鈔票,日軍投降後,“香蕉錢”卻在一夜間變成了廢紙。每個人看著那一疊疊花綠綠,辛苦賺來的血汗錢瞬間分文不值時,當場愣住了,心裡大受打擊,奈何卻是欲哭無淚!
原以為日軍敗退後會有好日子過,詎料在享受短暫的太平盛世後,又再傳出馬共分子叛變的消息,英政府更頒佈緊急法令,把散居在芭園的村民都集中到一個地區居住,不僅行動自由受到限制,入夜後還實施宵禁。
英殖民時代 被強制移民到萬津
英殖民政府在1948年實施緊急法令後,為了杜絕村民救濟馬共分子,他與家人在1952年“被自動移民”到萬津市區居住,一住就是一輩子。
有鑑於萬津在當時已是個商業活動蓬勃的小市鎮,因此英政府並沒在該區闢新村,然而那些散居在萬津市區四周的居民就被強制移民到丹絨士拔新村、仁嘉隆新村和班達馬蘭新村居住。
有別於新村的是,英政府並沒分配土地給村民,家家戶戶不僅需出錢買地,還得自掏腰包請人搭建簡陋的亞答屋,一家人才有個遮蔭庇護之處。
戒嚴期間,英政府為了避免村民與馬共分子接洽,同樣在四周圍起鐵絲網,並在入夜後實施宵禁,還規定所有18歲以上的男丁需加入守衛隊,並在夜間於不同的出口輪流守夜。
1954年12月4日下午4時,英政府宣佈瓜拉冷岳、巴生和瓜拉雪蘭莪等地區劃為“白區”後,馬來亞獨立後,人民結束恐慌日子,迎來了春天。
林先生:緊急法令時期
實施宵禁村民作息受影響
現年91歲的林老先生也是名“老萬津”。雖然年事已高,但身體卻非常健壯,數十年如一日,每年都騎著老鐵馬,走遍大街小巷。
同樣經歷了動盪年代的他,敘述僅存在腦海裡,但當代村民們仍記憶猶新的“全國良好公民委員會”的事蹟。
伐木者需天黑前回家
雖然事過境遷,他依稀記得在緊急法令時期,嚴禁到外割膠和伐木的村民攜帶干糧外出,同時實施宵禁,村民需在天黑前回到,嚴重影響了需到深山伐木者的生計。
為了讓村民能討生活,英政府也在1954年委任以林友國為首,成員包括羅沿火、鄭龍師、楊佐淦、朱伯榮、黃有光、童中華、劉永茂和林祿,一行9人的全國良好公民委員會。
“該委員會是由新聞部委任,也是全國首個以促進當地良好治安,抗拒馬共滲透和侵略的組織,並在當時舉行聲勢浩大的“反共示威遊行”,而全國各地也各自舉辦堪稱轟動一時的示威遊行。”
隨著萬津被列外白區後,經過爭取後,前往距離7至8英里深山伐木的村民就被允許在森林過夜。
也是萬津中華小學退休教師的他,執教33載來培育了不少的學生。雖然60年代教師的薪水僅有100多塊,但堅持“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精神,在家中為學生免費補習華文、書法和數學。
雷耀能:萬津人重視教育
中華小學人數不斷增
78歲的前新邦摩立華小校長雷耀能在加影出生,對教育懷有崇高理想的他在吉隆坡尊孔中學高中畢業後,就在教育界服務了35年,並於1991年退休。
曾在雪州多所華小執教的他,自1958年到萬津中華小學執教後,就與萬津結下不解之緣,一呆就是30年,這裡也成為他的家。
曾在舊中華學校,以及在1961年遷至現有校址服務的他說,該校的學生人數每年增加,1958年雖然僅有28名教職員,卻有千餘名學生,可想而知當地人對教育的重視和支持母語教育的熱誠。
“當時董事部發動籌款,單是一個籌款晚宴就已籌獲數十萬令吉,短時間內就足三四十幾萬的費用;這對於五六十年代而言,絕對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經過不斷的建設,中華小學發展成一個十分健全的學校,設備非常齊全。然而,由於受到年輕人外流影響,以致該校的學生逐漸減少。
擁完整教育體制社區
然而,被列為第二個巴生的萬津除了擁有華小、國小和國中外,還有大學預科班之際,近年來政府也在該區增建多所的大專學府,促使萬津成為一個擁有完整教育體制的社區。
教育改變未來。這個小鎮不僅改變了經濟面貌,同時也吸納了更多新生代,寄望這股青春活力能為這淳樸小鎮注入年輕活力。
坐落在大街尾的警局已被拆除。(圖:星洲日報)
(文:章菁燕,圖:黃志漢,收藏自19.4.2014 星洲日報)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6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