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ásná duše
  • Male
  • Yangon
  • Myanmar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Krásná duše's Friends

  • Baghdad Janim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比雷艾弗斯
  • Taklamakan
  • Passion for Form
  • Cheung Po Tsai Cave
  • Uta no kabe
  • desafinado
  • 梭羅河畔
  • Tata Na
  • 柏圖校友
  • Sogno Realtà
  • 垂釣 尼亞河
  • triste chateau

Gifts Received

Gift

Krásná duše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Krásná duše's Page

Latest Activity

Krásná duše posted a blog post

胡耀輝:德勒茲的情動理論及其資本主義批判 7

當家庭這種宗教被看穿,資本主義又發展出新的手段進行拖延。德勒茲在《控制社會後記》中稱這樣的社會為「控制社會」。《反俄狄浦斯》出版於1972年,《控制社會後記》寫於1992年,資本主義20年的發展變化讓德勒茲作出了新的判斷:如果說家庭與資本之間的對立是規訓社會,資本的連續性被分割為監獄、教養所、家庭等具體的社會空間,那麼在新自由主義的控制社會中,對流動性的控制成為生產機器運作的核心。其實,在1970年代末期福柯關於生命政治的論述中,我們也能看到類似的轉向。福柯認為,當今的權力配置極大地鼓勵了貨物與人口的流通。控制社會發現,「犬儒主義」這種情動勢不可當,家庭早已融入到全球化的進程中,於是它轉過頭來虛情假意地擁抱流動,利用數字技術和計算機使資本主義從穩定居住於巢穴中的鼴鼠轉變為四處流動的蛇。德勒茲說:「人們不再面對整體—個體這一偶對,個體變成了『可分體』,整體變成了樣品、數據、市場或『銀行』。」「可分體」是新的個體模式,從前資本主義為了鉗制欲望的生產,不得不用家庭創造虛假的個體性,信息技術的發展則使得對流動的監視變為可能,數據、樣品、市場和銀行都是人的可分形態。於是,無論欲望的流動如何創造新…See More
Aug 12
Krásná duše posted a blog post

胡耀輝:德勒茲的情動理論及其資本主義批判 6

德勒茲對斯賓諾莎的情動理論的解讀最終歸結為一個根本的政治性問題:「為什麼人們要頑固地為他們的奴役狀況而戰,仿佛那就是他們的救贖?」這是「身體能做什麼」這一問題的政治學版本。斯賓諾莎在《神學政治論》中指出,激發痛苦的激情對於施行權力是必須的,暴君與神父一樣,都需要庶民的悲苦情動,當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既是神父也是暴君,若想要真正地創制一個理想的城邦,就要通過情動理論對資本主義的轄域化進行解域操作,將控制社會解放為游牧的激進生成。三、對資本主義的情動批判德勒茲筆下的資本主義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資本主義的新形態。由於後福特制的發展,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圖像、符號和情感等非物質生產成為了當今資本邏輯的重要生產對象,用安東尼奧·奈格里(Antonio…See More
Jul 27
Krásná duše posted a blog post

胡耀輝:德勒茲的情動理論及其資本主義批判 5

力量、欲望和情動展現了德勒茲的世界圖景的基本模型。在這個世界中,我們看不到主體,而只有強度;看不到理性,而只有激情;看不到類比,而只有關係;看不到否定,而只有肯定;看不到辯證,而只有生成。顯然,德勒茲的情動理論不僅回應了黑格爾的批評,而且還構建出一種全新的哲學樣態。對於德勒茲而言,關於世界之根據的問題遠不如關於世界之生成的問題重要,黑格爾哲學所堅持的否定性和超驗性被一個肯定的非辯證世界所取代。黑格爾的問題是:世界怎樣被揚棄?德勒茲的問題是:世界如何生成新事物?首先,在本體論上,德勒茲用肯定的非辯證法的生成取代了否定的辯證法的運作,全然站在了黑格爾的批評的反面。黑格爾批評斯賓諾莎的屬性和樣式是「冒出來」的,從實體到樣式缺乏內在的發展順序。德勒茲則用情動理論強調了生成的必要性和開放性,認為情動就是力量強度的運動,世界萬物都是過程,因此沒有被否定的必要,因為否定無非就是當我的行動力降低時用來充實我的受影響能力的東西。黑格爾的世界被主奴辯證法的否定性驅動,意味著差異注定要被矛盾所解決,這便在本質主義的層面排除了不屬於理性運動的事物。但是,德勒茲的世界只有潛在性而沒有同一性,它肯定生命本身的潛在…See More
Jul 25
Krásná duše posted a blog post

胡耀輝:德勒茲的情動理論及其資本主義批判 4

因此,強度的運動就是情動。情動是受影響能力不同的物體/身體相互遭遇時的狀態變化。此種相遇會造成兩種後果,身體與外物要麼融合,要麼相互排斥,前者產生快樂的情動,後者產生痛苦的情動,兩者都是激情。情緒(emotion/feeling)與情動在當今的研究中常被混為一談,但德勒茲曾指出兩者並不相同。情動是在更加根本的層面運作的,此一層面無法被認識和掌握,就像某種有待加工的粗糙材料;情緒則是經過社會加工後的產物。兩者的關係借用康德的語言來說,就是所有情緒總是伴隨著情動。正如紅外線與紅色並不對立一樣,非觀念的情動與觀念的情緒並不衝突,情動暗示了情緒的強度界限。從這個意義上看,斯賓諾莎是首個對主體概念提出質疑的哲學家。德勒茲指出:「斯賓諾莎實際上正是想要以一種強度的方式來界定人的本質,將其視為一定量的強度。」生命就是充滿強度的情動。斯賓諾莎將情動進一步描述為「身體的情狀」,認為「這些情狀使身體的行動的力量增加或減少、順暢或阻礙,同時此情狀的觀念亦然」。情動在無意識層面被動地綜合,進而在主動綜合的層面形成表象。當心靈感受到快樂的情動時,就會產生更完滿的觀念,進而增加身體行動的力量;而當心靈感受到痛苦時…See More
Jul 17
Krásná duše posted a blog post

胡耀輝:德勒茲的情動理論及其資本主義批判 3

不過,真正的問題才剛剛開始,解決笛卡爾的自因問題只是第一步。德勒茲真正要面對的是建立了完善哲學體系的黑格爾。如果說笛卡爾的問題是世界之根據,那麼黑格爾的問題則是主體,「實體即主體」正是黑格爾哲學的全部原則。黑格爾將斯賓諾莎放置在理性主義傳統中,認為斯賓諾莎雖然解決了上帝存在的根據問題,但並沒有展開自因的自我運動,即黑格爾的「實體即主體」的另一面——世界的否定性的辯證運動。黑格爾批評斯賓諾莎主義是「無世界論」,即「一個堅持上帝存在,堅持唯有上帝存在的哲學」,由於「斯賓諾莎並沒有把上帝界說為上帝與世界的統一,而是認上帝為思想與形體(物質世界)的統一」,因此他的體系「只是認這世界為現象,並沒有現實的實在性」。也就是說,現存的世界並沒有「反映」絕對精神。依此視之,在斯賓諾莎的形而上學中,只有普遍的、未特殊化的東西是實在的,主觀的、個體性的東西並沒有實在性,「只有神是唯一的實體;自然、世界用斯賓諾莎的話來說只不過是實體的變相、樣式,並不是實體性的東西」,故而是「無個體性的」。如前所述,反抗黑格爾令人窒息的學說是德勒茲等一代學人的使命。為了解決黑格爾的難題,德勒茲繼續深化了斯賓諾莎的「表現學說」,…See More
Jul 15
Krásná duše posted a blog post

胡耀輝:德勒茲的情動理論及其資本主義批判 2

從現實來看,黑格爾主義的歷史哲學能夠為戰後的蘇聯進行辯護,這符合彼時法國左翼知識分子的政治理想。但是,隨著冷戰中東西方陣營的勝負日趨明顯,這種辯護受到了挑戰。總之,一種總體性的歷史辯證法籠罩了戰後歐洲知識分子的全部心智,我們只需看看在以強調個人絕對自由而聞名的薩特筆下,個人行動最終在有機群體中形成了總體化的歷史動力,就可以了解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梅洛-龐蒂也認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黑格爾是所有哲學所實現的偉大事情的源頭……他開啟了一種探索,詳細探索了如何將非理性整合進一種擴大了的理性之中,這仍然是我們這個世紀的任務……解釋黑格爾就是我們的世紀中解決所有的哲學、政治和宗教問題所采取的立場。」德勒茲的老師路易·阿爾都塞是第一個站出來用斯賓諾莎反對黑格爾的人,這一做法拓寬了德勒茲的理論視野。不同的是,阿爾都塞對黑格爾主義的批判僅限於歷史主義,德勒茲則通過斯賓諾莎對黑格爾的整個哲學地基進行了顛覆。他經由斯賓諾莎得出的情動理論同時反對了辯證法與否定性,構造了一種全新的、肯定的非辯證哲學。德勒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哲學史研究者,他所從事的哲學史研究並未遵循任何偉大的傳統,而是通過對尼…See More
Jul 13
Krásná duše posted a blog post

胡耀輝:德勒茲的情動理論及其資本主義批判 1

1995年,伊芙·塞吉維克的《控制論褶皺中的羞恥:閱讀西爾文·湯姆金斯》和布萊恩·馬蘇米的《情動的自治》兩篇文章發表,宣告了20世紀西方學界的情動轉向。當今幾乎所有的人文領域都涉及對情動(affect)問題的討論,梅利莎·格雷格和格里高利·塞格沃斯在《情動研究讀本》的導論中總結了情動理論的八個主要研究方向,即技術哲學、生命技術、性別研究、精神分析、政治研究、語言研究、情感史批評和科學哲學,展現了情動理論跨學科和多維度的特點。情動理論幾乎與所有主流范式相對抗,它不僅反對傳統的理性主義和主體性哲學,而且不與同樣反對傳統哲學的各種後現代范式(結構主義、語言符號學以及精神分析等)為伍。正因如此,它為當今的批判理論家提供了全新的武器,喚醒了被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機器刻意壓抑的身體與生命。本文關注的是情動轉向最為重要的理論來源——吉爾·德勒茲的情動理論。文章將首先跟隨德勒茲獨特的哲學史解讀,檢視其以斯賓諾莎哲學反對黑格爾哲學的核心議題。為了構造一個不同於黑格爾總體辯證法的世界,需要同時說明世界之根據和世界之生成,德勒茲以斯賓諾莎的「表現學說」解釋前者,而情動理論則是對後者的詳盡闡發。接著,文章將以「力…See More
Jul 8
Krásná duše posted a blog post

熊良智·楚辭成書與經典建構 下

騷體詩歌範式的接受與生成劉向編纂的《楚辭》見於王逸《楚辭章句》敘:「逮至劉向,典校經書,分為十六卷」。不僅包括了劉安纂集《楚辭》全部作品,還增添了漢代作家嚴忌《哀時命》、王褒《九懷》、東方朔《七諫》、劉向本人的《九嘆》,另外,《惜誓》《大招》作者,王逸序有異說,《釋文》列在第十四、十五,屬於附錄。這使得《楚辭》內涵、外延都發生了變化,不再僅僅是楚人之辭,而是以楚辭的體式寫作的詩集。漢代作家創作的騷體作品,都以屈原為中心人物,采用了第一人稱敘述視角、「重著」的言說方式。我們看或題為賈誼之《惜誓》:「惜余年老而日衰」,賈誼死時僅三十,何得言己「年老」?嚴忌《哀時命》:「靈皇其不寤知兮」,「孰知余之從容」?東方朔《七諫》「赴沅湘之澌」「懷沙礫以自沉」,劉向《九嘆》:「雲余肇祖於高陽兮」,「九年之中不吾反」。這些都可以看出敘寫的是屈原,不是漢代作家自己的人生遭遇。他們的詩不僅用了第一人稱,有的還用屈原的詩句或相似的詩句。宋玉《九辨》「去鄉離家兮徠遠客」,「願一見兮道余意」。清人張雲璈就說「篇中自屬代屈之辭,文為宋文,語為屈語」(《選學膠言》)。這種第一人稱的代言體,本就是屈原詩歌的表達方式。如…See More
Jul 6
Krásná duše posted a blog post

熊良智·楚辭成書與經典建構 上

「屈平辭賦懸日月」——李白的贊頌其實出自漢初淮南王劉安對屈原的評價。這是漢武帝即位第二年,劉安奉詔作《離騷傳》,稱《離騷》所述之「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楚辭」出現的第一個歷史記錄,也是因為漢武帝的賞識:「莊助使人言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侍中,為太中大夫」。《史記》這段記載不如《漢書·朱買臣傳》交代得清楚:「會邑子嚴助貴幸,薦買臣。召見,說《春秋》,言《楚辭》,帝甚說之。拜買臣為中大夫,與嚴助俱侍中。」朱買臣言說了《春秋》《楚辭》,漢武帝就拜他作了中大夫。正是漢王朝帝王的推崇,開啟了楚辭經典化的歷史進程,而楚辭的成書就是它最重要的一個歷史標志。淮南定本的楚人之辭同歷史上早期的典籍一樣,楚辭也有一個成書前的單篇別行民間口頭流傳階段,看《懷沙》一篇,《史記》所載與《楚辭章句》異文多達40余處可知。美國學者宇文所安就對其流傳生成方式提出了思考:「到底有沒有證據向我們證明《懷沙》最初是『書面』創作的?有一個可能是《懷沙》最初只是口頭創作,在口頭流傳。」(《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所以王逸說屈原所作「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義,瑋其文采,以相教傳」(王逸《楚辭章句》敘)。這在1…See More
Jun 16
Krásná duše posted a blog post

克瑙斯高談讀書生活,仍然想寫中國小說

克瑙斯高談讀書生活,仍然想寫中國小說( 2017年08月23日 中華讀書報記者康慨 《 中華讀書報 》)盡管很多人相信,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成年後從未讀過任何一本書,但挪威當紅作家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See More
May 12
Krásná duše posted a blog post

王怡冷:閱讀經典文學小說可提高「讀心能力」下

小說閱讀有助培養「讀心能力」Mar等人采用「作者識別測試」(Author Recognition Test,ART)來評估參與者對文學小說和非文學讀物的不同熟悉程度,然後要求受試完成一份由36張展示眼神表情的照片組成的「眼神讀心測試」(Mind-in-the-Eyes Test,MIE),測試結果的凖備率作為判斷受試ToM的依據。結果顯示,對文學小說更熟悉的參與者(在ART測試中得分更高),在MIE測試中同樣表現得更好。這一結論在Fong和Mar的另一項「面部情緒辨認」(Facial Emotion…See More
May 6
Krásná duše posted a blog post

王怡冷:閱讀經典文學小說可提高「讀心能力」上

近年來認知學界和心理學界關於經典小說閱讀研究發現,文學小說的深度閱讀有助於提高讀者的心理推理能力,進而強化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溝通能力和社交能力。小說閱讀是對現實的心理模擬研究發現,閱讀文學小說實質上是讀者對現實社會交往行為的深層次、沉浸式模擬體驗過程。早在1986年,心理學家Jerome…See More
Mar 20
Krásná duše posted a blog post

愛墾APP: 亞里士多德的 mnesis(記憶)概念與情動研究 下

情動的時間性affective temporality): 情感不僅存在於當下,其影響往往是跨時間的。例如,某種氣味能喚起兒時的溫暖感受,這類現象體現了情感記憶在時間中的「殘響」(resonance)。這與亞里士多德認為記憶是「過去」的印記,但能夠在「現在」被激活的觀點相呼應。 • 即時與滯後的情動效應:…See More
Mar 7
Krásná duše posted a blog post

愛墾APP: 亞里士多德的 mnesis(記憶)概念與情動研究 上

愛墾APP:亞里士多德的 mnesis(記憶)概念與情動研究(affective studies)之間的關聯,主要體現在身體如何記憶並再現經驗的過程,這涉及感官、情感與認知的交織。以下從三個關鍵層面來分析這一關係: 1. 身體作為經驗與情感的儲存器…See More
Mar 1
Krásná duše posted a blog post

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七)

在第45頁中,我們以簡單的措詞給出了關於“設立”和“真理在存在者中自行設立”的規定。要說明這種規定也是很困難的。這里,我們又必須避免在現代意義上以技術報告的方式把“設立”理解為“組織”和完成。毋寧說,“設立”令我們想到第46頁上所說的“真理與作品之牽連”’,即真理本身以作品方式存在著,在存在者中間成為存在著的(第46頁)。如果我們考慮到,作為存在者之無蔽狀態的真理如何僅只表示存在者本身的在場,亦即存在(參看第56頁),那麽,關於真理(即存在)在存在者中的自行設立的談論就觸及了存在論差異的問題(參看拙著《同一與差異》,1957年,第37貞以下)。因此之故,我們小心翼翼地說《藝術作品的本源》,第45頁):“由於指出敞開性自行設立於敞開領域之中,思就觸及了一個我們在此還不能予以說明的區域”。《藝術作品的本源》全文,有意識地、但未於挑明地活動在對存在之本質的追問的道路上。只有從存在問題出發,對藝術是什麽這個問題的沈思才得到了完全的和決定性的規定。我們既不能把藝術看作一個文化成就的領域,也不能把它看作一個精神現象。藝術歸屬於大道,而“存在的意義”(參看《存在與時間》)唯從大道而來才能得到規定。藝…See More
Nov 5, 2024
Krásná duše posted a blog post

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六)

雕像的立身(stehen)(也即面對著我們的閃耀的在場)不同於客體意義上的對象的站立。“立身’”(參看第19頁)乃是閃耀(Scheinen)的恒定。相反,在康德辯證法和德國唯心主義那里,正題、反題、合題指的是在意識之主觀性領域內的一種擺臂。相應地,黑格爾——從他的立場出發乃是正當地——是在對象的直接設置這種意義上來闡釋希臘詞語?εσι?的。這種設置對黑格爾來說還是不真實的,因為它還沒有經過反題和合題這兩個中介(現在可參看“黑格爾與希臘”,載《路標》,1967年)。然而,如果我們在論述藝術作品的論文中把用?εσι?的希臘意義保持在眼界中,即把它視為“在其顯現和在場中讓呈現出來”,那麽,“固定”中的“固”(fest)就決沒有“刻板、靜止和可靠’”的意義。這個“固”的意思是:“勾勒輪廓”(umriβen)、“允許進入界限中”、“帶入輪廓中”(第47頁)。希臘語意義上的界限並非封鎖,而是作為被生產的東西本身使在場者顯現出來。界限有所開放而入於無蔽領域;憑借在希臘的光亮中的無蔽領域的輪廓,山巒立身於其凸現和寧靜中。具有鞏固作用的界限是寧靜的東西,也即在動蕩狀態之全幅中的寧靜者,所有這一切適合於希…See More
Nov 3, 2024

Krásná duše's Blog

胡耀輝:德勒茲的情動理論及其資本主義批判 6

Posted on June 16, 2025 at 5:30am 0 Comments

德勒茲對斯賓諾莎的情動理論的解讀最終歸結為一個根本的政治性問題:「為什麼人們要頑固地為他們的奴役狀況而戰,仿佛那就是他們的救贖?」這是「身體能做什麼」這一問題的政治學版本。斯賓諾莎在《神學政治論》中指出,激發痛苦的激情對於施行權力是必須的,暴君與神父一樣,都需要庶民的悲苦情動,當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既是神父也是暴君,若想要真正地創制一個理想的城邦,就要通過情動理論對資本主義的轄域化進行解域操作,將控制社會解放為游牧的激進生成。

三、對資本主義的情動批判

德勒茲筆下的資本主義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資本主義的新形態。由於後福特制的發展,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圖像、符號和情感等非物質生產成為了當今資本邏輯的重要生產對象,用安東尼奧·奈格里(Antonio…

Continue

胡耀輝:德勒茲的情動理論及其資本主義批判 5

Posted on June 11, 2025 at 5:30am 0 Comments

力量、欲望和情動展現了德勒茲的世界圖景的基本模型。在這個世界中,我們看不到主體,而只有強度;看不到理性,而只有激情;看不到類比,而只有關係;看不到否定,而只有肯定;看不到辯證,而只有生成。顯然,德勒茲的情動理論不僅回應了黑格爾的批評,而且還構建出一種全新的哲學樣態。對於德勒茲而言,關於世界之根據的問題遠不如關於世界之生成的問題重要,黑格爾哲學所堅持的否定性和超驗性被一個肯定的非辯證世界所取代。黑格爾的問題是:世界怎樣被揚棄?德勒茲的問題是:世界如何生成新事物?…

Continue

胡耀輝:德勒茲的情動理論及其資本主義批判 4

Posted on June 6, 2025 at 3:30am 0 Comments

因此,強度的運動就是情動。情動是受影響能力不同的物體/身體相互遭遇時的狀態變化。此種相遇會造成兩種後果,身體與外物要麼融合,要麼相互排斥,前者產生快樂的情動,後者產生痛苦的情動,兩者都是激情。情緒(emotion/feeling)與情動在當今的研究中常被混為一談,但德勒茲曾指出兩者並不相同。情動是在更加根本的層面運作的,此一層面無法被認識和掌握,就像某種有待加工的粗糙材料;情緒則是經過社會加工後的產物。兩者的關係借用康德的語言來說,就是所有情緒總是伴隨著情動。正如紅外線與紅色並不對立一樣,非觀念的情動與觀念的情緒並不衝突,情動暗示了情緒的強度界限。從這個意義上看,斯賓諾莎是首個對主體概念提出質疑的哲學家。德勒茲指出:「斯賓諾莎實際上正是想要以一種強度的方式來界定人的本質,將其視為一定量的強度。」生命就是充滿強度的情動。…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