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水滸傳》紋身的梁山好漢~~在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中,查證有纹身者計有——
1) 史進 —「九紋龍」
原文(節錄):「又請高手匠人與他刺了這身花繡,肩臂胸膛,總有九條龍,滿縣人口順,都叫他做『九紋龍』史進。」。(Wikisource)
白話:史進從肩、臂、胸刺了九條青龍,綽號由此來。
註解:龍紋像徵威猛與霸氣,史進的綽號與紋身直接把外貌變成江湖「名號」與身份認同。(Wikisource)
2) 魯智深 —「花和尚」
原文(節錄):「智深把皂直裰褪膊下來……露出脊背上花繡來……人見洒家背上有花绣,都叫俺做‘花和尚’魯智深。」。(Wikisource)
白話:魯智深背上有花卉式的繡紋(花繡),因此得「花和尚」綽號。
註解:花繡讓這位粗獷又有俠義的和尚多了「視覺上的浪漫」與反差美,也顯示紋身非全然下流,而可成為人物塑造的元素。(Wikisource)
3) 燕青 —(浪子)「遍體花繡」
原文(節錄):「為見他一身雪練也似白肉,盧俊義叫一高手匠人,與他刺了這一身遍體花繡……」。(Wikisource)
白話:燕青全身被刺上精美花紋;文本形容其花繡如錦緞般精美。
註解:燕青的花繡被寫作一種「藝術級」的刺繡(甚至被名妓或觀眾稱羨),表明書中對某些紋身持受賞美化的態度。(Wikisource)
4) 阮小五(短命二郎) — 胸前刺豹子
原文(節錄):「披著一領舊布衫,露出胸前刺著的青郁郁一個豹子來……」(描寫阮小五出場)。(Wikisource)
白話:阮小五胸前有一個青色的豹子紋。
註解:豹子紋常被用以突顯猛悍,這種局部的紋身同樣具標識性。(Wikisource)
5) 解寶(雙尾蝎) — 腿上有「飛天夜叉」紋
原文(節錄):「這兄弟更是利害……兩只腿上刺著飛天夜叉;有時性起,恨不得拔樹搖山,騰天倒地。」。(Wikisource)
白話:解寶腿上有夜叉形象的紋身,與其兇猛性格相呼應。
註解:利用夜叉(佛經中形象)作為紋飾,把宗教/妖魔形象與人物性格連結起來。(Wikisource)
6) 龔旺(花項虎) — 浑身虎斑、脖項吞虎頭
原文(節錄):「一個喚做‘花項虎’龔旺,浑身上刺著虎斑,脖項上吞著虎頭……」。(Wikisource)
白話:龔旺幾乎把自己刺成了「活虎」,體表虎斑、頸部刻虎頭。
註解:把整身刺成猛獸皮紋是極端的「擬獸化」策略,直觀強化其野性與凶猛。(Wikisource)
7) 楊雄(病關索) —「露出藍靛般一身花繡」
原文(節錄):「…露出藍靛般一身花繡…那人姓楊,名雄…」(出場描寫)。(Wikisource)
白話:楊雄身上亦有花繡狀的紋飾,作者寫成「藍靛般的一身花繡」。
註解:書中描述把花繡式紋身不僅給好漢,也給了一些市井或差役出身的人物(例如行刑者),顯示紋身在社會階層上的分佈不只限於某一群。(Wikisource)
「古代敘事中還有哪些著名的紋身好漢?」(中國古代敘事/筆記裡的其他例子)
唐代筆記中有典型例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有男子把白居易詩句刺滿全身(常被引用為刺詩的例證)。(可參見唐代文獻與近年研究討論)(Zhihu)
史料與筆記還舉出:韋少卿(胸上刺樹與鳥,關涉詩意)、趙高(背上刻毗沙門天王像以圖護身/避杖)等例子——這些都出現在《酉陽雜俎》或類似筆記裡。這類材料展示:文身在古代既可作詩意裝飾、也可帶宗教護符功能。(IHP)
文化意義
《水滸傳》把紋身作為人物塑造的視覺符碼:綽號(如九紋龍、花和尚、花項虎)往往與身體上的紋飾直接連結,紋身成為「社會標識+性格暗示」的便捷工具。(Wikisource)
古代敘事與筆記告訴我們:紋身在不同時期可承載美學(花繡)/武勇(猛獸)/宗教護符(天王)等多重意義,並非單一的污名化符號。(IHP)
身體彩繪(body painting)藝術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歆」場域。其特徵在於:
身體作為媒介,不再是道器二分中的「器」,而是情動流動的載體;
繪製過程即審美事件,創作與感發同時發生;
觀者與作者共構場域,情動的擴散引發共感湧現。
在此脈絡中,畫師並非「為裝飾而彩繪」,而是「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以藝術語言寄託情志、以聲律節奏呼應身體能量。彩繪行動即是「歆」:一種在創作與感發之間往覆震盪的生成狀態。
這種創作模式顯示:當「歆」被定位為興興相應(「興觀羣怨」的「興」x「賦比興」的「興」)的生成節點,藝術不再是再現,而是感官—情動—形式的同步湧現。
Louis Trezerras是一位著名的法國畫家和攝影師,以其令人驚嘆的精致女性肖像而聞名。真正令人著迷的是他與非專業模特合作的獨特方法,使他能夠超越現代模特的經典類型。他筆下的人物似乎漂浮在一個半夢半實的世界裡——這證明了他對人類情感和藝術形象的深刻理解。
沉浸在 Louis Treserras 的迷人世界中,他的名字與攝影中詩意和性感的女性形象有關。
相信我,他的作品不僅僅是按下快門,而是過去與現在之間的空靈舞蹈,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和現代情感的混合體。這是真正原創作家的罕見例子,他的作品雖然受到過去的啟發,但在我們這個時代是獨一無二的。
Louis Trezerras 於 1958 年出生於風景如畫的法國佩裡格地區。他從小就開始了進入藝術世界的旅程,受到周圍地區的古典美景和法國豐富的藝術遺產的影響。Trezerras 並不滿足於僅僅觀察藝術,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學習了美術,這為他未來作為藝術家和攝影師的努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Trezerras 的職業生涯跨越四十多年,在此期間他舉辦了許多展覽,並因其獨特的風格而受到認可。
他的作品以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精致融合為特色,經常讓人想起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優雅和優雅。Trezerras 對手藝的執著和捕捉作品精髓的能力為他在當代藝術界贏得了榮譽。
一位年輕女子站在黑暗的背景下,她的頭微微低著,手指輕輕地觸摸著她的乳房。有一種脆弱感,同時又有一種安靜的力量。Trezerras 設法捕捉到了這種二元性——脆弱與穩定,純真與智慧。他筆下的人物經常沉浸在內省中,仿佛沉浸在他們自己的世界中,邀請我們停下來與他們一起反思。
(人體攝影每張照片都像一首詩的一節,經過精心設計,充滿意義。 llljjgg2024-09-18 發布於北京)
愛墾學術:情動詩(Affective Poem)賞析
愛墾原創:牽引
珍珠白的紋理,
從臉頰開始伸展,
如樹根探尋光的方向,
妳也被隱隱的渴望,
輕輕牽引。星星墜下
的每一次悸動,
都是一個星河系在誕生。
當我們從 affective turn(情動轉向)的文學理論角度來詮釋這首詩,可以把焦點從詩的語意(semantic)與符號意義轉移到 詩中情動(affect)如何被喚起、流動、以及在身體與世界之間的交互中生成。以下是可能的分析方向:
情動轉向的核心觀點
情動(affect)並非等同於個人的情緒(emotion),而是更為前語言的、尚未被命名的身體強度(bodily intensity),存在於身體與外界互動的瞬間。情動轉向理論(如 Massumi, Ahmed 等人)關注的不是文本中的意義,而是文本如何影響身體、引發感覺、生成共振。因此,閱讀的重點是觀察:詩的語言如何製造出感覺的場域(affective atmosphere),而非單純陳述的內容。
「珍珠白的紋理,從臉頰開始伸展,如樹根探尋光的方向。」
這段語句將感官觸覺(臉頰的紋理)與視覺的光感、植物的生長感交織在一起,產生一種緩慢擴散的感覺流。情動在此不是情緒化的(不是快樂或悲傷),而是一種身體化的牽引與生成——讀者幾乎能感到皮膚表面有一種微微蠕動的感覺。
「妳也被隱隱的渴望輕輕牽引。」
這裡的「渴望」不是理性決定的,而是一種微弱卻持續的情動力量(affective force),像重力或磁力般作用於身體。它強調的是被動性(being affected),不是意志主動的欲望,而是一種身體被牽引的狀態。
「星星墜下的每一次悸動,都是一個星河係在誕生。」
星星墜落—悸動—星河誕生,這種宇宙尺度的隱喻帶來一種超個體的感覺擴張。在情動的視角裡,這不是單純的象徵,而是情動在強度上劇烈釋放(墜落、震顫),並立刻轉化為新的生成(星河誕生)。這種爆發性與生成性結合,讓讀者感受到一種身體-宇宙共振的力場。
情動美學的總結
這首詩並未直接說明情緒(愛、哀傷、喜悅等),而是創造出一種持續蔓延、牽引、震顫、擴張的情動感。在 情動轉折的觀點裡,它讓讀者感覺自己正在被某種無名的力量觸動、被世界生成性地捲入,而非僅僅去理解一個主題或隱喻。因此,詩的意義並非重點,被詩影響的身體狀態才是解讀的核心。
聶魯達·愛情的十四行詩選之(一)
瑪蒂爾德:植物、巖石、或酒的名字,
起源於大地和末日的事物,
那是它們初次開放的盛衰的言辭,
那是它們夏天裏檸檬乳房的光芒。
木制大船駛過那個名字,
火藍的波濤圍繞著他們:
它的字母就是河的水流
湧過我焦渴的心臟。
哦,隱藏在糾纏的葡萄藤中的名字,
一如通向秘密隧道的大門
朝向世界的芬芳!
侵占我用你的熱唇;審問我
用你的夜眼,如果你願意就讓我
駕船一樣駛過你的名字;讓我在那兒休息。
照片說明:
用光影繪出一件美麗的華服,
或薄如蟬翼,
或柔如絲綢,
具有特殊的美感。
這是一組流動的,
立體的藝術作品。
給人帶來了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挑戰傳統的審美理念。
光影落於身軀,
宛如自然的呼吸。
這不是單純的投影。
而是一場情感的召喚——
每一瓣花影,都是對生命的呢喃,
使身體成為天地間的回聲。
光影的流動性使得此作品
超越了靜態的攝影形式。
觀看的過程中,觀者會
感受到一種時間性的存在。
彷彿身體與光影
正在持續變化,
這種動態感賦予影像
以近乎表演性的特質。
這件作品挑戰了「衣」的定義:
在此,衣裳不再是
保護、遮蔽與修飾的工具,
而是一種由光影編織的幻象。
它質疑觀看的慣性,
並提示人們:身體本身
即是最原始、最真實的藝術形態。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