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課 庫
  • Male
  • Mac Pheson
  • Singapo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慕課 庫's Friends

  • Malacca 皇京港
  • Crna Gor
  • Bayrut Alhabib
  • Suyuu
  • Zenkov
  • Kehtay Dream
  • Qyzylorda
  • 吉爾吉斯
  • Almaty 蘋果
  • ili 河
  • 中砂礁群
  • Macclesfield
  • Scarborough 黃岩
  • 水牆 繪
  • 趁還來得及

Gifts Received

Gift

慕課 庫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慕課 庫's Page

Latest Activity

慕課 庫 posted a blog post

李鵬:從體驗認知視域談多模態教學——以語音教學為例(下)

此外,還有研究在動覺信息的基礎上添加了音樂和旋律,來輔助青少年或兒童學習新單詞的發音。這個方法已經被證明不僅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記憶新單詞,習得的單詞發音也比通過傳統教學法習得的發音更準確。在音段音位方面,目前的研究尚處於初步階段,主要集中於對具體發音特征的偏誤糾正。比如將緊握的拳頭迅速打開以描摹送氣音除阻時的強烈氣流;將手指攏成圈來提示發圓唇音時嘴唇的形狀;用手開合的程度來提示元音開口度的大小等。此外,使用指示性(deictic)手勢來引導學生觀察老師的口型、發音器官的移動及明顯的調音動作(如雙唇音、唇齒音和齒間音)被證實簡單易用且效果顯著。除特定的手勢外,觸覺信息亦可幫助學生掌握發音特征。典型的如用手指感受舌尖放在齒間的狀態來訓練齒間音的發音,將手放在聲帶附近感受濁輔音發音時的聲帶振動,將手放在嘴唇前方感受送氣音的氣流等。需要指出的是,在音段層面,上述多模態教學手段可以較好地提高學生的發音能力,但對感知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發掘多模態語音教學的應用前景。不難看出,多模態語音教學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試舉例如下。既有的研究已從多方面證實多模態教學在單詞和句子發音上的積極作…See More
Apr 27
慕課 庫 posted a blog post

李鵬:從體驗認知視域談多模態教學——以語音教學為例(上)

傳統的認知科學認為身心是兩個獨立的系統,然而,體驗認知(Embodied…See More
Apr 6
慕課 庫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愛墾慕課·敘事篇

"孫悟空故里炒·砸3億卻一場空 中國大陸各地方政府近年想發觀光財,流行炒作"名人故里"題材. 山西婁煩縣2010年即提出修復水濂洞、出世石等"遺跡"、斥資人民幣六千萬元(近三億台幣)打造"孫大聖故里風景區",現因擔憂回報問題而荒廢,西遊傳說果真成了傳說。 婁煩縣原想修復水濂洞、悟空出世石、猴王廟、老君廟和清涼寺等文物古建築,並新建南天門、御馬監、玉皇廟和晚照觀景台等人文景觀。 然新京報報導,兩年過去了,除綠化的五千多畝荒山與…"
Oct 11, 2022
慕課 庫 posted a blog post

龍迪勇 | 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10)

在圖中, 「結點標識了原始時期的事件和歷史,連接線則標識了相鄰種群之間的關係。」筆者以為:如果有誰能寫出這樣一部具有空間性結構的歷史作品的話,那一定非常接近歷史的真實———盡管像海登·懷特這樣的後現代史學理論家認為歷史的真實永不可及,但寫出這樣作品的歷史學家一定比司馬遷、吉本和蘭克還要偉大。既然迷宮式結構的歷史敘事作品難以寫出來,史學家便只好對其結構稍作簡化,從而把歷史寫成特征明顯的「地圖」式的作品。應該說,這樣的歷史文本在理論上是有可能寫出來的。但放眼中外史學史,這方面的作品卻難以尋覓。就筆者見聞所及,只發現中國北魏時期傑出的史學家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是這樣一部史學作品。為什麽說它是一部「地圖」式的歷史著作呢?按照菲利普·J·埃辛頓的說法: 「歷史是過去的地圖,其基本單位是場所。」在《洛陽伽藍記》中,歷史的基本構成單位是北魏時期存在於洛陽的幾十個寺廟(伽藍)。在具體寫作中,楊衒之先記一寺建造的時間,次及建造者和建造源起,然後再標示其地理位置,如卷一《永寧寺》這樣寫道:…See More
Sep 28, 2022
慕課 庫 posted a blog post

龍迪勇 | 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9)

在很多原始民族和古代社會中,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是圍繞著神聖空間這樣一個基點而組織起來並獲得秩序的。對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的高廷昌(Cuauhtinchan)人來說,高廷昌地區的一個洞穴就是他們和其他兄弟民族的「聖地」,「作為高廷昌和其他中美洲民族的發源地,這個洞穴成了民族與歷史起源的象征。與這一地點相聯系的是這些部族的早期生活,或者說是他們的前歷史時期。」而且, 「對於來自高廷昌地區的人們來說,洞穴同時也是其他許多其他地點聯結的核心,這些地點通過洞穴而聯系在一起。」對於特里布里恩群島上的部分居民來說,一個神奇的洞穴具有同樣的意義: 「在特里布里恩群島上,有一部分人口的祖先傳說是通過神聖的洞穴來到地球上的。其中,最先讓群島的四個主要氏族的祖先脫離出來的那個洞穴,意義最大也最主要。不過,年長具有優先權。`一系列具有貴族血統或古老的亞氏族'要求將這個洞穴作為他們的起源地。相應地,其他在等級上處於下屬地位的攀越地被留給`年輕群落'。然而,按照地球上人類家譜上的親緣關係,一切都仿佛被世界神秘原始土壤上的遺傳性`深層結構'聯系在了一起。」此外,…See More
Sep 27, 2022
慕課 庫 posted a blog post

龍迪勇 | 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8)

這種在時間維度上將歷史簡化成線性「情節」的做法,當然是方便之舉,但也是無奈之舉。一條時間線索上的某個事件不僅在來源上可能由無數個「過去」的事件所導致,而且在走向上也可能導致無數個「未來」的事件。但事實上,沒有人能夠記憶、更沒有人能夠敘述出所有的事件,所以便只好退而求其次———根據時間律和因果律將事件串成一根線性的「鏈條」。這種處理方式無疑加強了事件間的連續性、完整性和邏輯性,但它好則好矣,卻是對事件存在狀態的簡化和遮蔽。按照這種敘事邏輯發展下去,以求真為宗旨的歷史最終便只能成為海登·懷特所說的那種被情節化了的「故事」,於是,歷史和文學也就沒有了任何差別。這種結果當然不是一個嚴肅的歷史學家所願意看到的。那麽,有沒有可能賦予歷史另外一種結構———一種更貼近歷史事件原始存在狀態的結構呢?在筆者看來,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這就是:在空間維度上進行編排和創造,賦予歷史事件一種空間性的結構。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論及的,既然所有的歷史事件都發生並「儲藏」在具體的空間里。如此,那麽要給歷史事件創造一種空間性的結構,便只要把「儲藏」這些事件的空間作出合理的、有秩序的安排就行了。事實上,這也正是很多原始民族和…See More
Sep 24, 2022
慕課 庫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愛墾慕課·敘事篇

"爲「漢麗寶公主」勤背書 林美芬轉戰舞台 幾乎每個舞台劇演員都有一個登上國家文化宮(Istana Budaya)的夢,去年,連國語都不太會説的林美芬卻演了5場《Takhta 3 Ratu》舞台劇中漢麗寶公主(Hang Li Poh)的角色。今年,她擠下蘇盈之主演2月13至21日演出的馬來舞台劇《Zombie La La…"
Sep 20, 2022
慕課 庫 posted a blog post

龍迪勇 | 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7)

一個歷史學家如果能像毛姆森那樣對歷史發生的場所及其空間關係了如指掌的話,那他一定可以成為優秀甚至偉大的歷史學家。相反,如果一個歷史學家搞不清歷史與空間或場所的關係的話,那他一定會在其研究的領域迷惑叢生,並以其昏昏、使人昏昏。蘇雪林在其名著《昆侖之謎》中就揭示了這種疑惑與困境。當然, 「昆侖」問題本身因其復雜性而成了中國兩千多年學術史上的一樁懸案,因此,學者們「對此每有難於措手之感」我們是可以理解的。但對於一般歷史敘事中的空間或場所問題,則無論如何是必須搞清楚的,因為不如此,便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歷史學家。 三、歷史的結構:聖地、迷宮與地圖 從敘事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文學敘事還是歷史敘事,敘述者都必須面對並處理好一系列的事件:首先,必須從渾沌的「事件之海」中選擇出部分有意義的事件作為敘述的對象; 其次,必須賦予選出的事件以某種「秩序」,也就是說,必須使事件形式化或結構化。就歷史敘事而言,對歷史事件的選擇往往體現出史學家的「史識」;…See More
Sep 20, 2022
慕課 庫 posted a blog post

龍迪勇 | 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6)

然而,自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在「進步」的凱歌聲中,歷史的空間維度或者說歷史的「場所」特征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史學家們依照時間規律和因果關係,把歷史事件編織成了一種類似小說一樣的文本。時至今日,歷史的結構已經被簡化成了一種時間性的「鏈條」,似乎與空間、場所、地方這樣的概念沒有多大關係。可在古代社會,甚至在中世紀,人們心目中的歷史卻不是這樣的,他們認為:脫離了特定場所的歷史是根本不存在的,因為在他們看來,作為歷史基本構成材料的歷史事件總是和一定的地方聯系在一起。比如說, 「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在他們每天的采集和狩獵行進過程中,到處都能碰到有`故事'的地方」, 「這些滿是事件的地方,或深或淺地、斑駁地分布在領土上。它們發生過不同尋常的事情之後,就擁有了一種氣息,彌漫在整個周邊地區」,而「所有這些地方都擁有`生命'」。隨著時間的推移,社群或人類共同體所生存的環境就充滿了越來越多的這類地方, 因此, 「一些地區布滿當地傳說的褶皺。這類自然的記憶垃圾堆等於中世紀`記憶術' (arsmemorativa)中的`記憶軌跡'…See More
Sep 15, 2022
慕課 庫 posted a blog post

龍迪勇 | 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5)

既然歷史均發生並「儲存」在場所中,那麽,「場所」究竟為何物呢?按照挪威建築理論家諾伯格·舒爾茨的說法, 「場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間」, 「場所是存在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場所是具有「精神」或「靈魂」的: 「`場所精神' (geniusloci)是羅馬的想法。根據古羅馬人的信仰,每一種`獨立的'本體都有自己的靈魂(genius),守護神靈(guaraianspirit)這種靈魂賦予人和場所生命,自生至死伴隨人和場所,同時決定他們的特性和本質。」「場所」這個概念的拉丁文表述為「topos」。目前, 「topos」的中文對譯詞一般為「空間」,如古希臘討論「topos」的重要文本———亞里士多德《物理學》的第四章,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張竹明先生的譯本中就被譯作「空間」。其實,更確切的譯法應該是「場所」 (或「處所」)。古希臘人心目中的「場所」當然是一種空間但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當我們說他們「有空間概念 (Spatialconcepts)時,並不意味著希臘人就有現代人的空間概念」, 「總的說來, 亞里士多德所代表的希臘主流空間概念是局域化非背景的,…See More
Sep 11, 2022
慕課 庫 posted a blog post

龍迪勇 | 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4)

事實上,對赫伊津哈來說,歷史研究與藝術創作是相通的,它們都旨在塑造圖像。 1905年,赫伊津哈就任格羅寧根大學歷史教授時就職演說的題目是《歷史思想中的美學要素》,他將歷史喻為「視像」,強調直接與往昔接觸的感覺。後來,他還借助視覺語言,徑直把文化史研究方法稱之為「鑲嵌藝術法」。為了發展這種所謂的「鑲嵌藝術法」,赫伊津哈強調「歷史感官」的作用,「在荷蘭文學中,更不用說在歷史編寫中,幾乎無法找出比赫伊津哈更強調感官作用的作家。」而且,盡管「視覺的作用被強調得最突出」,赫伊津哈還是主張歷史學家應該全面發展自己的各種感官, 「赫伊津哈稱之為`美學觀察'的事情,實際上是有聯覺的觀察。」正如威廉·奧特爾斯佩爾所總結的: 「歷史學家必須使自己的感官變得更加敏感,必須學會看、聽、聞、嘗。必須閱讀文學作品,看藝術作品。如果想明白古代世界是如何覆沒的,就應該看拉文納的鑲嵌壁畫。… …但看書本和圖畫還不夠。一個歷史學家也應該`深入大自然,在草田和山丘上散步,…See More
Sep 5, 2022
慕課 庫 posted a blog post

龍迪勇 | 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2)

在中國,利用古物來研究歷史的做法於宋代開始走向成熟,並正式形成了一門古器物學,正如張光直所指出的: 「古器物學,作為傳統的歷史學的附加成分,形成於宋代。」宋代出現了不少著錄古器物的著作,當然, 「這些著錄的主要目的,不是建設一門作為歷史材料的獨立範疇的基於對古代遺物研究的新學問」,對它們的使用,必須與對文獻的使用結合起來, 「古代的器物名稱蘊藏著許多重要的信息,對它們的任何研究都必須與古代的文獻結合起來。」「不過,宋代考古學家也試圖做一些別的方面的工作,而不是僅僅協助歷史學家。」在西方,第一個歷史專業於1759年在德國哥廷根大學誕生。其首任歷史學教授約翰·克里斯托夫·加特雷爾便大力提倡當時仍被視為歷史輔助學科的紋章學(her-aldry)、錢幣學(numismatics)、地理學等, 「因為他深信,要將歷史轉化為一門獨立的研究領域,就不可缺少這些相關的圖像學科」。溫克爾曼在撰寫《古代藝術史》時,就多次用到各種古代的器物。「我所引證的那些圖畫和雕塑,以及雕刻的寶石和古幣,我都親眼見過,經常看到,而且能夠研究;…See More
Sep 4, 2022
慕課 庫 posted a blog post

龍迪勇 | 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3)

英國史學家愛德華·吉本撰寫《羅馬帝國衰亡史》這部經典巨著的最初動機,即源於羅馬廢墟的震撼性刺激。據《吉本自傳》記載,在1762至1765年間,吉本在歐洲大陸進行了漫長的遊歷,而他此行的主要目的地是意大利。在正式進入意大利之前,吉本作了很多知識上的準備,尤其是地理學、圖像學方面的知識———為的是增加感性和空間方面的認知。 「根據這些資料,我繪製了一幅道路圖, … …又在我的日記里插入有關羅馬的街區住宅和稠密人口、聯盟戰爭、漢尼拔進軍所經阿爾卑斯山通道等等許多史地事項的長條摘記。」最後,吉本還特意提到:「我較為認真地讀了斯班海姆的偉大著作《紀念章的好處和用處》,並且按照他的記述,利用國王和皇帝、家族和殖民地的勛章徽章紀念章,以印證古代歷史。」吉本在意大利的遊歷持續了一年多,不過正如他自己所說: 「羅馬是我們此次遊歷的主要目標。」在《吉本自傳》中,吉本記載了自己在時隔25年之後重遊羅馬時的激動之情:…See More
Sep 2, 2022
慕課 庫 posted a blog post

龍迪勇 | 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1)

摘要:空間不是歷史的可有可無的要素,而是構成整個歷史敘事的必不可少的基礎:那些於特定歷史時代殘存下來的器物、廢墟及其圖像之類的空間性存在物,不僅可以成為歷史的證據,還給史學家的歷史敘事行為提供了動機;  所有的歷史事件都必然發生在具體的空間里,因此,那些承載著各類歷史事件、集體記憶、民族認同的空間或地點便成了歷史的場所; 要使歷史更貼近事件的原始存在狀態,史學家便應該在空間維度上進行編排和創造,賦予歷史事件一種空間性的結構。盡管「有多少歷史學家就會有多少種歷史定義」,但作為一種古老的敘事形式,歷史總應該包括空間、時間、事件、人物等基本要素。事實上,盡管歷史是凝固時間、保存記憶、探究往昔的一種形式,但歷史總是生活在某一個地方上的人物、發生在某一個空間內的事件的歷史。托雷斯·維也加斯說得好: 「沒有地理的歷史,是一幢沒有地基的建築。」不考慮空間維度的歷史文本,只能是無本之木,是不可能存在的。說起來,歷史就像是在舞臺上上演的一幕活劇,歷史學家必須要有一個舞臺,才能真正把這幕活劇演好。「希羅多德的歷史舞臺是三個大陸之間的血腥屠殺的連接點(東南歐洲、小亞細亞和西北非洲);…See More
Aug 25, 2022
慕課 庫 posted a blog post

梁曉聲:讀書是一種抵抗寂寞的能力

         都認為,寂寞是由於想做事而無事可做,想說話而無人與說,想改變自身所處的這一種境況而又改變不了。是的,以上基本就是寂寞的定義了。寂寞是對人性的緩慢的破壞。寂寞相對於人的心靈,好比某些容易生銹的金屬。…See More
Jul 4, 2022
慕課 庫 posted a blog post

人類學家米德: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

前塑文化 Prefigurative Culture 名詞解釋: 後塑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978) 在〔文化與奉獻一代溝之研究〕(Culture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一書中,提出了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之一;指社會工業化以後,科技日新月異,年長的人就得向晚輩學習了。也就是由於科技的進展一日千里,文化規範與生活準則,均由年輕人或新生代所創造和領導,教學乃成為由下而上的傳遞過程,掌握嶄新尖端科技知識的年輕人反而要承擔起再教育年長的任務。同塑文化 Cofigurative Culture 名詞解釋: 後塑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978)…See More
Jul 3, 2022

慕課 庫's Blog

李鵬:從體驗認知視域談多模態教學——以語音教學為例(下)

Posted on April 3, 2023 at 2:00pm 0 Comments

此外,還有研究在動覺信息的基礎上添加了音樂和旋律,來輔助青少年或兒童學習新單詞的發音。這個方法已經被證明不僅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記憶新單詞,習得的單詞發音也比通過傳統教學法習得的發音更準確。

在音段音位方面,目前的研究尚處於初步階段,主要集中於對具體發音特征的偏誤糾正。比如將緊握的拳頭迅速打開以描摹送氣音除阻時的強烈氣流;將手指攏成圈來提示發圓唇音時嘴唇的形狀;用手開合的程度來提示元音開口度的大小等。

此外,使用指示性(deictic)手勢來引導學生觀察老師的口型、發音器官的移動及明顯的調音動作(如雙唇音、唇齒音和齒間音)被證實簡單易用且效果顯著。…

Continue

李鵬:從體驗認知視域談多模態教學——以語音教學為例(上)

Posted on April 2, 2023 at 12:00pm 0 Comments

傳統的認知科學認為身心是兩個獨立的系統,然而,體驗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論的出現,否定了這種割裂身體和認知的二元認知觀。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證據表明:感覺與動覺的體驗包含於認知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不僅是認知的感受器和傳導器,也是認知形成過程中的一部分。現實生活中的語言交流很少依靠單一的聽說模態,而是整合了視覺、動覺、觸覺等多重模態,故而語言學習在本質上也應是多模態的。因此多模態教學鼓勵將不同的感官模態整合起來,而不是像傳統的外語教學那樣過度地依賴聽說。…

Continue

龍迪勇 | 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10)

Posted on September 28, 2022 at 12:42am 0 Comments

在圖中, 「結點標識了原始時期的事件和歷史,連接線則標識了相鄰種群之間的關係。」筆者以為:如果有誰能寫出這樣一部具有空間性結構的歷史作品的話,那一定非常接近歷史的真實———盡管像海登·懷特這樣的後現代史學理論家認為歷史的真實永不可及,但寫出這樣作品的歷史學家一定比司馬遷、吉本和蘭克還要偉大。

既然迷宮式結構的歷史敘事作品難以寫出來,史學家便只好對其結構稍作簡化,從而把歷史寫成特征明顯的「地圖」式的作品。應該說,這樣的歷史文本在理論上是有可能寫出來的。但放眼中外史學史,這方面的作品卻難以尋覓。就筆者見聞所及,只發現中國北魏時期傑出的史學家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是這樣一部史學作品。為什麽說它是一部「地圖」式的歷史著作呢?按照菲利普·J·埃辛頓的說法:…

Continue

龍迪勇 | 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9)

Posted on September 27, 2022 at 10:33am 0 Comments

在很多原始民族和古代社會中,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是圍繞著神聖空間這樣一個基點而組織起來並獲得秩序的。對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的高廷昌(Cuauhtinchan)人來說,高廷昌地區的一個洞穴就是他們和其他兄弟民族的「聖地」,「作為高廷昌和其他中美洲民族的發源地,這個洞穴成了民族與歷史起源的象征。



與這一地點相聯系的是這些部族的早期生活,或者說是他們的前歷史時期。」而且, 「對於來自高廷昌地區的人們來說,洞穴同時也是其他許多其他地點聯結的核心,這些地點通過洞穴而聯系在一起。」對於特里布里恩群島上的部分居民來說,一個神奇的洞穴具有同樣的意義:…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