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oi
  • Perlis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Moooi's Friends

  • VR
  • INGENIUM
  • Jemaluang 三板頭·
  • Crna Gor
  • Bayrut Alhabib
  • baku
  • Ashgabat
  • 比雷艾弗斯
  • SRESCO
  • TASHKENT HOLIDAY
  • ucun estutum
  • Zenkov
  • Kehtay Dream
  • Qyzylorda
  • 吉爾吉斯

Gifts Received

Gift

moooi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moooi's Page

Latest Activity

moooi posted a blog post

王銘玉〈符號的互文性與解析符號學——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研究〉(11 完結)

克里斯蒂娃繼承和發展了弗洛伊德與拉康對於主體及其本源的理論論述。 她說:「我們的符號觀與將弗洛伊德無意識觀考慮進去的主體論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24](P30)為了將無意識整合進語言理論中,克里斯蒂娃將他們的主體理論發展成自己的過程主體理論。19 世紀末,弗洛伊德提出了「無意識」(活動於某一時間,而在那一時間內我們又無所知覺的一種歷程活動)概念。 他認為,無意識是一個特殊的精神領域,無意識的過程是一種特殊的精神過程,它不為意識所感知,隱藏於理性主體背後的這種無意識活動常常擾亂主體正常的理性思索。因此,單純的理性主體認識並不能把握人類主體的全部,這就沖擊了近代認識論「語言主體就是理性主體」的主張。 拉康持有與此大致相同的觀點,他認為,控制人類生存的無意識具有語言的結構,是「他者」的話語;語言先於無意識而存在。 [25](P140-144)根據弗洛伊德對主體人格心理結構的分類(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拉康也把他的主體間性,或者說主體與主體、主體與他者的關係分為想像界、…See More
Mar 27
moooi posted a blog post

王銘玉〈符號的互文性與解析符號學——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研究〉(10)

「克里斯蒂娃重視語言的固定意義形成之前的所謂的意義生產過程,她試圖通過研究意義生產過程來闡明意義的來源問題,從而實現研究文本符號意義外部空間的可能性。 她認為在構成結構的體系內部存在著被結構隱藏的另一場所,而要想真正弄清意義問題,就必須剖析靜態的符號,從而在傳統靜態的符號內部開辟另一種不同的研究空間,這種空間與符號結構的外部或所謂的他者相關,對意義的產生具有重要作用,是構成語言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元素。 對這一空間的重視實質上就是重視語言的一些物質性特征,如語音、語調、語氣等,就是重視語言使用的具體語境,就是強調參與說話交流過程的主體。 而這些對於傳統的結構主義語言學來說都是語言的所謂異質性特征。 我們知道, 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只強調語言的內部, 不考慮語言使用的具體的社會歷史環境,不考慮人的主體性。 與此相反,克里斯蒂娃特別重視符號的異質性,認為異質性在決定符號意義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們在進行符號學研究中絕對不能忽視這些異質性因素的決定性意義。 克里斯蒂娃的研究在借鑒馬克思主義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克服並超越了傳統語言學中意義作用(signification)的範疇。…See More
Mar 24
moooi commented on moooi's blog post 愛墾文創 地方創生: 達人交流 最新動態
"逾30畫家齊聚汝來細繪生活·留住老街景畫家們在五腳基架設起畫板便開始寫生。(邱德榮攝) (汝來19日訊)…"
Mar 20
moooi posted a blog post

王銘玉〈符號的互文性與解析符號學——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研究〉(9)

克里斯蒂娃並不否認結構主義符號學方法在人文社會諸學科發展中的作用,但對其局限之處始終具有清醒的認識。 她認為,在符號學研究過程中,只有動態地把握符號系統,才能超越結構主義思想的局限,從而在「結構」生成和變化、在「結構」與外部關係中辨證地把握符號。 符號實質上是主體的意識或知識借助於能指而形成的一種物質載體,必然與人及其存在的世界密切聯系。 因此,我們在研究符號意義生成的動態性特征的同時,還必須致力於將符號學研究的觸角延伸到人外部世界的各個方面,特別是非語言性社會、歷史和文化,從而建立起一門後結構主義符號學的研究方法——解析符號學。解析符號學是對結構主義符號學的一種反叛和挑戰。 克里斯蒂娃曾明確指出,「符號的這種解析理論旨在解析自斯多葛派以來以主體和符號為內容的符號學運作基礎,重新確定符號學的方案。 解析符號學——符義分析——決不滿足於笛卡兒式的或知性行為式的對封閉體的描述……它視表意實踐為多元實踐」[19](P93)。可見,解析符號學既研究那些以語言為基礎建構起來的事實,也研究那些不能還原為語言的實踐;既重視封閉的結構系統,也關注結構形成前後的不屬於結構範疇的內容。…See More
Mar 15
moooi posted a blog post

王銘玉〈符號的互文性與解析符號學——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研究〉(8)

(四)互文性概念的價值1. 對結構主義符號學的超越其一,克里斯蒂娃注意到決定文本意義的不僅僅是語言系統,還有外部世界這個大文本。 社會與歷史並不是外在於文本的獨立因素或背景,它們本身就是文本,是文本整體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這樣一來,互文性理論就對結構主義者所謂的「文本是一個獨立自足的、離散的語言封閉體」的觀點形成了沖擊。 其二,互文性理論強調現存文本與歷史文本的關聯,而不是像結構主義者那樣排斥歷史,只對文本作共時性研究,換言之,克里斯蒂娃的功績之一在於將歷時因素納入文本符號研究的視野。 其三,結構主義符號學一直認為,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在能指以外存在著一個所謂的先驗所指與能指相對應。 而克里斯蒂娃反對這種觀點,她強調符號意義的非確定性,能指與所指關係的無法確定性,意義應該產生於能指之間的交叉、組合和變換及其釋放出來的無數能指關係之中。 [16](P25-28)2. 對傳統文學研究的超越克里斯蒂娃一直被認為是當代著名的文學理論家之一,自然而然地,她所倡導的互文性理論也被人們看做文學的一種研究方法。 實則不然,她的研究理念與傳統的文學研究有著明顯的不同。…See More
Mar 14
moooi posted a blog post

王銘玉〈符號的互文性與解析符號學——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研究〉(7)

3. 轉換性克里斯蒂娃認為, 既然小說是一個變化過程,那麼她就有理由借用專門研究語句變化過程的轉換生成語法,把小說當做一種「轉換性話語結構」來考察,所以她的《小說文本》的副標題叫做「一種轉換性話語結構的符號學研究」。 當然,她在借用轉換生成原則時也加入了許多非語言學的思考,尤其是互文性意義上的「轉換生成」完全是她本人的獨特發明,是為了彌補轉換生成語法的不足, 以便研究 「像小說這樣的複雜符號系統」[15](P37)。在她看來,相對於早期結構主義語言學的靜態研究來講,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是一種進步, 它把語句當做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來考察。但這僅僅是結構主義內部的進步,因為這種方法只能處理語言系統內部的變化問題,並不考慮外在於語言系統的各種因素的作用,無法揭示不同系統之間的轉換。 而小說之所以是一個「複雜的符號系統」, 就在於它不僅是一個內部轉換過程(共時轉換),而且是小說文本與社會歷史文本之間的轉換過程(歷時轉換)。轉換生成語法所說的「轉換」,其基本含義是指按照一定規則把一個語言結構(或幾個語言結構)變成另一個語言結構的過程或結果。 克里斯蒂娃從喬姆斯基那里吸收了兩個基本原則。…See More
Mar 12
moooi posted a blog post

王銘玉〈符號的互文性與解析符號學——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研究〉(6)

1. 引文性或二重性互文性必不可少的特征是引文性,即一個文本中含有另一個文本。 克里斯蒂娃認為,「任何文本都像是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對另一個文本的吸收和轉換」[1](P146)。 這里,克里斯蒂娃的獨特意義在於,她的互文性概念建立在她的泛文本主義之上,「文本」、「另一個文本」或「引文」等詞語在她那里都具有極為寬泛的含義。 她所說的「文本」可以確指一部文學作品,但首先是指一種意義生產過程;她所說的「另一個文本」可以確指另一部文學作品, 但首先是指一切社會歷史實踐; 各種社會歷史文本不一定屬於自然語言,但都「像語言那樣來結構」,所以任何符號系統或文化現象(社會實踐)都可以看做「文本」。 [13](P17)二重性是克里斯蒂娃闡釋巴赫金對話理論時使用最多的一個詞,也是巴赫金本人使用較多的一個詞。 但不同的是,巴赫金主要是把當前話語(文本)與先前話語(文本)的歷時關係叫做「二重性」, 而把作者和聽者的共時關係叫做 「對話性」;…See More
Mar 8
moooi posted a blog post

王銘玉〈符號的互文性與解析符號學——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研究〉(5)

4. 顯著互文性和構成互文性Fairclough 把互文性區分為顯著互文性(manifest intertextuality) 和構成互文性(constitutive intertextuality 或 interdiscursivity)。[8](P85)前者是指特定的其他文本公開地被利用到一個文本之中,如有引號、明確標示或暗示的;後者則是按照各種體裁或語篇類型來建構一個文本。 顯著互文性是話語實踐與語篇之間的一個灰色地帶,它涉及語篇的生成,在語篇的表層明確可見,通常包含話語引述、預設、否定、超話語和反語。[8](P119)構成互文性說明語篇所采用的語篇類型和體裁,如是否存在一個明顯的語篇風格,語篇是否利用了多種體裁,什麼樣的行為類型(activity type)、風格、體裁、話語在語篇中得到利用,語篇是較傳統的還是有創新的。 簡言之,顯著互文性主要指具體 (specific) 引用, 而構成互文性主要指體裁(generic)互文性。 5. 被動互文性和主動互文性Hatim 和 Mason 根據互文鏈是存在於語篇之內還是指向語篇之外,將互文性區分成被動互文性和主動互文性。…See More
Mar 7
moooi posted a blog post

王銘玉·符號的互文性與解析符號學——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研究(4)

(二)互文關係的分類自從克里斯蒂娃於 20 世紀 60 年代末首次提出互文性概念之後,學者們圍繞著該術語本身及其內涵展開了一系列的討論,尤其在互文關係的分類問題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分別從不同角度作出了劃分,雖然分類還顯粗糙,彼此間還有兼類現象,但對進一步完善互文性理論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水平互文性和垂直互文性 克里斯蒂娃最早提出了這種分類,她認為互文性可以分為水平互文性(horizontal)和垂直互文性(vertical)兩種。[1](P145-146)前者指一段話語與其他話語之間所具有的對話性和互文關係;後者則是一個語篇對其他語篇語料的引用以及對其他語篇的應答關係。狹義互文性和廣義互文性 狹義互文性也被稱為結構互文性,它指向的是結構主義或曰修辭學的路徑,傾向將互文性限定在精密的語言形式批評範圍內,把互文性看做一個文學文本與其他文學文本之間可論證的互涉關係,該理論的代表人物有 Genette、Riffaterre、Antoine Compagnon 等人。 比如,Gerard Genette 把互文性稱 為 跨 文 本…See More
Mar 2
moooi posted a blog post

王銘玉符號的互文性與解析符號學——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研究(3)

文化符號學在互文性理論形成過程中,給予克里斯蒂娃影響最大之人就是俄羅斯的偉大學者巴赫金。 克里斯蒂娃於 1966 年在羅蘭·巴特的研討班上開始介紹巴赫金的理論思想,這使她成為最早向西方學術界介紹巴赫金思想理論的學者之一。 她借助於巴赫金的語言哲學理論及其有關狂歡化文學的種種探討,「對索緒爾的靜態語言模式以及結構主義的文本理論進行了批評,強調文本的對話原則、 復調結構與互文本的生成過程」[4](P35)。 在《詩性語言革命》和《詞、對話與小說》等著作和論文中, 克里斯蒂娃認同了這一語言學思想,並指出這一思想由於關注了人類語言的對話本質,從而找到了人類語言之所以能夠表達無窮意義的原因所在和生命力源泉。…See More
Feb 15
moooi posted a blog post

王銘玉符號的互文性與解析符號學——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研究(2)

一、符號的互文性 1967 年,克里斯蒂娃在法國《批評》雜誌上發表題為《巴赫金:詞語、對話與小說》的論文,首次提出了互文性概念(intertextualité)。 她宣稱:「『文學詞語』是文本界面的交匯,它是一個面,而非一個點(擁有固定的意義)。 它是幾種話語之間的對話:作者的話語、讀者的話語、作品中人物的話語以及當代和以前的文化文本……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語的鑲嵌品構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化。 互文性的概念代替了主體間性,詩學語言至少可以進行雙聲閱讀。 」[1](P145-146)「Intertextuality」(互文性)一詞從構詞角度來看可分為兩部分:前綴「inter」表示「相互間的」、「彼此間的」、 「相互、相涉、相融」的含義,根詞「text」在拉丁文中為「編織物」之意。 綜合起來看,「互文性」可以 理 解 為「文本之間的關係」,或 稱「文本間性」、「間文本性」、「文本互涉性」等。 克里斯蒂娃把互文性定義為符號系統的互換關係,或符號系統的互文性結構。 (一)互文性理論的思想基礎 互文性理論是當代西方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中產生的一種文本理論。…See More
Feb 13
moooi posted a blog post

王銘玉符號的互文性與解析符號學——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研究(1)

摘 要:法國是當今世界符號學研究的三大王國之一,而且是唯一一個真正形成過符號學運動的國家。 這里符號學人才濟濟,克里斯蒂娃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她所倡導的互文性思想和解析符號學理論受到世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互文性指符號系統的一種互換關係,它受西方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符號學、文化符號學、精神分析學、哲學等學科的影響,表現形式多樣,集中體現了引文性、社會性和轉換性三個基本特征,該思想的提出無疑是對結構主義符號學以及傳統文學研究的超越。 解析符號學更是對結構主義符號學的一種反叛和挑戰,它主要來源於巴赫金(Bakhtin Michael 1895—1975 )的語言哲學思想,同時與馬克思的價值形成理論、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以及拉康的分裂主體理論密切相關,主要內容包括文本間性理論、意義生產動態理論和過程主體理論。 解析符號學關注動態的文本研究,對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的語言文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價值。 在世界範圍內,如果就符號學的學術影響範圍、 文化影響規模和國際影響大小等參數來衡量,法國是唯一一個形成過符號學運動,並使符號學具有學術社會性規模的國家。…See More
Feb 9
moooi posted a blog post

文創的審美體驗(下)

如何將經濟和審美進行結合?縱觀其他歐美國家,在審美經濟方面有著豐富的理論研究和商業實踐案例。《美學的經濟 2:美國社會變遷的32個微型觀察》一書的作者弗吉尼亞·波斯特萊爾跳出了藝術領域,通過對時尚產業、房地產、政治現象、建築設計、產品設計及經濟等不同領域的美學觀察,讓工程師、地產商、管理者、營銷人重新審視了審美與個人、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關係,以及在美學經濟時代中,生活與工作、樂趣與意義之間是怎樣的關係。《審美資本主義:品味的工業化》一書的作者奧利維耶·阿蘇利是法國從事品牌和消費文化研究的著名學者。著重論述了「品味」問題的經濟價值和當代意義。指出,20世紀末至今,審美動因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由於品味和審美是以想像為基礎的,因而審美資本主義在理論上具有無限的前途。本書還證明,審美資本主義的博弈超出了純粹感官享受的範疇,審美之戰已經成為工業文明社會裏經濟戰爭的核心。而在寶琳.布朗的《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一書中,她以自己25年的奢侈品與美妝產業的投資與營運經驗為依據,指出在人工智能興起,社群互動、體驗經驗當道的年代,美學智慧(Aesthetic…See More
Dec 18, 2022
moooi posted a blog post

文創的審美體驗(中)

藝術欣賞的心理過程最接近這類審美體驗,但此時的審美還困在藝術的領域,能與經濟發生關係也就主要是收藏了,最具代表的案例就是美第奇家族、古根海姆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等大財團的收藏,讓經典的藝術作品以世代有序的傳承,從而得到大幅度的財富增值。但因其作品的稀缺性、持有的長期性,較高的資金門檻以及審美鑒賞力,讓很多人只能望而卻步。同時,這類審美體驗更多還是在視覺感官層面,其他的諸如聽覺、味覺、觸覺等也都在自己的領域中,自成一套表達體系和商業規則,比如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雕塑、戲劇、建築、電影等。直到大工業生產充分解決了物的需求,從而帶動了商業模式和經濟價值觀的改變,審美經濟形態開始出現。大審美經濟,為何值得我們重新重視?從商業模式轉變到經濟學價值轉向,背後的意義重大。試想當國民經濟體中一半以上,如零售、製造、娛樂、遊戲、影視、旅遊、美妝等領域都同感性聯系在一起,它意味著貫徹整個大工業時代追求經濟高增長的目標方向發生了改變,轉而重視從生產、流通和消費領域需要營造出不同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方式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這些需求又會反過來直接影響個人的日常選擇和價值判斷,從而進一步影響資本投資方向以及產品研…See More
Dec 14, 2022
moooi posted a blog post

文創的審美體驗(上)

迄今為止的人類經濟發展歷程,表現為三大經濟形態。第一是農業經濟形態,第二是工業經濟形態,第三是大審美經濟形態,該形態超越以產品的實用功能和一般服務為重心的傳統經濟,代之以實用與審美、產品與體驗相結合的新興經濟。那麽何為大審美經濟?審美和經濟為何能融合?如何融合?或許您能從本文中收獲一些啟發。 何為大審美經濟? 大審美經濟萌動於上個世紀70年代,標誌是體驗經濟的出現。1999年美國的派恩二世(B. Joseph Pine II)和吉爾摩(Jame. H. Gilmore)合著的《體驗經濟》一書問世,作者敏銳的觀察到商業世界有了新的競賽玩法,即企業也需要產品場景化和感官化,引發更大的視覺元素、觸覺元素,通過用戶主動分享使用體驗,從而達到自然傳播的效果。而大審美經濟這個概念,在2001年由德國學者格爾諾特·伯梅(Gern…See More
Dec 12, 2022
moooi posted a blog post

卡尼曼:「幸福」和「意義」的區别

(原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大多數人覺得「滿足感」比「快樂」更重要)丹尼爾·卡尼曼是以色列裔美國心理學家。他在展望理論方面的貢獻,讓他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認為,人們雖然嘴上說想要快樂,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很誠實」地選了長期的滿足感。人們會構建自己人生的敘事,會給自己講故事,但這個故事未必是快樂的。追求快樂,難道不是"人之常情"嗎? 但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認知心理學家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說,大多數人不但沒有向著這個目標前行,實則反其道而行之。卡尼曼認為,幸福感(happiness)和滿足感(satisfaction)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幸福感是轉瞬即逝的體驗,它來得快,去得也快;而滿足感則是長期的,經過長時間才建立起來,是通過完成目標、打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來獲得的。在12月19號播出的播客,科文(Tyler Cowen)主持的「對話泰勒」(「Conversations with…See More
Dec 9, 2022

moooi's Photos

  • Add Photos
  • View All

moooi's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

Moooi's Blog

王銘玉〈符號的互文性與解析符號學——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研究〉(11 完結)

Posted on March 21, 2023 at 7:26pm 0 Comments

克里斯蒂娃繼承和發展了弗洛伊德與拉康對於主體及其本源的理論論述。 她說:「我們的符號觀與將弗洛伊德無意識觀考慮進去的主體論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24](P30)為了將無意識整合進語言理論中,克里斯蒂娃將他們的主體理論發展成自己的過程主體理論。

19 世紀末,弗洛伊德提出了「無意識」(活動於某一時間,而在那一時間內我們又無所知覺的一種歷程活動)概念。 他認為,無意識是一個特殊的精神領域,無意識的過程是一種特殊的精神過程,它不為意識所感知,隱藏於理性主體背後的這種無意識活動常常擾亂主體正常的理性思索。…

Continue

王銘玉〈符號的互文性與解析符號學——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研究〉(10)

Posted on March 15, 2023 at 4:00pm 0 Comments

「克里斯蒂娃重視語言的固定意義形成之前的所謂的意義生產過程,她試圖通過研究意義生產過程來闡明意義的來源問題,從而實現研究文本符號意義外部空間的可能性。 她認為在構成結構的體系內部存在著被結構隱藏的另一場所,而要想真正弄清意義問題,就必須剖析靜態的符號,從而在傳統靜態的符號內部開辟另一種不同的研究空間,這種空間與符號結構的外部或所謂的他者相關,對意義的產生具有重要作用,是構成語言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元素。 對這一空間的重視實質上就是重視語言的一些物質性特征,如語音、語調、語氣等,就是重視語言使用的具體語境,就是強調參與說話交流過程的主體。 而這些對於傳統的結構主義語言學來說都是語言的所謂異質性特征。 我們知道, 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只強調語言的內部, 不考慮語言使用的具體的社會歷史環境,不考慮人的主體性。 與此相反,克里斯蒂娃特別重視符號的異質性,認為異質性在決定符號意義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們在進行符號學研究中絕對不能忽視這些異質性因素的決定性意義。…

Continue

王銘玉〈符號的互文性與解析符號學——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研究〉(9)

Posted on February 24, 2023 at 4:00pm 0 Comments

克里斯蒂娃並不否認結構主義符號學方法在人文社會諸學科發展中的作用,但對其局限之處始終具有清醒的認識。 她認為,在符號學研究過程中,只有動態地把握符號系統,才能超越結構主義思想的局限,從而在「結構」生成和變化、在「結構」與外部關係中辨證地把握符號。 符號實質上是主體的意識或知識借助於能指而形成的一種物質載體,必然與人及其存在的世界密切聯系。 因此,我們在研究符號意義生成的動態性特征的同時,還必須致力於將符號學研究的觸角延伸到人外部世界的各個方面,特別是非語言性社會、歷史和文化,從而建立起一門後結構主義符號學的研究方法——解析符號學。

解析符號學是對結構主義符號學的一種反叛和挑戰。 克里斯蒂娃曾明確指出,「符號的這種解析理論旨在解析自斯多葛派以來以主體和符號為內容的符號學運作基礎,重新確定符號學的方案。 解析符號學——符義分析——決不滿足於笛卡兒式的或知性行為式的對封閉體的描述……它視表意實踐為多元實踐」…

Continue

王銘玉〈符號的互文性與解析符號學——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研究〉(8)

Posted on February 23, 2023 at 3:30pm 0 Comments

(四)互文性概念的價值

1. 對結構主義符號學的超越其一,克里斯蒂娃注意到決定文本意義的不僅僅是語言系統,還有外部世界這個大文本。 社會與歷史並不是外在於文本的獨立因素或背景,它們本身就是文本,是文本整體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這樣一來,互文性理論就對結構主義者所謂的「文本是一個獨立自足的、離散的語言封閉體」的觀點形成了沖擊。 其二,互文性理論強調現存文本與歷史文本的關聯,而不是像結構主義者那樣排斥歷史,只對文本作共時性研究,換言之,克里斯蒂娃的功績之一在於將歷時因素納入文本符號研究的視野。 其三,結構主義符號學一直認為,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在能指以外存在著一個所謂的先驗所指與能指相對應。 而克里斯蒂娃反對這種觀點,她強調符號意義的非確定性,能指與所指關係的無法確定性,意義應該產生於能指之間的交叉、組合和變換及其釋放出來的無數能指關係之中。…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