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st Studio
  • 彭亨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Host Studio's Friends

  • Host Workshop
  • INGENIUM
  • Suyuu
  • Ashgabat
  • Taklamakan
  • SRESCO
  • TASHKENT HOLIDAY
  • ucun estutum
  • Zenkov
  • ili 河
  • 中砂礁群
  • Macclesfield
  • Scarborough 黃岩
  • Spratly Island
  • 馬厩 儺淄

Gifts Received

Gift

Host Studio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Host Studio's Page

Latest Activity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姚雲帆:從真理的劇場到治理的劇場:福柯對《俄狄浦斯王》的解讀(3)

這就導致了如下問題的產生:既然作為表象世界的戲劇舞臺與真實如此遙遠,古希臘悲劇如何帶人把握到古希臘世界精神的實質、也就是酒神精神呢?在尼采看來,《俄狄浦斯王》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絕佳範例。在尼采《悲劇的誕生》中,有兩個概念十分重要,一是「夢」(Traum),另一是「醉」(Rausch)⑧。具體而言,「夢」特指觀眾對日神精神所主宰世界的執迷:面對戲劇舞臺,人們寧可相信表象的世界,而不願意相信真實的世界,這就是悲劇對觀看者所產生的「夢」的效果;「醉」則是「夢」醒之後個人在面對真實世界時所感受到的仿徨和迷茫,以及逃離這種仿徨和迷茫的衝動和渴望。在古希臘悲劇中,「醉」往往被尼采描述為觀眾為劇中情節癡狂忘我的狀態。尼采認為,悲劇起源於酒神節祭祀。在這一祭祀中,處於迷醉狀態中的酒神信徒目睹了酒神被撕成碎片然後復原的過程,產生了一種從極大的悲痛到極大的狂喜的情緒波動。在尼采看來,這種情緒衝動讓古希臘人感到,只有泯滅自己的理性狀態,埋葬可見而有規律的表象世界,投入到與酒神一樣自我毀滅的狂歡狀態中,才能與一種生生不滅、永恒常在的世界本身融為一體,才能克服個體的脆弱感和虛無感,實現個人的拯救⑨。在這種情…See More
yesterday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姚雲帆:從真理的劇場到治理的劇場:福柯對《俄狄浦斯王》的解讀(2)

因此,在亞里士多德的悲劇解釋框架中,《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呈現人的認識有限性的戲劇。《俄狄浦斯王》中的「突轉」情節暗示:對事情本身的真正認識總是在人刻意獲得的知識和信息之外。由此我們發現,經過亞里士多德的解釋,《俄狄浦斯王》已經具有了「哲學劇場」的某種特質:主人公俄狄浦斯通過求知來避免自身悲劇命運的「行動」和他對自身命運的「認知」之間,存在著必然的悖謬關係。這種「行動」和「認知」之間的張力,影響了後世哲學家和戲劇理論家對《俄狄浦斯王》的解釋。到黑格爾為止,大多數西方思想家比較重視亞里士多德《詩學》中有關「行動」和「認識」關係的論述。在解釋《安提戈涅》時,黑格爾也強調行動的衝突成為安提戈涅(Antigonie)和克瑞翁(Creon)所代表的不同「法」之間衝突的表征。但是,尼采《悲劇的誕生》對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的闡釋進行了挑戰。受叔本華哲學的影響,尼采將古希臘人的精神世界劃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和諧穩定的表象層面,這一層面受日神精神主導;二是充滿衝突、分裂和戰鬥的核心層面,這一層面受酒神精神主導。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在尼采《悲劇的誕生》中日神精神並非酒神精神的對立面,相反,兩者可以相互轉化。在戲劇…See More
Sunday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姚雲帆:從真理的劇場到治理的劇場:福柯對《俄狄浦斯王》的解讀(1)

內容提要:在西方文化史中,對戲劇《俄狄浦斯王》的文化—社會意義闡釋以精神分析學說中的「俄狄浦斯情結」廣為人知。但是,自亞里士多德開始,哲學家對《俄狄浦斯王》的解釋更重視真理、倫理規範和戲劇情節的復雜關係,這條解釋線索由尼采和海德格爾發揚光大,並由米歇爾·福柯繼承下來。 福柯繼承尼采和海德格爾的問題意識,並在20世紀70年代的《俄狄浦斯王》闡釋中,批判海德格爾將該劇解釋為「表象」和「存在之真理」之間的鬥爭悲劇的解釋框架,強調俄狄浦斯王作為挑釁性知識的追求者,對西方社會權力—知識共謀關係的批判和衝擊的積極價值。20世紀80年代初,福柯再一次解釋《俄狄浦斯王》,修改以前的解釋框架,認為俄狄浦斯對城邦權力秩序的挑釁,已經成為城邦秩序的共謀行為,而整個戲劇也不再是真理的劇場,而是制造真理以維護政治秩序的治理劇場。被視為當代前衛思想家之一的福柯,卻對一部古希臘戲劇懷著魂牽夢繞的感情。1969年,福柯被推舉為法蘭西學院「系統思想史」講席教授,接替法國當代哲學的重要推手、黑格爾專家讓·伊波利特(Jean Hyppolite)。1970年,福柯開始在法蘭西學院公開講授自己的研究成果。…See More
Mar 22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唐曉峰談《戀地情結》:地理學家與「不客觀」的地理世界(6)

附錄 唐曉峰〈陌生的城市與「戀地情結」〉 (見《環球人文地理》2016年第23期)  緣由:人文地理在中國的優勢。前面說過,西方人生活的主要是靠自己的「腳」走出去,與別人進行物物交換的生存方式,是因為西方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等決定他們在一地不能自給自足。而中國人生活條件優勢多:陸地面積大且比較肥沃,氣候條件也好,自給自足成為常態,故主要的生活依靠自然是「手」了,由此產生對於大自然的情感就完全相異的。 我們生活是「靠天吃飯」故人與自然一定限制在「天人合一」之範圍,而西方只有腳走得足夠遠、足夠勤快,就能保證他們的生活保證。一個是離開土地有求生的希望,故對於人與人之間一定是平等的,因為物物交換也是平等基礎上的。故他們對於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十分迫切,於是在改進生產機械、提高機械效率上很下功夫,由此生活中的審美一定是在求真與美之間選擇,而中國人地位位置優勢大,不需要在外地生活,農業生產與天地關係大,故生活中的審美對象一定是求善與美,而善就是人文主義的概念範圍。…See More
Mar 7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唐曉峰談《戀地情結》:地理學家與「不客觀」的地理世界(5)

李平:就《戀地情結》,包括段義孚一系列人本主義著作,如果從「有用」的角度來講,它其實是有用的,因為段先生在建築學界、景觀規劃學界的影響力遠遠大於在地理學界。拋開實用性不講,地理學應該說也有很強的思辨性、思想性在裏面,我們今天談的話題是「地方的意義與戀地情結」,剛才講地理學是研究人地關係的,我覺得人地關係中就可以產生很多思想,但是目前地理學在思想性這點是不是顯得稍微薄弱了一點?一個學科要在學科體系中有地位,光講實用還不行,它一定要有思想,對人類的思想有貢獻。我個人覺得地理學對它的思想性挖掘得還是不太夠,您怎麽看待這點?唐曉峰:確實有這個問題。人本主義有一條,就是要請思考者、地理學者進入現場,在地理講述的現場(文本),不能忘掉他們。我們讀地理書的時候常常會忘掉了作者——某位地理學家,好像我們面對的就是一個客觀世界。實際上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是人搜集起來、講述出來的,若要全面地理解地理學,這個講述主體不能缺席。地理學家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問題就在這裏,每一個地理學者有他自己獨特的思想方法,他在面對地理知識時怎麽去總結,他認為地理知識裏面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最有價值的,在地理學家之間存在差別。地…See More
Mar 1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唐曉峰談《戀地情結》:地理學家與「不客觀」的地理世界(4)

我們在研究「place」時,要研究兩個基本內容:一個是感受(feeling),這個地方一旦說出來,會帶出感受。我的老家是海城,你只要提到海城,我馬上心底會熱一下:「海城怎麽了?」但是其他人不會有這種感受。講地方會有感受,至少對某些人會產生感受,這是「地方」這個概念一定包含的內容。還有一個就是意義(meaning),延安的意義非常清楚,一說延安,中國人都知道意義何在。還有一些地方,哪怕你沒有去過,但是這個地方的出現一定告訴你一種意義,比如柴達木盆地。我是從來沒去過柴達木盆地的,但因為我小時候讀了很多地理書,說柴達木盆地有各種水晶、奇怪的寶石、奇怪的生物,至少在我的理解中,它是一個非常神奇的、特別的自然地理區域。所以「place」是我們對地理世界的一個個具體的、現實的、個性的感知單元和認知單元,所謂地理世界,就是由許許多多的「地方」所攜帶的內涵組成的一個綜合性的大感知、大認知。因為「地方」含有感受和價值,所以它與我們行為的關係最密切,「地方」意識是地理行為的前提,只要你出門旅行,一定是揣著地方意識的,一定是被這些意識「導航」的。所以,談「地方」不是一句空話…See More
Feb 27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唐曉峰談《戀地情結》:地理學家與「不客觀」的地理世界(3)

這個名單才是你和世界建立的真實聯系,這個名單上每一個地方在你個人的經驗當中都是重要的,沒在名單上的地方可能對你來講意義不大,於是,世界原來是選擇性的。人本主義就是要尋找這種選擇的多樣性。選擇要通過理性,也要通過情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中都會有特殊的東西駐守在情感記憶中,這裏面不光有人,還有地方,這些地方對你來講,也像親人一樣,伴隨你的一生。這類事情對一個生活著的人來說,重要不重要?當然重要!活人的地理知識不光是到什麽地方發財、到哪裏去買東西,還有熱愛哪些地方。只講你到哪去發財、到哪去買東西,是不夠的,要把這個世界完整建立起來,一定要講熱愛的地方,以及為什麽熱愛它?人本主義地理學要研究這些問題。人本主義地理學家就是要提醒大家,在人和地的關係當中、在人的地理知識當中存在這樣一類東西,我們必須把它找回來。再舉一個例子,以北大校園地理為例,提兩個問題來說明什麽是科學問題,什麽是人本主義的問題。北大有幾個食堂?這是可以考試的問題,答案只有一個,比如答案是九個食堂。這是科學問題。但是我如果問:哪個食堂最好?這就把一個科學的問題變成了一個人本主義的問題。人本主義的問題必要不必要?當然必要!有九個食…See More
Feb 24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唐曉峰談《戀地情結》:地理學家與「不客觀」的地理世界(2)

在美國念書時,有一次系主任對我說:注意人文地理學這個詞「Human Geography」,他說還有一個詞是「Humanistic geography」,他說你要注意這兩個詞是不一樣的。我們說的人本主義地理學就是「Humanistic geography」,所以這個詞我牢記在心裏,也很注意這個詞的特殊意義。《人本主義地理學》這部論文集的英文書名就是「Humanistic…See More
Feb 20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Feb 17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劉陽 ·文學「詩性」的語義學考察——以新時期中國文學研究為背景(7)

(三)謹慎讓「詩性」作為副詞去隨意修飾其他概念對維柯在其認識論背景下使用過的那些概念,如「詩性智慧」、「詩性想像」、「詩性語言」、「詩性邏輯」、「詩性意象」、「詩性歷史」等,我們也可以在文學研究中繼續使用(例如容易較多出現這類概念的文學評論文章),但須注意和維柯提出這些概念時所處的立場保持學理上的一致,若不一致而有特定內涵擴展,應及時加以說明。 否則,可能導致術語使用的隨意,進而帶來學術判斷上的似是而非。如一些文章中使用著「詩性體驗」一詞,(37) 不知這裏說的「詩性」是哪種意義上的?在海德格爾意義上,詩性就不是體驗,二者無法在學理上通順地嫁接在一塊兒,因為來自狄爾泰的體驗概念,首先是「一個純粹的認識論概念」(38),故而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明言「不能從體驗出發來理解藝術」,他認為生命哲學的體驗概念並未將「生命」本身作為一種存在方式在存在論上予以澄清,(39)仍存在著形而上學缺陷。…See More
Feb 14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劉陽 ·文學「詩性」的語義學考察——以新時期中國文學研究為背景(6)

六、今天我們如何使用「詩性」一詞來研究文學?綜合以上考察,研究文學時就不能再浮泛隨意地使用「詩性」一詞。它應如何得到相對合理、確切的使用呢?本文謹建議學界在以下三點上加強學理意識。 (一)避免望文生義地將「詩性」理解成詩歌式特性、「審美性」、「詩意」等一種現有的習慣性用法以為,「詩性」就是詩歌式特性。有人會爭辯說,中國是公認的詩的國度,立足於這樣一種傳統把「詩性」等同於詩歌式特性來談論,有何不可呢?確實,受到抒情傳統的無形影響,一些中國學者會認為可以順理成章地使用「詩性」一詞而不必在意其具體所指(32),「詩性」就是韻律節奏諧和帶來的詩歌式美感。其實,這只是一種修辭意義上的模糊用法,主要傳達著自己對文本對象中那種類似詩的直觀性、意會性的模糊感受,卻並沒有顧及作為嚴格學術概念的「詩性」中的想像力等內涵。這樣模糊使用,至少將帶來學理上難以說通的四個問題:一是遊離了維柯的概念初始背景,並未觸及由內涵與外延嚴格組成的學術概念本身;二是在與海德格爾「詩性」觀的契合方面存在著出入,即是說,若僅駐足於詩歌引發的心理感受之類主觀情感反應,恰恰因流於身心二元而仍不真正自由;三是充滿形式主義意味,即使將「…See More
Feb 12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劉陽 ·文學「詩性」的語義學考察——以新時期中國文學研究為背景(5)

維柯曾從詞源學上意味深長地揭示出,「想像」含有「機伶」、「創造發明」之意,(28)這一詞源表明,想像按本性就是一種凸顯主觀色彩的活動。這符合美學史和文學史事實。在康德那裏,盡管想像力在美的判斷中與知性發生衝突,在崇高判斷中與理性發生衝突,但知性與理性在由淺入深的不同程度上,都深化著人的優越力量。這不是海德格爾願意看到的。海德格爾認為,康德的先驗哲學奠基於人的主觀先天性,先驗證明本身從「我之內」出發,但承擔著這一證明任務的時間卻在「我之內」被經驗到,因而時間仍提供了現成的基地,使證明得以跳到「我之外」去,(29)主體由此描述的,便是一種總已現成化了的事物的同一性與持存性。稍後興起的浪漫主義運動對人的主觀力量的張揚,受到康德想像力學說的很大影響,卻仍因根子上的身(身體)心(心靈)二元論色彩而引起海德格爾的不滿和棄置。從對想像的上述不同態度,更能看清維柯和海德格爾賦予「詩性」的不同意義。 事實上,海氏在其著作中未曾提及維柯及其觀點。這本身也是兩者無法簡單等同的一種證明。對一般人而言,他是否在自己著作中提及前人觀點,是他的選擇自由。但對海德格爾這樣裏程碑式的哲學家而言,他卻必將因學理的內在連續…See More
Feb 9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劉陽 ·文學「詩性」的語義學考察——以新時期中國文學研究為背景(4)

從詞源看,「棲居」德文為「wohnen」,含「居住、住在某處」之意,在詩歌中常用來表示「存在」(sein)的意思。所謂棲居,固然是針對近代社會日益凸顯的技術物化等弊端而發,卻並非指人在辛苦勞作之餘的心理休息,而是指渾然成一整體的人生在世,如果棲居只是人勞累之餘的棲居,那世界就仍以供人消除勞累的工具對象面目出現,人對世界的開采和征服行為就仍舊受到預設和默許,人與世界的頑固二元對立就仍未從根本上得到反思和超越。(19)而海氏哲學的基本出發點卻是主客融合。在此意義上,呈現為純粹心理活動(純精神活動)、仍暗中將心靈與身體對立起來、因而仍設置下了(不同於海德格爾的)身心二元論的「詩意」這一譯法,容易引發學理方面的不準確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漢譯海氏全集第十三卷《思的經驗》對傳統譯名有了積極改進,即易「詩意」為「詩性」。在本文看來,這一改進讓我們得以清晰領會海氏「詩性」觀的獨特內涵。「詩性地共屬一體」指「規定者與受規者共屬一體」、「棲居地共舞於一體」(20),一切藝術的本質是詩、詩的本質是真理的自行置入,都是在主客交融而非心理活動意義上對「詩性」的談論。這種立場顯然已是現代本體論(存在…See More
Feb 4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劉陽 ·文學「詩性」的語義學考察——以新時期中國文學研究為背景(3)

先民靠想像達成「詩性智慧」。想像使先民達成「各種人的完整化的意象」,詩性就來自想像⑩,它是人類與抽象推理能力相對的另一種能力。原始人缺乏推理能力,卻擁有強盛的感覺力和生動的想像力,憑肉體方面的「詩性想像」構思事物意象或觀念。詩、殊相、想像先於散文、共相、理性而興起。早期詩人(如荷馬)就以想像創造出豐富意象,奠立了人類文明的基礎。 維柯首先區分了「詩性真實」和「物理真實」。前者包含著理想的、應得的東西。詩性語句重具體殊相,哲學語句則重一般共相,詩人是人類的感官,哲學家則是人類的理智。但作為詩人的原始民族難道不具理智?維柯的回答不會如此簡單,他挑明了觸及文藝學和美學關鍵的一點:原初時期人們對詩性人物性格的創造,是通過形成「想像的類概念」實現的,(11)表現為「相當於一般概念的一個具體形象」。哲學家形成「理智性的類」,人類的最初創建者則形成「詩性的類」。詩性智慧來自詩性玄學(玄學即形而上學),那是一種「粗糙的玄學」(12),比起「理性的抽象的玄學」來,它是「感覺到的想像出的玄學」(13),或曰「詩性的形而上學」(14)。從這裏可看出,維柯所說的「詩性」,既通過想像而與理智活動相對立,有相對的…See More
Feb 2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劉陽 ·文學「詩性」的語義學考察——以新時期中國文學研究為背景(2)

「詩性」一詞在中國文學研究中開始受到垂青,就直接歸因於這種時代影響的深深刺激,「詩性」被大面積津津樂道,主要也自此時起。探討兩者之間出現這種熱烈共振的原因時,不能不看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商品經濟浪潮對文藝的巨大沖擊。文學自古被看成對抗平庸俗世人生的精神綠洲,它已被傳統眼光牢牢預設了美好的詩情畫意,經濟的迅速發展卻日漸暴露出現代人利欲、空虛的一面。當此際,海德格爾「詩意的思」的橫空著落,可謂適逢其時,它很快被文學界推舉為拯救商品經濟環境下那種異化人格的強大力量。進而,以海氏哲學為抵抗世風日下之道的這種做法,和文學研究中日漸被廣泛談論的「詩性」話題不知不覺重疊起來,研究者出現了耐人尋味的習慣性反應:只要談「詩性」,就大多是在海德格爾思想層面上談論「詩性」,典型的做法即稱審美中「人與世界一體的境界」為「詩性境界」。有的論著在科學與人文發生衝突、「人越來越物化」的現代背景下呼籲文學「用詩意對抗物化」的「詩性的力量」①,有的論著看到「詩性」概念的複雜性,作了一定程度的深入歸類,但依托於海德格爾「語言與存在的衝突角度」來界說「詩性」的用心很明顯。② 由此帶來的一個問題是,海德格爾式動機和學理邏…See More
Feb 1
Dokusō-tekina aidea commented on Host Studio's photo
Thumbnail

尊重自己:创意人心理学(第2部分)

"詩性智慧 [研究方法]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之啟示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 唐亞華 翟婷婷《道家詩性精神——兼與海德格爾比較》評介 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 劉曉春·維柯的「詩性智慧」──…"
Jan 30

Host Studio's Photos

  • Add Photos
  • View All

Host Studio's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

Host Studio's Blog

姚雲帆:從真理的劇場到治理的劇場:福柯對《俄狄浦斯王》的解讀(3)

Posted on March 12, 2023 at 4:00pm 0 Comments

這就導致了如下問題的產生:既然作為表象世界的戲劇舞臺與真實如此遙遠,古希臘悲劇如何帶人把握到古希臘世界精神的實質、也就是酒神精神呢?在尼采看來,《俄狄浦斯王》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絕佳範例。在尼采《悲劇的誕生》中,有兩個概念十分重要,一是「夢」(Traum),另一是「醉」…

Continue

姚雲帆:從真理的劇場到治理的劇場:福柯對《俄狄浦斯王》的解讀(2)

Posted on March 10, 2023 at 4:00pm 0 Comments

因此,在亞里士多德的悲劇解釋框架中,《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呈現人的認識有限性的戲劇。《俄狄浦斯王》中的「突轉」情節暗示:對事情本身的真正認識總是在人刻意獲得的知識和信息之外。由此我們發現,經過亞里士多德的解釋,《俄狄浦斯王》已經具有了「哲學劇場」的某種特質:主人公俄狄浦斯通過求知來避免自身悲劇命運的「行動」和他對自身命運的「認知」之間,存在著必然的悖謬關係。這種「行動」和「認知」之間的張力,影響了後世哲學家和戲劇理論家對《俄狄浦斯王》的解釋。

到黑格爾為止,大多數西方思想家比較重視亞里士多德《詩學》中有關「行動」和「認識」關係的論述。在解釋《安提戈涅》時,黑格爾也強調行動的衝突成為安提戈涅(Antigonie)和克瑞翁…

Continue

姚雲帆:從真理的劇場到治理的劇場:福柯對《俄狄浦斯王》的解讀(1)

Posted on March 8, 2023 at 4:00pm 0 Comments

內容提要:在西方文化史中,對戲劇《俄狄浦斯王》的文化—社會意義闡釋以精神分析學說中的「俄狄浦斯情結」廣為人知。但是,自亞里士多德開始,哲學家對《俄狄浦斯王》的解釋更重視真理、倫理規範和戲劇情節的復雜關係,這條解釋線索由尼采和海德格爾發揚光大,並由米歇爾·福柯繼承下來。



福柯繼承尼采和海德格爾的問題意識,並在20世紀70年代的《俄狄浦斯王》闡釋中,批判海德格爾將該劇解釋為「表象」和「存在之真理」之間的鬥爭悲劇的解釋框架,強調俄狄浦斯王作為挑釁性知識的追求者,對西方社會權力—知識共謀關係的批判和衝擊的積極價值。20世紀80年代初,福柯再一次解釋《俄狄浦斯王》,修改以前的解釋框架,認為俄狄浦斯對城邦權力秩序的挑釁,已經成為城邦秩序的共謀行為,而整個戲劇也不再是真理的劇場,而是制造真理以維護政治秩序的治理劇場。…

Continue

唐曉峰談《戀地情結》:地理學家與「不客觀」的地理世界(6)

Posted on March 5, 2023 at 11:00am 0 Comments

附錄



唐曉峰陌生的城市與「戀地情結」



(見《環球人文地理》2016年第23期)

 …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