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1

摘要:「審美」的運作機制是這樣一套認知機制與過程:首先,惠愛之心與愉悅期待是審美得以啟動的前提;接著,審美統攝完成對對象的整體性精神風貌的把握,感悟到其中的審美理念;然後,從以下三個路徑中,審美者自由地選擇認知對象的切入點——直觀感知、情感體驗與認知判斷;進而在欣賞對象的時間性過程中,任由三者自由游戲,相互激發,相互轉化,諸認識能力的自由游戲是我們的審美享受的核心與基礎;最後在交感反思愉悅的獲得中,審美得以最終實現。


目 次

一、審美的准備階段:惠愛之心

二、審美的開始:審美統攝

三、審美的展開路徑一:感性直觀

四、審美的展開路徑二:情感體驗

五、審美的展開路徑三:認知愉悅

六、審美的三個展開路徑之間的關係:互動互化的自由游戲

七、審美的實現:交感反思愉悅與審美的獨特性

審美不是一種單一的認知能力,而是許多種認知與心靈能力共同介入其中的綜合性活動,這些能力如何在「一個目的」的范導之下,被統攝在「一次審美」行為之中?這些能力是如何協作並展開一次審美「行動」的?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就是對審美的運作機制的建構。這個建構只能按這樣的思路來完成:首先,就一次具體的審美活動而言,它有沒有一個時間性過程?這個過程是如何展開的?第二,在這個過程中,諸種能力是按「審美」這樣一個目的統攝在一起,最終會形成一個合目的性的結構整體,這個整體之內各部分之間如何協作與轉化?最後,有沒有一種統攝性的能力掌控審美的整個過程而使得審美成為一個獨立而自律的人類行為?

一、審美的准備階段:惠愛之心

在被稱之為「審美」的行為中,都包含著一種預期的目的——愉悅,審美是一種有意圖的主動的行為——尋求精神愉快!這個意圖決定了對一個對象之審美的開始,不是一種沒有前提的「自由觀看」,而是一種富於情感的惠愛式的感知。什麼是惠愛式的感知?就是在感知對象之前,預設了被感知之物都含有「可惠愛之處」,並以這一預設為出發點來欣賞對象。或許在康德使用惠愛這個稍含有「偏愛」之意的詞之時,他朦朧地認為審美就是從惠愛出發的,是以惠愛之心觀看世界,而且,他意識到,審美之中有一個預設的前提,即「不借助於概念而在愉悅方面的普遍同意」,這意味著,我們對審美對象的欣賞,是從對「具有普遍性的愉悅」之期許開始的,這種期許是審美的前提。「這種普遍同意只是一個理念」,而這個理念又是前提性的,因此,審美的開始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預想「對象中必有大家都可以發現的令人愉悅之處」——這就是康德所說的「惠愛」。

惠愛是這樣一種狀態,我們喜愛一個對象,不是因為它滿足了我們的某種欲求,也不是對象由於其價值內涵令我們贊許,似乎沒有原因,就是純粹喜愛,因此康德說它是「自由的愉悅」(free pleasure),並且用這個詞來稱呼「審美愉悅」。問題是,我們究竟是因為惠愛一物,因而才去對它進行審美,還是說,我們因為對一物進行了審美,獲得了愉悅,才會對其有所惠愛?反思一下我們的審美經驗:當我們開始欣賞一物之時,當我們用了鑑賞、欣賞、品鑑等詞來表達我們對對象的審美時,審美這個行為中難道不是已經包含著一種肯定的態度了嗎?審美就是我們以惠愛之眼尋求事物之中值得惠愛之處!我以惠愛之心觀看這個世界,想在這個世界中找到令我愉悅之處,這就是審美得以開始的前提,這種愉悅是非功利性的,因而是自由的,這種自由愉悅是「審美」預設的「目的」,審美總是始於一種對自由愉悅的期待。

愉悅從哪裡來,這與對象有關,有一些東西以其形式而令人喜歡,但還有些對象本身有價值或者有值得令人肯定、贊許(agreeable或approbation),甚至敬重的地方。所以,審美得以啟動的前提,是對對象之惠愛的發生,在由惠愛所引導的感知之中,對象的存在得以呈現,並被肯定,審美因此不是一種「閒看」或者「淡看」,而是出於愛而對對象的肯定,是挖掘事物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是對物的存在的確證。審美的對立面不是審丑,而是指控、懷疑、否定、批判等,沒有惠愛,審美就不會發生。

(作者劉旭光,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本文載於《社會科學》2023年第1期)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