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雅各布森詩學話語的符號學闡釋 2

二、雅各布森詩學中的神話

神話和神話研究是雅各布森詩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克里斯蒂娜·潑墨斯卡(Krystyna Pomorska)指出:「雅各布森認為,神話不僅是值得研究的口傳文學,更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因素,潛藏在我們的一切行為之後。」⑦神話一詞頻頻出現於雅各布森的詩人研究中,如普希金詩歌中雕塑的神話、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的神話,等等。在雅各布森看來,上述詩人的全部作品構成了一個連貫的超文本符號系統,他們的每一首詩不再是孤立的符號,而是成為能指,共同構成一個更龐大的系統——詩人的個人神話。之所以這些詩歌-能指(即巴特所說的語言-對象)能夠連為一體,構成詩人之個人神話(巴特所說的元語言),正是由於相同組分(既包括主題,也包括話語結構等其他要素)在不同詩歌中的對偶與復現。

在《普希金詩歌神話中的雕塑》這篇文章中,雅各布森廣泛分析了普希金文學創作中雕塑這一主題的運用,不僅包括普希金著名詩歌作品,如《青銅騎士》中的雕塑,也包括普希金的散文作品、信函、日記、素描中出現的雕塑。據此,雅各布森得出雕塑這一主題在普希金作品中出現的基本模式:雕塑要麼是話語的對象,要麼是行動的主題;話語總是以雕塑和活生生的人的遭遇和對立開頭,二者相互滲透;要麼活人被比作雕塑,要麼雕塑被比作活人;如果關於雕塑的話語同時也涉及歷史的回憶,那麼雕塑的靜止和延續就同轉瞬即逝的生命形成對立。⑧雕塑和生命的對立形成普希金作品中持續不斷的主題,雅各布森寫道:「作為詩歌中行動的主題(無論是史詩性作品,還是戲劇性作品),雕塑包容了我們在前面所見到的一切成分,令它們客觀化。雕塑恆久,人卻在消逝,二者的對立投射入如此的行動中:雕塑摧毀人的生命。」⑨因此,「雕塑的形象同時也是人之命運的標誌。在普希金的作品中,它絕非孤立,而是有機地融入詩人的整個詩歌神話之中。」⑩

雅各布森另一篇關於詩人之個人神話的著名研究是「虛耗詩人的時代」。在這篇文章中,雅各布森分析了貫穿於未來主義詩人馬雅可夫斯基作品中的自殺主題,在這一主題上,詩人的個人經歷,其全部詩歌作品,還有整個未來主義的發展匯聚到一起,顯現出對等的關係,形成詩人的個人神話。在雅各布森看來,馬雅可夫斯基的自殺(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同未來主義的自我毀滅一樣,都是必然,而貫穿於馬雅可夫斯基作品的自殺主題則體現出詩人對自己,以及自己詩歌之命運的直覺。雅各布森寫道:「我們奔向未來,過於魯莽,太多渴望,把一切歷史拋在身後。時間之鎖鏈被打斷,我們太多生活在未來之中,想著未來,信仰未來,對於現時代一切自我繁殖的邪惡視而不見。我們失去了現實感。」(11)未來主義詩歌拋棄了歷史,失去了現實,其結局只能是自我毀滅,而未來主義詩人的結局也只有自殺,或者在肉體上,或者在精神上。

三、作為神話的雅各布森詩學

在評論馬雅可夫斯基之詩歌創作生涯時,雅各布森說:「馬雅可夫斯基的詩歌從第一行到最後一行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中體現出同一個主題的辯證發展過程,是一個具有超乎尋常的連貫性的象征系統。」(12)這段話不僅是對馬雅可夫斯基之詩歌生涯的精彩「肖像」,更可視為雅各布森對自己之學術生涯的「自畫像」。雅各布森窮一生之力去探索語言中的「詩功能」,而「詩功能」又反轉過來,浸透到他的詩學話語中,令其無論在縱向的歷時跨度上,還是在橫向的共時分佈上,都呈現出高度連貫性,形成一個「具有超乎尋常的連貫性的象征系統」,一個以「詩功能」為目標,而自身也呈現出強烈「詩功能」的神話體系。

從歷時跨度上看,雅各布森的詩學話語體現出高度連貫性和對稱性。愛德華·布朗(Edward Brown)指出,雅各布森的三篇早期文獻——《論藝術中的現實主義》、《論未來主義》、《俄羅斯最新詩歌》——孕育了他幾乎所有重要的詩學和語言學思想。這三篇文獻「形成一個內核,由此演化出一個優美的結構,不僅體現於他的語言學思想中,亦體現於他的文學思想中」。(13)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