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ion for Form
  • Female
  • Linggong, Peark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Passion for Form's Friends

  • Covid-19 Narrative
  • Passion for Style
  • Host Workshop
  • Kolkata Bachcha
  • INGENIUM
  • Jemaluang 三板頭·
  • Bir Tanem
  • Baghdad Janim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Taklamakan
  • ucun estutum
  • Spratly Island
  • 瑪琳娜
  • Virunga

Gifts Received

Gift

Passion for Form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Passion for Form's Page

Latest Activity

Passion for Form posted a blog post

[瑞士] 榮格原作 / 馮川 譯榮格:分析心理學與詩歌(7)

這種神話情境的瞬間再現,是以一種獨特的情感強度為標志的。仿佛有誰撥動了我們很久以來未曾被人撥動的心弦,仿佛那種我們從未懷疑其存在的力量得到了釋放。那使得生存鬥爭如此疲勞不堪的僅僅是這樣一個事實:我們不得不不斷地對付種種個人的、非典型的(atypical)情境。因此下述情形就不足為怪:一旦原型的情境發生,我們會突然獲得一種不尋常的輕鬆感,仿佛被一種強大的力量運載或超度。在這一瞬間,我們不再是個人,而是整個族類,全部人類的聲音一齊在我們心中回響。個體的人不可能充分發揮他的力量,除非他從我們稱之為理想的集體表像中得到援助。這些理想釋放出所有深藏的、不為自覺意志所接納的本能力量。最有影響的理想永遠是原型的十分明顯的變體,正如它們顯然來自把自己租借給譬喻這個事實一樣。舉例來說,鄉土(mother…See More
Feb 27
Passion for Form posted a blog post

[瑞士] 榮格原作 / 馮川 譯榮格:分析心理學與詩歌(6)

我使用「看上去」這個詞,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偏見可能妨礙對藝術作品的較為深刻的鑒賞。不管怎樣,我們從中找不到進行分析的刺激和出發點。但如果像征性作品,我們應該記得格爾哈德•霍普特曼的名言:「詩歌在詞匯中喚起對原始語詞的共鳴。」因此,我們所應該追問的問題就應該是:「隱藏在藝術意像後面的,究竟是什麽樣的原始意像。」對這個問題需要作一點說明。我假定我提議進行分析的藝術作品,作為一種像征,不僅在詩人的個人無意識中,而且也在無意識神話學領域內有著它的源泉。無意識神話學的原始意像是人類共同的遺傳物,我把這一領域稱為「集體無意識」,用以區別於個人無意識。我把後者看作是所有心理過程和心理內容的總和,這些心理內容和心理過程能夠並且常常成為意識,但是隨後卻由於它們的不受歡迎而被壓抑並停留在意識水平之下。藝術也從這一領域接收貢品,但只是不法的貢品:它們的強大優勢只能使藝術作品成為一種病兆,而不可能使它成為一種像征。我們可以毫無遺憾地把這類作品留給弗洛伊德使用的凈化法。與這種相對說來較為淺層並直接給予意識閥下的個人無意識相反,集體無意識在正常情況下並沒有顯示出要變成意識的傾向,它也不可能通過任何分析技術而被帶進回…See More
Feb 22
Passion for Form posted a blog post

[瑞士] 榮格原作 / 馮川 譯榮格:分析心理學與詩歌(5)

我們必須解釋,我們必須找出事物的意義,否則我們就根本不可能對他們進行思考。我們不得不把生活和事件(它們本來是自身包含著自身的過程)碎裂成意義、表像、概念,雖然明知道這樣做只是使我們更加遠離那生動的神秘。在我們自己也被卷入創造過程的時候,我們當然是既不明白也不理解;而且的確我們也不應該理解,因為對於直接經驗沒有比認識(cognition)更為有害的事情了。但是為了認識和理解的需要,我們卻必須使我們自己與創造過程相分離,以便從外面來觀察它。只是這時,它才變成了一種表像,這種表像表達了我們必然稱之為「意義」的東西。一種純粹的現像,在它與其它現像發生聯系而成為某種東西之前,是具有意義的。它扮演著確定的角色,服務於一定目的的,發揮著有意義的影響。而當我們看見了所有這一切,我們就獲得了一種感覺,仿佛我們已經理解了某種東西。這樣我們也就迎合了科學的需要。在此之前,當我把藝術作品說成是從肥沃的土壤中長出來的一棵樹的時候,我們同樣也可以拿它同孕育在母胎里德嬰兒相比。但既然一切比喻都是跛腳的,所以我們最好還是堅持使用較為清楚的科學術語。你們會記得,我曾經把孕育在藝術家心靈中的作品說成是一種自主情結。我用它…See More
Feb 19
Passion for Form posted a blog post

[瑞士] 榮格原作 / 馮川 譯榮格:分析心理學與詩歌(4)

僅僅知道詩人屬於內傾型或外傾型,這還並不夠,因為任何一種類型的詩人,都可能一會兒以內傾態度進行創作,另一會兒以外傾態度進行創作。從席勒的劇本不同於他的哲學著作,從歌德有著完美形式的詩歌不同於《浮士德》二部中材料的難以駕馭,從尼采的優美的格言不同於《紮拉圖斯特拉》的激情迸發,都特別容易看出這一點來。同一個詩人在不同的時期可以采用不同的態度創作他的作品,正是取決於這一點,才有了我們現在所不得不應用的這一標準。 現在我們看見:問題本來就很復雜,而當我們考察那些與自己的創作過程保持一致的詩人的情形時,問題則甚至變得更加復雜。因為它證明,那種表面上自覺的、目標明確的創作方式,不過是詩人的主觀幻想,因而這類作品也就在詩人的意識範圍之外具有種種像征的性質。這些像征的性質只會更加難以發現,因為讀者也同樣不能夠超越詩人被時代精神所決定了意識限度。在阿基米德的世界之外,沒有一個支點,依靠這個支點他可以撬起自己的意識,使之脫離其時代的局限,從而能夠洞察那深藏在詩人作品中的像征。因為像征,暗示著一種超越了我們今天的理解力的意義。 我提出這一問題,僅僅因為我不想讓我這種類型學得區分,限製了藝術作品所可能有的意義…See More
Feb 14
Passion for Form posted a blog post

[瑞士] 榮格原作 / 馮川 譯榮格:分析心理學與詩歌(3)

現在我們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對這個問題我們不可能從詩人們自己提供的證據作出回答。這確乎是一個只有心理學能夠加以解決的科學問題。正如我過去所略略提及的那樣,很可能詩人,當他顯然是在自己內心中進行創造並且創作出正是符合他自己自覺意願的東西的時候,卻仍然完全被創作沖動所操縱,以致他根本意識不到有一種「異己的」意志。正如另一種類型的詩人,意識不到在那種似乎「異己」的靈感中,正是他自己的意志在對他說話,盡管那顯然正是他自己的聲音,詩人們深信自己是在絕對自由中進行創造,其實卻不過是一種幻想:他想像他是在遊泳,但實際上卻是一股看不見的暗流在把它卷走。無論如何,這並不是一個學院式的問題,而有著分析心理學的證據。研究表明:存在著多種多樣的方式,通過這些方式,無意識不僅影響著,而且事實上知道著意識。但是,有什麽證據來證明詩人,不管他自覺與否,都可以成為他自己作品的俘虜這樣一種推測呢?證據可以有兩種:直接的和間接的。那種以為自己知道自己所說的是什麽,實際上卻說出了多於自己所知道的東西的詩人,提供了直接的證據。這種情形並不罕見。間接的證據可以在另一些情形中找到,這時,在詩人表面的意志自由後面,隱藏著一種更高的命…See More
Feb 12
Passion for Form posted a blog post

[瑞士] 榮格原作 / 馮川 譯榮格:分析心理學與詩歌(2)

但是這里我要預先作一點生命,因為我知道嗨喲一種特殊的藝術類型也必須給以介紹。並非每一部藝術作品都是以我剛才描述的方式產生的,有一些文學作品(詩歌以及散文)完全是從作者想要達到某種特殊效果的意圖中創作出來的。他讓自己的材料服從於明確的目標,對它們做特定的加工處理。他給它增添一點東西,減少一點東西;強調一種效果,緩和另一種效果;在這兒塗上一筆色彩,在那兒塗上另一筆色彩;自始至終小心地考慮其整體效果,並且極端重視風格和造型規律;他運用最敏銳的判斷,在遣詞造句上享有充分的自由;他的材料完全服從於他的藝術目標,他想要表現的只是這種東西,而不是別的任何東西;他與創作過程保持完全一致。且不管究竟他有意使得自己成了創作過程的開路先鋒,還是創造過程使他完全成了它的工具以致他根本意識不到這一事實,不管是哪種情況,藝術家都完全符合於他的作品,以致它的意向和才能不可能從創作過程中區分出來。我想,對這類藝術作品,沒有必要從文學史上,或者從藝術家自己的言論中去征引例證吧。同樣,也沒有必要征引例證來說明另一種類型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或多或少完美無缺地從作者筆下湧出。它們好像是完全打扮好了才來到這個世界,就像雅典娜從…See More
Feb 8
Passion for Form posted a blog post

[瑞士] 榮格原作 / 馮川 譯榮格:分析心理學與詩歌(1)

討論分析心理學對詩歌的關係,這一任務,盡管困難,卻為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就心理學與藝術的關係這一眾說紛紜的問題,勾劃出我的基本觀點。心理學與藝術盡管不能進行比較,但它們之間無意存在的緊密聯系卻需要我們加以研究。這些聯系來自這一事實:藝術實踐是一種心理活動,既然如此,也就可以從心理學角度加以考察。從這一點考慮,藝術也想所有一切心理動機而產生的人類活動一樣,對心理學說來是一個適合的課題。盡管如此,這種從心理學觀點出發的表述,如果付諸實踐,卻必須包含一個明確的界限。可以成為心理學研究課題的,只是那屬於創作過程的方面,而不是那構成藝術本質屬性的方面。藝術本身是什麽?這樣一個問題,不可能由心理學家來回答,只能從美學方面去探討。......藝術本質上並非科學,科學本質上也並非藝術。心靈的這兩種領域各自保持者某種對它們自己來說是獨特的東西,並且只能用它們各自的術語來進行解釋。因此當我們談論心理學對於詩歌的關係時,我們將緊緊討論藝術中可以交給心理學深入考察而並不褻瀆其性質的方面。心理學家關於藝術所不得不說的一切,都將被限製在藝術創作過程的問題上。而與藝術最隱秘的本質無關。...... 為了公正地對…See More
Feb 7
Passion for Form posted a blog post

謝恩・歐馬洛〈走路的科學|在城市中行走〉(下)

有些城市帶有通透、流動的品質,行走其間乃一大樂事。但也有些城市古怪、令人不快,行走於中讓人耗盡體力,甚至造成危險。若思及我們如何在環境中行走,而對各個不同環境的行走經驗進行比較,就需要「宜行指數」(walkability index)這個有力工具了。設計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最根本的部分在於這指數要能測量出與其他交通形式相比,你以雙腳步行來完成日常生活所有工作的便利性為何。一個宜行的城市是,當你踏出家門或旅館大廳時,生活所需的一切設施幾乎都在最多幾分鐘的步行範圍內。如果天氣允許,你可以走路往返當地餐廳或學校。高度宜行的都市讓你盡可能以雙腳來從事日常的所有活動,而非必須仰賴開車。某些城市,或是某些城市裡的某個區域,比起其他城市更容易做到這點。義大利的波隆那就是一個宜行的絕佳城市,被知名作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See More
Feb 3
Passion for Form posted a blog post

謝恩・歐馬洛〈走路的科學|在城市中行走〉(上)

文:Shane O’Mara 謝恩・歐馬洛 譯:謝雯伃 在城市中行走是瞭解一座城市的最好方法。當你在開車或是坐在車上時,你無法知道一個地點的氛圍、它散發出的能量以及它的步調。用雙腳行走,你可以直接在這城市所有的汙垢以及榮耀之中,接觸到城市生活的氣味、景象、人行道上輕敲的腳步聲、在不同地點與位置與你擦肩而過的人、街燈,以及對話的片段。我不是唯一熱愛優質城市的人。文學史上最知名的都會人,可能是夏爾.波特萊爾(Charles…See More
Jan 30
Passion for Form commented on corps sans organes's photo
Thumbnail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0.4

"納博可夫·視覺記憶阿娜貝爾,也像作者一樣,是混血兒:但她的情形是一半英國,一半荷蘭。今天,對她性格的記憶已遠不如許多年前、認識洛麗塔之前那麼清晰。視覺記憶分兩種:一種是睜著眼睛,在你自己的大腦實驗室裏技術性地制造一個意象,(那時,我看見了阿娜貝爾,像一般詞匯所描繪的:“蜂蜜樣柔膩的肌膚”、“薄軟的胳膊”、“褐色短髮”、“長睫毛”、“大而漂亮的嘴”);另一種是你閉著…"
Jan 24
Passion for Form commented on corps sans organes's photo
Thumbnail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0.3

"沃勒:回歸本原,回到從末去過的地方她能聞見他的氣味,乾凈,擦過肥皂,熱乎乎的。這是一個文明人的基本的好聞的氣味,可他的某一部分又像是土著人。 香水很好聞。 謝謝。 他們慢慢地舞著,向哪個方向也沒移動多少。她能感覺到他的腿頂著她的,他們的肚子偶然碰到一下。 歌聲停止了。但是他還摟著她。嘴里哼著剛才這支歌的調子,他們保持原樣,直到下一支曲子開始。他自然而然地帶著她跟著音樂跳起來,他們就這樣繼續跳著舞,窗外蟬聲長鳴哀嘆九月的到來。 她隔著薄棉布襯衫能感到他肩膀的肌肉。他是實在的,比她所知道的任何事物都…"
Jan 23
Passion for Form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愛墾慕課·文學篇

"女王蟻《歷史與故事》的靈感寶庫或許來自純文學,但拜雅特(A. S.…"
Nov 29, 2022
Passion for Form posted a blog post

向勇·新發展階段鄉村文創的價值邏輯、行動框架和路徑選擇 (6)

搭建藝術介入鄉村文創的鄉創智庫平臺。文創鄉建工作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共同指導,加強規劃統籌,盡快出臺《文化創意支持鄉村振興行動計劃(2021 -…See More
Sep 10, 2022
Passion for Form posted a blog post

向勇·新發展階段鄉村文創的價值邏輯、行動框架和路徑選擇 (5)

創新協同是藝術介入鄉村文創的營造拓維和創意融合。藝術介入鄉村文創的起點是文化作品的創作,過程是文化商品的研發。文化商品包括純粹型文化商品和混合型文化商品。其中,純粹型文化商品是一種「純」文化商品,指以直接滿足精神文化消費為目的的商品,比如鄉村演藝、鄉村電影、鄉村紀錄片、鄉村工藝美術品等;混合型文化商品是滿足生理需要的功能性價值與滿足精神需要的文化性價值相混合的文化商品,包括「半」文化商品(功能價值和文化價值同等重要,比如創意美食、茶道文化等)和「泛」文化商品(以功能價值為主,但文化價值決定了該商品的最終市場價值或受歡迎程度,如路易·威登時尚奢侈品、哈雷摩托等)。文化商品的功能價值來源於科技手段的「硬創新」,文化商品的文化價值來源於藝術手段的「軟創新」。作為藝術介入的創新協同,即「硬創新」與「軟創新」的「巧創新協同」。藝術介入的創新協同包括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市場創新(Market Innovation)、審美創新(Aestherics Innovation)、社交連接創新(R-connection…See More
Sep 8, 2022
Passion for Form posted a blog post

向勇·新發展階段鄉村文創的價值邏輯、行動框架和路徑選擇 (4)

故事驅動是藝術介入鄉村文創的營造起點和內在行動的驅動力。從實踐層面而言,故事驅動包括文化故事的母題萃取、文化情懷的原型提煉和文化消費的趨勢洞察等三個維度[12]。鄉村文創的故事母題往往孕育於鄉村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之中,散落於民間傳說、歷史神話、民俗生活、名人軼事等鄉野四處,並與更為宏大敘事的殿堂藝術、國族歷史相對照,進而尋找到故事母題的文化坐標和時代價值。文化萃取的藝術介入主體從當下人們有溫度的生活方式出發,用一種持久而溫和的手段實現創意活化。文化情懷的原型提煉是藝術介入者從藝術品的創作者和文化產品的創業者視角出發,探尋創作者和創業者的價值追求。在更廣大的人類社會和更深遠的人類歷史之中,這些價值追求就被置換成故事原型的本質探索。故事原型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表現,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規定,是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存在的文化基石。在榮格(Carl Gustav Jung)看來,原型是一種「古老和久遠的」「式樣或模型」,以神話角色的形式,存在於人類的集體潛意識之中[13]。在此基礎上,瑪格麗特·馬克(Margaret Mark)和卡羅·皮爾森(Carol…See More
Sep 4, 2022
Passion for Form posted a blog post

向勇·新發展階段鄉村文創的價值邏輯、行動框架和路徑選擇 (3)

藝術介入鄉創的實踐激活了鄉村地方創生「人文地景產」的系統資源。藝術介入強調人的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重視以系統觀念研判鄉村的地方資源。以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See More
Sep 1, 2022

Passion for Form's Blog

[瑞士] 榮格原作 / 馮川 譯榮格:分析心理學與詩歌(7)

Posted on February 22, 2023 at 10:21am 0 Comments

這種神話情境的瞬間再現,是以一種獨特的情感強度為標志的。仿佛有誰撥動了我們很久以來未曾被人撥動的心弦,仿佛那種我們從未懷疑其存在的力量得到了釋放。那使得生存鬥爭如此疲勞不堪的僅僅是這樣一個事實:我們不得不不斷地對付種種個人的、非典型的(atypical)情境。因此下述情形就不足為怪:一旦原型的情境發生,我們會突然獲得一種不尋常的輕鬆感,仿佛被一種強大的力量運載或超度。在這一瞬間,我們不再是個人,而是整個族類,全部人類的聲音一齊在我們心中回響。個體的人不可能充分發揮他的力量,除非他從我們稱之為理想的集體表像中得到援助。這些理想釋放出所有深藏的、不為自覺意志所接納的本能力量。最有影響的理想永遠是原型的十分明顯的變體,正如它們顯然來自把自己租借給譬喻這個事實一樣。舉例來說,鄉土…

Continue

[瑞士] 榮格原作 / 馮川 譯榮格:分析心理學與詩歌(6)

Posted on February 4, 2023 at 3:35am 0 Comments

我使用「看上去」這個詞,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偏見可能妨礙對藝術作品的較為深刻的鑒賞。不管怎樣,我們從中找不到進行分析的刺激和出發點。但如果像征性作品,我們應該記得格爾哈德•霍普特曼的名言:「詩歌在詞匯中喚起對原始語詞的共鳴。」因此,我們所應該追問的問題就應該是:「隱藏在藝術意像後面的,究竟是什麽樣的原始意像。」…

Continue

[瑞士] 榮格原作 / 馮川 譯榮格:分析心理學與詩歌(5)

Posted on January 31, 2023 at 10:00pm 0 Comments

我們必須解釋,我們必須找出事物的意義,否則我們就根本不可能對他們進行思考。我們不得不把生活和事件(它們本來是自身包含著自身的過程)碎裂成意義、表像、概念,雖然明知道這樣做只是使我們更加遠離那生動的神秘。在我們自己也被卷入創造過程的時候,我們當然是既不明白也不理解;而且的確我們也不應該理解,因為對於直接經驗沒有比認識…

Continue

[瑞士] 榮格原作 / 馮川 譯榮格:分析心理學與詩歌(4)

Posted on January 30, 2023 at 10:00pm 0 Comments

僅僅知道詩人屬於內傾型或外傾型,這還並不夠,因為任何一種類型的詩人,都可能一會兒以內傾態度進行創作,另一會兒以外傾態度進行創作。從席勒的劇本不同於他的哲學著作,從歌德有著完美形式的詩歌不同於《浮士德》二部中材料的難以駕馭,從尼采的優美的格言不同於《紮拉圖斯特拉》的激情迸發,都特別容易看出這一點來。同一個詩人在不同的時期可以采用不同的態度創作他的作品,正是取決於這一點,才有了我們現在所不得不應用的這一標準。

 …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