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4. Parole (言語行為)
定義:「Parole」指的是語言的個體化使用,即說話者在特定情境下使用語言表達思想;它是Langue的具體實踐,通過說話、寫作或其他形式將語言系統轉化為有意義的行為。
核心特點: 個體性…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March 30, 2025 at 2:30pm — No Comments
我說的「臥虎」,其實是一塊石頭,被雕琢了,守在霍去病的墓側。自漢而今,鴻雁南北徙遷,日月東西過往,它竟完好無缺,倒是天光地氣,使它生出一層苔衣,駁駁點點的,如麗皮斑紋一般。黃昏裡,萬籟俱靜了,走近墓地,撥荒草悠悠然進去,驀地見了:風吹草低,夕陽腐蝕,分明那虎正騷動不安地衝動,在未躍欲躍的瞬間;立即要使人十二分地駭怕了! 怯生生繞著看了半天,卻如何不敢相信寓於這種強勁的動力感,竟不過是一個流動的線條和扭曲的團塊結合的石頭的虎,一個臥著的石虎,一個默默的穩定而厚重的臥虎的石頭!…
ContinueAdded by 梭羅河畔 on March 29, 2025 at 1: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March 29, 2025 at 12:47pm — No Comments
我不大相信批評是一種判斷。一個批評家,與其說是法庭的審判,不如說是一個科學的分析者。科學的,我是說公正的。分析者,我是說要獨具隻眼,一直剔爬到創作者和作品的靈魂的深處。一個作者不是一個罪人,而他的作品更不是一片罪狀。把對手看作罪人,即使無辜,尊嚴的審判也必須收回他的同情,因為同情和法律是不相容的。歐陽修以為王法无非乎人情,實際上屬於一個常人的看法,不是一個真正法家的態度。但是,在文學上,在性靈的開花結果上,誰給我們一種絕對的權限,掌握無上的生死?因為,一個批評家,第一先得承認一切人性的存在,接受一切靈性生活的可能,所有人類最可貴的自由,然後方有完成一個批評家的使命的機會。…
Continue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March 19, 2025 at 5:30pm — No Comments
如何處理批評的經典意識與同時代立場之間的關係?我們經常會認為,文學批評是經典化的一道濾網,最終是為文學史寫作服務的。對此我有懷疑。《咀華集》是批評史上千古不磨的珠玉,針對《斷章》中著名的句子「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李健吾下了評斷:「還有比這再悲哀的,我們詩人對於人生的解釋?都是裝飾……但是這裡的文字那樣單純,情感那樣凝練,詩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卻埋著說不盡的悲哀……」這番意見立即被卞之琳指為「顯然是『全錯』」,《斷章》每節之內是相對關係;兩節之間是對稱結構,並列而不相互統攝,而李健吾只取「裝飾」做文章,以偏概全,所以卞之琳強調「我的意思也是著重…
ContinueAdded by Crna Gor on March 1, 2025 at 6: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February 23, 2025 at 6:30am — No Comments
現場性包含一部分難以精確形容的氣或能量,要從理論上定義有很多挑戰,但如果反過來想,沒有現場的話會缺少什麼?其中兩個很重要的差別是:
第一,實體表演時表演者與觀眾的共情關係,是在互相觀察、影響之下微妙地流動,而虛擬實境中顯然影像是單向輸出的,表演者無法感受到觀眾。
第二,在現場表演中情動的傳達,就我個人而言比在虛擬實境中強烈,但透過虛擬實境的媒介結構與安排設計,還是可以保留一部分。我自己觀賞劉守曜虛擬實境紀錄時,沒有辦法感受到表演者的氣場和現場性,但是相較於2D電影,還是更有臨場感,並且在某些段落能感受表演者的情動。
根據哲學家布萊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的說法,情動與情緒兩個概念的差異在於情動是原初的、非意識的、無意指(asignifying)、非主體或者前主體的,而情緒是衍伸的、意識的、具有意義的,並且可以和主體嫁接在一起。…
Added by desafinado on February 22, 2025 at 10:00pm — No Comments
什麼是好詩?如果讓我來「摸象」,我認為那些舉世公認的好詩,大抵是感性、智性與神性的結合
詩,就像一頭大象,而全天下的詩人,其實都是盲人摸象。每個詩人的知識結構與社會生活的時空不同,創作的經驗不同,寫出來的詩,也就各有千秋,很難有統一的、標凖的答案。這很像太陽的萬丈光芒,一個優秀的詩人,如果能夠拽住其中一縷,寫出幾句或幾首好詩來,那就是造化有成了。
那麼,什麼是好詩?如果讓我來「摸象」,我認為那些舉世公認的好詩,大抵是感性、智性與神性的結合。…
ContinueAdded by Crna Gor on February 22, 2025 at 12: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February 22, 2025 at 11:30am — No Comments
四
如果我們都是對外的隨時敞開的情感主體的話,那麼,我們可以說,我們都是情感自動機(auto-affection),「作為情感自動機,在我們之中始終存在著接續的觀念,伴隨著此種接續,我們的行動能力或存在之力也在一條連續線上以一種連續的方式得以增強或減弱。這就是我們所謂的affectus,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生存(exister)」(《萬塞訥》 8)。這種接續的連續線正是生成…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22, 2025 at 11:00am — No Comments
此外,在句子閱讀任務中,當句子中的動詞能夠暗示其後名詞的生命性特征時(比如「警告」的賓語是生命名詞,「打開」的賓語是非生命名詞),名詞生命性的差異能夠由被試剛讀完動詞時的腦電活動提前反映出來(Wang et al., 2020)。目前研究多關注個體在單純感知或理解生命性信息時的神經活動,而缺少記憶任務中生命性效應的認知神經表征研究。未來研究可在神經生理層面對生命性效應進一步探索,例如研究者可利用經顱磁刺激(…
ContinueAdded by Zenkov on February 22, 2025 at 10:00am — No Comments
就我個人體認而言,哲學就是,我在綠色的迷宮裡找不到出路的時候,晚上降臨,星星出來了,我從迷宮裡抬頭望上看,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斗;哲學,就是對於星斗的認識,如果你認識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宮,不為眼前障礙所惑,哲學就是你望著星空所發出來的天問。
掌有權力的人,和我們一樣在迷宮裡頭行走,但是權力很容易使他以為自己有能力選擇自己的路,而且還要帶領群眾往前走,而事實上,他可能既不知道他站在什麼方位,也不知道這個方位在大格局裡有什麼意義;他既不清楚來的走的是哪條路,也搞不明白前面的路往哪裡去;他既未發覺自己深處迷宮中,更沒發覺,頭上就有縱橫的星圖。…
ContinueAdded by INGENIUM on February 21, 2025 at 9:30pm — No Comments
2、「肝在志為怒」
怒是人們受到外界刺激時的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是一種不良的情志刺激。怒與肝的關係最為密切,故稱「肝在志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傷肝,導致疏洩失常,肝氣亢奮,血隨氣湧,可見面紅目赤,心煩易怒,甚則可見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洩,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心煩易怒。
3、「脾在志為思」…
ContinueAdded by 東方求敗 on February 21, 2025 at 9:02pm — No Comments
夜暗似壺
他是壺中之酒
耐心的釀造日月星雲
給我們幽麗的昨日
晨霧如花
他是花內之蕊
默默孕育金色的果實
給我們燦爛的今天
若你以為他是唐朝人
那你就錯了
要說你們根本不認識
那更是荒唐
其實,他可能就住在我們隔壁
也可能就住在我們家裡
說不定他就是我們的老爸爸
大哥哥,或是朋友知己
在他的呼吸裡,有淚也有笑
在他的聲音裡,有一個唐朝
多姿的向我們走來
就像我們明天將多姿的
走回成都路走回長安東路……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February 21, 2025 at 1:30pm — No Comments
環境與聲音的變化
除了媒質的性質,外部環境條件也會影響聲音的傳播,例如:
1. 溫度對聲音的影響
溫度越高,空氣中的聲速就越快。例如,在炎熱的夏天,聲音的傳播速度比寒冷的冬天快。這也是為什麼在寒冷的冬夜,遠處的聲音聽起來更清晰,因為低溫導致聲波在不同溫度層間的折射,進而影響聲音的傳遞方式。
2. 濕度對聲音的影響…
Added by Syota ElNido on February 20, 2025 at 1:00am — No Comments
四、五色、五谷與五臟
1、肝色青: 宜食糙米、牛肉、棗、葵;青色應肝,所以想要面色紅潤,不宜以素食為主。
2、心色赤:宜食小豆、犬肉、李、韭;赤色應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補以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西紅柿、橘子、紅蘋果。
3、肺色白:宜食麥、羊肉、杏、韭;白色應肺,想肌膚美白,可常食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豆漿、牛奶一類。
4、脾色黃:宜食大豆、栗;黃色應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輔以黃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蘿卜、蛋黃等。…
ContinueAdded by 東方求敗 on February 20, 2025 at 12:30am — No Comments
過去二、三十年的「情動轉向」(affective turn)可能帶來了一個誤會,就是讓人以為它是呼籲「我們太重視『理性』了,多點重視『情感』吧!」。
但正如哈特(Michael Hardt)說,轉向affect其實不只是更重視情緒(emotion),也是指要達致理性與激情的綜合…
Continue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February 19, 2025 at 12:3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法國哲學家特里斯坦·加西亞(Tristan Garcia)說過,(大意)人現在被好多情感情緒操弄,好intense,但可以嘗試擺脫它;這些情感本身雖具摧毀性,但如果懂得轉化,可以成為一種倫理道德力量。佛洛伊德也講過「力必多」政治。
可是,在剝削自己的壓抑與消費的沉溺以外,文創人可如何疏導(channel)生自語言前的情動,以及已經被名目化、外在化的情緒,使它們成為文創的感情衝力?
2008年以来,觀察本土政治分崩離析現象的結果,文創研究者陳明發博士已經體會到,這個“情感普遍被綁架”的問題非常關鍵。
他…
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February 18,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無論是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還是樂器演奏出的悅耳旋律,抑或是我們彼此交談的語音,這些聲音都是如何產生和傳播的呢?其實,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是一個充滿物理學奧秘的過程,涉及到振動、媒質和聲速等基本概念。愛墾一直在關注的文創議題包括:人的感性的振動與共振(弦理论)。這裏將從聲音的產生原理開始,逐步探討聲音的傳播方式、速度影響因素,並進一步了解不同環境對聲音的影響。
聲音的產生:振動的魔法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聲音無所不在,但我們可能很少思考它的本質。其實,所有的聲音都是由物體的振動引起的,這是一個普遍的物理現象。例如:
敲擊鼓面時,我們不僅能聽到鼓聲,還能用手感受到鼓皮的振動。…
Added by Syota ElNido on February 18,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