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194)

雅克·普萊維爾(Jacques Prevert)詩選·現在我已成長

孩提時

我過著好玩的生活

天天是不能控制的笑

真正是不能控制的笑

然後是一種很是悲傷的悲傷

有時是兩樣一齊來到

我就相信我是絕望的

我就是沒有希望

我什麼都沒有除了要活著…

Continue

Added by Copil on January 3, 2025 at 10:18am — No Comments

黃力之·興、觀、群、怨:中華美學精神管窺 下

明謝榛《四溟詩話》云:「凡作詩,悲歡皆由乎興,非興則造語弗工。」清吳雷發《說詩菅蒯》也說:「詩固以興之所至為妙。」清焦循《毛詩補疏序》云:「夫詩,溫柔敦厚者也。不質直言之而比興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務勝人而務感人。」今人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便將「興」解釋為「排遣情感」。可見,把「興」看成藝術創造的真正動因,承認審美情感是審美對象的第一結構,並非個別見解。…

Continue

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December 27,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林斯諺·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下

理論對創作的負面影響?

在此我們必須考慮一個相反的看法,就是閱讀太多理論反而會限制創作能力。的確,有些藝術家可能認為理論會限制思考框架,例如無形中被理論牽著走而不自知,或是模仿理論的思維去創作而無法創新。舉一個常見的類比,年輕的作家在剛開始創作時可能都會面臨一個困境:時間有限,到底要多讀還是多寫?有些人會認為,讀太多反而有反效果,因為讀太多容易會被其他作家影響,進而變成模仿,走不出自己的路。如果這個反駁成立,會對我對創作面的間接影響這部分構成挑戰,也就是質疑理論的潛移默化會是負面的。

閱讀藝術理論是否會無形中被理論牽著走而不自知,或是模仿理論的思維去創作而無法創新?…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December 27,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劉晉晉·互象:一個被忽視的關鍵詞 5

在過去,多數學者尤其是藝術史家都在類似狹義互文性的意義上使用互象等術語,未脫離意圖與主體性。藝術批評家討論挪用時,這個貌似前衛的術語仍把主體意圖作為首位。那麼在警惕許多學者「把詞句文本的理論草率地轉移到視覺領域中」之時,還要擔心這種草率未發揮互文性的全部價值。互象中去主體的方面值得思考。在克里斯蒂娃和羅蘭·巴特的原初設想中,文本及互文性包含語言外的各種媒介。米克·巴爾和諾曼·布列遜等人也力主消除語言和形象的差異,把它們都看作符號或文本。所以對「繪畫或形象的互文性」的討論早就與互象等新術語平行出現。

1985年溫蒂·斯坦納(Wendy…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December 18,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林斯諺·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中

我們大致可以看出,這些都是「基本問題」。在討論藝術作品時人們常有的爭論,追根究柢往往都是基本問題。因為基本,所以深層,因為深層,所以常被迴避或忽略。不過,為什麼了解這些哲學爭論會對藝術家有益處?這是接下來要回答的問題。

論述面的影響…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December 18, 2024 at 10:30am — No Comments

Chang Wang I Yuan Huang:創意思維哲學:文化與創意設計中的哲學概念 8

關於設計分析的類似努力一直是研究的重點。

技術的應用推動了多種新型服務結構的發展,使得傳統文化元素(包括色彩、設計,甚至具有尺寸的模型)的生成性設計成為可能。例如,基於古代物品的三維模型開發,可以生成獨特的圖案,用戶能夠進一步修改其特徵。用戶還可以利用多維版畫技術創造個性化的定制創意禮品流程。

他們還可以使用包括增強現實(AR)在內的工具,根據實物生成數字內容。

一個理想的應用場景可能是文化機構的創新銷售中心,因為這既可以增強游客與展覽的互動,又能帶來經濟收益。杭州的規劃服務平台軟件應用需要整合技術、設計和商業專長。…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December 15, 2024 at 10:25pm — No Comments

劉晉晉·互象:一個被忽視的關鍵詞 4

由於長期缺少著名學者書寫的系統闡釋這類術語的理論性文本,其又未出現在能引起所有人文學者關注的名著中,結果導致各行其是。所以直到2013年人文學科中這類術語的使用都是孤島狀態,使用者普遍缺少相互認知和交流,更缺少理論反思和觀點整合。所以在被使用幾十年之後,互象仍是個欠發達的理論術語,其理論能量和可能性都未得到應有發展。

二.定位互象

1、術語的選取…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December 15,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Nickel_Angel: 張志偉老師〈海德格爾哲學〉8

海德格爾對詩的內容進行論述,他認為此光明不再是發散與一片赤裸裸的光亮中的光明或澄明:「比一千個太陽還亮」。而困難的是保存此黑暗的清澈,防止不合宜的光明的混入,並找到與之相匹配的光明。接下來他引用老子的話:「那理解光明者將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之中。」(也就是「知其白,守其黑」)來推出: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須讓自身沒入深深源泉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我們在這裡只談海德格爾在這裡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將東西帶到光明之下,叫做「知其白」,但是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照亮所有黑暗,而是去接近、保藏這個黑暗,即「要在白天看到星星」。

除了引用中國思想,海德格爾還通過藝術來表達他的哲學思想。他在…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December 15, 2024 at 9:54pm — No Comments

林斯諺·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上

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這個問題跟「科學家是否需要科學哲學?」是一樣性質的問題。科學家似乎不需要去追問「科學是什麼?」這種後設性的問題也一樣能做好科學,畢竟科學哲學並非理工系所的必修課程。...



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這個問題跟「科學家是否需要科學哲學?」是一樣性質的問題。科學家似乎不需要去追問「科學是什麼?」這種後設性的問題也一樣能做好科學,畢竟科學哲學並非理工系所的必修課程。很多學科學的人可能還會認為學習科學哲學不但不必要,而且還是自找麻煩,為什麼要問那麼多難以回答又對科學研究沒有幫助的哲學問題呢?

藝術哲學對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來說,有什麼用處呢?…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December 15,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塞格沃斯 格雷格 合著·李婷文 譯:情動理論導引 10

同樣意義上的情動與不純粹的人道主義———過於人性和大於人性的考量交匯的地方———指引著斯蒂芬·布朗( Steven BRown) 和伊安·塔克( Ian TuckeR) 去研究精神病醫患關係的管理與常規下的心理行為醫療。通過情動理論,他們找到了一種不必倒退回人道主義,也能表達患者經驗和保健系統複雜性的方式。布朗和塔克認為,情動給予他們「一種連續不斷的格式塔轉換,前景與後景、經驗與裝置在其中對調……關注情動可以讓我們提出,人和生物及其他事物的差異是量的,它們在數量和經驗的複雜程度上有所區別,這些經驗通過人體可以承載的特殊聯系和方式緊張地相互交叉」。他們所使用的概念「持續的格式塔轉換」在描述身體的動情學和情動世界(它們相互構成一種韻律、輪廓、形狀和配速)的教育學之交叉時,是一種很好的措辭。…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December 13,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特拉克爾(Trakl)詩選·魂界之歌

一個騷動的花壇

描畫符號,刺繡的離奇。

上帝藍色的呼吸

吹到花園的小亭里,

清朗的小亭里。

一具十字架在野葡萄園中直立。

 

聽吧,村莊里人人歡喜,

牆邊除草的園丁,…

Continue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December 12, 2024 at 3:30am — No Comments

張炳陽導讀·丹納「知人論世」的藝術哲學觀 4

丹納所指的「時代」是種族與環境的總和,或者可以直接用黑格爾的「時代精神」來表示,「時代精神」(Zeitgeist)是黑格爾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這個詞可以更清楚地理解為「在時間中的精神」(Geist in der Zeit)也就是關於人的某種特殊觀念(意識形態)在某個時期的主導力量,丹納稱之為「精神氣候」或「時代氣息」。其實,無論是德文、法文和英文(來自拉丁文字源),包括希臘文,「精神」一詞的本義是指「氣」、「氣息」或「風」,在形上學或宗教上一般可以譯為「靈」或「靈氣」,中文翻譯成「精神」,是道家、道教的語彙。丹納認為,藝術創作受到時代精神(風尚)與風俗習慣的影響,因此要解釋一件藝術作品、一位藝術家,甚至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精神和風尚之特質,就是理解藝術創作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這裡很明顯也帶有亞里斯多德哲學的特色──理解一個事物,就是理解它們的原因;而丹納這裡所謂藝術創作的「原因」,很明顯帶有「知人論世」的思想。…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December 7,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4

《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喻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雖然這種風氣到了春秋末葉已趨衰歇, [29] 但孔子仍特別強調學詩對於外交上言辭應對的重要性,於此也可以看出孔子的禮治思想是何等強烈。就語言的功用來說,賦詩可用於稱讚,也可作為外交辭令,能夠賦詩明志,也可以飲宴以酬答,可以說只要是語言的範圍,幾乎無處不可賦詩。

在孔子關於詩的作用的論述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興觀群怨」說。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陽貨>)這是孔子對詩的功能最明確的系統總結。這段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看:一是孔子訓示門生的開場白,而興、觀、群、怨則是重心所在;二是「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的生活實用面;三是就知識增長層面而言的「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December 2,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特拉克爾(Trakl)詩選·淨化的秋天

帶著金黃的美酒和園中的果子

年歲這般輝煌地終結。

孤獨者的伴侶,四周

森林美妙的沉靜。

 

農夫自言自語:多好。

悠長輕柔的晚鐘,你們

臨走前還賜予我快樂的心情。…

Continue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December 1,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百度百科:形象思維方法 3

(三)養成「白日做夢」的習慣

「遺忘是學習的天敵」,「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類似這樣的掌握知識的秘訣不但對我們適用,對我們的早期人類祖先也同樣適用。問題是缺少語言工具輔助的早期人類幾乎完全是處於一種無話可聽、無書可讀的狀態,何以「溫故」?何以「時習之」?…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December 1, 2024 at 1:00am — No Comments

朱光潛:空中樓閣——創造的想像 下

「懷古」「憶舊」的作品大半起於接近聯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蘇東坡,看到遺衣掛壁就想到已故的妻子。類似聯想在藝術上尤其重要。《詩經》中「比」「興」兩體都是根據類似聯想。比如《關關雎鳩》章就是拿雎鳩的摯愛比夫婦的情誼。《長信怨》裡的「玉顏」在現在已成濫調,但是第一次用這兩個字的人卻費了一番想像。「玉」和「顏」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只因為在色澤膚理上相類似,就嵌合在一起了。語言文字的引申義大半都是這樣起來的。例如「雲破月來花弄影」一句詞中三個動詞都是起於類似聯想的引申義。

因為類似聯想的結果,物固然可以變成人,人也可變成物。物變成人通常叫作「擬人」。《長信怨》的「寒鴉」是實例。鴉是否能寒,我們不能直接感覺到,我們覺得它寒,便是設身處地地想。不但如此,寒鴉在這裡是班婕妤所羨慕而又妒忌的受恩承寵者,它也許是隱喻趙飛燕。一切移情作用都起類似聯想,都是「擬人」的實例。例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和「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Continue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November 28,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百度百科:形象思維方法 2

不幸的是,現代文明在提升我們的一些能力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弱化了我們的另一些能力:我們有單獨隔離的安全的睡眠空間,我們有經過科學檢驗可放心食用的食品,我們有法律保證行走在街區不被攻擊,我們掌握知識時有書本這樣的二手信息,等等,我們的確沒有了像惡劣生存條件這樣的保持感官警覺的動力。我們只好用激發好奇心和激發對能力弱化的恐懼來強化多觀察的習慣。世間萬物,動靜有常,盡可能充分地利用我們的感官攝取事物變化的第一手信息,不管對形象思維還是對後面要講到的抽象思維,都是提升思維能力的第一秘訣!思維的目標就是要發現和記憶萬物變化所固有的先後順序,不多看、多聽萬物本身的變化過程,懶惰或僅僅從書本中記憶知識,久而久之,必然遲鈍呆傻或僵化教條!見多識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都是同樣的道理。

只要努力,我們感官的敏感性是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而提升的。很多情況下,我們對事物的細微之處不是看不見,而是視而不見。民間流傳的「失明者耳更聰」、…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November 26, 2024 at 6:00am — No Comments

劉晉晉·互象:一個被忽視的關鍵詞 3

此後,麻省理工學院的城市學家威廉·米切爾(William J.Mitchell)在1993年使用了互圖性一詞,該文收錄於1994年出版的《重組的眼睛:後攝影時代的視覺真相》(Reconfigured eye: visual truth in the post-photographic…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25,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潘知常:從形象到類像——關於當代審美觀念的轉換 3

不難看出,在此原型理論的影響下,審美活動必然成為移位的神話,(9) 也必然向廣義的文化領域拓展。總之,對人類潛意識心理的關注,必然使得傳統的形象觀念出現轉型,而類像則正是這一轉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Continue

Added by 客家 庫 on November 24,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東京鐵T·丹納的美學思想 1



(原作者:東京鐵T;原載:https://book.douban.com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395646/

《藝術哲學》是十九世紀法國史學家、文藝批評家丹納在巴黎美術學校的課堂演講稿輯錄。在書中他提出了兩個重要的美學思想——藝術的發生論:藝術像植物一樣萌發並生長於適合自己的「精神土壤」,即環境、種族、時代「三元素論」;藝術的評價標准:藝術的價值與藝術表現對象的特徵直接相關,即「特徵說」。同時,他花費大半篇幅詳細論述了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尼德蘭繪畫和希臘雕塑,以印證他的觀點。…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November 23,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