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st Workshop
  • Female
  • 柔佛 丹绒比艾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Host Workshop's Friends

  • Bir Tanem
  • Syota ElNido
  • Paetiyo
  • 厚數據才厲害
  • Suyuu
  • SRESCO
  • Qyzylorda
  • 吉爾吉斯
  • 未知 非可怕
  • Passion for Form
  • Jambatan Tamparuli
  • Gai Lan Fa
  • 柏圖校友
  • 文創 庫
  • 思潮 庫

Gifts Received

Gift

Host Workshop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Host Workshop's Page

Latest Activity

Host Workshop posted a blog post

《導讀利奧塔》摘錄(6)

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1781一1787)探究我們如何擁有關於世界的知識。康德從一個先驗(transcendental)的方式去探索經驗(這意味着這個探詢的方式是用來發現讓經驗發生的可能條件)。他認爲所有的知識都必須基於經驗。換言之,只是來源於內心的概念和身體的知覺。因此,康德認爲知識僅僅發生在“經驗的限度”內,認爲所有超出經驗的事物都是不可信的。他因此區分出建立在經驗上的概念(concepts),以及讓這些經驗得以可能但卻沒有相應對像的觀念(ideas)。…See More
Aug 31
Host Workshop posted a blog post

《導讀利奧塔》摘錄(5)

在這篇文章中,利奧塔區分了三種藝術和文化的呈現(presentation)方式: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這些概念也許同樣出現在其他批評家的作品中。但準確地理解清楚利奧塔使用它們的方法是重要的。在其他後現代主義的討論中(例如,參看Hutcheon 1988 或 Jameson 1991),這三個概念描繪了一個藝術發展的歷史過程。 在他們的討論中,現實主義被描述爲19世紀的主導美學形式,其代表作家是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或者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現代主義挑戰現實主義的再現(representation)方式,典型的例子是小説家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或詩人艾茲拉·龐德(Eara Pound)。後現代主義是最新近的藝術運動,它挑戰現代主義的觀點,代表作家有托馬斯·品欽(Thomas Pynchon)或薩爾曼・拉什迪(Salman…See More
Aug 28
Host Workshop posted a blog post

《導讀利奧塔》摘錄(4)

沃騰貝克(Timberlake Wertenbake)的戲劇《我們國家的利益》(Our Country3Good),於1988年在倫敦的皇家宮廷劇院首演。劇情講述了一群罪犯在18世紀末期被轉移到澳大利亞,他們上演了一出喬治·法夸爾(George Farquhar)的著名劇目《徵兵官》(The Recruiting…See More
Aug 24
Host Workshop posted a blog post

《導讀利奧塔》摘錄(3)

現代主義的崇高因而與喪失的感覺聯系在一起:陳舊的語言遊戲不適宜於呈現世界,而被喚起的感覺願意回歸到之前的穩定狀態中。而後現代的崇高則是運作在語言遊戲失敗的興奮感中:“舊的規則已經失敗了,讓我們發明新的規則。”在這種意義上,概唸走於呈現之前,正如藝術作品瓦解現實主義一樣,這意味着一種經驗和思考世界的新的、不同的“非人”方式。[引自 2 藝術、崇高與後現代] 利奧塔對喬伊斯的討論最爲滑晰地定義了後現代美學:後現代是這樣的事物它以現代的方式現不可呈現的事物;它拒絶正確形式的安慰,拒絶品味的共識一一這種品味讓懷舊的普遍經驗替代不可呈現的事物;它直質詢新的呈現的可能性一一而並非在其中獲得快感,而是更好地産生對不可呈現事物的感受。(Lyotard…See More
Aug 21
Host Workshop posted a blog post

《導讀利奧塔》摘錄(2)

帶着這些關於藝術狀況的觀點,哈貝馬描述了藝術所具有的政治潛力:當藝術經驗與生活的問題相關,或用藝術探索的方式去照亮生活和歷史時,藝術經驗進入了語言遊戲,這個語言遊戲不再適合於藝術批判。在這種情況中,美學經驗不僅重新激活了那些需要闡釋的事物,從而讓我們可以覺察客世界,同時也影響我們的認知、闡釋和我們合乎常規的期待,因而改變這些瞬間不停地在過去和未來中相互指涉的方式。(Passerin d”entreves an Benhabib 1996: 51)他這里的意思是説當藝術被藝術或文學批評的專業領域闡釋時,藝術讓人們可以覺察其在社會中的位置,從而表達他們的需求和慾望。換言之,藝術重要之處不再是美學影響,而是人們可以使用特定的作品,從而獲得一個關於他們社會地位及可能得到的社會機會的更高理解。[引自 2 藝術、崇高與後現代]對於利奧塔,“一切皆可”的觀念並不是後現代;相反,它是當代資本主義的現實主義。折中主義(…See More
Aug 18
Host Workshop posted a blog post

《導讀利奧塔》摘錄(1)

在元敘事(mata-narrative)的構詞中,前綴的”元“意味着一個屬於更高秩序的事物——例如在語言學中,元語言是一種描述其他語言運作的語言。正如這個概唸構詞所揭示的一樣,一個元敘事製定了敘事和語言遊戲的規則。這意味着元敘事組織語言遊戲,決定着每個在元敘事中發生的陳述或語言行動的成敗。思辨性的宏大敘事中心思想是人類的生命和黑格爾的”精神“可以通過知識的積累而不斷進步。利奧塔認爲當今知識不再爲實現普遍的人類目標而被組織起來。相反,在一個以市場爲主導的全球經濟中,後現代知識的價值在於其效率與可盈利性。正是這種以“對元敘事的不信任”爲標誌的知識轉變定義了利奧塔後現代的觀點。一旦宏大敘事坍塌,留給我們的隻是不同系列的語言遊戲,而後現代批判的目的是通過讓他們自身言説的方式被傾聽,從而正義地對待他們。哈貝馬斯認爲在當代資本主義的影響下人類理性已經變得工具化,知識的發展僅僅被理解爲對經濟和政治的效率有益,而不考慮它們能改變人類生活的潛力。或者,換言之,科學技術創新已經把自身作爲自身的目標,而幾乎不注意他們的創新可以對個體生活産生影響。對於哈貝馬斯,這個結果使日常生活與各種專業文化分離開來。利奧塔…See More
Aug 17
Host Workshop posted a blog post

萌之朱雀·讀利奧塔的《後現代狀況》(下)

所謂元敘事(meta narration),通常被叫做“大敘事”,就是無所不包的敘述,具有主題性,目的性,連慣性和統一性。這一術語是由法國哲學家利奧塔在1979年首次提出的。根據利奧塔的解釋,元敘事或大敘事,確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敘事。文藝理論批評中,經常使用這個詞語。這一術語在批判理論,特別是在後現代主義的批判理論中,指的是完整解釋,即對歷史的意義、經歷和知識的敘述。它通過預期實現,對一個主導思想賦予社會合法性。利奧塔懷疑這種以元敘事爲基礎的“現代性”,他認爲,科學發展並未帶來預期更多的自由、更公平的財富分配等社會進步。二戰後,科技的快速發展並未啟蒙人們,人們雖然送走了上帝,使得科學知識越來越佔據主流,卻無形之中催生了新的壓迫制度。與此同時,當代科學出現了中心消散、規律不齊、驗証有限等非穩定隨意態勢,以致無法實現現代科學的統一性認識。科學的目的已無法表明是達到真理,科學技術越發達,它離理性所要實現的合理現實就越遠,它的合法化問題就越嚴重。…See More
Aug 15
Host Workshop posted a blog post

萌之朱雀·讀利奧塔的《後現代狀況》(上)

後現代主義的定義其實很模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關後現代主義的定義也有差異。傑姆遜認爲後現代主義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是資本主義晚期的表徵,並認爲其對現代主義的反叛決絶。貝爾認爲後現代主義産生於20世紀60年代,是後工業社會的産物,是社會形態在文化領域的反映。哈貝馬斯認爲後現代主義産生於二戰之後,具有反現代性,由於現代性發展不充分,後現代登上歷史舞台爲時尚早,主張對後現代主義加以抵抗。有趣的是,“後現代主義”者大部分認同:我們不可能對任何事物作出最終的、精確的定義,因爲即使是看起來最可信的定義也總可通過語言遊戲對其進一步定義。究竟何爲“後現代主義”?被稱爲“後現代哲學之父”的利奧塔的解答也是流動模糊而非專指的。他在《後現代狀況》中解釋“後現代主義”爲“元敘事的懷疑”;在《分歧》中,他解釋“後現代主義”爲對共識的厭惡、對差別和分歧的尊重;在《回到後現代》中,他又認爲“後現代”是個“不夠確定的詞語,正因爲如此,我才選擇它——除了起警告作用之外,它別無價值。它旨在表明,現代性已經日薄西山。”…See More
Aug 11
Host Workshop posted a blog post

李蕾蕾:文化經濟地理學進展與"項目網絡地理學"的提出(8)

參考文獻[1] 李蕾蕾,彭素英. 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研究前沿與評述[A].彭 立勛.文化軟實力與城市競爭力 (2008 年深圳文化藍皮書)[C].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292-314.[2] James A, Martin R, Sunley P. The Rise of Cultural Economic Geogra phy[A]. Martin R, Sunley P (eds.) Economic Geography: Critical Concepts in Economic Geography: Volume IV: Cultural Economy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3-18.[3] 李蕾蕾.文化產業和創意城市的發展策略[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 會科學版),2008,25(2):120-125.[4] 趙繼敏,劉衛東.文化創意產業的地理學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 展,2009,28(4):503-510.[5] DCMS.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See More
Mar 7
Host Workshop posted a blog post

李蕾蕾:文化經濟地理學進展與"項目網絡地理學"的提出(7)

作為社會網絡的項目網絡,本質上就是某種信息和知識網絡[69],因此,對項目網絡或「項目生態」中知識和學習問題的重點關注,日漸形成經濟地理學的德國學派[79]。不過,雖然Grabher於2002年專門組稿地理學家,撰寫與新媒體產業項目研究有關的論文》[7],試圖吸引地理學家對文化經濟之項目和項目網絡生產方式的關注,但這一領域並未獲得明顯跟進,地理學界也沒有提出「項目網絡地理學」的議題。5結論和討論西方地理學界在文化經濟研究方面,日益獲得獨具學科特色的進展,但相對於更廣泛的人文社會科學而言,地理學在文化經濟領域仍然存在大量待開墾空間,其中之一便是密切關注文化創意產業基於項目和項目網絡的社會—經濟組織模式。目前,有關這一議題的討論雖然極為有限,不過,地理學家在這一領域仍會大有所為。一方面,以往的地理學研究視角和主題不乏相關知識的積累,如強調(產業)關係和(公司內外部)關聯性、生產網絡的公司地理學、關係地理學等;另一方面,只要地理學家再次轉換研究單位,從區域、產業、甚至公司,轉向「項目」,同時開拓跨學科研究視野,引入新經濟社會學以及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等等,結合地理學空間視角的獨特優勢,不難產生新…See More
Mar 5
Host Workshop posted a blog post

李蕾蕾:文化經濟地理學進展與"項目網絡地理學"的提出(6)

目前,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消費者參與文化創意和內容制作的合作創作或開放式創新,不斷湧現,文化創意產業被認為是某種社會網絡產業[69],顯示出與廠房經濟和流水線經濟等傳統模式迥異的特征。所謂文化經濟的項目網絡生產模式,主要是圍繞一個個、一次次、不同的、臨時的、任務型的「酷(cool)」項目,對生產要素加以組織、管理、運作及其價值實現。每一本圖書、每一部電影、每一個藝術作品、每一次廣告運動,都是不同的文化產品、文化「項目」,需要通過組織各種不同人才及其所擁有的異質性技能與知識、形成特定項目團隊而運行[70],並隨著項目的完成而解體。…See More
Mar 3
Host Workshop posted a blog post

李蕾蕾:文化經濟地理學進展與"項目網絡地理學"的提出(5)

3.3文化地理學的介入主要關注地域文化或文化因素(而非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對文化生產、消費或文化經濟的影響[54],不過,所謂地域文化,在城市語境下⑩,就是指不同城市的特殊性,因此,與關注創意城市的城市地理學研究,存在某種重合,即主要探討地方(或城市)獨特的物質景觀、創意氛圍、集群環境、社會關係網絡等,如何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影響因素;當然,更為精細的文化地理學研究指出:「地方」不僅有制度內涵,還有文化含義,可為文化產品及其工作者提供某種地理聲譽、品牌效應和認同感,作為情感產品的文化產品,需要吸收地方獨特的符號資源、風格和傳統,進行文化藝術的創作和生產,形成基於地方的創意[55,56],例如,音樂作品和樂隊演出往往帶有地方風格,地域出身不同,演出報酬也不同[57];藝術家對所在地原生態文化的嵌入性,從其作品表現和創作過程來看,可能偏重於物質層面而非精神嵌入[58];廣告設計以及旅遊策劃等文化咨詢類服務公司,相對集中於某些地點,如深圳華僑城,是因為華僑城的良好形象,能夠提高這些創意公司的要價能力[15];城市某些特定地點具有為創意階層提供合作機會、建構社會關係網絡、激發…See More
Feb 28
Host Workshop posted a blog post

李蕾蕾:文化經濟地理學進展與"項目網絡地理學"的提出(4)

這類強調對文化創意產業(如廣告業[41])的理解,要關注對知識、學習、創新、創意機制的考察以及地理臨近性的作用和創意環境(milieu或buzz)的研究主題[42],構成了所謂地理學研究文化經濟的斯堪的納維亞學派(Scandinavia School)⑧。當然,最近十幾年來以制度學派為研究特征和實用導向的經濟地理學,主要強調地方語境與情境(context)因素,特別是地方、區域和國家的產業政策、管制方式等等,對於文化經濟活動(如廣告產業[43]、媒體產業[44])及其空間性的影響。 總之,經濟地理學所參與的文化經濟研究,雖然還相當零碎,基本體現了西方經濟地理學從傳統視角到關係轉向、制度轉向和文化轉向[45]的各種影響。從經濟地理學家對文化創意產業各類指標分佈圖的制作、集聚形態的辨識和解釋、到產業內部關聯性(包括全球分工和生產網絡)機制的考察、再到更為抽象的學習、知識、創新和創意研究及其地域表現、或地理臨近性作用的研究,構成了西方經濟地理學對文化經濟研究的基本貢獻。…See More
Feb 21
Host Workshop posted a blog post

李蕾蕾:文化經濟地理學進展與"項目網絡地理學"的提出(3)

官方政府特別是國家政府和超國家機構,如歐盟(EU)、聯合國(特別是UNESCO和UNTCAD)、經合組織(OECD)、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等,推動了文化(產業)政策和貿易問題的關注。 從目前流行的文化產業教科書[22]以及文化經濟學手冊[25]所羅列的廣泛主題來看,很多議題尚未進入(經濟)地理學視野或關注甚微,例如,文化產業內部的合作生產與組織問題、文化產業的價值鏈開發、文化內容和符號的創作與解讀、文化產品的市場營銷和消費、創意和創新研究、創意階層和勞動力市場問題、文化藝術公司的運作和管理、文化產品的價值理論和價格問題、文化產業投融資問題、文化產品的版權交易和法律問題、國際貿易問題、文化產業政策等;當然,與空間有關的議題,如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和園區、創意城市、文化產業與區域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地域分異和全球分工等,逐漸顯示出地理學視角的獨特貢獻。雖然理論上,幾乎所有與文化創意產業有關的各種議題,都具有(明顯或不明顯的)空間性,都值得採用地理學視角加以關注,但地理學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相對忽視,被批評為是對地理學的某種諷刺,特別是對文化轉向之後的地理學的諷刺[26]。…See More
Feb 19
Host Workshop posted a blog post

李蕾蕾:文化經濟地理學進展與"項目網絡地理學"的提出(2)

盡管如此,早在1980年代中期,地理學家就發表了好萊塢電影產業的研究論文[6]。不過,這一今日被歸為文化經濟的研究主題,一度讓位於有關高新技術產業和(技術)創新為主題的經濟地理學,可能因為以美國矽谷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比文化經濟更為突出。盡管如此,文化產業對地理學家的吸引力,從新千年以後逐漸恢復,西方地理學期刊如《環境與規劃A(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在2002年、2006年分別組稿發表「新媒體」專輯[7]和「創意經濟」專輯[8],《增長和變化(Growth and Change)》在2008年組稿發表了「文化商品鏈」專輯[9],《經濟地理學雜志(Journal of Economic…See More
Feb 16
Host Workshop posted a blog post

李蕾蕾:文化經濟地理學進展與"項目網絡地理學"的提出(1)

(HUMAN GEOGRAPHY Vol. 25. No. 2 2010/4 2010年第2期;總第112期人文地理)提要:文化經濟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經濟轉型的重要標志。本文回顧和評論了西方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學科,在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方面的進展和貢獻。從目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在文化經濟研究方面的知識積累來看,擁有獨特「空間」視角的地理學,尚有很多議題未予涉足,特別是在中國,地理學家對文化經濟的知識建構和政策影響,相對較小。西方地理學界最近出現「文化經濟地理學」分支學科的說法,反映了地理學界對於文化經濟的積極參與。為推進和深化「文化經濟地理學」相關研究,地理學家應關注文化創意產業基於「項目」和「項目網絡」的獨特生產方式,在充分發揮地理學「空間轉向」影響力的基礎上,開展跨學科研究,有望建立新的分支學科「項目網絡地理學」。 1…See More
Feb 14

Host Workshop's Blog

《導讀利奧塔》摘錄(6)

Posted on August 25, 2023 at 6:00pm 0 Comments

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1781一1787)探究我們如何擁有關於世界的知識。康德從一個先驗(transcendental)的方式去探索經驗(這意味着這個探詢的方式是用來發現讓經驗發生的可能條件)。他認爲所有的知識都必須基於經驗。換言之,只是來源於內心的概念和身體的知覺。因此,康德認爲知識僅僅發生在“經驗的限度”內,認爲所有超出經驗的事物都是不可信的。他因此區分出建立在經驗上的概念(concepts),以及讓這些經驗得以可能但卻沒有相應對像的觀念(ideas)。…



Continue

《導讀利奧塔》摘錄(5)

Posted on August 19, 2023 at 6:30pm 0 Comments

在這篇文章中,利奧塔區分了三種藝術和文化的呈現(presentation)方式: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這些概念也許同樣出現在其他批評家的作品中。但準確地理解清楚利奧塔使用它們的方法是重要的。在其他後現代主義的討論中(例如,參看Hutcheon 1988 或 Jameson 1991),這三個概念描繪了一個藝術發展的歷史過程。



在他們的討論中,現實主義被描述爲19世紀的主導美學形式,其代表作家是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或者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現代主義挑戰現實主義的再現…

Continue

《導讀利奧塔》摘錄(4)

Posted on August 10, 2023 at 2:00am 0 Comments

沃騰貝克(Timberlake Wertenbake)的戲劇《我們國家的利益》(Our Country3Good),於1988年在倫敦的皇家宮廷劇院首演。劇情講述了一群罪犯在18世紀末期被轉移到澳大利亞,他們上演了一出喬治·法夸爾(George Farquhar)的著名劇目《徵兵官》(The Recruiting…

Continue

《導讀利奧塔》摘錄(3)

Posted on August 8, 2023 at 4:30am 0 Comments

現代主義的崇高因而與喪失的感覺聯系在一起:陳舊的語言遊戲不適宜於呈現世界,而被喚起的感覺願意回歸到之前的穩定狀態中。而後現代的崇高則是運作在語言遊戲失敗的興奮感中:“舊的規則已經失敗了,讓我們發明新的規則。”在這種意義上,概唸走於呈現之前,正如藝術作品瓦解現實主義一樣,這意味着一種經驗和思考世界的新的、不同的“非人”方式。[引自 2 藝術、崇高與後現代]



利奧塔對喬伊斯的討論最爲滑晰地定義了後現代美學:

後現代是這樣的事物它以現代的方式現不可呈現的事物;它拒絶正確形式的安慰,拒絶品味的共識一一這種品味讓懷舊的普遍經驗替代不可呈現的事物;它直質詢新的呈現的可能性一一而並非在其中獲得快感,而是更好地産生對不可呈現事物的感受。…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