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正绿
  • 後港
  • Singapo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葉子正绿's Friends

  • Host Workshop
  • ili 河
  • Passion for Form
  • 李蕙佳
  • idée créative
  • Suan Lab
  • Priyatamā
  • Le Destin
  • 妲姬 格格
  • 哆啦A夢 在沙巴
  • 柚子帶點酸
  • Ra Zola
  • 美索 布達米亞
  • 來自沙巴的沙邦
  • Agnes chong

Gifts Received

Gift

葉子正绿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葉子正绿's Page

Latest Activity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作為交感反思的「審美的觀看」— 對現象學「審美觀看」理論的反思與推進 11

現在我們需要對建立在康德美學基礎上的反思判斷的審美,與建立在現象學之上的直觀的審美進行比較:在反思判斷理論中,沒有感知與體驗!沒有感知的判斷必然造成隔離與漠視;在現象學的審美觀看理論中,沒有判斷,沒有判斷的感知是沈醉與盲從。前者會趨向概念化,後者會趨向技術化。觀看代替不了判斷,審美觀看論如果沒有判斷環節,就會喪失審美對於意義與價值的呈現與反思,從而把審美降格為直觀行為,而反思判斷理論沒有體驗與感受的環節,這會造成對對象的漠視。審美的觀看,應當是這樣一種狀態,一方面,它在是直觀中實現的中性變樣,以及由此引發的體驗,通過這種方式,對象自身被呈現出來,對象自身的存在論性質與構成特性被尊重,被關注,在之中,對象以其自身來感動我們;另一方面,審美作為反思判斷,把審美理念頒布給對象,在主觀的合目的性中讓審美成為意義與價值的呈現。這兩個方面的融合,本質上是一種「交感反思」,源自直觀的感受與感動,以及想像力的自由,與來自反思判斷的反思愉悅,共同構成我們的美感。交感反思這個命題應當是我們研究審美的起點,而不是理論的終點。注釋:[1]關於「審美」一詞之內涵的歷史變遷,參閱劉旭光:《審美的「歷程」與審美的「…See More
Nov 19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作為交感反思的「審美的觀看」— 對現象學「審美觀看」理論的反思與推進 10

杜夫海納實際上承認了審美經驗中判斷的存在:首先是通過規定判斷,達到對對象自身的認識,然後通過反思判斷,讓主體介入到對對象的思考中,把自己開放。通過這兩種判斷,「對象」和「我」之間實現相通,並且這種相通可以被感受到。杜夫海納把這兩種判斷相融合的狀態稱之為「思考」,也就是他所說的依附性思考。通過這種思考,主體認識到對象中的「必然性」,進入到對象自身,也進入到主體自身,實現二者之間的交融,這就是「交感思考」這個概念的內涵。「這種思考竭力從內部而不是從外部去把握作品,因而是竭力理解那些已經被理解的東西,分開在感覺被整個地給予的東西。它提出的問題只是在感覺的鼓動下才提出的。這些問題僅僅用來說明感覺的深度。所以我們以前有理由說,交感思考無疑已經受到感覺的啟示。因為感覺正是通過交感思考才確信自己,致力於闡釋自己、傳達自己,同時還證實自己。如果說思考仍然通過注意來顯示,那麼這種注意也不再是轉向感覺、轉向引起這種感覺的對象的注意。思考絲毫不丟失在它之前得到的、過渡到部分是肉體知識的狀態的東西。」[23]在交感思考中,感受、想像、體驗與判斷被結合在一起,主客體結合在一起,這才是審美經驗的真實過程,在這一過…See More
Nov 16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作為交感反思的「審美的觀看」— 對現象學「審美觀看」理論的反思與推進 9

這種準主體的觀念應當是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中相關思想的歷史回響,也是現象學對待「物」的基本態度。在這樣一種思考中,不再從作品之外的因素中去思考作品的意義,不去追問意圖、動機、對象所凝聚的歷史與傳統、對象所反映的現實與問題。幾乎所有的現象學家們都有這種傾向——回到作品自身!回到對象本身,無論海德格爾還是英伽登。同時,現象學在研究對象之時,不是把對象歸給一個外在於它的動因,而是相信事物處在一個自動發生與發展的過程中,真正的問題是事物如何成其為自身的,而不是追問「使作品產生的是什麼」。問題是,怎麼能夠知道對象是如何成其為自身的?這種認識不是主體性的判斷所能完成的,杜夫海納提出:「只有通過參與。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與對象相同一,才能在我們身上重新找到對象據以成為自身的那種運動。因此,把他人當作他人來理解時便需要:(一)我與他某種程度上共同存在,而絕非像物質對象那樣與我全然無關;(二)我感到自己與這種認識有關,我與他的關係要密切到足以使我能感到我與他的親緣關係。」[16]這又是海德格爾關於「此在在世界中的基礎存在論」的回響,這樣一種依附性的思考,使得主體和對象,從感性層次上就可以融合…See More
Nov 13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作為交感反思的「審美的觀看」— 對現象學「審美觀看」理論的反思與推進 8

在審美領域中,直觀最根本的缺點在於,凡通過直觀可獲得的,在審美中都是膚淺的,形式和意義,都有其深度。隱藏在感性表象背後的自由、德性與理想和形式的創新,是我們想在審美中給予呈現的。在審美判斷中,我們在主觀的合目的性與客觀的合規律性之間尋求溝通,這種溝通不是「觀看」這個詞所能承擔的。如果說審美觀看有其特殊性,或許這一特殊性不在於它是現象學直觀,不在於它是中性變樣,更重要的是,它包含著判斷與反思,對審美這種觀看方式的研究,真正的重點應當是觀看與反思是怎麼結合起來的,或者說,觀看為反思提供了什麼,而不是用觀看取代反思,因此,必須站立在現象學的審美觀看理論上,回到「反思判斷」去,把反思判斷與審美觀看結合起來。在審美領域中,有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判斷永遠統領著直觀,否則意義無從發生。從現象學的理論體系來說,由於它的重點在於感知對象,在於描述關於對象的經驗,因此它對於「判斷」這一行為並不重視。但審美行為無可辯駁地建立在「判斷」這一行為之上,判斷總是把個別與一般結合起來,個別往往成為一般的象征與譬喻,問題是,在審美觀看中,對對象的感知與對對象的判斷是不是應當和可以結合在一起?在「審美的觀看」這種理論中…See More
Nov 9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作為交感反思的「審美的觀看」— 對現象學「審美觀看」理論的反思與推進 7

在審美經驗中,理解力是發生作用的。理解力,也就是康德所說的知性,可以統一諸外觀、使諸對象結合成為一個可理解的自然的紐帶。理解力是統一統覺的工具,它給外觀的湧現打上必然性的印記,把實際經驗引起的各種聯想的偶然統一轉變成必然統一。理解力能夠控制想像力的自發性,必要時還能夠加以抑制。如果理解力的作用不能忽視,那麼判斷力就必須在審美經驗中被肯定,因為,理解的發生作為「一般與個別的相結合」,實際上是規定判斷和反思判斷的功勞。杜夫海納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且指出兩種判斷力是相輔相成的:歸入要求思考,思考產生自問。「通過思考,人們確信對象存在於世界,它在與已經制訂的、有關認識的要素相一致並肯定有認識的一個完整體系的可能的這種希望時成為可理解的東西。總之,思考就是對決定判斷力的可能性進行的思考。」[10]但是,杜夫海納馬上宣布,對於審美經驗的研究無需走康德之路:「我們不必遵循在康德思想中這種思考所走的道路,因為它走上了先驗的途徑:在思考中,主體參照的是他自身,是他具有頒布自然規律的可能性,是他感到或以前感到過的能這樣做的愉快。在這里我們描述的是與自己感知的對象打交道的主體,是對該對象進行思考而不是對自身進…See More
Nov 7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作為交感反思的「審美的觀看」— 對現象學「審美觀看」理論的反思與推進 6

由審美意識與審美區分所指引的「審美的觀看」標示的不僅僅是一種認識方式,而是一種存在論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主體直接和對象的存在打交道,審美的觀看意味著,觀看不是把對象匆匆與所觀看的事物與某個普遍性的東西、已知的意義、已設立的目的結合在一起,它並不通向某個「具體的普遍性」,因此,審美的觀看,或者說審美體驗是直接與對象的「本身」打交道的,在審美體驗中,我們通過感性,甚至是感覺,與對象自身產生直接的交流,對象「自身」在審美體驗中是直接呈現出來的。但審美體驗同時作為意向性構成活動,最終導向某個普遍性,即便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感覺總是從普遍性的角度去看感官給予我們的個別的東西,即使每個感覺都有其特殊的範圍,但感官給予我們的每一次特殊感知,實際上都是一種抽象,因此主體的存在在感知這個層面,是被確證的,或者說,在這個層面就顯現了出來。在這種存在論狀態中,對象的存在直接呈現出來,而主體的存在也以最實在的方式顯現,因而,「審美的觀看」這個術語標示著對象與主體在存在論上的特殊狀態,用海德格爾的術語,可以用「本真」、「澄明」或者「無蔽」來言說。這種存在論狀態使得審美的觀看成為一種本真的認知狀態,成為一種意義生成…See More
Nov 4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作為交感反思的「審美的觀看」— 對現象學「審美觀看」理論的反思與推進 5

在現象學的視野中,體驗是意向性構成物,是意義統一體,是生命性的體現,也是真知的開始,所有這些性質,馬上被引入到審美領域中,特別是藝術經驗中。通過體驗,藝術作品從一「物」轉化為一個意向性構成的意義統一體,成其為藝術作品,藝術作品的規定性似乎就在於成為審美的體驗。因而,現象學意義上的體驗就被直接轉換為「審美體驗」。在審美體驗中,某物拋開了一切與現實的聯系而成為藝術作品,更重要的是,體驗者的生命活動,也就是他最真切的存在,直接而持久的融入到藝術作品中,使得藝術作品成為「他的藝術作品」,成為一個被體驗者填充過的意義豐滿的藝術作品。這些觀念來自加達默爾,在這個觀念中,審美的第一步是導向中性變樣的直觀,而後在這種懸置性的直觀之後,體驗開始進行意向性構成活動,通過這一過程,一個具體的對象就可以成為審美對象,而這個審美對象實際上是審美體驗中的構成物。這個構成物包含著某個無限整體的經驗,這個經驗具有可詮釋性,使其成為超越了「確定性」的意義整體。因此,體驗概念對確立藝術作,對於確立審美對象來說,就成了決定性的東西。在對對象的中性變樣之中產生了審美,而審美又是通過體驗達到對對象自身的純粹認識,這種純粹認識在…See More
Oct 30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作為交感反思的「審美的觀看」— 對現象學「審美觀看」理論的反思與推進 4

那麼,審美對象屬於其中的那一種呢?胡塞爾在《純粹現象學通論》中詳盡地分析了對於丟勒的銅版畫《騎士、死和魔鬼》的欣賞或意向活動過程:「我們在此區分出正常的知覺,它的相關項是『銅版畫』物品,即框架中的這塊版畫。其次,我們區分出此知覺意識,在其中對我們呈現著用黑色線條表現的無色的圖象:『馬上騎士』,『死亡』和『魔鬼』。我們並不在審美觀察中把它們作為對象加以注視;我們毋寧是注意『在圖像中』呈現的這些現實,更準確些說,注意『被映現的現實』即有血肉之軀的騎士」。[6]在這段文字中,胡塞爾明確指出,我們的正常知覺所把握到的作為「物」而存在的銅版畫,以及畫面上的線條和圖像等「物理事物」,都不是我們的審美對象,只有通過這種物理圖像所構成的精神圖像——有血肉之軀的騎士才是我們的審美對象。這個觀點非常具有啟發性,胡塞爾之後的現象學美學都堅持了這一觀點。這個「精神圖像」,是把審美對象與一般的認識對象區分開來的唯一辦法。胡塞爾進一步指出,「這個進行映象表現的圖像客體,對我們來說既不是存在的又不是非存在的,也不是在任何其它的設定樣態中;不如說,它被意識作存在的,但在存在的中性變樣中被意識作準存在的」。[7]圖像客…See More
Oct 29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作為交感反思的「審美的觀看」— 對現象學「審美觀看」理論的反思與推進 3

先驗自我具有構成性和意向性——這就是現象學方法的第二個層面。構成性是先驗自我的基本功能,它指先驗自我依據意向性所產生的動態行為,只有在這一行為之中,世界才成其為我們的對象,對象世界就是先驗自我的構成物。在此我們可以把這一理論粗糙地理解為對主體之創造性的肯定。在這里出現了「意向性」這個詞,這個詞幾乎是胡塞爾現象學的中心詞。意向性是先驗意識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結構,它是說先驗意識總是指向某物的意識,先驗意識的本質就在於用自身去消融外在對象,使之成為「為我之物」,胡塞爾提出意向性理論的內在旨趣是為了解決認識之謎,即「認識如何能夠確定它與被認識的客體相一致,它如何能夠超越自身去準確地切中它的客體?」[4]在這里意向性就像是純粹意識發出的光,而意識對象就是被照射到的對象,這就使得在純粹意識領域中,意識的作用和意識的對象統一在了一起,並存在著一種平行關係,思維和存在在這個意義上達到了統一,關於對象的純粹意識,實際上也成為對象的純粹存在,主客體的統一也在這一思想中實現統一:對於同一對象的意識,由於意向作用的變化,所構成的意向對象也在不斷變化。這種現象學直觀,是不是審美的?不是,審美應當以愉悅為目的,而現…See More
Oct 28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作為交感反思的「審美的觀看」— 對現象學「審美觀看」理論的反思與推進 2

「自明性」這個概念有點神秘,它不能被進一步規定,人們可以感受到它,並依據它進行判斷,而這個通過經驗的「自明性」下的判斷,就是「真理」,這個真理是可靠的,並且其它主體也可以認識到。這就解決了真理判斷的普遍有效性問題,被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理論毀掉的真理觀就可以擺脫主體性的束縛而重建起來。因為經驗的自明性本身可以確保判斷的絕對性與客觀性。換句話說:由於對經驗的確信感,因此可以直接判斷經驗為真。人類怎麼會有這樣一種自明的經驗認識?這種體驗的神秘性在於,自明性並不是與其他感覺並列的一種感覺,而是判斷者把握住了他所做出的判斷的真理的那種體驗,只有這種體驗是自明的。當自明性存在時,被意念的東西本身出現了;因此,自明性不是別的什麼東西,而是對被意念的東西和這個出現的東西本身的一致的認識。這個概念很快大放異彩,在現象學中成為了奠基性的概念。在這個概念中,包含著一些令現代哲學家們期盼已久的內含。首先是「思維與存在的統一」這個十九世紀的最重要的哲學命題之一,在自明性這個概念處可以獲得認識論根基,經驗對象的存在和對經驗對象的意識過程由於對象的呈現與主體對對象的體驗具有無條件的直接性,因而可以被統一起來,這種統…See More
Oct 27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劉旭光:作為交感反思的「審美的觀看」— 對現象學「審美觀看」理論的反思與推進 1

審美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問題是——什麼是審美的觀看?這是美學最核心的問題,但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居然沒有共識。在十八世紀之前,無論中西方,都沒有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追問,人們從一種經驗論的立場,把能帶來精神愉悅的行為,稱之為欣賞或者審美,但這種行為是不是一種獨立的認識能力,是不是具有獨立的先天基礎,人們不確定。英國人曾經以為有一種內在感官或第六感官之類的官能能夠專門達到這種愉悅,但生理學和心理學都不能支持他們的這一猜想,所以他們用「趣味判斷」來指稱我們現在所說的「審美」——趣味完全是個人化的,它的普遍性來自社會。中國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則有點泛化,凡應目會心而帶來的愉悅,都被二十世紀的美學家納入到「審美」這個詞之中,但什麼是「應目」,怎麼能作到「會心」,都沒有被思考。在近代美學思想史的長河中,關於審美,理性主義者把審美歸為通過感性認識而判斷出的「完善」(鮑姆嘉通),啟蒙主義者狄德羅則認為美在關係,那麼審美就是對事物之間之關係的知性判斷。意大利人維柯則意識到可以通過感性而達到一般性,所以他提出人類有專門的「詩性智慧」來負責審美[1]。直到十八世紀末期,康德接續了英國人的思考,把審美(在他的…See More
Oct 25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投研數據庫:詩性文旅(5)

在海絲精靈谷,我們不但設計建設了「一帶一路」即「海絲歷史文化帶」與「海絲地理之路」來讓人了解海絲文化,營造了古代中國碼頭風情、東南亞島國風情、歐式浪漫風情、非洲部落風情等亞非歐四地風情來讓人感受海絲沿途不同地域文化,而且通過《南海2號SHOW》、《海神之怒SHOW》、《瓷緣非洲SHOW》三場沈浸式互動演藝和陶瓷文創、古早文創、考古文創、碟海文創眾多文創體驗項目來活化海絲文化。未來,海絲精靈谷還會引入海上絲綢之路沿途國家的旅遊商品,讓人體驗海絲瓷路貿易文化。除此,我們創造了7只小精靈,讓它們陪伴遊客嗨起奇妙海絲旅程,使得嚴肅的文化一下子變得輕鬆、活潑,整個旅程充滿了萌趣、歡樂。第四,必須要創新打造可遊覽可遊樂可遊學可體驗可休閑的文化旅遊產品,滿足「旅遊」的本質需要:文化旅遊應該是要以文化為根本,以旅遊為目的,而旅遊的本意是「旅+遊」,「旅」需要差異化的新奇特的東西作為核心吸引物讓人從居住地去到另一個地方,「遊」則需要有好看的東西可資「遊覽」、好玩的東西可資「遊樂」、新鮮的東西可資「遊學」,或者有另類的生活可資體驗,有不同於一般人生活環境及其居住場所的度假環境可資休閑等等。…See More
Sep 25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投研數據庫:詩性文旅(4)

如何開發「文創景區」那麽,這個第五代旅遊產品即文創景區究竟要如何開發呢?在此,筆者也結合我們瓷天下旅遊區首期——海絲精靈谷景區的策劃、開發經驗,跟大家做個分享。首先,必須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文化,摸清家底,並找到最具開發價值的文化資源。文化資源不等於旅遊資源。中國是文化大國,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地方官員往往引以為自豪,號稱自己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它們有的是遺跡(如某人住址或者墓地),有的是遺址(如赤壁之戰遺址、某古城遺址),有的是傳說(如「黃粱美夢」),有的是風情(如開漁、民歌),往往具有「小、散、虛」的弱點,很多難以開發或者不具備開發價值。就像我們的瓷天下項目,如果我們當初沒有深入挖掘,只是停留在「瓷」文化層面,而沒有挖掘到「海絲」文化,確實是不宜開發的。因為中國不缺古窯,不缺陶瓷,光福建就北有建盞,南有德化白瓷,二者都赫赫有名。而這裏的義窯、青窯,因為歷史上不是官窯,連在閩清縣誌和其它相關文獻上,都找不到一絲有關的文字記載,其發展脈絡至今沒能呈現清晰,一直是個不解之謎,所以沒什麽知名度,知之者甚少,我們說這裏有瓷文化人家都不相信。並且,「瓷」的想象力空間、可創…See More
Sep 19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投研數據庫:詩性文旅(3)

我當時給二位領導的回答是:「我們做旅遊的一定要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其時,我實際上已經通過那裏的一塊石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義窯」查找了大量資料,發現這個地方在一千多年前是個以生產陶瓷為主的文化重鎮和經濟重鎮,而且這裏的陶瓷是以出口為主,出口量在宋代的中國應該說是全國最大的,分佈全世界範圍也最廣。所以,個人以為這裏稱之為「海絲源頭」一點都不為過。而且,這個「海絲源頭」的瓷文化歷史還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據2013年考古挖掘的南木墩文化遺址發現,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史前原始人在這兒製陶。▲福州海絲史跡——閩清義窯博物館▲然而,即便這裏是有源遠流長的瓷文化乃至…See More
Sep 17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投研數據庫:詩性文旅(2)

第二個時代:「區位經濟」時代。這個時代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其典型特征是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靠區位優勢人為打造各種主題公園、復古城鎮、影視城等,內容以微縮型景觀、復古再現式古鎮古城、集錦薈萃式園區和機械遊樂為主。華僑城系列、宋城、橫店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這些項目一開始因為「從未有過」,並能給人們帶來或刺激或新鮮或復古的體驗,所以曾風靡一時,迄今很多依然受歡迎。但因其相對投資比較大、可復製性比較強,所以往往比較適合建在客源量非常大的大城市周邊甚至裏面,靠「區位」吃飯,且通常都有地產或者商業配套。第三個時代:「資本經濟」時代。這一時代是從21世紀初開始,在中國經濟大繁榮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這一時代,人們結合各種有一定開發價值但不是特別「天生麗質」或者缺乏顯性特征、一般人難以體驗的旅遊資源,投入巨資開發各種旅遊產品,其中包括旅遊演藝、新造或者改造式古鎮、旅遊綜合體等等,以印象系列旅遊演藝、古北水鎮等為代表。這些旅遊項目往往是高起點開發、大手筆投入、大資本運營,不是依托項目所在地的旅遊大流量、大市場生存,就是靠資本運作、地產平衡得以可持續發展。第四個時代:「旅遊+經濟」時代。這一時代其實基本上…See More
Sep 14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投研數據庫:詩性文旅(1)

編者按:當「詩與遠方」融合,文化旅遊大勢已至。在不久前舉辦的「2018旅遊集團發展論壇」上,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指出:「廣大旅遊企業要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導向,以文化引領,以科技、教育和人才為支撐,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微觀市場主體活力,穩步推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文化遺產既要保護好,又要活起來,要用文化提升旅遊項目和旅遊產業的品質內涵,用旅遊傳播文明,用旅遊彰顯文化自信。」但具體該如何融合促進呢?只能靠企業自己來摸索。福建新藍海集團在旅遊資源並不突出、文化優勢並不明顯的福州郊區創立的「瓷天下旅遊區」對這個問題交出了自己的答卷。通過前期精密策劃、突出核心吸引物,以讓遊客「嗨到極致」為追求,剛剛開園,就引爆市場。他們如何將文創園區建成「第五代」文化旅遊的新寵?今天我們特別邀請了福建新藍海集團董事長陳小興講述她心中的文化旅遊。…See More
Sep 11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李文靜 吳全全·德國“職業教育4.0”數字化建設(6)

(三)媒體融入,形成職業教育學習新範式將數字媒體可持續地融入職業教育是德國關注的關鍵問題,德國開展“職業教育的數字媒體”項目,將數字媒體融入課程建設和教學實施,開發在線學習課程、數字化學習內容和數字化教材等,創建靈活的學習場所和數字化資源共享平台,共享豐富的、高質量的教育資源,促進學生數字化技能培養和專業的跨界合作學習,從而提昇人才培養質量。鑒於德國職業教育數字媒體建設的方法和理念,中國可從以下兩方面轉變:其一,依據職業實踐,將數字媒體深度融入課程開發、教學實施和學生學習績效考核,使其成爲相互融合的整體,形成全面的、立體化的數字媒體學習情境,促使教學更加生動、實用和活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體驗感和學習效率。其二,以學生學習需求爲中心,建立高效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平台,形成開放型的學習文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根據個人認知發展水平調整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相互協同學習,增強學習的自主性、互動性和協作性,實現基於完整職業工作過程的自我知識建構和個性化學習,促進形成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提昇學生的學習績效。總之,數字化學習資源平台不僅是一種學習工具,而且也更有利於學生學習範式的轉變。(…See More
Aug 9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Aug 7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李文靜 吳全全·德國“職業教育4.0”數字化建設(4)

2、虛擬現實中的共同學習——學生交互式的學習方法基於“社交增強學習”理念的“社交虛擬學習”可在虛擬現實環境中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全新的交互和協作。由於職業學校、企業或跨企業培訓中心提供的學習場所空間制約,校企合作通常變得比較複雜。然而,數字媒體可以實現職業學校與企業或跨企業培訓中心的有效對接,呈現新的合作形式,産生第三個“虛擬學習場所”,使學生能獨立於時間和空間,實現同步學習和異步學習。因此,通過“社交虛擬學習”,學生不是獨立學習,而是在虛擬現實中與他人共同學習,猶如一個社交網絡。在虛擬現實環境中的交互式學習,學生擁有更多的教育機會,實現碎片化和泛在化學習,獲取與工作過程相關的實踐和學習經驗。3、運用生産崗位的能力發展(KeaP)數字系統——工作過程中的數字教學與學習平台“生産崗位的能力發展”數字系統是企業專家爲學徒和員工在生産崗位的工作過程開發的數字教學與學習程序。該系統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將傳統的學徒制拓展爲數字輔助教學模式,運用數字學習環境和數字學習材料補充、輔助教學過程,使工作過程的學習更加系統和靈活。經驗豐富的企業專家在數字學習環境中設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內容、確定學習方法和安排…See More
Aug 5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李文靜 吳全全·德國“職業教育4.0”數字化建設(3)

(二)引導多元主體參與,形成職業學校、企業和跨企業培訓中心協作的運行機制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是一種蘊含契約式分工合作精神的教育模式,學生分別在職業學校、企業和跨企業培訓中心進行專業知識理論學習和崗位技能培訓。1、數字化融入職業學校的教學職業學校是實施數字化教育的主要學習場所之一。2017年,德國發表聲明《共同建設數字化世界中的高質量職業學校》,強調職業學校要推進數字化設施建設,明確職業學校的基礎設施投入、面向未來數字化世界的專業人才職業資格與能力、數字化教育教學實施方案與課程體系、教師職業能力培訓、教育內容與數字媒體、學校內部管理等方面的目標與任務。職業學校須爲學生提供數字化的學習環境,教師應通過技能培訓具備應用數字技術的技能和開展數字化教學的能力。職業學校要將數字化融入課程建設和教學實施,開發在線學習課程、數字化學習內容和數字化教材等,以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有效。2、企業和跨企業培訓中心開展數字化技能培訓在數字化時代,部分傳統工作崗位發生了變革,企業也需要昇級改造生産設備。德國開展重點資助項目“職業教育數字學習遷移網絡”,在中小型企業中創建實施數字化學習的組織結構,到2022年,將有…See More
Aug 2

葉子正绿's Photos

  • Add Photos
  • View All

葉子正绿's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

葉子正绿's Blog

劉旭光:作為交感反思的「審美的觀看」— 對現象學「審美觀看」理論的反思與推進 11

Posted on November 11, 2023 at 6:00pm 0 Comments

現在我們需要對建立在康德美學基礎上的反思判斷的審美,與建立在現象學之上的直觀的審美進行比較:在反思判斷理論中,沒有感知與體驗!沒有感知的判斷必然造成隔離與漠視;在現象學的審美觀看理論中,沒有判斷,沒有判斷的感知是沈醉與盲從。前者會趨向概念化,後者會趨向技術化。觀看代替不了判斷,審美觀看論如果沒有判斷環節,就會喪失審美對於意義與價值的呈現與反思,從而把審美降格為直觀行為,而反思判斷理論沒有體驗與感受的環節,這會造成對對象的漠視。審美的觀看,應當是這樣一種狀態,一方面,它在是直觀中實現的中性變樣,以及由此引發的體驗,通過這種方式,對象自身被呈現出來,對象自身的存在論性質與構成特性被尊重,被關注,在之中,對象以其自身來感動我們;另一方面,審美作為反思判斷,把審美理念頒布給對象,在主觀的合目的性中讓審美成為意義與價值的呈現。這兩個方面的融合,本質上是一種「交感反思」,源自直觀的感受與感動,以及想像力的自由,與來自反思判斷的反思愉悅,共同構成我們的美感。…

Continue

劉旭光:作為交感反思的「審美的觀看」— 對現象學「審美觀看」理論的反思與推進 10

Posted on October 30, 2023 at 10:00pm 0 Comments

杜夫海納實際上承認了審美經驗中判斷的存在:首先是通過規定判斷,達到對對象自身的認識,然後通過反思判斷,讓主體介入到對對象的思考中,把自己開放。通過這兩種判斷,「對象」和「我」之間實現相通,並且這種相通可以被感受到。杜夫海納把這兩種判斷相融合的狀態稱之為「思考」,也就是他所說的依附性思考。

通過這種思考,主體認識到對象中的「必然性」,進入到對象自身,也進入到主體自身,實現二者之間的交融,這就是「交感思考」這個概念的內涵。…

Continue

劉旭光:作為交感反思的「審美的觀看」— 對現象學「審美觀看」理論的反思與推進 9

Posted on October 28, 2023 at 4:00pm 0 Comments

這種準主體的觀念應當是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中相關思想的歷史回響,也是現象學對待「物」的基本態度。在這樣一種思考中,不再從作品之外的因素中去思考作品的意義,不去追問意圖、動機、對象所凝聚的歷史與傳統、對象所反映的現實與問題。幾乎所有的現象學家們都有這種傾向——回到作品自身!回到對象本身,無論海德格爾還是英伽登。同時,現象學在研究對象之時,不是把對象歸給一個外在於它的動因,而是相信事物處在一個自動發生與發展的過程中,真正的問題是事物如何成其為自身的,而不是追問「使作品產生的是什麼」。問題是,怎麼能夠知道對象是如何成其為自身的?…

Continue

劉旭光:作為交感反思的「審美的觀看」— 對現象學「審美觀看」理論的反思與推進 8

Posted on October 26, 2023 at 10:00am 0 Comments

在審美領域中,直觀最根本的缺點在於,凡通過直觀可獲得的,在審美中都是膚淺的,形式和意義,都有其深度。隱藏在感性表象背後的自由、德性與理想和形式的創新,是我們想在審美中給予呈現的。在審美判斷中,我們在主觀的合目的性與客觀的合規律性之間尋求溝通,這種溝通不是「觀看」這個詞所能承擔的。如果說審美觀看有其特殊性,或許這一特殊性不在於它是現象學直觀,不在於它是中性變樣,更重要的是,它包含著判斷與反思,對審美這種觀看方式的研究,真正的重點應當是觀看與反思是怎麼結合起來的,或者說,觀看為反思提供了什麼,而不是用觀看取代反思,因此,必須站立在現象學的審美觀看理論上,回到「反思判斷」去,把反思判斷與審美觀看結合起來。在審美領域中,有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判斷永遠統領著直觀,否則意義無從發生。…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