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ung Po Tsai Cave
  • Male
  • Gua Musang, Kelantan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Cheung Po Tsai Cave's Friends

  • INGENIUM
  • Eamman Habibatah
  • Suyuu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比雷艾弗斯
  • SRESCO
  • TASHKENT HOLIDAY
  • ucun estutum
  • Zenkov
  • KyrGyz
  • Kehtay Dream
  • Qyzylorda
  • 吉爾吉斯
  • Almaty 蘋果

Gifts Received

Gift

Cheung Po Tsai Cave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Cheung Po Tsai Cave's Page

Latest Activity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張嘉諺·論「詩性」及其內在結構 (5)

詩之緣性緣性。指萬事萬物「因緣和合」的緣生性。詩的緣性,即詩性中含有與萬事萬物緣交緣結的特性。詩為何豐富多樣? 皆因詩性中具緣性機能,能夠緣結宇宙自然的零零種種,緣交社會人生的方方面面,將人、事、物、景的種種形象與姿態聯系起來,因緣和合,顯現詩的儀態萬方。外向與內向為緣性表現的兩個方向。外向,與宇宙自然、社會歷史、人類群體緣交,與個體的外在性人生軌跡緣結。內向,與心靈深處的心理活動精神狀態應緣結合。無論是詩的本體五要素,還是詩的主體五品質,皆因詩的緣性聚匯一體。詩豈止「緣情」,難道不同時也緣象、緣意、緣法、緣語等本體要素? 同時也緣感、緣思、緣識、緣悟、緣觀等主體品質?…See More
Sep 27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張嘉諺·論「詩性」及其內在結構 (4)

詩之靈性靈性。指靈透神奇之性能,飽含創造的靈妙性奇異的想像力,又稱為「靈氣」或「靈感」。靈性出自天賦,柏拉圖說詩人有神靈附體,不啻為詩之靈性寫照。詩表達的所有,從物性到肉性,從生理到心理——情、理(知與智)、慧、悟、神等初、中、高級的各個層次各種維度,皆為詩之靈性滲透,所貫穿。詩之靈性的獨特,是殊異與超越。殊異,能激活詩的一切質素,穿透詩的各個層面;超越,能提升詩人心性,不斷引領詩寫向前進發或向上攀升,乃至越過語言閥限躍向終極之境。詩之靈性,在詩人(藝術家)心性中最為活躍,極為殊特!此靈氣最能激活詩寫主體品質——詩心中的靈感、靈思、靈識、靈悟、靈觀、靈慧、靈覺等「靈心」狀態。詩之靈性,為形而上之上溯靈元之力,率一顆詩心不斷創造,作不息的超升。詩之秉性秉性之「秉」,有秉承、秉持、秉奉、秉正、秉筆、秉公等等含義。秉承傳統傳承,秉持理想信念,秉奉大義,秉正為公,秉筆直書,秉公執法等,皆由「秉」字生發,使詩之秉性充滿自覺的主體性,體現出一種生命意志的追求。詩之秉性,意味著詩人秉持天命秉奉天職的特殊。詩歌寫作秉持理想信念的獨特,詩人主體品質秉承使命的特別!其自發性的詩歌寫作中有著生命意志的自覺性…See More
Sep 23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張嘉諺·論「詩性」及其內在結構 (3)

如此明確界說,差不多也是對詩性的定義,它表明了「詩」之「性」在詩和詩學中體現的根本性質和基本性能。下面,是一個更簡明的定義——詩性,是詩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本性能。這個定義,看似與上述說法不同,實質並無區別。因為「詩性」這個概念中的根本性即基礎性,意謂著與根基、根源、根性、基性、基石、本原、本源、本質、本性、始元、始源等同義,也意味著終極或指向終極。詩,狹義指詩歌這種體裁,廣義指向所有的文學藝術品類。詩性,也就意味著藝術性,不僅於一切詩歌現象與詩學理論都具同等份量,所有的詩與詩學都以它為基礎;藝術性既為文學藝術品類所必須,亦是一切文藝理論研究的前提。詩性使詩「生生不息」一語,意味著詩(包括一切文學藝術)生命從無至有的萌生、發生和不斷生成、生長等含義。詩性內在結構晶狀機能體詩學理論的任務是打理繁雜的枝蔓,化冗繁為簡約,概括其最基本的性能,歸納出最主要的特征。對於「詩性」這個概念,首先明白其內在構成與性能,是十分必要的。論者發現,最基本的詩性構成,為五性合一的動態織合:詩的元性、詩的靈性、詩的秉性、詩的緣性等內在性能彼此密切關聯,外顯為詩的特性,形成一晶狀機能體。不妨分別看看「詩性」此五種內外…See More
Sep 22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張嘉諺·論「詩性」及其內在結構 (2)

對於「詩性」這一詩學理論的核心概念,如何才能明確認知? 即——何謂詩性? 詩性由何構成? 有何特質與特性? 其內在機制、機理與機能是什麼?本文試以漢語特有的字思維入手,以字詩想為理路,從建構字詩學理論角度,對以上問題的解答,提供一得之見。概念簡釋與詩性界說字思維字詩想字詩學字象所謂「字思維」,是指圍繞單體漢字作生發聯想的漢語思維方式。所謂「字詩想」,指鎖定某些漢字,展開與詩相關的尋思與猜想式詮釋。字詩想對漢語「字象」本身所作的詩性推想,也可稱其為「字詩維」。所謂「字詩學」,即是由字思想與字詩維推論形成的詩學理論。理論一旦形成規模,系統性的體系構建也就順理成章了。漢字能否用於現代詩學構建?…See More
Sep 10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張嘉諺·論「詩性」及其內在結構 (1)

【編者按】新詩百年,詩歌理論並不少,但絕大多數都是西方理論的販賣和嫁接,真正本土的理論少之又少。張嘉諺,一位年逾70的學者,幾十年致力於中國本土詩歌理論的創建,其遠見和治學精神令人佩服,中國詩歌的發展還是需要中國特色的理論來指導。本文為論者「字詩學」理論研究的核心論文《論「詩性」》的節選,因「詩性」作為詩的根本「全子」,層層打開廣涉詩歌整體。本文僅論及其內在核心構成,其結構派生的若幹機能及其顯化為詩歌的若干功用,已在另外章節論述。用以回答「詩歌有什麼用?」的問題。即此文是回答:詩是什麼? 明白了詩性,詩是什麼?…See More
Sep 9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賀來:“詩性”的自我創造與個人生活的目的(10)

其一,它指不存在一個無條件的、對所有生命個體都具有約束力的普遍的先驗價值原則,每一生命個體的人生目的和價值都具有“向來我屬性”,它在其具體的生存境遇中,在其特殊的時間和機緣中,有能力形成區別於他人的對人生目的、意義和價值的自我理解,並按照這種理解生成和創造自己區別於他人的個性化價值。這也就是說,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生命個體能夠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什麼是“應該”、什麼是“不應該”,它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智慧,對“幸福”、“勇敢”、“美麗”、“健康”、“快樂”、“愛情”等得出自己的見解,給出自己的“定義”,並在這種見解和“定義”指導下調節自己的行動,因此,一種東西是好還是壞,是有價值還是沒有價值,不是由形而上學的價值原則來規定的,而是由每個活生生的個體我在的現實生活所規定的,是個體我在的現實生活決定價值規則的內容和形式。認為只有形而上學的價值論才能定義“價值”,規定何為“好”、“壞”,何為“應該”和“不應該”,所蘊含的前提是,個人缺乏理解和形成好壞善惡的能力,它必須等待某種外在的權威來啟發和“指導”,使之知道人生的目的和意義,這種觀念等於把生命個體貶為“不知好歹”的“白癡”,它…See More
Sep 6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賀來:“詩性”的自我創造與個人生活的目的(9)

從上述三個基本特點,我們可以看出,對個體生命來說,“創造”的核心就是努力成就獨立的“自我人格”,而不是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及其元意識所要求的那樣成就“普遍性”。它告訴我們:個人生命的自我創造具有“詩”的性質,而非“科學”的性質。“詩”的本性在於“創造”,在於獨一無二的“個性”的“張揚”,在於“流動的節奏和意蘊”,“科學”的本性在於“發現”,在於找到一般性的普遍法則和秩序,在於與現成“在那兒”存在的真理合二為一(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及其元意識所追求的也是同樣目標,古代哲學以“科學的總匯”和近代哲學是“科學之科學”自詡,因而此處所使用的“科學”是包括“哲學”在內的廣義的“科學”)。自柏拉圖以來,“哲學”與“詩”的爭辯始終貫穿於整個哲學史。柏拉圖主張把詩人趕出“理想國”,認為哲學家因其對永恒不滅的普遍必然秩序的“發現”,所以正代表了這種“個體生命的極致”,在它看來,“詩人的錯誤就在於他們在獨特性、偶然上面白費筆墨——向我們訴說偶發的現象,而不是本質的實在”[41]。哲學要把人引向“在那兒”現成存在的必然真理,從而使人在與人之上“更偉大”、更永久的東西的接觸中超越人的個別性和偶然性,並因此腳踏大地,找…See More
Sep 4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賀來:“詩性”的自我創造與個人生活的目的(8)

這種自由觀念相信,人之有別於動物,最首要之處在於“不在於它擁有理性,也不在於發明了工具與方法,而在於能選擇,人在選擇時而不是被選擇時才最成為自己;人是騎士而非馬匹;人是目的的尋求者(而不僅僅是手段),並以他自己的方式追求目的;可想而知,追求的方式越多,人的生活就變得越豐滿;個體間相互影響的領域越廣,新的和預料之外的機會就越多;他沿著新鮮而未被探索的方向改變其自身性格的可能性越多,展示在每一個個體面前的道路也就越多,他的行動和思想的自由就越寬廣”[39],在此意義上,自由就是對個體生命的自發性和獨特性的捍衛,對個體生活的選擇多樣性和豐富性的守護。 生命個體守護和捍衛自身免於強制的自由,是為了獲得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去創造自己的“可能生活”。“創造”乃是我們這個時代使用最為頻繁的概念,但熟知並非真知,在人們不經反思的無數次使用中,“創造”被流俗化為一個在所有地方任何時間都適用,然而其實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不適用的冗餘概念。真正意義的個體生命的“自我創造”,包括三個基本特點。首先,創造不是對必然秩序的認識和利用,而是對先驗必然性的解脫和對偶然的承認,只有承認偶然,才有個體生命自我創造的…See More
Aug 23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賀來:“詩性”的自我創造與個人生活的目的(7)

在這里,有三個內在聯系的關鍵詞,一是“自由”,二是“創造”,三是“價值”,以這三個關鍵詞為核心,形成“不受強制的自由”、“以偶然性為前提的創造”、“無原則的價值論”,三者構成理解個體生活目的自我理解的核心概念。“自由”在這里指的是“個體生命”那種不能被歸結為公共生活、被公共生活所消解和替代的“私人自由。它不是指“人類的全體自由”或“社會的或共同體的自由”,而是有著其具體的限定條件的“個體私人自由”。“個體私人自由”意味著生命個體在一個不受干涉的領域內,“被容許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為他願意成為的人”[34],這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它意指生命個體擁有一個“不受干預的領域“,或者說它有一個屬於個體自我的獨立於任何外在力量的“自留地”,在此領域或“自留地”之內,生命個體擁有免於強制的自由,即“在雖變動不居但永遠清晰可辨的疆界內不受干涉”[35];其次它意味著,生命個體在這一疆界內,可以“免於強制地”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善”,在這個不受干涉的領域內,生命個體“可能的選擇與活動的阻礙之不存在,即通向自己決定遵循的道路的障礙之不存在”,這種自由最終並不取決於我是否出發或能走多遠,而取決於多…See More
Aug 15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賀來:“詩性”的自我創造與個人生活的目的(6)

在海德格爾這里,“時間性”不是此在的“本質屬性”,或者說不是此在的“共相”,而是此在通達其本真的個體性和私人性的源始境域,“時間性”意味著此在的“有限性”,意味著此在通過對這種“有限性”的領悟中擺脫形而上學的共相的專制而使“個人”真正成為“個人”,海德格爾曾這樣說:“本真的時間就是從當前、曾在和將來而來的、統一著其三重澄明著到達在場的切近。它已經如此這般地通達了人本身,以至於只有當人站在三維的達到之內,並且忍受那個規定著此種到達的拒絕著-扣留著的切近,人才能是人”[30]。海德格爾通過對人的有限性的揭示,消解和割斷了形而上學的普遍實體和抽象共相對生命個體的支配關係,並昭示了一個人們經常企圖閃避不予面對和承認的一個事實:個體生命是不可能真正達到“萬壽無疆”的,企圖逃避時間,遁入永恒,通過與某種超驗的實體和絕對本質合二為一,來達到“無限性”,不過一種自欺和逃避,勇敢地直面人的“有限性”,自律地度過那必有一死的有限生命,恰恰正是個體生命忠實於自身、真誠無偽地生活的內在要求。海德格爾為個體生命擺脫形而上學的重壓所做出的貢獻是奠基性的,他在克爾凱郭爾、尼采等人的基礎上,為通向個體生命不能為形而上…See More
Aug 8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賀來:“詩性”的自我創造與個人生活的目的(5)

如前所述,此在的本性就是“生存”,而“生存”意味著“可能性”,意味著此在“能夠在其最本己的可能性中來到自身,並在這樣讓自身來到自身之際把可能性作為可能性保持住”,[19]而“保持住別具一格的可能性並在這種可能性中讓自身來到自身,這就是將來的源始現象”[20],在海德格爾那里,這種“將來的源始現象”就是“時間”:“源始而本真的時間性的首要現象是將來”[21],在此意義上,“時間性問題”就是此在本源意義的生存可能性問題,生存於世的此在,其存在意義上在根本上是“時間性”的。在海德格爾看來,“時間性”並非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家們所理解的“永恒性”,恰恰相反,形而上學的“時間觀”恰恰是以抹殺和遺忘真正的“時間性”為代價的。真正的“時間性”乃是“有限性”,它意味著:此在的生存有一被給予的終結,這就是“死亡”,這是此在超越尋常的生存可能性,因此,此在作為“能在”,其根源在於“死亡”、在於“生存之終”,對此,海德格爾說道:“只要此在生存著,它就已經被拋入了這種可能性。它委托給了它的死亡而死亡因此屬於在世”,[22]“只要此在生存著,它就實際上死著”[23]。因此,此在本源性的時間性乃是一種有終結的、有…See More
Aug 5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賀來:“詩性”的自我創造與個人生活的目的(4)

海德格爾指出,人的“實存”或人的此在區別於人的“范疇存在”,在於它具有如下特性:(1)此在不是一種“現成”的存在,其根本特性在於其“生存”,“此在無論如何總要以某種方式與之相關的那個存在,我們稱之為生存”,[8]“此在的‘本質’根基於它的生存”,[9]“人的‘實體’不是作為靈肉綜合的精神,而是生存”[10],正是這一點,使得此在區別於其它存在者而具有特殊的存在方式; (2)所謂“生存”,是指此在所具有的“可能性”,“此在一向是它所能是者;此在如何是其可能性,它就如何存在”[11],“此在是委托給它自身的可能之在,是徹頭徹尾被拋的可能性。此在是自由地為為最本已的能在而自由存在的可能性。在種種不同的可能的方式和程度上,可能之在對此在本身是透切明晰的”[12];…See More
Aug 4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賀來:“詩性”的自我創造與個人生活的目的(3)

二、不能被普遍共相穿透的空間:“個體我在”的正當性“實存性”這一概念來源於拉丁文“existential”,與“共相”、“一般”、“普遍”相對照,其最基本的含義是“個別性”、“實際性”與“此在性”。它意味著存在者的“如此存在”(tohotiestin),指示著特殊個體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實情。它要回答的是:“那個”(That)存在者“如何”、“怎樣”,其關注的中心是“那個”及作為“那個”的“個體存在者”。人作為生命個體,即是這種“實存性”的存在,或者說,人的生命個體就是“實存”。只有從“實存性”的角度來把握生命個體,生命個體才能如其所是的那樣的呈現自身,而不至於被“普遍化”為作為所有生命個體“公分母”的“人的共相”和“本性”。使個體生命從“范疇”和“共相”的陰影下掙脫出來,確立其不可還原的個體性與私人性並由此真正通達“個人的真實性”,這是整個現當代哲學的重大主題之一。在一長串的名單中,海德格爾的思考具有樞紐性的重要地位。他上承克爾凱郭爾、尼采,下啟福柯、德里達、羅蒂等,並通過其原創性的工作,使得個體生命從形而上學“共相”和“本質”的“軋平”機制中解放出來並獲得其真實的存在,成為了一項…See More
Aug 2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賀來:“詩性”的自我創造與個人生活的目的(2)

按照這種思維方式,在對待個體生命時,它真正關心的並不是現實的“個體生命”本身,而是“個體生命”之外和“個體生命”之上普遍的、永恒的作為“本質”而存在的“人性”,即把所有的個性和差別性都清除掉之後所剩餘的、為所有生命個體所共有的“人的共相”。這種理解方式最根本的後果便是:個體生命的生存活動失去了屬於“自我”的獨立的“遊戲規則”而被迫服從“同一性”的、“普遍化”的“遊戲規則”,一句話,生命個體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其本己的“自律性”和“私人性,它使人的個體生命所呈現出的是如下這樣一幅形象:(1)人的生命的“個體性”是先驗的普遍實在的“外化”物,人的“一般”優先於人的“個別”,人的“個別”是人的“一般”的構成物。眾所週知,在柏拉圖那里,“個體性”只有通過“分有”普遍性的“共相”,才能獲得其存在的根據,這一點在黑格爾那里得到了最集中的表達,在《邏輯學》中,黑格爾在討論“個別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係時,一方面批判哲學史上其它形而上學家的普遍性是抽象的普遍性,它不能容納個性和特殊性,他認為自已的普遍性概念區別於抽象的普遍性概念,是一種“具體的普遍性”,它可以將個體性與特殊性統攝並涵蓋於自…See More
Aug 1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賀來:“詩性”的自我創造與個人生活的目的(1)

一、形而上學的“腳本”與個人生活的“普遍化”作為區別於共同體的個人,她生活的目的是什麼?按照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及其“元意識”,個人生活的真正目的,就是突破時間、現象和個人意見,與某種超驗的事物建立起聯系,進入另一個代表永恒真理的世界,這種超驗的事物和永恒的世界代表著“人性”的完全實現和人的“本質”的完成,因而也就意味著個人一勞永逸地從無常、奴役、苦難等中擺脫出來,實現徹底的“解放”。根據這種觀念,個人的“真理”在於抽象掉生命個體的私人性和個性而形成的“人的共相”,因此,“個體生命”與“人的整體”、“人的公共性”即“社會整體”遵循著同一個“遊戲規則”,二者有著完全相同的目標、相同的理想、相同的活動法則、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完全等同和重疊關係:既然個體生命的根據和價值源泉不在於“個體生命”本身,而在於由抽象掉“個體生命”的私人性和差別性而形成的“人的共相”,那麼,對於所有的個體生命來說,它所遵循的遊戲規則不能是個體性、私人性的,而只能是同一性和普遍性的,這一“遊戲規則”以“人的共相”為依據,為每一個生命個體“公共”地分有,對所有的千差萬別的生命個體都具有普適的約束力,它相信:“所有時代所…See More
Jul 31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董迎春 覃才·民族誌書寫與民族誌詩學(8)

四、結語基於民族誌田野調查是關於遠方異地某個民族和地方的「文化書寫」觀念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寫詩(也有寫小說)的方式或直接以詩歌文本的形式來寫作田野調查報告,是西方文化詩學、人類學詩學及民族誌詩學等流派進行文學人類學探索的主要方式之一。從「文化書寫」層面來看,文化詩學和人類學詩歌一派在人類學家進行詩歌創作的基礎上,強調了文化的主體性價值; 民族誌詩學一派側重於民族口頭詩歌的翻譯實驗,即口傳文化的詩歌轉換與詩性建構。雖然形式和側重點有所差異,但他們都強調與表現了「文化書寫」和「文化詩性」的重要性及價值。由於少數民族詩歌在本土、本民族、本文化的寫作特征,與民族誌田野調查關於遠方異地某個民族和地方的「文化書寫」存在諸多重疊和共通性,以及中國本土的人類學家、民俗學家隊伍的形成(他們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詩人,如韋其麟、巴莫曲布嫫等)…See More
May 3

Cheung Po Tsai Cave's Blog

張嘉諺·論「詩性」及其內在結構 (5)

Posted on September 19, 2023 at 11:30pm 0 Comments

詩之緣性

緣性。指萬事萬物「因緣和合」的緣生性。詩的緣性,即詩性中含有與萬事萬物緣交緣結的特性。詩為何豐富多樣? 皆因詩性中具緣性機能,能夠緣結宇宙自然的零零種種,緣交社會人生的方方面面,將人、事、物、景的種種形象與姿態聯系起來,因緣和合,顯現詩的儀態萬方。

外向與內向為緣性表現的兩個方向。外向,與宇宙自然、社會歷史、人類群體緣交,與個體的外在性人生軌跡緣結。內向,與心靈深處的心理活動精神狀態應緣結合。無論是詩的本體五要素,還是詩的主體五品質,皆因詩的緣性聚匯一體。詩豈止「緣情」,難道不同時也緣象、緣意、緣法、緣語等本體要素? 同時也緣感、緣思、緣識、緣悟、緣觀等主體品質?…

Continue

張嘉諺·論「詩性」及其內在結構 (4)

Posted on September 6, 2023 at 11:26am 0 Comments

詩之靈性

靈性。指靈透神奇之性能,飽含創造的靈妙性奇異的想像力,又稱為「靈氣」或「靈感」。靈性出自天賦,柏拉圖說詩人有神靈附體,不啻為詩之靈性寫照。詩表達的所有,從物性到肉性,從生理到心理——情、理(知與智)、慧、悟、神等初、中、高級的各個層次各種維度,皆為詩之靈性滲透,所貫穿。詩之靈性的獨特,是殊異與超越。殊異,能激活詩的一切質素,穿透詩的各個層面;超越,能提升詩人心性,不斷引領詩寫向前進發或向上攀升,乃至越過語言閥限躍向終極之境。詩之靈性,在詩人(藝術家)心性中最為活躍,極為殊特!此靈氣最能激活詩寫主體品質——詩心中的靈感、靈思、靈識、靈悟、靈觀、靈慧、靈覺等「靈心」狀態。

詩之靈性,為形而上之上溯靈元之力,率一顆詩心不斷創造,作不息的超升。…

Continue

張嘉諺·論「詩性」及其內在結構 (3)

Posted on September 4, 2023 at 5:00pm 0 Comments

如此明確界說,差不多也是對詩性的定義,它表明了「詩」之「性」在詩和詩學中體現的根本性質和基本性能。下面,是一個更簡明的定義——

詩性,是詩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本性能。

這個定義,看似與上述說法不同,實質並無區別。因為「詩性」這個概念中的根本性即基礎性,意謂著與根基、根源、根性、基性、基石、本原、本源、本質、本性、始元、始源等同義,也意味著終極或指向終極。詩,狹義指詩歌這種體裁,廣義指向所有的文學藝術品類。詩性,也就意味著藝術性,不僅於一切詩歌現象與詩學理論都具同等份量,所有的詩與詩學都以它為基礎;藝術性既為文學藝術品類所必須,亦是一切文藝理論研究的前提。詩性使詩「生生不息」一語,意味著詩(包括一切文學藝術)生命從無至有的萌生、發生和不斷生成、生長等含義。…

Continue

張嘉諺·論「詩性」及其內在結構 (2)

Posted on September 2, 2023 at 3:00am 0 Comments

對於「詩性」這一詩學理論的核心概念,如何才能明確認知? 即——何謂詩性? 詩性由何構成? 有何特質與特性? 其內在機制、機理與機能是什麼?

本文試以漢語特有的字思維入手,以字詩想為理路,從建構字詩學理論角度,對以上問題的解答,提供一得之見。

概念簡釋與詩性界說

字思維字詩想字詩學字象…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