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正绿
  • 後港
  • Singapo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葉子正绿's Friends

  • Host Workshop
  • ili 河
  • Passion for Form
  • 李蕙佳
  • A'Lessy
  • idée créative
  • Suan Lab
  • Priyatamā
  • Le Destin
  • 妲姬 格格
  • 哆啦A夢 在沙巴
  • 柚子帶點酸
  • Ra Zola
  • 美索 布達米亞
  • 來自沙巴的沙邦

Gifts Received

Gift

葉子正绿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葉子正绿's Page

Latest Activity

葉子正绿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神往都德的鄉野5.5

"魯明軍:圖像、戲劇與人類世的命運 馬庫嘎與瓦爾堡 一 引言:「蛇儀」的寓言 2012年,在由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策劃的第13屆卡塞爾文獻展上,來自英國的波蘭裔藝術家古什卡·馬庫嘎[Goshka Macuga]的《是什麼就是什麼,不是什麼就不是什麼》[Of what is, that it is; of what is not, that it is…"
Thursday
葉子正绿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神往都德的鄉野5.5

"就此,我們可以追溯到歷史上曲折複雜的伊斯蘭與基督教兩個文明的紛爭,但在馬庫嘎眼中,歷史上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侵略,與當代美國的新帝國主義擴張並無本質的區分。尤其是第一幅畫面中的「蛇」,無疑是一個極具像徵性的符號。它來自阿比·瓦爾堡[Aby…"
Tuesday
葉子正绿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神往都德的鄉野5.5

"在這一點上,她深受瓦爾堡的影響。後者不僅為她提供了方法論的提示和基礎,也是其政治性的來源之一。瓦爾堡的圖像理論及其「情念程式」的觀念植根於一戰前後的政治瘋狂和精神分裂,對於馬庫嘎而言,政治瘋狂和精神分裂並沒有因為二戰的結束而終止,而是無時無處不在我們的身邊,甚至愈演愈烈。  馬庫嘎創造了一個反向的政治空間。但它不再是聯合國的會議室,而是一個臨時集會的場所。美術館將展廳開放出來,觀眾可以免費預訂在此舉辦會議,同時也可以免費觀察,甚至參與會議的討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在20世紀30年代,白…"
Jan 9
葉子正绿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神往都德的鄉野5.5

"這是一個3D拼貼圖像構成的劇場。許多真人大小的人物——如瓦爾堡、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藝術家阿布拉莫維奇等[Marina…"
Jan 9
葉子正绿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神往都德的鄉野5.5

"四、「吃掉書卷之子」:「末人」還是「超人」? 在位於意大利米蘭的普拉達基金會美術館舉辦的展覽,《獻給吃掉書卷之子》集中了馬庫嘎對諸如時間、起點與終結、崩塌與復興等問題的系統思考,並提出:當代藝術如何因應人類世的「終結」? 這個展覽無疑是藝術家就此議題,經過長期深入研究後所達到的一個頂點。在這里,馬庫嘎甚至將作為修辭的藝術與人工記憶的複雜關聯,看作是用以提升人類普遍認知的一種工具。…"
Jan 8
葉子正绿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神往都德的鄉野5.5

"對她而言,這些思想家和知識分子,一方面預言了一個「末人時代」的將臨,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沒有真正的「超人」,真正的「超人」是「超-非人」,即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和能動性的超級知識-物。這些聰明的頭腦和智慧塑造了我們對於現代人和現代社會的認知,但同時,也正是這些頭腦及其智慧預言或宣告了現代社會和人類世的終結。和《舊約·以西結書》一樣,在這些預言或宣告中,同樣包含著這些預言者的自責、懺悔和祈禱。 然而,作為「末人」的極性變體,機器人(「吃掉書卷之子」)並沒有成為一個「超人」,而是一個精神…"
Jan 6
葉子正绿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神往都德的鄉野5.5

"一年多後,帕梅拉·M.李[Pamela M.Lee]近著《智庫美學》中通過大量的檔案文獻再度證實了這一重要的問題。她發現,20世紀中葉,以提出核威懾中「恐怖的微妙平衡」而著稱的蘭德首席國防戰略專家之一阿爾伯特·沃爾斯泰特[Albert Wohlstetter]與藝術史學家邁耶·夏皮羅[Meyer Schapiro]在真實生活中不乏交集,冷戰初期曾受蘭德公司委托完成「蘇聯文化研究」項目的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Ruth…"
Dec 29, 2024
葉子正绿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神往都德的鄉野5.5

"(續上)馬庫嘎說:「直到我們失去了這個世界,我們才能開始找到我們自己,了解我們身處何處,了解我們和大自然之間的無限關係。」29同注17,第46頁。雖然這是一個無人的世界,但這些人類的遺存物並沒有死亡,而是獲得了一種新生。比如斯卡皮塔的《運石雪橇》,「藝術家用汽車和雪橇來體現他深深印在作品中的那些主題:生命、死亡、重生和運動。自然姿態是藝術家對他個人感覺的一種反應:『它們有自己獨特的皮膚』『我想讓它們的皮膚能夠從制成它們的材料中呼吸』」。30同注17,第53頁。 圖8…"
Dec 28, 2024
葉子正绿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神往都德的鄉野0.1

"納博科夫·手杖~~第三天清早,在一個朦朧的車站,我利用了這些快樂進程中的短暫間歇出去呼吸點新鮮空氣。我小心翼翼地沿著擁擠的過道前行,跨過打著呼嚕的人的身體,下了車。一片乳白色的霧籠罩在一個無名車站的月台上——我們在離哈爾科夫不遠的什麼地方。我穿著鞋罩,戴一頂圓頂禮帽《我手裡拿著的手杖是件收藏品,原來是我舅舅盧卡的,是根淺色的有漂亮斑點的木手杖,球形把手是一個光滑的嵌在金冠中的粉紅珊瑚球。如果我是出沒在那個車站月台的霧氣中的悲慘的流浪漢中的一個,看到有個不經一…"
Dec 24, 2024
葉子正绿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神往都德的鄉野0.1

"富而優雅的社會,讓人對美感富有想象力,即使是尋常不過的物體也給予我們美的趣味,催生創造力。"
Dec 11, 2024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愛墾APP:情感地理

情感地理」(Affective Geography)是一種從情感、體驗與空間之間的互動出發,研究人類情感如何形塑特定地方或空間體驗的學術領域。該理論強調空間不僅僅是地理位置或物質的存在,而是由情感、情緒、和身體感覺共同構建的複雜場域。這一視角在文化地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學科的影響下發展,特別聚焦於探討人們如何通過情感互動賦予地方獨特的意義。Nigel Thrift 的貢獻 英國地理學家奈傑爾·斯瑞夫特(Nigel Thrift)是情感地理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在著作《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Space, Politics,…See More
Oct 31, 2024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薩丕爾《語言論》 第七章·語言作為歷史產物:語言漂移 8

"quickly" 所表達的細微差別與 "quick" 的細微差別太過接近,它們的具體性範圍幾乎相同,這讓這兩個詞放在一起時感覺不太舒服。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這些以 "-ly" 結尾的副詞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消失,即便它們明顯有用。另一個犧牲了高度實用形式以適應這種不耐煩的例子是 "whence"、"whither"、"hence"、"hither"、"thence"、"thither" 這些詞。它們無法在日常用語中存活,因為它們太過牢固地侵占了由 "where"、"here" 和 "there" 代表的意義範圍。說 "whither" 時,我們過於強烈地感受到自己在重複 "where"。即使我們在 "where" 上增加了重要的方向細微差別,也會引起不滿,而非滿足。我們更願意將靜態與指向性合併(如 "Where do you live?" 和 "Where are you going?"),或者,如果有必要,稍微過度強調方向概念(如 "Where are you running…See More
Oct 27, 2024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薩丕爾《語言論》 第七章·語言作為歷史產物:語言漂移 7

我們的 "I" 和 "me" 與喬叟時代的感覺有多不同,從喬叟的表達 "it am I" 可以看出。在這裡,"I" 的明顯主格方面足以影響前面動詞的形式,儘管有引導詞 "it";喬叟的說法明顯更像拉丁語的 "sum ego" 而不是現代的 "it is I" 或口語的 "it is me"。我們還有一些奇怪的證據表明,英語的人稱代詞已經失去了部分原有的句法力量。若 "he" 和 "she" 是純粹的主格形式,若它們並非在某種程度上試圖變成無格的絕對形式,像 "man" 或任何其他名詞一樣,那麼我們就不可能造出像 "he-goat" 和 "she-goat" 這樣的鬆散複合詞,這些詞在心理上類似於 "bull-moose" 和 "mother-bear"。此外,在詢問一個新生嬰兒時,我們會問 "Is it a he or a she?",就好像 "he" 和 "she" 是 "male" 和 "female" 或 "boy" 和 "girl"…See More
Oct 17, 2024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薩丕爾《語言論》 第七章·語言作為歷史產物:語言漂移 6

印歐語系的七個格位(主格、屬格、與格、賓格、奪格、處格、工具格)已經被縮減為四個格位(主格、屬格、與格、賓格)。我們可以從對最古老的日耳曼語方言(哥特語、古冰島語、古高地德語、古英語)的仔細比較和重建中得知這一點。在西日耳曼語方言群中,我們最古老且最有價值的研究來源包括古高地德語、古英語、古弗里西語和古撒克遜語,我們仍然保留了這四個格位,但格位音節的語音形式已經大幅減少,而且在某些詞形變化中,特定的格位已經合併。格位系統實際上仍然完整,但顯然正在朝著進一步瓦解的方向發展。在古英語和早期中古英語時期,格位系統在同一方向上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格位音節的語音形式進一步減少,賓格和與格之間的區別最終消失。新的「賓與格」實際上是舊賓格和與格形式的結合體;例如 him,舊的與格形式(我們仍然說 I give him the book,而不是「縮寫」成 I give to hint;比較哥特語的 imma,現代德語的 ihm),承擔了舊賓格(古英語 hine;比較哥特語的 ina,現代德語的…See More
Oct 13, 2024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薩丕爾《語言論》 第七章·語言作為歷史產物:語言漂移 5

這三個衝突——形式分組、修辭強調和順序——還補充了一個第四個難題。強調性的 whom,由於其較重的結構(半長音節後接唇音),應該與隨後輕快的音節形成對比。然而,在「whom did」中,我們不由自主的延緩使得這種表達聽起來「笨拙」。這種笨拙是語音上的判斷,與我們分析的語法因素引起的不滿無關。這種韻律上的反感並不適用於「what did」和「when did」這類平行表達。what 和 when 的元音較短,其末尾輔音與隨後的 d 融合得很自然,而 d 的發音位置與 t 和 n 相同。我們對適當節奏的直覺使我們難以對「whom did」感到滿意,就像詩人在快速詩行中使用「dreamed」和「hummed」這樣的詞一樣困難。 無論是普遍的感覺還是詩人的選擇,都不一定是有意識的。或許並不是所有人對語音節奏的流暢性都同樣敏感,但即使對那些不重視語音藝術的人來說,節奏也可能是無意識的語言決定因素。無論如何,詩人的節奏只能是他所在民族日常語言中節奏傾向的一種更敏感且風格化的應用。我們發現,至少有四個因素影響了我們對說「Whom did you see?」的微妙排斥。那些毫無良心不安地說「Who…See More
Oct 9, 2024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薩丕爾《語言論》 第七章·語言作為歷史產物:語言漂移 4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說,大多數人心裡都在暗自希望他們可以說「Who did you see?」。如果某種神聖權威可以無視教師的指責,給他們充分的自由,他們的潛意識將如釋重負。但我們不能過於直率地預見漂移並維持社會地位。我們必須假裝對我們的未來走向一無所知,並滿足於我們內心的矛盾——不舒服地有意接受「whom」,潛意識裡卻渴望「who」。與此同時,我們通過在某些曖昧情況下使用「who」,來滿足我們對禁忌表達的暗自渴望,這樣我們可以通過一點無意識的辯護來掩蓋我們的錯誤。想像一下,有人在你不專心聽時隨口說了一句「John Smith is coming to-night.」,你沒有聽清名字,於是你問的不是「Whom did you say?」而是「Who did you say?」。選擇表達形式時可能會有點猶豫,但像「Whom did you see?」這樣的慣例可能還不足以促使你說「Whom did you say?」。語法學家可能會說,這不太相關,因為「Who did you say?」這樣的句子在嚴格意義上並不類似於「Whom did you see?」或「Whom did you…See More
Oct 7, 2024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薩丕爾《語言論》 第七章·語言作為歷史產物:語言漂移 3

所有已知在基因上有關聯的語言,也就是說從單一原型演化出來的分支形式,都可以被視為屬於同一個「語系」。語系並不是最終確定的分類。我們建立語系的時候,只是說到目前為止我們能夠追溯到這裡,不能再進一步。在我們研究的任何進展階段,一束意外的曙光可能會揭示出所謂的「語系」只是更大群體中的一種「方言」。方言、語言、分支、語系這些術語——不言而喻——都是相對的。隨著我們的視角擴展或收縮,這些術語是可以互換的。 至於我們是否能夠最終證明所有語言都源自一個共同的起源,這一點則無從推測。近年來,語言學家能夠做出比以前認為可行的更大範圍的歷史綜合,就像文化學者能夠展示在過去被認為完全孤立的文化區域或制度之間的歷史聯繫一樣。人類世界的縮小不僅是在展望未來,而且也是在文化史的回溯眼中。然而,我們還遠未能將眾多的語言減少到少數幾個「語系」。我們仍然必須處理相當多的這些語系。其中一些,如印歐語系或中印語系,分佈在廣袤的地區;另一些,如巴斯克語,則有著奇特的有限分佈範圍,很可能只是曾經更廣泛分佈的群體的衰退殘餘。…See More
Oct 5, 2024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薩丕爾《語言論》 第七章·語言作為歷史產物:語言漂移 2

如果語言中的唯一變異形式只是「平面上的」個體變異,我相信我們將難以解釋方言如何產生,為何一個語言原型會逐漸分裂成多個相互無法理解的語言。但語言並不僅僅是展現在空間中,它更像是同一幅永恆畫面在個體心中的一系列反映。語言隨著時間的推移,沿著它自己創造的流動前行。它具有漂移性。如果語言沒有分裂成方言,如果每種語言都保持為一個獨立的統一體,它仍然會不斷地偏離任何可分配的規範,不斷發展新的特徵,並逐漸轉變為一種與其起點截然不同的新語言。…See More
Sep 11, 2024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薩丕爾《語言論》 第七章·語言作為歷史產物:語言漂移 1

人人皆知語言是多變的。即使是同一世代、同一地區的兩個人,講著完全相同的方言,並且活躍於同一個社交圈,他們的語言習慣也從未完全一致。對每個人的語言進行仔細研究,都會發現無數的細微差異——在詞彙選擇上、句子結構上、特定形式或詞組組合的使用頻率上、特定元音和輔音以及元音和輔音組合的發音上,還有所有那些賦予口語生命的特徵,如速度、重音和語調。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講的是同一語言的略微不同的方言,而不是完全相同的語言。然而,個體和方言變異之間存在著一個重要的區別。如果我們拿兩種密切相關的方言來說,例如倫敦「中產階級」所說的英語和普通紐約人所說的英語,我們會發現,儘管每個城市中的個體說話者之間存在差異,但倫敦人的群體相對於紐約人的群體來說,仍然是一個緊密、相對統一的群體。個體的變異被某些主要的一致性——比如發音和詞彙——所淹沒或吸收,而這些一致性在整體群體的語言與另一群體的語言對比時非常顯著。這意味著,有一種理想的語言實體主導著每個群體成員的語言習慣,每個人在使用語言時所感受到的幾乎無限的自由,實際上是被一個默契的指導規範所約束的。一個人在這個規範上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進行變化,下一個人在這方面更接近規…See More
Sep 4, 2024
葉子正绿 posted a blog post

語言治療派對 [撰] 語言五大要素

在1978年的時候,學者Bloom及Lahey將語言分成形式(Form)、內容(Content)以及使用(Use)三個部分。(1)形式包括語法(Syntax)、構詞/語形(Morphology)、音韻(Phonology);(2)內容包括語意(Semantics);(3)使用包括語用(Pragmatic)。以下就來分別簡單的一一介紹:語法(Syntax):可以簡單理解為「文法」。代表說話時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來排序詞彙,用以組成有意義的句子,例如,我們會說「我要去超市買雞蛋」,而不是「我要買雞蛋超市去」; 或者是「玻璃被我打破了」,不會說成「我被玻璃打破了」。構詞/語形…See More
Aug 30, 2024

葉子正绿's Photos

  • Add Photos
  • View All

葉子正绿's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

葉子正绿's Blog

愛墾APP:情感地理

Posted on October 16, 2024 at 3:00pm 0 Comments

情感地理(Affective Geography)是一種從情感、體驗與空間之間的互動出發,研究人類情感如何形塑特定地方或空間體驗的學術領域。該理論強調空間不僅僅是地理位置或物質的存在,而是由情感、情緒、和身體感覺共同構建的複雜場域。這一視角在文化地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學科的影響下發展,特別聚焦於探討人們如何通過情感互動賦予地方獨特的意義。…

Continue

薩丕爾《語言論》 第七章·語言作為歷史產物:語言漂移 8

Posted on October 10, 2024 at 9:30pm 0 Comments

"quickly" 所表達的細微差別與 "quick" 的細微差別太過接近,它們的具體性範圍幾乎相同,這讓這兩個詞放在一起時感覺不太舒服。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這些以 "-ly" 結尾的副詞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消失,即便它們明顯有用。另一個犧牲了高度實用形式以適應這種不耐煩的例子是 "whence"、"whither"、"hence"、"hither"、"thence"、"thither" 這些詞。它們無法在日常用語中存活,因為它們太過牢固地侵占了由 "where"、"here" 和 "there" 代表的意義範圍。說 "whither" 時,我們過於強烈地感受到自己在重複 "where"。即使我們在 "where" 上增加了重要的方向細微差別,也會引起不滿,而非滿足。我們更願意將靜態與指向性合併(如 "Where do you live?" 和 "Where are you going?"),或者,如果有必要,稍微過度強調方向概念(如 "Where are you running…

Continue

薩丕爾《語言論》 第七章·語言作為歷史產物:語言漂移 7

Posted on September 3, 2024 at 10:30pm 0 Comments

我們的 "I" 和 "me" 與喬叟時代的感覺有多不同,從喬叟的表達 "it am I" 可以看出。在這裡,"I" 的明顯主格方面足以影響前面動詞的形式,儘管有引導詞 "it";喬叟的說法明顯更像拉丁語的 "sum ego" 而不是現代的 "it is I" 或口語的 "it is me"。我們還有一些奇怪的證據表明,英語的人稱代詞已經失去了部分原有的句法力量。若 "he" 和 "she" 是純粹的主格形式,若它們並非在某種程度上試圖變成無格的絕對形式,像 "man" 或任何其他名詞一樣,那麼我們就不可能造出像 "he-goat" 和 "she-goat" 這樣的鬆散複合詞,這些詞在心理上類似於 "bull-moose" 和 "mother-bear"。此外,在詢問一個新生嬰兒時,我們會問 "Is it a he or a she?",就好像 "he" 和 "she" 是 "male" 和 "female" 或 "boy" 和 "girl"…

Continue

薩丕爾《語言論》 第七章·語言作為歷史產物:語言漂移 6

Posted on August 26, 2024 at 4:00am 0 Comments

印歐語系的七個格位(主格、屬格、與格、賓格、奪格、處格、工具格)已經被縮減為四個格位(主格、屬格、與格、賓格)。我們可以從對最古老的日耳曼語方言(哥特語、古冰島語、古高地德語、古英語)的仔細比較和重建中得知這一點。在西日耳曼語方言群中,我們最古老且最有價值的研究來源包括古高地德語、古英語、古弗里西語和古撒克遜語,我們仍然保留了這四個格位,但格位音節的語音形式已經大幅減少,而且在某些詞形變化中,特定的格位已經合併。格位系統實際上仍然完整,但顯然正在朝著進一步瓦解的方向發展。在古英語和早期中古英語時期,格位系統在同一方向上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格位音節的語音形式進一步減少,賓格和與格之間的區別最終消失。新的「賓與格」實際上是舊賓格和與格形式的結合體;例如 him,舊的與格形式(我們仍然說 I give him the book,而不是「縮寫」成 I give to hint;比較哥特語的 imma,現代德語的 ihm),承擔了舊賓格(古英語 hine;比較哥特語的 ina,現代德語的…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