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圖校友
  • Female
  • Air Manis, Johore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柏圖校友's Friends

  • Sindumin
  • Host Workshop
  • VR
  • Malacca 皇京港
  • Crna Gor
  • Copil
  • Chiron人馬
  • 厚數據才厲害
  • Suyuu
  • Ashgabat
  • 比雷艾弗斯
  • 馬厩 儺淄
  • Passion for Form
  • TV Plus
  • Cheung Po Tsai Cave

Gifts Received

Gift

柏圖校友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柏圖校友's Page

Latest Activity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楊慶峰·斯蒂格勒、數字人文主義與人類增強 下

在計算的不可抗拒性與不可計算的未來中,或許斯蒂格勒更感受到了「計算」的不可抗拒性。如此,通過對海德格爾、伽達默爾、斯蒂格勒等哲學家和阿倫這位歷史學家對未來觀點的梳理中可以看到:未來是可期望的,但是需要給予哲學的限定。所以,對「人文主義」這一哲學范疇的規范性使用就是把人文主義這種內涵規定性給予深度挖掘,這種挖掘會靠近時間的流逝性,會面對過去、當下和未來的三重維度,更會面對生命記憶的問題。(2)人之有限性是使用人文主義哲學的第二個規定性。有限性意味著邊界的存在。我們可以理解為時間上的有限性,空間上的邊界性。那麼就人類增強技術發展而言,人類增強技術的未來邊界在哪里?斯蒂格勒提供了怎樣的哲學洞見呢?人類增強的文化心理以及技術實現不僅遮蔽了人類未來,更是讓我們對人之有限性缺乏足夠的了解。然而,當我們回顧整個思想史,會發現人的有限性被放置到不同的觀念框架下。如神-人對立的框架中,人的有限性是相對於神而言的;德國古典哲學家力圖通過自我意識的活動與技術的實踐活動來不斷超越這種有限性。…See More
Aug 18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楊慶峰·斯蒂格勒、數字人文主義與人類增強 中

在本文看來,斯蒂格勒對於人類增強提供的並不是內容性的討論,而是哲學方法的洞見。比如他能夠對人文主義哲學提供了很好的哲學洞見,這一點可以從兩個方面表現出來:(1)如果把人之時間性看成是人文主義哲學的第一個規定性,那麼斯蒂格勒則將技術提升到時間同等的地位,為人的時間性闡述提供了一個有效的介入口。時間性討論中一個重要的維度是如何解釋過去與未來,必須要對未來有一個良好的意識,這一意識使得「未來是可籌劃的嗎」成為真正的問題。阿倫.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義傳統》(1985)指出「人類未來尚無定局」這意味著人類都是在變動中去構建自己的未來。作者從思想史的角度梳理了從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新人文主義的討論,並給讀者留下了一個開放性問題:「二十世紀的世界對人文主義傳統價值觀表現出十分的凶殘和冷漠,新人文主義有前途嗎?」阿倫的分析足夠綜合,卻忽略了技術因素。當然這一點可以理解,長期從事歷史學研究的阿倫未必會高度關注技術因素。我們把目光轉向哲學領域,會發現有三個人討論了與技術有關的人類未來的問題:海德格爾、伽達默爾和斯蒂格勒。在海德格爾看來,我們向死而生,這就是人之未來的形而上學界定。他在《致…See More
Aug 15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楊慶峰·斯蒂格勒、數字人文主義與人類增強 上

從現象學角度對技術問題展開反思構成了人類哲學領域獨特的風景線,我們可以例舉出一個典型名單,從經典的胡塞爾、海德格爾、梅洛-龐蒂到當前的德雷福斯、唐·伊德、斯蒂格勒、維貝克等人。這個名單背後還有一個人若隱若現: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利科對伊德本人影響巨大,成就了伊德但也影響了伊德。不僅如此,在斯蒂格勒的作品中,利科也成為一個思想來源,但是稱不上影響巨大。本文主要是對斯蒂格勒對於當代增強技術的討論有著怎樣的啟發進行分析。筆者通過兩種數據檢索方式搜索了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三卷本。(1)輸入德里達(J.Derrida)、胡塞爾(E.Husserl)、海德格爾(M.Heidegger)、利科(Paul Ricoeur)等現象學家的名字分析斯蒂格勒更倚重哪一位現象學家?在三卷中,德里達共出現120次,胡塞爾共出現了529次,海德格爾出現了355次,利科出現了34次。…See More
Aug 9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閆宏秀·技術與時間中的記憶線 下

當今記錄存檔模式的「第三記憶」,不僅僅是人類留存與獲取記憶的場所,也使得「記憶變成了經濟活動的主要場所,」([3],p.146)變成了消費的對象與被消費的對象被聚合的界面,相應地,記憶的遴選准則和機制、記憶持留的時間與空間成為了資本、政治等角逐的領域,或許「在未來,對導向機制的掌控,將會是對全球想象之物的掌控。」([6],p.181)此時,對「第三記憶」的考察既是對技術進行哲學考察的一個生長點,也是構建人類未來的一個關鍵點。因此,斯蒂格勒關於記憶技術的解析雖然並非是一個獨立完整的體系,但卻有其獨到之處。這種研究從另一個視角呈現了技術的本質,更是帶出了記憶在人類社會中重要性,特別是在智能革命的背景下,關於記憶、技術與人類的未來探討將是一個值得細究的論域。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數據記憶的倫理問題及治理研究」(項目批准號:19ZX043)的階段性成果。【參考文獻】[1] 莫里斯·E.F.布洛克.吾思魚所思:人類學理解認知、記憶和識讀的方式[M].周雷譯,上海:世紀集團,2013,92.[2]…See More
Aug 7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閆宏秀·技術與時間中的記憶線 中

二、記憶的工業化與「迷失」保羅·利科認為記憶現象學「圍繞兩個問題構建起來:對什麼(quio)的記憶?記憶是誰(qui)的?」[5] 展開這兩個問題在記憶工業化背景下更加凸顯。如:當今的數字技術對人類日常生活的捕捉、獲取以及留存帶來了代具形式的外部記憶,為記憶提供了新的場所。這種新的場所就是斯蒂格勒所言的一種迷失方向,即技術發展帶來的背景解體。「對什麼的記憶」因技術對人類社會的日益滲透而將「什麼」所包含的范圍不斷擴大;「記憶是誰的」在人與技術交互的過程中將記憶主體——「誰」變得更加多元,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個體記憶、集體記憶等之外,數據記憶作為一種媒介將「誰」對「什麼」的記憶帶入了一種新的場所,並帶出了空間的迷失與時間的懸置。所謂時間的懸置,就是指在記憶工業化的背景下,數字、信息、網絡等記憶技術的可重復性、實時性、不在場性等技術特性帶來了時間的迷失,以及記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界限模糊性。「一種新型的時間客體——也即可非線性的、可離散的客體,它是超視頻鏈接科技的結果——的出現」,[6]…See More
Aug 6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閆宏秀·技術與時間中的記憶線 上

在斯蒂格勒關於技術的哲學考察中,記憶是一條重要的線索。在其思想體系中,記憶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時間意蘊之外,更是貫穿在技術與時間內在關聯中的一條主線。在其三卷本的《技術與時間》中,每卷都有關於記憶的研究,且表述多元。在第一卷《技術與時間1:愛比米修斯的過失》中,有「裂變的記憶」「技術化就是喪失記憶」「內在環境就是社會化的記憶」等;在第二卷《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中,有「第三記憶」「記憶工業化」「公正的記憶」「作為記憶的技術」等;在第三卷《技術與時間3.電影的時間與存在之痛的問題》中,「全球記憶術系統」「對記憶的持留的物質性記錄」「記錄技術」等。這些關於記憶的不同表達,一方面體現了斯蒂格勒在對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胡塞爾、柏格森等關於記憶思想的反思中,將勒魯瓦—古蘭的人類學與電影、錄音、數字等技術發展所進行的融合;另一方面反映了這種融合之間依然存在裂縫。事實上,「將心理學家、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對記憶的理解加以聯系並非易事,但是也特別具有啟發性。」[1]一、技術:程序「外延」的記憶載體?在斯蒂格勒這里,個體的發展以「遺傳記憶;神經記憶(後生成性);技術和語言的記憶(我們將技術和語言混合在『外在…See More
Jul 30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段偉文·數字技術突變與一般器官學藥方 4

斯蒂格勒的這些思辨不僅延續了近70年來有關社會批判、文化工業批判以及多種晚近現代及後現代思想家對技術時代人類命運的反思,而且通過他展開的遞進式的系譜化構造,使得數字中斷所導致的人的認知短路等「網絡憂郁」乃至對系統愚化的擔憂的急迫性得以充分彰顯。由此,他向人們揭示了這種數字中斷所帶來技術震驚:人類的精神、智力、情感和感性能力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脅,符號生產與理論知識創造越來越少,人們在其個體化過程中的能動性越來越難以發揮,人的個性化與獨特性的缺失越來越普遍。這迫使人們看到,很多看似使人類的行動能力變得空前的強大科技,實際上是憑借著各種破壞性的手段發展起來的,它們在導致非有機體、非世界與非人無限膨脹和熵的無限增加的同時,必然造成人的精神生態危機。因此,斯蒂格勒認為,面對數字中斷及其導致的技能與知識遭遇普遍性剝奪的無產階級化過程,是時候引入相應的二次懸置折疊(中斷重復)(epokhal…See More
Jun 17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段偉文·數字技術突變與一般器官學藥方 3

對此,斯蒂格勒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有關機器和一般智能等討論中,最早明確地指出了其中的「無產階級化」也就是去技能化或無能化問題,即由知識的外置化所導致的知識破壞與喪失。([2],pp.89-91)而這種「無產階級化」是技術變革、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等制度安排下的產物,一般伴隨著人對這一過程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屈從。具體而言,19世紀工廠對工人身體的機械蹤跡的采集導致了人的技能知識的「無產階級化」,20世紀興起的消費社會中的文化工業對受眾的模擬蹤跡的引導使人的生活知識「無產階級化」,當前建立在第三數字持存即數字蹤跡的自主-自動生產之上的超級工業和自動化社會則正經歷著「理論知識喪失的時代的誕生」——徹底「無產階級化」的第三階段。([2],pp.46-47)其次,他強調德勒茲所預言的「控制社會」正在變成現實,也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徹底「無產階級化」的第三階段。當前,隨著大數據的發展,一切蹤跡都可以被作為數據來采集、記錄和分析,由普適計算和萬物互聯所構建的超級工業化情境無處不在,數據驅動下人人皆可分析的解析社會呼之欲出。早在1992年,根據消費社會對人的注意力和欲望的破壞性捕獲與非強制性調制,德勒茲…See More
Jun 14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段偉文·數字技術突變與一般器官學藥方 2

對此,他提出可以用一般器官學來理解作為外置化生命形式的技術。所謂一般器官學就是技術學,它將一般意義上的器官劃分有機體內部的心理層面、有機體外部的人造層面和由相關機構與組織構成的社會層面等三個既平行又會通的層面。從一般器官學來看,各種技術如同生物學意味的突變,由此所帶來的有機器官與人造器官的結合,以及相應的心理層面、人造層面和社會層面的安排,難免會對有機器官及其所棲居的身體產生毒性和破壞性。鑑於技術這種類似藥的效用,一般器官學必須展開藥理學研究,或者說它同時也是藥學。([2],pp.23-24)而不論是一般器官學還是藥學所采用的都是系譜學的方法,這有助於揭示技術與人的關係在特定演進階段的模式、危機與出路。在他看來,技術是因愛比米修斯之誤而不得不賦予人的義肢或本質,人與技術結合而成為兼具生成性與偶然性的存在——技術在彌補人的「本原的缺失」而賦予人本質的同時,也使人的命運注定要遭遇「本原性的意外」。而旨在走出歷史悲劇所展開的批判,首先就是經由技術所導致的意外——在具有偶然性的技術突變的觸發下,去哲學地思考。([2],pp.153-154)…See More
Jun 11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段偉文·數字技術突變與一般器官學藥方 1

哲學家總想努力對他所處的時代說些什麼,斯蒂格勒亦然。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以來,以互聯網和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對於整個人類社會所帶來的框定與加速現象成為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時代規定性。在斯蒂格勒看來,數字技術所推動的超級工業社會或自動化社會開啟了無產階級化的新階段,正在使人類社會走向邪惡化和下流化,甚至沿著向下的「惡的螺旋」滑向系統性愚昧的時代。[1]為了回應人類紀、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推動下的這一「技術突變」(technological mutation),在講授南京課程《在人類紀時代閱讀馬克思和恩格斯》時,他特別建議聽眾展開跨學科工作(transdisciplinary…See More
Jun 9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劉永謀: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丨技-藝反思的「法國潮」下

另一個與作為工具制造者的人之觀念相關的法國技術哲學突出特點在於:與人類學研究關係密切,大量使用和借鑑人類學研究技術的思想和方法。這個特點在斯蒂格爾理論中體現得非常明顯,他受到法國著名古人類學家古爾漢(AndréLeroi-Gourhan)影響巨大。從歷史和人類學角度來考察技術都強調時間和起源的問題,因此科學史傳統的巨大影響與法國技術哲學親近人類學是一致的。通過對人類與技術關係的人類學考察,法國技術哲學得出技術與人協同進化的基本觀念,也為強調技術的歷史性、偶然性、斷裂性和差異性開辟道路。古爾漢讓法國學者相信,技術已經成為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受他影響的技術哲學家除了斯蒂格勒,還包括西蒙棟、德勒茲和拉圖爾,拉圖爾甚至提出「人類學轉向」的說法。但是,正如塞瑞祖里強調的,「人類學轉向」並不是法國技術哲學對人性或人的本質主義方法的回歸,而是強調技術的「人類學構成」,反對技術中立的工具主義觀點。反對技術中立的觀點,同樣是當代法國技術哲學受到聖西門主義、馬克思主義和現象學運動重大影響的結果,這在斯蒂格勒思想中體現得很明顯。聖西門將科技與工業視為緊密聯系的現代社會兩大支柱,強調賦予科技專家和工業家統治國…See More
Jun 6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劉永謀: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丨技-藝反思的「法國潮」中

自笛卡爾之後,經百科全書學派、聖西門、孔德、柏格森、巴什拉、科瓦雷、康吉蘭,到福柯、德勒茲、利奧塔,法國科學史傳統可以說佔據法國思想的半壁江山。在法蘭西學院,福柯擔任的是思想史講席。他認為,在當代法國哲學中,以巴什拉、柯瓦雷和康吉蘭為代表的「知識的、理性的、觀念的哲學」形成了與「經驗的、感覺的、主體的哲學」分庭抗禮的局面,後者的代表是薩特、梅洛-龐蒂。[2]法國是社會學誕生的重要源頭。聖西門和孔德對於社會學創建居功至偉,後者1838年首次在《實證哲學教程》中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基本框架。之後,迪爾凱姆、布爾迪厄和拉圖爾的社會學均赫赫有名。聖西門對技術與工業的研究投入許多精力,其後科學、技術與知識一直是法國社會學研究的重要主題,以拉圖爾為代表的SSK「巴黎學派」崛起便是明證。在上述兩大傳統中,技術被充分地反思。今天認定的法國技術哲學家比如埃呂爾、西蒙棟以及國內不熟悉的讓尼古(Dominique Janicaud)、沙博諾(Bernard Charbonneau)、哥哈(Alain Gras)、布航(Jean…See More
Jun 5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劉永謀: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丨技-藝反思的「法國潮」 上

前言2020年8月6日,法國技術哲學家斯蒂格勒(Bernard…See More
Jun 4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张一兵·人的延异:后种系生成中的发明 ———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7

斯蒂格勒认为,外在化技术的发生得益于手与人脸的有机关联,这种关联也是与大脑皮层的复杂组织生成相一致的。这是对上一个论点的具体说明。斯蒂格勒说,技术性作为外在化(extéririsation)的进程,包含了手和面部的有机联系(lienorganique)———手势和语言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要求一种二者共同的功能,也就是「联合区域 (zonesd’…See More
May 18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张一兵·人的延异:后种系生成中的发明 ———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6

三、一切从脚开始:手与人脸的后种系发生为了确认自己上述的观点,斯蒂格勒试图求助于科学中的人类学和考古学。不难发现,斯蒂格勒与传统哲学家十分不同的地方,是他的思想构境能极为敏感地随时紧跟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方面。在这里,他主要参考了勒鲁瓦-古兰在1964年和1965年发表的《手势与语言》(LeGesteetlaparole)。斯蒂格勒告诉我们,人不是一个神迹,也不是达尔文所说的「猴子的后代」,在1959年所发现的东非人(Zinjanthrope)化石是考古学上的重大进展中,人们第一次看到「东非人伴有石制工具,它的脑容量很小,并不具有超猿类的巨大头骨」,这打破了人形成于大脑的唯心主义观念,事实证明,大脑的发展是第二性的!这倒是让唯物主义者开心的事情。斯蒂格勒诙谐地说,人恰恰「起始于脚」。因为脚的起立行走导致了人手的出现,人手是劳作和制造工具的前提。这是对的。这恰恰是斯蒂格勒在前面讨论大脑与石器之间关系时被省略的重要内容,即活动建构存在。大脑与石器背后是意识活动与生产活动的关系。斯蒂格勒认为,直立行走对人的后种系生成是决定性的,这是科学的观点。直立的姿势(stationd…See More
May 11
柏圖校友 posted a blog post

张一兵·人的延异:后种系生成中的发明 ———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5

斯蒂格勒认为,福柯的「人的发明」的观点是模糊性的,因为他恰恰没有很好地认识「谁」与「什么」及其相互关系。其实,我倒觉得福柯的观点是先进的,因为他对人的看法已经站在了超越「谁」(主体)和「什么」(对象)的实体论的新维度中,即功能性的怎样。他的认知(savoir)和权力(pouvoir)说都是功能性的关系范畴。[5]在斯蒂格勒看来,德里达的延异概念很好地说明了「谁」与「什么」的关系。延异(différance)既不是「谁(qui)」,也不是「什么(quoi)」,它是二者的共同可能性,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往返运动,是二者的交合。缺了「什么」,「谁」就不存在,反之亦然。延异在「谁」和「什么」之外,并超越二者;…See More
May 7

柏圖校友's Blog

楊慶峰·斯蒂格勒、數字人文主義與人類增強 下

Posted on July 26, 2024 at 6:30pm 0 Comments

在計算的不可抗拒性與不可計算的未來中,或許斯蒂格勒更感受到了「計算」的不可抗拒性。如此,通過對海德格爾、伽達默爾、斯蒂格勒等哲學家和阿倫這位歷史學家對未來觀點的梳理中可以看到:未來是可期望的,但是需要給予哲學的限定。所以,對「人文主義」這一哲學范疇的規范性使用就是把人文主義這種內涵規定性給予深度挖掘,這種挖掘會靠近時間的流逝性,會面對過去、當下和未來的三重維度,更會面對生命記憶的問題。…

Continue

楊慶峰·斯蒂格勒、數字人文主義與人類增強 上

Posted on July 5, 2024 at 9:00pm 0 Comments

從現象學角度對技術問題展開反思構成了人類哲學領域獨特的風景線,我們可以例舉出一個典型名單,從經典的胡塞爾、海德格爾、梅洛-龐蒂到當前的德雷福斯、唐·伊德、斯蒂格勒、維貝克等人。這個名單背後還有一個人若隱若現: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利科對伊德本人影響巨大,成就了伊德但也影響了伊德。不僅如此,在斯蒂格勒的作品中,利科也成為一個思想來源,但是稱不上影響巨大。本文主要是對斯蒂格勒對於當代增強技術的討論有著怎樣的啟發進行分析。

筆者通過兩種數據檢索方式搜索了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三卷本。(1)輸入德里達(J.Derrida)、胡塞爾(E.Husserl)、海德格爾(M.Heidegger)、利科(Paul Ricoeur)等現象學家的名字分析斯蒂格勒更倚重哪一位現象學家?在三卷中,德里達共出現120次,胡塞爾共出現了529次,海德格爾出現了355次,利科出現了34次。…



Continue

閆宏秀·技術與時間中的記憶線 下

Posted on June 28, 2024 at 6:00pm 0 Comments

當今記錄存檔模式的「第三記憶」,不僅僅是人類留存與獲取記憶的場所,也使得「記憶變成了經濟活動的主要場所,」([3],p.146)變成了消費的對象與被消費的對象被聚合的界面,相應地,記憶的遴選准則和機制、記憶持留的時間與空間成為了資本、政治等角逐的領域,或許「在未來,對導向機制的掌控,將會是對全球想象之物的掌控。」([6],p.181)此時,對「第三記憶」的考察既是對技術進行哲學考察的一個生長點,也是構建人類未來的一個關鍵點。

因此,斯蒂格勒關於記憶技術的解析雖然並非是一個獨立完整的體系,但卻有其獨到之處。這種研究從另一個視角呈現了技術的本質,更是帶出了記憶在人類社會中重要性,特別是在智能革命的背景下,關於記憶、技術與人類的未來探討將是一個值得細究的論域。…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