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520)

徐賁·斷章取義和撒謊

讀到一篇《美專家:中國人看出美國言行不一 美一直在撒謊》,這個題目看上去是“美國專家”的看法,其實是報道者自己的意思。這個題目本身就是一個誤導。

報道開頭就引用了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領導人為什麽撒謊:國際政治中關於謊言的真相》(Why Leaders Lie: The Truth About Lying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011)一書中的見解:由於國際政治中幾無信任可言,尤其是高端政治中,所以也基本沒有謊言,因為說謊沒什麽作用。文章從這句話錯誤地引申出“美國領導人不說謊”,然後以駁斥這個說法來為自己立論,指出“美國一直在撒謊”。…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4, 2017 at 12:30pm — No Comments

徐賁·大學人文教育是“授人以漁”的教育

大學教育應該以提高學生的智識,而不只是增添一些專門知識為主要目標,在美國大學裏,人文教育提供主要的智識教育課程(說理寫作和經典閱讀)。智識又稱“智性”(Nous),是從希臘語的νοῦς來的,經常被作為智能(intellect)和智力(intelligence)是同義詞。它被認為是人類心智中所具備的一種能分辨對與錯的直覺能力,所以特別與價值判斷有關。

在柏拉圖那裏,智識(nous)常指“見識”(good sense)或“明智”(awareness),是人的“心智”(mind)的特殊能力,也是智慧的一種體現。在《克拉底魯篇》(Cratylus…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4, 2017 at 12:25pm — No Comments

徐賁·網絡行為的“暗室效應”

人們注意到,許多網絡匿名發言暴戾囂張、尖酸刻薄、粗魯下流,這樣的行為經常對他人造成很大的傷害。因此有人提出網絡實名制的主張,認為惟有如此才能改變不良的網絡行為。

毋庸諱言,網絡匿名發言是一種黑暗中的行為,而其不端往往由黑暗而生。19世紀美國文學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在《人生行為》(The Conduct of Life,1860)中就說過,“瓦斯燈是最好的夜間警察,世界也必須由最無情的公開來保護。”(當時街道照明用的是瓦斯燈)這個比喻被用在2010年初美國《心理科學》雜志發表的《好的燈是最好的警察》(Good Lamps are the Best Police)一文裏。這是心理學家鐘承博、萬麗莎·邦士(Vanessa K. Bohns)等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他們指出,黑暗與不端行為有關,但是,黑暗對不端行為的掩護作用並非惡行出自暗處的唯一因素。不少美國媒體都報道了他們的一些實驗。…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4, 2017 at 12:18pm — No Comments

徐賁·“整容”的政治與倫理

網上有一篇題為《張藝冬:我建議全國人民都整容成雷鋒》的訪談。看到題目,我先以為是誰在搞笑作怪,沒想到是正兒八經的對談。事情的主角是擁有“安徽好人”、“中國好人”等眾多榮譽稱號的安徽籍青年張藝冬,今年2月20日,他在安徽合肥某醫院接受了微整形註射手術。3月3日,他召開新聞發布會,身著軍裝,以雷鋒形象公開亮相。張藝冬說,整容能使他“照照鏡子就想起雷鋒,起到督導作用”。他表示還要將向公安部門遞交申請改名雷鋒,“以後大家請叫我雷鋒,或者喊我雷哥”。

這則“政治整容”的消息讓我想起倫理寫作班上學生們討論過的一篇文章《來自柳葉刀的自信:整容外科的倫理》(Self-Esteem from a Scalpel: The Ethics of Plastic Surgery),作者是美國口腔外科醫生博巴特(Richard J. Poupard)。…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4, 2017 at 12:13pm — No Comments

徐賁·高等教育因何“高等”

當今中國大學的主要功能是為勞動力市場提供“專業”生產者,也就是所謂的專門職業者,許多本來屬於職業訓練的學習由於進入了大學而變成“高等教 育”,這使得高等教育的含義發生了異變。“職業教育”原本是一種中等教育,由於職業的積累和高科技化,職業教育向大學轉移本未嘗不可。但問題是,大學裏的 職業教育與一般中等的職業教育究竟有什麽樣的特征區別,才能成為一種比較而言是“高等”的教育呢?

 “高等教育”的特征應該是在職業知識傳授之外的人文教育,即那種可以被稱作“人的自由教育”的人文教育。遠在11世紀出現大學這個體制之前,人 類已經有了高等教育的原初概念。在高等教育中,人接受的是“成人”教育,不僅是年齡上的成人,而且是個人與社會關系中的成“人”。

成“人”涉及的是關於什麽是人的德行、什麽是人的幸福、什麽是人的價值的知識。人的自由的、有意義的存在取決於,也體現在對人文知識的探求之…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4, 2017 at 12:00pm — No Comments

蔡之國·新聞敘事學研究框架的構想(上)

敘事學(敘述學),是關於敘事本文的理論。就其淵源而言,它上承20 世紀 40年代的俄國形式 主義,中經英美新批評,下接法國結構主義。在20 世紀 40年代末期的結構主義學說的推動下,敘事學最終形成一門獨立的學問。如果以)($( 年茨維

坦・ 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敘事學”這個術語的時間計算,迄今歷史尚不到 "# 年,但敘事學在短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迅猛發展,形成了以法國為中心, 輻射到世界各地的頗具生機的新學科。…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14, 2017 at 8:17am — No Comments

張愛玲·沈香屑第二爐香(一)

克荔門婷興奮地告訴我這一段故事的時候,我正在圖書館裏閱讀馬卡德耐爵士出使中國謁見乾隆的記載。那烏木長台;那影沈沈的書架子;那略帶一些冷香的書卷氣;那些大臣的奏章;那象牙簽,錦套子裏裝著的清代禮服五色圖版;那陰森幽寂的空氣,與克荔門婷這愛爾蘭女孩子不甚諧和。…

Continue

Added by A'Lessy on January 14, 2017 at 8:16am — No Comments

弗蘭克《追尋生命的意義》(22)

32 天使和惡魔

現在,我們要談的是俘虜心理反應的第三階段:重獲自由之後的心理。在此之前,我們且先考慮心理學家(尤其是曾在集中營裏呆過的心理學家)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集中營警衛的心理結構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同樣是有血有肉的人,怎麽可能像許多俘虜所說的那樣,用盡各種殘酷手段來淩虐別人?任何人一旦聽到這樣的指控,且一旦相信這種事的確發生,就不能不問,這一切由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怎麽可能發生的。如果要給這個問題一個簡單明了的答覆,就不能不先指出幾個事實:

第一、警衛中有幾名是虐待狂,而且是醫學臨床上純粹的虐待狂。

第二、一旦有必要組成一支真正嚴格的警衛隊,這些虐待狂一定入選。…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January 14, 2017 at 8:16am — No Comments

周其仁:城市化的下一程 5

第四條,分工一提高危險就增加,因為技術一進步,需求一變化,有些分工就會死掉,分子就沒有用,所以分工程度越高,它的結構是非常脆弱的。所以現在看集聚裏要講一個結構,單一的元素湊到一起難以持久,紡織城不行,鋼鐵城不行,汽車城看也不行了,什麽城是行的呢?綜合性的城,什麽都有一點,這個不行那個又冒出來,這個不行那個又起來。

 所以為什麽很多學生留在北、上、廣不肯走?有一個道理,這個地方技術進步再加快,一腳踩空還容易找到下一家,小地方一腳踩空就沒有下一家了,風險程度大大提高,算進來以後城市房價就顯得不那麽貴了。因為找不到工作的更貴,不知道下一個專業在什麽地方,那個東西更貴。…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January 14, 2017 at 8:10am — No Comments

行者阿保· 爪哇島來的合約工

蘇門答臘蘇北省的橡膠種植園,割膠工人都是爪哇合約工(contract)。說是合約,其實是終生,因為他們都是全家大小一起從爪哇島「移民」來的。公司有宿舍給他們「落户」,為他們的子女辦免費學校,還有免費醫療。

通常一提到「出糧」,誰都知道是領工資,領薪水吧!可是在種植園,出糧除了領到一些現錢以外,還真有糧食「出」的,也就是有米派。割膠工人的工資並不多,可是公司每月會安人口發米糧給工人,還有醎魚、食油,甚至白糖、肥皂等,每季還有布料派。總之,讓你有最基本的吃穿用,使你死心塌地為公司割一輩子橡膠。到工人退休時,子女早已長大成家,早成了蘇島人了,想都不會想回那貧困的爪哇島老家了。

 

一望無盡的橡膠種植園…

Continue

Added by Sogno Realtà on January 14, 2017 at 8:07am — No Comments

李君如:處理好“創新文化”的四個關系

我們今天特別需要形成一種創新文化。前不久,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在一些重要會議上多次提出互聯網創新問題。有關媒體來采訪我,希望就互聯網創新談些看法。我發表了一點意見,說:毋庸置疑,互聯網和互聯網創新非常重要。創新應該成為中國人的一種文化。所謂“創新文化”,就是要讓創新成為我們的一種文化氛圍,一種文化習俗,一種評價標準。與此同時,我說到,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講,要形成這樣一種創新文化,就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一是創新和務實的關系。中國人是很務實的,我們這個民族是很務實的,當然我們也有一些教條主義錯誤的,但畢竟不是主流,主流是務實的。實事求是是我們好的傳統。創新和務實本來在本質上不是對立的,務實是創新,創新是更好地務實,這兩個精神應該是統一的。但是,在務實的情況下,會因為務實而忽略超前發展的思路。務實有它的兩重性,有利於創新的務實,有時候也會忽略超前發展的思路,所以創新只有成為一種文化才能與務實更好地統一起來。…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14, 2017 at 8:07am — No Comments

程明琤《歲月邊緣》新年

十二月大地繁華盡滅。然而,隨著耶誕節的到來,天地間又迸發燦開著另一種色彩。美國民間,家家戶戶,都全心全意地投入他們的傳統──選購禮物、裝飾彩樹、懸掛松柏圈、點燃耶誕燈……,無論走到那裏,都有平安夜的音樂歌聲在響,長青樹的松香也到處彌漫。還有扮演的聖誕老公公,還有塑膠的雪人和麋鹿……,就在這紅紅綠綠熱熱鬧鬧的節慶年景裏,盡管我也像別人一樣地忙碌著,寂寞,卻不知什麽時候,像蛛絲網;一寸一寸地爬上心房的,在一個沒有人知道的角落,悄悄地織著另一幅歲暮年景──屬於中國的,無關十架馬槽的,遺落在奔波歲月之外的,我兒時的節慶。

記憶中歲末的中國年節,色彩一如耶誕,艷紅鮮綠,金碧輝煌。門楣上褪色的對聯又換上新的殷紅,迎接新歲的心靈裏,像紅紙上的鮮明字跡,寫著不變卻又恒新的希望和祝福:“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

Continue

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January 14, 2017 at 8:07am — No Comments

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解讀之八

經濟全球化形勢下,面對國家賦予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等建設任務,福建教育如何做大做強並走向國際化?

2015年底至2016年初,福建省首次編制教育對外開放發展規劃,提出了“教育綜合改革”和“教育對外開放”兩手抓,推動教育國際化發展。“十三五”期間,我省將進一步提升涉外辦學效益,提高來華留學質量和層次,健全出國留學服務體系,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需求,更好地服務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雙向留學事業發展更加注重“苦練內功”…




Continue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anuary 14, 2017 at 8:02am — No Comments

芥川龍之介·沼澤地

一個雨天的午後,我在某畫展的一個房間裏發現了一幅小油畫。說“發現”未免有些誇大,然而,惟獨這幅畫就像被遺忘了似的掛在光線最幽暗的角落裏,框子也簡陋不堪,所以這麽說也未嘗不可。記得標題是《沼澤地》,畫家不是什麽知名的人。畫面上也只畫著濁水、濕土以及地上叢生的草木。恐怕對一般的參觀者來說,是名副其實的不屑一顧吧。

而且奇怪的是,這位畫家盡管畫的是郁郁蔥蔥的草木,卻絲毫也沒有使用綠色。蘆葦、白楊和無花果樹,到處塗著混濁的黃色,就像潮濕的墻上一般晦暗的黃色。莫非這位畫家真的把草木看成這種顏色嗎?也許是出於其他偏好,故意加以誇張吧?——我站在這幅畫前面,一邊對它玩味,一邊不由得心裏冒出這樣的疑問。…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January 14, 2017 at 7:59am — No Comments

大江健三郎:同時代的遊戲(38)

第五信·寫神話與歷史者的一家 (四)…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January 14, 2017 at 7:55am — No Comments

李鋒·文化交流將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引擎

「一帶一路」沿線是世界上典型的多類型國家、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區域,加強文化交流有利於增強各方的文化認同感,推動各種文明互學互鑒,是促進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的有效方式。通過搭建多層次的文化交流平台,開展多領域的文化合作,有利於開闢一條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文化傳統、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開展平等合作、共享發展成果的有效途徑。



文化的影響力超越時空、跨越國界,是「一帶一路」的靈魂。加強文化交流,能使文明之花成為增進人民友誼的橋樑,推動人類進步的紐帶,維護世界和平的潤滑劑,促進「一帶一路」的美好願景早日實現。






聯通民心 促文化互學互鑒…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January 12, 2017 at 10:55pm — 1 Comment

曹衛東:赫爾德的1769之旅 下

在完成了人類歷史寫作和人類歷史資料匯編之後,還需要進一步挖掘人性的形成過程,以便在新的時代(也就是在現代)條件下更好地培養和發展人性。於是,一部涉及到人類心靈的歷史著作也就被赫爾德列入了寫作計劃,赫爾德稱之為《人類教育和基督教教育手冊》(Ein Buch zur menschlichen und christlichen Bildung),計劃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

1、人類對自我(肉體和靈魂)的認識。赫爾德指出,人類從內在到外在,每一個器官、每一種天賦都恰倒好處,不容缺失。人應當學會順其自然。這裏,赫爾德把盧梭的回歸自然奉為圭臬。…

Continue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January 12, 2017 at 10:54pm — No Comments

《沈石溪動物傳奇故事》の 刀疤豺母(下)

【14 刀疤豺母發出淒涼的長嘯,像是在訴說過去的悲慘遭遇】



我高舉雙手,面帶微笑,模仿豺的聲音輕柔地叫著。我緩慢地朝前移動,漸漸接近溪流邊的豺群。我不敢走得太急,以免它們起疑心。我知道,野生豺因為經常遭到人類的捕殺,所以對兩足行走的人類抱有戒備之心,即使面對曾經幫助過它們的人,它們也不會像狗遇見主人那般表現出親密無間的樣子。對豺來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當我離豺群越來越近時,刀疤豺母不時地用眼睛瞟我,我每向前跨出一步,它的耳朵就劇烈地顫動,顯示出內心的不安。…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anuary 12, 2017 at 10:53pm — No Comments

吳曉東:文學史家的“通識”與“情懷” 下

以廣義言,則能以言語表出思想感情者,皆為文學。然註重在動讀者之感情,必當使尋常皆可會解,是名純文學。而欲動人感情,其文詞不可不美。故文學雖與人之知意上皆有關系,而大端在美。(264—265頁)

這種對文學的理解,既與對西方百科全書的借鑒有關,也與新式學堂的教育體制相關。陳平原繼而進一步考察了黃人的作為教科書的《中國文學史》中所理解的文學範疇:“美為構成文學的最要素,文學而不美,猶無靈魂之肉體,蓋真為智所司,善為意所司,而美則屬於感情,故文學之實體可謂之感情雲。”(268頁)黃人所創制的文學史的範例之所以值得重視,是因為其中聚合了諸種現代性因素:在“文學”的界定中對“美”的維度的強調,現代哲學的康德意義上的知情意統一的理解模式,與大學機制的關聯,世界視野的建構,其中都肇始了現代文學史學科的諸種與發生學相關的問題。…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anuary 12, 2017 at 10:51pm — No Comments

鮑志成:對外開放歷史視野下的海洋意識 (上)

從地理區位看,中國自古就是陸海兼具的覆合型國家,西負亞歐內陸,東面汪洋大海,長江、黃河從西向東橫貫入海。中國東部大陸海岸帶和環中國海的島嶼、海域組合的海洋區域,自古便是沿海人民生存發展的空間。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廣袤的東海大陸架邊緣淺海區域,就是沿海先民往來交通、捕撈煮鹽之所,從而產生了原始海洋活動和海洋經濟,誕生了海洋情結和海洋意識。自先秦開始,中國人對海洋的探索就前赴後繼,波瀾壯闊,並伴隨著國家的興衰和對外開放的交替而呈現起伏、曲折、多變的發展軌跡。



一、我國對外開放的歷史發展軌跡



縱觀古今,我國的對外開放和交流經歷了一個反覆曲折的漫長演變歷程,從時代背景和開放特征來分析,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Continue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January 12, 2017 at 10:5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