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 Plus
  • Male
  • Beijing
  • China, mainland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TV Plus's Friends

  • Bir Tanem
  • Syota ElNido
  • Bayrut Alhabib
  • Eamman Habibatah
  • Chiron人馬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Gwadar 瓜達爾
  • Taklamakan
  • TASHKENT HOLIDAY
  • Zenkov
  • Kehtay Dream
  • Qyzylorda
  • ili 河

Gifts Received

Gift

TV Plus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TV Plus's Page

Latest Activity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展頻道欄目標志

"在我此次演講中,我將談論視覺生成媒體(visual generative…"
yesterday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展頻道欄目標志

"很多人認為我是媒體學者或者新媒體學者,但實際上,我是一名藝術家。我於1960年生於俄國莫斯科,在1981年隨父母移民到了美國紐約。從 14…"
Oct 10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展頻道欄目標志

"它們也不是數學家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的信息論所指的噪音,這是數字通信的一種破壞力量。所以這不是故障也不是噪音,它是人工生成的產物,可能是智能美學的產物。它是分佈式知識和分佈式願景。60多年前,由保羅·巴蘭(Paul Baran)在50年代末發明的未來互聯網協議建議將整個信息分解成組,以更可靠地從遙遠的網絡傳輸;將某物分解成隨機的部分,矛盾地確保了它的生存。 保羅·巴蘭在20世紀60年代首次發表了「封包交換」(packet…"
Oct 9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2011年《金鐘獎》最佳行腳節目主持人獎得主谢怡芬主播

"愛墾學術:日曲文創Moment(時代性) 日本歌曲《五番街のマリーへ》(中文常譯作《給第五大道的瑪麗》,讓人想起羅大佑1982年的《鹿港小鎮》)首次發表於1973年。 原唱者是日本Pedro & Capricious組合第二代主唱高橋真梨。 這首歌由阿久悠作詞、都倉俊一作曲,是1970年代日本代表性的抒情流行歌曲之一。 《五番街のマリーへ》是1970年代的作品,於 1973年 由日本音樂團體 ペドロ&カプリシャス(Pedro & Capricious)…"
Oct 5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2011年《金鐘獎》最佳行腳節目主持人獎得主谢怡芬主播

"以下是具體的時代特色分析: 一、1970年代日本的時代背景 經濟高速成長後的轉型期: 日本在1960年代經歷了高度經濟成長期(高度経済成長期),到了1970年代進入了所謂的「安定成長期」。雖然物質生活豐富起來,但社會上逐漸出現空虛、孤獨、都市疏離感等心理現象。1973年正逢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人開始反思高度成長所帶來的代價。 都市化與人口流動:…"
Oct 5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展頻道欄目標志

"但我認為人們也許能夠分佈在數萬億個連接中,雖然還不清楚,類似於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這就是讓網絡合成這些新圖像的原因。因此,這些圖像有目的地由AI驅動的Midjourney創建充滿碎片的場景,後來我意識到這可以作為談論AI的一種隱喻。所以,數字媒體的歷史,以及人類文明的整個歷史,迫切需要一個關於碎片的理論。一個分類體系將確立存在數十種類似的品類。因此,在這里你也看到了這種美麗的碎片,這種美麗的神經噪音,可以說是在牆上,有時形成書籍,有時形成衣櫃,但它們都是被組合在一起的碎片。當然,其他人曾經考慮過…"
Oct 4
TV Plus commented on Virunga's blog post 席勒、康德與AI:遊戲衝動與美學理性討論
"在人工智慧中,GAN代表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這是一種深度學習模型,由兩個神經網路——生成器(Generator)與判別器(Discrimina-tor)——彼此競爭,以產生新的、逼真的資料。生成器負責產生偽造資料,而判別器則試圖將其與真實資料區分開來。透過這種對抗過程,生成器逐漸學會產生高度逼真的輸出,例如影像、聲音或文字,與原始訓練資料相似。 GAN…"
Oct 2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展頻道欄目標志

"當然,如果要使你在深度神經網絡的訓練中被記住,首先得需要它被幸運地數字化,對吧?因此,某物必須被數字化,某物必須被捕捉,某物必須在可以從網絡上獲取,然後也許這個對象、這個人工制品,在計算機科學家下載網頁時會很幸運地被搜集到,被納入到神經網絡中。 我正在一個小鎮里一家過去四年都沒有游客參觀的小博物館里作畫,也許這幅畫很幸運,因為它出現在當地一張周末來訪的高中生情侶的自拍照背景中,但是旁邊的畫卻沒那麼幸運。是的,我們無論如何都會得到碎片,但也許碎片會比以前更多,比之前更為嚴格的人類記憶和更為殘酷的印…"
Sep 30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展頻道欄目標志

"所以,人工智能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好處。我們也知道,各國對人工智能可能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感到擔憂,並且在歐洲、美國和中國都在進行監管。看到中國處於領先地位的事實相當令人鼓舞。中國在監管人工智能方面采取了最激進的方式,這是一種好方式,可以相信技術的可能性………"
Sep 27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展頻道欄目標志

"AI是否使科幻作家職位消失?劉慈欣:AI取代人類不是悲劇~~近日,第十六屆華語科幻星雲獎在成都盛大啟幕。現場,主持人吳岩指出,人工智能正在迅猛發展,並向嘉賓提出「AI是否正在使科幻作家這一職業消失」的尖銳問題。對此,劉慈欣回應稱,自己是以一種「科幻的思維方式」看待這一問題。 劉慈欣談到,從技術角度看,AI的創作基於海量數據與概率算法,而人類作家同樣依賴記憶與經驗構成的「內在數據庫」。…"
Sep 25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展頻道欄目標志

"愛墾學術《封神》:從廟堂到銀幕,千年不老的文化奇蹟 如果要挑一個中國故事,既能滿足歷史的厚重感,又能激發想像的奇幻感,還能源源不斷轉化成戲曲、小說、年畫、電影、遊戲,支撐一條長長的文化產業鏈,那麼,《封神》絕對排得上號。 它的生命力,足足延續了六百多年——從古代的史傳與神話混融,到今天的影視大片與手遊,始終活在大眾文化的舞台上,從未真正淡出。一、天命與人心的永恆戲台 《封神》的原型故事,脫胎於商周之際的歷史與傳說:殷紂暴虐、周武伐紂,史實框架上織入了仙神妖魔的奇幻網絡。這…"
Sep 24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電影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文章是千古事?今天說這話,才是怪事呢。 今天的文字,一寫成就作古了。 遠的不說,短短14年前,女性博主(今天叫網紅囉),在網路上最頻密提及的藝人是: 張柏芝、范冰冰、楊冪、瓊瑤、謝霆鋒、趙薇、姚晨、周迅、林志玲、劉亦菲。 僅有謝霆鋒1個姓名為男性。 主角都没關注了,更别論其叙事, 今天,還有誰榜上有名呢? 真快,連“網紅”都成了可作歷史回顧的现象~~ 延續閱讀臉書討論"
Sep 12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2011年《金鐘獎》最佳行腳節目主持人獎得主谢怡芬主播

"嫣然·起跑點之外:AI世代的地圖新課題(上) 起跑線的焦慮:一代父母的心病 在家長群組裡,「贏在起跑點」大概是最常出現的關鍵詞。有的爸媽一邊抱怨補習費太貴,一邊又擔心孩子慢一步就會輸掉一生。這種焦慮,幾乎成了一代父母的共同語言。 但是,冷靜想一想:人生真的有一條「起跑線」嗎?即使有,AI時代到來後,那條線還存在嗎?   錯誤的地圖:努力卻迷路 想像一下,你正要開車去一個陌生城市,結果導航是十年前的版本。它告訴你前面有橋,但橋早已拆除;它說有捷徑,但其實已經變成死巷。即使你…"
Sep 8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2011年《金鐘獎》最佳行腳節目主持人獎得主谢怡芬主播

"嫣然·起跑點之外:AI世代的地圖新課題(下) 文化評論:安全幻覺的崩解 「贏在起跑點」與「找地圖焦慮」都是一種文化幻覺。…"
Sep 7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電影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愛墾學術:螢火之墓與和平的灰色記憶 八十年前的太平洋戰爭,留下了數不清的廢墟與傷痕。關於二戰的記憶,我們往往先看到被侵略國的抗戰史詩,接著是其民間的苦難故事。至於戰敗國裡無辜蒙難的百姓,他們的飢餓、流離與死亡,卻常被視線忽略。畢竟,在「敵我分明」的框架下,承認戰敗國平民的悲劇,不吐一句「自取滅亡」,似乎就成了一種政治上的不正確。 野阪昭如(1930-2015)著作的小說《螢火蟲之墓》(劇照見下圖)正是這種灰色記憶的化身。少年時親歷神戶大空襲、眼看妹妹因飢餓而死,他將懊悔化為文字。那不是歌頌,也不…"
Sep 6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電影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愛墾主張·錯失的焦慮:從布赫迪厄的「習態」理解 FOMO 的文化根源 在社交媒體高度滲透的時代,「Fear of missing out」(FOMO,錯失恐懼症)已經成為一個廣泛流行的心理現象。人們因為擔心錯過聚會、資訊或生活經歷,而不斷滑動螢幕,確認自己沒有被社會拋棄。然而,若僅將其視為個體的心理困境,便忽略了這種焦慮背後的社會結構與文化邏輯。 若我們從皮埃爾·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習態」(habitus)理論切入,便能看見 FOMO…"
Sep 5

TV Plus's Blog

愛墾APP·影劇與地方創生

Posted on May 20, 2025 at 3:00am 0 Comments

影劇《沙灘男孩》(Beach Boys,1997)在日本以外地區,如韓國和台灣,盡管其影響主要停留在文化層面,但確實對兩地的地方創生實踐和「回歸自然」、「逃離都市」的潮流產生了一定的刺激和啟發。以下是它在韓國與台灣地方創生中的潛在影響及相關案例:

1.韓國的地方創生與《沙灘男孩》的影響

(1)文化氛圍與青年回鄉潮流…

Continue

李彦宏:DeepSeek非萬能;幻覺率高尤叫人憂慮

Posted on April 25, 2025 at 5:00pm 0 Comments

2025年4月25日,百度在武漢舉行Create 2025百度AI開發者大會,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就「模型的世界,應用的天下」主題發表了近60分鐘的演講。



百度創建人李彥宏稱百度各業務線都在積極接入Deep-Seek的模型,文小言、百度搜索、百度地圖等都接入了DeepSeek滿血版,在很多內外部應用場景都產生了非常不錯的效果,但他同時強調「DeepSeek也不是萬能的」。…

Continue

劉釗:數字人文拓展諸多新概念 下

Posted on March 13, 2025 at 11:00am 0 Comments

另一個案例是2024年2月,谷歌旗下的DeepMind發佈了一個根據互聯網視頻訓練的基礎世界模型——Genie(精靈),可從合成圖像、照片、草圖生成多種動作可控的環境。2024年底推出的新一代世界模型Genie2,則可根據一張圖生成可供人類或AI智能體游玩的無限3D世界。這在考古發掘、歷史場景復原方面,有極為可觀的應用前景。

此外,AI在繪畫、音樂、詩歌、電影、舞蹈、雕塑等藝術領域也展現出強大能力。2018年,首件AI生成作品《埃德蒙·貝拉米肖像》就被佳士得以43.25萬美元拍出。

AI賦能古文字研究

再看筆者所熟悉的古文字研究領域,雖然我們是傳統得不能再傳統的人文學科,但近年來同樣可以看到明顯的AI賦能的進展。…

Continue

劉釗:數字人文拓展諸多新概念 上

Posted on March 2, 2025 at 11:00am 0 Comments

說到AI,先要提到數字人文。計算機技術應用於人文社科研究,可以追溯到1949年。當時,意大利耶穌會神父羅伯特·布薩率團隊用IBM計算機花費了30年左右,到1980年編成了56卷百科全書式的托馬斯著作索引。20世紀末,美國的一些研究機構開始使用數字人文,到2024年《數字人文指南》一書誕生,這個名稱正式確定。

目前,國際上的數字人文機構已有200多家,中國有70多家數字人文專門研究機構,另有30多家高校機構也積極開展數字人文交叉研究。…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