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st Studio
  • 彭亨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Host Studio's Friends

  • Host Workshop
  • INGENIUM
  • Suyuu
  • Ashgabat
  • Taklamakan
  • SRESCO
  • TASHKENT HOLIDAY
  • ucun estutum
  • Zenkov
  • ili 河
  • 中砂礁群
  • Macclesfield
  • Scarborough 黃岩
  • Spratly Island
  • 馬厩 儺淄

Gifts Received

Gift

Host Studio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Host Studio's Page

Latest Activity

Rajang 左岸 commented on Host Studio's photo
14 hours ago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熊沐清·比較認知詩學的理論建構(下)

二是文學的認知研究與非認知研究的比較。一般的文學原理討論或作品分析不會像認知研究那樣自覺、充分地考慮認知問題,也不會運用認知的理論、觀點和方法進行相關研究。因此,對文學的認知研究與非認知研究進行比較,可以更為清晰地表現出文學認知研究的特點和學術價值。以認知現實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比較為例,傳統的現實主義觀念多是針對作家和作品而言,很少關注讀者,但提出「認知現實主義」的特羅辛科則認為,不能忽略讀者的認知活動。就「真實」這一命題而言,傳統現實主義主張「真實地描繪事物的現象」,因此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什麼東西使得一個虛構文本成為現實主義的?」但認知現實主義卻這樣發問:「什麼東西使得這個虛構文本對讀者來說似乎是現實主義的?」在認知現實主義看來,任何虛構性文本因為其虛構性,所以本質上並不是「現實」的,但它卻有可能在讀者的認知中顯得是「現實」的,所謂「現實主義」指的就是這種認知效果。三是對比較研究的對象進行認知分析,即在具體的比較研究中運用認知科學相關理論和觀點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討論,從認知的角度挖掘文學作品潛在的藝術特征。例如,一般認為,奧斯丁不太在意環境的呈現,那麼將她與其他差不多同時代的英國作家…See More
Sep 12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熊沐清·比較認知詩學的理論建構(中)

拓展詩學研究方法比較認知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三種,即細讀、實驗和調查(如問卷、訪談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認知詩學的「細讀」並不完全等同於新批評及一般所說的細讀,它強調語言學特別是文體學的語言導引作用和認知分析的必要性與目的性。比如分析簡·奧斯丁小說的人物對話,認知詩學要求借用語言學、文體學等工具去細品、推敲文本給予的線索,進而通過認知分析發掘文本內涵。…See More
Sep 9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熊沐清·比較認知詩學的理論建構(上)

認知詩學醞釀於20世紀70年代,21世紀以來發展日益迅猛。彼得·斯托克維爾在《認知詩學導論》中說:隨著認知語言學、認知心理學和文學批評等認知研究的迅猛發展,認知詩學也獲得了新的理論動力,「正在走向快樂自信的黎明」。在中國,文學的認知研究最初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而引起學界關注,近年來也引發了許多文學研究者的興趣。堅守比較立場…See More
Sep 7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李紀舍·物質、關係與詩學(下)

總結 relation 這一概念,李老師提到,當今批判理論強調哲學認識論與身份政治的二元性,但 Glissant 的行文方式、思考軌跡之下,identity 更是 “equal”and“open”的實踐場域,二元化的區分應朝向縮⼩差距、逐漸合一的方式,增進本體與本體之間共在的機會,這是 Glissant 面對他身上被迫烙下的身份政治的思索痕跡。 李老師與我們分享的第三個概念為「不透明性」,這一概念對日後新物質主義產生影響,亦是 Glissant 的重要貢獻。Glissant 以兩種面向詮釋不透明性,(一)、以森林景觀的視角,是具有非穿透性、有質量、且對人類生活造成影響;(二)、對黑人來說,不透明性是透過白人視角來看黑人的結果,另一方面,黑人意識到自身生存困境的無法表達,也是不透明性的深層解釋。從地理到人類個體,足見 Glissant 的思考脈絡,其中「理解他者的欲望」昭然若揭,這裡的他者,可以是地景、亦或相異種族的個體,無論對象為何,「理解」的企圖即是不透明性的概 念核心。 李老師進一步以 Glissant…See More
Aug 31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李紀舍·物質、關係與詩學(中)

Glissant 延續德勒茲的根莖(rhizome)概念,以根莖作為想像方式,提供加勒比海人身份課題的思考方向。如同植物在土底下錯綜複雜的連結、在空氣中透過花粉與果實等隨機的媒介傳播,各種交雜的可能性都同時存在,Glissant以此談論祖先們的遷移,並非猶太人的離散(diaspora),亦非以種族為本的國族主義。 藉由“errantry”,肯認(歷史上)錯誤必然存在,但並不因錯誤而逃避存在的事實,這是 Glissant 談論加勒比海集體歷史的方式,亦藉此活化了德勒茲的根莖概念。 第三個討論方向為 “French”,Glissant 將世界語言分為三種:(一)、不涵納殖民性的語言,例如中文、印地語;(二)、部分歐洲國家的語言,強調大陸性思考且未曾與世界上的他者進行複雜的歷史交融,例:德語;(三)、充滿殖民歷史, 語言本身即經由歷史操作而成,例:西班牙語、英語、法語等。其中,第三類語 言經由國家領土的擴張,納⼊更多落實該語言的被殖民者,這一語言操作, Glissant 認為即是關係的發生。Glissant 認為,他藉由法語論述、寫作的行為本身,…See More
Aug 29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李紀舍·物質、關係與詩學(上)

講題:物質、關係與詩學 主講人:李紀舍(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兼與談人:涂銘宏(淡江大學英文學系副教授) 側記:阮芳郁(台大台文所碩⼠班生) 閱讀文本: Édouard Glissant. "Paths," "Theories," and "Poetics," Poetics of Relation. (pp. 89-210) 時間:2022年 5 月 21 日 地點:台大台文所國青 324 教室 本場活動由李紀舍老師導讀。 李老師介紹本書作者後,從歷史的概念談這本書的核心理念,他提到:Glissant 在書籍開頭爬梳了自身歷史,認為個人歷史即代表龐大歷史,尤其西方殖民對個人所造成的影響,深深形構了個人史。其中包括殖民者掠奪了非洲人、使之成為黑奴,以之替換掉中南美洲的原住民,在被殖民地上耕種、勞役,使非洲人及其後裔被迫成為當地住民。 李老師提到,值得注意的是 Glissant 自身的批判文化政治立場:相對於同為馬提尼克出身的政治學者 Aimé Césaire ,Césaire 接受早期的法國殖民歷史體制,傾向法國與黑人回歸運動;但是…See More
Aug 28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王海東:”蝴蝶夢”與”甲蟲盒”之喻—莊子和維特根斯坦論意識難題(6)

而維特根斯坦則傾向於提供一種新知識,以期解決哲學問題。對真理的追求,對知識的渴望,維特根斯坦無比強烈,甚於莊子;但對自由和幸福的關照,莊子更是樂而忘返,不知老之將至。在對人類命運的同情和探索上,二人都飽含悲憫之情,竭力而爲,希望構建一個有意義而富含生趣的世界,這一點偉大的宗教家與哲學家都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對意識的探究中,從知識論而言,莊子沒有像維特根斯坦那樣提供具體的知識,這是時代之困,不能苛責莊子,即便是時下,“意識”依然是一個沒有解決的謎。儘管各種主義層出不窮,行爲主義、功能主義、同一論、取消主義,或是二元論與泛心論,都未能給出“定論”。莊子在道論的視野里,爲意識留有餘地,而其空靈的體悟近佛,可爲同一論和取消主義提供更妙的思路,即意識和心靈並不需還原爲物質,或者取消,而是一種“空性”的在場。維特根斯坦所供給的新知識,爲心智哲學的興盛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燃料”。概覽當今心智哲學的戰場,新起的神秘主義,因其包容性而別具氣象。麥金的神秘主義綜合唯物主義和二元論觀點,即“同意二元論的意識非空間本質的觀點,同時讚同唯物主義的心靈是物質以某種方式得到的思想”(麥金,第100頁),提出我們永遠無…See More
Aug 26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王海東:”蝴蝶夢”與”甲蟲盒”之喻—莊子和維特根斯坦論意識難題(5)

於是,晚期維特根斯坦花費大量的精力研究”確定性”難題:我們是在什麼意義上談論”確定性”的?他通過思考和回應”摩爾命題”及”摩爾証明”,探索出整體主義的思路——世間事物的確定性是由整個體系決定的,通過對整體的綜觀,便可確定某個對象。(參見劉暢)而確定性本身並非一成不變,他用”河床之喻”來闡釋這種間於獨斷論和相對主義之間的相似論。他把生活世界比爲河流,而將“世界圖景”(軸心命題、常識、集體經驗和基本信念)比爲通道或河床。在我們這晝夜不捨的生活之流中,那些相對牢固的信念(即基礎信念)則在信念的河流中,扮演着河床的角色,而那些相對不太牢靠的信念,就相當於信念之流中不斷被衝刷變換的泥沙。正是河床使得河流得以可能,但河床身處激流,也在流變之中。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而言,自我和意識是存在的,但並不一定是固定的”實存”;他心也是可知的,但也不表明”他心”必定”實存”。當然,與語言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相比較,莊子是一種寓言式的表達,缺少嚴格的知識論證明,就連”印証”性的內在論述也極少。然而,匪夷所思的是莊子的境界甚高,不僅在世間法的層面上,認爲自我和意識的存在性,也承認他心可知,而且還能超拔到出世法,抵達佛教…See More
Aug 25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王海東:”蝴蝶夢”與”甲蟲盒”之喻—莊子和維特根斯坦論意識難題(4)

莊子筆下的“道”,乃一切的宗師,宇宙的本原,世間的最高主宰:“夫道,有情有信,無爲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爲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爲深,先天地生而不爲久,長於上古而不爲老。”(《莊子》,第102頁)不論在邏輯上,還是在時間上,“道”都具有優先性。宗於大道,方可擺脫已有價值觀的羈絆,“韲萬物而不爲義,澤及萬世而不爲仁,長於上古而不爲老,覆載天地、刻雕衆形而不爲巧”(同上,第117頁)。超拔之後,既無人爲設定的禮制集權,更無機心與技巧,而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樣態。如是而行,則近道,可得逍遙。與莊子的玄妙論述相比,維特根斯坦的論證,不僅明晰,而且更爲具體,也更充分。後期維特根斯坦,將每一個詞都置於相應的語言遊戲之中,根據具體的用法進行探討,表明語言的“意義即用法”(《維特根斯坦全集》第8卷,第111頁),而不是抽象地談論某個詞或者觀點。而所謂的”普遍性”,並不是一個”本質”,不過是一些相似性罷了,他稱之爲”家族相似性”。當然,他同樣反對相對主義,個體或每一事物皆有自身的特點,正如你的”牙痛”不同於我的”牙痛”,但這並不是説咱…See More
Aug 22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王海東:”蝴蝶夢”與”甲蟲盒”之喻——莊子和維特根斯坦論意識難題(3)

二、道、言與世界圖景:意識確定性的根據對於惠子的狡辯,莊子並沒有妥協,而是提供了另一種的思路:“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第279-280頁)這一簡短的回答包含着豐富的內容。他反問惠子,提這樣的問題,就説明他知道莊子的“心思”了,就已經表明“他心知”是可能的,不過是惠子還想得知莊子是怎樣知道魚之樂的?莊子坦言,在濠水的橋上就知道了,這是一個無須証明的回答。惠子肯定不會滿意莊子這“神秘”的答案,還是要問一個明白:爲什麼莊子在橋上就知道濠水中魚兒的快樂呢?顯然,這的確是一個需要詳細交代的問題。莊子的回答雖然包含着感覺、經驗和主體的公共性,以及常識與道的生存論之境域,但由於當時的知識論尚未形成,缺乏應有的明晰性,故而需要運用詮釋學的方法,梳理其潛藏於各處的思想,使其清晰化。他反駁惠子:當你問我怎麼知道魚之樂時,其實你就已經明白我知道了。貌似詭辯,其實不然。在當時的情景中,惠子通過觀察莊子的形態以及水里的遊魚,就能心領神會,不過是想知道——“莊子是怎麼知道魚之樂的”?可是,莊子不但沒有細説理由,卻説是“從濠水的橋上知道的”,於邏輯而言,難…See More
Aug 19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王海東:”蝴蝶夢”與”甲蟲盒”之喻——莊子和維特根斯坦論意識難題(2)

此喻隱藏着最古老的哲學之問——自我和意識的確定性問題。誰會懷疑自己的存在性問題?“我”是真實的存在嗎?會不會存於他者的夢中,卻自以爲存在呢?我的“意識”是真實的或者是“我”的嗎?莊子拋出驚人之語,並非故作高深,而是進入最深層的哲學探索——追問終極”自我”與道的存在問題。他所提供的方案是:放下我執,“吾喪我”——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秉持“齋心”,消除分別與差異,才能“齊物”——“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以清淨無染無別之心,觀照一切,方可“道通爲一”。(參見同上,第16-26頁)那個最爲本原的自我才會呈現出來。這一自我,莊子稱之爲真宰,與道相通相融,二而一也。確定自我之後,便能深入探索意識難題。同樣的難題,兩千年後西方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以另一種形式追問。他巧妙地在語言遊戲之中,以“疼痛”爲例研究詞的意義;當我們説”疼痛”一詞時,到底意味着什麼?一塊石頭會感到疼痛嗎?毫無疑問,人們會回答:“沒有”,因爲它沒有生命。在什麼情況下能夠將“疼痛”説成是“石頭的疼痛”?難道疼痛必定要有一個承受者?那麼這個所謂的“承受者”又是什麼呢?沒人會對着屍體説“他疼痛”,但若對着“植物人”,卻不敢如此下判斷了,…See More
Aug 15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王海東:”蝴蝶夢”與”甲蟲盒”之喻——莊子和維特根斯坦論意識難題(1)

內容提要:面對神秘的意識難題,歷來回應者頗多,而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先哲莊子就開啟了意識的探究之旅。他以妙喻“蝴蝶夢”闡釋意識之謎,旨在批判禮制文化,確立自然主義道論。而20世紀的語言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也曾致力於這類問題。他設想“甲蟲盒”的比喻,含攝語言、思維和對象於一體,以整體性的世界圖景確立意識的可知性。雖然二人相隔千年,相距遙遠,但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有着驚人的相似性,並對這一難題的解決提供了獨特而有益的思路。“意識”難題一直困擾着人類,至今沒有完備的答案,同時也是最具誘惑的問題。不論腦科學家,還是哲學家,都想一探究竟——這塊高度發達的”神經之肉”,到底是如何釀出”意識的美酒”來的?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中國,先哲莊子就開啟了意識的探究之旅。他以精闢的比喻“蝴蝶夢”,闡釋意識之謎,提供了生動有趣的解答。而20世紀的語言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也曾致力於這類問題,他預設”甲蟲盒”的比喻,將語言凸顯出來,並提供了極爲獨到的見解。雖然二人相隔千年,相距遙遠,但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有着驚人的相似性。本文嘗試勾勒出他們的相似性,以期爲意識問題提供更爲豐富的探索視域。一、”蝴蝶夢”和”甲蟲盒”之喻與其他物種不同…See More
Aug 12
Host Studio commented on Host Studio's photo
Thumbnail

Lois Greenfield:40 Years Of Dance 3

"ArvinTheAlien·當今的存在主義 作爲文化運動的存在主義已經成爲了歷史。但作爲一種哲學發展,存在主義帶來了新的常態,本真性的概念,以及理解“何爲人”的方式——這種方式是以一種後笛卡爾的思想,去將個人當作一個實際的,被體現的(embodied),在世(being-in-the-world)的存在。…"
Aug 6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蔣磊·“再地方化”与“詩性資本”———論消費時代的特産(7)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進一步闡發了資本對自身詩意的扼殺。與未來主義的詩歌主張不同,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所理解的抒情詩歌,理應是帶有反抗性的,是人們對於現實生活之外的另一個世界的幻想,是對大工業時代被物化世界的拒絶。在他看來,作爲工業産品的“物”與“詩意”是絶無關聯的,而被阿多諾所鄙棄的文化工業産品,也不過是政治意識形態操控下的娛樂工具而已,是毫無詩意可言的。然而,在阿多諾去世後的後工業時代,商品的生産與消費的形式卻出現了新的變化,所謂“資本主義的末日”並未如約而至,而在阿多諾眼中毫無詩意可言的大衆消費品,也逐漸被灌注了新的詩意,出現了新形式的“形而上學顯現”。在旅遊産業中,特産的種種“再地方化”的現象,微妙地體現了這種詩意的重建。在全球消費時代,那些被“去地方化”的特産,都普遍地被打上了“消費品”的烙印,然而十分吊詭的是,無論是特産的生産者、銷售者,還是購買者,似乎都傾向於掩藏或抹去特産作爲消費品的特徵,使之“去商品化”,從而恢複其勞動産品的“物性”。對於旅遊者來説,旅行應該是羅曼蒂克的,是一場日常生活之外的夢,因而旅行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購買特産,就成爲夢的載體…See More
Aug 2
Host Studio posted a blog post

蔣磊·“再地方化”与“詩性資本”———論消費時代的特産(6)

3“新特産”的生産現代工業文明在將“地方傳統”裹挾進商品製造的過程中,同時也在生産工業時代所特有的地方性産品,即“新特産”。“新特産”並不以地方傳統文化爲招徠顧客的標誌,相反,“新特産”所努力突出的是其“新”“先進”或“高檔”等特點,從而使産地或銷售地成爲體現商品價值的標誌如手表的“上海牌”,或者成爲旅遊者的朝聖之地如“馬桶蓋”的日本。對於赴日或赴歐大肆購物的旅遊者來説,擁有秋葉原電器街的東京和擁有老佛爺百貨的巴黎成爲購買消費品的聖地,他們樂於在此尋求海外購物的愉悅感,即便他們在這些地方買到的商品未必都是純粹的“日本造”或“法國造”———實際上,在全球産業一體化的時代,這種“純粹”已很難實現,恰恰是因爲這些商品所擺放的位置,決定了它們的獨特性。或許,一位旅遊者會驚訝地發現他從日本帶回的電飯鍋不過是中國福建的代工廠貼牌製造,但這似乎並不妨礙電飯鍋實現其獨特的消費價值,因爲它的銷售地———東京秋葉原,決定了商品的品質魅力。因此,反過來説,東京也憑藉其“新特産”的售賣而揚名,實現了全球消費時代的“再地方化”。值得注意的是,特産的“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並非歷時性的關係。在上述幾種情形中,“…See More
Jul 29

Host Studio's Photos

  • Add Photos
  • View All

Host Studio's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

Host Studio's Blog

熊沐清·比較認知詩學的理論建構(下)

Posted on September 4, 2023 at 9:30pm 0 Comments

二是文學的認知研究與非認知研究的比較。一般的文學原理討論或作品分析不會像認知研究那樣自覺、充分地考慮認知問題,也不會運用認知的理論、觀點和方法進行相關研究。因此,對文學的認知研究與非認知研究進行比較,可以更為清晰地表現出文學認知研究的特點和學術價值。以認知現實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比較為例,傳統的現實主義觀念多是針對作家和作品而言,很少關注讀者,但提出「認知現實主義」的特羅辛科則認為,不能忽略讀者的認知活動。就「真實」這一命題而言,傳統現實主義主張「真實地描繪事物的現象」,因此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什麼東西使得一個虛構文本成為現實主義的?」但認知現實主義卻這樣發問:「什麼東西使得這個虛構文本對讀者來說似乎是現實主義的?」在認知現實主義看來,任何虛構性文本因為其虛構性,所以本質上並不是「現實」的,但它卻有可能在讀者的認知中顯得是「現實」的,所謂「現實主義」指的就是這種認知效果。…

Continue

熊沐清·比較認知詩學的理論建構(中)

Posted on September 4, 2023 at 8:30am 0 Comments

拓展詩學研究方法

比較認知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三種,即細讀、實驗和調查(如問卷、訪談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認知詩學的「細讀」並不完全等同於新批評及一般所說的細讀,它強調語言學特別是文體學的語言導引作用和認知分析的必要性與目的性。比如分析簡·奧斯丁小說的人物對話,認知詩學要求借用語言學、文體學等工具去細品、推敲文本給予的線索,進而通過認知分析發掘文本內涵。…



Continue

熊沐清·比較認知詩學的理論建構(上)

Posted on September 4, 2023 at 6:30am 0 Comments

認知詩學醞釀於20世紀70年代,21世紀以來發展日益迅猛。彼得·斯托克維爾在《認知詩學導論》中說:隨著認知語言學、認知心理學和文學批評等認知研究的迅猛發展,認知詩學也獲得了新的理論動力,「正在走向快樂自信的黎明」。在中國,文學的認知研究最初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而引起學界關注,近年來也引發了許多文學研究者的興趣。

堅守比較立場 依托認知理論…

Continue

李紀舍·物質、關係與詩學(下)

Posted on August 25, 2023 at 6:10pm 0 Comments

總結 relation 這一概念,李老師提到,當今批判理論強調哲學認識論與身份政治的二元性,但 Glissant 的行文方式、思考軌跡之下,identity 更是 “equal”and“open”的實踐場域,二元化的區分應朝向縮⼩差距、逐漸合一的方式,增進本體與本體之間共在的機會,這是 Glissant 面對他身上被迫烙下的身份政治的思索痕跡。



李老師與我們分享的第三個概念為「不透明性」,這一概念對日後新物質主義產生影響,亦是 Glissant 的重要貢獻。Glissant 以兩種面向詮釋不透明性,(一)、以森林景觀的視角,是具有非穿透性、有質量、且對人類生活造成影響;(二)、對黑人來說,不透明性是透過白人視角來看黑人的結果,另一方面,黑人意識到自身生存困境的無法表達,也是不透明性的深層解釋。從地理到人類個體,足見 Glissant…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