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maluang 三板頭·
  • Jemaluang, Johore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Jemaluang 三板頭·'s Friends

  • 朋豐 婆鳳
  • INGENIUM
  • Crna Gor
  • Suyuu
  • baku
  • Almaty 蘋果
  • 馬厩 儺淄
  • 等河水退去
  • Passion for Form
  • Virunga
  • 有格 台
  • Jambatan Tamparuli
  • 趁還來得及
  • Uta no kabe
  • 梭羅河畔

Gifts Received

Gift

Jemaluang 三板頭·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Jemaluang 三板頭·'s Page

Latest Activity

Jemaluang 三板頭·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12)[書目]

註:1 在台灣,practice 一詞一般會譯作「實際」,而 praxis 則譯作「實踐」。本文按台灣譯法。 參考文獻 許楓萱(2009)。《變色龍教師探尋之旅 ─一位高中教師實踐 A/r/tography 的敘說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台灣。 歐用生(2010)。《課程研究新視野》。台北,台灣:師大書苑。Aoki, T. T. (2005). Curriculum in a new key: The collected works of Ted T. Aoki (W. F. Pinar & L. Irwin, Ed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Connelly, F. M. (2009). Bridges from then to now and from them to us: Narrative threads on  the landscape of “the practical.” In E. C. Short & L. J. Waks (Eds.), Leaders in…See More
Feb 27
Jemaluang 三板頭·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11)

結 語過去教師一直被視為「研究者」,後來又被期待為「藝術家」,最近更有 A/r/t 的概念,強調教師游移於研究者/藝術家/教育者的角色之間,進行研究、教學和創作,由此將理論、實踐和創造結合起來。詩性智慧和 A/r/t 都是後現代課程研究的概念,放棄傳統認識論或方法論的典範,轉而重視存有論和詮釋學、美學、藝術的觀點,探討理論與實際的辯證關係,期待教師在自我研究、生活探究或實踐者的研究中,將課程理論化,以發展自己的實踐智慧。本文主要從理論、實際及其辯證關係的觀點,探討詩性智慧和 A/r/t 的概念及其內涵,並由此提出存有論的辯證觀,以作教師課程理論化的另一途徑。但由於這個議題十分複雜,本文只能提出原則性的論述,具體內容的部分仍待繼續深化。茲提出下列問題,以作後續研究的參考。第一,詩性智慧、A/r/t 和存有論的辯證觀強調非理性的思考方式,企圖批判並補充理性思考的不足,探討人類經驗中的靈性、神祕、美學、個人和人際層面,並將詮釋結果或靈性經驗用詩性的、精緻的方式表現出來。但每一種研究方法都是一種「看見」世界的方式,而看見的方式亦是看不見的方式(Eisner,…See More
Feb 25
Jemaluang 三板頭·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10)

這種存有論的辯證觀超越批判教育學的辯證觀,不將辯證化約為認識論的形式,而只是理性的理解工具;亦不將辯證視為只是受普同法則約制的方法論,而使辯證變成僵化的意識形態。存有論的辯證並非從方法論開始,它始於人類存在的事實,和影響這些事實的社會、歷史因素。這種辯證觀不重視複雜的理論的術語,而用肉體特質的語言,用感動心和靈的語言,用有感情的、思想的和歷史感的語言,在現場中實踐,說出我們的鬥爭和努力,走出是甚麼(what is)的限制,邁向可以怎麼樣(what could be)的論述。存有論的辯證與歷史的時刻常在,與活生生的人對社會存有的鬥爭一起轉變,將辯證的認知視為參與生活的手段或一種生活方式。這時,教師不僅是A/r/t,亦成為辯證者,成為實踐的哲學家。 正如 Guyas(2008)所說,「理論、實際、哲學和生活結合成新的意識」(p. 26),超越了主觀和客觀的二分,將辯證的關係具體化。這時,理論和實際產生多元的辯證,如 Deleuze 說:「實際是從一個理論到另一個理論的接力,而理論是從一個實際到另一個實際的接力,如果沒有遭遇到障礙,理論不可能發展,而突破這個障礙需要實際」(引自 Roy,…See More
Feb 19
Jemaluang 三板頭·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9)

在這時刻,數學的學習就像是一種沉思的實際,亦是一種存有,就像畫家沉醉於樹林的寫生時,他感覺到不是他在畫樹木,反而是樹木在看他(Montgomery-Whicher, 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 25 2005)。如 Morris(2008)說的,作曲家並沒有作曲,並沒有告訴曲要怎麼譜,而是曲譜引導作曲家,而創作出優美的譜曲。教師或研究者亦是讓文字引導他,文字自己走進研究報告來,增益自己的實踐智慧。所以不僅師生在學習數學,數學亦和人類對話,學習畢氏定理不是在記憶公式,並正確回答考試問題,而在理解其方式、相關、互賴、徵兆和豐富性。在這種學習的沉思感中,「學科的學習同時亦是精神的、靈性的鍛鍊」(Jardine, Friesen, & Clifford, 2006, p. xi),超越了認識論的議題,朝向存有論,在存有論的辯證裏,認識論和存有論是整合在一起的。課程理論亦是一種冥想的或沉思的反省,或如…See More
Feb 15
Jemaluang 三板頭·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8)

A/r/t 的研究者 Guyas(2008)是一位攝影家和學者,從小生長於芬蘭的小島,由於親海、愛海,流動的水成為她攝影、研究的主題和隱喻。她說,當她專注於攝影機,捕捉美的瞬間時,雖然將自己與周遭環境抽離,仍感覺到自己存在,隨時準備應變。水讓她充滿生氣,水的流動感動了她,隨着流動的水,將自己的視覺、攝影機和周遭環境關聯起來,聚焦於類型、動作、顏色、味道和節奏的變化。這種整全的覺醒形塑了她的哲學,教導她關於自我、存有論和認識論,這不是文字可以描述的。她這樣寫着:「我回到水的場域和聲音,以求舒適、智慧和引導,水是我的老朋友和導師,治療我的傷,激發我的精神,我感受、觀察和分析這種感覺,雖然找不到答案,卻慢慢朝向寧靜,並積極的靜止,協助我超越認知去思考」(Guyas, 2008, p. 27)。她說,這時她「發現了自我,自己真實的本性」。 後來她移居美國俄亥俄州,那裏沒有海和水的生活讓她不自在,但在沉思的文字書寫和創意的攝影書寫中,她對自己有了新的理解。藝術減少機械的成分,破壞先入24…See More
Feb 13
Jemaluang 三板頭·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7)

由此觀之,探究實際就是在研究自我(Leggo, 2008)。A/r/t 可以說是自我塑像(self-portraiture),是在呈現和反省個人的生活,以獲得新的洞見和理解;就像大部分塑像(或藝術品)都是自我塑像,研究亦是研究者透過被研究者雕塑自己的畫像,藝術、研究和教學彼此互相包含,都是生命、自傳俗民誌和自我塑像的一部分。自我研究是一種表演、自我定義、自我展現、自我探究,在參與自傳、故事的書寫;生活在自傳中尋找創造的活力,用新的方式書寫自己,將別人書寫的我加以重寫,超越邊界、疆界和限制,試驗不同的文本形式,展現不同的聲音。但 A/r/t 的研究者強調,探究實際不僅在研究自我,更在探究與他人關係中的自我,而了解自我就進入了社會過程,人被映射出來後才了解自己(Leggo, 2008)。在人想像的核心中有將自己放入社群的需求,但不想被社群淹沒,希望在社群生活中發展自己的個性,這是在說故事中才能完成的。因此自傳是個人的亦是公共的,寫自傳是為了與他人關聯;實踐者本位的研究是自我的亦是實際者的社群。A/r/t…See More
Feb 12
Jemaluang 三板頭·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6)

A/r/t 特別注意到游移的空間,在此,語言、影像、物體、情境、空間和時間同時發揮作用,意義亦由此產生。Irwin & Springgay(2008)認為,這種方法論的思考正是Deleuze & Guattari 所說的地下莖(引自 Roy, 2003),地下莖的每一分支在彈性的動態關係中流動地組合,富有變化,或反常地突變,意義和理解不再是從一個原生點呈現出來,而是複雜的、關係性的、意外的。地下莖活化了游移的空間,邀請教師去探討藝術創作、研究和教學的縫隙,這個空間成為社會、文化和自然的轉型場域,成為圍繞着主體、主體間的地方,讓主體由維持均衡和整體的保守力量,轉向生成和對未來的開放。地下莖和游移打破二元論,不只是身體的位置或物體的移動,而是一個過程,一種移動和意義的易位(displacement)。 A/r/t…See More
Feb 10
Jemaluang 三板頭·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5)

由此可知,詩性智慧的課程理論化是詮釋探究的一種形式,擺脫過去實徵主義、理性/技術/實驗典範的課程研究,從實徵的走向靈性的、哲學的和現象學的,建立教育、課程研究的「多元典範」,將被排除於知識生產過程的教師和行動者納入研究和革新的過程,同時讓教師檢討自己的知覺、形象、理解、脈絡、行為和關係,考驗自己生產的知識,覺醒隱藏於其中的常識或神話,以超越常識的觀點,再宣稱教師研究的合法性。如此,理論並非靜態的分析概念,不只是邏輯的理性思考,而是理念的不斷更新,使課程理論產生新的可能性。教師不僅應用理論,還要利用想像的經驗,質疑、反省這些經驗,由此詮釋理論,超越課程和教學理論的限制,走出巨型的敘說(metanarratives),走向多元的可能性和故事的世界,讓課程和教學理論回到教師和學生身上。 這亦是 A/r/t 的重要主張。A/r/t…See More
Feb 9
Jemaluang 三板頭·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4)

實踐智慧是一種道德的知識,而且是以自我認識為起點的道德實踐,是一種知性之德,亦是培養其他德行的先備條件,不僅要有對特定性的回應的知覺,還要有知性的洞察力,以作明智的判斷,更要有道德的德性,以採取明智的行動,才能在不同的良善中,依相對的重要性作決定,這亦是實際-詮釋典範和批判-解放的研究典範所強調的。實踐智慧強調教師在特定的情境中,集體慎思並做決定,當然可達成精緻的教學。但 Eisner(2005)認為,重視現場實踐的重要性會讓教師心態趨於謹慎,較不易突破,尤其是它比較缺少藝術、美學的視野。Eisner(2002,…See More
Feb 7
Jemaluang 三板頭·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3)

這種詩性智慧的課程理論化引起許多迴響和批判,Macdonald(1988)和 Pinar (1988)雖使用詩性智慧這個概念,但只把它視為一種雄辯的語言和優雅的理念,並沒有深入探討其內涵,因而窄化了它的潛能(Holland & Garman, 2008)。後來 Kesson(1999)、M. A. Dol(2000)、Haggerson(2000)和 Holland & Garman(2008)等加以充實、衍伸,其概念和內涵才漸漸豐富。詩性智慧是由神話(故事)(mythos)和創造(poiein)組成,神話是知識的來源,而創造則是知識表達的方式。Kesson 強調,詩性智慧是人類經驗的內隱層面,如人類基本的感情、同理心、想像和反省生活意義及目的等能力。M. A. Doll 強調詩性智慧的存有論脈絡,將其靈性的、詩性的、自傳的層面加以科際整合地應用。Haggerson…See More
Feb 6
Jemaluang 三板頭·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2)

詩性智慧的課程理論化 過去有關課程理論、實際及其辯證關係的研究主要有兩種典範,即科學典範和批判典範(Macdonald, 1988)。科學典範認為理論和實際是二元的,它視理論為一組將在實徵研究中試驗的假設,以驗證理論是否和實際相符;這個過程是價值中立的,強調控制和預測。批判典範則批評科學典範宣稱的價值中立的虛偽性,強調理論和實際間的辯證,而批判(critique)正是辯證的核心。如 Giroux(1999)認為辯證是對推理和行動的批判形式,對在界定人存在的性質時所產生的對立和解決方法加以批判,將利益放入知識的形成和創造過程中。批判理論強調社會、歷史、社群和個人經驗間的關係,澄清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意義,採取行動以改變壓制的情境,將人從壓制中解放。這兩種觀點都有其局限。Macdonald(1988)批評,它們都將實際視為基本變項,而理論則為人類活動服務的工具性基模,是獨立於生活經驗之外的方法或規則,這些研究者都偏重認識論的系統,忽視了理解和詮釋世界的存有論過程。Macdonald…See More
Feb 2
Jemaluang 三板頭·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1)

過去,教師在課程理論化方面多採取認識論或方法論的觀點,結果課程理論無法與實際產生辯證關係,教師亦不能發展自己的實踐智慧。最近詩性智慧和 A/r/t 的概念企圖依據存有論的典範,從詮釋學、美學和藝術的觀點,探討教師課程理論化的新途徑。本文主要探討詩性智慧和 A/r/t 的概念及其內涵,並由此提出存有論的辯證觀,以作教師課程理論化的另一途徑。在「語言學轉向」、「再現的危機」等思潮影響下,課程研究領域興起了一股自我研究(self-study)的風潮,強調課程研究者用自己的聲音說自己的故事,以生產自己的知識(Pinnegar & Hamilton, 2009)。早在 20 世紀 70 年代,Stenhouse(1975)就有系統地進行這方面的探討,率先提出「教師即研究者」(teacher-as-researcher)的理念,強調教師要進行行動研究,以自己的「課程實際」為探討和研究的場域,在實踐(praxis)中反省和批判,由此覺醒課程理論,扮演課程理論家的角色。這就是教師的課程理論化(curriculum theorizing),也就是教師如何讓課程理論和實際(practice)1…See More
Jan 28
Jemaluang 三板頭· posted a blog post

徐賁:當今中國犬儒社會文化的困境與出路(8)(完结篇)

18、您說犬儒文化並不是一個沒有出路的困境,出路在哪兒?出路需要關心這個問題的眾人一起去尋找,我自己覺得,還得從啟蒙的基礎工作開始,這就少不了知識分子們的努力。他們的學問不應該只在於各自的學科專業,還應該有公共問題的意識和關心。不幸的是,當下“公共知識分子”成為一個罵人的話,這是社會犬儒化、愚昧化的一個表征。我從自己的文化啟蒙工作中總結了這樣三個方面,它們也構成了本書三個部分的基本內容。第一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社會文化的改善,包括重視社會文化中的信仰缺失、信任危機和普遍存在的犬儒主義影響。政治、社會和文化的改善要求人們切實看到存在的問題,不掩飾不回避。這就需要說真話,讓真實、誠實、公開、公平、公正真正成為指導政治運作、社會生活、人際交往的道德倫理原則,讓民主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See More
Jun 7, 2022
Jemaluang 三板頭· posted a blog post

徐賁:當今中國犬儒社會文化的困境與出路(7)

15、如果說“犬儒”的出發點是為了自保,那麽這一做法最終是否能讓人收獲幸福?自保是人最低程度的生存需要,不是幸福。17世紀英國思想家霍布斯把保全生命看成是人最根本的需要,他自己一生都處於不安和恐懼之中,他的情緒反應在他的“自保”說中。犬儒主義經常是人不斷被傷害,卻又始終無力抵抗,終於徹底無望和放棄的結果。犬儒主義者始終處於一種莫名的不安與焦慮之中,這種不安與焦慮讓犬儒主義者在慢性的不幸福中艱難度日。犬儒主義的特征是不拒絕的理解、不反抗的清醒、不認同的接受,都是不能有能動的行動。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在他的《倫理學》中指出,“幸福”不是一種靜止的狀態,而是一種進行中的生活方式,一種以德行為目的的行為:“幸福是一種完全合乎德行的現實活動”。他說,許多人“以生活享受為滿足”,更有許多人過著“很明顯是一種奴性的生活,然而,卻顯得滿有道理”。自保的安全感是奴性的安全感,不應該成為我們今天的幸福樣本。16、您在書中提及人和人之間的“禮物關係”,它是破除犬儒的一劑良藥嗎?我是在談愛情和婚姻的功利主義時說到“禮物關係”的。迪克·基耶斯(Dick Keyes)在《看穿犬儒主義》(Seeing…See More
Jun 5, 2022
Jemaluang 三板頭· posted a blog post

徐賁:當今中國犬儒社會文化的困境與出路(6)

12、您有一個觀點,“不相信”對“犬儒”來說是一個動機,也是一個結果,它存在一個互為因果的關係?凱爾德維爾(Wilber W. Caldwell), 在Cynicism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American…See More
Jun 4, 2022
Jemaluang 三板頭· posted a blog post

徐賁:當今中國犬儒社會文化的困境與出路(5)

9、在不能擺脫犬儒主義困擾的國家里,愛國主義會以什麽樣的方式來表現?有兩種常見的表現,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在“玩”愛國主義。…See More
Jun 2, 2022

Jemaluang 三板頭·'s Blog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12)[書目]

Posted on February 12, 2023 at 4:00am 0 Comments

註:

1 在台灣,practice 一詞一般會譯作「實際」,而 praxis 則譯作「實踐」。本文按台灣譯法。



參考文獻



許楓萱(2009)。《變色龍教師探尋之旅 ─一位高中教師實踐 A/r/tography 的敘說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台灣。



歐用生(2010)。《課程研究新視野》。台北,台灣:師大書苑。

Aoki, T. T. (2005). Curriculum in a new key: The collected works of Ted T. Aoki (W. F. Pinar & L. Irwin, Eds.). Mahwah, NJ:…

Continue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11)

Posted on January 27, 2023 at 5:30am 0 Comments

結 語

過去教師一直被視為「研究者」,後來又被期待為「藝術家」,最近更有 A/r/t 的概念,強調教師游移於研究者/藝術家/教育者的角色之間,進行研究、教學和創作,由此將理論、實踐和創造結合起來。詩性智慧和 A/r/t 都是後現代課程研究的概念,放棄傳統認識論或方法論的典範,轉而重視存有論和詮釋學、美學、藝術的觀點,探討理論與實際的辯證關係,期待教師在自我研究、生活探究或實踐者的研究中,將課程理論化,以發展自己的實踐智慧。



本文主要從理論、實際及其辯證關係的觀點,探討詩性智慧和 A/r/t…

Continue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10)

Posted on January 26, 2023 at 9:30pm 0 Comments

這種存有論的辯證觀超越批判教育學的辯證觀,不將辯證化約為認識論的形式,而只是理性的理解工具;亦不將辯證視為只是受普同法則約制的方法論,而使辯證變成僵化的意識形態。存有論的辯證並非從方法論開始,它始於人類存在的事實,和影響這些事實的社會、歷史因素。



這種辯證觀不重視複雜的理論的術語,而用肉體特質的語言,用感動心和靈的語言,用有感情的、思想的和歷史感的語言,在現場中實踐,說出我們的鬥爭和努力,走出是甚麼(what is)的限制,邁向可以怎麼樣(what could be)的論述。存有論的辯證與歷史的時刻常在,與活生生的人對社會存有的鬥爭一起轉變,將辯證的認知視為參與生活的手段或一種生活方式。這時,教師不僅是A/r/t,亦成為辯證者,成為實踐的哲學家。…



Continue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9)

Posted on January 26, 2023 at 2:30am 0 Comments

在這時刻,數學的學習就像是一種沉思的實際,亦是一種存有,就像畫家沉醉於樹林的寫生時,他感覺到不是他在畫樹木,反而是樹木在看他(Montgomery-Whicher, 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 25 2005)。如 Morris(2008)說的,作曲家並沒有作曲,並沒有告訴曲要怎麼譜,而是曲譜引導作曲家,而創作出優美的譜曲。教師或研究者亦是讓文字引導他,文字自己走進研究報告來,增益自己的實踐智慧。所以不僅師生在學習數學,數學亦和人類

對話,學習畢氏定理不是在記憶公式,並正確回答考試問題,而在理解其方式、相關、互賴、徵兆和豐富性。在這種學習的沉思感中,「學科的學習同時亦是精神的、靈性的鍛鍊」…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