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一次與友閑聊,朋友問:“文化是如何起源的?”因為這個問題我以前也曾思索過,所以不加考慮地回答,這是個人為規定,沒法給出原因,就如幾何學裏面的公理,無法證明,不證自明,譬如“兩點間直線距離最短”。
為何說是人為規定呢?因為我們把人與古猿的分界定為人具有文化,又把文化規定為人的存在。實際上人與文是同義反復。所以不能追問文化最初是如何發生的。
對此,朋友難以認可,他提出,文化的發生是人類應對環境的技能。譬如制造工具、使用火、采集食物、捕獲獵物等等。在求生存的過程中,發展了語言。確立了內部關系以維系群體的穩定等。…
ContinueAdded by 客家 庫 on July 16, 2016 at 10:47am — No Comments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Food. Edited by David Y.H. Wu and Sidney C..H. Cheung.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2. 216pp. (《中餐的全球化》吳燕和、張展鴻 合編,檀香山: 夏威夷大學出版社,2002年, 216頁。)
書評作者:陳奕麟[①]
這一部由香港中文大學的人類學家吳燕和與張展鴻共同編纂的論文集,於2002年出版。雖然它不是一本新書,但現已成為一部關於全球化和餐飲方面的基本參考 著作。長期以來,中餐的全球化發展未曾得到應有的重視,但目前它似乎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題。雖然人們把麥當勞模式看作食品全球化的範式,但事實上,…
Continue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July 16, 2016 at 10:44am — No Comments
《外交學者》7月5日文章,原題:中美均試圖掌控南海問題的話語權
隨著海牙仲裁庭就南海爭端做出裁決的日期臨近,亞洲的注意力聚焦於裁決將如何影響中國在南海的行為,以及美國在亞洲的角色。同時,我們不要忘了另一場已進行了相當長時間的較量,即圍繞南海問題的話語權之爭。
迄今,在國際法方面,中國一直處於守勢。許多國際分析家認為,中方不參與仲裁對北京的國際形象並不很有利。美國及其盟友可輕易攻擊中國不尊重國際法,盡管美國自己並未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July 16, 2016 at 10:30am — No Comments
遊走意大利,到了佛羅倫斯,我住進阿諾河以南的山脈。一邊猜想徐志摩的斐冷翠山居時光怎麼過,我每天走出橄欖林營區,乘坐十二號公車,沿著風景怡人的柏樹山道下山。
路不遠,可是要走好久。特別是進入老城區後,車輛更是開得緩慢。返回文藝復興的歷史現場,狹窄的街道原是設計給人散步、閑談與思考;還有觀賞教堂、樓房與雕塑。與大眾交通無關。
(Sleeping Florence by…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July 16, 2016 at 10:30am — No Comments
大家都老了,老到好不容易湊在一起回到昔日的故鄉時,面對頹垣殘壁,漫漫荒山,竟然對自己的家和當年練習的場地都有記憶上的差異。
在臺灣的行政區域上,你再也找不到這個地址了—臺北縣瑞芳鎮大山里。
這是我的故鄉,它已經被遺棄十八年了。從一九七八年廢村到現在,要不是最近一些老人思鄉心切,抽空清理出昔日的山路,事實上,這個村子早已被荒草湮沒了。
雖然是被荒草湮沒的村子,但昔日繁盛的記憶和村人們彼此間的感情,卻不因為年歲,或多年來南北離散而淡薄。…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July 16, 2016 at 10:30am — No Comments
歐洲是葡萄酒的故鄉,中國是米酒的故鄉。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我們的祖先就已懂得釀酒。1983年,在陜西眉縣馬家鎮楊家村的仰韶時代遺址中出土一組陶制酒器,包括五個小杯,四個大杯和一件葫蘆瓶,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出土最早的一組酒器,距今約6000多年。屬於新石器時代後期的龍山文化遺址和大汶口文化後期遺址出土的酒器,則不勝枚舉。成套酒器的出現,說明酒已變成日常飲料,只有具備定向生產酒的能力,才有可能。到夏、商、周三代時,已掌握釀白酒的酵母菌曲(大曲)和釀甜酒的根黴菌曲(小曲)。這兩種酒曲,在民間一直沿用到現在。…
Continue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July 16, 2016 at 10:18am — No Comments
席慕蓉(1943~),女,內蒙古人。著有散文集《成長的痕跡》,詩集《畫詩》、《七裏香》等。
張秀亞女士在她的一首詩裏,寫出了一個極美的境界,這首詩是這樣的:
小白花,
像一個托著牛奶杯子的天真
孩童到處傾灑著。
風吹來,小杯子一歪,
又灑出去一些。…
Continue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July 15, 2016 at 11:44pm — No Comments
第一章·開始冒險以前與結束之後
1
"三人組"是一些什麽樣的孩子呢?倘若需要首先就此多少說上幾句,我覺得還是說說他們各自喜歡的話語比較合適。提起孩子們喜歡的話語,大致說來,也不總是完全一致……
每年,來自四國森林中的奶奶送出禮品後,便會註視著"三人組"得到禮品後歡樂的模樣,然後就等待他們說出回謝的話語,也就是我們現在要說起的喜歡的話語。
兩年前送來的那些禮品,後來竟成為最後一次。當時還在上小學六年級的明得到了六支彩色鉛筆(這六支彩色鉛筆的筆芯,是她非常喜愛的天藍色)。她的面龐由於喜悅和羞怯而漲紅了,回答說:…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July 15, 2016 at 11:43pm — No Comments
*青年回鄉與民宿發展
回故鄉金瓜石經營民宿十年了,一路跌跌撞撞,
幸好遇到好多的貴人,也累積了相當的知識和經驗,
才能一路走到今天。
經營民宿實現了“回鄉”的夢想,
更編織了下一個對台灣的夢“鼓勵青年回鄉”,
希望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透過青年回鄉,
保留更多屬於台灣的在地資源和特色,…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uly 15, 2016 at 8:00pm — No Comments
為了給大哥一個不一樣的生日,大哥的孩子特別安排全家到龜咯(KUKUP)慶祝,我與太太(我排行老五)也受邀參加。
我們一行二十人,分乘四輛轎車,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浩浩蕩蕩北上,由於己打聽好車流的訊息,我們是由兀蘭關卡入境的。
一路上我們四輛車,以手機互通消息,以避免有人掉隊。其實,司機們都很小心駕駛,除了有一次,領頭的車必須停下來,等候後邊跟著的車之外,沿途沒有什麼狀況。
這次在龜咯為大哥慶生日,多虧大哥的大女婿的安排,原來他小時候曾在龜咯住過一段日子,跟我們租的度假屋的屋主相熟。
到達龜咯己近中午時分,只見屋主早己在那裏等候我們。…
ContinueAdded by Sogno Realtà on July 15, 2016 at 7:36pm — No Comments
5 豺狼虎豹全不怕
德國踢中國
兩漢時期邊疆各族狀況是,北方有匈奴、烏桓和鮮卑;東北有夫余。今天的朝鮮半島也有夫余的後代,就是高麗民族,高麗國家就是夫余人建立的。南方則是越族和西南夷;另外就是西域各族。除了中原王朝之外,還有這麼多民族在跟中原王朝有交往。
在中國古代,對中原王朝構成威脅最大的民族來自於北方蒙古高原。北方的民族是兩大系統,匈奴是一個系統,東胡是一個系統。匈奴包括後邊的突厥都屬於匈奴系統;契丹、女真,包括後來的蒙古應該是東胡系統的。…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ly 15, 2016 at 5:06pm — No Comments
我躺在床上看《超級女聲》的重播,啃著薯片,看到精彩處,跟著即將下場的選手一起流淚哭泣,手忙腳亂拿紙巾吸鼻子。我品位不高,看大眾娛樂節目,跟著選手一起哭一起笑,樂在其中。
這是今年萬人空巷的娛樂節目,人人追著看。瘋狂追捧長相中性的李宇春。
每年的品位都在變。去年追捧長相甜美可愛的安又琪與張含韻,今年又是中性的天下,滿大街熱愛李宇春姑娘。
說實話,我也喜歡她。女孩子長得這樣帥氣爽朗,真是難得。…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July 15, 2016 at 5:05pm — No Comments
體驗育成體悟,體悟滲進我們現在做著的事,音樂家在醞釀一首新作品,詩人在冥想一組新句,企業家在策劃不同的一次再出發,社會改革家在號召動人的一場新運動……。
育成體悟的靈光的體驗,成為了許多思考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的人的消費目的。這樣的消費定位,是不是精英式的、排外的?像有的書所說的,僅僅富裕社會才需要?不是的,我希望從六方面來看:
一,關注富裕社會的需要,並不排除其他人也需要;假如能創造在經濟上任何人都可能享有這樣的體驗,例如電影、會展、博物館等,其實可能促進人的文化意識,也促進人的民主權利。更重要的是,它是很人性的。《意義治療法》創始人法蘭克在《人對意義的追求》中提到,戰犯在生死邊沿,有那麼短暫一刻,看見野外的日落,也深深地感動,一時忘記了自己的苦難。…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uly 15, 2016 at 5:05pm — No Comments
我們都會同意,小說的基本面即故事。但是各人同意的語調必然個個不同,後面的結論僅導自於我們現在正要應用的某一種語調之上。…
Continue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July 15, 2016 at 5:04pm — No Comments
宿雨初晴,灰白色厚密的天空下,橫著一帶墨綠的叢林,樹的下面掩映著幾間縱橫的瓦屋,一條赭黃色蜿蜒的小路,路的前面便是一派鋪滿了油綠色浮萍的池塘,一兩方突出的草叢疏疏的散落在池面。
這是一幅絕妙的風景畫題材。坐在窗下對望著,我不覺起了畫意。
想到畫,像一位久別的故人突然浮上了記憶一般,真是感慨系之。
差不多自第一次知道「畫」這個名詞以來,我對於它就深摯的有了戀情。不消說,小學時代對於圖畫自然視為一周中最有興趣的一課,就是後來進了中學,在繁重的代數幾何A+B,X=Y之餘,仍是同了幾個愛畫的同學,向學校當局要求了特別的允許,到校外去作野外寫生。因為我的中學是專制的基督教學校,學生要每兩星期才有半天的例假。 …
Added by 東方求敗 on July 15, 2016 at 5:03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uly 15, 2016 at 5:03pm — No Comments
民間有傳說,榴槤有長眼睛不會砸人,可是前天爪夷椰腳發生榴槤砸死一名嬰兒意外後,民眾開始好奇,到底榴槤是否像椰子一樣有長眼睛?
《大北馬》記者訪問幾名榴槤園主,他們紛紛澄清說,榴槤有長眼睛是安慰話,其實榴槤砸傷人意外很普遍,為了不嚇到工人和民眾,榴槤園主會告訴大家榴槤有長眼睛。
華都村栽種“黑刺”的著名榴槤園主廖石乾說,說榴槤有長眼睛其實是安慰收拾榴槤工人的說法,事實上,榴槤砸傷人偶爾會發生,只是擊中頭部的機會比較低。
他說,他在榴槤山走動40多年,本身雖沒有被榴槤砸過,但其工人被榴槤砸傷身體和手部不是新鮮事。…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ly 15, 2016 at 5:03pm — No Comments
南中國海在海南島漁民眼裏充滿了魅力。幾個世紀以來,舒展、寬闊、深厚、純潔的海洋,如同母親的藍色乳汁,滋養哺育著他們。遠遠望去,煙波浩渺中,幾葉輕舟追尋著祖先的航線,向南行駛,由西沙而南沙。他們懷著希望和夢想,可是,命運將會怎樣呢?他們互相告誡著。一個漁民扯開了喉嚨,其他漁民隨聲附合,海風送來蒼涼的歌聲:
無雷海響而有惡風
太白清現亦有惡風
海棠多灣而有惡風
鳥離領飛高有惡風
無風浪湧而有惡風
日落天江急有惡風…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uly 15, 2016 at 5:02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