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alak Khalayak
  • Male
  • Cebu
  • Philippines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Khalak Khalayak's Friends

  • 朋豐 婆鳳
  • Jemaluang 三板頭·
  • Bir Tanem
  • Suyuu
  • baku
  • Gwadar 瓜達爾
  • 比雷艾弗斯
  • SRESCO
  • TASHKENT HOLIDAY
  • KyrGyz
  • Almaty 蘋果
  • Spratly Island
  • Passion for Form
  • TV Plus
  • 楊薇

Gifts Received

Gift

Khalak Khalayak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Khalak Khalayak's Page

Latest Activity

Khalak Khalayak posted a blog post

Benefits of Place-based Education

Place-based Education Evaluation Collaborative. 2010. This 6-page brochure summarizes evaluation data from six place-based education programs representing more than 100 schools (rural, suburban, and urban) covering twelve states.The body of evidence reflects more than 1,000 adult interviews or focus group participants; more than 250 student…See More
Wednesday
Khalak Khalayak posted a blog post

Why Place-based education matters

Place-based education may sound like a neat concept, but does it work? How do teachers, struggling to meet state standards and the test-based rigors of modern education, justify place-based education to administrators, or vice versa? What do students and teachers actually gain? And how do you create high qual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programs or curriculum?Current academic studies and program evaluations suggest that place-based education can invigorate educators, increase…See More
Monday
Khalak Khalayak posted a blog post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参考文獻)

注釋:① 大衛·西蒙在文章《居住位置和存在的區位:朝人文主義地理學的一次回歸》(Lived Emplacement and the Locality of Being)中認為,1970年代對人文主義地理學發展貢獻最大的五位學者分別是:Ann Buttimer,David Ley,Marwyn Samuels,Yi-fu Tuan,和Edward Relph。② 大衛·西蒙等在2015年的論文《人文主義地理學》(Humanistic Geography)中認為,1970—1978年是地理學人文主義流派最重要成果湧現的時期,並認為其中有10篇文獻最為核心,包括:1)An inquiry in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phenomenology and geography (Edward Relph, 1970);2)Geography, phenomenology, and 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 (Yi-fu Tuan, 1971);3)The black inner city as frontier outpost (David…See More
Mar 18
Khalak Khalayak posted a blog post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11)

6 餘論段義孚曾在 《論人文地理學》(On Human Geography)一文裏,談到自己的研究所采取的基本出發點之一便是「文化作為一種想像力的產物」[36]。何為想像力,康德曾言:「想像力是即便對象不在場也在直觀中表象對象的能力」[37];段義孚同樣認為,想像力是一種天賦的、能看見不存在事物的一種能力,因為人類總是不會滿足已有的東西;人類正是通過想像,在混亂的大自然中創造出人化的秩序,將大自然殘酷的現實,徹底改造為人文化小世界的真實[36]。 因此,人類想像中的理念 (理想)…See More
Mar 14
Khalak Khalayak posted a blog post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10)

段義孚始終認為,西方城市的郊區化與新城建設運動的內在機理,均在於人們對理想生存環境的追求。這與從技術革新與製造業成本優勢導致的郊區化與新城建設運動的解釋不同,比如城市經濟地理學家奧沙利文 (O'Sullivan)…See More
Mar 7
Khalak Khalayak posted a blog post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9)

而古人對生存環境的建造也在整體空間結構中去回應宇宙(天堂) 的永恒秩序。同時,循環的時間是古人所具有的時間觀。但是,現代化的進程卻將整個人類拋向了一個在時間上矢量化的美好未來,空間壓縮為平面。這樣,垂直、超驗的空間感被消滅,宇宙被祛魅,而經驗的、水平的空間感知凸顯了出來,他說:「古人生活在一個垂直的、旋回的、有很多像徵意義的世界裏;而現代人的世界更加寬廣化、平面化、底壓頂、無旋回、重美學而不重神靈。」[7]因此,人類建造的城市就從像徵永恒秩序的天堂彼岸世界,轉向了看似無限可能的世俗此岸世界。這樣的變化進而體現在了城市外觀形態的構造上。「古代的城市是宇宙的像徵」[22],以其整體向心的圓與方的規範空間結構,來表現其作為世界中心的地位;而「現代城市則以一個雕塑或一個鮮明的建築為標誌」[22]來彰顯城市世俗的地理中心區位,「這些像徵物可能是一條大街或一片廣場,也可能是承載著這座城市歷史和特性的市政廳或者紀念碑……有些城市會打造出一個清晰的意象,來給自己貼上一個明確的標簽。」[7]因此,人類建造城市的方式就從注重整體的空間結構,轉向了片段式的景觀打造,這正體現出段義孚在書中所言「…See More
Mar 5
Khalak Khalayak posted a blog post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8)

當圓形與方形的城市與階層觀念相結合,就與同心環的空間結構對應起來。在《戀地情結》裏,希羅多德筆下的埃克巴坦那城 (Ecbatana) 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城位於山丘上,由七道同心環狀的城墻所圍成。從中心到外圍,地勢不斷降低。國王與貴族居住在最內圈,隨著社會階層不斷降低,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的居民則依次向外居住在不同的圈層裏,於是「七道環狀的城墻就構成了上升的階梯,像徵階序性的宇宙」[7]。向心的圓形與方形城市結構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裏反復出現。書中,段義孚列舉了大量案例:在古代,包括亞特蘭蒂斯、古波斯的波斯波利斯 (Persepolis)、伊斯蘭最大的圓形城市—薩拉姆的麥地那 (老巴格達)(Medinat-asSalam (Old Baghdad))、泰西封 Ctesiphon)、北京城、長安城,等等;而到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又湧現出大量的圓形城市,比較典型的是中世紀巴黎的核心區。另外,當圓形與大地的東、南、西、北四個基本方向對應起來,則演變為以四為倍數的角形或星形,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鎮設計—斯福欽達…See More
Mar 3
Khalak Khalayak posted a blog post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7)

5 城市本體論5.1城市理念城市理念 (city ideal) 是段義孚在《戀地情結》裏著墨最多的論題,是他城市本體論思想的核心內涵。段義孚對城市理念的論述是從城市發生學的角度展開的,他說:「倘若追溯城市生活最古老、最原始的核心,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市場或一座軍事要塞,而只會看見某個世界超自然創造的理念」,「凡是城市化獨立出現的地方,其前身往往是一個有聲望的儀式中心」[7]。因此「城市超越了生活的隨機性,反映出精確性、秩序性和從天堂裏投射而來的可預測性。」[7]與段義孚的觀點相對的是城市發生學的經濟模式解釋,其主要觀點為「剩餘農產品說」(agricultural…See More
Feb 27
Khalak Khalayak posted a blog post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6)

「原型」英文裏的「arche-」是「最初」、「起始」的意思,它與形式相關聯。在西方古典神學與哲學中,「原型」、「上帝形象」等被當成物質世界的精神本源。即在這個物質世界產生以前作為本源的精神就已預先存在了,物質世界就是依照精神世界的形式即「原型」演化而來[25]。地理學家約翰斯頓(Johnston R…See More
Feb 22
Khalak Khalayak posted a blog post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5)

理念論最早產生於柏拉圖的思想,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其被創造的原始模型[23]。榮格繼承了柏拉圖的理念論,認為精神分析學派所說的「原型」概念就是柏拉圖哲學中的到欣賞繁復的藝術品,只是為了找到本不屬於這個世界的那個平衡點。」[7,22]這段話是段義孚在著作末尾,從規範性視角做出的總結性回應,指出人類從古至今孜孜以求的「理想環境」(ideal environment) 是「戀地情結」裏理想經驗模式的一種體現。理想的環境由兩種基本意象所構成:其一,為人類提供安全感,具有哺育功能的意象——純凈的花園 (無罪的伊甸園)(the garden of…See More
Feb 19
Khalak Khalayak posted a blog post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4)

由於為大家公認的、提綱挈領性的概念實在太少,所以這種努力幾乎注定是要失敗的。不過它還是值得一試,因為如果不做,我們就不能發現這個領域在結構上的很多欠缺。」[7]因此,《戀地情結》的研究目的在於:在積極的環境態度裏找到某種普遍的本質,由此出發,開辟出一條綜合性的研究路徑;而規範性視角下的理念論則是為此目的所采取的重要方法論基礎,體現為:在用理念論關照種類繁多的環境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中,去探索人類對環境展開依戀時具有怎樣的理想經驗模式。那麼,規範性的視角又是如何在書中傳達出來的?首先,段義孚在前言裏指出,他需要一套有限的概念來統領「戀地情結」的研究,包括:感知 (perception)、態度 (attitudes)、價值觀 (values)、環境 (environment) 與文化…See More
Feb 17
Khalak Khalayak posted a blog post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3)

2 經驗的本質在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中,經驗是對本質的例示,即事實性的經驗世界僅僅是無限可能世界的特例而已[13]。研究經驗在於對經驗進行「純化」,進而達到對經驗中所蘊含的普遍先驗意識的把握。經驗,同樣也是段義孚開展人文主義地理學研究的基本概念,他曾說:「經驗是人文主義地理學家詞典裏的關鍵詞匯」[16]。而在他看來,經驗的本質是一種需要純化出來的先驗模式,這與胡塞爾對待經驗的態度總體一致。比如,段義孚在《地方:一種經驗的視角》(Place: An Experiential Perspective) 中說道:「經驗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它是指人類認識世界的全部模式 (modes) 」[17];在《生活如同實地的考察旅行》(Life as a Field Trip) 裏,他說:「經驗就是動物,尤其是人類動物如何通過它們所有的感官與意識去理解現實環境的方式 (how) 」[16] ;而在 1977 年的著作《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See More
Feb 12
Khalak Khalayak posted a blog post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2)

在十幾章的內容中,僅僅只有兩章是直接涉及這個概念的,而在其他地方幾乎鮮有提及……所以我現在才明白,《戀地情結》這本書用來傳達其最重要思想的方法就是少說,或者不說」[1]。或許正因為這個原因,才致使許多學者在涉及地方情感問題的研究時,常提及「戀地情結」的概念,或作為修飾語來用,但其實與段義孚所指的「戀地情結」本質關係並不大。那麼,「戀地情結」的本質到底為何?另一位針對該書的評論者道格拉斯·坡科克 (Douglas Pocock)…See More
Feb 10
Khalak Khalayak posted a blog post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1)

提 要:段義孚的《戀地情結》核心方法論為理念論,以此為基礎實現環境研究的綜合性。首先,《戀地情結》從理念出發的「規範性視角」實現了環境研究的綜合性。其次,理念論的核心內涵為榮格精神分析學所提倡的圓形(曼陀羅)意象,象征人類對理想環境的追求,是「戀地情結」研究的根本出發點。圓形(曼陀羅)意象跨越歷史與地域呈現在不同的城市空間裏,並在現代化進程中展現出形式的演變,這構成段義孚城市本體論思想的核心內容。目前,中國地理學對人文主義地理學的思考,傾向於注重其地理知識的差異性,忽略其規範性;對環境中人的理解,也體現出了單向度人的特征,《戀地情結》理念論體現出的規範性與整體性視角,無疑能給予新的啟發。引言1970年代,西方人文地理學處於一個激變的時期。邏輯實證主義在當時發展了將近十年,而其中一些地理學家紛紛轉向對行為的研究,進而又轉入人文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領域 [1]。地理學家大衛·西蒙 (David Seamon) 指出,在1970年代人文主義地理學領域裏,段義孚(Yi-fu Tuan)是最重要的五位學者之一[2]①。他在 1974…See More
Feb 9
Khalak Khalayak posted a blog post

朱 竑,高 權〈西方地理學「情感轉向」與情感地理學研究述評〉(7)

「情感轉向」研究是繼「文化轉向」以來的又一次強有力的哲學思潮洗禮過程,在批判「社會—空間辯證法」的基礎上又加入了情感這一新的維度,強調 「關係性」、「主體間性」等思想,為理解人與生活世界的關係提供了新視角。 「情感轉向」的深入發展,意味著一個理性地理學時代的到來,人文關懷和情感關懷在地理學將得到更充分的體現。情感地理學作為國際上較為前沿的研究領域,在國內文獻中僅見於邵培仁等在媒介地理學中的介紹[139,140] 。 此外,2013年7月在華南師範大學舉辦的「中國地理學會『社會 文化地理』國際高級研修班」會議上,朱竑也曾簡短地闡釋了情感地理學在西方的發展 脈絡和今後國內可能開展的研究方向。 事實上,國內地理學對地方依戀、地方感和地方 認同問題的研究已開始湧現並初步關註到了人與特定地方的情感聯系,但對情感的空間性和社會性問題仍需更加深入和理論化的研究。值得指出的是,情感在中國文化語境 下,卻有與西方截然不同的歷史淵源和哲學基礎。…See More
Feb 6
Khalak Khalayak posted a blog post

朱 竑,高 權〈西方地理學「情感轉向」與情感地理學研究述評〉(6)

「9·11」後,恐懼感與情感成為種族研究的關鍵詞,並深刻影響著種族政策和全球安全。如有學者開始研究恐怖主義導致西方對穆斯林群體身體的恐懼感[122] ;澳大利亞土著居民仍保留著對白人殖民時期的恐懼,而 這種恐懼感投射在空間上表現為土著民對清晰與穩定的自治區邊界的強烈心理依賴[123] 。 Pardy關注了種族憎恨問題,認為身體和心理的差異清晰描繪了「我者」與「他者」的情感邊界,而種族憎恨則是應對這種人類主體性差異的撫慰方式和情感響應[124] 。 Nayak運用非表征理論研究了倫敦郊區多種族社區的地方感和種族的情感政治學,提出種族地理 學研究不能忽視身體的物質性,以及多種族群體通過「權力幾何 (Power-geometry) 」 的內外流動實現社會關係的整合[125,126] 。 3.2.7 特殊人群與情感地理 出於對道德倫理和社會公正的追求,地理學家對同性戀、殘疾人、精神病患者、吸毒者和難民等特殊社會群體在日常社會空間被排斥和邊緣化的現象給予了充分的關注,而情感作為倫理關懷的重要方面在特殊群體研究中的地位也日益 凸顯[127] 。…See More
Feb 1

Khalak Khalayak's Photos

  • Add Photos
  • View All

Khalak Khalayak's Blog

Benefits of Place-based Education

Posted on March 16, 2023 at 10:00am 0 Comments

Place-based Education Evaluation Collaborative. 2010.



This 6-page brochure summarizes evaluation data from six place-based education programs representing more than 100 schools (rural, suburban, and urban) covering twelve states.The body of evidence reflects more than 1,000 adult interviews or focus group participants; more than 250…

Continue

Why Place-based education matters

Posted on March 15, 2023 at 10:00am 0 Comments

Place-based education may sound like a neat concept, but does it work? How do teachers, struggling to meet state standards and the test-based rigors of modern education, justify place-based education to administrators, or vice versa? What do students and teachers actually gain? And how do you create high qual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programs or…

Continue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参考文獻)

Posted on March 5, 2023 at 5:30pm 0 Comments

注釋:

① 大衛·西蒙在文章《居住位置和存在的區位:朝人文主義地理學的一次回歸》(Lived Emplacement and the Locality of Being)中認為,1970年代對人文主義地理學發展貢獻最大的五位學者分別是:Ann Buttimer,David Ley,Marwyn Samuels,Yi-fu Tuan,和Edward Relph。

② 大衛·西蒙等在2015年的論文《人文主義地理學》(Humanistic Geography)中認為,1970—1978年是地理學人文主義流派最重要成果湧現的時期,並認為其中有10篇文獻最為核心,包括:1)An inquiry in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phenomenology and geography (Edward Relph, 1970);2)Geography, phenomenology, and 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 (Yi-fu Tuan, 1971);3)The black…

Continue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11)

Posted on March 5, 2023 at 11:30am 0 Comments

6 餘論

段義孚曾在 《論人文地理學》(On Human Geography)一文裏,談到自己的研究所采取的基本出發點之一便是「文化作為一種想像力的產物」[36]。何為想像力,康德曾言:「想像力是即便對象不在場也在直觀中表象對象的能力」[37];段義孚同樣認為,想像力是一種天賦的、能看見不存在事物的一種能力,因為人類總是不會滿足已有的東西;人類正是通過想像,在混亂的大自然中創造出人化的秩序,將大自然殘酷的現實,徹底改造為人文化小世界的真實[36]。



因此,人類想像中的理念 (理想)…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