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識 庫
  • Female
  • Boon Lay
  • Singapo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史識 庫's Friends

  • INGENIUM
  • Bayrut Alhabib
  • Chiron人馬
  • Baghdad Janim
  • Suyuu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Gwadar 瓜達爾
  • Taklamakan
  • ucun estutum
  • Zenkov
  • KyrGyz
  • Kehtay Dream
  • Qyzylorda
  • Almaty 蘋果

Gifts Received

Gift

史識 庫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史識 庫's Page

Latest Activity

史識 庫 posted a blog post

格里桑《關係詩學》5

我們已經注意到在聖約翰・佩斯(Saint-John Perse, 1887-1975)的作品中有一宇宙的美學(一「宇宙的表述」),我們現在以不同的方式描述它。這就是混沌-世界的美學。混沌-世界的美學是對此規範的熾熱描繪以及拒斥。混沌並不代表規範的闕如,它只是不構成一個目標(une fin),亦不掌理著任何方法(une méthode)。混沌-世界不是融合(fusion)也不是混淆(confusion):它並非一致化了的混合物—貪婪的整合—亦非一雜亂的虛無。混沌並非混亂的。但隱藏的秩序並不以階級、卓越者為前提—不是被揀選的語言亦不是民族-王子(peuples-princes)。 混沌-世界並非一個機制,它沒有鑰匙。在我們之中,且對我們來說,混沌-世界的美學(因此,我們稱之為宇宙美學,但清除了先天的價值意義)概括了這全體的所有元素和表達形式;它是全體的行為和其流暢性,全體行動中的映影和行為者。巴洛克是這運動的成果,但它並非建構式的(non érigée) 。關係同時將它體現且表達出來。關係是混沌-世界在關聯著它自己(se…See More
Aug 31
史識 庫 posted a blog post

格里桑《關係詩學》4

如何在這無止盡的交易流動中維持(「可欲的」)恆定性?該如何且以何取代往昔古典主義的穩定作用?首先,能在物質層面幫助到我們的,似乎只有科學的實證性。例如,對語言的抵制和提倡都借助這方法,它回應了語言學將自己建構為科學的野心。這是個有利的佯裝:雖然它無法證實自己,但它奠定了體系的基礎,且將其散落四處的材料匯集起來。但科學不再想要獲得這樣的保證,同時,它不在實證(positif)之外遨遊,而是超越了實證主義。它與巴洛克的自然性(la naturalité)面對面,且了解到後者的成果值得為人所知。因此,最近的科學發展鼓勵我們將我們所探求的觸角伸往哲學所設下的法則之外。長久以來,我們在世界中曉諭12 著秩序與失序,將之投射為有度(mesure)與過度(démesure)。但是每一詩學都讓我們相信某些事物必然不是錯的:秩序的過度(une démesure de l'ordre)和失序的有度(une mesure du…See More
Aug 30
史識 庫 posted a blog post

格里桑《關係詩學》3

他們活出他們所開墾的關係,對深淵遺忘了多少,他們的記憶就被強化了多少。因為若這經驗使你,一個原本漂流在海的深淵的受難者,成為了例外,那麼它也變成了某種共同之物,它使我們,這些後代子孫,成為各種群體中的一群。這群人並不因例外而存在。關係並不來自特異性,而是來自共享的所知。我們現在可以說這深淵的經驗是我們互通有無的最佳事物。對我們而言,毫無例外,且即使我們保持距離,深淵也是未知的保護和觀點。從其深淵之上,我們博弈著未知。我們在這世界的賭局中選邊站,為了印地安人的重生,我們朝他們呼喊,為了這暴風雨的、以及深刻平靜的關係,在那裡我們榮耀我們的船。正因如此,我們仍用詩。儘管我們對所有不容置疑的科技點頭稱是;儘管我們看見需要謹慎商議的政治跳躍、需要被克服的關於飢荒、無知、酷刑和屠殺的恐懼、需要被馴養的知識的整體、我們終會掌握的每一機械的重量,以及當我們從某一時代進入另一時代時磨損的閃光(la…See More
Aug 28
史識 庫 posted a blog post

格里桑《關係詩學》2

「我向你問好,古老的海洋!」你將我們出生的沉悶小船藏入肉冠中,你的深淵是我們的無意識,由閃躲的回憶犁出。然後你勾勒出這新的河岸,在這裡我們掛上我們瀝青條紋的傷口、紅了的嘴,以及我們被扼殺了的吶喊。深淵的經驗不僅發生在深淵之中,也在深淵之外。那些未能逃離深淵的人們遭遇的磨難:直接從運奴船的船腹掉入深海的紫腹中。但他們的考驗尚未窮盡,考驗在這斷-續(continu-discontinu)中得到了永生:恐懼著新世界、過去家園縈繞心頭、最後與這被強加重負、受苦與得到救贖的土地結盟。這不為人知的關於深淵的記憶扮演著此形變的壤土。一群人就這樣漸漸形成,儘管他們遺忘了那深淵,儘管他們無法想像那些滅頂的人們的痛苦,他們仍然用這些編織了船帆(或面紗)5,但並不用它回到故土,而是高揚在這突如其來的、令人驚愕的土地上。他們與先住民相遇,這些人也被這永無止盡的浩劫所驅離,或者他們僅嗅出這些人們毀損的路徑的氣味。土地超越的(terre d’au-delà)6變成了土地在己的(terre en soi)…See More
Aug 25
史識 庫 posted a blog post

格里桑《關係詩學》1

敞開的小船非洲人經歷了這偏離航道、駛向美洲大陸的過程1,他們既無準備、亦毫無抵抗地面對未知,這無疑教人手足無措。第一道陰影來自與熟悉的家園、守護的神靈與庇祐的社群分離開來。但這還不算什麼。流放仍差可承受,即使它猶如閃電劃破晴空。闇夜的第二道暗影來自磨難,來自存在的衰微,來自為數眾多、難以想像的煉獄。想像兩百多人擠在一個僅能勉強容納三分之一人數的空間中。想像嘔吐穢物充斥,人們皮開肉綻,蝨子叢生,死屍擱在淺灘,將死之人屍居餘氣的樣貌。若你們可以,想像登上甲板那令人眩暈的赤紅,想像那供人攀登的斜坡,想像地平線上黑色的太陽,暈眩,這令人暈眩的天空厚敷在海浪上。兩三千萬人自二世紀以來陸續被驅離家園。加之於人的磨折耗弱,比啟示錄還恆久不變。但這仍然不算什麼。令人恐懼的還有深淵,它三度與未知連結。第一度首先便是當你落入船腹時。從你的詩學看來,小船沒有肚腹,它不吞食,小船在朗空下行駛著。然而,這船腹將你分解,它將你急推入一個非-世界(non-monde),你從那裡喊叫著。這艘船是一個子宮,一個子宮-黑洞。生產了你的叫喊,也製造了所有將來的齊頭劃一(unanimité)。儘管你在這苦難中是孤獨的,但你與…See More
Aug 23
史識 庫 posted a blog post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

中國之最中國現存最早、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位置泉州市塗門街中段特點由北宋客居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出資,呈現鮮明的西亞伊斯蘭教寺院特徵;從古至今仍在使用。看視頻,賞清淨寺風採。歷經千載歲月洗禮,古老的清淨寺依然屹立於泉州古城內。門樓的形式是典型的西亞清真寺風格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位於泉州古城中心的塗門街,便是這些榮譽的一個生動的展示窗。這條街從西往東,短短數百米內,分別坐落着代表儒家文化的府文廟、代表伊斯蘭文化的清淨寺和民間信仰的重要代表關帝廟,千年以來,這些宗教信仰在此毗鄰而居、和諧共處,共同構成了泉州獨特多元的燦爛文化。其中,清淨寺作爲“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代表性遺産要素之一,因爲泉州成功申遺,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10至14世紀,隨着海洋貿易的蓬勃發展,泉州成爲令人向往的“東方第一大港”,數以萬計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商人、旅行家、傳教士沿着海上絲綢之路來到泉州。爲了迎接並安置好這些異域的朋友們,早在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泉州便設立了專門接待外國使節的驛館來遠驛,隨後還設立了專供外國商人居住…See More
Jul 23
史識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吳添泉:全國華人文化節,火炬漂洋過海到沙巴

(亞庇14日訊)華總會長丹斯里吳添泉披露,本屆全國華人文化節火炬將“上山下海”漂洋過海到沙巴!他説,大會火炬將在16日晚上由火炬隊乘船送抵亞庇里卡士海灣的大會開幕現場,並傳遞予大會開幕人旅遊、藝術及文化部長拿督斯裡張慶信。他説,這項別開生面的安排,也象徵着全國華人文化節火炬,在西馬馬六甲的三寶山點燃之後,漂洋過(南中國)海到對岸,傳遞到東馬的承辦州沙巴。他説,火炬從三寶山開始將再傳上海拔超過4000公尺的東南亞第一高峰的沙巴神山頂峰,同時大會將以現代化的虛擬科技,象徵式的把火炬傳到享譽國際的潛水天堂西巴丹島及馬達京島海底,再傳上海面。也是沙巴中華大會堂總會長的吳添泉是在這裡的馬來西亞廣播電視台大廈,接受沙巴電台華文部主任陳婉貞親自主持的“有聲茶館”節目中,暢談籌備本屆全國華人文化節時這麼表示。他説,沙華堂最近一次承辦全國華人文化節是在2011年(第28屆),本屆主題是“文化神山,東西共榮”,象徵着在神山腳下的這片大地豐富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傳承,也如山般沉穩,也希望通過爭取恢復更多建國契約下的公平與合理待遇,讓東馬和西馬在各個領域,包括文化在內,都取得共享繁榮和進步的成果。吳添泉在訪談中也…See More
Jul 3
史識 庫 posted a blog post

第37屆全國華人文化節:辦不曾辦過的文化活動極具意義

(芙蓉11日訊)第37屆全國華人文化節,不僅傳承傳統活動,也突破性舉辦多項不曾辦過的活動,包括“馬來西亞華人地方史研究–民辦文物館工作坊”、花燈製作比賽、“尋寶活動”等,讓文化節更具有意義。工委會主席張金祥表示,他們通過“馬來西亞華人地方史研究–民辦文物館工作坊”,讓更多人對採集華人歷史及設立文物館的重要性有所了解。他説,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花燈製作比賽不僅反應熱烈,且參賽作品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因大家結合了傳統技術及創新,把手藝、本土造型融入一起,同時,更難人可貴的是,部分作品也融入了濃濃的中華文化的元素。“至於尋寶活動,更是青年團絞儘腦汁,把沿路的各個籍貫會館納入路線圖內,讓參與者每到一個會館,皆可以從中了解各籍貫的風俗及歷史,活動也獲得一家大小參與,進而帶動年輕及孩童加深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張金祥披露,上述活動之前並不曾在全國華人文化節內出現過,換言之,上述多元化的各類活動,是本屆華人文化節最具爲突破性活動,也令大家感到鼓舞。他稱,通過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不僅吸引了全國各地民衆踴躍參與,甚至獲得一家大小參與,進而通過活動帶動年輕及孩童們認識及了解華人文化,這是他們要看到的結果。另一方面…See More
Jul 1
史識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全國華團文化大會第40週年紀念

中國駐檳城總領事周游斌出席馬來西亞全國華團文化大會第40週年紀念升旗禮2023年3月19日,駐檳城總領事周游斌出席馬來西亞全國華團文化大會第40週年紀念升旗禮並緻辭。檳城州首席部長曹觀友,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總會長吳添泉,檳州華人大會堂主席陳坤海,檳州華人大會堂會務顧問林玉唐、許廷炎,柔佛州中華總會會長林家全,彭亨華人社團聯合會會長林廣有,吉蘭丹中華大會堂會長黃保俊,森美蘭中華大會堂主席黃俊棠等出席活動。周總領事在緻辭中表示,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國家,這離不開華人先賢們爲堅守中華文化所做的艱苦奮鬥和無私奉獻。馬來西亞各華團40年來堅持在檳城集會舉辦紀念升旗禮,不僅要重溫歷史,更要讓年輕一代學習並繼承華人先賢們自強不息、團結奮鬥的精神。今年是中馬全面戰略夥伴關系建立10週年、明年是兩國建交50週年,中馬關係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希望馬來西亞各華團帶頭行動起來,引領馬華人華僑抓住難得機遇,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助力中馬雙方在“後疫情時代”打造更多合作新亮點。曹觀友首席部長表示,馬來西亞的華人社團、華文教育、華文媒體是華社的頂梁柱,也是凝聚華社的重要橋梁。希望華人文化節能夠揚帆起航…See More
Jun 30
史識 庫 posted a blog post

李延年 一代华团领袖

李延年是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史上的其中一个重要人物。从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他可以说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最有代表性的华团领袖。在那将近十年期间,他是多个重要华人社团的最高领导人,其中包括综合性的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会长、业缘性的雪兰莪中华总商会会长和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会长、地缘性的永春社团联合会会长、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会长以及慈善机构同善医院的主席。他堪称“一代华团领袖”。同样重要的是,他对所领导的华团进行结构性改革,并广招会员和吸收新血,使马来西亚的华团出现新气象和走向现代化,并延续下来。逃避土匪南来1906年12月8日李延年生于中国福建省永春县。他的祖父李润之,清朝贡生出身,是当地名绅,并嗜好国画和书法。李润之最为人所知的是他精于创作纸织画。李延年的父亲李宜守,亦擅长丹青,曾经担任福建德化县县丞,有名于时。1922年10月初,他的父亲李宜守在石鼓乡惨遭土匪杀害。在永春颇有名望的李宜守,是由于处事刚直,与土匪结怨,被土匪畏忌,以致惨遭毒手。李延年的父亲遇害后,作恶逞凶的土匪还不肯罢休,向他们多方恐吓勒索。他的大哥李世通无何奈何,远走南洋谋生。他们全家人则在二哥李家耀带领下逃避他乡…See More
Jun 16
史識 庫 posted a blog post

沙巴客家公会(下)

育源中學及崇正中學,均曾因經費困難,成績底落,學生銳減,自從經改為獨立中學,得大眾支持和擁護,學生人數激增,成績卓著,前程無限量,這是獨中之光,亦各屬公會,與本會同人之榮也。本會與署會之聯絡,自新會所落成後,範圍日益擴大,由本州至全國各州,而伸展至:新加坡、香港、美洲。一九六六年,組織募捐小組,發動向會員籌募福利基金。主席先樂捐壹萬貳千元,理事、會員跟著踴躍捐獻,在短期間,共捐得福利金五萬餘元,即興辦夜校,設獎學金、敬老會、撫孤恤寡,就濟貧病及水火災黎。一九七三年,香港崇正公會會長張發奎將軍伉侶來訪,本會理事、區長及會員,聯合在魏貴禮堂,設筵招待之。瞻仰豐綵者,踴進禮堂。一九八四年,組織旅遊臺灣觀光團,參加世界客屬第七次懇親大會,理事長李三友,親自領隊前程,聯絡鄉情,遊覽名勝,公私兼顧,各遂所願。為加強團結,集中力量,先發加入:馬來西亞客屬公會聯合會、山打根華人同鄉總會,及沙巴客屬公會聯合會,以加強擴大同屬之聯繫。歷屆客屬理事會人士幾番新、江山各有人才出,為公會出錢出力,為屬人謀求福利,會務建樹良多。隨著年代的演變,客屬公會與時併進,擴大會務角色,為會務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一九八一年…See More
Jun 6
史識 庫 posted a blog post

沙巴客家公会(中)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軍機轟炸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日兵南侵,一九四二年一月十九日,山打根淪陷,居民從此,渡過三年八個月暗無天日的非人生活,生命財產之損失,不可勝數。一九四五年五月二十八日,本館會所,不幸燬於兵燹,數十年來,慘淡經營之會所,竟於旦夕之間變成一片焦土。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七日,澳洲軍在山打根登陸,居民重見天日,萬劫歸來,幸得聯軍救濟,以藥品,醫疾病,以糧食,止飢餓,繼以百折不撓之精神,重建家園,復辦學校。和平後數載,同僑生活,復趨安定。個人事業,皆復舊觀,咸感若不恢復人和會館,非特愧對先賢,且恐日久,人心渙散,乃先後假座中華商會臨時會所,與啟華學校禮堂,召集同僑大會,公舉魏亞貴先生為主席,主持會務,假順利寶號樓上為辦事處。商定重建會所辦法,祇因政府建設市區新計劃之下,會址未經重新測量,不能進行建築。一九五五年八月六日,為辦事便利起見,遷址於聖堂路新廈第一間二樓。並於同日掛上客屬人和會館匾額,請江楫先生為管理員。收月捐以維持會務。一九五六年,成立復建會所委員會,公舉魏亞貴先生為主席。周維榮,鍾添財,卓振家,楊立天,賴泰菴,何東,賴金榮,劉啟明,胡永發,楊慧超,林長興,葉春…See More
Jun 3
史識 庫 posted a blog post

沙巴客家公会(上)

山打根客家公會一、山打根客家公會歷史沿革:惠州客屬先賢歐世珠先生,應旅山打根同鄉之要求。於一八八六年,創設同鄉會,以聯絡感情,團結互助,共謀福利為宗旨。當時政府通譯吳德聲先生,極力贊助,購贈永久會址。而由惠州同鄉樂捐,興建會所,定名為「鵝城會館」。按惠州府城,背飛鵝嶺,而帶東江,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簡稱鵝城,會館而名鵝城,以示惠州同鄉所興建者也。會館落成後,惠州同鄉始有集會之所。而從祖國南來,至本州東西海岸各埠,或由各埠回故里者,俱可到會館居停或候船,從此同鄉過境者,咸稱利便焉。會館落成伊始,即成立理事會,負責維持管理,歐世珠先生為眾望所歸,被舉為總理,吳德聲先生為協理。領導得人,會務日有進展。十年後,理事會同人因鑒於客屬同胞南來者日眾,而不是全屬惠州人,為應時事與人群之需求,乃召集會員大會,改訂會章,擴大組織。並易會名,俾所有客家人,皆得加入為會員。當開會討論易名時,有美洲回來之會員,發表意見云:『客屬同鄉在美洲,三蕃市,巴拿馬兩地,均設有同鄉會,會名同是人和會館。取義於古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寓意深長,值得效法。今吾提議:本館改用此名。是否有當,敬侯公決。…See More
Jun 1
史識 庫 posted a blog post

石雲濤〈3至6世紀中西間海上航線的變化〉9

《那先比丘經》譯者失名,《大藏經》附入東晉錄內。“阿荔散”,一般認為即埃及亞歷山大里亞。公元530年(中國南朝梁武帝時),埃及人科斯麻士曾至印度西海濱及錫蘭島(斯里蘭卡)經商,後歸國而為僧人〔32〕。 《洛陽伽藍記》卷4也記載斯調國與西域各國的交通,云:“與西域大秦、安息、身毒諸國交通往來,或三方四方,浮海乘風,百日便至。”如張星烺所言:“大秦國之名,實為總名,其境內有無數屬國、部落、郡邑之名。”〔33〕 故大秦有時指西亞,有時則指埃及,有時則指東羅馬。《南州異物誌》和《神丹經》卷下記載,歌營國西南海邊有個加陳國,有學者認為該國在古波斯銘文中叫Kusa,指古代居住在埃塞俄比亞和努比亞的庫施民族。〔34〕…See More
Feb 2
史識 庫 posted a blog post

石雲濤〈3至6世紀中西間海上航線的變化〉8

這個故事反映了葛洪的時代中國人對扶南以西水域和航線的了解。阿拉伯海諸地主要是印度和斯里蘭卡商人,所以《神丹經》卷下云:“隱章國,去斯調當三四萬里,希有至共處者。數十年中,炎洲人時乘舶船往斯調耳,云火珠是此國之所賣有也。故斯調人買得之耳。”《藝文類聚》卷80引《十洲記》云:“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崖九萬里。”而據《神丹經》,炎洲在斯調東南,其地當在今印尼蘇門答臘或爪哇島。因為斯調人有經商至隱章者,所以炎洲人能通過斯調人了解到隱章的物產。不過3世紀初,中國舟人對斯里蘭卡、印度地處中國與大秦之間的地理位置已經有了新的認識,同時了解到從印度前往阿拉伯海諸地的海道。除了《神丹經》的記載說明這個問題以外,劉宋時曾至天竺的僧人竺枝《扶南記》中說:“安息國,去私訶條國二萬里,國土臨海上。即《漢書》天竺、安息國也,戶近百萬,最大國也。”〔27〕也反映了這方面的信息,此安息即指地處西亞的薩珊王朝。“私訶條”,據藤田豐八《葉調斯調及私訶條考》,即三國時萬震《南州異物誌》中提到的海中洲名“斯調”,乃巴利語Sihaladipa(師子國)的音譯〔28〕。說明這時中國人已經了解從斯里蘭卡、印度前往波斯灣的海路…See More
Jan 30
史識 庫 posted a blog post

石雲濤〈3至6世紀中西間海上航線的變化〉7

扈犁國或作扈利、枝扈黎,《太平禦覽》卷790引《南州異物誌》云:“扈利國在奴調洲西南邊海”,即今印度西孟加拉邦胡格里(Hugli)河口泰姆魯克(Tamluk)一帶。《南州異物誌》記載,自迦那調洲西南七百里至扈利河(今印度東北胡格利河)口。 《水經注》卷2《河水注》引康泰《扶南傳》云:“從迦那調洲西南入大灣,可七八百里,乃到枝扈黎大江口,度江徑西行,極大秦也。”《神丹經》云:“扈犁國,古奴斯調西南入大灣中七八百里,有大江,源出昆侖西北,流東南,注大海。自江口西行距大秦國萬餘里。”所謂“大江”當指扈利河。扈犁國又稱多摩梨(一作栗)帝國,法顯《佛國記》云:“順恒水東十八由延,其南岸有瞻波大國……從此東行五十由延,到多摩梨帝國,即是海口。”〔23〕…See More
Jan 19

史識 庫's Blog

格里桑《關係詩學》5

Posted on August 28, 2023 at 7:00pm 0 Comments

我們已經注意到在聖約翰・佩斯(Saint-John Perse, 1887-1975)的作品中有一宇宙的美學(一「宇宙的表述」),我們現在以不同的方式描述它。這就是混沌-世界的美學。

混沌-世界的美學是對此規範的熾熱描繪以及拒斥。

混沌並不代表規範的闕如,它只是不構成一個目標(une fin),亦不掌理著任何方法(une méthode)

混沌-世界不是融合…

Continue

格里桑《關係詩學》4

Posted on August 17, 2023 at 1:30am 0 Comments

如何在這無止盡的交易流動中維持(「可欲的」)恆定性?該如何且以何取代往昔古典主義的穩定作用?

首先,能在物質層面幫助到我們的,似乎只有科學的實證性。例如,對語言的抵制和提倡都借助這方法,它回應了語言學將自己建構為科學的野心。這是個有利的佯裝:雖然它無法證實自己,但它奠定了體系的基礎,且將其散落四處的材料匯集起來。但科學不再想要獲得這樣的保證,同時,它不在實證(positif)之外遨遊,而是超越了實證主義。它與巴洛克的自然性(la naturalité)面對面,且了解到後者的成果值得為人所知。…

Continue

格里桑《關係詩學》3

Posted on August 15, 2023 at 11:00pm 0 Comments

他們活出他們所開墾的關係,對深淵遺忘了多少,他們的記憶就被強化了多少。

因為若這經驗使你,一個原本漂流在海的深淵的受難者,成為了例外,那麼它也變成了某種共同之物,它使我們,這些後代子孫,成為各種群體中的一群。這群人並不因例外而存在。關係並不來自特異性,而是來自共享的所知。我們現在可以說這深淵的經驗是我們互通有無的最佳事物。

對我們而言,毫無例外,且即使我們保持距離,深淵也是未知的保護和觀點。從其深淵之上,我們博弈著未知。我們在這世界的賭局中選邊站,為了印地安人的重生,我們朝他們呼喊,為了這暴風雨的、以及深刻平靜的關係,在那裡我們榮耀我們的船。…

Continue

格里桑《關係詩學》2

Posted on August 8, 2023 at 5:00am 0 Comments

「我向你問好,古老的海洋!」你將我們出生的沉悶小船藏入肉冠中,你的深淵是我們的無意識,由閃躲的回憶犁出。然後你勾勒出這新的河岸,在這裡我們掛上我們瀝青條紋的傷口、紅了的嘴,以及我們被扼殺了的吶喊。

深淵的經驗不僅發生在深淵之中,也在深淵之外。那些未能逃離深淵的人們遭遇的磨難:直接從運奴船的船腹掉入深海的紫腹中。但他們的考驗尚未窮盡,考驗在這斷-續(continu-discontinu)中得到了永生:恐懼著新世界、過去家園縈繞心頭、最後與這被強加重負、受苦與得到救贖的土地結盟。這不為人知的關於深淵的記憶扮演著此形變的壤土。一群人就這樣漸漸形成,儘管他們遺忘了那深淵,儘管他們無法想像那些滅頂的人們的痛苦,他們仍然用這些編織了船帆(或面紗)5,但並不用它回到故土,而是高揚在這突如其來的、令人驚愕的土地上。他們與先住民相遇,這些人也被這永無止盡的浩劫所驅離,或者他們僅嗅出這些人們毀損的路徑的氣味。土地超越的(terre…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