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u Empatbelas
  • Male
  • Iskandar, Johore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Batu Empatbelas's Friends

  • 厚數據才厲害
  • Ashgabat
  • 中砂礁群
  • Scarborough 黃岩
  • 楊薇
  • Uta no kabe
  • Poèmes lieu
  • Khalak Khalayak
  • Pabango
  • 冬菜一斤
  • Wir sind ein volk
  • Berlin im Speicher
  • Mystikós kípos
  • 開麥啦 馬來西亞
  • Temer Loh

Gifts Received

Gift

Batu Empatbelas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Batu Empatbelas's Page

Latest Activity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張晨「氣韻生動」與「游牧藝術」——德勒茲眼中的中國藝術與理論 3

值得注意的是,在《什麼是哲學?》中,在圍繞藝術之材料及畫面構成的論述部分,德勒茲論及了中國的傳統藝術。在他看來,感覺的聚塊在藝術作品中,不僅需要緊實的聚合,需要密集的運動,以及驚人的張力,同樣,還需要「通風和空白的部分,因為空白也是感覺」。[11]這樣,一張畫布便既可以密不透風,也可以留有必要的空白。德勒茲在此援引黃賓虹的觀點,認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留白,是為了留下可供奔馬騰躍的空間。[12]而德勒茲在《千高原》中論述「游牧藝術」時,同樣將中國的藝術納入其中,在他看來,中國藝術,尤其是文人水墨畫,便是「游牧藝術」的化身,便是既以一種自由的方式,做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做到了以筆墨材料的揮灑與運用,剔除了西方藝術古已有之的再現頑疾,更在水墨的黑與白之間,在畫面的虛與實之間,處處實現著感覺的共振,彰顯著身體的力量,更捕捉到宇宙的秘密與生命的和諧。 「身體」在德勒茲的上述文本中,我們看到了「游牧藝術」概念的逐漸明晰,及「藝術」力量的強度凸顯,而倘若將之與中國藝術理論建立深層聯系,「身體」的概念便浮出水面。在德勒茲那里,藝術有關身體:培根的繪畫正立足於「無器官的身體」的平台;哲學有關身體:德勒茲筆下…See More
Apr 12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張晨「氣韻生動」與「游牧藝術」——德勒茲眼中的中國藝術與理論 2

從藝術史而言,在德勒茲眼中,古典藝術便對應於西方藝術自古希臘羅馬,經文藝復興而至19世紀的學院派繪畫,這顯然是一個「條紋空間」的世界,是一種「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化身,具體表現為文藝復興以來至高無上的透視法則。西方古典繪畫以三維空間幻覺的營造為己任,並無處不在地設立中心的視點,捋順空間的秩序。以達·芬奇的壁畫《最後的晚餐》為例,作為幾何透視的經典名作,達·芬奇便在這一繪畫空間的處理中,將神聖的基督置於中央,在那里,他既是繪畫主題的核心,是戲劇衝突的風暴之眼,同時更重要的,他也居於透視法則的中心,他均衡著空間的秩序,完善著寫實的技法,而修道院食堂的真實空間,在此也得到合乎視覺習慣與邏輯思維的延伸。在德勒茲看來,這恰是一種空間的框定、邊界的設立與能指的霸權,而與此相對的,游牧的藝術,或舉例而言,如弗蘭西斯·培根的繪畫,便打破了透視法的空間關係,打破了人們對於空間的虛擬想像,平衡、穩定、邏輯等一系列詞匯在此失語,取而代之的,是運動,是感覺,是一具無比真實的身體,是「一種連續流變的生命力」。[3]「藝術」在德勒茲與加塔里合著的《什麼是哲學?》中,有著他們對於「藝術」定義的探討:在德勒茲(與加塔里…See More
Apr 8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張晨「氣韻生動」與「游牧藝術」——德勒茲眼中的中國藝術與理論 1

(作者 | 張晨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原文發表於《世界美術》2019年03期)內容摘要:本文主要圍繞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的理論概念:「游牧」「身體」等,一方面聯系德勒茲《感覺的邏輯》,及與加塔里合著的《千高原》《什麼是哲學?》等文本,嘗試對以上概念做出解釋,將其置於德勒茲哲學的上下文之中,並與其藝術理論建立連接;另一方面,也尋找德勒茲的概念與語言背後,中國藝術與理論的身影,包括文人畫與德勒茲的「游牧藝術」「氣韻生動」與「無器官的身體」的關聯等,試圖從理論概念的影響與互譯中,展現一種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別樣圖景。關鍵詞:游牧;身體;藝術;理論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所提出的理論概念,如「無器官的身體」(Body Without…See More
Mar 25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吳國林:後現象學及其進展——唐•伊德技術現象學述評 6

以伊德的身體1和身體2為起點,並結合伊德的微觀知覺與宏觀知覺,她認為,科學中的文化知覺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體物理學家的具身化知覺,這是與身體操作相關的物質性人工物的知覺;第二,物質性人工物的具身知覺,這與共同體的交互相互作用相關;第三,作為文化具身性的具身知覺。赫斯認為,從後現象學觀點看,技術不僅使從前不可見的對象變為可見,而且對於特定的情境化身體來說,情境化知識也對人工物中不可見的情境化解釋學是開放的。通過研究物理學的情境化知識,赫斯認為,後現象學可以被作為一種科學家要研究開發中使用的新方法論,以及作為科學中的研究人員所認識到的一種觀點。(12)美國的羅森伯格(Robert Rosenberger)在《知覺其他星球:身體經驗、解釋和火星軌道相機》一文中,使用後現象學的多重穩定性、技術轉換和解釋學策略等,研究科學實踐中的影像技術所起的作用。火星上有一個Eberswalde三角區,通過影像來確定這一區域是如何形成的,根據空間影像技術得到的圖片,空間科學家所進行的解釋,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觀點。後現象學認為,影像(image)被認為是居間調節技術的一個具體例子。…See More
Dec 5, 2024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吳國林:後現象學及其進展——唐•伊德技術現象學述評 5

荷蘭的威比克(Paul Verbeek)出版了著作《實事所做:對技術、方式和設計的哲學反思》(2005)。他擴展了伊德關於後現象學的涵義。他認為,現象學的新詮釋,不應當把人與世界的關係看做是前存在的主體與施加於對象世界的作用之間的關係,而應當看做為世界的客體性與主體性被構成的場所,主體性是由體驗和存在於世界中的主體組成的。世界之所是與主體之所是來自於人與實在的相互作用,人所體驗的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實在,人的存在是情境性的主體性。他認為,後現象學在於對人與世界的關係進行哲學分析,在這種相互關係中,主體性與客體性相互構建、共同構成起來。因此,人們所認識的實在不是實在自身,而是與人們一起構建的實在(reality-for-human…See More
Dec 1, 2024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吳國林:後現象學及其進展——唐•伊德技術現象學述評 4

「體現性」(embodiment),也有的學者譯為「具身性」,「涉身性」等。伊德的體現性概念來源於梅洛-龐蒂的理論。梅洛-龐蒂非常重視身體和身體的體現性——知覺。用身體的表達代替「我思」以及相應在胡塞爾那裡的純粹意識的意向性。身體是現象的身體,是身心交融的、能表達的「物體」,是一種能力、一種具有某種所及范圍的動作。梅洛-龐蒂說:「所有我關於世界的知識,甚至是我的科學知識,來自於自己的特殊觀點,或來自於對世界體驗。沒有體驗世界,科學的符號是沒有意義的。」④梅洛-龐蒂也沒有給體現性下一個定義,大體意思是,體現性是指人體的實際形狀、內在的能力和通過後天學習的能力。在此基礎上,伊德分析了技術在人與世界之間的一種基本關係——體現性關係。比如,當人戴上眼鏡觀察事物後,經過短時期的適應之後,人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它已經成為身體體現的一部分了,這時人與眼鏡融為一體,眼鏡成為人的身體的伸延,眼鏡成為人身體的一部分。可見,具有體現性關係的技術,打破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清晰的界限。技術人工物或技術制品不僅是一種工具,而且它與使用者構成一個共生體。從這一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具有體現性的技術具體體現了人的一部分器…See More
Nov 30, 2024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吳國林:後現象學及其進展——唐•伊德技術現象學述評 3

伊德是從意向關聯性這一角度來分析意向性。他認為,胡塞爾的現象學分析來自於嚴格的和不可分的關聯性「我—我思—所思」(Ego-cogito-cogitatum),即每一個所思必然聯系到我思。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將被經驗的和正在經驗的相互關係存在主義地解釋為:在世界之中存在(Being-in-the-world),這是一種存在主義的意向性,即海德格爾把具體的與存在主義化的此在作為在世界中之存在。梅洛-龐蒂以具身的、人體化的版本作為在世界中的存在。伊德改造了胡塞爾、海德格爾和梅洛-龐蒂的意向性概念,他用人與世界相互關係來表達,③…See More
Nov 27, 2024
Batu Empatbelas commented on Batu Empatbelas's photo
Nov 18, 2024
Batu Empatbelas commented on Batu Empatbelas's photo
Thumbnail

行者阿保·印尼蘇北先達青年1961年回歸中國

"陳明發〈濾思場〉194 要養成思維定向,沒有比社媒更有效的地方。一個人以什麼方法發表什麼圖文,能贏得最多的「讚」,一個照單抓藥的複制模式就在他面前導航。無需更多、更深刻的思考、再思考。只有極少數的男女了然於心:有些事物越沒網眾關注,越有個人的珍貴意義。最嚴格定義的「原創」很可能就在那裡。(17.11.2024)    (Image Credit: New Yoke Time)"
Nov 17, 2024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吳國林:後現象學及其進展——唐•伊德技術現象學述評 2

在伊德看來,後現象學的第一步就是將實用主義移植到現象學上。伊德從胡塞爾的現象學中主要抽出了自由變更(free…See More
Nov 11, 2024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吳國林:後現象學及其進展——唐•伊德技術現象學述評 1

國內對唐·伊德(编註:Don Ihde,1934 – 2024,美國科學與工藝哲學家)思想的關注,主要是從技術現象學開始的,除此之外,伊德還構建了一套分析工具——後現象學的基本框架,並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參與者探索後現象學。我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哲學系做訪問學者期間,多次對伊德教授展開訪問並與他討論,在他提供的相關資料的基礎上,並經他允許,本文以論文的形式發表,以便更系統地表達他的思想。本文主要是對伊德的後現象學的發生與進展做一個較全面的概述。一 後現象學的來源 從現象學來看,伊德的後現象學主要受到了胡塞爾、海德格爾和梅洛-龐蒂等現象學的影響。現象學是由德國著名哲學家胡塞爾開創的一個哲學學派,主要在於解決邏輯的本性、表達式的意義、客觀認識的可能性等哲學問題,其根基在於意向性intentionality概念,即將意識活動看作意向性。意向性是一種廣義的賦予意義、構成意義及其構成對象關係的活動。意向性總是根據實項(reell)內容,投射出超越實項之上的意義,構成出意向行為(Noesis)與意向對象(Noema),並通過觀念或意義指向某個對象。…See More
Nov 6, 2024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爱垦網APP·史蒂格勒技术哲学 下

爱垦網之前在讨论意念科学时,曾提到机械人真的和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 [1952 – 2020]…See More
Oct 10, 2024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爱垦網·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史蒂格勒技术哲学 中

对于面对机械人智慧的冲击,愛墾網过去所发表與讨论过的複合策略(如意念科学、心灵素质学、第五项修炼等),若当真在经过讨论后接受了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 [1952 – 2020]…See More
Oct 6, 2024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爱垦APP:史蒂格勒技术哲学 上

爱垦网发现,要充分准备好面对AI时代,我们可从法国哲学家史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 [1952 – 2020] )的技术哲学得到灵感。从爱垦網之前所收藏与发表过的学术论文来分析,面对AI机械人的挑战,可能的探索途径包括钱学森先生的大成智慧量子物理、…See More
Sep 30, 2024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eNet&Ciweek解讀《技術與時間》の 死亡與遺忘 下

斯蒂格勒首先以女人比喻愛比米修斯技術的多樣性這種特征。「至於愛比米修斯,他的過失在於接收了宙斯的禮品——女人,這個美麗的惡。宙斯的第二次報復就是造成性的差異。」…See More
Sep 8, 2024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eNet&Ciweek解讀《技術與時間》の 死亡與遺忘 上

解讀《技術與時間》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區分工業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框架。信息技術是工業技術的反向技術,因此具有革命性。一般人對此難以置信。不信,就來看思想家怎麼想同類問題。在海德格爾之前,西方人對技術的看法是外在的,看到的只是技術的中介性質,即所謂代具性。認為技術異化反對人本身的原因,在於技術外在於人的本質。這種觀念的代表是盧梭(老子、莊子也是這樣認為),他把人的本質理解為與技術對立的自然性,因此從根子上就與人本身不相容。而斯蒂格勒反對這種說辭。認為技術也是人的內在本質的一個方面。換算成盧梭的話語,相當於認為,人有技術(反自然)與自然雙重本質,技術異化不是技術從人的外部反對人的本質,而是人的本質自身就存在技術性與自然性這一對矛盾,技術異化是人自身的矛盾,是人自身內部反自然的那一面在反對自然的那一面。斯蒂格勒將同質性、異質性的含義區分引入了對技術本質的分析,說明技術代表人類本質中本身具有的兩種相反性質。他用時間性來刻畫人類本質,「時間性的意義不僅僅取決於死亡,而且取決於來自性的差異的繁殖。」死亡隱喻的是基於同質性的理性,而繁殖隱喻的是基於異質性(如「性的差異」)的人性。普羅米修斯原則是理性(物…See More
Aug 19, 2024

Batu Empatbelas's Photos

  • Add Photos
  • View All

Batu Empatbelas's Blog

張晨「氣韻生動」與「游牧藝術」——德勒茲眼中的中國藝術與理論 3

Posted on February 18, 2025 at 2:30am 0 Comments

值得注意的是,在《什麼是哲學?》中,在圍繞藝術之材料及畫面構成的論述部分,德勒茲論及了中國的傳統藝術。在他看來,感覺的聚塊在藝術作品中,不僅需要緊實的聚合,需要密集的運動,以及驚人的張力,同樣,還需要「通風和空白的部分,因為空白也是感覺」。[11]這樣,一張畫布便既可以密不透風,也可以留有必要的空白。德勒茲在此援引黃賓虹的觀點,認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留白,是為了留下可供奔馬騰躍的空間。[12]而德勒茲在《千高原》中論述「游牧藝術」時,同樣將中國的藝術納入其中,在他看來,中國藝術,尤其是文人水墨畫,便是「游牧藝術」的化身,便是既以一種自由的方式,做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做到了以筆墨材料的揮灑與運用,剔除了西方藝術古已有之的再現頑疾,更在水墨的黑與白之間,在畫面的虛與實之間,處處實現著感覺的共振,彰顯著身體的力量,更捕捉到宇宙的秘密與生命的和諧。

 …

Continue

張晨「氣韻生動」與「游牧藝術」——德勒茲眼中的中國藝術與理論 2

Posted on February 11, 2025 at 1:30pm 0 Comments

從藝術史而言,在德勒茲眼中,古典藝術便對應於西方藝術自古希臘羅馬,經文藝復興而至19世紀的學院派繪畫,這顯然是一個「條紋空間」的世界,是一種「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化身,具體表現為文藝復興以來至高無上的透視法則。西方古典繪畫以三維空間幻覺的營造為己任,並無處不在地設立中心的視點,捋順空間的秩序。以達·芬奇的壁畫《最後的晚餐》為例,作為幾何透視的經典名作,達·芬奇便在這一繪畫空間的處理中,將神聖的基督置於中央,在那里,他既是繪畫主題的核心,是戲劇衝突的風暴之眼,同時更重要的,他也居於透視法則的中心,他均衡著空間的秩序,完善著寫實的技法,而修道院食堂的真實空間,在此也得到合乎視覺習慣與邏輯思維的延伸。



在德勒茲看來,這恰是一種空間的框定、邊界的設立與能指的霸權,而與此相對的,游牧的藝術,或舉例而言,如弗蘭西斯·培根的繪畫,便打破了透視法的空間關係,打破了人們對於空間的虛擬想像,平衡、穩定、邏輯等一系列詞匯在此失語,取而代之的,是運動,是感覺,是一具無比真實的身體,是「一種連續流變的生命力」。…

Continue

張晨「氣韻生動」與「游牧藝術」——德勒茲眼中的中國藝術與理論 1

Posted on February 4, 2025 at 12:30am 0 Comments

(作者 | 張晨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原文發表於《世界美術》2019年03期)

內容摘要:本文主要圍繞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的理論概念:「游牧」「身體」等,一方面聯系德勒茲《感覺的邏輯》,及與加塔里合著的《千高原》《什麼是哲學?》等文本,嘗試對以上概念做出解釋,將其置於德勒茲哲學的上下文之中,並與其藝術理論建立連接;另一方面,也尋找德勒茲的概念與語言背後,中國藝術與理論的身影,包括文人畫與德勒茲的「游牧藝術」「氣韻生動」與「無器官的身體」的關聯等,試圖從理論概念的影響與互譯中,展現一種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別樣圖景。

關鍵詞:游牧;身體;藝術;理論

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Continue

吳國林:後現象學及其進展——唐•伊德技術現象學述評 6

Posted on November 6, 2024 at 12:12am 0 Comments

以伊德的身體1和身體2為起點,並結合伊德的微觀知覺與宏觀知覺,她認為,科學中的文化知覺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體物理學家的具身化知覺,這是與身體操作相關的物質性人工物的知覺;第二,物質性人工物的具身知覺,這與共同體的交互相互作用相關;第三,作為文化具身性的具身知覺。赫斯認為,從後現象學觀點看,技術不僅使從前不可見的對象變為可見,而且對於特定的情境化身體來說,情境化知識也對人工物中不可見的情境化解釋學是開放的。通過研究物理學的情境化知識,赫斯認為,後現象學可以被作為一種科學家要研究開發中使用的新方法論,以及作為科學中的研究人員所認識到的一種觀點。(12)

美國的羅森伯格(Robert…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