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 Link
  • Male
  • Ang Mo Kio
  • Singapo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Place Link's Friends

  • INGENIUM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Taklamakan
  • ucun estutum
  • Zenkov
  • Qyzylorda
  • 吉爾吉斯
  • Almaty 蘋果
  • ili 河
  • Macclesfield
  • Scarborough 黃岩
  • Spratly Island
  • 等河水退去

Gifts Received

Gift

Place Link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Place Link's Page

Latest Activity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胡曉明·江南文化,詩學的一種可能(4)

這樣的例子非常多。屈原創造了湘水,謝靈運創造了永嘉,淵明創造了桃花源,王維創造了輞川,杜甫創造了草堂,東坡創造了赤壁,黃公望創造了富春江,祁彪佳創造了寓山園……「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能令漢家重九鼎,桐江波上一絲風」「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不因興盡回船去,哪得山陰一段奇?」……一方面是詩人將他們的感情與意念投入到特定的「地方」中,使「地方」成為活生生的人的生命的一個部分,另一方面「地方」也將歷代詩人的生命記憶與情思想像保存、增殖,不斷再生產出來。記得錢穆說過,中國文學的一個特點,即它的作品里所表現的地方,可以在地圖上一一指出來。這完全不同於西方詩歌以聖經故事和神話來虛構敘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其成功之處,即將虛幻與現實結合起來,創造了一個地方:「高密東北鄉」。正如福克納,創造了一個地方叫約克納帕塔法縣,莫言意識到,我有自己的約克納帕塔法,就是高密。高密就像一口深井,可以挖掘到數不清的記憶、夢思、幻想、故事、想像與寓言,也可以在地圖上指出來。人文主義地理學認為:「地方」不僅是生命的地圖,不僅…See More
yesterday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胡曉明·江南文化,詩學的一種可能(3)

無論是「定西」,還是「新亭」,上述分析都強調了歷史脈絡中真實可考的特定時間、事件與人物,這是史實的內涵。然而「地名」除了「實」的意義,還有「虛」的一面。陳正宏教授著文發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的明代著名書畫《詞林雅集圖》,不僅是明代江夏派代表畫家吳偉的作品,而且其本質上更是一種以吳偉畫為圖引,記錄了明代弘治年間多位文士一次重要的文學聚會活動的圖文並茂的文集。弘治十八年,李夢陽、何景明、王陽明等聚會送友人龍霓由就官外任浙江僉事,參加聚會的共有二十二人,人各賦一詩,應有二十二題(缺二題),這二十個題目及其作者是:《錢唐》(李夢陽)《鵝池》(劉淮)《西湖》(王陽明)《鑒湖》(陳沂)《桐江》(陳欽)《蘭亭》(李熙)《苕溪》(缺)《剡溪》(何景明)《葛洪川》(缺)《蘇公堤》(顧璘)《明月泉》(鎦麟)《清風嶺》(杭淮)《林逋宅》(範淵)《太伯祠》(邊貢)《白石洞》(缺)《綠波亭》(缺)《曹娥江》(謝承舉)《謝公樓》(缺)《讀書堆》(缺)《龡笙臺》(王豐)。這里有關江南詩學的待發之覆是:為什麽送別外任官,要以他即將遊歷之地點來作詩題?為什麽別的不選,專選取新官上任所去的浙江重要人文勝跡?《詞林雅集圖》後…See More
Wednesday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胡曉明·江南文化,詩學的一種可能(2)

我們知道,龍井的泉水很好,然而古人對好的泉水的解讀,卻是一種生命的啟示意義。首先,秦觀所述辯才此語,即隱含孟子所謂「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可見辯才法師及龍井諸友胸中,學養之美富,及道德實踐功夫之深厚。其次,「受天地之中,資陽陽之和,以養其源。」這不僅是泉水好的理由,而且是做一個「有道之士」的理由。既不受過於陰性的環境所熏染,也不受過於剛性的環境所壓迫。至剛則易折,過柔則易淫。在北宋高人辯才看來,讀書人立身處世的位置與姿態十分重要。這里,宋代的「龍井」不僅是一處高人賞詩品茗之地,無疑更是古人身心修行之所、文明傳承之地。「龍井」分明成為一個蔥蘢詩意的地點,成為江南詩學的點睛之地。江南還有一個有情有義的地名:「新亭」。《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川,何至作楚囚相對?」這是「新亭對泣」的原典。粗粗一讀,「風景不殊」與「山河之異」二語,會發現一個問題:如果將「山河」解為政權,將「風景」讀為眼前的景色,那麽,這句話分明有一語病:風景依舊是原來的風景,而政權…See More
Sunday
Place Link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韵文化:我求

"許雲樵〈炎荒雜詠〉許雲樵長居新加坡,對赤道氣候和生活作息,以及在地居民的習性與風俗民情都有著細微的觀察,從詩學的感官意識而言,身之所行,目中所視,心中所感,意之所發,成而為詩,都是當下的一種存在發聲,因此對於「在地」的氣候和飲食,風土人情與生活反映等,亦是許雲樵詩中最重要的書寫題材。如他所寫的《炎荒雜詠四首》,正是他在這方面重要的想像與描繪: 四時四夏絕隆多, 十日甘霖五日風。 凍餒無慮人懶散, 纏縵拖屐到龍鐘。 赤日炎炎火傘張, 醍醐灌頂一身涼。 令人最是疑奇處, 扇帽常捐嗜辣姜。 田田荷葉大…"
Sep 14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胡曉明·江南文化,詩學的一種可能(1)

上海一直浸潤、成長在江南文化中。可以說江南文化構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底色。在學者胡曉明看來,江南文化精神絕不僅只是一種地方認同,而且正在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意義感,是對於什麽樣的生活更好、更值得追求的主張。今天我們探討江南文化,實際上就是在探討一種極其可貴的文明理想。——編者南宋時杭州城的慶春門內,有一個叫做聽潮寺的寺廟,後來改名為歸德院。為什麽改名呢?因為那里靠近錢塘江,有一次宋高宗在寺廟里過夜,晚上聽到潮聲,就以為是金兵殺過來了。他覺得這個名字太有殺氣,就改名為「歸德院」,隱喻著金人和平歸順大宋。寺里面有一塊宋高宗的題詩石刻,題的是蘇東坡的《書李世南所畫秋景》: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原來高宗住在這里時也讀到了這首詩,他喜歡,就題了來賜給大臣劉漢臣,人們刻石於此。後來毀於大火。宋高宗喜歡此詩,而恐懼潮聲,這表明,「江南黃葉村」的和平安寧與山明水秀,給了驚魂未定的皇帝一種溫暖的感受。其實,那夢中驚擾了宋高宗的金主完顏亮,跟高宗有共同的感受。他也正是垂涎艷羨於那「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的江南風物,才興起投鞭渡江之意。這兩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都無暇考…See More
Sep 11
Place Link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做客 特色小鎮

"2.4 符號再創造 旅遊符號實踐者對旅遊符號進行再加工,賦予其新的內涵。經過歷代文人墨客持續的符號檢驗和深化,“西子”符號已經成為古今中外無數旅遊者關於杭州西湖的重要文化想象。然而,在特定時空背景下,旅遊者特殊人生經歷必然賦予杭州西湖以特別的文化內涵,從而導致“西子”符號的再創造。通常,“西子”符號代表了中國古典美女形象。晚清打趣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於今西子改西衣”…"
May 23
Place Link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做客 特色小鎮

"(續上)3旅遊者符號實踐的理論支撐 旅遊者符號實踐,是典型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涉及到旅遊學、社會學、符號學、地理學、文化學、歷史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的相關理論。本文只探討與旅遊者符號實踐直接相關的三大理論支撐:符號學理論、實踐理論和(身體) 現象學理論。 3.1 符號學理論 通常認為現代符號學的兩大流派,分別是索緒爾的語言符號學(結構主義符號學) 和皮爾斯的一般符號學,前者側重符號的意指與交流層面,後者側重符號的認知與思維層面[39]。 索緒爾把語言符號分為能指(signifier)…"
May 9
Place Link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韵文化:我求

"沙政府同意篤區建自貿區立場,有助發揮地緣優勢(亞庇訊)沙巴中國總商會長拿督劉順泰對州政府同意在拿篤區設立自由貿易區大表歡迎,認為此舉將有助發揮拿篤及沙巴的地緣優勢,打造多種有利條件,擴大和加深和鄰近國家地區的經濟合作,為沙巴製造更多就業機會及開創更大的市場與經濟利益。 他是就沙巴州首席部長拿督斯裏哈芝芝日前宣布州政府原則上同意在拿篤工業園區內成立自由貿易區,發表上述談話。 他也希望州政府在設計與籌劃拿篤自貿區時,能邀請商界領袖及組織參與及咨詢,更充分及全面針對拿篤的優勢與條件,考慮及納入各種政策…"
May 4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7)

3. 族群研究幫助我們探就了「地方」內甚麼樣的人際關係形式?又如何能夠去釐清親屬與族群這兩種集體認同的性質和差異? 4. 族群意識,或族群性(ethnicity)在眷村的操作中,作為人們於特定空間透過特定 文化形式整合自我的一種展示,或者說是人們集體認同歸屬的一種想像,是否反映 出某種特殊的人群觀念,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追循上述問題的解答? 如前所述,「地方感」的詮釋是一種心靈自主的產物,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自由地詮釋其所經驗的世界,包括記憶、意義,以及源自個人意向所鼓舞的行動和情感(2001,王 志弘)。這些新的研究,使得「地方感」概念由不足邁向成熟,最早運用地方感概念的人 文主義地理學與建築現象學,其認識論的基礎就是的人性「普同論」、認為人具有普遍的意識與認知能力、普遍的賦予外界價值和意義的能力,而缺乏社會分類、社會關係和社會階層等概念,更忽視了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鬥爭和衝突,未將人放在中心,也未反省…See More
Feb 17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6)

第三節 台灣的地方理論實證研究 台灣學者在地方感的研究取向多元,其中一部分是從文化儀式活動去看人們認同地方的方式。梁恩嘉、黃琇玫、黃進福分別以竹山鎮、大廍、小琉球的地方文化元素或象徵, 如地方信仰、宗教慶典、特色習俗、儀式活動等來觀察地方認同的議題。 黃琇玫(2003)在《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中的研究對象——社寮地區是純樸農 村,居民大多世居在此,地方團體活動頻繁,且宗族組織發達,近幾年來因地方政府積極舉辦地方文藝季、基金會辦社區活動,及廟宇紫南宮的宗教慶典等,點燃居民參與地 方的熱情,研究者設計問卷、經由統計數據得到驗證,認為地方文化活動的舉辦有助於 增加地方認同。…See More
Feb 15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5)

(三) 全球性地方感之形成 地方感這個概念,在人文主義(humanism)與現象學(phenomenology)的脈絡下, 強調人對於所處環境和地方的主觀,即主體感受,就社會科學的視角觀之,人的感覺、 情緒、慾望和意念等,正是人文地理比較少處理的部份,因此,在空間的社會分析裡,借取地方感的概念,具有彌補與平衡的作用,也可以將人的意義與價值重新放在中心。而現象學正是對於實證主義的教條法則的反動,於強調意義,所以現象學關於地方感的 研究,詞藻都十分優美且富想像力,故地理學家紛紛嘗試地方感連結至全球性之理論。  1. 多琳‧瑪西 ──全球性地方感 英國地理學家多琳‧瑪西(Doreen Massey)主張發展「進步」或「全球」的地方感觀念,她將地方想成是「以新方式結合了身體、物體和流動」。誠如艾斯柯巴 (Arturo Escobar) 的主張:「地方以特殊的構造聚集了事物、思想和記憶」(Escobar, 2001:143)。 在這種邏輯下,「地方」變成了一連串的事件,而不是根植於真實性觀念的穩固存有 論事物。做為事件的「地方」,特徵是「開放」和「改變」,而不是明確界限與永恆。此…See More
Feb 12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4)

他批評之前的「地方」概念,過度重視歷史、與社會的脈絡,以及一個人一生歷時性的脈絡,都在尋求對現代社會作某種單一的、占主導地位的制度性闡釋,但這些關注 都不足以作為理論的基礎,也因此,地方感經常被視為自由漂浮的現象,既不會受到歷 史特殊權力關係所影響,也不會受到那些受社會、經濟限制的行動和思想所影響。 普瑞德(Allan Pred) 在他的論文〈地方是歷史偶然過程〉 (Place as Historically Contingent Process,1984) 中,批判地方「不過是人類活動的僵滯布景…….是個惰性的、 為人所經驗的場景」(Pred, 1984;279)。普瑞德主張,必須強調改變和過程的地方概念, 地方因此從未「完成」,而總是處於「流變」(becoming) 之中,地方是「不斷發生的東西, 是以創造和利用物理環境的方式,對特殊脈絡中的歷史有所貢獻的東西」(Pred,1984; 279),我認為,他恰好呼應了季登斯的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現代社會一種獨特的次級類型,是一各有著大量特殊的制度特徵體系,我們應著重現代社會中互相影響的面相與其關連性,方能了解地方研究的歷程。…See More
Feb 9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3)

3. 克利遜.諾伯舒玆──場所精神(Genius Loci) 著名的建築現象學家克利遜.諾伯舒玆(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26-2000),與瑞夫一樣深受海德格的影響,代表作為《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1979)。他的基本立場是:建築是賦予人一個「存在的立足點」的方式。因此,探究重點在於建築精神上的意涵,而非實用的層面。場所有其精神,而建築就是場所精神的形象化、具體化,建築師的任務在於創造有意義的場 所,幫助人定居。 諾伯舒玆指出場所的界定,他認為場所不僅是抽象的區位而已,包含了物質的本質、 型態、質感及顏色等因素所組成的整體。這些物的總合決定了一種「環境的特性」,亦 即場所的本質。一般而言,場所都會具有一種特性或「氣氛」。  (二) 地方感與「感覺結構」之關係 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一詞常用於文化研究領域,指嘗試瞭解某一「特定時空…See More
Feb 6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2)

另外他在《空間與地方》中,談到可見性(visibility)與地方的關係時,認為: 「我們可以說,受人深愛的地方不一定要我們或別人眼見為憑。地方可以用各種方法來突顯:和其他地方的抗爭與衝突,視覺上的醒目,以及藝術、建築、儀式和典禮的感動力量。人類的地方經由戲劇化而顯得栩栩如生。地方認同的形成, 是透過個人與群體生活之期望、需要與功能性韻律的戲劇化而達成的。」(Tuan, 7 R. J. Johnston 主編,柴彥威等譯,《人文地理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頁 511-512。 8 筆者採用:R. J. Johnston 主編,柴彥威等譯,《人文地理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頁 737-738。 18 1977: 178) 段義孚強調:經由人的住居,以及某地經常性活動的涉入、親密性及記憶的積累過程,、意象、觀念及符號等等意義的的給予、充滿意義的「真實的」經驗或動人事件, 以及個體或社區的認同感、安全感或關懷(concern)的建立,空間及其實質特徵於是被動 並轉形為「地方」,本研究即著重此一過程之發展。  2. 愛德華.瑞夫──場所的本質…See More
Feb 4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1)

第二節 地方與地方感理論 八零年代之後,對於「地方」及「地方感」的關注,在「新人文主義地理學」中, 居於核心。受現象學及存在主義等重要思潮影響,新人文主義地理學者以各種不同的關懷來描述「地方」 (place)。 本研究先就「 地方」此一概念之探討做簡要回顧,整理地方感相關之文獻,以了解不同學者主張之理論著重,及其與本人研究對話之可能。 一、人文地理學中的地方研究  「地方」一向是本世紀人文地理學的核心,但各家說法與著重點略有不同。茲就三 位地理學者之看法,說明地方在地理學主題上的重要性。哈茲宏 (Richard Hartshorne) 在 《地理學性質的觀點》(Perspectives on the Nature of Geography) 裡寫到:「地理學想要分 析的就是隨著地方而變的整合。」(Hartshorne, 1959:159)。騷爾(Carl Sauer)在〈地景形態學〉(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論文則說:「地理學的事實就是地方事實(Saner and Leighly,…See More
Feb 2
Place Link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韵文化:我求

"于海:物理向度·景觀·風景·意識形態大陸社會學家于海在探討何謂文化空間概念時,說到所謂人文空間,首先是一個「空間」上的涵義,它有一定的物理向度。而這個物理向度是一個與「景觀」有關的問題,…"
Feb 1

Place Link's Blog

胡曉明·江南文化,詩學的一種可能(3)

Posted on September 6, 2023 at 6:30am 0 Comments

無論是「定西」,還是「新亭」,上述分析都強調了歷史脈絡中真實可考的特定時間、事件與人物,這是史實的內涵。然而「地名」除了「實」的意義,還有「虛」的一面。陳正宏教授著文發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的明代著名書畫《詞林雅集圖》,不僅是明代江夏派代表畫家吳偉的作品,而且其本質上更是一種以吳偉畫為圖引,記錄了明代弘治年間多位文士一次重要的文學聚會活動的圖文並茂的文集。…

Continue

胡曉明·江南文化,詩學的一種可能(2)

Posted on September 5, 2023 at 3:30pm 0 Comments

我們知道,龍井的泉水很好,然而古人對好的泉水的解讀,卻是一種生命的啟示意義。首先,秦觀所述辯才此語,即隱含孟子所謂「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可見辯才法師及龍井諸友胸中,學養之美富,及道德實踐功夫之深厚。

其次,「受天地之中,資陽陽之和,以養其源。」這不僅是泉水好的理由,而且是做一個「有道之士」的理由。既不受過於陰性的環境所熏染,也不受過於剛性的環境所壓迫。至剛則易折,過柔則易淫。在北宋高人辯才看來,讀書人立身處世的位置與姿態十分重要。

這里,宋代的「龍井」不僅是一處高人賞詩品茗之地,無疑更是古人身心修行之所、文明傳承之地。「龍井」分明成為一個蔥蘢詩意的地點,成為江南詩學的點睛之地。…

Continue

胡曉明·江南文化,詩學的一種可能(1)

Posted on September 3, 2023 at 2:30pm 0 Comments

上海一直浸潤、成長在江南文化中。可以說江南文化構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底色。在學者胡曉明看來,江南文化精神絕不僅只是一種地方認同,而且正在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意義感,是對於什麽樣的生活更好、更值得追求的主張。今天我們探討江南文化,實際上就是在探討一種極其可貴的文明理想。——編者

南宋時杭州城的慶春門內,有一個叫做聽潮寺的寺廟,後來改名為歸德院。為什麽改名呢?因為那里靠近錢塘江,有一次宋高宗在寺廟里過夜,晚上聽到潮聲,就以為是金兵殺過來了。他覺得這個名字太有殺氣,就改名為「歸德院」,隱喻著金人和平歸順大宋。

寺里面有一塊宋高宗的題詩石刻,題的是蘇東坡的《書李世南所畫秋景》: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