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 Link
  • Male
  • Ang Mo Kio
  • Singapo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Place Link's Friends

  • INGENIUM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Taklamakan
  • ucun estutum
  • Zenkov
  • Qyzylorda
  • 吉爾吉斯
  • Almaty 蘋果
  • ili 河
  • Macclesfield
  • Scarborough 黃岩
  • Spratly Island
  • 等河水退去

Gifts Received

Gift

Place Link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Place Link's Page

Latest Activity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7)

3. 族群研究幫助我們探就了「地方」內甚麼樣的人際關係形式?又如何能夠去釐清親屬與族群這兩種集體認同的性質和差異? 4. 族群意識,或族群性(ethnicity)在眷村的操作中,作為人們於特定空間透過特定 文化形式整合自我的一種展示,或者說是人們集體認同歸屬的一種想像,是否反映 出某種特殊的人群觀念,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追循上述問題的解答? 如前所述,「地方感」的詮釋是一種心靈自主的產物,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自由地詮釋其所經驗的世界,包括記憶、意義,以及源自個人意向所鼓舞的行動和情感(2001,王 志弘)。這些新的研究,使得「地方感」概念由不足邁向成熟,最早運用地方感概念的人 文主義地理學與建築現象學,其認識論的基礎就是的人性「普同論」、認為人具有普遍的意識與認知能力、普遍的賦予外界價值和意義的能力,而缺乏社會分類、社會關係和社會階層等概念,更忽視了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鬥爭和衝突,未將人放在中心,也未反省…See More
Feb 17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6)

第三節 台灣的地方理論實證研究 台灣學者在地方感的研究取向多元,其中一部分是從文化儀式活動去看人們認同地方的方式。梁恩嘉、黃琇玫、黃進福分別以竹山鎮、大廍、小琉球的地方文化元素或象徵, 如地方信仰、宗教慶典、特色習俗、儀式活動等來觀察地方認同的議題。 黃琇玫(2003)在《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中的研究對象——社寮地區是純樸農 村,居民大多世居在此,地方團體活動頻繁,且宗族組織發達,近幾年來因地方政府積極舉辦地方文藝季、基金會辦社區活動,及廟宇紫南宮的宗教慶典等,點燃居民參與地 方的熱情,研究者設計問卷、經由統計數據得到驗證,認為地方文化活動的舉辦有助於 增加地方認同。…See More
Feb 15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5)

(三) 全球性地方感之形成 地方感這個概念,在人文主義(humanism)與現象學(phenomenology)的脈絡下, 強調人對於所處環境和地方的主觀,即主體感受,就社會科學的視角觀之,人的感覺、 情緒、慾望和意念等,正是人文地理比較少處理的部份,因此,在空間的社會分析裡,借取地方感的概念,具有彌補與平衡的作用,也可以將人的意義與價值重新放在中心。而現象學正是對於實證主義的教條法則的反動,於強調意義,所以現象學關於地方感的 研究,詞藻都十分優美且富想像力,故地理學家紛紛嘗試地方感連結至全球性之理論。  1. 多琳‧瑪西 ──全球性地方感 英國地理學家多琳‧瑪西(Doreen Massey)主張發展「進步」或「全球」的地方感觀念,她將地方想成是「以新方式結合了身體、物體和流動」。誠如艾斯柯巴 (Arturo Escobar) 的主張:「地方以特殊的構造聚集了事物、思想和記憶」(Escobar, 2001:143)。 在這種邏輯下,「地方」變成了一連串的事件,而不是根植於真實性觀念的穩固存有 論事物。做為事件的「地方」,特徵是「開放」和「改變」,而不是明確界限與永恆。此…See More
Feb 12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4)

他批評之前的「地方」概念,過度重視歷史、與社會的脈絡,以及一個人一生歷時性的脈絡,都在尋求對現代社會作某種單一的、占主導地位的制度性闡釋,但這些關注 都不足以作為理論的基礎,也因此,地方感經常被視為自由漂浮的現象,既不會受到歷 史特殊權力關係所影響,也不會受到那些受社會、經濟限制的行動和思想所影響。 普瑞德(Allan Pred) 在他的論文〈地方是歷史偶然過程〉 (Place as Historically Contingent Process,1984) 中,批判地方「不過是人類活動的僵滯布景…….是個惰性的、 為人所經驗的場景」(Pred, 1984;279)。普瑞德主張,必須強調改變和過程的地方概念, 地方因此從未「完成」,而總是處於「流變」(becoming) 之中,地方是「不斷發生的東西, 是以創造和利用物理環境的方式,對特殊脈絡中的歷史有所貢獻的東西」(Pred,1984; 279),我認為,他恰好呼應了季登斯的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現代社會一種獨特的次級類型,是一各有著大量特殊的制度特徵體系,我們應著重現代社會中互相影響的面相與其關連性,方能了解地方研究的歷程。…See More
Feb 9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3)

3. 克利遜.諾伯舒玆──場所精神(Genius Loci) 著名的建築現象學家克利遜.諾伯舒玆(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26-2000),與瑞夫一樣深受海德格的影響,代表作為《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1979)。他的基本立場是:建築是賦予人一個「存在的立足點」的方式。因此,探究重點在於建築精神上的意涵,而非實用的層面。場所有其精神,而建築就是場所精神的形象化、具體化,建築師的任務在於創造有意義的場 所,幫助人定居。 諾伯舒玆指出場所的界定,他認為場所不僅是抽象的區位而已,包含了物質的本質、 型態、質感及顏色等因素所組成的整體。這些物的總合決定了一種「環境的特性」,亦 即場所的本質。一般而言,場所都會具有一種特性或「氣氛」。  (二) 地方感與「感覺結構」之關係 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一詞常用於文化研究領域,指嘗試瞭解某一「特定時空…See More
Feb 6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2)

另外他在《空間與地方》中,談到可見性(visibility)與地方的關係時,認為: 「我們可以說,受人深愛的地方不一定要我們或別人眼見為憑。地方可以用各種方法來突顯:和其他地方的抗爭與衝突,視覺上的醒目,以及藝術、建築、儀式和典禮的感動力量。人類的地方經由戲劇化而顯得栩栩如生。地方認同的形成, 是透過個人與群體生活之期望、需要與功能性韻律的戲劇化而達成的。」(Tuan, 7 R. J. Johnston 主編,柴彥威等譯,《人文地理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頁 511-512。 8 筆者採用:R. J. Johnston 主編,柴彥威等譯,《人文地理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頁 737-738。 18 1977: 178) 段義孚強調:經由人的住居,以及某地經常性活動的涉入、親密性及記憶的積累過程,、意象、觀念及符號等等意義的的給予、充滿意義的「真實的」經驗或動人事件, 以及個體或社區的認同感、安全感或關懷(concern)的建立,空間及其實質特徵於是被動 並轉形為「地方」,本研究即著重此一過程之發展。  2. 愛德華.瑞夫──場所的本質…See More
Feb 4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1)

第二節 地方與地方感理論 八零年代之後,對於「地方」及「地方感」的關注,在「新人文主義地理學」中, 居於核心。受現象學及存在主義等重要思潮影響,新人文主義地理學者以各種不同的關懷來描述「地方」 (place)。 本研究先就「 地方」此一概念之探討做簡要回顧,整理地方感相關之文獻,以了解不同學者主張之理論著重,及其與本人研究對話之可能。 一、人文地理學中的地方研究  「地方」一向是本世紀人文地理學的核心,但各家說法與著重點略有不同。茲就三 位地理學者之看法,說明地方在地理學主題上的重要性。哈茲宏 (Richard Hartshorne) 在 《地理學性質的觀點》(Perspectives on the Nature of Geography) 裡寫到:「地理學想要分 析的就是隨著地方而變的整合。」(Hartshorne, 1959:159)。騷爾(Carl Sauer)在〈地景形態學〉(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論文則說:「地理學的事實就是地方事實(Saner and Leighly,…See More
Feb 2
Place Link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韵文化:我求

"于海:物理向度·景觀·風景·意識形態大陸社會學家于海在探討何謂文化空間概念時,說到所謂人文空間,首先是一個「空間」上的涵義,它有一定的物理向度。而這個物理向度是一個與「景觀」有關的問題,…"
Feb 1
Place Link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韵文化:我求

"感情地理學 1. 人文地理主義學者段義孚曾主張:在地人自己為鄉土進行研究。「最能成就,對一個區域的生動或逼真的描述,成功地捕捉「地方的精華或本質」,或「地方的特質」。 2. 學者 Zukin(1991)曾說,「地方具體營造環境之發展,往往被國際資本流動抽象市場所決定,如何重塑空間的社會價值則成為各國城市發展的重要課題」。因為全球文化趨同現象帶動的地方書寫與記敘的運動,是重塑空間社會價值的具體行動。地方菁華或本質的發揚保存,是保留先民的生活方式與態度,於現代社會,不僅是先民智慧的傳承、…"
Feb 1
Place Link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Jan 31
Place Link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韵文化:我求

"泰戈爾《再次集》庫帕伊河我在心里望著帕德瑪河流入迷濛的地極—— 帕德瑪河此岸的沙灘不抱奢望,安於清貧,因而無畏。 彼岸有青翠的竹林、芒果園、蒼老的榕樹、粗壯的榴蓮樹,不和諧地混雜其間的一堵斷壁。池塘畔是黃燦燦的油菜地,路旁生長一叢叢荊棘。一百五十年前靛藍主建造的房屋已破敗不堪,庭院里一株闊葉樹終日沙沙地哀鳴。 拉賈種姓人的村莊那龜裂的土地上,躑躅著他們的山羊。離集市不遠有一爿糧店。懼怕無情的河水的村莊總讓人感到在瑟瑟戰栗。 帕德瑪河在印度神話中久負盛名,天界的恒河在她的脈…"
Jan 31
Place Link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韵文化:我求

"旅游與文創體驗 在馬來西亞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要談文化創意體驗,與旅遊話題結合上來,是事半功倍的其中一個方法。 當然,文創不僅僅關乎旅遊;它關乎青年就業/創業、地方創生、疫後振興、百業數字化與教育STEA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s, and mathematics)化。 比較有效的參考框架,可考慮中國的「2035文化強國」;或日本的「生活5.0」 ;南韓的案例。 1 林德成·爭取保存民間文化遺產…"
Dec 26, 2022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依呈色給青花瓷斷代(下)

元代所用鈷料來自波斯,古稱「蘇麻離青」或「蘇勃泥青」,其含鐵量高,富發散性,燒制後的青花在積釉處有鐵銹似的黑褐斑點,斑點處下凹入胎,呈色濃郁翠艷,視覺效果極為鮮明。2017香港蘇富比拍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明十五十六世紀…See More
Dec 25, 2022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依呈色給青花瓷斷代(上)

在陶瓷歷史上,各朝青花瓷上不同的藍釉色調,皆有其獨特之處。唐代(618-907)為藍釉陶瓷的濫觴,青花瓷在此時初見雛型,至元代(1279-1368)大放異彩,更於明(1368-1644)、清(1644-1911)兩朝持續發展,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燒制規模最大的品種之一。其中,不同種類的鈷料的應用,可謂青花發色至為重要的關鍵所在。鈷料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據知當時在西亞便以其作藍色呈色劑。但在中國考古發掘中,只自戰國(公元前475-221)時期的文化遺存始,有少量玻璃珠及玻璃器上有鈷藍燒熔的痕跡,根據器形、工藝來看它們極有可能來自西亞,而不似中土制造的東西。明萬歷 青花海馬龍紋梅瓶明萬曆…See More
Dec 20, 2022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朱淩君·山水詩路激活文化資源(下)

詩路文化有獨特魅力也有人提出,長期以來,浙東唐詩之路「叫好不叫座」,大費周章搞建設有必要嗎?這同樣是記者的疑問。在浙江、安徽等地采訪,每次采訪記者都會問對方一個問題:「您覺得詩路建設的目標是什麽?」多數采訪對象會楞一下,然後開啟一番關於「文旅融合」的宏大敘事。其中,馬駿的回答頗為有趣,他覺得詩路建設承擔著讓傳統文化進入更多人心中的使命。記者調侃他:「會不會一下子拔得太高了?」馬駿指點記者,不妨沿著古道,循著前人的足跡,重走一段「唐詩之路」。天姥山的景色很美,沿著蜿蜒的山路徘徊而上,輕白的雲霧纏繞在山間,還在田埂、樹梢間隨風浮動。美景之外,鄉間的村民更讓人印象深刻。如今,大多數村子里,都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們。途中,記者遇到村里的老人正給路人講口口相傳的唐詩典故。見記者感興趣,老人又特意從頭講了一遍。還有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嫗,聽聞記者來重走唐詩之路,激動地告訴我這是李白走過的路。談及李白時,她的語氣就像是談論一位熟悉的親戚,還用新昌方言利索地背誦了一遍《夢遊天姥吟留別》。「對詩歌的熟稔和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是植根在很多人的記憶中的。這種記憶,可能只是小時候背誦課文時記下的只言片語,但日積月累就會…See More
Nov 22, 2022
Place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朱淩君·山水詩路激活文化資源(中)

唐詩之路提出後,隨即在學術圈引起熱議。僅在1991年,就先後有20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組織團隊實地考察,並聯名致函紹興、寧波、臺州、金華四地政府,倡議挖掘豐富的人文景觀資源,充分利用古代水路形成的環狀旅遊線,開發「唐詩之路」旅遊項目。此後,沿線城市的旅遊部門也紛紛跟進做過文章,可就是叫好不叫座。時至2001年,浙東唐詩之路仍未成國內旅遊熱點路線,甚至沒有一家旅行社正式推出過。但隨著國內旅遊市場迅速發展,單一的山水風景遊轉向內涵更豐富的深度文化遊,各地對「文化IP」的需求悄然升溫。比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曾使本與眾山同一色的天姥山變得身價百倍。為宣傳旅遊,新昌、天臺、仙居三地一度為天姥山打過「口水仗」。其中,坐擁「天姥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認證的新昌底氣最足,但天臺和仙居也不遑多讓,相繼從文獻古籍中找出相關佐證試圖爭奪影響力。一時間,天姥山的歸屬被炒得沸沸揚揚,對旅遊產業的貢獻卻收效甚微。直到現在,天姥山的歸屬仍無定論,但爭議的聲音正逐漸平息。天臺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費衛元表示,在合作中競爭已成共識。比如,天臺目前提倡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新昌的提法是浙東唐詩之路精華地。…See More
Nov 18, 2022

Place Link's Blog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7)

Posted on February 2, 2023 at 9:05pm 0 Comments

3. 族群研究幫助我們探就了「地方」內甚麼樣的人際關係形式?又如何能夠去釐清親屬與族群這兩種集體認同的性質和差異?



4. 族群意識,或族群性(ethnicity)在眷村的操作中,作為人們於特定空間透過特定 文化形式整合自我的一種展示,或者說是人們集體認同歸屬的一種想像,是否反映 出某種特殊的人群觀念,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追循上述問題的解答?



如前所述,「地方感」的詮釋是一種心靈自主的產物,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自由地詮釋其所經驗的世界,包括記憶、意義,以及源自個人意向所鼓舞的行動和情感(2001,王 志弘)。這些新的研究,使得「地方感」概念由不足邁向成熟,最早運用地方感概念的人…

Continue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6)

Posted on January 28, 2023 at 6:30pm 0 Comments

第三節 台灣的地方理論實證研究



台灣學者在地方感的研究取向多元,其中一部分是從文化儀式活動去看人們認同地方的方式。梁恩嘉、黃琇玫、黃進福分別以竹山鎮、大廍、小琉球的地方文化元素或象徵, 如地方信仰、宗教慶典、特色習俗、儀式活動等來觀察地方認同的議題。 黃琇玫(2003)在《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中的研究對象——社寮地區是純樸農 村,居民大多世居在此,地方團體活動頻繁,且宗族組織發達,近幾年來因地方政府積極舉辦地方文藝季、基金會辦社區活動,及廟宇紫南宮的宗教慶典等,點燃居民參與地 方的熱情,研究者設計問卷、經由統計數據得到驗證,認為地方文化活動的舉辦有助於 增加地方認同。…



Continue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5)

Posted on January 27, 2023 at 6:30pm 0 Comments

(三) 全球性地方感之形成



地方感這個概念,在人文主義(humanism)與現象學(phenomenology)的脈絡下, 強調人對於所處環境和地方的主觀,即主體感受,就社會科學的視角觀之,人的感覺、 情緒、慾望和意念等,正是人文地理比較少處理的部份,因此,在空間的社會分析裡,借取地方感的概念,具有彌補與平衡的作用,也可以將人的意義與價值重新放在中心。而現象學正是對於實證主義的教條法則的反動,於強調意義,所以現象學關於地方感的 研究,詞藻都十分優美且富想像力,故地理學家紛紛嘗試地方感連結至全球性之理論。



 1.…

Continue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4)

Posted on January 26, 2023 at 6:30pm 0 Comments

他批評之前的「地方」概念,過度重視歷史、與社會的脈絡,以及一個人一生歷時性的脈絡,都在尋求對現代社會作某種單一的、占主導地位的制度性闡釋,但這些關注 都不足以作為理論的基礎,也因此,地方感經常被視為自由漂浮的現象,既不會受到歷 史特殊權力關係所影響,也不會受到那些受社會、經濟限制的行動和思想所影響。



普瑞德(Allan Pred) 在他的論文〈地方是歷史偶然過程〉 (Place as Historically Contingent Process,1984) 中,批判地方「不過是人類活動的僵滯布景…….是個惰性的、 為人所經驗的場景」(Pred, 1984;279)。普瑞德主張,必須強調改變和過程的地方概念, 地方因此從未「完成」,而總是處於「流變」…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