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菜一斤
  • Male
  • 蒲種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冬菜一斤's Friends

  • 厚數據才厲害
  • ili 河
  • 有格 台
  • se.gamat
  • Batu Empatbelas
  • Krásná duše
  • Dhuup
  • idée créative
  • Suan Lab
  • 開麥啦 馬來西亞
  • 創客有多熱
  • Le Destin
  • 家  在這裡
  • 假如流水能回頭
  •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Gifts Received

Gift

冬菜一斤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冬菜一斤's Page

Latest Activity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9)

(二)個人記憶的僭越和集體記憶的消沈 在消費文化盛行的時代,當極為活躍的「邊緣」個體以其獨特的生存哲學觀過度關注自己生活空間,亦即主體拋棄了過去傳統、也不願展望未來時,就對當下現實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興趣。這正如昆德拉所描述摩托車手飛馳的感覺,「他抓住的是跟過去與未來都斷開的瞬間,脫離了時間的連續性,他置於時間之外」。①…See More
Sep 17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8)

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隨著現代哲學意識的逐步開放,「階級人」的觀念得到了全面突破,人們逐漸走出了政治創傷帶來的陰影,人們似乎在經歷了長久的壓抑之後,深刻地意識到了人是文化中的人,人是開放性的人,人理應獲得人性上的解放。於是,在普遍原則「整體主義」即「我們」的陰影下,被遺忘的「我」就有了開放性視野和開放性觀念,並以此生發出一種驚人的想象力,以及一種獨特的審美魔力和發人深省的內在力量,人們有理由對未來進行幻想和美好的憧憬。這種「人」之觀念的重大轉移和開放的中國意識,重新讓人找到了自己的根基和精神家園,進入到了一種尊重差異、張揚個性的狂歡時代。而在中心化價值解體、文化整合功能喪失、「宏大敘事」遭到質疑的20世紀90年代的消費文化環境里,這種以張揚個性、藝術多元為旗幟的社會思潮,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流行和寬容,它對個人空間的呼喚和推崇,實際上參與了解構原有意識形態、建構新的意識形態的進程。這造成1990年代文化轉型以來價值多元、文化失範、傳統離析的混亂之態,個性正是在這種碎片化的縫隙中逐漸得以確立,那些曾經被遺忘的、「被侮辱與損害的」「邊緣」個體如今已慢慢走向社會的前臺。…See More
Sep 7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7)

懷舊已與消費文化同流合汙了,這還何談抵抗消費文化的內在邏輯———遺忘?相反它披著「審美」的外紗可能進一步加速了人的忘卻,療救人的心靈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此時,我們不得不發出這樣的詰問:「當精神離開了思想的天空,當浪費成了裝飾現實欲望的一份點綴,『懷舊』是否真的能起到療救生活的作用呢?」①…See More
Sep 5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6)

但進一步追問,人們在這個大眾傳媒時代到底忘掉了什麼?僅僅是客觀的時間或文化傳統嗎?未必如此,筆者認為,更深層地考慮,應該是忘掉了自我的存在,忘掉了本屬於自己的靈魂,而此時他只有以從眾的方式參與了「地球村」里信息和欲望的狂歡。我們知道,大眾傳媒主導下的消費文化在最大程度地為人的豐富和發展提供現實前提的同時,也包含著對人的自我關懷和自我肯定的消解和否定,因為它包含的普遍交換原則和技術優先原則,在削平一切價值的同時,也必然包含著對人自身價值的削平,對人真正靈魂的忽視,最終也讓人遺忘了自我的存在。 這正如米蘭·昆德拉在《慢》中提到摩托車手目的的寓意,即在高速的工具上,你忘記了你自己的存在,你意識不到自身和歲月的存在,當你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的時候是非常可怕的。為此,昆德拉不無遺憾地指出,「人原先被笛卡兒上升到了『大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的地位,結果卻成了一些超越他、賽過他、占有他的力量(科技力量、政治力量、歷史力量)的掌中物。對於這些力量來說,人具體的存在,他的『生活世界』,沒有任何價值,沒有任何意義:人被隱去了,早被遺忘了」②。…See More
Sep 4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5)

對於人的記憶而言,這些圖像無疑方便於人進行記憶,並可讓人從中獲得更多更廣的信息。但問題也正在於此,大眾傳媒所帶來的快餐化消費,雖然讓人瀏覽到了更多的信息,但往往是「轉瞬即逝」的。更重要的是,圖像化的媒介往往使人丟失了基於文字而生發的想象力,記憶雖然方便了,人卻變得更具惰性了,人不再願意花費時間去記憶,一切皆是觸手可及可看的,何必再特意記住它?這就是前文所論述的現代技術加速了記憶喪失的原因所在,不過在這個角度上,大眾傳媒技術無疑比其他技術讓記憶力衰退得更強。再加上消費文化的浸入,記憶存在價值的意義就很小,甚至記憶本身也可能變成一次性消費了。所以,在大眾傳媒時代,記憶媒介的圖像化特征最終會導致人記憶力的衰退,而消費文化的內在消極功能之一也正是體現在這種記憶力衰退後的遺忘癥候上。(二)遺忘:消費文化的內在消極功能綜上可見,大眾傳媒與消費文化存在著天然的內在聯系。大眾傳媒是消費文化生成和傳播的重要途徑,消費文化是大眾傳媒生存發展的土壤。消費文化借大眾傳媒向消費者宣傳和推介消費產品及消費觀念,同時更傳播了一種思想,一種信仰,一種生活方式。為了能過上大眾傳媒所推介的天堂般的生活,一個人就必須學會思…See More
Sep 2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4)

在這里,我們不是指責只有現代技術才導致了當代人記憶的喪失,而是指出如今人生命的諸多領域普遍被卷入「技術化」潮流之後,要警惕現代技術對人記憶力削弱的「催化」作用。記憶喪失,精神萎縮,信念缺失,當下的我們不能不思考現代科技的負面性,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信念的普遍喪失,可以說是技術機器世界的控訴」。④但在消費主義文化盛行的當下,人們更善於遺忘了,探究其中內在邏輯———消費意識形態是如何讓人變得遺忘,以及現實中人又是如何「對抗」這種遺忘的等諸多問題,就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了。④〔德〕卡爾·雅思貝爾斯:《時代的精神狀況》,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第130頁。二、消費文化:有組織忘卻的內在操縱力量當我們厘清了現代技術對人之時間意識尤其是對記憶產生異化作用的思路之後,我們就回到消費時代的重要特征———「消費文化」這個重要問題上。①…See More
Aug 29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3)

(二)現代技術加速記憶的喪失現代技術給人的生活帶來巨大方便,使人有條件能逐步按自己的理想來建構生活,疇劃自己的未來。但在尋求舒適、幸福生活的同時,由於會嚴重地「依賴」於先進技術,人也有時會變得「慵懶」了。「依賴」即人對科技產品投入了過多的熱情,缺乏對科技本身的反思與批判,對自己生存際遇問題也缺乏人文精神的反省;「慵懶」即個體作為技術統治的犧牲品,他被剝奪了作為人的個性,思維也變得惰性十足。這其中,能儲存大量資料信息、方便人更長久地記憶的數字技術就存在這種問題。 眾所周知,數字技術是數據存儲的理想手段,擁有密度高、省空間、搜索快捷、即時傳輸、復制準確和幾乎沒有成本等多種優點。所以辦公、藝術、醫療和科技等諸多領域的信息存儲都可以通過數字化來實現,人類的記憶也相應越來越依賴數字技術了。然而,數字技術是健忘的巨人:它會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忘記我們大多數現代還記得的東西。如磁帶、硬盤、CD光盤等很可能隨著時間損壞或丟失,內在的諸多資料也就不存在了,還何談保存和記憶?這樣下去,「如果我們不趁還來得及的時候解決好這個問題,幾年之後,我們在很多領域的活動都會遇到極大的困難。人類正在喪失記憶」;①…See More
Aug 25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2)

技術有著無人性的冷漠,讓你處於忘我的出神狀態,但是「當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給一臺機器時,一切都變了:從這時候起,身體已置之度外,交給了一種無形的、非物質化的速度,純粹的速度,實實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②技術提升了生活的速度,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忘卻,人生活在自我消失之中。於是,昆德拉在感嘆,「慢的樂趣怎麼失傳了呢?」③ 昆德拉的困惑正在於現代技術加快生活的節奏後,時間變得更緊張了,從前美好的由「慢」帶來的詩意與韻味已不復存在。事實上,現代科技給人類提供了更大方便,尤其是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信設備,這些讓人們大大節省了時間,提高了工作和生活效率。 但問題也正在於此,時間節省了,效率提高了,時間本身的密度和強度也加大了,人只有爭分奪秒地去應付生活,關心當下,無暇顧及未來,更沒有時間思考自身了,這種「即時性」的生活狀態正表明了此時人之可悲的「斷裂」性,可以說,「技術進化的意義就造成真正的斷裂」;④…See More
Aug 22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1)

如今,政治意識形態漸趨淡化,而在經濟成為社會的主題詞之後,商業、利潤、資本、管理成為另一批顯赫一時的強勢概念重組了社會話語的光譜。與之相應的,欲望、身體、貨幣經由商業邏輯的運轉堂皇登場,超前消費或提前消費的文化心態影響著中國的方方面面,歷史正在按部就班地轉型。社會轉型,文化轉型,「轉型」本身可能會帶來某種連續性的「斷裂」———「文化及社會生活許多層面的斷裂」。①「斷裂」這種時代精神癥候,在時間層面上,顯現出主體更多地既不關注未來也不關注歷史,而是過度關注「當下」,享樂主義、實利主義、即刻主義等生存價值觀在當今社會逐漸流行。歷史意識的隱退,記憶內容的重新書寫,這一切在明示著記憶「斷裂」性的存在,這也在深度上影響著社會群體的時間意識。那麼,記憶「斷裂」的生成語境是什麼?亦即當今消費思潮對人的「時間意識」、尤其是「記憶」這種精神現象產生了怎樣的改塑作用?在這里,筆者以批判性思維和社會學分析方法所著力探究的是:消費社會的現實語境是如何異化著人的重要精神現象———記憶。① 孫立平:《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社會科學文獻版社,2003。…See More
Aug 18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段義孚《浪漫地理學》(5)

當時的我,也只覺得段義孚就是個不喜歡理論的老派地理學者,思忖著也許 是他不懂我的理論詞匯吧! 的確,在地理學家養成路上,我曾是那麽急切、甚至焦慮的試圖順著所習得的理論工具,把人的 生命經歷鑲嵌到一種集體的、結構的、更大尺度的分析敘事里,以至於段義孚的著作幾乎不會出現在 我的參考文獻里。但與此同時,身為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地理系的一員,除了可以在 系館找段義孚聊天外,我每周都會收到段義孚多年來持續寄給系上所有師生的「 Dear Colleagues」信 件 4, 那是他分享他對時事、身邊事物、隨手閱讀、文學的、音樂的,歷史等等的日常觀察、閱讀與 心得; 是時而嚴肅、時而幽默、時而自嘲,卻總不失優雅的段式文字。 段義孚的文字總是延續著他作為人文主義地理學者的關懷,是個人的、感受的、情緒的,是人文 主義地理學與世界溝通、互動的取徑。當戰後思潮往人性普世價值的理想主義追尋,段義孚的回應, 是把人的存在價值放回非常個人情感層面的「地方」。段義孚的「地方」,也把時間的向度納進來,是生 命不斷移動中的「暫留」(pause) 所在…See More
Mar 31
冬菜一斤 posted blog posts
Mar 29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段義孚《浪漫地理學》(3)

如果地理方面的著作在過去獲得的關注更多,那並不是因為那時的地理學家更有天分。真正的原因是,地理學在當時是一個不夠專業和學術的領域,因此無論是在內容還是風格方面,都沒有什麽是可以接受、什麽是不可接受的嚴格規定。那時的地理學更像是業餘人士的嗜好,他們受求知欲的驅使,而免於既定的研究計劃和路徑的束縛。這樣的結果便是,那時的地理學著作更加文學化、富於想像力,且直面大眾讀者;但從消極方面來看,在這些著作中更容易出現與事實不符的論斷和草率片面的結論,而且會不自覺地容納一些道德主義和神學方面的內容。 紀錄片《綠色星球》劇照。 在一個成年的業餘愛好者(業餘愛好者的英文amateur來自拉丁文amator,即愛人之意)的作品中,我們有時會感受到豪放之情,類似於小孩子的作品中常見的那種無拘無束。這不難理解,因為小孩子都是浪漫的,且富於大膽的想像力;當他們到了七八歲以後,隨著對所在群體的話語模式和道德觀念的適應,會逐漸失去這種特質。…See More
Mar 27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段義孚《浪漫地理學》(2)

為何探險?「因為山在那里」 求索是浪漫的核心要素,但追尋的一定要是兩極化價值。追名逐利,即便付出了沈重的代價,也不在浪漫之列。渴求生存也不算浪漫;因此,由於地理學和社會科學通常是關於生存之藝術,它們並不浪漫。事實,上述二者對浪漫這個名頭避之不及。那麽在地理學科中,像聖杯一樣值得追尋的兩極化價值是什麽?其中一個是遙遠而不可及的角落。 探險家們(特別是那些特別出類拔萃者)的超凡脫俗達到了令人訝異的程度:他們渴求的既不是金錢回報,也不是名聲威望,甚至也不是自己國家的聲望。如果一定要說一個原因,他們會從個人或者科學的角度給出答案。在個人層面上,他們想體會類似險境生還的那種令人迷醉的感受。在科學層面上,他們想探尋自然最嚴酷的一面,堅信大自然最深的秘密就藏在那里——雖然有時候結果並不如其所願。驅使他們的,還有什麽呢?一抹神秘主義氣息?何嘗不可!畢竟,在被問及為什麽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喬治·馬洛里的回答充滿了禪宗的意味:「因為山在那里。」…See More
Mar 26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段義孚《浪漫地理學》(1)

以《戀地情結》開始,終於依戀的土地——緬懷段義孚先生人文主義地理學創始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和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地理系終身教授段義孚 (Yi-Fu Tuan),於2022年8月10日在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去世,享年91歲。 段義孚1930年生於天津,後隨家到澳大利亞、菲律賓。他曾就讀於倫敦大學學院,而後分別於1951 年和1955 年畢業於牛津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57年以博士學位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之後,分別在印第安那大學、芝加哥大學、新墨西哥大學、多倫多大學、明尼蘇達大學任教。在明尼蘇達大學工作了14 年後,段義孚先生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繼續他的職業生涯一直到退休,擔任JK Wright & Vilas…See More
Mar 24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吳麗瑋 蔡詩瑜〈紀念學者段義孚:傳統城市形態依然有著當代生命力〉(下)

中國文化向來把文學空間和想象空間看得比物理世界更加重要。在討論新技術和虛擬世界對現實世界的影響時,人們似乎已經默認它會對個人隱私與公共空間造成的雙重威脅。當我們接受這種來自西方的憂慮時,兩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學者卻給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結論。人文主義地理學奠基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榮譽退休教授段義孚和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阮昕一致認為,由於中西方城市理念的不同,新技術帶來的挑戰也應該區別對待。「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講,我認為我們向來把所謂的虛擬世界、文學空間、想象空間看得比物理世界更重,我們向來都是重文輕物的」。在城市空間裏承襲中國文化的脈絡,發揚傳統中國城市與建築的優勢,或許是應對未來的最佳答案。91歲高齡的段義孚從具體的城市場景出發娓娓道來,以書面形式回復了專訪。在談到新技術對建築風格的沖擊時,段先生推薦我們關註阮昕教授對中國傳統合院的研究。阮昕對於中國傳統空間的闡述與段先生的人文主義地理學研究遙相呼應,兩者共同構成了此次采訪。三聯人文城市:雖然兩位的研究領域分別是地理學和建築學,但你們都很強調建築與城市的人文性和歷史感。你們怎麽看待當今的這些新技術的影響?它與城市的…See More
Mar 22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吳麗瑋 蔡詩瑜〈紀念學者段義孚:傳統城市形態依然有著當代生命力〉(中)

段義孚先生舉過一個很好的例子。在美國的芝加哥,因為城市設計沒能讓城市功能發揮作用,一些地方就會變得很荒,很多市中心都變成了犯罪率極高的地方。人都躲到郊區去,躲到自己安全又漂亮的房子里,房子和房子中間,都是路和樹隔開的。而在中國,你會覺得城市空間里有很多沒有經過設計的空間成為了公共空間。比如高架橋下面,居然會有人在那里跳交誼舞、跳廣場舞、打太極拳和下棋,這個文化區別就特別有意思。在西方,對個人空間和私密性的需求有兩個層面,一個是自我意識的發展,這個是受了教育的布爾喬亞階層的需求;一個是社會組織需要分離,比如說從歐洲文藝復興的鬆散社會關係,到英國發展出社會階層分野。這些需求導致房間的功能越分越細,每個房間都對著走道開一個門,只要門一關,你就處在自己的世界里。它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分離。到19世紀末期之後,在英國貴族或者有錢人的大宅里,男女老幼之間、客人進出、傭人的出入口等等復雜到了像一個機器。…See More
Mar 15

冬菜一斤's Blog

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9)

Posted on September 4, 2023 at 9:30pm 0 Comments

(二)個人記憶的僭越和集體記憶的消沈



在消費文化盛行的時代,當極為活躍的「邊緣」個體以其獨特的生存哲學觀過度關注自己生活空間,亦即主體拋棄了過去傳統、也不願展望未來時,就對當下現實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興趣。這正如昆德拉所描述摩托車手飛馳的感覺,「他抓住的是跟過去與未來都斷開的瞬間,脫離了時間的連續性,他置於時間之外」。①…



Continue

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8)

Posted on September 4, 2023 at 8:30pm 0 Comments

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隨著現代哲學意識的逐步開放,「階級人」的觀念得到了全面突破,人們逐漸走出了政治創傷帶來的陰影,人們似乎在經歷了長久的壓抑之後,深刻地意識到了人是文化中的人,人是開放性的人,人理應獲得人性上的解放。於是,在普遍原則「整體主義」即「我們」的陰影下,被遺忘的「我」就有了開放性視野和開放性觀念,並以此生發出一種驚人的想象力,以及一種獨特的審美魔力和發人深省的內在力量,人們有理由對未來進行幻想和美好的憧憬。這種「人」之觀念的重大轉移和開放的中國意識,重新讓人找到了自己的根基和精神家園,進入到了一種…

Continue

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7)

Posted on August 28, 2023 at 6:30pm 0 Comments

懷舊已與消費文化同流合汙了,這還何談抵抗消費文化的內在邏輯———遺忘?相反它披著「審美」的外紗可能進一步加速了人的忘卻,療救人的心靈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此時,我們不得不發出這樣的詰問:「當精神離開了思想的天空,當浪費成了裝飾現實欲望的一份點綴,『懷舊』是否真的能起到療救生活的作用呢?」 可見,在消費文化語境中,遺忘已不可阻擋。但我們也應看到問題的另外一方面;一個人即使只關注當下,仍然應有記憶存在,因為遺忘與記憶是相互依存的,既然遺忘了什麼,也就會記住什麼,所以進一步探究當下語境中記憶的內容就是下一步研究的任務所在。

三「我邊緣故我在」:「集體記憶」…

Continue

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6)

Posted on August 11, 2023 at 4:00pm 0 Comments

但進一步追問,人們在這個大眾傳媒時代到底忘掉了什麼?僅僅是客觀的時間或文化傳統嗎?未必如此,筆者認為,更深層地考慮,應該是忘掉了自我的存在,忘掉了本屬於自己的靈魂,而此時他只有以從眾的方式參與了「地球村」里信息和欲望的狂歡。我們知道,大眾傳媒主導下的消費文化在最大程度地為人的豐富和發展提供現實前提的同時,也包含著對人的自我關懷和自我肯定的消解和否定,因為它包含的普遍交換原則和技術優先原則,在削平一切價值的同時,也必然包含著對人自身價值的削平,對人真正靈魂的忽視,最終也讓人遺忘了自我的存在。…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