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024 Blog Posts (129)

姚文放:從理論回歸文學理論——以喬納森·卡勒的「後理論」轉向為例 6

他覺得這樣做不失為明智之舉:「這種折衷辦法是非常實際的,或許也是明智的,這樣更多的人會對這本書產生興趣。」為此,卡勒肯定「過度解讀」的必要性,認為它往往能夠揭示作品中以往被忽視的含義,「跟那些溫和的解讀相比,過度解讀有時更為有趣、更有啟發性。」不過他也指出,對於「過度解讀」要避免與「過度進食」之類負面理解聯系起來,它通常是指「通過非常規的方法和視角,闡述文本中隱含的、或者讀者引申出來的意義。」[19]同時,文學教授也可能會做一些與文學毫不相干的研究,一方面,文學研究不可能與文化研究完全一刀兩斷,它能與電影、連環漫畫、哈利波特完全脫開干系嗎?它能對歷史話題、文化話題、婦女解放、社會動蕩漠不關心嗎?既然文學研究與這一切無法截然分開,那麼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就有其必要性和合法性。另一方面,即使文學研究純粹以解決某一文學問題作為終極目標,也不能不涉及大量與之相關的其他學科的資料,它需要閱讀和研討種種歷史文獻、哲學理論和文化遺存,而這一切卻又都是非文學的。因此卡勒肯定所謂「粗讀」(distant…

Continue

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July 26,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王媛:拜厄特《佔有》中的視覺藝術元素及其對古今問題的思考 4

弗雷德里克·傑姆遜(Fredric Jameson)在分析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孩子們說再見》(Los  se despiden)時指出,這種充斥色彩細分的語言文本「比視覺形象更強烈地展示出了每一種獨特的顏色(及其名稱)如何逐一被發明」,它不僅意味著視覺能在作為一個整體的光譜中作出細分,同時每一種色彩細分也刺激了其他感覺的細分。在咒語般地念出這些顏色細分時,這種對感知力量的多元化的探索「賦予詞語本身一種不尋常的神奇力量(magical power)」(11)



拜厄特所展現的色彩細分的博物學知識,顯然也與這種神奇力量相連。後文還將提到,為了對抗後現代主義理論所造成的「無力」感,「神秘的力量」顯然作為一個隱秘的關鍵詞尤為拜厄特所強調。…



Continue

Added by Zenkov on July 26,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曹街京·海德格爾與老子思想 中

海德格爾為什麽覺得老子思想對他有用?這是因為老子在某些方面和他的思想是相通的。海德格爾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克服形而上學,這一點和老子是類似的,當然在中國哲學里沒有西方這種“形而上學”的概念。老子主要是要克服人道主義,這種人道主義以儒家為代表,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天在人道主義里是被遮蔽的。海德格爾攻擊以形而上學為基礎的人道主義,海德格爾和老子就是在這一點上發生共鳴的。…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ly 26,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希爾提·尋找生之樂園

當你的心靈全然寂靜的時候,不妨自問:「我真正盼望的是什麼? 」然後老老實實地回答!  

過著沒有工作也不必擔心生計的豪奢生活,享盡天下的榮華富貴,這大概是某些人想像中的樂園生活吧! 但這種生活在我們的文明社會中,可以說是不存在的。亦即,你在這輩子必然無法獲得這樣的生活。

那麼,你為什麼不盼望有個工作,在正確思想的引導下,過著舒暢、穩定而無壓力的生活呢? 這件事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只要心中強烈地希望過那樣的生活,並且朝著那條道路前進。…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July 26, 2024 at 2:30am — No Comments

江飛: 文學性的語言學闡釋:雅各布森與中國文學闡釋學建構 上

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是結構主義語言大師、現代語言詩學的創立者。以語言學的視角、理論、方法和批評實踐來研究文學,努力探尋語言學和詩學的跨學科聯姻,首倡「文學性」(literariness)並進行語言學闡釋,正是他留給世界學術的寶貴遺產。正確理解、合理借鑑、批判吸收雅各布森的文學闡釋學,對於建構中國文學闡釋學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一、正確理解:文學性的語言學闡釋…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July 25,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 導論 4

普魯士皇家科學院之所以在1769年針對語言起源的問題公開徵求論文,主要是因為這個問題當時在科學院內、外都是一個爭議極大的問題。當時擔任院長的Pierre Louis Maupertuis(1698-1759)與法國啟蒙時期的感覺主義哲學家孔狄亞克(É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 1714-1780)一樣,都主張語言起源的「約定俗成論」(Konventionalitätsthese)。然而科學院以蘇斯米希(Johann Peter Süßmilch,…

Continue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July 25,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張啟忠·神秘性與神性:論動畫角色「通靈」設計的神話思維 4

2. 通靈,需要超驗和敬畏

各種信息、數據、圖片、視頻在網絡上奔騰洶湧,各種鏈接和利益數據,不斷地推演和挖掘,人工智能的飛速精進,都極大拓展了個體閱讀、體驗的空際,也提升了個體各種心里的閾限。但是,網絡的狂歡與個體體驗之間的曲格,暗合了動畫通靈的超驗性特質。…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July 25, 2024 at 7:30pm — No Comments

盧 梭·如果我是富豪

如果我是富豪,我不會到鄉間為自己興建一座城市,在窮鄉僻壤築起杜伊勒利宮。在一道林木蔥蘢、景色優美的山坡上我將擁有一間質樸的小屋,一間有著綠色擋風窗的小白屋。雖然屋頂鋪上茅草在任何季節都是最愜意的,可是我更喜歡瓦片(而不是陰暗的青石片),因為瓦片比茅草乾淨,色調更加鮮明,因為我家鄉的房子都是這樣的,這能夠幫助我憶起童年時代的幸福時光。



我沒有庭院,但有一個飼養家禽的小院子;我沒有馬廄,但有一個牛欄,里面飼養著奶牛,供給我喜愛的牛乳;我沒有花園,但有一畦菜地,有一片如我所描繪的果園:樹上的果子不必點數也不必採擷,供路人享用,我不會把果樹貼牆種在房屋周圍,使路人碰也不敢碰樹上華美的果實。然而這小小的揮霍代價輕微,因為我幽靜的房屋坐落在偏遠的外省,那兒金錢是不多,但食物豐富,是個既富饒又窮困的地方。…

Continue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July 25,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7

「體驗」一詞是以下多重「行為」或者「含義」的綜合:體驗首先是認識主體以其身體對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他的身體感知本身是作為認知圖式引領主體對於世界的認識,它是認識的源頭,這種身體「感知」觀在審美與藝術中體現為對對象之「質感」的感知性的體驗,在體驗中,對象以其存在給予我們直接的感官感受;其次,體驗包含了想像力的自由和情感的勃發狀態;第三,它是指生命化的個人感受,這種感受的獲得是個體性的,是個人的生活經歷與情感歷程的積淀過程,是個體對於世界的個人化的主觀認識,這種認識是最真切的,最自我的,最直接的,是感性的直接的知覺的結果;第四,體驗的過程,就是意識的意向性構成和意義統一體的建構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體驗是認知的真正開端,是「真知」的開始;第五,體驗是認識主體在生存過程中,在世界之中的,在與它者共在之中形成的「在之中」的領會,是在世的「領會」,這種「領會」先於認識,卻是一切認識的源頭。…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July 25,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賀來】「詩性」的自我創造與個人生活的目的 10

個人的自我創造,歸根到底是要創造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即要追求和形成自己的「善」。「價值」與「自由」、「創造」是不可分割的聯系在一起的。

在「個體我在」中,「價值」不是一個「實體性」的概念,而是一個「形式性」概念,也就是說,不可能為所有不同的個體生命提供一個普適性的、在內容上完全相同、一致的、「本質性」的「價值觀」或「價值原則」,對個體生命在在其個人私人生活領域適用的唯一「價值規則」是:讓每一個人「自由」地「選擇」和「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或者干脆說,適用於個體生命的乃是一種「沒有原則的價值論」。…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July 25,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曹街京·現象學與東方思想 中

哲郎在他的書中提到德國人的性格是被北歐的氣候所決定的,北歐的氣候很嚴酷所以德國人的思想很嚴格,比如康德。日本的氣候相對溫和,所以日本人的思想也比較溫和,表現在思想上也比較溫和,因此日本人不會完全同意康德的思想。當然日本人的思想不是一味地追求享樂,而是既有責任又有快樂。日本的氣候決定了日本人的性格是一半一半的。我們把哲郎的這種哲學稱之為空間的、氣候的決定論,這種決定論認為人的性格、思維和哲學都是由自然氣候決定的。哲郎的觀點站得住腳嗎?你們同意哲郎的觀點嗎?

我對哲郎這種思想的批評是:他把人類和物質自然放在同一個層次上。比如說,松樹在德國南部的黑森林地帶長得又高又直,而在日本和韓國就長得彎彎曲曲。這是什麽原因呢?因為在黑森林地帶沒有風,土壤也好,所以松樹就長得特別好。哲郎認為人就像松樹一樣,在某些氣候條件下的人正直、勤勞、嚴格,總之整個人都是直的、線性的,而在別的氣候條件下的人就是非線性的。…

Continue

Added by Temer Loh on July 25, 2024 at 2:30am — No Comments

李章斌:帕斯《弓與琴》中的韻律學問題 5

三、節奏與格律的關係,以及自由詩的節奏問題

關於語言條件的變化與詩律的構建之關係,帕斯有非常深入的觀察,他提醒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格律的變遷,而且應該把節奏(rhythm)與格律…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uly 24,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趙藝璇·新農科,何以興農?2

山東農業大學扎根農業大省,新增智慧農業、生物育種科學、智慧牧業科學與工程、獸醫公共衛生、食品營養與健康等7個專業,其中前3個專業實行「本研一體化培養」,致力於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競爭力的交叉創新卓越人才。

不只傳統農林院校,其他類型的院校也在積極入局。在鄉村振興戰略和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契機下,海南大學反應迅速,成為改革熱潮中的一朵浪花。2023年4月,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海南大學鄉村治理專業成為全國首個本科層次的新農科專業。鄉村治理系於2023年8月正式成立,同時面向海南籍生源開始第一批招生。

海南大學鄉村治理專業「認知教育」課上,學生在幫助農戶晾曬咖啡豆。…

Continue

Added by Morioka on July 24, 2024 at 3:30am — No Comments

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三)——真理與藝術 7

作為存在者之澄明和遮蔽,真理乃通過詩意創造而發生。①凡藝術都是讓存在者本身之真理到達而發生,一切藝術本質上都是詩。藝術作品和藝術家都以藝術為基礎,藝術之本質乃真理之自行設置入作品。由於藝術的詩意創造本質,藝術就在存在者中間打開了一方敞開之地,在此敞開之地的敞開性中,一切存在遂有迥然不同之儀態。憑借那種被置入作品中的、對自行向我們投射的存在者之無蔽狀態的籌劃,一切慣常之物和過往之物通過作品而成為非存在者。這種非存在者已經喪失了那種賦予並保持作為尺度的存在的能力。在此令人奇怪的是,作品根本上不是通過因果關係對以往存在者發生影響。作品的作用並不在於某種製造因果的活動,它在於存在者之無蔽狀態(亦即存在)的一種源於作品而發生的轉變。…

Continue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ly 24, 2024 at 2:30am — No Comments

西爾瑪·拉格洛夫《尼爾斯騎鵝旅行記》182

“漁民仍然站在岸邊,期待著她會再次露面。但是這時他卻發現,他周圍的水開始放射出一種柔和的光彩,呈現出一片他以前從未見過的美麗的景色。水面上閃現出粉紅色和白色的光芒,就像是顏色在貝殼的內壁做遊戲一樣,鮮艷奪目,美不勝收。

“當那閃閃發光的水湧向湖岸時,漁民覺得湖岸也發生變化了。湖岸上鮮花盛開,濃香四溢。湖岸也披上一層柔和的光彩,給人以一種以前從未有過的美妙芳香的感覺。

“現在他知道其中的奧秘了。因為與海上仙女們打交道是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的,凡是看見過她們的人必然會發現她們比其他任何人要美麗漂亮,而現在當那位仙女的血與水混在一起,沐浴著湖岸時,她的美麗也就轉嫁給了湖岸,成了仙女留給湖岸的一份遺產,使得見到這些湖岸的人都會熱愛它們,渴望到它們那里去。”…

Continue

Added by baku on July 24, 2024 at 2:00am — No Comments

張啟忠·神秘性與神性:論動畫角色「通靈」設計的神話思維 3

關於神話與童話之間的關係,美國心里學家布魯諾·貝特爾海姆在《童話的魅力》中指出:「童話和神話之間有相當大的區別。神話在我們的心里發展過程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神話是對那些年紀稍長的能夠應付故事中的心里復雜性的人有用……神話反映按照超我的要求行動的里想的人物,而童話描述的是使本我的欲望得到恰當的滿足成為可能的一種自我的整合。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神話往往悲觀,而童話一般都很樂觀。」[8]



3通靈應該具備的神話特質

以神話思維作為帷幕來審視動畫角色的通靈,將有助於提升通靈的活力和文化維度,那麼,通靈應該具有哪些特質呢?…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July 23,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徐豔·讓漢字活潑潑地長在兒童心裡 上

中國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了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四個方面,具體化為四個方面——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又按照課程內容整合的程度從三個層面提出了六個學習任務群——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

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找准支點。我們圍繞「發現漢字」開展十多年的實踐和研究,事實證明:全面提升語文教師的漢字素養,重視並發揮好漢字在語文學習中的支點作用,正是高質量、輕負擔地實現語文課程目標的一條綠色路徑。

漢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

Continue

Added by Dramedy on July 23,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姚文放:從理論回歸文學理論——以喬納森·卡勒的「後理論」轉向為例 5

基於此,卡勒對於文學性在文學理論與「理論」既相互分化又相互交織的格局中的未來走勢作出了充滿樂觀的估價和展望:「如果文學性成分如辛普森所說的那樣已高奏凱歌(對他來說,後現代是文學性成分高奏凱歌的別名),那麼也許是重新奠定文學中的文學性成分的基礎的時候了,也許是回到實際的文學作品,以便察看後現代狀況是否可以從文學操作中推知出來的時候了。在我看來,這似乎是相當可能的」。[16]卡勒的樂觀主義態度有力地提振了文學理論自身的信心,釐清了「理論」向文學理論回歸的路徑。

四、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的兼容並舉…

Continue

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July 23,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王媛:拜厄特《佔有》中的視覺藝術元素及其對古今問題的思考 3

此外,拜厄特還從繪畫技法中學到表現顏色在不同光線下的變化。如克里斯塔貝爾神秘的綠眼睛,「透亮的綠,孔雀石般的綠,陰天時分的海水波蕩卷起大量細沙的綠」(Possession:302),會「隨著光線的變換改變綠的顏色」(Possession:301)。最典型的表現,莫過於對兩個女主人公莫德與克里斯塔貝爾·拉默特髮色的描寫。《佔有》整部小說都僅僅寫到兩人的頭髮是淡色的(pale),具體的顏色則完全取決於光線,在金色與白色之間變幻。



第一次以羅蘭的視角呈現莫德的頭髮,它編成辮子盤在頭頂上,在當時的光線下「驚人的白」,「讓周圍事物的顏色都消失了,只剩下閃耀的光芒」…

Continue

Added by Zenkov on July 22,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奥修占卜卡詮釋》二十六、比較

要提醒你,你是被需要的,沒有人是較高的,也沒有人是較低的;沒有人是比較優越的,也沒有人是比較低劣的,每一樣東西都很適合地在一起。

有一天,一個日本武士--一個非常驕傲的戰士--來看一個禪師,那個武士非常有名,但是當他注意看那個師父,看著那個師父的美,以及那個當下所表現出來的優雅,他突然覺得自己比較低劣。

他告訴那位師父:「為什麼我會覺得比較低劣?就在一個片刻之前,每一件事都好好的,當我進入了你的庭院,我突然覺得比較低劣,我以前從來沒有這樣感覺過。有很多次,我都面對死亡,但是我從來不害怕,為什麼我現在會覺得害怕呢?」

師父說:「 等一等,當其他每一個人都走了,我才回答你。」…

Continue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July 22, 2024 at 3: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