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A year dedicated to MOOCs Service for partners along Silk Road

Photo Credit: DANTESQUE CIRCLE by Toni Infante

上一堂體驗帶動課
團康帶動法 》》

》觸電
》蘿蔔蹲 
》一比呀呀 
》HAND CLAP SKIT 
》SNAKES 

》Bus Stop
》Yurt Circle》
》Ladder Game
Caterpillar Game
》如何推廣社團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49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14 hours ago

愛墾APP:恩斯特·榮格Ernst Jünger, 1895–1998)是二十世紀德國最具爭議與深度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橫跨戰爭、技術、現代性與存在哲學等領域,其中「戰時動力學」wartime kinetics與「全面動員」Totale Mobilmachung的思想,構成了他對現代戰爭本質與技術社會動力的最具代表性的洞察。這兩個概念密切相關:前者揭示了戰爭作為一種動力學過程的內在邏輯,後者則描述了這種動力學如何滲透並支配整個現代社會,使戰爭的能量體制轉化為整體文明的運作模式。

一、戰時動力學:戰爭作為能量的展現

榮格的「戰時動力學」並非單指戰爭的軍事技術層面,而是一種關於「力量、運動與形態」的哲學思考。對他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戰標誌著舊有英雄戰爭(以個人勇氣與榮譽為核心)的終結,與「技術戰爭」(Technischer Krieg)的誕生。這場戰爭不再是人與人之間的搏鬥,而是能量的釋放、物質與技術力量的總體較量。榮格在《鋼鐵風暴中》In Stahlgewittern與《工人》Der Arbeiter中指出,戰爭成為一種「動力學現象」:它揭示了現代世界的深層節奏——速度、組織、機械化、匿名化與總動員。

在此意義下,「戰時動力學」是現代性的極端形態。戰爭成為一種加速器,使潛伏於社會中的技術力量與集體能量徹底釋放。榮格觀察到,前線士兵的經驗是一種「機械與人合體的經驗」:人不再是戰爭的主體,而是技術系統中的一個節點。他稱這種經驗為「人類技術化的啟示」,象徵著人類進入了能量支配的時代。此時,戰爭不僅是一種歷史事件,更是一種形而上學現象——展現出人類在技術宇宙中的存在方式。

二、全面動員:社會的總體化與技術化

榮格在1930年的演講《全面動員》Die totale Mobilmachung中,進一步將這種戰時動力學推廣為一種社會原理。他指出,現代戰爭之所以不同於傳統戰爭,正在於「動員」不再僅限於軍事領域,而是延伸至整個國家與社會體系。從工廠到家庭,從經濟到文化,皆被納入戰爭的動力結構中。這是一種「全面的能量配置」,目的在於最大化效率、速度與產能。

在榮格看來,全面動員不僅是戰爭的策略,更是現代技術社會的結構原型。和平時期的社會運作,其實也延續著戰爭的動員邏輯——人被編入體系、服從機械化節奏、成為「工人」這一原型的化身。這個「工人」並非單指勞動階級,而是象徵一種存在狀態:人類與技術融為一體,在能量流動中找到自身的使命。榮格因此認為,全面動員揭示了現代性最深的形態學——即技術與組織的統治。

三、戰時動力學與全面動員的關聯

「戰時動力學」可視為「全面動員」的哲學基礎。前者描繪了戰爭作為能量過程的形式與節奏,後者則將這種能量邏輯制度化、社會化。換言之,戰爭是動力的爆發,而全面動員則是這種動力的常態化與普遍化。

榮格在觀察現代社會時,注意到技術力量具有自我增殖的特質:它不斷要求更高的速度、更大的能量投入、更全面的組織化。戰爭只是一種「極端的透明狀態」,讓這股技術動力赤裸地顯現。全面動員的出現,意味著人類社會已徹底接受並內化這股力量,進入「永久戰爭」的體制——即使在和平時期,社會也以戰爭的節奏運轉。

四、思想意義與現代啟示

榮格的戰時動力學與全面動員思想,既是一種現代性診斷,也是一種美學與形而上學的反思。他既非單純讚頌技術力量的法西斯思想家,也非完全批判現代性的文化悲觀者。他更像是一位觀察者——試圖揭示技術世界的命運:人類如何被動員、如何在能量流中尋找形式與意義。

對今日的我們而言,榮格的洞察延伸至資訊戰、網絡動員與人工智慧社會的問題。當數位技術滲透日常生活,當個體的注意力與行為被算法全面調動,我們或許正處於另一種「全面動員」之中——只不過戰場已不在壕溝,而在資料流與控制系統之間。

總結而言,榮格的「戰時動力學」揭示了戰爭作為能量形式的本質,而「全面動員」則展現這種能量如何滲透整個現代文明。兩者構成了他對技術時代的深刻預言:人類的命運,正是與自己創造的動力學機制共舞。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October 21, 2025 at 2:55pm

新機遇

頻頻出國卻交不出成績單。人家居於禮貌開門送他走,他卻向自己國人大事宣傳:歷史性的新機遇門戶敞開。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September 26, 2025 at 9:19am

陳明發:神經國家(Nervous State)~~有老朋友問,你愛寫東西,為何不寫一些時評?你私下也意見多多,為何不搞點直播?我笑稱,此時此地,還缺這麽些玩意兒嗎?社會當然還是要關懷的,只是用自己認為最擅長的方式去做好了。例如,不知不覺也搞了這些年的文創研究,只因為相信它對人的感知、情志有幫助,而感知、情志能加强人對環境演變的察見。

像有位政治寫手William Davids在2018年的專書就提出了 #神經國家 (Nervous States: Democracy and the Decline of Reason),說明社會理性如何艱苦招架眼下情緒政治的見解。當大部分政治人物都在發神經的時候,那些講理性的人會被形容成“神經病”。我們要怎樣来說明這麼一個現象?文創可能是一條出路。


數月前,曾寫了這麽一小段~~

陳明發·滅鼠

有些政治人物,看見牆角有點餅屑,立即就喊“有老鼠!”

然後總動員抵抗鼠疫,自稱滅鼠專家,自封滅鼠大隊隊長。

中國文革與美國911時期,留下大量這樣的案例。

中西分別只在於「愛領袖」與「愛國家」。

現在,也有了「愛國旗」。

William Davies 是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家與社會理論家,目前是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政治經濟研究中心(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Centre)的教授與共同主任。(MIT Press)

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知識精英與專業知識如何影響政治與社會,特別關注情感、焦慮、不信任專家與自由主義(liberalism)的危機。(William Davies)

Davies 也著有多本專書,其中《Limits of Neoliberalism》《The Happiness Industry》《This Is Not Normal》都是關於現代資本主義、幸福科學、自由主義政治動盪等議題的分析。(Wikipedia)

他的文章也常見於英國及國際的媒體與學術刊物,比如 The Guardian、London Review of Books、New Left Review、The Atlantic 等。(PenguinRandomhouse.com)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September 24, 2025 at 5:17am

有投資,潛在的

潛在投資額千億?

中了彩票
前提是手裏得先有彩票
連一份「備忘錄」都省了
數額又何妨張口就来?

連個紙板搭的拱門都省了
「合作框架」?
彼此心照不宣豎拇指拍拍照
賓主盡歡,媒體能更新版面
大家又有新内容去讚就好

禮炮響後的满地紙屑
剛起了薪的外勞
已凖備好掃帚與塑胶袋

官爺們佳節前的花红
繼續靠税收與罰款補上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September 21, 2025 at 5:56pm

陳明發·何謂“哲學反思”?

有些人一天到晚在批评,馬来西亞華人没有“哲學反思”能力。觀察了這些年,他們的口裏的“哲學”,不外是他們的既有議程,恰恰反映在他們的“反思”;“反”對某些人的固定“思”想。一旦反成了,議程结束,他們剩下的價值,就是繼續盯着他們所推倒的人,免得敗部復活。當年,種種“美好社會”的“希望”都烟消雲散了,他們都看不見了;即使他們以前認為“人可誅之”的現狀,變得更離譜、更不像樣,他們也没聲音;常常不僅粉飾太平,反而一切都變好了。此时,他們最憂慮的,反而是人民會“反思”。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September 9, 2025 at 1:23pm

愛墾的梗:他以為自己是革命詩人

政壇的對話,應該談未來,
他卻把話題引向流行曲,
所有掌聲都變成尷尬的靜默。

年齡的差距,本該是經驗的厚度,
他卻拿來當幻想的調味,
低劣得像同性騷擾案停審時的竊語。

領導人的語錄,該進史冊,
他留下的,卻是八卦專欄,
連新聞標題都替他臉紅。

外交禮節是一套規矩,
在他眼裡卻成了一場獵豔,
鄰國的尊嚴,被擠進他私人的笑話。

人前的風度,是國格,
人後的眼神,是流口水,
世界看見的,只有矯飾的猥瑣。

他以為自己是詩人,
一句話就能讓鄰國女領導心動,
實際上,只有全場替她感到冒犯。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September 7, 2025 at 7:04pm

招商引資的真相

1.千億潛在投資?數字響亮,口袋照樣空空。

2.合作框架確立?紙板拱門,拍照完就散。

延續閱讀:鳥叔Om Pra Ma Pood


3.成就空前?空城放炮,自己鼓掌。


4.未來投資湧入?說中樂透前,得先買票。


5.雙贏合作?減價標語,誰都沒便宜。


6.友好交流?寒暄洗杯,各自回家。


7.國際看好?像空白支票,能不能兌現難說。


8.歷史性突破?門縫推一公分,進不去就是假突破。


9.投資意向簽署?情書再甜,成不了婚姻。


10.全球資金聚集?沙漠廣告牌,看得到喝不到。


11.外資熱烈關注?八卦點讚,掏錢就散。


12.空前信任?空白藥單,病還在身。


13.協議數十份?厚度驚人,全是廢紙。


14.資金排隊?剪綵人多,錢卻不多。


15.投資奇蹟?街頭魔術,帽子永遠是空的。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August 24, 2025 at 8:42pm

愛墾APP:情緒資本主義~~「情感」這東西或許過於曖昧複雜,不由分說,一發難以收拾。看似無從捉摸,今天資本主義社會偏偏要操控群眾情緒,左右政治立場與判斷。情感政治的問題,也是[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高級講師]駱頴佳博士思索已久的課題,「為何要談情感?第一件事,在西方學術界有所謂『情感轉向』(emotional turn)論述,還有『情動』(affect)這個諸多討論的概念。」西方經已蔚為顯學的情感研究... ...

一、當代思潮中的情感轉向

「誰能操控群眾情感,誰便可掌控政治運動。」這是近年很多批判理論家注意到的問題。現今政府、傳媒與不同陣營的政治團體,不需要太理論化地解釋政策背後的因由(rationale),只需引起群眾的恐懼心理。譬如說,我們不難觀察到,特朗普上台和歐洲右翼崛起所帶動的民粹政治,對於難民、新移民與穆斯林等他者的排斥,其運作往往牽涉到恐懼的情緒。更不用說,香港人每當遇上政治爭拗,隨時鬧到七情上面。駱頴佳一句點出情感研究的重要性:「我們每一日都受到很多情感牽動,但少有意識到情感如何控制我們作出政治上的抉擇。」

這個西方批判理論中的情感/情動轉向,可以回溯到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斯賓諾沙(Baruch Spinoza)的哲學脈絡。斯賓諾沙說的情動(affect),是一種影響別人情感,同時反過來被人影響的能力(a capacity to affect and to be affected)。駱頴佳解釋說,情動是一種改變人們行為的隱性逼力。譬如他在序言書室開講,聽眾們的反應如搖頭、打瞌睡,都會隱若地影響到他的情感狀態。如此,人們的行為不單只受制於思想,更會被某個空間內的情感流動改變。

去到當代的政治哲學家中,納思邦(Martha Nussbaum)提出過重要的情感政治論述。駱頴佳舉出其中兩本:《政治的情感》(Political Emotions)與《憤怒與寬恕:重思正義與法律背後的情感價值》(Anger and Forgiveness: Resentment, Generosity, Justice)。納思邦認為,情感背後往往牽連某種價值判斷。當我們回應各種事情變得日益情緒化,無論是對他者的恐懼、厭惡抑或愛惜,值得深思的是情感背後附帶甚麽價值判斷。我們討厭哪些族群?見到哪些人會感到憤怒?納思邦說,這些問題盡皆反映你的價值判斷。

此外,駱頴佳還特別推薦自己常用的教科書,納思邦論教育的著作:《培育人文: 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Cultivating Humanity: A Classical Defense of Reform in Liberal Education)。其中一個洞見是,如何培育學生的情感與公民價值建構有莫大的關係。簡單地說,假如人們習慣用討厭的眼光看所有非我族類,我們無法真正建立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最終,培育情感就是培育我們需要的人文精神。

(来源:致寧報導~情感·快感·革命構想——駱頴佳「情感政治與左翼」講座紀錄;2018-09-27)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August 19, 2025 at 5:18pm

愛墾APP:敘事作為政治傳播與社會動員的工具:數位時代的多維探析

敘事作為一種傳遞經驗與塑造認知的方式,自古以來即在人類社會中佔據重要地位。正如 Hannah Arendt(1963,第232頁)所言:「總會有一人倖存,將故事述說出來。」此一觀點揭示了敘事在政治與歷史脈絡中的核心功能——它不僅保存事件記憶,更能形塑社會集體意識與價值判斷。

一、敘事的社會功能與意義

正如 Fernandes(2017,第5頁)所指出,敘事能促進人性發展、激發同理心、動員社會變革支持,並推動社會運動。Landow(1997)與 Joyce(1995)進一步提出「超文本敘事」的概念,認為其可透過數位技術生成多元且不斷變化的故事文本,使每一次閱讀皆成為全新的詮釋,賦予受眾更大的參與空間(Joyce,1995,第193頁)。

數位媒介的興起,進一步擴展了敘事的互動性與參與性。Ryan(2011,第47頁)指出,數位世界允許使用者直接介入情節的發展與揭露;Ferrari(2017,第viii頁)則強調,敘事作為溝通的一部分,既屬藝術範疇,又深植於日常生活之中,並具有特定的功能性目標。

歷史上,敘事亦是社會與政治動員的重要工具。Polletta(2006,第4頁)追溯其應用至16世紀法國的稅務衝突,並延續至20世紀美國的民權運動。Heir(2018,第1頁)則指出,敘事對於組織在知識管理、品牌建構、品質維護與衝突處理等層面均具高度相關性。

二、政治情境中的敘事運用

在政治領域,敘事不僅是一種干預策略與政治資源(Colvin,2018),還可作為身份政治的表達形式(Pullen,2009),或藉由敘事作為政治行動的媒介來建構政治論述(Bowles,2010)。Coleman(2015,第168-169頁)進一步指出,民主政治的運作需要故事來界定「我們是誰」、「我們認為自己想要什麼」、「我們對政治人物的觀感」以及「我們認為政治人物如何看待我們」。Hanska(2012)亦認為,敘事能支持政治領袖形象的塑造與神話化,而 Tily(2003)則關注其在說服力評估上的作用。[下接]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August 18, 2025 at 9:32am

Arendt(1994,第225頁)強調,敘事為受眾提供了想像與詮釋的空間,並傾向於呈現與人物、事件及社會環境緊密相關的事實真相,而這些真相在政治領域中具有天然的重要性(Arendt,1993,第238頁)。

三、數位媒介與政治敘事的競爭

在當代,政治敘事透過電視、廣播、線上媒體、雜誌與報紙等傳統大眾媒體傳播,同時廣泛滲透至 YouTube、Instagram、Facebook、Twitter 等社群平台與串流服務,公眾因此能隨時接觸到強化其政治選擇信念的訊息。

政治敘事的競爭並非新興現象,不同國家的政治傳播史皆有類似經驗。例如,Polletta 與 Callahan(2019)研究了川普時代的深度報導、懷舊敘事與假新聞,Richardson Jr.(2002)則分析了 2000 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競選廣告的視覺敘事策略,結果均表明政治廣告能有效促進政治人物與選民的互動。同樣,Page Duffy(2016)針對共和黨初選四位總統候選人在 FacebookTwitter 上的視覺敘事研究,揭示了數位平台對政治傳播的戰略價值。

Gupta-Carlson(2016)主張,數位敘事在總統選戰中具有關鍵性地位,應透過影像、音樂與演講等多模態方式強化訊息傳遞。Smith Golden(1988)則以隱喻與軼事分析方法回顧了 1984 年北卡羅來納州參議員選舉的電視廣告,凸顯了敘事策略與媒體表達形式之間的互動關係。

四、結論

綜上所述,敘事不僅是保存歷史與傳遞價值的文化機制,更是在數位時代中競逐民意、塑造政治形象與動員群眾的重要工具。隨著數位媒介的滲透,政治敘事的傳播途徑與表現形式愈加多元,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需同時關注其內容、載體與受眾互動模式,方能全面理解其在當代民主政治與社會運動中的影響力。

五、反思與平衡:群眾覺知在政治敘事中的角色

前述研究多著眼於敘事在政治傳播與社會動員中的正面功能,然而,敘事並非總是中立的意義建構過程。當傳播媒介準確報導掌握話語權的公眾人物言論時,所呈現的往往只是一種「版本真相」(the official narrative)——屬於特定權力主體的敘事版本。這種版本可能是精心策劃的政治產物,試圖透過媒介傳播取代或掩蓋客觀事實。

在此情境下,媒體的「忠實記錄」只能保證言辭與事件經過的形式完整,卻無法自動驗證其內容的真實性。嚴格來說,記錄與真相之間存在顯著落差。尤其在政治語境中,發言者的陳述未必是基於事實——其動機可能源於黨派立場、權力算計,或經過包裝的政治利益,而非真誠的信念。這種「話語建構」與「敘事操控」的核心目的,恰恰在於遮蔽與扭曲真相。

權力主體憑藉龐大的支持群體與媒體曝光率,能夠挾持話語權與詮釋權,將謊言經過反覆強化、情感操控與邏輯偽裝,塑造成「真理」與「正義」,並進一步催眠公眾,使之被接受為「事實」。正如美國《華盛頓郵報》前執行總編、本·布拉德利(Ben Bradlee)所言:「即便是最優秀的報紙,也從未學會如何應對那些面不改色撒謊的公眾人物……我們只是刊印他們告訴我們的。」這揭示了新聞專業的制度困境,也映照出受眾在信息環境中的脆弱處境。

在當代資訊過載與假新聞泛濫的背景下,群眾覺知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唯有透過提升媒體素養、培養批判性思維,以及建立多元資訊來源的驗證機制,公眾方能在政治敘事的洪流中維持相對的判斷力與自主性。這種平衡,不僅是資訊消費者的自我防衛,更是民主政治健康運作的基礎。換言之,面對精心建構的「版本真相」,群眾的主動覺知與理性辨析,是避免被動接受與集體沉淪的唯一出路。

参考:Copyright © 2021 The Contestation of Political Storytelling in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During the 2019 Federal Election Andika Hendra Mustaqim. Published by Atlantis Press SARL.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C BY-NC 4.0 license.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