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 Plus
  • Male
  • Beijing
  • China, mainland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TV Plus's Friends

  • Bir Tanem
  • Syota ElNido
  • Bayrut Alhabib
  • Eamman Habibatah
  • Chiron人馬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Gwadar 瓜達爾
  • Taklamakan
  • TASHKENT HOLIDAY
  • Kehtay Dream
  • Qyzylorda
  • ili 河
  • Scarborough 黃岩

Gifts Received

Gift

TV Plus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TV Plus's Page

Latest Activity

TV Plus posted a blog post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7

這種情形到了宋朝,鄭樵、朱熹等出來做翻案文章,他們直言不諱地指出這些詩歌是「愛情詩」,又說是「淫奔人所作」,雖然還它們以本來面目,可算是一大功勞,但是既是淫詩,又豈能「無邪」?於是朱熹為了自圓其說又創造了一種新說,即—「思無邪」是對讀書人閱讀應有的態度而言,「思無邪乃是要使讀書人思無邪耳。」因此,朱熹認為孔子選收這些詩篇,是為了提供反面教材,「聖人存之,以見風俗如此不好,至於做出這些詩來,使讀者有所愧恥而以為戒耳」(《朱子語錄》)。然而,朱熹的自圓其說實在是行不通的,孔子所謂「思無邪」明明講的是「《詩》三百」,即作品本身,哪能理解為「讀書人閱讀應有之態度」呢?更不可能是做為反面教材而存在。其實聯繫孔子所處之社會環境,《詩經》諸多篇章 [39]…See More
Wednesday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電影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愛墾APP:擬象、網紅與後真相~~擬象(Simulacrum)、網紅(Influencer)與後真相文化(Post-truth)之間的關係,可以從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超真實(hyperreality)理論、網紅經濟的符號化運作,以及後真相文化中的情感操控三個維度來探討。這三者共同塑造了一個由影像、情緒和消費主義驅動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現實被遮蔽,符號自身構成了「更真實的假象」。 1. 擬象:從現實到超真實 布希亞在《擬象與仿真》(Simulacra and…"
Tuesday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電影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2) 影響力(Influence)即現實 在擬象社會中,現實不再由「真」或「假」決定,而是由「可見度」(visibility)和「影響力」塑造。網紅的成功標凖並非現實生活中的影響,而是: 流量即價值:粉絲數、點贊數、轉發率成為衡量「真實性」的唯一標凖。 觀看即信仰:如果一個現象被大量傳播,人們就會認為它真實存在,即便它可能是偽造的。 這意味著,網紅文化的本質就是後真相文化的最佳實驗場。 3.…"
Tuesday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電影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愛墾APP:從 TikTok/抖音,借鏡、改良和提升短視頻呈現藝術~~ TikTok、抖音的短視頻內容成功地抓住了碎片化注意力,並創造了高參與度、高留存率的傳播方式。結合柳敬亭的評話藝術,我們可以借鏡、改良、提升短視頻的呈現藝術,使其更具沉浸感、互動性、可傳播性。 1. 借鏡:短視頻的五大吸引力核心 (1) 開頭3秒定生死 ——…"
Feb 15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電影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視角變化:通過快速剪輯切換「旁白—主觀視角—特寫」,模仿柳敬亭「說書如畫」的技巧。 (3) 情境構建 —— 「沉浸感的講述」:TikTok 的成功在於讓用戶「感覺自己在故事裡」,這種沉浸感通常通過ASMR(沉浸式聲音)、音效、畫面細節來實現。 改良提升 —— 「評書如畫」+…"
Feb 14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電影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陳明發博士:理直氣爽面對AI~~昨晚剛從沙巴一個有關MA63協議的講座回來。前兩位主講人都是資深的律師兼政治領袖,我則從文化經濟的角度切入。因為今年是蛇年,我以《聖經》有關“那條蛇”的敘事開講。 來賓中有好幾位是正為"沙巴復邦"議程訴諸法庭的法界精英,其中一位會後問我:你是基督徒嗎?我其實不是。 我僅僅借《聖經》的一些典故說明一些事情而已。現實裡有許多事,面對這些事,我的情緒是什麼?情感是什麼? 而這些情感與情緒可能形塑我們接下來行動,那些是具有建設性…"
Feb 11
TV Plus posted a blog post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6

孔子稱讚鄭國公文的草擬過程:「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憲問〉)這樣謹慎的擬定過程,其中就包括文字加工的功夫。孔子認為「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37]…See More
Feb 1
TV Plus posted a blog post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5

有一點要特別提出的是:孔子言「興觀群怨」,談的是「用詩」,而不是「作詩」。在古籍中,我們沒有看到任何孔子及其弟子作詩的記載,但他們常常引詩。可以推斷,孔子提倡學詩、誦詩,目的在於應用,而非創作。而且四者之中的「觀」,只能解為用詩,如果將「興」、「群」、「怨」指為作詩,那麼論詩的角度就不一致了。因此邢昺的《疏》和劉寶楠《正義》,將「興觀群怨」的「興」,(讀平聲)和「賦比興」的「興」(讀去聲)兩者視為同等,是把詩的功用和詩的作法混為一談,這是對孔子論詩的一種誤解 [30] 。總的來說,分析孔子這段話:興可視為一種精神教育,亦為一種美感教育;觀是政治、社會教育;群為群體教育;而怨則為情感教育;事君與事父為倫理、愛國教育;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則為生物教育,這都是由《詩經》之實用性來看。最後孔子把「興觀群怨」歸結為「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可見這四者正是概括了詩為禮治服務的四種功用。唯其目的在於應用,所以孔門言詩往往斷章取義,借題發揮,甚至於是作為一種語言材料來運用,闡說的對象和原詩的本意常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這就開啟後來經學家任意曲解詩義的先河 [31]…See More
Jan 30
TV Plus commented on OVEPI's photo
Thumbnail

Bruno Walpoth人像雕塑自成一个世界

"泰德·庫瑟:老墓地 今天早上有人來這裡 割過草,來來去去都未見人影 從留下的車轍來看,可能開著一輛皮卡 拖著低低的牽引式割草機 壓彎了公路旁邊小道上的雜草, 受僱者因報酬不夠多 於是滿含怒氣,暴躁,過於匆匆忙忙 都沒能把金銀絲裝飾的鐵十字架上 那些編織進去的纏繞旋花 給拖拽出來 也沒去修剪那離墓碑太近,不冒刀鋒之險 就無法割到的 高大的紅色雀麥草。 他也粗心魯莽,將割草機底盤的綠油漆 颳擦到墓碑殘破的混凝土基座上。 死去的人一定喜出望外, 世界又回到自己身邊, 聽到了在正熄火的割草…"
Jan 26
TV Plus commented on OVEPI's photo
Thumbnail

Bruno Walpoth人像雕塑自成一个世界

"丹納·藝術哲學~~文藝復興是一個絕無僅有的時期,介乎中世紀與現代之間,介乎文化幼稚與文化過度發展之間,介乎赤裸裸的本能世界和成熟的觀念世界之間。人已經不是一個粗野的肉食獸的動物,只想活動筋骨了,但還沒有成為書房和客廳里的純粹的頭腦只會運用推理和語言。他兼有兩種性質:有野蠻人的強烈與持久的幻想,也有文明人的尖銳而細致的好奇心。他像野蠻人一樣用形象思索,像文明人一樣懂得佈置與配合。像野蠻人一樣,他追求感官的快樂:像文明人一樣,他要求比粗俗的快樂高一級的快樂。他胃口很旺,但講究精致。也關…"
Jan 24
TV Plus posted a blog post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4

《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喻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雖然這種風氣到了春秋末葉已趨衰歇, [29]…See More
Jan 22
TV Plus posted a blog post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3

孔子刪《詩》的原則是「取可施於禮義」,使人們學《詩》以後,「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22] 乃是以文學為政治服務。《論語》為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集結而成,收錄夫子教誨的第一手資料。故欲探討其文學觀點,主要見於《論語》中,其他典籍如《易傳》、《禮記》以至《孔子家語》、《說苑》等書所記錄、稱引的孔子言論中也有涉及文學問題的,多數屬於後人的偽托,只能供研究時參考。上述可知孔子既以禮、樂、詩為不可分割,故探討《論語》論詩及孔子之文學觀,必兼及禮樂。因此,凡《論語》中論及禮樂詩者,本文論述中皆一併觀之,以求得窺孔子文學觀之全貌。三、《論語》論詩:(一)詩的地位…See More
Jan 15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電影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短視頻與實體零售的融合:O2O策略在新消費時代的創新應用 在新消費時代,短視頻與實體零售的融合,成為推動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發展的重要動力。通過短視頻平台,實體零售商可以借助生動、直觀的內容展示產品和品牌,吸引線上用戶到線下消費,實現線上和線下的無縫連接。這種創新的O2O策略不僅提升了顧客的消費體驗,還為實體零售帶來了新的增長機遇。 一、短視頻與O2O的融合優勢 1.1…"
Jan 11
TV Plus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電影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胡小胖·短視頻的社區营銷學 短視頻對新零售最大的幫助,就是解決了新零售最後一公里的觸達問題。我問大家,新零售最好成交的人群在哪里呢? 在本地同城,很多大團隊長的發家史就是從自家小區開始的。以前想引流本地人群,我們一般是做地推,做實體店引流等一些常規的方式。但現在有了短視頻後,我們又多了一種新的引流方法。 做短視頻,你想把影響力做到全國,想做一個大網紅,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一年也就那麼幾個幸運兒。但如果你把野心收一收,把范圍縮小一點,你就不要想著全國出名,你就先從本地同城開始,或者先…"
Jan 10
TV Plus posted a blog post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2

孔子以《詩經》作為教科書而論及其意涵時,所論述的相關種種觀點,可視之為孔子對於文學的態度,或可稱為孔子的文學觀。孔子之論詩,亦如其論哲學思想一般,並未將之歸納為一系列形上化的理論,而是散見於與弟子平日言談紀錄 —《論語》的各章節之中。因此,本文試以探討《論語》論詩的觀點,兼論孔子的文學觀,因學力之不足,僅能作為研究先秦文論的嘗試之作。二、孔子禮樂詩三位一體的觀念:一個思想或觀念的形成與思想者所處的時代有必然的關係,論及《論語》的內容,就必須瞭解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早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先民的原始藝術中,詩、禮、樂就是緊密結合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今日還可見。禮樂制度是中國封建時代一項極為重要的政治制度,夏商兩代的禮樂制度,在孔子時已不可考, [8] 儘管如此,孔子在整體上仍將夏、商、周看做一個連續性的過程 [9] 。周代的制度在《周禮》、《儀禮》及《禮記》中有詳盡的記載,這三部書雖成立於戰國及漢代,然而其記載畢竟並非無中生有完全沒有根據,從中仍能窺得周禮的一些梗概。周代的禮樂制度是相當嚴密完備的,其特徵是禮和樂的密切配合,即所謂「禮樂相須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 [10]…See More
Jan 8
TV Plus posted a blog post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1

摘要:孔子是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然而,孔子對於文藝問題的論述,似乎容易為其思想光芒所掩而,少有人論及。孔子做為平民教育的提倡者,以《詩經》做為教本,在論述其中相關的問題時,也顯示了孔子對於文藝相關問題的概念。本文試由《論語》中所載孔子之言,探討孔子以「詩教」為中心的文藝思想及美學思想,以求得窺孔子論詩之梗概。一、前言:《論語》是以論說為主的作品,可以視之為語錄體的散文。《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語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書‧藝文志》這段記載,透露兩點重要訊息:(一)《論語》主要是記錄「夫子之言」,並帶有論說性質;(二)《論語》非一人之時之作,編纂者亦無明確、系統之編輯思想,為多人參與、歷時漫長之拼合作品。由於上述因素,我們今日所見之《論語》,其各篇章之間連貫性不強,各章皆為一獨立之論述;其內容亦無明確中心架構,亦非一完整體系。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成書方式所致,更大的原因乃在於「先秦學術不分科」。先秦兩漢時期的文學批評理論,尚處於萌芽和生長時期,文學思想和文學批評理論,大都體現在對…See More
Jan 4

TV Plus's Blog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7

Posted on December 20, 2024 at 5:00pm 0 Comments

這種情形到了宋朝,鄭樵、朱熹等出來做翻案文章,他們直言不諱地指出這些詩歌是「愛情詩」,又說是「淫奔人所作」,雖然還它們以本來面目,可算是一大功勞,但是既是淫詩,又豈能「無邪」?於是朱熹為了自圓其說又創造了一種新說,即—「思無邪」是對讀書人閱讀應有的態度而言,「思無邪乃是要使讀書人思無邪耳。」因此,朱熹認為孔子選收這些詩篇,是為了提供反面教材,「聖人存之,以見風俗如此不好,至於做出這些詩來,使讀者有所愧恥而以為戒耳」(《朱子語錄》)。然而,朱熹的自圓其說實在是行不通的,孔子所謂「思無邪」明明講的是「《詩》三百」,即作品本身,哪能理解為「讀書人閱讀應有之態度」呢?更不可能是做為反面教材而存在。

其實聯繫孔子所處之社會環境,《詩經》諸多篇章 [39]…

Continue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6

Posted on December 13, 2024 at 3:30am 0 Comments

孔子稱讚鄭國公文的草擬過程:「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憲問〉)這樣謹慎的擬定過程,其中就包括文字加工的功夫。孔子認為「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37] 更是明確強調言辭修飾的重要,有言僅能「行」,而欲「行遠」則非加以文飾不可。雖然孔子提出「辭,達而已矣。」(〈衛靈公〉)對於文藝的修飾乍看之下並不強調,甚至認為不是必要,在美學觀點看來似乎是消極的要求,實際上孔子是強調反對過度文飾,模糊內容真正要表達的意涵,而非輕視形式或修飾。…

Continue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5

Posted on December 7, 2024 at 3:30pm 0 Comments

有一點要特別提出的是:孔子言「興觀群怨」,談的是「用詩」,而不是「作詩」。在古籍中,我們沒有看到任何孔子及其弟子作詩的記載,但他們常常引詩。可以推斷,孔子提倡學詩、誦詩,目的在於應用,而非創作。而且四者之中的「觀」,只能解為用詩,如果將「興」、「群」、「怨」指為作詩,那麼論詩的角度就不一致了。因此邢昺的《疏》和劉寶楠《正義》,將「興觀群怨」的「興」,(讀平聲)和「賦比興」的「興」(讀去聲)兩者視為同等,是把詩的功用和詩的作法混為一談,這是對孔子論詩的一種誤解 [30]

總的來說,分析孔子這段話:興可視為一種精神教育,亦為一種美感教育;觀是政治、社會教育;群為群體教育;而怨則為情感教育;事君與事父為倫理、愛國教育;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則為生物教育,這都是由《詩經》之實用性來看。…

Continue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4

Posted on December 2, 2024 at 3:30pm 0 Comments

《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喻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雖然這種風氣到了春秋末葉已趨衰歇, [29] 但孔子仍特別強調學詩對於外交上言辭應對的重要性,於此也可以看出孔子的禮治思想是何等強烈。就語言的功用來說,賦詩可用於稱讚,也可作為外交辭令,能夠賦詩明志,也可以飲宴以酬答,可以說只要是語言的範圍,幾乎無處不可賦詩。

在孔子關於詩的作用的論述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興觀群怨」說。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陽貨>)這是孔子對詩的功能最明確的系統總結。這段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看:一是孔子訓示門生的開場白,而興、觀、群、怨則是重心所在;二是「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的生活實用面;三是就知識增長層面而言的「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