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三、數位習態的塑形:社交媒體的場域邏輯
布赫迪厄認為「場域」(field)是社會實踐發生的舞台,每個場域都有其規則與價值體系。若將社交媒體視為一個獨立場域,我們會發現它內建的演算法邏輯與互動機制,不斷強化了 FOMO。
首先,演算法以「即時更新」和「熱門推薦」作為核心,讓使用者感受到「隨時都有新事物發生」,因此持續刷新頁面成為一種慣習性的動作。其次,按讚與分享的計量化機制,將社交價值轉換為數字排名,使人們在比較中產生焦慮。這些設計逐漸被內化為一種「數位習態」:人們不自覺地透過點擊、瀏覽、上傳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
於是,FOMO 並非僅僅來自個人性格,而是社交媒體場域強化並擴張的結果。這種「數位習態」在當代社會中廣泛內化,逐漸塑造了一種新的時間感與生活節奏:若不即時回應,就可能錯過;若不持續更新,就可能消失。
布赫迪厄提出「象徵暴力」(symbolic violence)的概念,用以描述統治階層如何透過文化符號的自然化,讓被支配者自願接受不平等。在 FOMO 的脈絡中,這種象徵暴力體現為:人們相信「必須跟上潮流,否則就會被淘汰」。
例如,當年輕人不斷追逐最新的演唱會門票、限量鞋款或話題影集時,他們其實已經接受了一套被市場與媒體設定的價值邏輯。這套邏輯讓人感覺「錯過就意味著失去身份與歸屬」,而不是單純的娛樂消遣。換言之,FOMO 是資本主義文化工業對人心的「象徵馴化」,讓人們自願把時間與精力投入到無止境的更新與消費之中。
如果將 FOMO 放在更廣的社會脈絡裡,它不僅僅是「焦慮」的問題,更可能帶來深層的社會隱憂。
首先,它加速了社會的時間化壓力。人們在「即時更新」的推動下,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快、不夠即時,這種節奏最終可能導致「數位倦怠」(digital burnout)。其次,它削弱了人們的深度生活經驗。當所有活動都必須被拍攝、上傳、標記,參與的價值便轉移到「是否能被展示」上,反而使得當下的體驗空洞化。最後,FOMO 也加劇了社會排斥與不平等。資源較少的人群更難參與「被認定為重要」的活動,因而感受到被邊緣化,社會裂縫隨之擴大。
從布赫迪厄的角度看,FOMO 並非純粹的心理現象,而是社會結構、文化資本與場域邏輯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提醒我們,焦慮並不是個體的「缺陷」,而是當代數位社會的「正常症狀」。
若要走出 FOMO,或許需要從兩個層面著手:其一,個人需重新培養對「存在」的理解,不再完全依賴外部展示來確認價值;其二,社會與媒體設計者必須反思演算法與平台機制,避免將人推向無止境的更新循環。
最終,我們或許應該學會以布赫迪厄的眼光看待 FOMO:它不是單純的心理問題,而是社會習態的表徵,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當代人對歸屬、地位與資本的焦慮。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理解,錯失的不僅是活動或資訊,而是我們在社會中如何被建構、被定位,甚至被馴化的整個過程。
愛墾APP:幽靈的凝視與情感的皺褶——從「情動轉折」看《螢火蟲之墓》
一、引言:從死亡自白到情感褶皺
「昭和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夜,我死了。」——《螢火蟲之墓》的開場,以一聲冷靜卻決絕的自白,將觀眾立即置入死亡的框架。這不是單純的歷史重現,而是一種經由「幽靈」而生成的觀看姿態。高畑勳的改寫,使清太既是故事的主角,也是回望自身的「亡靈見證者」。
若從「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角度來審視,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單純的悲情再現,而是「感受如何被重新組織」。情感不再是線性的悲痛累積,而是透過褶皺(皺褶、fold)的方式,不斷轉向、反射與分岔。清太既是活著的少年,也是「幽靈清太」;他既帶來即時的衝動,也引發事後的反思。這種「一體兩面」的設定,將個人生命與戰後民族命運交疊,讓情感強度不斷被折射、擴張與轉換。
二、雙重清太:分身與情感的裂隙
在原著野坂昭如的小說中,敘事採取的是第三人稱,讀者只能隨清太的經歷被動地推進。但高畑勳在電影劇本階段,選擇引入「死者的回憶」:清太的幽靈不只在片頭出現,還在三個關鍵節點回返——抱著母親遺骨、與阿姨因遺物換米而爭執、洞穴中回想阿姨的叨唸。
這些時刻並不是隨機的,而是刻意將「情感的猶疑」標記出來。當清太站在道德分岔口時,幽靈清太同時注視著我們與他自己。於是,觀眾的情感經驗發生裂隙:我們既在當下同情少年的痛苦,也被推到事後的反思立場,開始思考「他是否能有更好的選擇」。
這種裂隙正是情動轉折的要義——情感不是單向流淌,而是在不同時間層、不同自我之間持續轉換。清太因此不再只是「受害者」,而是同時承擔了「選擇者」與「悔恨者」的角色。
三、從個人到民族:生命的元素化
清太的「分身敘事」不僅是個人內心的掙扎,也折射出民族命運的元素化。所謂「元素化」,指的是將宏大的歷史課題拆解為可以感受、可以體驗的個體情境。戰爭不再只是國家敘事,而被縮影於一個少年的飢餓、猶疑與固執。
當清太離開阿姨家、選擇在洞穴自給自足時,觀眾感受到的不只是兄妹的孤立無援,更是日本戰後社會中「退避」與「對人際的不滿」的共鳴。高畑曾指出,清太像是一個現代少年,被時代推入困境,卻以近乎必然的方式走向失敗。這樣的設定,把個體的情動皺褶,延展為民族的歷史折痕:不僅是清太無法逃避選擇,日本社會在戰後同樣面臨「退避」、「斷裂」與「無可挽回」的集體處境。
四、皺褶中的可能性:德勒茲的視角
德勒茲在談論「皺褶」時指出,每一道褶皺都隱含著新的可能性與生成。套用到《螢火蟲之墓》,幽靈清太正是情感皺褶的象徵。他不僅是對清太當下行為的複寫,而是展現了另一種觀看、另一種自我對話的可能。
當幽靈清太在畫面中出現時,時間層次發生折疊:一方面是清太的即時行動,一方面是「事後」的凝視。這種時間的褶疊,使情感不再單純往悲劇累積,而是在「如果當時……」的假設裡持續震盪。觀眾在這些皺褶之間游移,既被牽動、又被迫思考,情感的強度因此被延展至多重維度。
然而,當兄妹真正離開阿姨家,進入洞穴生活後,幽靈清太便不再出現。皺褶此時被展平:既然路徑已無轉折,情感便只剩下直線的沉澱。這種「消失」,是一種冷峻的提醒——當選擇塵埃落定,情感也只能隨之進入不可逆的命運。
五、母影與依偎:情感轉折的深層動力
如果說幽靈清太是「理性反思」的情感皺褶,那麼節子與母親的影像迴盪,則構成了情感轉折的深層動力。抓螢火的夜晚,清太在依偎與退縮之間徘徊;偷菜被打後,他在節子的安慰中再次看見母親的身影。這些場景都將觀眾的情感推向矛盾:我們既為兄妹的互依而動容,又為清太的孤單與無助而心碎。
當節子死去,影片卻沒有以慘烈的畫面作結,而是以日常的陽光、池畔的凝視,將她還原為一個普通的四歲孩子。這一轉折,將悲痛重新引向溫柔與釋放。觀眾的眼淚此刻不再只是為了戰爭的殘酷,而是為了她「本應只是個孩子」的生命律動。這樣的處理,使情動轉折更顯細膩:悲傷與慰藉、殘酷與純真,在褶皺之間並存。
六、觀眾的縫合:從共情到反思
最終,《螢火蟲之墓》的真正完成者,不是清太,也不是幽靈清太,而是坐在銀幕前的觀眾。我們在觀看中經歷了多重情動轉折:從同情少年的苦難,到懷疑他的選擇,再到在反思中找到新的理解。
這種觀看方式,正是情動轉折的文化意涵。情感不再只是私人經驗,而是一種集體的感知訓練。觀眾透過幽靈清太的凝視,學會在悲劇中保持距離,學會在同情中加入批判。個人生命的哀痛,因而與民族歷史的命運交織,成為一種跨世代可感、可思、可再生產的文化經驗。
七、結語:戰爭記憶的情感褶皺
《螢火蟲之墓》並非單純的戰爭反思片。它之所以在不同世代之間持續引起討論,正在於它提供了一種「情感的褶皺結構」。清太與幽靈清太的對話,不只是個體的分裂,而是民族歷史的縮影;觀眾在情感的轉折中,不斷重整對責任、選擇與悲劇的理解。
這部影片提醒我們,戰爭的記憶不能僅以悲情保存,而必須經由情動轉折的方式,不斷皺褶、反射、更新。唯有如此,清太的故事才不會被定格為一段已死的歷史,而能在每一次觀看中,重新觸動我們的感官與思考。
政治敘事傳播~~「總會有一人倖存,將故事述說出來。」(Hannah Arendt,1963,第232頁)此語揭示了敘事在政治與歷史傳承中的重要性。
政治敘事透過多元的大眾傳播渠道擴散,包括電視、廣播、線上媒體、雜誌與報紙等傳統媒介;同時,亦廣泛分佈於 YouTube、Instagram、Facebook 與 Twitter 等社群媒體與串流平台之中,使公眾得以隨時接觸並吸收強化其政治選擇信念的內容。
政治敘事之間的競爭並非當代特有的現象,歷史上各國皆有類似經驗。相關研究顯示,在不同政治情境下,敘事策略的應用具有顯著影響力。例如,Polletta 與 Callahan(2019)針對川普總統時期的深度報導、懷舊敘事及假新聞現象所進行的研究,與 Richardson Jr.(2002)對美國 2000 年總統大選競選廣告中視覺敘事的分析,均指出政治廣告能有效促進政治人物與選民之間的溝通。同樣地,Page 與 Duffy(2016)對共和黨初選四位總統候選人在 Facebook 與 Twitter 上之視覺敘事策略的研究,亦強調了數位平台在政治傳播中的關鍵作用。
此外,Gupta-Carlson(2016)認為,數位敘事在總統競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應透過視覺影像、音樂與演講等多模態形式以強化訊息傳達之效果。Smith 與 Golden(1988)則以隱喻分析與軼事分析的研究方法,回顧了 1984 年北卡羅來納州參議員選舉中的電視廣告案例,進一步揭示敘事策略與媒體形式之間的互動關係。
丹納《藝術哲學》形象思维~~
文明國度的特點是使圖像受挫,而讓概念佔了上風。在教育、談話、想法和知識的不斷作用下,對於事物的原始知覺會變得紊亂、破碎、消退,以致於被直截了當的概念、分門別類的術語、代數符號一類的東西所取代。
從此以後,思維就演變成純粹的抽象方式。如果還要掉頭回到圖像,那就相當費勁了,需經過一番病態的、全身痙攣的震撼,附以錯亂的危險的幻覺才能辦到。這就是我們今日的思維狀態,我們再不能很自然地成為藝術家了。
藝術是影子,才能是本體,藝術始終跟著才能的誕生,長成,衰落,方向。才能帶著藝術出場,前進,使藝術跟著它的變化而變化;藝術的各個部分和整個進程都以才能為轉移。(第81頁·第三章「次要形勢」)
文明過度的特點是觀念越來越強,形象越來越弱。教育、談話、思考、科學,不斷發生作用,使原始的映像變形、分解、消失;代替映像的是赤裸裸的觀念,分門別類的字兒,等於一種代數。日常的精神活動從此變為純粹的推理。……他把這個符號放進頭腦,插入一個分隔清楚,貼著標簽的格子里;這就是我們今日所謂的理解。我們看的書報和我們的知識在我們精神上堆滿抽象的符號;我們憑著調度的習慣,一有規律的合乎邏輯的方式,在各個符號之間來來往往。至於五光十色的形體,我們不過瞥見一鱗半爪,而且還不能久留,在我們內心的幕上才映出一些模糊的輪廓,馬上就消失了。如果能記住形體,有個明確的印象,那是全靠意志,靠長期的訓練和反教育的力量。(98頁·第三章「次要形勢」)
中國微短劇橫掃北美,三線演員爭拍,中國電影人三個月賺2500萬美元票房~~(好萊塢2025年7月3日訊)中國的霸總、復仇、婆媳大戰題材的微短劇成功內銷變出口,在北美和東南亞也大受歡迎,吸引美國的三線演員爭相投身拍攝,有人日薪暴增7倍。有中國制作人靠照抄中國2021年的舊橋段,便成為北美微短劇市場一哥,3個月斬獲2500萬美元(約1.05億令吉)票房。
綜合外媒報導,中國的微短劇把握到美國好萊塢2023年大罷工的時機,成功殺入北美市場。靠炸裂開場、懸疑鉤子、劇情翻轉的「黃金三秒」方程式,加上霸總浪漫愛情、婆媳大斗法等題材, 讓換上金發碧眼西方演員的中式短劇,風靡北美。
中國電影人高峰2019年赴美,初時靠送外賣維生的他,日前發片表示,靠照抄中國微短劇的成功模式打開一片天。高峰指,短劇核心吸引力在於「爽文」式敘事:節奏快、沖突強、反轉多,讓觀眾短時間獲得情緒滿足。
他2024年執導的《The Divorced Bilionaire Heiress》(離婚的億萬富翁繼承人),三個月創下2500萬美元(約1.05億令吉)票房,現累計已破3500萬美元(約1.47億令吉)票房。他以「短劇工廠」模式運作,年產量高達45部,遠超業界平均的10至15部,成為北美市場第一。
高峰直言,「我們現在在抄中國2021年的作業,已經算北美第一了,只要把作業抄好就成功了。」
美國50歲以上女性付費率達50%,是中國的五倍,其中又以霸總題材最受歡迎。熱門的短劇有《總統愛上清潔工》、《穿越911救雙子塔》等等。反映,中國這次軟實力成功輸出。
洛杉磯某經紀公司透露,原本日薪500美元左右的三線演員,在出演中國微短劇時,身價可漲7倍至3000至4000美元。(2025年7月3日 東方日報)
愛墾評註:這是彰顯中國“軟實力”的正面教材,或......?
《High Plains Drifter》(1973)是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執導並主演的一部西部片,是他早期導演生涯中的關鍵作品之一。這部電影在美國電影史和西部片類型中具有重要地位,原因如下:
電影簡介
導演與主演:Clint Eastwood
上映年份:1973年
類型:西部片、懸疑、復仇
劇情概要:一名神秘的陌生人(伊斯特伍德飾)騎馬來到一個西部小鎮,揭開小鎮過去一段殘酷的秘密,並對那些背叛正義的人展開報復。
電影的地位與影響
1.風格大膽,突破傳統西部片框架:《High Plains Drifter》比傳統美國西部片更黑暗,風格更接近義大利「通心粉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特別是東木在賽爾喬·李昂尼的三部曲中的角色風格。它引入了神秘主義與超自然暗示(陌生人是否是幽靈?)這在當時的西部片中極為罕見。
2.道德灰色與反英雄形象: 主角是「反英雄」的典範:暴力、冷酷、不道德,但又帶有正義的動機。這部作品延續並深化了伊斯特伍德銀幕形象的「孤獨復仇者」,並影響了後來許多西部片與現代反英雄類型。
3.導演風格初見雛形: 這是伊斯特伍德第二部導演作品(第一部是《Play Misty for Me》),但也是他第一次導演西部片,展現出他日後電影中的一些重要主題:孤獨、正義、暴力的代價、制度的腐敗與冷漠。他在視覺風格上深受李昂尼與唐·席格的影響,形成他日後導演作品中的視覺與敘事風格。
4.政治與社會隱喻: 有觀點認為電影是對美國社會(特別是越戰與水門事件)中的道德虛偽與社會責任缺失的暗喻,批判群體對暴力的縱容與逃避。
評價與文化影響: 當時評價褒貶不一,但隨時間推移,該片越來越被視為經典,並常被提及為1970年代「後經典西部片」的重要作品。被影評人和電影學者認為是伊斯特伍德導演風格成熟的起點。影響後來如《Pale Rider》(1985)和《Unforgiven》(1992)的主題與敘事結構,後者最終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High Plains Drifter》不僅是一部風格鮮明、題材大膽的西部片,也是Clint Eastwood作為導演與影人轉型期的重要里程碑。它挑戰了傳統西部片的道德觀與類型邊界,預示了後現代西部片的發展方向,至今仍在電影史與類型電影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史丹佛符號學系「DJ式」教學法:未來科技領袖摇籃~~史丹佛大學,作為全球頂尖學府,不僅在人工智慧(AI)領域佔據領先地位,其符號系統學系更以獨特的跨領域教學法聞名。該系統融合心理學、哲學、語言學與計算機科學等學科,旨在培養兼具科技技能與人文視角的多元人才。這種教育模式,讓畢業生不僅能掌握AI技術,還能深入探討其對社會和人類的深遠影響。
跨領域課程設計:知識整合與創新
符號系統學系的課程設計,注重整合多元學科知識,學生需完成以下幾個階段:
這樣的課程結構,讓學生從技術細節到哲學層面,全面探討人類認知與機器智能的交互關係。
教學特色:「老師像DJ」的啟發式教育
符號系統學系的教授被形容為「DJ」,這一比喻突顯了教學風格的靈活與多元。他們像DJ混音一樣,將各學科的知識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背後的本質,而非僅僅傳授技術。這種啟發式教育,強調探索與創新,讓學生能在AI發展的快速變化中保持敏銳思維。
此外,該系的教育理念是「重新想像人性與科技」,學生被鼓勵探討「人類如何認知世界」及「機器如何模擬人類行為」等深刻議題,從而培養出兼具技術能力與人文關懷的未來科技領袖。
成功案例:從學術到產業的卓越人才
符號系統學系的教育模式,已培養出眾多在科技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例如:
這些校友不僅改變了全球科技產業的面貌,也證明了符號系統學系在塑造未來領袖方面的卓越成效。
未來展望:符號系統學系的全球影響力
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史丹佛符號系統學系將繼續推動知識創新與人才培養,成為矽谷及全球科技界的思想引領者。其跨領域教學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也促進了技術與人文的深度融合,為人類面對科技未來的挑戰提供了寶貴的解決方案。
結語: 教育如同交響曲,需要多元的音符來成就和諧。史丹佛符號系統學系的「DJ式教學」正是這樣的藝術,為全球AI發展培育了無數天才,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更加智能與人文並重的未來。
(原題:人工智慧領頭羊:史丹佛符號系統學系的「DJ式」教學法如何塑造未來科技領袖?見:台灣天下雜誌,2024/11/18)
愛墾APP·中國:回歸本土情懷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電影和文創產業也呈現出回歸本土情懷、挖掘地方文化與民俗故事的趨勢。這種趨勢不僅體現在影視作品中,也滲透到文創產品、旅游項目和跨媒體敘事中。以下幾個案例展示了這一趨勢在中國大陸的具體體現:
1.電影與電視劇案例
(1)《白蛇:緣起》(2019)
本土文化挖掘:以中國傳統民間傳說《白蛇傳》為基礎,重新演繹了一段跨越種族和時間的愛情故事。影片不僅保留了原故事的核心精神,還通過精美的動畫展現了江南水鄉的風貌,賦予故事新的生命力。
文化與技術融合:在傳統文化基礎上,運用了先進的動畫技術,將古老傳說以現代方式呈現,吸引了年輕觀眾。
(2)《隱入塵煙》(2022)
地方文化的真實展現:該片通過描繪甘肅農村的日常生活,展現了西北地區的風土人情和社會現實。影片對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農民的生存狀態進行了細膩刻畫,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社會議題的關懷:影片關注底層農民的生存境遇,通過朴實的敘事引發觀眾對社會公平與人性的思考,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共鳴。
(3)《長安十二時辰》(2019)
唐文化的復興:該劇通過高度還原唐代長安城的景觀、服飾與禮儀,展現了盛唐時期的繁華與多元文化。劇中對唐代細節的考究與還原,喚起了觀眾對中國古代輝煌文化的自豪感。
文化輸出的嘗試:劇集在海外平台播出後,受到國際觀眾的關注,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2. 文創與旅游項目案例
(1)敦煌壁畫與數字文創
數字化保護與創新:敦煌研究院通過數字技術將莫高窟壁畫進行高精度還原,並開發了相關文創產品,如敦煌主題的VR體驗、壁畫元素的周邊產品等。這些項目既保護了文化遺產,又將其轉化為現代可消費的文化內容。
全球傳播與文化共享:敦煌文創產品通過展覽和數字化傳播,吸引了全球觀眾,對傳統文化的復興與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
(2)麗江古城與「納西古樂」
地方音樂的活化:納西古樂作為雲南麗江的傳統音樂,被融入當地的旅游演出與文創項目中。這種活化形式不僅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還成為地方旅游的重要吸引力。
文化與旅游的結合:通過將地方音樂、建築和民俗融合,麗江古城成為文化旅游的典范,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3.文化節慶與跨媒體活動案例
(1)成都「火鍋節」與巴蜀文化
飲食文化的品牌化:成都市政府借助「火鍋節」等節慶活動,推廣巴蜀美食文化。火鍋節不僅包含美食體驗,還融入川劇、剪紙等地方文化表演,形成了集飲食、表演、互動為一體的文化盛宴。
城市形象塑造:火鍋節成功打造了「成都味道」的文化品牌,增強了城市文化認同感與吸引力。
(2)西安「唐宮夜宴」與文化傳播
傳統與現代融合:西安通過《唐宮夜宴》系列舞蹈視頻,結合傳統唐代禮儀與現代舞美,成功打造了一個全新的文化IP。這些視頻在社交媒體上爆紅,帶動了年輕人對唐文化的興趣。
跨媒體傳播:視頻從舞台延展到短視頻平台、文創周邊、實景演出,實現了線上線下聯動,拓展了文化傳播的邊界。
4.評議與總結
中國大陸近年來的本土情懷回歸,不僅體現在影視作品中,也滲透到文創、旅游和跨媒體項目。這種趨勢背後的驅動因素包括:
文化自信的增強:隨著中國經濟與文化的崛起,社會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自信逐漸增強,文創產業積極挖掘和弘揚地方文化。
市場需求的變化:觀眾與消費者對具有本土特色、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的內容需求增加,推動了地方文化與文創的融合。
政策支持與文化復興: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創新,助推了地方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
未來,中國大陸的文創產業將繼續以本土文化為基礎,探索更多與全球市場接軌的創新形式,推動中國文化的國際化傳播。
電影敘事對白字幕參考~~網絡上有一專門提供已上映電影字幕的平台,對影視文創工作者——特別是劇作者——在撰寫對白時,很有參考價值。這裡附錄了三部電影的中文字幕:《新獨臂刀 1971》(華語片);《獨行俠紅屋殲霸 High Plains Drifter 1972》與《致命的吸引力 Fatal Attraction 1987》(同為英語片)。
愛墾APP:《沙灘男孩》——日劇的圓夢营銷~~《沙灘男孩》(Beach Boys)雖然是一部娛樂性質的電視劇,但其「逃離都市」「回歸自然」「追尋自由生活」的核心主題,確實為日本後來推動的地方創生(地方再生、地方振興)實踐提供了某種文化和心理上的啟示。以下是這種方程式在地方創生中的實際影響和作用:
1. 鄉村生活的理想化與營銷
電視劇效應:Beach Boys通過展示海灘小鎮的美好生活,賦予鄉村地區一種理想化的色彩。這種「自然、簡單、自由」的生活方式成為很多都市人向往的烏托邦。後來,許多地方創生項目通過類似的方式,利用電視劇、電影或廣告來塑造鄉村地區的魅力,吸引城市居民旅游、移居或參與地方活動。
案例:例如,香川縣的小豆島、長野縣輕井澤等地,通過影視作品和文創活動宣傳當地自然風光與慢生活,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甚至吸引了一些年輕人長期定居。
2. 逃離都市、回歸地方的理念推廣
體制外生活的倡導:Beach Boys的兩位主角從都市生活的束縛中解脫,重新思考人生。這種精神與後來日本地方創生中提倡的「回歸地方」「找到新生活」的理念一致。地方創生計劃鼓勵都市居民,尤其是年輕人,通過移居鄉村、從事農業、手工藝、地方創業等方式,過上更具意義的生活。
案例:政府和地方自治體推出了「地域おこし協力隊」(地方振興協力隊)等政策,鼓勵年輕人到地方工作和生活,以獲得新的事業和人生體驗。
3. 文創與地方振興的結合
文創產品與IP打造:Beach Boys的成功也顯示出影視作品和地方風情結合的強大影響力。許多地方創生實踐借鑑這一方程式,通過影視、文創產品等方式打造地方IP。例如,將地方特產、文化故事與現代設計相結合,打造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創商品和旅游路線。
案例:大分縣的由布院地方,通過藝術、音樂節等文創活動吸引游客,成為日本知名的文創與觀光勝地。
4. 觀光與體驗經濟的推動
體驗式旅游:電視劇的海灘生活場景和小鎮氛圍,啟發了地方創生中「體驗式旅游」的發展。許多地方推出深度游項目,讓游客不僅僅觀光,而是融入地方的生活,體驗農耕、漁業、手工藝等。
案例:瀨戶內海藝術祭通過藝術裝置和地方文化結合,不僅吸引了游客,也促進了地方的可持續發展。
5. 社區共創與地方自豪感的提升
社區角色:Beach Boys中的小旅館經營者和居民展現出一種緊密的社區關係。地方創生中強調的「共創」(collaboration)理念,即通過社區成員的共同參與和合作,推動地方經濟與文化復興,這與劇中呈現的社區協作精神相呼應。
案例:高知縣「馬路村」通過村民共創柚子產品,將小村莊打造成「柚子之鄉」,獲得全國知名度。
6. 移住與創業激勵政策的支持
現實中的實踐:電視劇中的人物逃離城市、在地方重新創業的情節,為後來的地方創生實踐提供了象征意義。許多地方政府推出了創業補助、移居補貼、空房改造等政策,吸引城市居民移居地方,開啟新生活。
案例:長野縣推出了「移住工作計劃」,吸引許多都市白領到地方創業或從事遠程工作。
《沙灘男孩》的方程式,即「逃離都市壓力—擁抱自然與自由—重新尋找生活意義」,在日本地方創生實踐中具有象征性意義。它不僅為地方文創、旅游推廣提供了營銷靈感,更在心理層面上鼓勵了城市人群探索新的生活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日本的地方創生實踐得以在文化與經濟層面雙向推動,實現了部分地區的復興與發展。(延續閱讀)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