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佳
  • Female
  • 柔佛加亨新村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李蕙佳's Friends

  • Bayrut Alhabib
  • Chiron人馬
  • ili 河
  • Passion for Form
  • Cheung Po Tsai Cave
  • Gai Lan Fa
  • desafinado
  • Tata Na
  • 心勢 紀
  • 寧靜心
  • Pabango
  • 文創 庫
  • 文學 庫
  • 美食 庫
  • Dhuup

Gifts Received

Gift

李蕙佳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李蕙佳's Page

Latest Activity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Geonet 段義孚的〈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下)

段義孚在《戀地情結》一書有許多精彩論斷,例如宇宙觀的變化影響景觀的論述很有穿透力。段氏提出中世紀的時間觀與垂直旋轉的宇宙觀相互契合,本質上是不斷循環的。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之後,循環的時間觀被線性的時間觀代替,垂直的宇宙觀被平行的空間觀代替。與此相對應的是,建築學和景觀學的空間等距變換原理,讓位於軸向延伸以及放射性佈局的開放空間觀。人的戀地細微而精妙,對環境感知差異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文化可以影響甚至決定感知,不同文化中的人對同樣的環境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例如中國傳統住宅,以墻圍住,自成天地,對於中國人而言,像徵著安全和穩定,但是對美國人而言,可能是像徵著封閉和缺少流動。 感知還有明顯的階層性,居住在湖畔的白人中產階級與城南貧民區的黑人對芝加哥的認知是不可能一致的,同樣劉姥姥和妙玉對大觀園的感知也有天壤之別。不過,高端人口並不能保證對環境感知勝於低端人口。少年時期,我的家鄉有一位博士,常年在外讀書,有一年他的父親去世,回家奔喪,竟然找不到自己生活二十年的村莊,被鄉人作為笑談。可見博士雖有知識,但是對鄉土的感知已經不如一位農人。…See More
Mar 5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Geonet 段義孚的〈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中)

《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美] 段義孚著, 志丞、劉蘇譯,商務印書館,2018年5月出版,424頁,45.00元) 1938年的戰時首都重慶,一位小學生踏著津南村的石板路,穿過雜草叢生的柏樹村,一蹦一跳地去學堂,學堂是有名的南開小學。在這個只有一間教室的學校,他聽到了瓦特和牛頓的故事,得到人生最初的教育,知道外面還有一個大千世界。這位小學生就是日後美國人本地理學的旗手段義孚(Yi-Fu Tuan)。段義孚1930年出生於天津官宦之家,父親段茂瀾(1899-1980),祖籍安徽合肥人,民國外交幹將,在族人段祺瑞的資助下,從天津南開中學畢業,其間與周恩來熟識。…See More
Feb 19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Geonet 段義孚的〈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上)

《戀地情結》作為段義孚的成名作,主要講述人與周圍環境的關係。隨著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人們感受到了環境的巨大變化。但是,這些關注,更多是從環保和生態的角度,而對於人在情感上與環境的關聯,很少觸及。段義孚的這本書恰恰就是從這一點上來論述。環境不僅作為人們的資源攫取地和需要加以適應的物理場所,環境也是人在實踐中建構的人文場所,人將他的價值、情感置於其中,人文豐富了大地景觀的生態狀況,地方景觀豐富了人的情感體驗。本書用一些明確的概念來理解和解釋人與地方的這種情感關聯。 目錄 1. 前言 2 感知的一般性質:感覺 3 一般的心理結構和反應 4 民族中心主義·對稱性·空間性 5 個人的世界:個體差異和取捨 6 文化·經驗·環境態度 7 環境·感知·世界觀 8 戀地情結與環境 9 環境與戀地情結 10 從宇宙到景觀 11 理想的城市與超越性的符號 12 物質環境與城市生活方式 13 美國城市:像徵主義、形象化與認知 14…See More
Feb 12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阿爾丁頓詩選·格言(1915) 十月

山毛櫸葉是銀色的,因為少了樹的血液。 在妳的親吻下,我的雙唇變得就像秋日的櫸葉一樣。See More
Feb 8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阿爾丁頓詩選·意象(六首)(下)

4就像林子邊一棵小山毛櫸樹,靜靜佇立,佇立在暮色中,一陣微風拂來,所有的葉子悉卒顫抖。還仿佛懼怕星星呢——妳就是這樣靜靜,這樣顫動。 5紅色的鹿高高地奔躍在山上,它們越過了最後一棵松樹。於是我的欲望和它們一起遠去了。 6風兒吹落了花朵呵,即刻又為雨水綻開:同樣,我的心為淚水綻開了,一直等到妳回來。 裘小龍譯選自《意象派詩選》,漓江出版社(1986)See More
Feb 4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阿爾丁頓詩選·意象(六首)(上)

1像一隻滿載嫩綠芳香的果實的平底輕舟,在威尼斯暗黑的運河上徐徐飄來,妳,噢美艷絕倫的人呵,駛入了我荒涼的城中。 2蔚藍的煙躍起,仿佛盤旋的雲似的鳥兒正在消失。這樣,我的愛情向妳躍來,消失了而又重新出現。 3當枝頭、輕薄的霧靄間落日只剩下了一抹依稀的紅,玫瑰黃的月亮在蒼白的天空中,對於我,這就是妳。See More
Jan 23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阿爾丁頓詩選·格言(1915) 一個姑娘

妳是我們如今想起來仍感痛苦的西西里島上線條清晰的凹槽。妳是冰冷的狂想的悲傷的音符——只是幾個人才覺得美的音符。See More
Jan 18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阿爾丁頓詩選·阿馬爾弗

我們要來到妳的身旁,噢深深地、深深的海洋,在妳淡綠的波浪上蕩漾宛如飄零的花瓣一樣。 我們要走下山嶺來到妳的身旁,告別芳香的檸檬林,告別炙熱的太陽,我們要走來,噢大海,在妳淡綠的波浪上蕩漾阿蕩漾,宛如花瓣一樣。 裘小龍譯阿馬爾弗:意大利城市,以其在峭壁上美麗的位置聞名See More
Jan 14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阿爾丁頓詩選·格言(1915) 新的愛情

她的花朵枯萎了,又會抽出新的枝葉,仿佛是霜打後的那棵小杏仁。See More
Jan 10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阿爾丁頓詩選· 傍晚

煙囪,一排接著一排,劃破清澈的天空;月亮,一片破紗裹著她的腰在煙囪叢中搔首弄姿,一個笨拙的維納斯——這裏,在廚房的洗滌格上,我肆無忌憚地望著她。裘小龍 譯See More
Jan 9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加斯東·巴什拉:圓的現象學 (5)

Ⅴ實際上,有時候,一個形狀引導並封閉著最初的夢想。在一個畫家看來,樹以圓形構成。然而,詩人從更高處重新開展夢想。他知道自我孤立的事物會變圓,采取聚集在自身之中的存在形象。在里爾克的《法語詩歌》中,胡桃就是這樣生活和自我改變。同樣,在單獨的樹、一個世界的中心周圍,天空的圓屋頂將會根據宇宙空間的詩歌規則變圓。在第169頁上,我們讀到: 樹,總是在中央在環繞它的一切中央樹享用著天空的整個拱穹。 毫無疑問,詩人眼中只有平原的樹;他從不幻想傳說中的世界之樹(ygdrasil),這種單獨一棵就是整個宇宙的樹,它連接著大地和天空。然而,對圓形存在的想像遵照規律:既然胡桃像詩人所說的那樣是「驕傲地變圓的」,它就能夠享用「天空的整個拱穹」。在圓形存在周圍的世界是圓的。在漸漸推進的詩句中,詩人擴大著、增大著他的存在。樹是活生生的,會思考的,朝向上帝: 上帝將向它顯現但是,為了使自己確信它把自己的存在向圓形轉變向他伸出成熟的手臂。 樹或許能夠在內部思考。樹主宰自己他慢慢地給自己將風的變化無常化為烏有的外形。 我還會找到比這更好的現象學文獻,來研究既在圓形中建立又在圓形中發展的存在嗎?里爾克的樹用綠色的星球擴…See More
Jan 2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加斯東·巴什拉:圓的現象學 (4)

Ⅳ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它有關一個超出一切現實主義、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含義的形象。米什萊在毫無鋪墊的情況下,確切而言,在形象的絕對性中說:「鳥幾乎(是)完全球形的。」讓我們去掉這個「幾乎」,它毫無用處地修飾這個表述,它是對以貌取物的觀點的讓步。於是我們就明顯地分享了雅斯貝斯的「圓形存在」的原則。在米什萊看來,鳥是一個渾然的圓形,它是圓形的生命。米什萊的評論用短短幾行就賦予了鳥「存在模型」的含義。[6]「鳥,幾乎完全球形的鳥,顯然是活生生的聚集所形成的崇高而神聖的頂峰。人們無法看見,甚至也無法想像比這更高程度的統一性。過度的聚集形成鳥自己的巨大力量,但也包含著它的極端個體性,它的孤立,它的交際弱點。」這幾行文字自身也以徹底的孤立出現在書中。我們感到作家自己也服從了「聚集」的形象,他開始進入沈思的層面,他將在那里體會生命的「發源地」。毫無疑問,他高於一切描述性的考慮。幾何學家在這里將又一次感到驚訝,特別是因為在這里,鳥在它的飛行中,完全在空中被沈思,因此箭頭的形象本應該來到這里和對動力的想像一起發揮作用。然而,米什萊在宇宙空間的情境中把握鳥的存在,把它作為從各個方面都被保護的生命的聚集,緊閉於…See More
Dec 31, 2022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加斯東·巴什拉:圓的現象學 (3)

然而,我們為什麽在說到豐富一個形象的同時,又把這個形象固定在幾何學的完美當中呢?我們或許可以給出一些例子,其中賦予球體的完美價值是完全口頭上的。這里就有一個例子,它可充當一個反例,它表現了對所有形象的價值的無知。阿爾弗雷德·德·維尼(Alfred deVigny)[4]筆下的一個人物,一個年輕參議員在自學的時候閱讀笛卡兒的《沈思集》。維尼說:「有時候,他拿起放在他身旁的一個地球儀,長時間用手指轉動它,深深陷入最深刻的科學夢想之中。」[5]…See More
Dec 28, 2022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加斯東·巴什拉:圓的現象學 (2)

這些形象抹去了世界,它們沒有過去。它們不來自任何先前的經驗。我們十分肯定,它們是元心理學的(métapsychologique)。它們為我們提供了孤獨的借鑒。我們應該在一瞬間只為自己一人抓住這些形象。如果我們完全突如其來地抓住這些形象,我們就會覺察到,我們只想著它們,我們完全處在這一表達的存在當中。如果我們順從這類表達的催眠力量,我們就把自己完全保持在存在的圓形之中,我們在生活的圓形中生活,就像胡桃在它的殼里把自己變圓一樣。哲學家、畫家、詩人和寓言作家都為我們提供了純粹現象學的文獻。現在該由我們來利用這些文獻,學習存在在自己中心的匯聚;也應該由我們來增加文獻的變奏從而把它變得感性。Ⅱ在提出其他補充例子之前,我們認為應當從雅斯貝斯的那句話中減掉一個詞,從而使它在現象學方面變得更為純粹。於是我們說:das Dasein ist…See More
Dec 26, 2022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加斯東·巴什拉:圓的現象學 (1)

Ⅰ當形而上學家簡潔地言說時,他們能夠通達直接的真理,證明可能會磨損這個真理。於是我們可以把形而上學家比作詩人,把他們和詩人聯系起來,詩人用一首詩為我們揭開內心之人的真理。因此,從雅斯貝斯(Jaspers)[1] 的宏篇巨著《論真理》(Von der Wahrheit)中,我摘錄了這個簡短的判斷(第50頁):「Jedes Dasein scheint in sich rund.」(每一個此在本身看起來都是圓的。)作為對這個真理的支持,不用形而上學家的證明,我將給出幾個文本,它們以完全不同於形而上學思維的方式來表述。就這樣,不做任何評論,凡·高寫道:「生活幾乎是圓的。」若埃·布斯凱在不知道凡·高這句話的情況下寫道:「人們對他說,生活是美好的。不!生活是圓的。」[2]最後,我記得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3]…See More
Dec 23, 2022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愛德華·托馬斯:新年

在那個暴風雨肆虐的新年清晨他是我在林中遇見的唯一一人;乍看,五十碼開外,我不能分辨出那奇怪的三角架有幾分像人。他的身體水平地彎曲,被一端的雙腿和另一端的耙子同等地支撐著:他就這樣休息,他的手推車側面像頭豬,而相比之下,他不像個人。而當我看見彎腰的是一位老人我的腦海裏突然浮現男孩子們這樣彎腰時玩的遊戲:跳背遊戲,又叫飛越襪帶,也叫蛙跳①。他聽見腳步聲越來越近就驀然挺直身子;他的頭如烏龜的頭在斗篷下轉動;還沒等我祝願他“新年快樂”他就禮貌地拿出口中沒點燃的煙斗,他將把頭向上傾斜地擡起,咕噥著——樹木在咆哮,我盡力聽大概聽見——“新年快樂,但願新年也能趕快來”,此時我闊步走過,而他忙著耙落葉。譯註:“跳背遊戲(High-cockolorum)”、“飛越襪帶(Fly-the-garter)”和“蛙跳(Leap-frog)”指的都是從彎腰的人身上跳過去的遊戲,英國人喜歡穿長襪,彎腰時會露出長襪及襪帶,因而從彎腰的人身上越過去也叫“飛越襪帶”,“High-cockolorum”一詞在查爾斯·狄更斯的小說《霧都孤兒》(Oliver Twist)中出現過。 作者:愛德華·托馬斯譯者:呂鵬See More
Jun 9, 2022

李蕙佳's Blog

Geonet 段義孚的〈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下)

Posted on March 3, 2023 at 5:30pm 0 Comments

段義孚在《戀地情結》一書有許多精彩論斷,例如宇宙觀的變化影響景觀的論述很有穿透力。段氏提出中世紀的時間觀與垂直旋轉的宇宙觀相互契合,本質上是不斷循環的。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之後,循環的時間觀被線性的時間觀代替,垂直的宇宙觀被平行的空間觀代替。與此相對應的是,建築學和景觀學的空間等距變換原理,讓位於軸向延伸以及放射性佈局的開放空間觀。人的戀地細微而精妙,對環境感知差異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文化可以影響甚至決定感知,不同文化中的人對同樣的環境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例如中國傳統住宅,以墻圍住,自成天地,對於中國人而言,像徵著安全和穩定,但是對美國人而言,可能是像徵著封閉和缺少流動。…



Continue

Geonet 段義孚的〈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中)

Posted on February 6, 2023 at 12:30am 0 Comments

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美] 段義孚著, 志丞、劉蘇譯,商務印書館,2018年5月出版,424頁,45.00元)



1938年的戰時首都重慶,一位小學生踏著津南村的石板路,穿過雜草叢生的柏樹村,一蹦一跳地去學堂,學堂是有名的南開小學。在這個只有一間教室的學校,他聽到了瓦特和牛頓的故事,得到人生最初的教育,知道外面還有一個大千世界。這位小學生就是日後美國人本地理學的旗手段義孚(Yi-Fu Tuan)。段義孚1930年出生於天津官宦之家,父親段茂瀾…

Continue

Geonet 段義孚的〈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上)

Posted on February 5, 2023 at 12:30am 0 Comments

《戀地情結》作為段義孚的成名作,主要講述人與周圍環境的關係。隨著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人們感受到了環境的巨大變化。但是,這些關注,更多是從環保和生態的角度,而對於人在情感上與環境的關聯,很少觸及。段義孚的這本書恰恰就是從這一點上來論述。環境不僅作為人們的資源攫取地和需要加以適應的物理場所,環境也是人在實踐中建構的人文場所,人將他的價值、情感置於其中,人文豐富了大地景觀的生態狀況,地方景觀豐富了人的情感體驗。本書用一些明確的概念來理解和解釋人與地方的這種情感關聯。



目錄



1. 前言

2 感知的一般性質:感覺

3 一般的心理結構和反應

4 民族中心主義·對稱性·空間性

5 個人的世界:個體差異和取捨

6 文化·經驗·環境態度

7 環境·感知·世界觀

8 戀地情結與環境

9 環境與戀地情結

10 從宇宙到景觀

11 理想的城市與超越性的符號

12…

Continue

阿爾丁頓詩選·格言(1915) 十月

Posted on February 4, 2023 at 4:00am 0 Comments

山毛櫸葉是銀色的,

因為少了樹的血液。

在妳的親吻下,我的雙唇

變得就像秋日的櫸葉一樣。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