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佳
  • Female
  • 柔佛加亨新村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李蕙佳's Friends

  • Bayrut Alhabib
  • Chiron人馬
  • ili 河
  • Passion for Form
  • Cheung Po Tsai Cave
  • Gai Lan Fa
  • desafinado
  • Tata Na
  • 心勢 紀
  • 寧靜心
  • Pabango
  • 文創 庫
  • 文學 庫
  • 美食 庫
  • Dhuup

Gifts Received

Gift

李蕙佳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李蕙佳's Page

Latest Activity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8)

那麼,怎麼來理解這樣一種“時—空”不分,這種不分的“時—空”、本源性的“時—空”呢?下面是我的初步理解。海德格爾是在《哲學論稿》中提出這個思想的,但這書實在太奇怪了,我作爲譯者也還沒完全弄懂。什麼叫《哲學論稿》?這個書名表明,作者冩好了一本書但不知道取什麼書名,於是叫了這個名。20世紀兩大哲學家的兩本後期代表作,差不多起了同一個書名,在維特根斯坦那里叫《哲學研究》,在海德格爾那里叫《哲學論稿》。這事值得我們好好想一想。他們之所以連個書名都取不出來了,是因爲舊哲學氣數已儘,而他們做的是另外一種新哲學,用傳統哲學的方式已經無法命名了。而且我們看到,這兩本書都不是體系化的,而是碎片化的,都是由300個左右的片段和筆記構成的。這是哲學和思想的“命”,我這里就不展開説了。總之我認爲,海德格爾的《哲學論稿》是20世紀最神秘的一本書,特別不好懂。我試着來理解其中所謂的“時—空”(Zeit-Raum)。比如其中有這樣一段“鬼話”:“時間—空間乃是本有之轉向軌道的被居有的開裂,是那種在歸屬性與召喚、存在之離棄狀態與招呼(存有本身之顫動的戰栗!)之間的轉向的被居有的開裂。切近與遙遠、空洞與贈與、激昂與遲疑…See More
Tuesday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7)

我們已經看到,在時間問題上,尼采和海德格爾的思考有同有異。尼采着眼於“當下/瞬間”,而海德格爾着眼於“將來/未來”。尼采轉向了藝術和創造性活動,而海德格爾在前期哲學中更加重視此在實存經驗和實存結構。但兩者都肯定一點:時間是圓的,時間不是直線的。後期海德格爾進一步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叫做。我認爲這個概念肯定是從尼采的“瞬間”(Augenblick)發展來的。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1927年)時期幾乎絶口不提尼采,但他肯定已經讀了不少尼采,可能是故意不説罷了;到《哲學論稿》(1936—1938年),海德格爾開始在弗萊堡大學講尼采(此後連續講了十年),尼采的影響已經十分顯赫了。在海德格爾《哲學論稿》里首次出現的,我現在還不知道怎麼傳達,英文譯成site of the…See More
Sep 11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6)

但大家想一想,我看着你們同時也總是在聽你們,我的看會影響到我的聽,反過來也一樣,我聽着你們,如果你們中間突然有人發出大笑聲,或者發生別的奇怪狀況,我對你們的看立刻就變了。看和聽是相通的,聽會影響看,看會影響聽。這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時間與空間本來就是相通的,兩者的分離是因爲科學技術造成的異化的後果。我所謂的“圓性時間”根本上就是一種空間化的時間,海德格爾的説法是“時—空”(Zeit-Raum),在時間與空間之間加了一橫(連字符),以示兩者交合不分的狀態。這是1930年代中期海德格爾的思想,我們下面再講。總而言之,尼采是以“相同者的永恆輪迴”學説來反對傳統的“線性時間觀”,揭示出一種“圓性時間”,當他用過去與將來的緊張碰撞即“瞬間”來描述這種“圓性時間”時,根本上是要啟動一種時空一體的經驗。所謂“瞬間”是“時之間”也是“空之間”,更是“時—空”“之間”。所謂的“圓性時間”是生命本體的時間,是時空一體的生命經驗的尺度。它當然是隨着生命運動而變動的。尼采有一個説法特別精彩:“我們在不斷生長,我們的時間感、空間感等等也在不斷發展。”哪有什麼固定不變的時空經驗?但無論是古典物理學的時空觀還是康德…See More
Sep 2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5)

尼采説了三點:直線騙人,真理彎曲,時間圓圈。尤其是最後一點,即所謂“時間本身就是一個圓圈”,委實是驚人之語,也足以被當作瘋人亂語。二十多年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爲尼采此説做了科學的証明。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引力場會使時空發生扭曲。當一個有質量的物體體積趨於0時,其引力會達到無法想象的地步,從而改變空間,導致光都無法在其空間里逃避,進而形成“時空扭曲”,也就是使由三維空間和四維時間構成的時空結構産生扭曲。後來的各種實驗和研究証明了愛因斯坦的“時空扭曲”理論。人們在探究時間測量技術時就發現了各種“時間扭曲”問題,有研究者做了如下總結性羅列:1.衛星以每小時14000千米的速度運行,其鐘表變慢了;2.衛星遠離地球時,處於減弱的引力場中,與地面相比,其鐘表變快了;3.由於地面上的GPS用戶通常與地心的距離不同,因此這會導致時間流逝的速度不同;4.由於地球表面不同緯度地區的自轉速度不同,因此這使得地面上不同位置的時間流逝速度無法保持一致;5.對所有地球上的觀察者來説,時間跑得要慢,因爲我們這個星球是以每小時1674千米的速度在自轉(離赤道越遠則速度越低);6.因爲衛星的軌道略呈橢圓形,衛星上的…See More
Aug 26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4)

據尼采自述,有一天他在塞爾斯-馬利亞的一個湖邊散步,腦海突然跳出來一個概念,令他無比興奮,趕緊把它記錄下來。這個概念就是“相同者的永恆輪迴”(die ewige Wiederkunft des…See More
Aug 25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3)

總之,傳統時間觀是着眼於“當前/現在”或者説以“當前/現在”爲基點的線性時間:作爲運動的計量,傳統時間觀是線性一維的“現在時間”,就是把時間看作一種“現在之流”,過去是已經消逝的“現在”,將來是尚未到來的“現在”,總之都是“現在”。傳統時間觀具有自然性,它是自然人類精神表達的基礎,特別是傳統哲學、宗教、藝術的基礎。因爲自然人類在線性時間觀的支配下還不甘心當一個旁觀的等死者,無法忍受生命不可阻擋的流逝和消失。如何克服時間的這種永不回頭的永恆流逝?這是自然人類面臨的最大難題。正是面對這樣的問題,爲了應對生命的無限流逝,爲了克服這樣一種不斷的、無可阻擋的流逝,即“現在時間”的無限的流逝,質言之,爲了不至於絶望,人類各民族(自然人類)創造了永恆的宗教,在歐洲還創造了哲學。這就是説,要擺脫線性時間的不斷流逝,必須有一個無時間的,永恆的彼岸或者天國,後者是沒有時間性的——時間性是我們每一個要死的人(終有一死者)的概念,永恆上帝是沒有時間性的。人類各民族創造了永恆的宗教,是爲了要擺脫線性時間的不斷流逝,永恆上帝是沒有時間性的。現在我們處於另外一個時代,進入另一個世界之中,我把它叫做“技術人類生活世界…See More
Aug 22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2)

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的這種可測量的時間是自然生活世界的時間,可以叫做“自然時間”,其實就是“時鐘時間”。自然人類發明了時鐘,各種計時的工具,我們用它們來測量時間,這種時間就是海德格爾所講的“現在時間”(Jetztzeit)。它是同質的和均勻的,因此才是可測量的。如果它不是同質的和均勻的,那就無法測量。這是科學的時間概念,在牛頓那里被叫做“絶對時間”,牛頓的説法是:“絶對的、真實的和數學的時間,它自身以及它自己的本性與任何外在的東西無關,它均一地流動……”如我們所知,這樣一種物理學的“絶對時間”觀在科學上的改變一直要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在哲學上,到尼采那里就已經受到了懷疑和批判。當然這中間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插曲,就是康德和哈曼的“時空之爭”。大家知道康德把時間和空間內化了,同時又把它們科學化了。什麼意思呢?因爲在康德看來,時間和空間是我們主體先天具有的直觀形式,有了這兩種直觀形式,才有了兩門“形式科學”即算術和幾何學。直觀分爲內感與外感,於是康德給出了兩個簡單的等式:內感——時間——算術;外感——空間——幾何學。內感官的形式就是時間,跟時間相關的是算術。這話聽起來不好解,但其實是很樸素的想法…See More
Aug 12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1)

摘要:從自然生活世界到技術生活世界有一個斷裂,這個斷裂在哲學上首先表現爲時間和空間經驗的轉變。現代形而上學批判即起步於此。馬克思首先敏銳地洞察到技術工業帶來的世界巨變,並且用“以時間消滅空間”來描述之。尼采批判傳統的以物質運動爲定向的線性時間觀,開啟了一種以創造性生命經驗爲基準的“圓性時間”觀,後者顯然已經蘊含着時間的空間化。海德格爾後期更進一步,思入一種時間與空間貫通一體的本源性的“時—空”觀,我們可以從中引申出反傳統的時間理解和空間理解:時間是不直的,而空間是不空的。進一步的問題是:這種區別於自然生活世界的時間和空間概念的新“時—空”觀與技術生活世界是何種關係?筆者認爲,主要由現代思想開啟的新“時—空”觀爲當代藝術提供了思想前提,同時也通過當代藝術對技術生活世界作出抵抗性反應。時間和空間問題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時間和空間是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經歷和感受的,但時空問題要討論起來卻是極爲麻煩的。單拿時間問題來説,大家都知道奧古斯丁的一個著名説法,大意是:什麼是時間?沒人問我我是知道的,有人問我我就不知道了。但問題又極爲重要,“時間問題是我們理解存在、死亡,以及我們與宇宙之間…See More
Aug 9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Geonet 段義孚的〈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下)

段義孚在《戀地情結》一書有許多精彩論斷,例如宇宙觀的變化影響景觀的論述很有穿透力。段氏提出中世紀的時間觀與垂直旋轉的宇宙觀相互契合,本質上是不斷循環的。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之後,循環的時間觀被線性的時間觀代替,垂直的宇宙觀被平行的空間觀代替。與此相對應的是,建築學和景觀學的空間等距變換原理,讓位於軸向延伸以及放射性佈局的開放空間觀。人的戀地細微而精妙,對環境感知差異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文化可以影響甚至決定感知,不同文化中的人對同樣的環境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例如中國傳統住宅,以墻圍住,自成天地,對於中國人而言,像徵著安全和穩定,但是對美國人而言,可能是像徵著封閉和缺少流動。 感知還有明顯的階層性,居住在湖畔的白人中產階級與城南貧民區的黑人對芝加哥的認知是不可能一致的,同樣劉姥姥和妙玉對大觀園的感知也有天壤之別。不過,高端人口並不能保證對環境感知勝於低端人口。少年時期,我的家鄉有一位博士,常年在外讀書,有一年他的父親去世,回家奔喪,竟然找不到自己生活二十年的村莊,被鄉人作為笑談。可見博士雖有知識,但是對鄉土的感知已經不如一位農人。…See More
Mar 5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Geonet 段義孚的〈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中)

《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美] 段義孚著, 志丞、劉蘇譯,商務印書館,2018年5月出版,424頁,45.00元) 1938年的戰時首都重慶,一位小學生踏著津南村的石板路,穿過雜草叢生的柏樹村,一蹦一跳地去學堂,學堂是有名的南開小學。在這個只有一間教室的學校,他聽到了瓦特和牛頓的故事,得到人生最初的教育,知道外面還有一個大千世界。這位小學生就是日後美國人本地理學的旗手段義孚(Yi-Fu Tuan)。段義孚1930年出生於天津官宦之家,父親段茂瀾(1899-1980),祖籍安徽合肥人,民國外交幹將,在族人段祺瑞的資助下,從天津南開中學畢業,其間與周恩來熟識。…See More
Feb 19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Geonet 段義孚的〈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上)

《戀地情結》作為段義孚的成名作,主要講述人與周圍環境的關係。隨著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人們感受到了環境的巨大變化。但是,這些關注,更多是從環保和生態的角度,而對於人在情感上與環境的關聯,很少觸及。段義孚的這本書恰恰就是從這一點上來論述。環境不僅作為人們的資源攫取地和需要加以適應的物理場所,環境也是人在實踐中建構的人文場所,人將他的價值、情感置於其中,人文豐富了大地景觀的生態狀況,地方景觀豐富了人的情感體驗。本書用一些明確的概念來理解和解釋人與地方的這種情感關聯。 目錄 1. 前言 2 感知的一般性質:感覺 3 一般的心理結構和反應 4 民族中心主義·對稱性·空間性 5 個人的世界:個體差異和取捨 6 文化·經驗·環境態度 7 環境·感知·世界觀 8 戀地情結與環境 9 環境與戀地情結 10 從宇宙到景觀 11 理想的城市與超越性的符號 12 物質環境與城市生活方式 13 美國城市:像徵主義、形象化與認知 14…See More
Feb 12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阿爾丁頓詩選·格言(1915) 十月

山毛櫸葉是銀色的,因為少了樹的血液。 在妳的親吻下,我的雙唇變得就像秋日的櫸葉一樣。See More
Feb 8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阿爾丁頓詩選·意象(六首)(下)

4就像林子邊一棵小山毛櫸樹,靜靜佇立,佇立在暮色中,一陣微風拂來,所有的葉子悉卒顫抖。還仿佛懼怕星星呢——妳就是這樣靜靜,這樣顫動。 5紅色的鹿高高地奔躍在山上,它們越過了最後一棵松樹。於是我的欲望和它們一起遠去了。 6風兒吹落了花朵呵,即刻又為雨水綻開:同樣,我的心為淚水綻開了,一直等到妳回來。 裘小龍譯選自《意象派詩選》,漓江出版社(1986)See More
Feb 4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阿爾丁頓詩選·意象(六首)(上)

1像一隻滿載嫩綠芳香的果實的平底輕舟,在威尼斯暗黑的運河上徐徐飄來,妳,噢美艷絕倫的人呵,駛入了我荒涼的城中。 2蔚藍的煙躍起,仿佛盤旋的雲似的鳥兒正在消失。這樣,我的愛情向妳躍來,消失了而又重新出現。 3當枝頭、輕薄的霧靄間落日只剩下了一抹依稀的紅,玫瑰黃的月亮在蒼白的天空中,對於我,這就是妳。See More
Jan 23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阿爾丁頓詩選·格言(1915) 一個姑娘

妳是我們如今想起來仍感痛苦的西西里島上線條清晰的凹槽。妳是冰冷的狂想的悲傷的音符——只是幾個人才覺得美的音符。See More
Jan 18
李蕙佳 posted a blog post

阿爾丁頓詩選·阿馬爾弗

我們要來到妳的身旁,噢深深地、深深的海洋,在妳淡綠的波浪上蕩漾宛如飄零的花瓣一樣。 我們要走下山嶺來到妳的身旁,告別芳香的檸檬林,告別炙熱的太陽,我們要走來,噢大海,在妳淡綠的波浪上蕩漾阿蕩漾,宛如花瓣一樣。 裘小龍譯阿馬爾弗:意大利城市,以其在峭壁上美麗的位置聞名See More
Jan 14

李蕙佳's Blog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8)

Posted on September 7, 2023 at 5:30pm 0 Comments

那麼,怎麼來理解這樣一種“時—空”不分,這種不分的“時—空”、本源性的“時—空”呢?下面是我的初步理解。海德格爾是在《哲學論稿》中提出這個思想的,但這書實在太奇怪了,我作爲譯者也還沒完全弄懂。什麼叫《哲學論稿》?這個書名表明,作者冩好了一本書但不知道取什麼書名,於是叫了這個名。



20世紀兩大哲學家的兩本後期代表作,差不多起了同一個書名,在維特根斯坦那里叫《哲學研究》,在海德格爾那里叫《哲學論稿》。這事值得我們好好想一想。他們之所以連個書名都取不出來了,是因爲舊哲學氣數已儘,而他們做的是另外一種新哲學,用傳統哲學的方式已經無法命名了。而且我們看到,這兩本書都不是體系化的,而是碎片化的,都是由…

Continue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7)

Posted on September 4, 2023 at 8:30am 0 Comments

我們已經看到,在時間問題上,尼采和海德格爾的思考有同有異。尼采着眼於“當下/瞬間”,而海德格爾着眼於“將來/未來”。尼采轉向了藝術和創造性活動,而海德格爾在前期哲學中更加重視此在實存經驗和實存結構。但兩者都肯定一點:時間是圓的,時間不是直線的。後期海德格爾進一步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叫做。我認爲這個概念肯定是從尼采的“瞬間”(Augenblick)發展來的。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1927年)時期幾乎絶口不提尼采,但他肯定已經讀了不少尼采,可能是故意不説罷了;到《哲學論稿》(1936—1938年),海德格爾開始在弗萊堡大學講尼采(此後連續講了十年),尼采的影響已經十分顯赫了。在海德格爾《哲學論稿》里首次出現的,我現在還不知道怎麼傳達,英文譯成site of the moment,我試着把它譯成“瞬間時機之所”。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以這個概念,海德格爾是要從尼采出發思考一種新的時空觀,他名之爲“時—空”(Zeit-Raum)。…

Continue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6)

Posted on August 20, 2023 at 5:30am 0 Comments

但大家想一想,我看着你們同時也總是在聽你們,我的看會影響到我的聽,反過來也一樣,我聽着你們,如果你們中間突然有人發出大笑聲,或者發生別的奇怪狀況,我對你們的看立刻就變了。看和聽是相通的,聽會影響看,看會影響聽。這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時間與空間本來就是相通的,兩者的分離是因爲科學技術造成的異化的後果。我所謂的“圓性時間”根本上就是一種空間化的時間,海德格爾的説法是“時—空”(Zeit-Raum),在時間與空間之間加了一橫(連字符),以示兩者交合不分的狀態。這是1930年代中期海德格爾的思想,我們下面再講。總而言之,尼采是以“相同者的永恆輪迴”學説來反對傳統的“線性時間觀”,揭示出一種“圓性時間”,當他用過去與將來的緊張碰撞即“瞬間”來描述這種“圓性時間”時,根本上是要啟動一種時空一體的經驗。所謂“瞬間”是“時之間”也是“空之間”,更是“時—空”“之間”。…

Continue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5)

Posted on August 19, 2023 at 8:30am 0 Comments

尼采説了三點:直線騙人,真理彎曲,時間圓圈。尤其是最後一點,即所謂“時間本身就是一個圓圈”,委實是驚人之語,也足以被當作瘋人亂語。二十多年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爲尼采此説做了科學的証明。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引力場會使時空發生扭曲。當一個有質量的物體體積趨於0時,其引力會達到無法想象的地步,從而改變空間,導致光都無法在其空間里逃避,進而形成“時空扭曲”,也就是使由三維空間和四維時間構成的時空結構産生扭曲。後來的各種實驗和研究証明了愛因斯坦的“時空扭曲”理論。人們在探究時間測量技術時就發現了各種“時間扭曲”問題,有研究者做了如下總結性羅列:…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