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飛: 文學性的語言學闡釋:雅各布森與中國文學闡釋學建構 上

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是結構主義語言大師、現代語言詩學的創立者。以語言學的視角、理論、方法和批評實踐來研究文學,努力探尋語言學和詩學的跨學科聯姻,首倡「文學性」(literariness)並進行語言學闡釋,正是他留給世界學術的寶貴遺產。正確理解、合理借鑑、批判吸收雅各布森的文學闡釋學,對於建構中國文學闡釋學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一、正確理解:文學性的語言學闡釋

總體來看,雅各布森以語言學闡釋文學有三大貢獻:其一,以語言學為詩學立法,以「文學性」為文學科學立法,並為此進行了艱苦卓絕的理論構建和批評實踐,實現了對傳統文學研究模式的革命性沖擊,開啟了以語言學方法探究「文學性」、探索詩學的新風尚,開創了以文學學科的獨立自主為標誌的現代文論新時代。

其二,順應現代學科發展規律,率先打破了語言學與詩學的學科界限,實現了二者的聯姻,為語言學和詩學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跨學科建設提供了可供借鑑的范式,這種范式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印象式、偏重價值評判的傳統文學研究的主觀性、任意性、意識形態性,突出了文學研究的客觀性、科學性和語言本體,為文學學科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也使得語言學模式迅速成為詩學之外其他學科爭相利用的基本模式。

其三,關注詩歌作為語言藝術的內在價值和意義,即由語音、語法和語義所構成的自給自足的整體結構的價值和意義,這是「詩性功能佔主導」即「文學性」在詩歌文本層面的具體顯現,其語法批評實踐的目的就在於追求對「語法的詩歌」問題和「詩歌的語法」問題的一種系統的語言細察,為文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比英美新批評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文本「細讀」典范。

雅各布森以語言和結構為永恆客觀的真理,其文學闡釋學細致解析了文學的結構方式、審美方式和生成機制,但也因此而遮蔽了歷史性和人文性,這也正是「結構主義」理論遭受詬病的主要原因;當然,考慮到雅各布森主要處於現代主義而非後現代主義的整體語境中,因此我們也應當抱有「了解之同情」。


二、合理借鑑:雅各布森與中國詩歌闡釋

盡管雅各布森不曾來到中國,但他一直對中國以及東方文化抱有濃厚興趣,並將中國古詩納入到自己文學闡釋學的「世界版圖」之中,用以驗證其理論的普遍性與有效性。他有心要走出西方文學(文化)的拘囿,開拓更廣闊的文學研究領域,因此抱著謙虛謹慎的研究姿態和科學實證主義的精神來深入探究中國詩歌,其研究成果不僅揭示了漢語詩歌最凸出的結構特征——「平行」(parallelism),而且細致闡釋了中國古典格律詩的普遍模式及其生成機制。

其一,以「平行」理論解釋漢語詩歌結構之美。在雅各布森看來,「平行在中國詩歌構造中成為最令人感興趣的特征,因為它提供了一種與希伯來詩歌中已表明的相一致的東西。」他注意到,漢詩的語言平行是與其邏輯結構相匹配的,而且在邏輯思維中承擔著潛在的、積極的作用,因為中國人相信世界是由成對的事物、成對的屬性、成對的觀念構成的,比如天對地、圓對方、陰對陽、黑對白、父對子、君對臣等。這種平行規則在漢語書面詩歌中較為嚴謹,而在民間創作中則是有幾分自在的。總體來說,各種形式的平行是漢語語言風格的最突出的特征,也可認為是在時間和空間的兩種規范之間選擇的游戲。雅各布森還堅定地斷言,「在任何情況下,對中國詩歌中平行的不同分析,都蘊含了豐富的、有益的相關結論和新發現的可能」,這可以說是他在研究中國格律詩之後的深刻感受。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