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菜一斤
  • Male
  • 蒲種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冬菜一斤's Friends

  • 厚數據才厲害
  • ili 河
  • 有格 台
  • se.gamat
  • Batu Empatbelas
  • Krásná duše
  • Dhuup
  • idée créative
  • Suan Lab
  • 開麥啦 馬來西亞
  • 創客有多熱
  • Le Destin
  • 家  在這裡
  • 假如流水能回頭
  •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Gifts Received

Gift

冬菜一斤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冬菜一斤's Page

Latest Activity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段義孚《浪漫地理學》(5)

當時的我,也只覺得段義孚就是個不喜歡理論的老派地理學者,思忖著也許 是他不懂我的理論詞匯吧! 的確,在地理學家養成路上,我曾是那麽急切、甚至焦慮的試圖順著所習得的理論工具,把人的 生命經歷鑲嵌到一種集體的、結構的、更大尺度的分析敘事里,以至於段義孚的著作幾乎不會出現在 我的參考文獻里。但與此同時,身為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地理系的一員,除了可以在 系館找段義孚聊天外,我每周都會收到段義孚多年來持續寄給系上所有師生的「 Dear Colleagues」信 件 4, 那是他分享他對時事、身邊事物、隨手閱讀、文學的、音樂的,歷史等等的日常觀察、閱讀與 心得; 是時而嚴肅、時而幽默、時而自嘲,卻總不失優雅的段式文字。 段義孚的文字總是延續著他作為人文主義地理學者的關懷,是個人的、感受的、情緒的,是人文 主義地理學與世界溝通、互動的取徑。當戰後思潮往人性普世價值的理想主義追尋,段義孚的回應, 是把人的存在價值放回非常個人情感層面的「地方」。段義孚的「地方」,也把時間的向度納進來,是生 命不斷移動中的「暫留」(pause) 所在…See More
Mar 31
冬菜一斤 posted blog posts
Mar 29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段義孚《浪漫地理學》(3)

如果地理方面的著作在過去獲得的關注更多,那並不是因為那時的地理學家更有天分。真正的原因是,地理學在當時是一個不夠專業和學術的領域,因此無論是在內容還是風格方面,都沒有什麽是可以接受、什麽是不可接受的嚴格規定。那時的地理學更像是業餘人士的嗜好,他們受求知欲的驅使,而免於既定的研究計劃和路徑的束縛。這樣的結果便是,那時的地理學著作更加文學化、富於想像力,且直面大眾讀者;但從消極方面來看,在這些著作中更容易出現與事實不符的論斷和草率片面的結論,而且會不自覺地容納一些道德主義和神學方面的內容。 紀錄片《綠色星球》劇照。 在一個成年的業餘愛好者(業餘愛好者的英文amateur來自拉丁文amator,即愛人之意)的作品中,我們有時會感受到豪放之情,類似於小孩子的作品中常見的那種無拘無束。這不難理解,因為小孩子都是浪漫的,且富於大膽的想像力;當他們到了七八歲以後,隨著對所在群體的話語模式和道德觀念的適應,會逐漸失去這種特質。…See More
Mar 27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段義孚《浪漫地理學》(2)

為何探險?「因為山在那里」 求索是浪漫的核心要素,但追尋的一定要是兩極化價值。追名逐利,即便付出了沈重的代價,也不在浪漫之列。渴求生存也不算浪漫;因此,由於地理學和社會科學通常是關於生存之藝術,它們並不浪漫。事實,上述二者對浪漫這個名頭避之不及。那麽在地理學科中,像聖杯一樣值得追尋的兩極化價值是什麽?其中一個是遙遠而不可及的角落。 探險家們(特別是那些特別出類拔萃者)的超凡脫俗達到了令人訝異的程度:他們渴求的既不是金錢回報,也不是名聲威望,甚至也不是自己國家的聲望。如果一定要說一個原因,他們會從個人或者科學的角度給出答案。在個人層面上,他們想體會類似險境生還的那種令人迷醉的感受。在科學層面上,他們想探尋自然最嚴酷的一面,堅信大自然最深的秘密就藏在那里——雖然有時候結果並不如其所願。驅使他們的,還有什麽呢?一抹神秘主義氣息?何嘗不可!畢竟,在被問及為什麽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喬治·馬洛里的回答充滿了禪宗的意味:「因為山在那里。」…See More
Mar 26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段義孚《浪漫地理學》(1)

以《戀地情結》開始,終於依戀的土地——緬懷段義孚先生人文主義地理學創始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和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地理系終身教授段義孚 (Yi-Fu Tuan),於2022年8月10日在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去世,享年91歲。 段義孚1930年生於天津,後隨家到澳大利亞、菲律賓。他曾就讀於倫敦大學學院,而後分別於1951 年和1955 年畢業於牛津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57年以博士學位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之後,分別在印第安那大學、芝加哥大學、新墨西哥大學、多倫多大學、明尼蘇達大學任教。在明尼蘇達大學工作了14 年後,段義孚先生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繼續他的職業生涯一直到退休,擔任JK Wright & Vilas…See More
Mar 24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吳麗瑋 蔡詩瑜〈紀念學者段義孚:傳統城市形態依然有著當代生命力〉(下)

中國文化向來把文學空間和想象空間看得比物理世界更加重要。在討論新技術和虛擬世界對現實世界的影響時,人們似乎已經默認它會對個人隱私與公共空間造成的雙重威脅。當我們接受這種來自西方的憂慮時,兩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學者卻給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結論。人文主義地理學奠基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榮譽退休教授段義孚和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阮昕一致認為,由於中西方城市理念的不同,新技術帶來的挑戰也應該區別對待。「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講,我認為我們向來把所謂的虛擬世界、文學空間、想象空間看得比物理世界更重,我們向來都是重文輕物的」。在城市空間裏承襲中國文化的脈絡,發揚傳統中國城市與建築的優勢,或許是應對未來的最佳答案。91歲高齡的段義孚從具體的城市場景出發娓娓道來,以書面形式回復了專訪。在談到新技術對建築風格的沖擊時,段先生推薦我們關註阮昕教授對中國傳統合院的研究。阮昕對於中國傳統空間的闡述與段先生的人文主義地理學研究遙相呼應,兩者共同構成了此次采訪。三聯人文城市:雖然兩位的研究領域分別是地理學和建築學,但你們都很強調建築與城市的人文性和歷史感。你們怎麽看待當今的這些新技術的影響?它與城市的…See More
Mar 22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吳麗瑋 蔡詩瑜〈紀念學者段義孚:傳統城市形態依然有著當代生命力〉(中)

段義孚先生舉過一個很好的例子。在美國的芝加哥,因為城市設計沒能讓城市功能發揮作用,一些地方就會變得很荒,很多市中心都變成了犯罪率極高的地方。人都躲到郊區去,躲到自己安全又漂亮的房子里,房子和房子中間,都是路和樹隔開的。而在中國,你會覺得城市空間里有很多沒有經過設計的空間成為了公共空間。比如高架橋下面,居然會有人在那里跳交誼舞、跳廣場舞、打太極拳和下棋,這個文化區別就特別有意思。在西方,對個人空間和私密性的需求有兩個層面,一個是自我意識的發展,這個是受了教育的布爾喬亞階層的需求;一個是社會組織需要分離,比如說從歐洲文藝復興的鬆散社會關係,到英國發展出社會階層分野。這些需求導致房間的功能越分越細,每個房間都對著走道開一個門,只要門一關,你就處在自己的世界里。它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分離。到19世紀末期之後,在英國貴族或者有錢人的大宅里,男女老幼之間、客人進出、傭人的出入口等等復雜到了像一個機器。…See More
Mar 15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吳麗瑋 蔡詩瑜〈紀念學者段義孚:傳統城市形態依然有著當代生命力〉(上)

2021年10月份,我們曾經和段先生以及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阮昕有過專訪,就新技術和虛擬世界對個人隱私以及公共空間的影響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兩位學者一致認為,由於中西方城市理念的不同,新技術帶來的挑戰也應該區別對待。 在城市空間里承襲中國文化的脈絡,發揚傳統中國城市與建築的優勢,或許是應對未來的最佳答案。 雖然當時已經是91歲的高齡,但段先生從具體的城市場景出發,在郵件中向我們娓娓道來。 段先生的人文主義地理學研究與阮昕對於中國傳統空間的闡述遙相呼應,兩代學者共同構成了這篇難能可貴的采訪。今日重發此文,以表示對段先生深切的懷念。 三聯人文城市:雖然兩位的研究領域分別是地理學和建築學,但你們都很強調建築與城市的人文性和歷史感。你們怎麽看待當今這些新技術的影響?它與城市的人文性之間是否會發生衝突? 段義孚:很多人會認為,如果住在景色壯麗的摩天大樓上,有一種能主宰眼前一切的感覺,就會覺得很幸福。我們確實需要視覺上的滿足。現代中國城市有非常雄壯的景觀,那不僅是視覺盛宴,也是向人類智慧的致敬,是需要投入所有的科學和技術才能實現的。…See More
Mar 11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卡夫卡+陳二虎〈神州仍在,段義孚卻走了〉 (下)

《神州》簡介 本書講述了中國這一地理區域內,從史前文明直到今天如此巨大的歷史跨度里,地理地貌發生的巨大改變。農田、山林、道路、橋梁、宮殿、苑囿、村落、城市等等,體現了中國人對環境持續不斷的精微適應和塑造。從古代人與土地之間和諧、安定並充滿美感的關係,到近代以來這種關係被西方殖民入侵、內戰所打斷,而在現當代工業化的巨大力量對大地景觀再次進行強有力的重塑,這其中有令人震撼激動的奇跡,也有令人憂慮不安的眩惑。 關於作者 段義孚(Yi-Fu Tuan),1930年生於天津,後移民澳大利亞,先進入牛津大學,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地理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新墨西哥州大學、多倫多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和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任教。段義孚是公認的當代重要的地理學家之一,尤其是作為 humanistic geography的大師,開創了一個新的學術領域,並對西方學界有著廣泛的影響,這是華裔學者中很少見的。 譯者簡介 趙世玲,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畢業,現居加拿大。…See More
Mar 10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卡夫卡+陳二虎〈神州仍在,段義孚卻走了〉 (上)

據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官網消息,著名華裔地理學家段義孚(Yi-Fu Tuan,見下圖)2022年於美國中部時間8月10日上午逝世,享年92歲。在國內學界,除了地理圈之外,知道他的人不多。但他實在應該被更多地知道,了解和傳頌。他被認為是人文主義地理學(Humanistic Geography)之父,蜚聲世界地理學界。在美國學界華裔學者很多,但除了自然科學,絕大多數傑出者都以研究跟中國相關的領域而著稱,比如張光直、余英時、巫鴻等。但段義孚則突破了這一局囿,對地理學這一古老學科,做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貢獻。 他開創的Humanistic Geography,與傳統的Human…See More
Mar 8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劉曉春·維柯的「詩性智慧」── 民俗學史的視野(7)

其次,如何理解時空距離遙遠的歷史或者文化?維柯一再強調在上帝才了解的自然世界之外,還有一個人的世界,沒有一種統一科學的普遍性方法可以無所不包地研究人的世界,因為不存在永恒不變的人性。文化的發展也並不是以直線進化的方式呈現,對於與自己時代相距遙遠的歷史與文化,維柯不得不從現代文明人的經過精煉的自然本性下降到遠古那些野蠻人的粗野本性(維柯,1989:159)。維柯關於詩性智慧的理解闡釋,具體實踐了他的獨特方法。 盡管克羅齊(Benedetto Croce)批評維柯詩意地將哲學和科學、歷史學混為一體(海登·懷特,2004:572),但維柯的歷史主義無疑開拓了理解古代歷史、古代文化的新視野,他采用「內部的」、共鳴的視野,以想像、理解、直覺、同情、移情等等方式理解遠古歷史。按照伯林的說法,維柯是希望用一種康德式的先驗方法運用於人類積累起來的古代遺產,他希望理解,神話等古代文化中呈現的特定社會究竟是什麽模樣(伯林,2002: 123)。…See More
Mar 4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劉曉春·維柯的「詩性智慧」── 民俗學史的視野(6)

維柯的意義維柯的《新科學》對後世學者產生了深遠影響。正如柏林所說,維柯在他的時代開啟了比較神話學、哲學、人類學、考古學、藝術史以及人類古代史的相互關系的研究,他的研究在黑格爾、馬克思、康德、塗爾幹、韋伯、弗洛伊德等人的理論體系中得以延續。 他以經驗的方式洞察了社會變遷過程中繁複歷史經驗下的秩序與意義,維柯認為我們與早期人類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距離,這一看法使得任何試圖解釋遙遠社會的人們都必須具有強有力的——但是並非不可能的——想像力的跨越(Isaiah…See More
Feb 26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劉曉春·維柯的「詩性智慧」── 民俗學史的視野(5)

維柯更多地著眼於探討詩性智慧時代人類的心智特征,考察神話故事中的詩性人物性格是如何產生的,進而從發生學的角度揭示神話、史詩等「真實的敘述」(維柯,1989: 454)產生的心理機制。維柯認為,神話故事的精華在於詩性人物性格,產生這種詩性人物性格的需要在於當時人按本性還不能把事物的具體形狀和屬性從事物本身抽象出來。…See More
Feb 19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劉曉春·維柯的「詩性智慧」── 民俗學史的視野(4)

在古希臘的神話中,維柯發現四種英雄式人物性格的標志突出地顯示了詩性政治,這四種標誌就是:阿波羅(Apollo)的豎琴,美杜莎(Medusa)的頭,羅馬的法斧棒以及赫庫勒斯和安太的鬥爭。豎琴代表法律,美杜莎的頭象征土地的管理權,羅馬的法斧棒代表的是王權,而赫庫勒斯和安太的鬥爭則代表貴族政體下的基本制度的形成過程(維柯,1989:332-340)。在詩性政治的起源中,對天神的崇拜是各種政體最初的首要基礎。維柯運用民俗材料洞察歷史的真正面貌,天才地體現在詩性政治的闡釋方面。希臘神話中塞壬海妖(Sirens)用歌聲催眠水手,然後割斷他們的喉嚨,斯芬克斯(Sphinx)讓遊人猜謎語,殺掉失敗者,諸如此類的神話隱喻,實際上是英雄城市的政治情況。神話中的水手、遊客,都是外方人(hostis),是與英雄競爭的平民們,他們企圖分享英雄獨占的占卜權(維柯, 1989:364)。在詩性宇宙中,神學詩人將世界看做是由天空、下界的諸神以及界乎天地之間的諸神組成。神學詩人按照谷糧的收獲,開始計算年歲,他們拿著若干谷穗或者稻草,或者用若干次收割動作來代表若干年歲,古希臘的詩性時歷是在農神之後才產生的(維柯,…See More
Feb 17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劉曉春·維柯的「詩性智慧」── 民俗學史的視野(3)

詩性智慧在神創歷史之外,維柯發現了民眾創造的歷史,應該如何理解民眾在遠古時期創造的歷史?民眾是以一種什麽樣的方式記憶他們創造的歷史?這些是《新科學》探討的主要問題。在維柯看來,既然所有異教民族的歷史都有神話故事性的起源,任何產生或制造出來的事物都流露出起源時的粗糙情況,那麽,就應該根據這種粗糙情況來考慮詩性智慧的各種起源(維柯,1989:171)。維柯因此將詩性智慧的起源追溯到一種粗糙的玄學(metaphysic)(維柯,1989:175)。在這裏,玄學即形而上學、哲學。維柯將詩性的玄學看做是詩、偶像崇拜、占蔔和犧牲祭祀的起源,詩性玄學正如一個軀幹派生出肢體一樣,從肢體中派生出詩性的邏輯學、倫理學、經濟學、政治學,以及詩性的物理學、宇宙學、天文學、時歷學、地理學(維柯,1989:181,175)。換言之,古代社會的一切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社會制度、宇宙觀等的起源,都是古人運用詩性智慧對於世界的想像與創造。維柯指出,作為異教世界的最初的詩性智慧,其玄學並不是現在的學者們所用的理性的抽象的玄學,而是一種感覺到的想像出的玄學。這些原始人沒有推理的能力,卻渾身是旺盛的感覺力和生動的想像力。…See More
Feb 9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劉曉春·維柯的「詩性智慧」── 民俗學史的視野(2)

維柯並不懷疑人道的創建者們都是某種詩人和哲人,關鍵是哪些人屬於「某種詩人和哲人」?他認為,一切研究古代異教民族智慧的哲學家和語言學家們都本應該從原始人,從這些愚笨的、無情的、兇狠的野獸開始(維柯,1989:181)。他將「新科學」研究的對象定位為描繪每個民族在出生、進展、成熟、衰微和滅亡過程中的歷史,也就是在時間上經歷過的一種理想的永恒歷史。他運用各民族的神話材料作為探討「新科學」的語言學證據,因為這些神話將顯現最初各族人民的民政(civil)歷史,最初各族人民到處都是些天生的詩人。「詩人」在古希臘文中就是「創造者」。偉大的詩都有三重勞動:發明適合群眾知解力的崇高的故事情節;引起極端震驚,為著要達到所預期的目的;教導凡俗人們做好事。這些在大自然面前驚懼不已的古代詩人們一旦憑空誇張地想像出什麽,他們馬上信以為真,最初的異教人類的創建者們一定具有上述本性。維柯想像,當人類面臨大洪水災難的時候,有少數巨人(一定是最健壯的,散居在高山森林裏兇猛野獸築巢穴的地方)對這種他們還不知原因的巨大事變感到恐懼和驚慌,舉目仰視,才發覺上面的天空。由於在這種情況下,人心的本性使人把自己的本性移加到那種效果上…See More
Feb 2

冬菜一斤's Blog

段義孚《浪漫地理學》(5)

Posted on March 29, 2023 at 10:10am 0 Comments

當時的我,也只覺得段義孚就是個不喜歡理論的老派地理學者,思忖著也許 是他不懂我的理論詞匯吧! 的確,在地理學家養成路上,我曾是那麽急切、甚至焦慮的試圖順著所習得的理論工具,把人的 生命經歷鑲嵌到一種集體的、結構的、更大尺度的分析敘事里,以至於段義孚的著作幾乎不會出現在 我的參考文獻里。但與此同時,身為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地理系的一員,除了可以在 系館找段義孚聊天外,我每周都會收到段義孚多年來持續寄給系上所有師生的「 Dear Colleagues」信 件 4, 那是他分享他對時事、身邊事物、隨手閱讀、文學的、音樂的,歷史等等的日常觀察、閱讀與 心得; 是時而嚴肅、時而幽默、時而自嘲,卻總不失優雅的段式文字。 段義孚的文字總是延續著他作為人文主義地理學者的關懷,是個人的、感受的、情緒的,是人文 主義地理學與世界溝通、互動的取徑。當戰後思潮往人性普世價值的理想主義追尋,段義孚的回應, 是把人的存在價值放回非常個人情感層面的「地方」。段義孚的「地方」,也把時間的向度納進來,是生…

Continue

段義孚《浪漫地理學》(4)

Posted on March 22, 2023 at 6:30pm 0 Comments

地理學報 第一○二期:115-120 (2022)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102) : 115-120 (2022) DOI: 10.6161/jgs.202208_(102).0008 當我在段義孚的「地方」 When I am in Yi-Fu Tuan's Place 洪伯邑 Po-Yi Hung 知道段義孚過世的消息時,我正在阿里山茶區田野調查。當天晚上,我和助理們結束了一整天訪談,在茶農經營的民宿里,談著田野調查各自的心得。外頭雨歇月升,已經滿肚子茶湯的我們又開了 一瓶超商買的智利紅酒……。 圖 1 筆者從博士班指導教授 Kris Olds 得知段義孚離世的消息,照片 擷取自 Kris Olds 的 Twitter 賬號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116 也許是酒精作祟,段義孚的消息小小地攪動了我當下心思。想著段義孚終其一生對人文主義地理…

Continue

段義孚《浪漫地理學》(3)

Posted on March 21, 2023 at 11:30am 0 Comments

如果地理方面的著作在過去獲得的關注更多,那並不是因為那時的地理學家更有天分。真正的原因是,地理學在當時是一個不夠專業和學術的領域,因此無論是在內容還是風格方面,都沒有什麽是可以接受、什麽是不可接受的嚴格規定。那時的地理學更像是業餘人士的嗜好,他們受求知欲的驅使,而免於既定的研究計劃和路徑的束縛。這樣的結果便是,那時的地理學著作更加文學化、富於想像力,且直面大眾讀者;但從消極方面來看,在這些著作中更容易出現與事實不符的論斷和草率片面的結論,而且會不自覺地容納一些道德主義和神學方面的內容。 紀錄片《綠色星球》劇照。 在一個成年的業餘愛好者(業餘愛好者的英文amateur來自拉丁文amator,即愛人之意)的作品中,我們有時會感受到豪放之情,類似於小孩子的作品中常見的那種無拘無束。這不難理解,因為小孩子都是浪漫的,且富於大膽的想像力;當他們到了七八歲以後,隨著對所在群體的話語模式和道德觀念的適應,會逐漸失去這種特質。…

Continue

段義孚《浪漫地理學》(2)

Posted on March 21, 2023 at 7:00am 0 Comments

為何探險?「因為山在那里」



求索是浪漫的核心要素,但追尋的一定要是兩極化價值。追名逐利,即便付出了沈重的代價,也不在浪漫之列。渴求生存也不算浪漫;因此,由於地理學和社會科學通常是關於生存之藝術,它們並不浪漫。事實,上述二者對浪漫這個名頭避之不及。那麽在地理學科中,像聖杯一樣值得追尋的兩極化價值是什麽?其中一個是遙遠而不可及的角落。



探險家們(特別是那些特別出類拔萃者)的超凡脫俗達到了令人訝異的程度:他們渴求的既不是金錢回報,也不是名聲威望,甚至也不是自己國家的聲望。如果一定要說一個原因,他們會從個人或者科學的角度給出答案。在個人層面上,他們想體會類似險境生還的那種令人迷醉的感受。在科學層面上,他們想探尋自然最嚴酷的一面,堅信大自然最深的秘密就藏在那里——雖然有時候結果並不如其所願。驅使他們的,還有什麽呢?一抹神秘主義氣息?何嘗不可!畢竟,在被問及為什麽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喬治·馬洛里的回答充滿了禪宗的意味:「因為山在那里。」…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