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菜一斤
  • Male
  • 蒲種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冬菜一斤's Friends

  • 厚數據才厲害
  • ili 河
  • 楊薇
  • 有格 台
  • se.gamat
  • Batu Empatbelas
  • Krásná duše
  • Dhuup
  • idée créative
  • Suan Lab
  • 開麥啦 馬來西亞
  • 創客有多熱
  • Le Destin
  • 家  在這裡
  • 假如流水能回頭

Gifts Received

Gift

冬菜一斤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冬菜一斤's Page

Latest Activity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朱志榮·論鄧以蟄中西融通的美學研究方法 2

在《戲劇與雕刻》一文中,鄧以蟄分析希臘戲劇與雕刻時,有意無意地運用著中國傳統的藝術理論與視角。在《西班牙遊記》文末評述鮑蒂切利的名畫《春》的時候,更重視其中寓於東方性的特質,對於抽象性線條中的東方性尤其著魔:「有這樣富於東方性,使我顛倒的!」⑤上述這些西方著名學者,以及克羅齊等人,都是鄧以蟄在他的著述中直接提到和引證的美學家,而被鄧以蟄閱讀過著述和深受影響的無疑不僅僅指這些。從鄧以蟄的論著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西方學術思想的學習、吸收和對西方學術方法的借鑒和運用。當然我們從中更看到他對中西融通方法的積極嘗試及成果,其中的經驗和教訓,都是我們美學界的寶貴精神財富。二在西方美學思想中,鄧以蟄受克羅齊美學思想的影響最大。鄧以蟄認為「蓋表現者,美之活動也;言語詩歌者,具體而直接,有自在之感情價值自內發出者也」⑥,這種觀點就是表現論的思想。盡管他抱怨克羅齊未能將表現論思想用於書畫,未能進一步研究表現的結果和價值,但他高度推崇克羅齊的表現論思想,是顯而易見的。不過相比之下,兩者在方法上還是有一定的差異,克羅齊是哲學家的分析,鄧以蟄則是藝術家的分析。鄧以蟄以因果論闡釋了表現與氣韻的關係。鄧以蟄說:「氣…See More
yesterday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朱志榮·論鄧以蟄中西融通的美學研究方法 1

內容提要:鄧以蟄在西方的學習和遊歷,使他深受西方美學家特別是克羅齊等人的影響。他在學習西方美學的過程中體現了中國視角,並以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和藝術實際相參證,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汲取外來文化的同化特征。他借鑒克羅齊的直覺表現來解釋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中的氣韻和性靈等,並在克羅齊歷史「復活」論思想的影響下提出「境遇」論思想,激活了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他對中國畫等藝術的看法具有比較的視野,使西方方法與中國傳統資源有機結合,水乳交融,達到了很高的境界。縱觀鄧以蟄學習西方和比較闡釋,其目的最終在於回歸中國學術傳統,建設中國特色的美學理論,使之體現現代意識,與世界接軌。作者簡介:朱志榮(1961-),男,安徽天長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文藝學、美學。…See More
Saturday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崔蘭溪·回到中國傳統的鄧以蟄美學 下

二、書畫與「胸襟」「鄧以蟄的美學思想始於20世紀20年代初,成熟於30年代,明顯地表現出兩個發展階段:前期主要是提倡新文藝,表現出一種積極的批判精神和入世姿態;30年代和40年代,主要研究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不再直接參與現實的文藝運動。」7鄧以蟄在中國傳統書畫的研究上,傾盡畢生心血。他嘗試用西方的哲學美學闡釋中國書畫藝術的發展,試圖建立起以中國美學範疇為基礎的中國書畫理論體系。在《國畫魯言》中,鄧以蟄說:「山水畫家最重要的兩個條件,就是胸襟和筆法。具斯二者,然後再講創造。」8這與蔡元培1931年發表的《中國之書畫》中有些觀點頗為相近。蔡元培也屢次在關於書畫的論文中提到「胸襟」的重要性:「畫有雅俗之別,所謂雅者謂志趣高尚,胸襟瀟灑,則落筆自殊凡俗,非謂不循規矩,隨意塗抹,即是以標異於庸俗也。」鄧以蟄認為,中國的畫家在陶冶自身情操上,和詩人是一樣的。林風眠在按記中解釋了鄧以蟄的觀點:「作者大意:中國山水畫畫家,注重胸襟和筆法。要做一個畫師,須得讀破萬卷書,周遊名山大川,以資其筆……」鄧以蟄對胸襟的理解與蔡元培略有不同。他認為廣闊的胸襟意味著豐富的學識和開闊的眼界。「胸襟」是古代的一個重要詩…See More
Nov 22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崔蘭溪·回到中國傳統的鄧以蟄美學 上

鄧以蟄是清代書法家和篆刻家鄧石如的五世孫,也是「兩彈元勛」鄧稼先的父親。他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之一,與宗白華享有「南宗北鄧」的美譽。他與同時代的很多學者一樣,從小接受的是中國傳統教育,青年時期因出國留學逐漸了解到西方文化。鄧以蟄與宗白華一樣,在國外留學期間學習了西方美學知識,最初對西方美學很感興趣,而且試圖用西方美學來解釋中國傳統藝術,後來他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把視野逐漸轉向中國,力圖能夠建立起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中國美學體系。一、為人生的藝術鄧以蟄與陳獨秀相識於安徽公學,那時正是少年鄧以蟄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陳獨秀的亦師亦友身份,對他自然有著影響。在日本留學期間,鄧以蟄與陳獨秀是室友,鄧以蟄曾言及「我弟兄兩人湊興的事也不少!」,「受他的影響不少!」,陳獨秀對鄧以蟄的影響不可忽視。後來鄧以蟄隻身去美國學習哲學、美學,在給陳獨秀和胡適的信中對新文化運動稱贊有加。可以看到,在鄧以蟄個人成長的關鍵階段,陳獨秀都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重要集中在對「文藝與社會、人生」的看法上。陳獨秀認為,藝術應該用於啟蒙思想、開啟民智。他倡導的新文學主張平民文學、寫實文學和社會文學,社會文學便…See More
Nov 20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石冉冉「性靈」與鄧以蟄藝術觀中的人生論美學取向 下

二鄧以蟄標舉的「性靈」精神是中國古典美學的「性靈說」精神的延續,同時這也是現代審美所傳承的人生論美學精神。人的精神意趣的綜合反映表現為「性靈」,將其歸納總結為以人為本和以真為根兩個層面的人生論美學內涵。以人為本。④詩歌是來自心靈的創造,詩歌詠嘆人生的目的是為了彰顯人性。袁枚標舉的「性靈」,是提倡「性」與「情」統一,是強調個人真實與心靈情感,體現了體與用的關係。鄧以蟄正是吸納了這一詩學傳統並沿用到藝術的層面,他認為,所有的藝術品都應該要表現出創作主體,甚至是欣賞者的意志與情感。他從「藝術是性靈」的觀點出發,闡述了人生與藝術的關係全依賴於人生同情;而藝術與人生發生關係不僅是從人生中獲得對知識的渴求,更多的是可以獲得舞動鞭策人生的力量。鄧以蟄所詮釋的「性靈」藝術,不單是指藝術家本性和情感的自然表達,更著重強調創作主體與欣賞主體的創造性與情感性。以真為根。性靈強調「真」。所謂「真」,《莊子》曰:「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⑤所以,「這個『真就是萬物的本原本真,是自然本身的那個存在。」⑥在這里,鄧以蟄認為藝術應該要表達絕對境界,同時藝術不能脫離現實,不能躲在「象牙塔」中。這與「性靈」強…See More
Nov 17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石冉冉「性靈」與鄧以蟄藝術觀中的人生論美學取向 上

【摘 要】 鄧以蟄提出「藝術是性靈」的觀點,指出藝術與人生的關係全賴於人生同情;他標舉「性靈」美學,延續了中國古典美學「性靈說」的人生情懷,從以人為本和以真為根兩個方面深刻闡釋「性靈」的人生論美學意蘊;肯定「性靈」的審美價值,強調「性靈」精神對藝術審美具有正確積極的引導作用。在鄧以蟄那里,「性靈」一詞是貫穿其人生論美學思想的主線。本文擬從研究「性靈」與鄧以蟄藝術觀的人生論美學取向入手,深刻把握審美藝術人生三者的關係。一何為「性靈」?「性靈」一詞由「性」與「靈」兩字組合而成,「性」的本義是「性者萬物之本也」(《呂氏春秋·富貴》),是指萬物與生俱來的本性。從人的角度而言,「性」是「天命之謂性也」(《禮記·中庸》),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和天性。 在此基礎上,古人又深刻認識到「性者,生之質也」,進一步指出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人的本真。所謂「靈」的本義「命靈氛為余占之」(《離騷》),是指古代楚人跳舞將神的巫。而後,「靈者,神也」(《風俗通》),「靈」也指神性,同時,「靈」在古時還具有彰顯自我、顯露本真的意義。…See More
Nov 15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Nov 12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馮文開·史詩:詩性的歷史敘事及其認同功能 7

但是,特定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與描述這個歷史事件的史詩的出現相隔不能太遠,相隔太遠會使得史詩歌手的時代意識和觀念世界與史詩所描述的時代意識和觀念世界出現本質上的分裂,使得史詩不能表現英雄時代的真正的民族精神,從而失去了原始心靈所特有的生命力,讓聽眾感到史詩的描述不符合時代意識及其起著作用的那個時代的信仰、生活和習慣觀念,乃至產生不耐煩和枯燥無味的審美情感。而生活在當下的史詩歌手對史詩的吟誦則將遙遠的崇高敘事與特定時空中的當下聯系起來了,史詩歌手及其受眾和史詩之間在演述活動中建立起一種認同關係,從而實現了對歷史的超越,「不僅超越了歷史性時間,而且超越了歷史性時間所服務的經驗世界」,對史詩中的詩性歷史敘事產生一種由衷的認同。史詩也通過自身的演述獲得了存在的意義,「不僅是藝術地講述一個關於英雄的故事,而是通過宏大的敘事,全面承載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和情感立場,它不僅教化民眾,而且強化他們內部的聯系——共同的先祖意識、歸屬感和歷史連續感。」於此而言,史詩的歷史敘事也是一種神聖敘事,史詩歌手及其受眾不在意於史詩敘事內容本身的真實或虛構,在意於能在每次史詩的操演實踐活動中找到自身的伊甸園,在意於能在敘…See More
Nov 9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馮文開·史詩:詩性的歷史敘事及其認同功能 6

在戰爭前夕,一個歌手(griot)將對國王和他的追隨者們演述《松迪亞塔》。這個故事能喚起參與戰爭的受眾超越自我,當然不必鼓勵他們去超越松迪亞塔,而是讓他們感到他們有能力獲得他們以前只敢想像的偉大事情。通過讓他們記起松迪亞塔的事跡提高他們對自己能力的估價。」《松迪亞塔》激發曼丁哥人為自己民族奮鬥的決心與勇氣,鼓舞他們勇於創造輝煌,取得勛績。他們以松迪亞塔為精神典範審視自身的生活,規範自身的行為,激勵自己勇於承擔責任與義務,敢於為榮譽而戰,創造輝煌,取得勛績。尼日利亞南部的伊卓族民眾每隔幾年會聚集在一起,舉辦演述其部族史詩《奧茲迪》的活動,其間摹仿史詩中祖先和英雄的生活,接受他們精神上的洗禮和再教育。在史詩中,歷史不是作為真實的歷史出現的,而是給演述的傳統故事提供一個宏大的背景,讓史詩有它自己的特性,並在其中投射著事實或現實之光。史詩不是羅列歷史事件,而是將它們放置入史詩演述的傳統故事中,使它們變成了令人愉悅和富有想像力與情感的故事。由此,史詩中的歷史敘事成為詩性的敘事,為民眾提供了英雄崇拜、民眾知識和智慧、民族記憶等許多歷史之外的東西,成為「一套凝聚人們的價值觀、符號象征和感情的紐帶」。…See More
Oct 28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馮文開·史詩:詩性的歷史敘事及其認同功能 5

《格薩爾》的結構宏大,分部本眾多,是經歷數個世紀和數代說唱藝人逐漸完成的,而且一直處在動態發展中,其間將吐蕃時代及其以後曾經切實發生過的歷史事件順手拈來,加以藝術性的加工創作,糅合連綴。與《格薩爾》相較,《江格爾》離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更遠,「《江格爾》中有『額木尼格河的木頭,制成馬鞍的鞍翅,杭嘎拉河的樹木,制成馬鞍的兩翼』這樣的詩句,純粹是基於詩行押韻的需要而編造出來的河流名稱,沒有哪個讀者能在蒙古地區找到這兩條河流。事實上,在有經驗的聽眾那里,從史詩故事所發生的主要場所『寶木巴』國度到具體的其他地點,都應當合乎慣例地按照史詩的『語域』來理解。所以說,蒙古史詩把一切東西都做虛化處理,只保留最基本的善惡、敵友等關係的敘事策略,是另有其高妙之處的——英雄主義氣概得到充分的、概括化的彰顯,而不必拘泥於具體的人物和事件。於是,歷史上哪個元帥遠征到了什麽地方,打敗過哪些國度,在民眾的集體記憶中,都成了某種遙遠的、模糊的背景,史詩的前臺上,只有半神化的英雄和妖魔化的對手在廝殺。」不管如何,《格薩爾》《江格爾》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描述是詩性的,格薩爾與江格爾都是各自民眾集體創作出來的藝術形象,與其…See More
Oct 22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馮文開·史詩:詩性的歷史敘事及其認同功能 4

勃艮第人(Burgundian)是一個日耳曼民族的部落,5世紀早期便居住在萊茵河中部地區,是否如《尼伯龍根之歌》描述的那樣居住在沃爾姆斯(Worms)卻不能得到確證。435-436年,居住在萊茵河西邊的勃艮第人開始移入羅馬人居住的貝爾吉卡(Belgica),對這片地區的羅馬人構成了潛在的威脅。於是,這些羅馬人聯合匈奴人攻擊這群勃艮第人,殺死了他們的國王及其大部分勇士,戰爭中存活下來勃艮第人移居在羅納河上遊。《尼伯龍根之歌》描述了勃艮第人所遭遇的類似的災難性事件,但與上述的史實不完全一樣。歷史記載的艾柴爾確實在453年死亡,曾娶了一個日耳曼民族的婦女為妻子,但是哈根(Hagen)、西格弗里斯等與日耳曼民族歷史上的知名人物沒有任何聯系。《尼伯龍根之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建立在真實的歷史事件的基礎之上,將屬於不同時代與不同語境的某些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與虛構成分進行糅合,放進一個戲劇化的故事里,進行重新解釋。但是,這些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並沒有改變《尼伯龍根之歌》原有的神話敘事的框架。西格弗里斯是尼德蘭國的王子,向克里姆希爾德求婚,但是他沒有完全融入這個王室。他來自半神的世界,具有強大的力量,…See More
Oct 16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馮文開·史詩:詩性的歷史敘事及其認同功能 3

史詩中英雄和故事的原型難以找尋,因為它們可能沒有歷史原型,僅是虛構出來的。與其探尋史詩記載的歷史事件,不如探尋史詩人物和內容反映特定民族的社會生活和歷史願望,關注史詩體現了怎樣一段真切的社會歷史以及以何種方式呈現歷史。的確,史詩可能沒有真實地記錄所發生的事情,但它真實確切地表達了特定民族的信念和感情。 而且我們需要記住的是,史詩在漫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會消化和吸收特定民族的社會政治、歷史文化生活等諸多層面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會在不同時期史詩歌手的演述中不斷得到藝術加工和潤飾,並傳承到當下。其間,愈是古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會不斷地為後來史詩吸收和消化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所遮蔽,而在史詩中變得愈來愈模糊,而愈是後來史詩吸收和消化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卻在史詩中會呈現出愈加清晰的印記。 二 在無文字的社會里,人們依靠口頭傳播的方式記憶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當特定時期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經歷了三代以上的口頭傳承,它們很大可能被想像性地歪曲或參合,其中便有可能以史詩呈現歷史的形式被記住。世界各地的許多史詩都保有不同程度的歷史印記,對各自特定民族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有詩性的描述。…See More
Oct 13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馮文開·史詩:詩性的歷史敘事及其認同功能 2

史乘說成吉思汗『帝深沈有大略,滅國四十』,可見當時戰爭的頻仍和慘烈。黑格爾說戰爭是英雄史詩最合適的土壤,蒙古史詩為何卻刻意不記載蒙古人的戰爭歷程,不歌頌他們名揚四海、威震天下的梟雄呢?不僅正面的英雄被隱去了,連史詩英雄的對立面也被刻意地抽象化和符號化了,成了長著多個腦袋的惡魔『蟒古思』,歷史上曾經敵對和衝突的族群和國度,都消解不見了,沒有了具體的指向。」 誠然,史詩或多或少都會以某個歷史事件為背景展開故事,其主人公或為神祇或為半人半神的英雄,他們都直接或間接地附著某些歷史人物的影子。但是史詩演述的內容大多是非歷史性的、虛構的,建構的是一種美或善的世界,充斥著許多超乎現實,充滿神話色彩的要素。 以此而言,史詩中的歷史是詩性的歷史,而非執著於追求某種歷史的真實,使用各種語言藝術和修辭所渲染的歷史敘事也是詩性的,包含著更多不能用來建構歷史的虛構成分。從演述史詩的歌手而言,他在遵循史詩演述傳統的基礎上,能夠較為自由地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靈活的藝術處理。他可能將發生不同時間的歷史事件糅合在某一個特定的故事里,甚或創造和虛構一些人物,使故事情節更加連貫,變得更加有趣和有意義。…See More
Oct 9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馮文開·史詩:詩性的歷史敘事及其認同功能 1

摘要:史詩以特定的形式演述著特定民族的歷史,並在漫長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逐漸演進升格為人們的認同符號,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果要根據與真實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的遠近關係,將世界各地的史詩構建一個譜系,那麽處於距離真實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較近的譜系一端以《熙德之歌》為代表,而是處於真實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較遠的譜系的另一端可以《江格爾》為代表。 不管如何,史詩的詩性歷史敘事呈現的是特定民族的存在、起源與形成、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理想與情感等諸多內容,並對它們的合理性與合法性進行神聖化的解釋,而特定民族的民眾也在一次次地與這種神聖化的詩性歷史敘事展開溝通與對話的過程中找到和強化了自我認同。 史詩是將神話、傳說、故事等諸多敘事形式創造性融合在一起的英雄敘事詩,是一種古老而宏大的韻文體綜合性文學形式,以特定的形式演述著特定民族的歷史,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果把各民族史詩都結集在一起,那就成了一部世界史,而且是一部把生命力,成就和勛績都表現得最優美,自由和明確的世界史。」…See More
Oct 3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10)

此時我們可以說,沒有了靈魂的欲望釋放恰恰把生命變得很「輕」了,生命為此失去了「沈重」感。在這種情況下,「道成肉身」何不成了一句空話?①所以,在消費文化滲透下,個體的記憶時空多以當下享受性欲望充斥著,亦即個人記憶顯現出來的多是極具個人色彩的歡樂和消費邏輯作用下的隨波逐流。…See More
Oct 2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9)

(二)個人記憶的僭越和集體記憶的消沈 在消費文化盛行的時代,當極為活躍的「邊緣」個體以其獨特的生存哲學觀過度關注自己生活空間,亦即主體拋棄了過去傳統、也不願展望未來時,就對當下現實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興趣。這正如昆德拉所描述摩托車手飛馳的感覺,「他抓住的是跟過去與未來都斷開的瞬間,脫離了時間的連續性,他置於時間之外」。①…See More
Sep 17

冬菜一斤's Blog

宋學勤·鄧以蟄對西方美學的借鑒和再闡釋及當代啟示

Posted on November 12, 2023 at 2:40pm 0 Comments

鄧以蟄作為中國現代美學轉型時期的代表人物,其學術的典型特征在於中西融匯。既有研究成果一般把鄧以蟄的美學思想歸為三類:表現論、心本論、心物交感論。前兩者分別對應西方以克羅齊為代表的「表現」論美學和以黑格爾為代表的「絕對精神」美學,後者則是中西融匯。本文著重梳理鄧以蟄對中西美學交匯的貢獻,進而探討鄧以蟄對藝術本體的研究以及對當代的啟示。

一、藝術的本質:以「心」「氣」對應「精神」「理念」…

Continue

朱志榮·論鄧以蟄中西融通的美學研究方法 2

Posted on November 10, 2023 at 2:30pm 0 Comments

在《戲劇與雕刻》一文中,鄧以蟄分析希臘戲劇與雕刻時,有意無意地運用著中國傳統的藝術理論與視角。在《西班牙遊記》文末評述鮑蒂切利的名畫《春》的時候,更重視其中寓於東方性的特質,對於抽象性線條中的東方性尤其著魔:「有這樣富於東方性,使我顛倒的!」⑤

上述這些西方著名學者,以及克羅齊等人,都是鄧以蟄在他的著述中直接提到和引證的美學家,而被鄧以蟄閱讀過著述和深受影響的無疑不僅僅指這些。從鄧以蟄的論著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西方學術思想的學習、吸收和對西方學術方法的借鑒和運用。當然我們從中更看到他對中西融通方法的積極嘗試及成果,其中的經驗和教訓,都是我們美學界的寶貴精神財富。

二…

Continue

朱志榮·論鄧以蟄中西融通的美學研究方法 1

Posted on November 9, 2023 at 1:30pm 0 Comments

內容提要:鄧以蟄在西方的學習和遊歷,使他深受西方美學家特別是克羅齊等人的影響。他在學習西方美學的過程中體現了中國視角,並以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和藝術實際相參證,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汲取外來文化的同化特征。他借鑒克羅齊的直覺表現來解釋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中的氣韻和性靈等,並在克羅齊歷史「復活」論思想的影響下提出「境遇」論思想,激活了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他對中國畫等藝術的看法具有比較的視野,使西方方法與中國傳統資源有機結合,水乳交融,達到了很高的境界。縱觀鄧以蟄學習西方和比較闡釋,其目的最終在於回歸中國學術傳統,建設中國特色的美學理論,使之體現現代意識,與世界接軌。

作者簡介:朱志榮(1961-),男,安徽天長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文藝學、美學。…



Continue

崔蘭溪·回到中國傳統的鄧以蟄美學 下

Posted on November 8, 2023 at 7:30am 0 Comments

二、書畫與「胸襟」

「鄧以蟄的美學思想始於20世紀20年代初,成熟於30年代,明顯地表現出兩個發展階段:前期主要是提倡新文藝,表現出一種積極的批判精神和入世姿態;30年代和40年代,主要研究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不再直接參與現實的文藝運動。」7鄧以蟄在中國傳統書畫的研究上,傾盡畢生心血。他嘗試用西方的哲學美學闡釋中國書畫藝術的發展,試圖建立起以中國美學範疇為基礎的中國書畫理論體系。…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