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garet Hsing
  • Female
  • Senado Square
  • Macao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Margaret Hsing's Friends

  • Paetiyo
  • 厚數據才厲害
  • Baghdad Janim
  • Suyuu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TASHKENT HOLIDAY
  • ucun estutum
  • Zenkov
  • Almaty 蘋果
  • ili 河
  • 中砂礁群
  • Macclesfield
  • 馬厩 儺淄
  • 楊薇

Gifts Received

Gift

Margaret Hsing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Margaret Hsing's Page

Latest Activity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corps sans organes's photo
Thumbnail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1.6

"陳明發〈詩樂禮vs.心弦、心流與心象〉~~詩樂禮,三位一體,是儒家的教育方法。有些人不明白,孔子說「禮」,為何沒把詩經裡一些提到男歡女愛而有點「入骨」的詩歌刪去?這對後來中國文學的美好情詩保留了一個傳統。這或許是儒家比一些宗教更貼近後現代生命的「情動」(Affects)狀態吧。 有人提到刀郎的 《 喀什葛爾胡楊》,說詩樂結合時所生成的心弦、心流與心象之美,更見樹木有情,我想起自己 2006年的一首詩《煤》。"
Jan 15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The Light of City: Follow the light by David Mar Quinto

"普魯斯特:未知世界~真實,從來就只是一種把我們引向未知世界的誘餌,而我們在探索這未知世界的道路上,是沒法走得很遠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盡量不去知道,盡量不去多想,不為嫉妒提供任何具體的細節。遺憾的是,即使與外界生活隔絕,內心世界也會滋生種種事端:即使我不陪阿爾貝蒂娜出去,獨自在家遐想,紛沓的思緒中時而也會冒出一鱗半爪真實得不能再真實的東西,它們就像一塊磁鐵那樣,把未知世界的某些蛛絲馬跡牢牢地吸住,從此成了痛苦的淵藪。哪怕我們生活在密封艙里,意念的欲望和回憶,仍然在起作用。 痛苦、謊言:人間珍品 日常…"
Jan 4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OVEPI's photo
Thumbnail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16

"愛墾網APP:降臨與湧現在電影中的表現~~降臨(Advent)& 湧現(Emergence) 從藝術源起之興觀羣怨,到外部文化符號的強烈介入 [從事到物、事呼唤物] 導演昆汀(Quentin Tarantino)在他2019年的電影《好莱塢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中,通過電影將大量的外部文化符號注入敘事與視覺設計中—— 歷史性事件:例如曼森家族謀殺案這一真實歷史事件作為電影的背景。…"
Dec 30, 2024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OVEPI's photo
Thumbnail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16

"靜態圖象的動態性:昆汀以特寫鏡頭和慢節拍等電影語言,將角色的動作和表情轉化為純粹的情感素,讓「圖象」脫離其時空背景,生成獨立的情感體驗。 文化景觀的生成 電影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而是生成了一個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讓觀眾從不同的視角重新理解那個時代。觀眾感受到的不僅是對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回憶,更是對歷史、文化與虛構之間關係的複雜反思。 3.…"
Dec 29, 2024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corps sans organes's photo
Thumbnail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1.6

"[東漢] 劉熙《釋名》 《釋名》是東漢劉熙(或又作劉熹)撰寫的一部訓詁專著,以探求詞源為主要目的,以聲訓為主要手段,是漢語中第一部解釋事物命名緣由的專書 [1]:382。全書共8卷27篇。 明朝郎奎金在將《釋名》和《爾雅》《小爾雅》《廣雅》《埤雅》編在一起統名之《五雅》時,為名稱的諧調一致而改稱《釋名》為《逸雅》[2]:760-763。 作者及其時代 《釋名》作者是劉熙還是更知名的劉珍 (?~126) 存在爭議。最早提到《釋名》的是3世紀晚期韋昭 (204-273)…"
Dec 25, 2024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corps sans organes's photo
Thumbnail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1.6

"理論和方法~~中國古代很早就對名與實的問題做過探究。《荀子·正名》中說:「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而《釋名·敘》則提出:「夫名之於實,各有義類。」兩種觀點雖然看起來相互抵觸,但都符合現代語言學理論。語言具有絕對任意性,語音和語義的結合是任意的,荀子「名無固宜」的觀點與之類似;得名之始固然是任意的,但一個詞引申繼而分化、演變為幾個詞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理據性,多個詞素構成詞的過程也是有理據的,劉熙的觀點與之類似。…"
Dec 24, 2024
Margaret Hsing posted a blog post

Kappelhoff & Lahmann :情動詩學 (Poetics of Affect)6 (参考文獻)

References Aristotle. (1953). Aristotle on the art of fiction (L. J. Potts, Tran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rroll, N. (2008). The philosophy of motion pictures. Malden: Blackwell. Deleuze, G., & Guattari, F. (1994). What is philosophy? London & New York: Verso. Dewey, J. (2005). Art as experience. London: Penguin Books. Eisenstein, S. (1988). The fourth dimension in cinema. In: S. Eisenstein, Selected works: Writings, 1922–34 (R. Taylor, Ed., pp. 181–194). London:…See More
Dec 16, 2024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corps sans organes's photo
Thumbnail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1.6

"愛墾APP:《詩經》和《楚辭》是中國詩歌傳統中最早的重要作品,並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格局和美學原則。這兩部作品不僅在文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也在思想文化領域具有深遠影響。 1.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成書時間與背景:《詩經》大約成書於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最初稱為《詩》或《詩三百》,共收錄305首詩歌。 內容與體裁:《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以各地民歌為主,反映民眾的生活與情感。…"
Dec 15, 2024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OVEPI's photo
Dec 14, 2024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OVEPI's photo
Thumbnail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16

"海德格爾要做的是還原存在的本意,存在不是凝固化、現成化的對象,符合這個描述的應是存在者,但如果存在顯現為存在者,那麼它是凝固化、現成化的,我們只能分析出其物性(大小、硬度、材質)而不是存在,存在在此隱而不顯。那麼存在(being)其實要體現的是 to…"
Dec 12, 2024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OVEPI's photo
Thumbnail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16

"第一版到第二版的修改是因為「煩」這個字過於貶義,海德格爾使用 Sorge 要表達的不是消極的情緒,而是人的未來的一種憂慮(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人是指向未來的,所以人對未來總是有牽掛、操心在裡面,這就是第二、第三版翻譯。但是下面這兩個詞稍微就有一些在湊成一組詞的意思了。 總之人由於有未來,而未來是未知的,所以他必須面對可能性的境遇籌劃自身,且正因為籌劃和選擇是自己做出的,所以必須為自己的籌劃和選擇承擔責任,這樣我們就有了負擔,就有了牽掛。 2.1…"
Dec 9, 2024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OVEPI's photo
Thumbnail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16

"(續上)由於日常生活中的雜然共在,此在就處於他人可以號令的范圍之中。不是他自己存在;他人從他身上把存在拿去了。他人就決定著此在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可能性。而在這裡的他人不是確定的他人,卻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代表這樣的他人。 人之所以使用「他人」這個稱呼,為的是要掩蓋自己本質上從屬於「他人」之列的情形,而「他人」就是在日常的雜然共在中首先和通常「在此」的人們。這個「誰」不是特定的人,也不是一切人的總和,而是中性的東西:常人。 我們在海德格爾這段話中得出,我們在日常中其實將存在交給了「常人」(das…"
Dec 8, 2024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OVEPI's photo
Thumbnail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16

"(續上)海德格爾將因生存負擔產生的情緒叫做畏,此在為什麼逃避自己,以常人的方式生存?是因為此在總是知道他怕什麼,他要逃避什麼,所以他逃避自己。然而海德格爾將「怕」與「畏」做了區別:「怕」總是有怕的東西,知道怕的東西,總是有解決的辦法,不管是找到反抗方法,還是盡量避開,甚至直接投降,最終都可以找到方法。而「畏」是最極端的怕,是不知道怕的是什麼的怕。即使不知道怕的是什麼,卻仍然有莫名的恐懼。這種「畏」才最能讓人回到自己。因為畏之所畏不知為何物,面對的是虛無,而只有這樣的境遇,才可以讓人意識到,只有自…"
Dec 7, 2024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OVEPI's photo
Thumbnail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16

"我們將原來常人的死亡觀念轉變為一種「向終結存在」的死亡觀,但正如剛才所講這個終結是可能性。而這也使得我們找到了如何讓此在從沉淪中驚醒,即是找到這樣的一種其必須獨自面對的可能性,即死亡。而如果我們通過這種生存論的死亡觀,就讓此在面向可能性,立足自身籌劃選擇自己,就這樣脫離了沉淪的狀態。 但既然死亡標志的人的終結卻不標志的人的完滿,我們如何把握人的整體?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是一個可能性的整體,而不是一個在者狀態,即凝固化的、現成的狀態。 3.…"
Dec 6, 2024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OVEPI's photo
Thumbnail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16

"從胡塞爾的現象學開始,胡塞爾意識到科學的根源處是晦暗不明的,所以他希望建立一種嚴格科學的哲學,為所有科學提供基礎,而海德格爾發現這時哲學如果給科學提供根據,那麼它就不能再以科學的方式出現。因為科學體現的是通過主客二元論的思維方式去描述必然性、普遍性,而哲學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可能性如何湧現,即湧現的源泉是什麼。 所以後期思想中此在就提的相對較少,因為解決問題的方式發生變化,使得海德格爾的道路發生轉向。海德格爾很偏好於道路這個詞,這其實強調的是我們的思想不可能通達存在,最終重要的是我們能在途中。 我們…"
Dec 5, 2024
Margaret Hsing commented on OVEPI's photo
Thumbnail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16

"(續上)海德格爾對詩的內容進行論述,他認為此光明不再是發散與一片赤裸裸的光亮中的光明或澄明:「比一千個太陽還亮」。而困難的是保存此黑暗的清澈,防止不合宜的光明的混入,並找到與之相匹配的光明。接下來他引用老子的話:「那理解光明者將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之中。」(也就是「知其白,守其黑」)來推出: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須讓自身沒入深深源泉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我們在這裡只談海德格爾在這裡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將東西帶到光明之下,叫做「知其白」,但是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照亮所有黑暗,而是去接近、保藏這個黑暗,即…"
Dec 3, 2024

Margaret Hsing's Blog

Kappelhoff & Lahmann :情動詩學 (Poetics of Affect)6 (参考文獻)

Posted on November 6, 2024 at 12:30am 0 Comments

References



Aristotle. (1953). Aristotle on the art of fiction (L. J. Potts, Tran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rroll, N. (2008). The philosophy of motion pictures. Malden: Blackwell.



Deleuze, G., & Guattari, F. (1994). What is philosophy? London & New York: Verso. Dewey, J. (2005). Art as experience. London: Penguin Books.

Eisenstein, S. (1988). The fourth dimension in cinema. In: S. Eisenstein, Selected works: Writings,…

Continue

Kappelhoff & Lahmann :情動詩學 (Poetics of Affect)5

Posted on October 19, 2024 at 11:30am 0 Comments

在其所有變體中,炮彈震撼的面容以情感的方式表達出一種深刻的道德困境:它將道德上的憤慨與虔敬的回憶結合,將控訴與莊嚴地紀念那些為維護政治共同體而犧牲的人融合。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將炮彈震撼的面容理解為一種「悲情公式」(Pathosformel),它首先生成並結構了戰爭電影作為一種類型。然而,如果我們談及悲情公式,我們指的並不是視覺文化中可以追蹤到的系列統一性的圖像主題或動機,而是情感的流轉,即被傳遞到某個群體的激情(即悲情),無論是觀眾、宗教群體或政治群體。對提出「Pathosformel」概念的阿比·瓦爾堡(Aby…

Continue

Kappelhoff & Lahmann :情動詩學 (Poetics of Affect)4

Posted on October 18, 2024 at 3:30pm 0 Comments

電影圖像本身成為了一種感知空間的「第四維度」,在此空間中,前述的三種運動(空間中的運動、圖像的運動、以及影響觀眾的過程)彼此關聯並能夠彼此生成。換句話說,影像的呈現既涉及屏幕上所表現的運動,也涉及觀眾在觀影中被所見所感影響的身體。正因如此,電影圖像作為一種空間的第四維度顯現出來,在其中不同運動維度之間的切割、分割和銜接都可以作為一種塑形的時間和時間形式而被體驗到。運動-影像的構圖形式因此標記了屏幕上的運動與觀眾感官中的具身過程之間的界面。

在這一理論模型中,復雜的運動剪輯展開成為一種情感體驗的構成調制或風格化。正是在這種運動維度中,索布恰克(Sobchack)找到了電影的主體間性維度:觀眾將電影圖像實現為一種特定的世界感知模式…

Continue

Kappelhoff & Lahmann :情動詩學 (Poetics of Affect)3

Posted on October 18, 2024 at 12:30pm 0 Comments

藝術家的活動,與觀眾的感知活動一樣,屬於一種文化實踐的范疇。這種實踐有意地將感知、思考和創造等操作從日常語境中抽離出來,使其成為審美愉悅的對象。在這個過程中,觀眾的感受與感知對象之間建立了緊密的聯系。體驗的愉悅在於感知到自己被某一對象所影響並與之密切相連。被影響的狀態被轉化為一種反思性的「在世界中存在」的狀態;體驗的完整意義是指一種情感交換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感知主體與他們所體驗的世界相連,同時對這種聯系具備反思性的洞察。

觀眾的感受…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