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3,883)

老牙《私人味覺》胡餑

日前去韓城,在酒店吃飯,上了一小碗東西,紅艷艷的辣椒油,撇開,底下是羊肉湯,裏面燴著切成細條的薄餅。這東西據說是韓城特有小吃,卻難以下咽,羊肉湯膻氣太大,女同誌直掩鼻子,而餅子泡在裏面,湯是湯餅是餅,沒有多少味道。同行的朋友不認識,問服務員叫什麼,服務員說:胡餑。忽然眼前一亮,這東西韓城怎麼也有!一直以為胡餑是回族人吃的東西,而韓城並非回民聚居之地,豈非巧合?再看做法,回想寧夏胡餑,確非兩樣東西。…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May 31, 2016 at 10:50am — No Comments

契科夫·在催眠術表演會上

大廳裏燈火輝煌,擠滿了人。這裏的中心人物是催眠師。別看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然而卻眉開眼笑,滿臉紅光,神采飛揚。人們不住地對他微笑,鼓掌,嘖嘖稱奇……在他面前人們相形遜色。

他確實做出了奇跡。他讓一個人昏昏睡去,把另一個人弄得全身僵直,讓第三個人的後腦勺支在椅子邊上,腳後跟卻架在另一把椅子上……有個又高又瘦的新聞記者被他擰成了螺旋形。一句話,鬼知道他是怎麼搞的。他對女士們造成的影響尤其強烈。

她們遇到他的目光都魂飛魄散,像挨打的蒼蠅一樣。啊,女人的神經!如若缺了她們,這世上的生活該多麼枯燥乏味!

催眠師向一些人施展過他的法術之後,走到了我的跟前。…

Continue

Added by Yuna Conversation on May 31, 2016 at 10:50am — No Comments

蔣勳《路上書》緣起

“愛別離”或“怨憎會”都在路上。

路上來來往往,無非眾生。偶然有一人從路上退下,在路邊樹蔭歇息,也只因疲憊倦累,暫坐一時而已。他瞑目打盹兒,睡夢中自有微笑哭泣。路人匆匆忙忙,哀怨貪癡不斷,偶一駐足留連,以為這微笑哭泣便是真相了。

而我昨夜看見觀音了。在人的巨大的自苦中,看到原來觀音的喜悅正坐在人心的憂苦之中。喜悅要在哀怨貪癡中開花。喜悅如淚,因為人世悲苦啊!

那被巨大的心的憂傷壓得扭曲變形了的面容,最終竟轉成了一種微笑。(你不相信嗎?觀音的微笑其實是被悲苦憂惱壓迫得扭曲變形了的五官啊!)…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May 31, 2016 at 10:49am — No Comments

米沃什(Czesiaw Milosz)詩選·市民之歌

一塊巖石在海底深處,目睹了海水枯竭,

而億萬白魚在痛苦中跳躍,

我,可憐的人,看見眾多見腹的民族,

沒有自由。我看見螃蟹以他們的肉為食。

 

我曾目睹"眾邦"的沒落與種族的滅絕,

國王與皇帝的逃亡,暴君的權力。

我現在,這個時候,可以說∶

我…

Continue

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May 31, 2016 at 10:49am — No Comments

陳明發博士 《文創技能系列 118》有故事才有焦點

辦完事,我走向停車場取車。眼球正叫路邊的巨幅廣告給黏上,“遞遞”兩聲,一則短訊傳到我的手機。某部落客說,他剛抖出某人的底;出乎你意料之外的秘聞,非看不可。

故事,一直都發生在我們身旁。從辦公大樓的電梯,到洗手間或泡茶角落的竊竊私語;從交通燈前的電視大屏幕,到上班途中車上的電臺廣播內容,都是故事。

在知識爆炸、資訊泛濫聲中,我們來到了處處是故事的年頭。

“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是小孩所能理解的“美好結局”,出現在“艱苦的征途”之後。企業社會的故事,當然找不著幾個真實的灰姑娘。尤利西斯在特洛伊打了十年仗,在返鄉的大海上,又患難歷險了十年,終究還是回到了家。可是,在現實中,圓成初衷的有幾人?…

Continue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May 31, 2016 at 10:48am — No Comments

沈從文·北京是個大型建築博物館

北京在世界上以古建築著名。紫禁城裏的宮殿,分布城郊的廟壇園林,每個單位都包括有一系列的建築物,各有藝術上的不同風格,綜合看來,又如同整體的一部分,是用故宮皇城大建築群作中心,在五百年前北京建都總計劃中就定下來,經過累代創修陸續完成的。設計規模的雄偉、諧調、明朗,以及每一建築物裝飾的華美精細,都給人留下一個不易忘記的深刻印象。

這些建築物近年來一部分已改作各種博物館,或一般性文化展覽館。論規模宏大,經常性展出和專題展出種類多,從偉大祖國文化藝術遺產方面給觀眾以愛國主義教育的,應數故宮博物院。以科學發掘出土文物為主,結合歷史人物事件、生產發展、科學文化藝術的發明和創造而作通俗陳列的,應數北京歷史博物館。其實說來,北京城本身,也就是一個大型建築歷史博物館。…

Continue

Added by 堅持深博 on May 31, 2016 at 10:48am — No Comments

《哈佛溝通培訓》演講課程(29)

每一棵樹都能結出好果子來,語言也是樹,怎樣開花結果,怎樣澆灌施肥,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好你語言的園丁吧,別讓他丟你的臉。

——美國人類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麥爾肯…

Continue

Added by Dhuup on May 31, 2016 at 10:47am — No Comments

李同成:朝鮮文化的特色

朝鮮人非常注重禮節,崇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晚輩對長輩必須用敬語,吃飯時長輩動筷後其余人才能就餐。父母誕辰六十周年這一天,子女們還要為老人舉辦“花甲宴”。在花甲宴上,子女親戚歡聚一堂,老兩口穿上新衣端坐正中,身穿盛裝的子女以輩分長幼為序,依次向老人敬酒。禮畢後子女們盛情款待親朋好友。

我曾於1970年9月12日隨代表團訪問朝鮮,那是我第一次訪問這個美麗的國家。走在大街上,街道兩旁柳樹成蔭,隨風搖曳,實在招人喜愛。在滿目蔥翠的牡丹峰下,大同江蜿蜒而流,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流經市區的另一條大河--普通江江畔的柳樹也別有一番情趣。其婀娜多姿,與江邊建築的雄偉壯觀相映生輝,把平壤襯托的更加美麗。舉目望去,市內處處是蒼松翠柏、花壇草坪,加上山清水秀的天然景致,是平壤成為一座花園城市。…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May 31, 2016 at 10:47am — No Comments

阿城《樹王》(2)

第三天,大家便開始上山幹活。活計自然是砍樹。千百年沒人動過這原始森林,於是整個森林長成一團。樹都互相躲讓著,又都互相爭奪著,從上到下,無有閑處。藤子從這棵樹爬到那棵樹,就像愛串門子的婦女,形象卻如老嫗。草極盛,年年枯萎後,積一層厚殼,新草又破殼而出。一腳踏下去, “噗”地一聲,有時深了,有時淺了。樹極難砍。明明斷了,斜溜下去,卻不倒,不是叫藤扯著,就是被近旁的樹架住。一架大山,百多號人,整整砍了一個多月,還沒弄出個眉目來。這期間,農場不斷有命令下來,傳達著精神,要求不怕苦、不怕死,多幹快幹。各分場,各生產隊又不斷有挑應戰。成績天天上報,再天天公布出來,慢慢就比出幾位英雄好漢,令大家敬仰。這其中只有一個知青,即是李立。…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May 31, 2016 at 10:46am — No Comments

總是有用的作者:陶柏軍

陳帥是單位人事處的處長,這天,他拿了張填好的《學生家庭狀況調查表》交給負責電腦打字的孫大姐,請他幫自己打印一份,這樣交上去比較好看。

孫大姐一看,這表格要求填寫的項目還挺多,甚至父母在單位的級別和職務都要一一填寫。再一看,陳處長都是如實填寫的,孫大姐搖了搖頭,說:“陳處長,這表格你怎麼如實填寫?你不怕以後老師找你的麻煩?現在學生家長的狀況,到了老師那裏都是一筆資源。說不上哪一天,老師就會找到你辦什麼事情。像您這樣的,一準被找上,現在有經驗的家長,根本不在這樣的表格上說實話!” 

陳帥一聽,開玩笑地說:“那我就幹脆說自己靠在街頭蹬三輪車為生。”孫大姐說:“那以後老師家搬個煤氣罐什麼的還不得讓你承包?”陳帥想了想:“那就寫我剛剛刑滿釋放,在家待業!”大家都說這個主意好,對這種人,老師恐怕躲還來不及呢。 …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May 31, 2016 at 10:46am — No Comments

梁曉聲《你在今天還在昨天》蛾眉

半截燃燒著的燭在哭。

它不是那種在婚禮上,在生日,或在祭壇上被點亮的紅燭。而是白色的,燭中最普通的,純粹為了照明才被生產出來的燭。

天黑以後,一戶人家的女孩兒,要到地下室去尋找她的舊玩具。

她說:“爸爸,地下室的燈壞了,我有點兒害怕去。你陪我去吧!”

她的爸爸正在看報。

他頭也不擡地說:“讓你媽媽陪你去。”

於是她請求媽媽陪她去。…

Continue

Added by 家就在这里 on May 31, 2016 at 10:45am — No Comments

琦君·媽媽的書

母親在忙完一天的煮飯,洗衣,餵豬、雞、鴨之後,就會喊著我說:「小春呀,去把媽的書拿來。」

我就會問:「哪本書呀?」

「那本橡皮紙的。」

我就知道媽媽今兒晚上心裡高興,要在書房裡陪伴我,就著一盞菜油燈光,給爸爸繡拖鞋面了。…

Continue

Added by Tata Na on May 31, 2016 at 10:44am — No Comments

臺灣公視·藝術回鄉

今天作東的主角,是住在嘉義縣太保的農家。這裡原本是主角阿淵一心想要逃離的老家,二十多年後,從臺北歸鄉的阿淵,卻將這裡變成了藝術工作室。

阿淵在退伍之後開了設計公司,後來覺得實在是不好玩,又轉行作藝術品運送,總共送了三年半,該識了不少藝術家、畫廊或收藏家。久而久之,自己就覺得手癢,就會想自己創作,但是,仍覺得無法滿足,索性放下工作,全心回鄉創作。

一顆熱愛藝術的心,一份堅持創作的熱情,阿淵五年前搬回嘉義的老家,但是他的老婆萍萍以及女兒衫衫,平時都生活在臺北,跟阿淵相隔兩地。每兩個禮拜才有機會團聚一次。萍萍是韓國出生的華僑,十八歲來到臺灣唸書之後,一直都在臺北的出版界就職。當阿淵告訴她想回老家時,她是不太高興的,考慮的主要是,這樣的想法不切實際,生活要怎麼辦?但後來仍被阿淵的熱情所感動。…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y 31, 2016 at 10:44am — No Comments

老舍·抱孫

難怪王老太太盼孫子呀;不為抱孫子,娶兒媳婦幹嗎?也不能怪兒媳婦成天著急;本來嗎,不是不努力生養呀,可是生下來不活,或是不活著生下來,有什麼法兒呢!就拿頭一胎說吧:自從一有孕,王老太太就禁止兒媳婦有任何操作,夜裏睡覺都不許翻身。難道這還算不小心?哪裏知道,到了五個多月,兒媳婦大概是因為多眨巴了兩次眼睛,小產了!還是個男胎;活該就結了!再說第二胎吧,兒媳婦連眨巴眼都拿著尺寸;打哈欠的時候有兩個丫環在左右扶著。果然小心謹慎沒錯處,生了個大白胖小子。可是沒活了五天,小孩不知為了什麼,竟自一聲沒出,神不知鬼不覺的與世長辭了。那是十一月天氣,產房裏大小放著四個火爐,窗戶連個針尖大的窟窿也沒有,不要說是風,就是風神,想進來是怪不容易的。況且小孩還蓋著四床被,五條毛毯,按說夠溫暖的了吧?哼,他竟自死了。命該如此!…

Continue

Added by Sena Wang on May 31, 2016 at 10:44am — No Comments

張漢立·爺爺的金色田野

爺爺坐在田頭,一支喇叭筒在唇間“吧嗒”一聲,芬芳自唇邊漫過田野,漫過整個季節。水稻早已聞慣了這種香氣,田野早已聞慣了這種香氣,村莊也是如此。其實,這香氣已經不是煙草的味道,是爺爺的氣味,是從爺爺體內散發出來的東西。自春天播種開始,爺爺就天天穿行在村莊之中、田野之中和水稻之中,爺爺像村莊和田野的孩子,水稻像爺爺的孩子,那麽親切,那麽溫馨,誰也離不開誰。…

Continue

Added by Easy Tree on May 31, 2016 at 10:43am — No Comments

莫言·牛 (1)

那時候我是個少年。

那時候我是村裏調皮搗蛋的少年。

那時候我也是村裏最讓人討厭的少年。

這樣的少年最令人討厭的就是他意識不到別人對他的討厭。他總是哪裏熱鬧就往哪裏鉆。不管是什麽人說什麽話他都想伸過耳朵去聽聽;不管聽懂聽不懂他都要插嘴。聽到了一句什麽話、或是看到了一件什麽事他便飛跑著到處宣傳。碰到大人他跟大人說,碰到小孩他跟小孩子說;大人小孩都碰不到他就自言自語,好像把一句話憋在肚子裏就要爆炸似的。他總是錯以為別人都很喜歡自己,為了討得別人的歡心他可以幹出許多荒唐事。…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May 31, 2016 at 10:43am — No Comments

鄭實·安妮之家:密室中的夢想

到了阿姆斯特丹,當然要去安妮-弗蘭克之家(Anne Frank Huis)。但我一直拖延,第一次去阿姆斯特丹時,是等到離開的前一天才鼓起勇氣。我看過很多關於“二戰”的書籍和電影,一想起來就心裏發緊,現在真的要面對悲劇曾經發生的地方,更覺難受。

一大早到安妮之家,博物館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隊,隊尾都轉過博物館的拐角了。這麼多人來參觀如此沈痛的東西,真讓我驚訝。和歐洲所有排隊等候時一樣,大家都安靜耐心地等著,但我已經覺得喉嚨裏有東西在梗著。進入安妮之家,還沒看到什麼,眼睛就濕潤了,只能使勁兒忍回去。三層小樓,過道都很窄,人們靜靜地依次等著看屋裏的陳列展示,就聽見我不停地吸鼻子。人家肯定奇怪,這個亞洲人怎麼了,比他們這些親歷了“二戰”的歐洲後代還脆弱。我曾是《安妮日記》中文版的責任編輯,安妮的故事壓在心頭,真是無法釋懷。…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May 31, 2016 at 10:42am — No Comments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邂逅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散文集《蒲橋集》、《晚飯花集》等。

這是我父親的一句名言。…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May 31, 2016 at 10:42am — No Comments

碧果/誘因在化學變化中

為何

每條巷口 均有

一把

鑰匙

伸出來。而

每把

鑰匙 均有

眉眼,詮釋

色、空。有、無。虛、實。善、惡的

塞給行人的…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y 31, 2016 at 10:41am — No Comments

喬治•羅德曼《徹底透視媒體這東西》(3)

自由表達受到全世界的歡迎

美國傳媒業者所享受的自由,使它們能創造主題內容極其廣泛的電影、圖書和其他傳媒產品,而較少受到政府的幹預。同時,美國在如此之多的傳媒產品中所表現的自由觀,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特別是年輕人的熱烈擁護。對那些希望反抗傳統、不滿壓制以及反思現狀的人們來說,自由表達的權利擁有一種內在的吸引力。不過許多批評家認為美國的自由表達模式也是利弊參半,原因是有時候這種自由會表現得有些過度,比如說讓孩童過多地接觸到暴力和色情。世界範圍內的宗教原教旨主義者尤其對美國傳媒產品中有關性的內容很反感,其他文化中的批評家則對美國傳媒產品中美化犯罪行為和地道的美式享樂主義提出了批評。

為多樣化的受眾生產產品…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May 31, 2016 at 10:41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