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經 庫
  • Female
  • 裕順
  • Singapo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絲經 庫's Friends

  • Bir Tanem
  • Syota ElNido
  • Paetiyo
  • Bayrut Alhabib
  • Eamman Habibatah
  • Baghdad Janim
  • Suyuu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比雷艾弗斯
  • Taklamakan
  • SRESCO
  • TASHKENT HOLIDAY
  • KyrGyz

Gifts Received

Gift

絲經 庫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絲經 庫's Page

Latest Activity

厚數據才厲害 commented on 絲經 庫's blog post 玄玖爺·語言學和詩學:雅各布森六要素理論(1)
"不帶偏見的語言分析 雅各布森的另一項貢獻,在於他提出了一種分析溝通的方法。按照雅各布森在1960年出刊的論文《語言學與詩學》(Linguistics and Poetics),溝通可以分成六種元素: 1. 傳送者 2. 接受者 3. 符碼(code,例如語言系統,或索緒爾語言學底下的 langue) 4. 訊息(message,指說話的行為,或稱 parole) 5. 脈絡、語境 6.…"
9 hours ago
絲經 庫 commented on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photo
Thumbnail

陳明發院士·英倫2005 節慶

"劉金祥·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梁代大文論家劉勰語,出自劉勰《文心雕龍》)…"
yesterday
絲經 庫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愛墾慕課·絲路篇

"多元智能理論+家庭文化價值 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理論」能量大的地方,在于他的研究显示,每個孩子一定擁有1、2種相對優勢的智能。 我们需要一种学习体验,例如游戏,帮助父母和孩子一起发现孩子的天賦,这个经验成为家中的一笔“家庭文化資產”。(陈明发博士 9.7.2024)"
Jul 9
絲經 庫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愛墾慕課·絲路篇

"陳明發·50年翻轉·中國管理教育 馬中1974年正式建交,1978年改革開放。在管理教育方面,最早是怎樣的情況?台灣徐木蘭教授在她的名著《見樹又見林—經營的藝術》(1983年,台北天下雜誌出版)一書中,有一篇〈管理之風吹向中國大陸〉(34—39頁),做了極好的分析。 改革開放初期的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對比今天掘起後的中國,是多麼的「謙卑」? 反觀50年前馬中建交初期,我們在各方面又有多少領先…"
Jul 3
絲經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12

在其他時間里,「過去」就像力量一樣,仍然對現在有影響、有意義。狄爾泰這里的觀點顯然受到胡塞爾現象學的影響。狄爾泰對此有一段頗富詩意的描寫:生命之流本身從來不會停頓下來供人觀察,而是洶湧澎湃地流向大洋。這樣的生命之流在流動之時,我們既不能把握它,也不能表現它。我們只能記錄生命之流的部分內容,把這個流動的物體分解為固定的、零碎的部分。我們只能從這種事實中獲得部分內容的各個側面,而其錯綜複雜的屬性仍然被我們不合適地稱為綜合性、多樣性和多重性。(58)其次,過去的生命存在只是存留於非當下的陰影世界,歷史留給我們只是「那些過去的事物所具有的遺跡」,這里面包括那些已經離開塵世的靈魂的表現(詞語、聲音和圖像)。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這些遺跡時,他在回憶它們的過程中所做的一切工作,都不過是對這些仍然存在的遺跡的解釋而已。狄爾泰指出:人們根據理解過程,根據集合成整體的各種過去的遺跡與經驗的關係,把這些遺跡聯結起來;離我們比較近的東西和存在於我們周圍的東西,變成了我們理解那些離我們比較遠的、過去的東西的手段。(59)狄爾泰曾經說,我們只能通過生活來解釋生活,意思是人們永遠都是通過自己的生活來重構過去發生的東西(…See More
Jun 23
絲經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11

作為重歷(Nachleben)和重構(Nachbilden)歷史現象的歷史解釋學和歷史研究的本質則必然是一種理解性的重新構境。首先,歷史研究的對象並不是孤立的人與物,而是我們前面已經討論過的社會歷史關聯與境。由人的活動當下建構關係場境即是意義,歷史性理解的根本則是領悟每一個時代人們生活關係系統突現出來的意義。狄爾泰認為:「全部歷史所具有的任務,就是把握各種互動系統。」(55) 其次,在狄爾泰這里,歷史研究的核心不是假設客觀地面對與人無關的事實,因為這種事實本身已經是經過歷史性的興趣建構出來的特殊情境,而我們面對這種「選擇性的存在」的歷史現象時,又總是通過研究者自己的內在體驗(das innere Erlebnis)重新建構(Aufbau)已經過去的生活。「生活本身已經逝去,只有表現依舊存在。」(56) 這種體驗性理解和重新表現都不可避免地會滲透著我們的知、情、意。也就是說,歷史研究不可能是一種純客觀的鏡像反映,它總已經是內含著研究者的知、情、意的再現式的解釋。更直接一些說,歷史學在表現各種事件所構成的歷史過程時,總已經深嵌著「對這種事實的價值估量」。(57)…See More
Jun 10
絲經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10

狄爾泰認為,由各種事件組成的流一直在持續不斷地流淌著,而組成這種社會的那些具體個體即在生命的發展階段上出現,之後又從社會中消失。(48) 他已經意識到,生命存在是某種「具有時間性的東西」,生命的特征「就是存在於現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的關係」。(49) 人從出生到死亡,構成每個生命個體的生命歷程。在後來的卡塞爾講座中,狄爾泰已明確指認出「把死亡作為一種可能性」來面對,人總是「趨前跑向它」。(50) 而海德格爾將其更准確地描述為「有死者」。「個體雖然都是來來往往、生生死死的,但是,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個體都既是社會—歷史實在的這種無限結構的承載者,也是這種結構的共同發展者。」(51)第二個問題更複雜。在狄爾泰看來,一切歷史的研究者同時也是歷史的創造者,所以對於歷史過程,「個人不僅從外部思考它,而且他們本身就交織其中」。(52) 馬克思的話為,在歷史過程之中,我們既是演員又是觀眾。里克曼形象地將其稱為主位和客位的「雙焦原理」,(53)…See More
Jun 7
絲經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9

先看第一個問題。在狄爾泰看來,個人是社會最基本的能動體,他們的活動建構出社會存在,但是人絕不是某種「先於社會而存在的東西」。所有被獨立抽象出來的人都是虛構的,人總是處於特定的社會存在的歷史關聯與境之中。所以,我們都是歷史性的存在。在這點上,狄爾泰與1845年以後的馬克思相接近。特別是在《精神科學中歷史世界的構造》中,狄爾泰進一步指認了社會生活不是各種孤立的實體的聚合,而是種種由人的活動構成的事件互動過程之流。重要的是,這種總是當下發生著的生活事件並不是無序的,而是有結構的,它由各種效用性的關聯與境鏈接而成,這種效用性的關係系統構成發展著的總體。 這個Wirkung(效用、作用)極為重要,它是後來青年海德格爾全部實踐哲學的基礎。這是一個作為整體而存在的歷史世界,作為一個互動系統而存在的整體,由各種互動組成的、作為種種價值觀和意圖的源泉之一存在的系統。(43)…See More
Jun 2
絲經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8

這個不在場的「真正的血液」,其實就是人的生命存在。因為在他們的認識論中,除了作為白板式的受動性載體、不確定的主觀經驗和先天理性構架,恰恰沒有真實的生命存在之湧動。狄爾泰認為,意識、認識和作為認知工具的概念都並非理性的產物,而是歷史生活的關聯總體的結晶,任何一種認識,無論是面對自然還是追問社會歷史事實,都只能是一種歷史條件下人的生命存在和生活中突現而成的主觀關聯與境。況且,社會存在是比自然物質「複雜得多、神秘得多的東西」。與外部的自然存在相比,這里的每一種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事物和事件,更重要的是,社會存在總是由道德力量所建構的。多年後,狄爾泰提出生命存在的最重要方面是存在的主體表現(Ausdruck)。狄爾泰此處所說的表現,是他對人的生命存在形式的一個特殊設定。這里既有主體的形體、語言的直接表意,也有客觀化的活動結構,正是這種相互之間的表現、體驗和溝通才建構了生命的存在之場境。表現的本質是意義(Bedeutung),這個意義就是生命和關聯與境總體的聯結點。只有當人們通過在生命中發現的某種關係把一個部分與它所從屬的整體聯系起來時,這個部分對於整體來說才具有意義。…See More
May 31
絲經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7

狄爾泰說,當洛采(Lotze)在《微觀宇宙》一書中采用一條與前者不同的反向思路時,則被認為是犧牲科學性和基於經驗方法確定性的主觀傾向。對此狄爾泰的反駁為,精神科學也將基於經驗的方法,但它所依存的經驗是獨特的、與人的存在具有密切「生命相關性」(die Lebensbezueglichkeit)的「內在經驗(inneren…See More
May 30
絲經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6

並且,狄爾泰專門指認說,正是在這種現實的實踐變革基礎之上,科學的進步才歷史性地徹底擊敗了形而上學。物理學和天文學的進展「推翻了一神教形而上學」;當哥白尼將太陽置於宇宙的中心時,傳統的神學世界觀就必然發生巨大改變。在科學思想影響下,形而上學本身越來越成了思想家個人的東西,這證明了「形而上學體系具有的相對性」,進而,形而上學就會慢慢走向自己的盡頭,「安然去世」。(30) 形而上學之死是歷史的必然。我覺得,這才是孔德拒斥思辨的形而上學的真正現實緣起,形而上學時代沒落之後,才會有全新的科學實證時代。科學的實證主義在工業現代性基礎上歷史地成為新的霸權,「人們已經把因果關係方面的研究和法則,從自然科學之中轉移到精神科學的研究之中來了」。(31)…See More
May 28
絲經 庫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愛墾慕課·絲路篇

"陳明發·從中國成功除貧談起 2020一整年,全球無一地區幸免新冠肺炎的肆虐。十四億人口的中國最早遭疫情襲擊,在2019年12月1日發現首例,不過,到2020年5月22日,境内已然首次沒有新增確診及死亡個案(编註:疫情後来再度激增,直到2023年春節前才開放國界)。在各國艱苦抗疫的當兒,中國不僅宣告疫情受控,還實現了多少代人的夢想:成功除貧。其方程式之一,是積極推進城鎮化。 根據中國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首席專家、博士研究生導師劉奇,在一篇探討教育怎樣創造城鎮化新思維的論文中提到,「…"
May 24
絲經 庫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愛墾慕課·絲路篇

"Times Higher Education: 冠毒與在線高等教育 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Sichuan University – Pittsburgh Institute)的助理教授鄭雅妍(Areum Jeong)身處祖國韓國,正為2月底在Big Blue…"
May 24
絲經 庫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愛墾慕課·絲路篇

"陳明發·鄉產學の線上教育 新冠肺炎在2020-2021年間肆虐全球,無一地區幸免。鎖國、封城與禁足的結果,影響難以估計。其中,學生不能回校上課,網上教學幸而提供了部分解決方案。 這促使關心孩子前途的有心人開始思考:它是否可能變成一種新常態;以後有些課程,甚至可借助校外資源,透過網上系統來互相支援;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網路多媒體設置讓各領域最好的老師,可能在線上面對面教育世界各角落的任何人。即使是大師,也只是在一個點擊的距離內。 另一方面,疫情期間,我們也看見中國地方領導直播营銷…"
May 23
絲經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5

現代人的出現是中世紀沒落中的一個複雜過程的結果,一切「社會轉化過程和政治轉化過程都是在城市中發生的」:在現代城市之中,各種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都是和工業(的興起)一起出現的。我們在這個地球上所具有的遼闊領域和這個現代世界所具有的巨大資源,提供了像洪流一樣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大軍。人們不再認為自然界是神聖的作品;人類的雙手已經為了把握存在於它那些形式背後的力量,而使它處於掌握之中。(23)這是說,工業和現代勞動取代神靈現實地創造了新的世界。這一些重要表述,幾乎完全類同於馬克思恩格斯寫於1845年《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相關思想。哲學觀念的改變不完全是理性自身的事情,而主要是現實歷史改變的實踐結果。這是我指認狄爾泰歷史意識的根本。在這個意義上,狄爾泰的哲學本質上也是一種實踐哲學。(24)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盧卡奇承認「狄爾泰有一個正確的感覺,即只有通過實踐的道路才能在認識論上解答人與客觀外界的關係」。(25)…See More
May 23
絲經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4

所以必須「從歷史的角度理解形而上學——理解形而上學的出現、它的輝煌,以及它的式微」,因為只有歷史性地理解形而上學,才能從根本上克服形而上學。這是一種深刻的辯證法。狄爾泰沒有意識到,問題是他自己仍然是在形而上學的構境空間之中來討論、批判形而上學的。這一點,被海德格爾深刻地透視了。海德格爾有一著名的模仿:「亞里士多德出生、工作、死亡」。按照狄爾泰的觀點,歐洲的形而上學出現在公元前15世紀,它曾在中世紀和近代支配過歐洲的科學精神,並在幾個世紀以前開始進入逐漸解體的過程。狄爾泰此書第2編的主旨,就是要對此作一個「歷史的界定」。在狄爾泰看來,亞里士多德最早用「第一哲學」來確認形而上學本體論的研究對象,與其他具體科學的存在對象不同,第一哲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存在的整體或者說作為存在的存在」(das ganze seiende oder seiende als seiendes)。(21)…See More
May 22

絲經 庫's Blog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12

Posted on June 6, 2024 at 3:30am 0 Comments

在其他時間里,「過去」就像力量一樣,仍然對現在有影響、有意義。狄爾泰這里的觀點顯然受到胡塞爾現象學的影響。狄爾泰對此有一段頗富詩意的描寫:

生命之流本身從來不會停頓下來供人觀察,而是洶湧澎湃地流向大洋。這樣的生命之流在流動之時,我們既不能把握它,也不能表現它。我們只能記錄生命之流的部分內容,把這個流動的物體分解為固定的、零碎的部分。我們只能從這種事實中獲得部分內容的各個側面,而其錯綜複雜的屬性仍然被我們不合適地稱為綜合性、多樣性和多重性。(58)…

Continue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11

Posted on May 8, 2024 at 4:00pm 0 Comments

作為重歷(Nachleben)和重構(Nachbilden)歷史現象的歷史解釋學和歷史研究的本質則必然是一種理解性的重新構境。首先,歷史研究的對象並不是孤立的人與物,而是我們前面已經討論過的社會歷史關聯與境。由人的活動當下建構關係場境即是意義,歷史性理解的根本則是領悟每一個時代人們生活關係系統突現出來的意義。狄爾泰認為:「全部歷史所具有的任務,就是把握各種互動系統。」(55) 其次,在狄爾泰這里,歷史研究的核心不是假設客觀地面對與人無關的事實,因為這種事實本身已經是經過歷史性的興趣建構出來的特殊情境,而我們面對這種「選擇性的存在」的歷史現象時,又總是通過研究者自己的內在體驗(das innere…

Continue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10

Posted on May 6, 2024 at 4:00pm 0 Comments

狄爾泰認為,由各種事件組成的流一直在持續不斷地流淌著,而組成這種社會的那些具體個體即在生命的發展階段上出現,之後又從社會中消失。(48) 他已經意識到,生命存在是某種「具有時間性的東西」,生命的特征「就是存在於現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的關係」。(49) 人從出生到死亡,構成每個生命個體的生命歷程。在後來的卡塞爾講座中,狄爾泰已明確指認出「把死亡作為一種可能性」來面對,人總是「趨前跑向它」。(50) 而海德格爾將其更准確地描述為「有死者」。「個體雖然都是來來往往、生生死死的,但是,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個體都既是社會—歷史實在的這種無限結構的承載者,也是這種結構的共同發展者。」(51)

第二個問題更複雜。在狄爾泰看來,一切歷史的研究者同時也是歷史的創造者,所以對於歷史過程,「個人不僅從外部思考它,而且他們本身就交織其中」。(52) 馬克思的話為,在歷史過程之中,我們既是演員又是觀眾。里克曼形象地將其稱為主位和客位的「雙焦原理」,(53)…

Continue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9

Posted on May 4, 2024 at 4:00pm 0 Comments

先看第一個問題。在狄爾泰看來,個人是社會最基本的能動體,他們的活動建構出社會存在,但是人絕不是某種「先於社會而存在的東西」。所有被獨立抽象出來的人都是虛構的,人總是處於特定的社會存在的歷史關聯與境之中。所以,我們都是歷史性的存在。在這點上,狄爾泰與1845年以後的馬克思相接近。特別是在《精神科學中歷史世界的構造》中,狄爾泰進一步指認了社會生活不是各種孤立的實體的聚合,而是種種由人的活動構成的事件互動過程之流。重要的是,這種總是當下發生著的生活事件並不是無序的,而是有結構的,它由各種效用性的關聯與境鏈接而成,這種效用性的關係系統構成發展著的總體。



這個Wirkung(效用、作用)極為重要,它是後來青年海德格爾全部實踐哲學的基礎。這是一個作為整體而存在的歷史世界,作為一個互動系統而存在的整體,由各種互動組成的、作為種種價值觀和意圖的源泉之一存在的系統。(43)…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