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 Zola
  • Damansara Height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Ra Zola's Friends

  • Malacca 皇京港
  • Crna Gor
  • Syota ElNido
  • Paetiyo
  • Bayrut Alhabib
  • Eamman Habibatah
  • Chiron人馬
  • 厚數據才厲害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Gwadar 瓜達爾
  • 比雷艾弗斯
  • Taklamakan
  • 摘星

Gifts Received

Gift

Ra Zola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Ra Zola's Page

Latest Activity

Ra Zola posted a blog post

夏瑩:無主體的主體性:當代法國哲學中的主體政治系譜學(4)

然而對於這一問題最為敏感的是當代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馬克思主義思想中激進性維度要求一種主體性原則,其思想在本質上是一種強烈的主體政治。但由於晚年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科學研究留下了一個問題:即晚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探尋的鐵的自然規律與早期馬克思的激進的主體政治立場是否存在矛盾?換言之,如果笛卡爾式的純粹思維的主體哲學被瓦解之後,我們該如何處理歷史規律與人的能動性之間的協調關係。當馬克思讓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關註現實的人的時候,歷史究竟是被人構造的,還是歷史構造了人?當我們在要麽肯定主體性原則,要麽否定主體性原則的思維框架下,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只能得到一個非此即彼的回答。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同時是一個事關社會變遷是否還需要革命,以及如何革命,怎麽革命等問題。這一問題是一個事關全局性的問題,這對於馬克思思想而言是如此,對於所有試圖揚棄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理論家來說也是如此。二、當代主體政治的可能性情境於是,在此,問題由主體哲學又折回到了主體政治。「主體是否存在」在今天更多的是一個政治哲學的問題。讓我們回到馬基雅維利的主體政治。在其中,主體絕非笛卡爾式的主體,它是一個「君主」,一個…See More
yesterday
Ra Zola posted a blog post

夏瑩:無主體的主體性:當代法國哲學中的主體政治系譜學(3)

其二,主體政治不僅要求政治制度的屬人性,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政治秩序構建的主體性原則。既然政治體製不是神的構造,而是人的創造,那麽政治哲學的主導只能是一個特有主體。主體性哲學至此與政治哲學成為了一枚硬幣的兩面。但在這裏有一個需要進一步深化的問題在於:究竟是主體性的產生帶來主體政治,還是主體政治要求一個主體?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會帶來兩種不同的主體觀。如果認為主體性的產生成了主體政治的前提,那麽在笛卡爾哲學完成主體轉向之前,就不應該存在主體政治觀念。換言之,當主體不能確證自身,也就無法構建恰當的政治秩序。主體的存在先於政治秩序的存在。當我們認定主體政治富有屬人性,而非神的創造,這樣的主體觀似乎有著理論的合理性。但在此需要澄清的一個問題在於:主體並不是人,主體是人的能動性的凸顯,人在行動中才會彰顯自身的主體性。正因如此,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主體,主體只能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產生、顯現出來。因此當馬基雅維利批判基督教的神性政治,轉而訴諸人民對於歷史和政治的構造的時候,並不意味著他就會主張一種類似馬克思一般的群眾史觀,相反他的「君主論」與這種人性轉向並不矛盾。因為君主在此成為人中的主體,它的存在使得主體…See More
Sunday
Ra Zola posted a blog post

夏瑩:無主體的主體性:當代法國哲學中的主體政治系譜學(2)

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德勒茲的思想與馬克思的相遇卻顯現出與其他法國思想家並不相同的理論旨歸,特別是其政治理論的訴求上更是如此。如果按照法國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的傳統來看,除去薩特之外,幾乎所有與馬克思思想相遇、相知的法國思想都與顛覆性的革命息息相關。因此主體與主體性就成為了一個不可回避的理論問題。畢竟,革命需要主體來完成,政治秩序的構建同樣需要主體。沿著這一思路而下,所有在今天還試圖構建主體、討論主體的理論都不可避免地在政治理論上帶有激進性。最終甚至導致激進理論自身也總是以談論主體為其激進的基本姿態。但對於德勒茲而言,在其厚重的兩卷本的《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中,德勒茲對於主體的關註卻總是輕描淡寫的。並且,對於資本主義的批判,德勒茲帶有著一種自我揚棄的研究態度:當欲望生產包含生產與反-生產二元機製,這也就意味著欲望生產是一個擁有著自身邊界,但同時又在邊界中不斷生成的過程。這一過程性是間斷性的連續。它作為欲望機器的運行方式,帶有著自動性,資本主義是一架巨大的欲望機器,它運行的最終結果,即資本的聚集,在德勒茲看來不過是一個無器官身體的形成。因為德勒茲明確指出:「資本恰是資本主義的…See More
Saturday
Ra Zola posted a blog post

夏瑩:無主體的主體性:當代法國哲學中的主體政治系譜學(1)

內容提要:法國思想對於主體性的癡迷源於其政治哲學中革命主體的建構。它構築的主體政治肇始於馬基雅維利對神學政治的否定。馬基雅維利對於情境與德行的相遇所構築的君主論,引發了葛蘭西的政黨理論,並最終激發了晚期阿爾都塞在偶然相遇的唯物主義當中所完成的對於無主體的主體性的構建。法國激進的主體政治建構方式得以完成。這種主體政治建基於一種匱乏的主體性之上,並不存在現實的主體載體。而德勒茲以精神分裂者與遊牧民的兩個意象所構築的主體雖延續了這一建構主體性的結構,卻依賴於一種充盈而非匱乏的欲望之流構築了強度性的主體,這一主體本質上是一種剩餘主體性,它逃逸出任何試圖定義它的觀念,保持了它革命主體的本質屬性。法國當代思想對於主體理論的迷戀是曠日持久。這種迷戀源於兩個原因:第一,法國思想對於笛卡爾的我思傳統的固守與堅持;第二,法國思想界對於構築革命理論的癡迷。兩者相輔相成,決定性地影響了從20世紀30年代直到今天的法國思想界的理論走向。如果說最初固守主體性近乎出於一種純粹的理論興趣,那麽隨後,對於主體的討論就變成了一種現實運動迫切需要回應的實踐問題。法國學人前赴後繼地展開對於主體抑或主體性的討論,其目的在於他們…See More
Mar 23
Ra Zola posted a blog post

裴蓓〈論文學情感地理學的可能性及其案例研究〉(11)

在如上兩個實操案例中,首先,研究團隊的學科背景不盡相同(一個是自然科學研究團隊,一個是人文科學研究團隊),因此在研究思路、方法、技術路線和實踐步驟上存在較大差異性。《宋詞中情感的時空特征分析》的結論,即「(無論是在個體尺度還是群體尺度上)宋朝詞人情感的時空分布變化與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理位置有很大關聯」[44]類似一個常識性結論,在文學批評範式選擇與實踐上稍顯力所不逮。《倫敦的情感:1700—1900年間的英國小說研究》中對於空間語義學的探討以及結論部分的敘事地理學展望,深化了文學批評的維度和力度,體現出數字人文浪潮下文學研究的意義,即「要盡最大努力去填平橫亙在實證研究和闡釋學傳統之間由來已久的溝壑,而任何卓見的得出,也無不需建立在『遠讀』之發現和『細讀』之積累深刻互補的基礎上」。[45]其次,兩個案例均對情感進行了量化賦值,情感信息的提取主要依靠關鍵詞抓取、分類和賦值等步驟,其不免有將情感研究簡單化和機械化之嫌。人依附於空間的情感造就了他們對於地方的感覺。而地方感,簡言之是對於某一個地方的感受、感知、認識、了解和評價,它是一種情感的互動。文學作品中的地理空間不應該被簡單理解為標…See More
Mar 22
Ra Zola posted a blog post
Mar 8
Ra Zola posted a blog post

裴蓓〈論文學情感地理學的可能性及其案例研究〉(9)

通過上述研究,本案發現:宋代詞人整體情感的時間變化與宋代國勢發展基本吻合,隨國家的興衰而變化;詞人情感在不同時段的空間分布有所不同。地理環境等因素造成了不同詞人地方感的空間差異,而歷史事件引發的民族情感,又促成了宋朝詞人整體地方感的形成和變化。本案基於GIS空間統計方法,對不同詞人的情感進行定量化處理,將個體地方感的研究整合為對整個文人群體地方感的研究,嘗試進行地方感尺度的調換,為情感地理學中詩詞意境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鑒。 (二)案例2:《倫敦的情感:1700—1900年間的英國小說研究》[43] 2016年10月,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文學實驗室小冊子13》(Literary Lab Pamphlet 13)刊載了海瑟(Ryan Heuser)、莫雷蒂(Franco Moretti)和斯泰納(Erik Steiner)合著的論文《倫敦的情感:1700—1900年間的英國小說研究》(The Emotions of…See More
Feb 21
Ra Zola posted a blog post

裴蓓〈論文學情感地理學的可能性及其案例研究〉(8)

本案的詩詞文本數據主要源於《全宋詞》(1999),並結合「古詩文網」對宋代詩詞的分類,共挑選宋代寫景類詩詞340篇。在對文本進行數據提取與處理時,本案首先挖掘出宋代詩詞文本中的地理信息(即「涉及地點」,包括詩詞創作地和詩詞提及地),通過確定地名的古今名稱和位置信息,直接在地圖上定位;其次,提取宋代詩詞的時間信息(即「創作年份」),對無法確定具體創作年份的文本進行取中間值處理;再次,鑒於情感具有動態性、抽象性和復雜性,且測量難度較大,情感信息的提取與處理是本案研究的關鍵。本案嘗試對難以量化的情感提供有效的數理分析與表達途徑:第一步,將詞人的情感信息分為積極和消極兩大類:積極情感包括:快樂、曠達、平靜;消極情感包括:憤懣、悲傷、憂慮和思念(圖2);第二步,參照羅素(Russell)提出的情緒環狀模式,依照詞人的情感強度進行賦值:快樂(1.0)、曠達(0.6)、平靜(0.4)、思念(-0.5)、憂慮(-0.6)、悲傷(-0.8)、憤懣(-1.0)。圖2…See More
Feb 20
Ra Zola posted a blog post

裴蓓〈論文學情感地理學的可能性及其案例研究〉(7)

其實早在20世紀初,就有學者成功將文學作品中的一些要素(如帶有虛構性的背景環境分布)以視覺化方式呈現,[34]例如夏普(William Sharp)把蘇格蘭地圖與司各特作品中人物的區域活動圖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和分析,試圖發現現實空間與想象空間如何重疊。[35]然而,這些早期嘗試仍處於文學地理學的初步發展階段,主要還是側重文學文本的解讀。1998年,西方「數字人文研究」(digital humanities)代表人物——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莫雷蒂(Franco Moretti)出版《歐洲小說地圖:1800—1900年》(Atlas of the European novel, 1800-1900),其標誌著文學與地理深度互動的新時代已經到來,繪制地圖成為文學闡釋的重要方法之一。基於莫雷蒂的研究,瑞士學者皮亞蒂(Barbara Piatti)的《文學地理:場所、行動領域和空間幻想》(Die Geographie der Literatur: Schauplätze, Handlungsräume, Raumphantasien,…See More
Feb 17
Ra Zola posted a blog post

裴蓓〈論文學情感地理學的可能性及其案例研究〉(6)

具體而言,文學地理學以文學和地理的關係為研究對象,包含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文學要素的地理分佈、組合與變遷; 第二,文學要素及其整體形態的地域特征與地域差異; 第三,文學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而文學要素又可細分為創作主體 (如文學家、文學家族、文學流派、文學社團和文學活動中心)、文學作品主體 (如文學主題、題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觀、體裁、形式、語言等諸多要素和作品形態)和文學接受主體(如讀者和批評家)。[31]如上文學地理學論題若輔以情感維度加以考察,可以部分征用為文學情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而站在文學研究的立場縱觀朱竑等人提出的情感地理學七大研究主題: ①情感、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 (從人地關係的角度研究人類情感與生態和氣候變化間的相互影響); ②親密空間(著眼於人類日常生活中親密空間和情感空間的研究); ③政治與情感地理 (在政治和地理的語境下探討行動主義、抵抗與情感的關係,以及城市與公共空間下特定情感與政治行動的關係,其中城市與恐懼感的結合尤為引人注意); ④教育與情感地理(在全球化和後殖民主義背景下,地方意識與地方情感的教育、校園情感景觀與文化認同等話題);…See More
Feb 11
Ra Zola posted a blog post

裴蓓〈論文學情感地理學的可能性及其案例研究〉(5)

無獨有偶,情感問題不僅受到以金雯為代表的文學情感研究者的高度關注,文學地理學研究者同樣注重對於文學內部景觀的發掘與引伸。曾大興在論及「地理環境影響文學的途徑與機制」時特別強調文學家情感體驗的重要性。他認為地理環境作為一種物質現象,通過文學家的精神層面來影響作品,而精神層面的具體內容即是文學家的生命意識,其側重人類對於生命所產生的一種自覺的情感體驗。因此,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應物斯感」和「緣事而發」,適好用來概括地理物象和事項、文學家的生命意識和文學作品三者間所存在的兩種生成機制。緣情(如劉勰的「七情」[22]和班固的「哀樂」[23])而發的觸發機制對於文學家來說既是一種思維習慣,更是一種審美傳統。[24]在西方新地理學(New…See More
Feb 10
Ra Zola posted a blog post

裴蓓〈論文學情感地理學的可能性及其案例研究〉(4)

目前國內學界對於情感地理學的研究尚處起步階段,但是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對於「情感地理」的發散性研究,為情感地理學的本土化提供了啟發性思路:例如雲南師範大學陳亞顰指導的碩士研究生們,在2014至2019年間相繼完成雲南少數民族村落(如傈僳族福貢子里甲村、金水河傣族村落、西雙版納曼烈村落和香格里拉小街子藏族村落)社會空間建構過程中的情感機制研究;再如分析遊客情感體驗的社會性特征、空間性特征和時間性特征的《情感地理學視角下紀念性恐懼景觀地遊客體驗特征分析——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為例》(梁璐等,2018),以解構中國海外軍事行動題材影視作品如何影響「情感」在地緣政治關係的認知中發揮作用的《基於影視作品的情感地緣政治研究——以三部中國海外軍事行動題材的電影為例》(程國宇等,2019),以作家微觀視角和宏觀城鄉視角共同切入當代中國城鄉流動情感敘事的《從個體到世界:情感地理流動中的非虛構「透視」:讀〈大地上的親人——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樊星,2019)和揭示微博情感在地理時空域分布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的《利用中文微博數據的地理情感特征挖掘》(王海起等,2020)等。 三、建構文學…See More
Feb 3
Ra Zola posted a blog post

裴蓓〈論文學情感地理學的可能性及其案例研究〉(3)

地理學的這份情感熱度源於幾乎是同一時期(即1970年代中期)產生且波及整個西方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的「情感研究的革命」,情感問題一時間受到幾乎所有學科的關注,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文學、政治學乃至經濟學,概莫能免。[12]待其余波持續發酵,終於在本世紀初誕生了情感地理學(Emotional Geographies)。關於情感地理學的定義,西方學者(如地理學家、人類學家和教育學家)出於各自的研究側重而不盡相同,但是「真正的情感地理學不能只聚焦於情感,它必須且應該嘗試去表達客體化語言中所隱藏的一種微妙之物,即人和地方之間的情感聯系。雖然不同領域的學者采用的研究方式和表達模式大相徑庭,但都應致力於上述同一目標。」[13]學界普遍認為情感地理學的概念源於2001年安德森(Kay Anderson)和史密斯(Susan Smith)發表在《英國地理學會會刊》(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上的社論《情感地理學》(「Editorial: Emotional…See More
Feb 1
Ra Zola posted a blog post

裴蓓〈論文學情感地理學的可能性及其案例研究〉(2)

近40年來,我國文學地理學研究不斷湧現兼具突破性和穿透力的成果,不僅為傳統文學批評觀念和認知模式提供了一種全新視角,也為打破人文社會科學間的壁壘進行有益嘗試。為了對我國文學地理學的發展現狀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基於中國知網數據庫的文獻檢索功能,輸入「文學」和「地理」進行篇名、關鍵詞、摘要的一框式檢索,截至2021年1月15日,檢索出9,258篇相關文獻,其中文學領域相關文獻數量多達4,897篇,發文總量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圖1)。 從文獻統計的時間維度看,近十年來,文學地理學論文發表數量每年保持在200篇以上,2014至2019年呈現井噴式增長趨勢,發表篇數均超過300篇,2019年更是超過400篇。根據對文獻研究議題的分析,其研究重點主要聚焦在文學家的地理分布、文學作品的地域特色與地域差異、文學家族的研究、地域性文學流派的研究,以及地域性文學史的這五個方面。從相關成果的研究方向來看,我國的文學地理學研究主要立足於古代文學研究,理論體系建設次之,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的關注度則相對較低。從相關成果的學科分類來看,文學地理學立足於文學研究,同時橫跨歷史學、語言學、宗教學、民族學、地理學、…See More
Jan 30
Ra Zola posted a blog post

裴蓓〈論文學情感地理學的可能性及其案例研究〉(1)

摘要: 20世紀西方地理學歷經諸多學派的交替更叠,遂又受到1970年代中後期「情感轉向」影響,在本世紀初分蘗出當下日益發展壯大的情感地理學。1980年代中後期,文學地理學研究在國內學界不斷升溫,漸成顯學之勢。逐漸壯大的西方情感地理學和蔚為大觀的中國文學地理學貌似獨立實則可以互利互惠,當兩者友情鏈接旋即衍生出由「文學」「情感」和「地理」三個關鍵詞合圍的文學情感地理學。文學情感地理學借助於文學地理學研究的「人地關係」理論,既將人類的情感體驗還給地理學,又在情感地理學的議題中注入文學經驗維度。近年來,受文學情感地理學啟發,國內外學者不約而同地借力於現代地理信息科學與技術完成了文學情感地圖的可視化,論證了人文社會科學間跨學科研究的可能性、實現路徑和廣闊前景。20世紀西方地理學歷經人文地理學、文化地理學、人本主義地理學等學派的交替更叠,又受到1970年代中後期爆發且波及眾多學科的「情感轉向」影響,於本世紀初在學科體系內部分蘗出情感地理學(Emotional Geographies)。1980年代,我國學者重拾文學地理學(Literary…See More
Jan 23
陳老頭 commented on Ra Zola's blog post 徐雨村·文化地景創造與社群歷史意識(1)
"陳明發〈馬來西亞華人神廟:文創活動場所〉 由砂拉越旅遊局舉辬的2022年度攝影與視頻大獎,成績已在本月22日公布。大獎得主是來自泗里街的一位八歲女生Bernice Lau Yee Ting,獎金六千令吉。 其作品是一位信徒在深暮的詩巫拉讓江畔永安亭大伯公廟前,擺設中元節豐饒的貢品準備祭拜的寫照(下圖,Photo Credit:砂拉越旅遊局)。…"
Dec 28, 2022

Ra Zola's Blog

夏瑩:無主體的主體性:當代法國哲學中的主體政治系譜學(4)

Posted on March 11, 2023 at 10:00pm 0 Comments

然而對於這一問題最為敏感的是當代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馬克思主義思想中激進性維度要求一種主體性原則,其思想在本質上是一種強烈的主體政治。但由於晚年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科學研究留下了一個問題:即晚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探尋的鐵的自然規律與早期馬克思的激進的主體政治立場是否存在矛盾?換言之,如果笛卡爾式的純粹思維的主體哲學被瓦解之後,我們該如何處理歷史規律與人的能動性之間的協調關係。當馬克思讓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關註現實的人的時候,歷史究竟是被人構造的,還是歷史構造了人?當我們在要麽肯定主體性原則,要麽否定主體性原則的思維框架下,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只能得到一個非此即彼的回答。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同時是一個事關社會變遷是否還需要革命,以及如何革命,怎麽革命等問題。這一問題是一個事關全局性的問題,這對於馬克思思想而言是如此,對於所有試圖揚棄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理論家來說也是如此。…

Continue

夏瑩:無主體的主體性:當代法國哲學中的主體政治系譜學(1)

Posted on March 5, 2023 at 9:30pm 0 Comments

內容提要:法國思想對於主體性的癡迷源於其政治哲學中革命主體的建構。它構築的主體政治肇始於馬基雅維利對神學政治的否定。馬基雅維利對於情境與德行的相遇所構築的君主論,引發了葛蘭西的政黨理論,並最終激發了晚期阿爾都塞在偶然相遇的唯物主義當中所完成的對於無主體的主體性的構建。法國激進的主體政治建構方式得以完成。這種主體政治建基於一種匱乏的主體性之上,並不存在現實的主體載體。



而德勒茲以精神分裂者與遊牧民的兩個意象所構築的主體雖延續了這一建構主體性的結構,卻依賴於一種充盈而非匱乏的欲望之流構築了強度性的主體,這一主體本質上是一種剩餘主體性,它逃逸出任何試圖定義它的觀念,保持了它革命主體的本質屬性。…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