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540)

大江健三郎《兩百年的孩子》(4)

第三章·時間裝置的規則



1

聽完明他們說完柯樹樹洞的事情後,在動身回去之前,阿紗姑媽又轉悠到管理人專用的小獨間後面去。剛從那裏回來,她就大聲宣布道:

"鼯叔叔說是要請大家吃午餐!他正在做比薩餅,他可有和意大利農家一模一樣的爐竈啊。"

真木、朔以及明被迎到用原木樹段搭建而成的陽臺上,陽臺占據了小獨間後面的大部分空間。陽臺上的木桌旁配置了各不相同的椅子。那裏有比薩餅,有用黃油和牛奶煮過的土豆,這土豆也用爐竈熗烤出了金黃色,還有西紅柿做成的色拉。…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July 23, 2016 at 5:24pm — No Comments

余華《靈魂飯》可樂和酒

對我兒子漏漏來說,"酒"這個詞曾經和酒沒有關系,它表達的是一種有氣體的發甜的飲料。開始的時候,我忘記了具體的時間,可能漏漏一歲零四五個月左右,那時候他剛會說話,他全部的語言加起來不會超過二十個詞語,不過他己經明白我將杯子舉到嘴邊時喝的是什麼,他能夠區分出我是在喝水、還是喝飲料、或者喝酒,當我在喝酒的時候,他就會走過來向我叫道:"我要喝酒。"

他的態度堅決而且誠懇,我知道自己沒法拒絕他,只好欺騙他,給他的奶瓶裏倒上可樂,遞給他:"你喝酒吧。"…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July 23, 2016 at 5:21pm — No Comments

周增祥·釣魚詩

解縉是明朝洪武年間的進士。他以急才稱著,深受明太祖朱元璋的欣賞。

一天,他陪同明太祖到禦花園的池塘去釣魚。解縉技術很好,魚兒接二連三上鉤;明太祖釣了半天卻一無所獲,有點尷尬,而且情緒也低落了。解縉是個聰明人,偷瞧了“龍顏”一眼後,恭恭敬敬地說:

“皇上,別看魚兒小,它們都是懂得禮節的呢!”

明太祖聽了,疑惑地問:“何以見得?”

解縉從容地說:“有詩為證。”隨即吟詩一首:

 

數尺絲絳落水中,…

Continue

Added by 梭羅河畔 on July 23, 2016 at 4:38pm — No Comments

周增祥·白字先生

有個教書先生,常讀白字,已多次被人辭退。後來,他又找到一個東家。東家:教書一年,給谷三石和夥食錢四千;但如果教一個白字,罰谷一石;如果教一句白字,罰錢二千。先生聽了暗暗叫苦,硬著頭皮答應下來。

到任後不久,他與東家在街上散步,將街邊石碑上的“泰山石敢當”誤讀為“秦川右取當”,東家馬上說:“你讀錯了,姑且罰谷一石!”一年的薪金已去了一截。

回到書房教學生讀《論語》時,把“曾子曰”讀成“曹子日”,把“卿大夫”讀為“鄉大夫”,東家馬上進來說:“又是兩個白字,罰谷二石,只剩下四千錢!”

有一天,他又將“季康子”讀為“李麻子”,將“王曰叟”讀成“王四嫂”,…

Continue

Added by 梭羅河畔 on July 23, 2016 at 4:37pm — No Comments

阿蘭·帕通: 半便士

少年犯教養所600個男孩當中,大約六分之一有10~14歲,小男孩們其實都有著尋求愛的本能。我便是在這裏工作。

其中有個叫“半便士”的小男孩,快12歲了,來自布羅姆芳汀,是那些小孩中最健談的一個。他說他母親在白人家做女傭,他有兩個兄弟和兩個姐姐。

可是,在“半便士”的檔案裏清楚地記著,他是個流浪兒,沒有任何親人。他從這個家裏被帶到那個家裏,最後學會了偷竊。通過書信備查簿,我發現“半便士”常給貝蒂·瑪爾蔓太太寫信。瑪爾蔓太太住弗拉克街48號,可她從來也沒回過信。…

Continue

Added by 梭羅河畔 on July 23, 2016 at 4:30pm — No Comments

蒲寧《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1.2)

  七

  每一個地方都有每一個地方的美!

  牲口棚裏,整天都是空蕩蕩的。每當我們費盡吃奶的氣力才把大門稍微推開一點的時候,這扇門就吱嘎吱嘎地發出懶洋洋的、極討厭的叫聲,同時一股強烈的、酸溜溜的、但非常令人神往的糞水和豬圈的氣味迎面撲來。…

Continue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July 23, 2016 at 3:33pm — No Comments

阿城《孩子王》(5)

自此,每日放了學,王福便在屋中抄字典。我每每點一支煙在旁邊望他抄。有時懷疑起來,是不是我害了學生?書究竟可以這樣教嗎?學也究竟可以這樣學嗎?初時將教書看得嚴重,現在又將學習搞得如此呆板,我於教書,到底要負怎樣的責任?但看看王福抄得日漸其多,便想,還是要教認真,要教誠實,心下於是安靜下來,只是替王福苦。



忽一日,分場來了放映隊。電影在山裏極其稀罕,常要年把才得瞻仰一次。放映隊來,自然便是山裏的節日。一整天學生們都在說這件事,下午放學,路遠的學生便不回去,也不找飯吃,早早去分場占地位。我估摸隊上老黑他們會來學校歇腳,便從教室扛了兩條長凳回自己屋裏,好請他們來了坐。待回到屋裏,卻發現王福早坐在我的桌前又在抄每日的字典,便說: “王福,你不去占地位嗎?電影聽說很好呢!”王福不擡頭,說, “不怕的,就抄完了,電影還早。”我說:…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July 23, 2016 at 3:32pm — No Comments

范·海辛:中國的短板

       什麽是中國的短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我以為,最多數的回答會是這個:科技。估計在改革開放之初,與此不相上下的是:錢。30多年的改開,財大氣粗了,但科技落後,沒有一個諾貝爾獎,卻令多數國民咽不下這口氣。

  拉屎拉不出,是因為馬桶沒吸力。這是所有非西方國家的共識,中國自然不會例外。當年中國窮,那是三座大山造成的。現在有了錢,但是科技還落後,這要怪誰?

  多數人認為,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現在有了錢,再過30年,中國科技肯定上去,諾貝爾獎那時已經不稀罕了。當然還有少數認為,科技上不去還是因為知識分子太崇洋迷外,大學與科研機構這些年西方價值觀泛濫,要痛下殺手拔釘子、拔白旗、插紅旗………

Continue

Added by 客家 庫 on July 23, 2016 at 3:32pm — No Comments

朱自清: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遊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來了。我們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陽已去,皎月方來的時候,便下了船。於是槳聲淚—淚,我們開始領略那晃蕩著薔藏色的歷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Continue

Added by 旅遊 庫 on July 23, 2016 at 3:31pm — No Comments

黃智溶 :我把一條河給弄丟了〉

那當然是我的錯

我不該離開那條河

足足有十年之久

直到我回去時

那條河 已經

消失了

其實是地圖的錯

是繪圖者一時疏忽

把一條綠洲的動脈

無端地…

Continue

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July 23, 2016 at 3:30pm — No Comments

張愛玲·雨傘下

下大雨,有人打著傘,有人沒帶傘的。沒傘的挨著有傘,鑽到傘底下去躲雨,多少有點掩蔽,可是傘的邊緣滔滔流下水來,反而比外面的雨更來得兇。擠在傘沿下的人,頭上淋得稀濕。

當然這是說教式的寓言,意義很明顯:窮人結交富人,往往要賠本,某一次在雨天的街頭想到這一節,一直沒有寫出來,因為太像訥廠先生茶話的作風了。

Added by A'Lessy on July 23, 2016 at 3:30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日曆

我喜歡用日曆,不用月歷。為什麼?

厚厚一本日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頁,它新的一頁——光亮而開闊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著我去填滿。我喜歡日歷每一頁後邊的"明天"的未知,還隱含著一種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兒。生命的定義就是擁有明天。它不像"未來"那麼過於遙遠與空洞。它就守候在門外。走出了今天便進入了全新的明天。白天和黑夜的界線是燈光;明天與今天的界線還是燈光。每一個明天都是從燈光熄滅時開始的。那麼明天會怎樣呢?當然,多半還要看你自己的。你快樂它就是快樂的一天,你無聊它就是無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靜下心來就會發現,你不能改變昨天,但你可以決定明天。有時看起來你很被動,你被生活所選擇,其實你也在選擇生活,是不是?…

Continue

Added by 開篷樂勢力 on July 23, 2016 at 3:23pm — No Comments

卜伽丘 《十日談·第三日》故事 1

馬塞托假裝啞巴,在女修道院裏當園丁,院裏的修道女爭著要跟他同睡。

各位美麗的小姐,世上有多少男女,頭腦都是那麼簡單,以為女孩兒家只要前額罩著一重白面紗,腦後披著一塊黑頭巾,就再也不是一個女人、再也不會思春了,仿佛她一做了修道女,就變成了一塊石頭似的。凡是具有這種想法的人,一旦聽得了什麼出乎他們意想的事情,那他們真是怒氣直沖,象是發生了什麼逆天背理的罪惡了。這班人絕不想想自己隨心所欲,要怎樣就怎樣,尚且還不能滿足,也考慮不到一個人整日閑暇無事,情思撩亂,會在精神上有多大影響。又有好多人,認為那在日間幹辛苦活兒的人,他們的肉欲早給那鐵鍬鋤頭、粗衣淡飯、艱苦的生活趕得一幹二凈了,他們的頭腦已昏昏沈沈,再不懂好歹了。這類見解真是自欺欺人!現在女王吩咐我講一個故事,我就打算在她所限定的範圍內講個短短的故事來證明我這話。…

Continue

Added by Pabango on July 23, 2016 at 3:22pm — No Comments

蘇杭:遊龜咯–慶祝大哥生日

為了給大哥一個不一樣的生日,大哥的孩子特別安排全家到龜咯(KUKUP)慶祝,我與太太(我排行老五)也受邀參加。

我們一行二十人,分乘四輛轎車,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浩浩蕩蕩北上,由於己打聽好車流的訊息,我們是由兀蘭關卡入境的。

一路上我們四輛車,以手機互通消息,以避免有人掉隊。其實,司機們都很小心駕駛,除了有一次,領頭的車必須停下來,等候後邊跟著的車之外,沿途沒有什麼狀況。

這次在龜咯為大哥慶生日,多虧大哥的大女婿的安排,原來他小時候曾在龜咯住過一段日子,跟我們租的度假屋的屋主相熟。

到達龜咯己近中午時分,只見屋主早己在那裏等候我們。…

Continue

Added by Sogno Realtà on July 23, 2016 at 3:15pm — No Comments

何家干《閒閒書話》(二十七)

塔影

       有一次,客輪非常意外地把我拋棄在安慶。那陣子船務蕭條,一共就十來個旅客,終點為南京的客輪到了安慶,死活不走了,我們這十幾個倒黴蛋,被齊齊趕下船,另換一班。我們必須在安慶等八個小時。我們就像被強搶的良家婦女,由拼死不從發誓告官,到半推半就做了姨太太,最後怡然自得地把自己當了主子,居然人人都購旅遊圖一冊,各自樂陶陶地做遊客去了。

  這個古老城市的江邊,有一座著名的塔。我無數次從它身邊經過,卻從未想到會登上去,因為這個城市的陸地和我幾乎沒有任何關聯。然而踏上它的那一刻,我竟然恍若踏上了我多年未歸的家鄉的小城。是什麽使它們如此相似?是什麽使那小店的油煙、水邊的塵土、街道邊的雜貨攤和那一日都在空氣裏浮動的嘈雜人語成為我心裏最溫情的底色?而我此刻就是一個不經意的主題,忽然在小城呈現。…

Continue

Added by triste chateau on July 23, 2016 at 3:14pm — No Comments

周作人·羊肝餅

有一件東西,是本國出產的,被運往外國經過四五百年之久,又運了回來,卻換了別一個面貌了。這在一切東西都是如此,但在吃食有偏好關系的物事,尤其顯著,如有名茶點的“羊羹”,便是最好的一例。

“羊羹”這名稱不見經傳,一直到近時北京仿制,才出現市面上。這並不是羊肉什麽做的羹,乃是一種凈素的食品,系用小豆做成細餡,加糖精制而成,凝結成塊,切作長物,所以實事求是,理應叫作“豆沙糖”才是正辦。但是這在日本(因為這原是日本仿制的食品)一直是這樣寫,他們也覺得費解,加以說明,最近理的一種說法是,這種豆沙糖在中國本來叫作羊肝餅,因為餅的顏色相像,傳到日本,不知因何傳訛,稱為羊羹了。雖然在中國查不出羊肝餅的故典,未免缺恨,不過唐朝時代的點心有哪幾種,至今也實難以查清,所以最好承認,算是合理的說明了。…

Continue

Added by Temer Loh on July 23, 2016 at 3:14pm — No Comments

南安部落─找回部落的主食文化

一碗熱騰騰的玉米粥,代表著南安部落傳統的飲食文化。那一碗曾經是部落主食的玉米粥,隨著作物的漢化,是族人漸漸淡忘掉的傳統美味,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輔導下,部落又重新找回主食文化,發展出在地特色的農業文化之旅。



漩渦之地 
─ 拿海呼 ( Na-ai-vul 

距玉里鎮不遠的南安部落,是座落於玉山腳下的第一個布農族部落,也是前往瓦拉米步道與八通關古道的必經之地。部落四面環山,上游拉庫拉庫溪帶來中央山脈清澈潔淨的溪水,灌溉著山谷中畦畦相連的水稻田。…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uly 23, 2016 at 3:00pm — No Comments

赫曼·赫塞《玻璃球遊戲》引言 (上)

——試釋玻璃球遊戲及其歷史

...non entia enim licet quodaxnmodo levibusque hominibus faci1ius atque incuriosius verbis reddere quam entia, verumtamen pio diligentique rerum scriptori planealiter res se habet: nihil tantum repugnat ne verbis illustretur, at nihil adeo necesse est ante hominum oculos proponere ut certas quasdam res, quas esse neque demonstrari neque probari potest, quae contra eo ipso, quod piidiligentesque…

Continue

Added by se.gamat on July 23, 2016 at 11:31am — No Comments

巴金·日

巴金(1904~2005),四川成都人,作家、翻譯家。有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散文集《海行雜記》、《隨想錄》,譯作《往事與隨想》、《處女地》等。



為著追求光和熱,將身子撲向燈火,終於死在燈下,或者浸在油中,飛蛾是值得贊美的。在最後的一瞬間它得到光,也得到熱了。

我懷念上古的誇父,他追趕日影,渴死在旸谷。

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願舍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麽?…

Continue

Added by 開麥啦 馬來西亞 on July 23, 2016 at 10:48am — No Comments

蔣勳·美:看不見的競爭力(2)

人的手在很長的時間裏習慣一種材質,在這種材質裏慢慢發展出一種創造力,隨著這種工藝的消失,手不再接觸這種材質,創造力也會一直萎縮下去。所以為什麽比較先進的國家都有所謂的民間文化材料保存?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做和服帶子染繪的老師傅,大家把他奉為國寶,要他把這個傳統染繪技法傳下去,而不僅僅是保存和服帶子而已。這種染繪的技法,如果消失了,也許我們在整個創造力上會消失很多東西。

現在可能牽扯到一個問題。人類在長期的生存過程當中,藝術創造就是人類的手碰到了一種材料,然後利用這種材料完成觀念裏的某一種造型。所以凡是在這裏所說的藝術活動,一定是跟手的進步有關,跟觀念和思維有關,跟對材料的認知有關,是這三種東西的結合。…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July 22, 2016 at 11:55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