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184)

江飛·隱喻與轉喻:雅各布森文化符號學的兩種基本模式(3)

雅各布森認為,不僅在不同的文學流派中,對隱喻和轉喻的運用會各有偏重,即使在文學系統內部和在同一種文學體裁中也存在這樣的差異。比如單就詩歌這種體裁來說,在俄國抒情詩中,隱喻結構(metaphoric constructions)占支配地位,而在英雄史詩中,轉喻過程則占有優勢 : 再比如,就詩歌和散文這兩種文學話語而言,相似性原則構成了詩歌的基礎,而散文則相反,根本上是由鄰近性所推進,因此,「隱喻之於詩歌,轉喻之於散文,分別構成最小的阻力線路,而且,詩歌的比喻研究首先直達隱喻。」[1](114)…



Continue

Added by 罗刹蜃楼 on January 26,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王嘉新:意識生命的本質與還原:從狄爾泰到胡塞爾(3)

狄爾泰指出,作為世界觀的諸宗教以及哲學意圖贏得世界圖景的固定性(Festigkeit des Weltbildes),追求統治地位和普遍性,但是這種世界觀之間的鬥爭並沒有真正使得人性在其普遍性追求中有任何進展。(cf.ibid.,S.86)試圖從這些相對的世界觀中提取一種普遍科學,無疑更是狄爾泰所反對的了。



狄爾泰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我們需要理解,世界觀的多樣性是如何通過「特別化」進程建立的,各種具體的世界觀類型是不相兼容的,但是這種不同應當歸因於「突入世界觀結構的規則性(Regelhaftigkeit),以及在其分化為單一世界觀形式的過程中涉及的那些不可算計的要素,例如生命變化、時代變遷、科學狀況、民族和個體的稟賦等」。…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anuary 26,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邢廣梅:中國擁有南海諸島主權考(12)

菲律賓上述兩重理由均不成立 。首先,就先占原則而言,菲律賓聲稱發現南沙群島的 1947 年比中國的發現晚了 1900 餘年,這只能成為國際社會的笑柄 。其次,就鄰接原則而言,菲律賓有關南沙群島離菲國很近,應劃歸菲國的鄰接原則主張,已被國際司法實踐所 否定 。1928 年珀爾瑪斯仲裁案中,仲裁員胡伯指出 : 根據地理鄰近而主張的權利在國際法上沒有根據,不能成為決定領土主權的法律方法 。 國際法院在 1969 年北海大陸架案中 進一步指出: 「僅鄰近本身並不能賦予陸地領土以所有權」,一個特定海底區域「可能比任何其他國家的領土更靠近沿岸國,也不得認為屬於該國」。因此,菲主張南沙群島部分島 礁因離菲近,位於菲專屬經濟區內而應歸菲所有的主張不成立 。 同時,菲的主張與做法也違反了國際法上的禁止反言原則 。菲曾於 1961 年公布劃定其領土範圍的共和國第 3046 號令、法案以及於 1968 年公布第 5446 號法案,確定菲的領土範圍為北部到北緯 21°7'、南部到北緯 4°24'、西部到東經 116°55'、東部到東經…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anuary 26, 2023 at 1:22pm — No Comments

阿爾丁頓詩選·意象(六首)(下)

4

就像林子邊一棵小山毛櫸樹,

靜靜佇立,佇立在暮色中,

一陣微風拂來,所有的葉子悉卒顫抖。

還仿佛懼怕星星呢——

妳就是這樣靜靜,這樣顫動。

 

5…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January 26, 2023 at 11:42am — No Comments

劉士林:生態美學與詩性智慧的現代復活(8)

雖然這也是一種「賦予本質」的建造活動,但由於它在生產觀念上采取的是,「讓一個東西在它的來歷中『成其本質』,也就是說讓它在」[4](P90);由於主動地放棄了它功利性的第一尺度,這種「成其本質」的方式,就很接近中國哲人的「曲成萬物」了。



它表明,只有當人不再把自己當作造物主,把對象當作亟待加工改造的質料,即不再給「理性尺度」以普遍必然性特權,而以其審美尺度作為進行再生產的「內心的意象」時,人類才能真正開始審美建造活動。此時勞動者才超出了他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脫離了自身肉體的直接需要,使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成為可能。…



Continue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January 26, 2023 at 11:42am — No Comments

胡英·美國荒野文學研究綜述(12)

另外一位較為溫和的田園派代表人物勒內·杜博斯(Rene Dubos),則想要一個由人類控制的花園式地球。他指出:「某些最受我們贊美的景觀是環境退化的結果。」⑤他用自己的祖國法國北部來做這個環境的例子,人類在那里居住了兩千多年,創造了一種「如藝術品般」的「半人工景觀」。杜博思這種觀點似乎顯得更為可取,畢竟不論是文明的發展還是保護荒野,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人類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不過當他發出反對之聲時似乎錯誤地理解了荒野保護的內涵,他將荒野保護與回歸原始生活等同起來,因而提出借助技術將荒野改造的理念。可實際上,保護荒野其實是當人類成為這個星球上具有重要影響、同時也承擔著最大責任時,對整個星球可持續發展作出的一種理性的規劃。…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January 26, 2023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劉曉春·維柯的「詩性智慧」── 民俗學史的視野(5)

維柯更多地著眼於探討詩性智慧時代人類的心智特征,考察神話故事中的詩性人物性格是如何產生的,進而從發生學的角度揭示神話、史詩等「真實的敘述」(維柯,1989: 454)產生的心理機制。維柯認為,神話故事的精華在於詩性人物性格,產生這種詩性人物性格的需要在於當時人按本性還不能把事物的具體形狀和屬性從事物本身抽象出來。



因此,詩性人物性格必然是按當時全民族的思維方式創造出來的,這種民族在極端野蠻時期自然就有運用形象思維的必要。其原因在於人的心智尚不明確,受到強烈的壓縮作用,除非在想像中把個別具體事物加以放大,否則就無法表達人類心智的神聖本性…

Continue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anuary 26, 2023 at 10:30am — No Comments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9)

在這時刻,數學的學習就像是一種沉思的實際,亦是一種存有,就像畫家沉醉於樹林的寫生時,他感覺到不是他在畫樹木,反而是樹木在看他(Montgomery-Whicher, 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 25 2005)。如 Morris(2008)說的,作曲家並沒有作曲,並沒有告訴曲要怎麼譜,而是曲譜引導作曲家,而創作出優美的譜曲。教師或研究者亦是讓文字引導他,文字自己走進研究報告來,增益自己的實踐智慧。所以不僅師生在學習數學,數學亦和人類

對話,學習畢氏定理不是在記憶公式,並正確回答考試問題,而在理解其方式、相關、互賴、徵兆和豐富性。在這種學習的沉思感中,「學科的學習同時亦是精神的、靈性的鍛鍊」…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26,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滕海鍵·美國人荒野觀與荒野保護的歷史演變(上)

「荒野」(wilderness)是美國現代史中的一個重要概念。19世紀40年代,美國自然主義思想家亨利·梭羅提出荒野是「世俗世界的保留地」。20世紀40年代,美國生態倫理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指出荒野是「人類從中錘煉出所謂文明的原材料」。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環境史學家羅德里克·納什又提出荒野是一種「思想狀態」,即人類看待自然的態度。荒野是一個與文明相對的概念,類似於中文意義上的「純」自然。在美國,人們對荒野的認識和態度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anuary 26, 2023 at 2:00am — No Comments

艾米麗‧托馬斯·著 吳萬偉·譯:哲學與視頻遊戲地圖的魅力(下)

人們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論來解釋視頻遊戲為何討人喜歡。遊戲滿足了我們掌控、自主和相互關聯等最基本的心理需要。遊戲能讓你處於流動狀態,一種你完全沈浸在活動中的感覺。遊戲能提供一種身在共同體中和被人接納的感受。我認為人們也容易受到遊戲地圖的吸引。

在整個歷史上,人們一直渴望在地圖上找到空白空間。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小說《黑暗之心》中的人物描述「地球上的空白空間」似乎多麼「招人喜歡」,他是多麼渴望參觀「最大、最空的空間」。



歷史地圖在字面意義上是印上「未知之地」(Terra Incognita)文字的,這些字攪動人們的想象力。大片白紙區域和微弱線條有某種深刻的誘惑力,暗示海岸線可能就在那裏。…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January 26, 2023 at 1:24am — No Comments

葉淑媛:維柯「詩性智慧」說與浪漫主義文學觀(8)

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抒情歌謠集》序言,在某種意義上是浪漫主義的一個宣言,可以歸結為一個總體的詩歌觀念,即「一切好詩都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其關鍵詞應該是情感、自然、天性,這一切都意味著對虛假的文雅和人為的杜撰,以及舍情感而矯揉造作的詩歌語言的拒斥,所以華茲華斯的理論植根於早期的尚古主義原則之中。在這一原則裏,可以看到濃郁的維柯色彩,它融會了18世紀關於語言的情感起源的研究和關於原始詩歌的本質和價值的流行觀念。這些研究和觀念可以看作是對維柯思想的衍發和闡釋。

華茲華斯還在這篇序言裏詳細論證了想像力之於詩歌的重要作用。他認為詩人寫詩的能力包含五種,「第四是想像和幻想,也是改變、創造和聯想的能力。」…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January 26, 2023 at 1:00am — No Comments

泰戈爾《再次集》沙丘地

西邊的果園、樹木、耕地延伸著,延伸著,溶入遠方森林的紫嵐。

紹塔爾族的村莊隱沒在果漿樹、棕櫚樹、羅望子樹叢里,沒有樹蔭庇護的紅土路蜿蜓繞過村莊,猶如墨綠的紗麗的殷紅貼邊。突兀地矗立著的一株棕櫚樹,仿佛在為羈旅的迷茫指示方向。

大地的方巾般的北邊綿延的綠色林帶被捅出一個豁口,泥土流失,凹凸的紅岩透現沈默的騷動;錯雜其間的銹斑似的黑土,像魔鬼變成的水牛角。

造化在自己的院落的一隅用雨水沖刷,營造了人們遊玩的默默無聞的山丘,山腳下流著供人潑水戲鬧的無名小河。…

Continue

Added by Copil on January 26, 2023 at 1:00am — No Comments

陳劍暉·散文的詩性智慧在於「詩」與「智」的融合(上)

散文尤其是散文中的隨筆是一種需要智慧的文本,但智慧不是聰明的滑頭和技巧,不是知識的炫耀和賣弄,也不是冷冰冰的理性推理和演繹。智慧從根本上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精神的境界和心血的燃燒,一種帶著生命體溫的可觸可感的文字。

散文在中國,是堪與詩歌比肩的一筆巨大文學遺產,但過去我們重視不夠,對其潛在價值更缺乏深入挖掘與發現。比如散文的中國詩性智慧問題,就不太提及。挖掘和闡發散文的中國詩性智慧,以及這種詩性智慧的傳承與創造性轉化,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一個路徑。

「詩性智慧」是意大利哲學家維柯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原始人生活在思維的昏暗與混沌之中,生來就對事物無知,也沒有邏輯推理的能力,但他們「渾身是強烈的感覺力和廣闊的想像力」,這使他們創造出了人類童年的詩篇。…

Continue

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January 26,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8)

A/r/t 的研究者 Guyas(2008)是一位攝影家和學者,從小生長於芬蘭的小島,由於親海、愛海,流動的水成為她攝影、研究的主題和隱喻。她說,當她專注於攝影機,捕捉美的瞬間時,雖然將自己與周遭環境抽離,仍感覺到自己存在,隨時準備應變。水讓她充滿生氣,水的流動感動了她,隨着流動的水,將自己的視覺、攝影機和周遭環境關聯起來,聚焦於類型、動作、顏色、味道和節奏的變化。這種整全的覺醒形塑了她的哲學,教導她關於自我、存有論和認識論,這不是文字可以描述的。

她這樣寫着:「我回到水的場域和聲音,以求舒適、智慧和引導,水是我的老朋友和導師,治療我的傷,激發我的精神,我感受、觀察和分析這種感覺,雖然找不到答案,卻慢慢朝向寧靜,並積極的靜止,協助我超越認知去思考」(Guyas, 2008, p.…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25,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poetry: A not so elusive link by Naveed Yazdani , Hasan S. Murad and Rana Zamin Abbas (2)

LITERATURE AND METAPHORS



The language of poetry according to P.B. Shelley “is vitally metaphorical; that is, it makes the before unapprehended relations of things and perpetuates their apprehensions”. This means metaphors create new meanings and insights. They are a tool of revitalizing the language. By creating something new, through employing metaphors, the poet also restores something old, ancient and lost (Hirsch, 1999).



In a generalized way, a metaphor is defined…

Continue

Add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anuary 25,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周啟超〈克里斯特瓦的「文本間性」理論及其生成語境〉(2)

我們知道,文本間性(一譯「互文性」,法文ERTEXTUALITE;英文INTERTEXTUALLITY;俄文ИНТЕРТЕКСТУАЛЬНОСТЬ),這是後結構主義理論家茱莉亞·克里斯特瓦於1967年引入的一個術語,它現在已成為後現代主義的藝術作品分析中一個基本的術語,它不僅被作為文學文本的分析工具,或者是文學存在的特點的描述工具(盡管它最初正是在這個領域出現的),而且被用於已獲得「後現代感」之名稱的當代人的那種世界感與自我感的界說。楚爾加諾娃總結道:…

Continue

Added by 文創 庫 on January 25,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5)

目標和學習的科學的語言封鎖了未知、不確定和神祕性,也枯竭了生命的精神。因此他們都強調以新的語言,新的求知、思考和存有的方式,來克服這種現代性的危機。追求確定和和可預測性,和世界的除魅化,正是現代性課程思維的核心。Kesson, Oliver (2002)詩意的說,要將這種控制的、可預測的現代性課程,丟到詩性智慧之河的彼岸 , 邀 回 Dewey 、 Whitehead 的生成(becoming)、轉型等動態概念的幽靈,參與後現代課程的對話。Huebner(1985)也強調,我們需要一種詩性智慧的語言,以便將靈性和詩性智慧放進生活的結構內,將生命的活力和宇宙的創造力放入課程內。詩性智慧是「最深…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5,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也斯·宋存壽訪問〈一個電影工作者的困難和限制〉(中)

「你的作品《窗外》拍林青霞時是她第一次演戲?」

「是,所以她很清新。有些老牌明星演技是很好,但也有一些是找戲來做。新人的不好之處是你叫他演甚麼,他就匆匆忙忙的給你演過去了,不會發揮下去。」

「佈景方面,你也喜歡用樸素一點的景,或者實景?」

「看劇情需要啦,需要豪華就豪華,需要樸實就樸實,但現在的觀眾都喜歡豪華。我當然也喜歡豪華(眾笑),但也要看劇情需要。我的《窗外》和《母親三十歲》拍出來,買片的老闆就嫌景不夠漂亮,服裝不夠漂亮。」

「你自己喜歡的電影,賣錢嗎?」…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anuary 25,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3)

3. 克利遜.諾伯舒玆──場所精神(Genius Loci)



著名的建築現象學家克利遜.諾伯舒玆(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26-2000),與瑞夫一樣深受海德格的影響,代表作為《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1979)。他的基本立場是:建築是賦予人一個「存在的立足點」的方式。因此,探究重點在於建築精神上的意涵,而非實用的層面。場所有其精神,而建築就是場所精神的形象化、具體化,建築師的任務在於創造有意義的場 所,幫助人定居。 諾伯舒玆指出場所的界定,他認為場所不僅是抽象的區位而已,包含了物質的本質、…

Continue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25, 2023 at 6:3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