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5)

目標和學習的科學的語言封鎖了未知、不確定和神祕性,也枯竭了生命的精神。因此他們都強調以新的語言,新的求知、思考和存有的方式,來克服這種現代性的危機。追求確定和和可預測性,和世界的除魅化,正是現代性課程思維的核心。Kesson, Oliver (2002)詩意的說,要將這種控制的、可預測的現代性課程,丟到詩性智慧之河的彼岸 , 邀 回 Dewey 、 Whitehead 的生成(becoming)、轉型等動態概念的幽靈,參與後現代課程的對話。Huebner(1985)也強調,我們需要一種詩性智慧的語言,以便將靈性和詩性智慧放進生活的結構內,將生命的活力和宇宙的創造力放入課程內。詩性智慧是「最深層的個人的生活經驗,包含各種深度和複雜性」(Kesson, 1999, p.99),是朝向內在覺醒的、靈性的旅程(astral journal),表示由外在的顯著課程轉向個人意識的內在的、「當下」的經驗,將生活、呼吸、說話、舞蹈、參與的人類和其它生物,重新定位於動態的、游移的、活動的、共同參與的宇宙的中心,使我們成為具現化的行動者(embodied actor),重回自己的歷史和經驗領域的中心。


如 Vico 所示,初民社會的人驚奇於巨大的、或敵意的自然的力量,和上天的神祕,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如透過儀式、祈願、藝術品、慶祝、神話或禁忌等,回應這些覺醒,因而獲得了忘我的、或轉型的經驗。超越或精神始於敬畏或恐懼,人常驚奇於自己的存在,對我們是誰感到徬徨,徬徨於人生的過程-生、老、病、死,這些恐懼可以用美學的形式,如偶像、大建築物、音樂或戲劇等表達出來。本來是恐懼的慢慢地變成驚奇的、敬畏的或娛樂的,影響人的存在感。這是經體驗(enactment)獲得的,體驗是一種內隱的求知方式,當我們的身心整體投入於創造人的情境的基本故事-出生、飲食、死亡、愛和遊戲時,就會被喚醒,它包含戲劇、歌曲、舞蹈、儀式、動人的場面、運動和從人的基本活動產生的建構的行動等。

從詩性智慧的觀點來看,課程要讓人發現自己的存有感,不僅用文字(文學的、科學的、哲學的等)表示出來,也要加以體驗,用故事、神話、戲劇、儀式、演唱、詩、雕刻等表達出來,兒童要將身、心、靈結合起來,能展現在肉體上,也表現在文字上。混沌社會之初不僅有文字,還有真實的物質間的實質和關聯性,這種關連性因人共同的參與戲劇、詩歌、儀式和體驗而更緊密。這種關連性的緊密表示藝術不是課程的非本質的部份,而是學習的基本元素,更表示我們的求知、存有和課程的概念是多麼侷限,對自然世界的現代觀何其狹隘!因此要將求知和意義建構再概念化,將靈性和詩性智慧放進生活的結構內,納入課程內。(Kesson, Oliver , 2002)

對靈性或詩性智慧課程論述最豐富的是Huebner(1985; 1999),他認為,靈性(spiritual)是指蘊含於歷史、故事、神話或詩歌等之內的超越的、超感覺的、質性的經驗,這些歷史、故事、神話或詩歌是更多(moreness)和超越(beyondness)的象徵,表示人不只有現在,不只有這種生活方式,生命可以活得不一樣,生活可以改變,可以轉型。這些象徵在創意中表現出來,表現前瞻和新的理解,預見將來的希望。這就是教育,只有人成為超越的存有,教育才有可能。所以教育是不斷的進入生活的新奇、新鮮和驚奇的超越的旅程,發現了生命的活力和存有的更多和超越,被給予的、被期待的、已知的不斷地超越,不斷的打開新方式、新知識、新關係和新覺醒的可能性,創造求知、生活和存有的新方式。所以課程是一種靈性的需求,要求超越或轉換現在的形式,要求想像的可能性,要求與他者做動態的關連,要求自我、他者和世界的更多和新奇,追求新意、驚奇或顛覆現在的理論或典範。



(原載:臺灣課程與教學季刊 2007, 10(3), 頁 1~16;作者現職:大同大學講座教授暨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Views: 4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