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Bath, England
世界文化遺產:英國巴芙
到別人的地方,去看看人家怎樣講故事
怎樣讓人家真心誠意感受到他們的地方
怎麼就是不一樣;有機會一定要倒回來
《Advent》經典研讀班 1
《Advent》經典研讀班 2
《Advent》經典研讀班 3
Tags:
Albums: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Location: Bath, England
Comment
愛墾詩觀:T.S.艾略特(T. S. Eliot)的「去主體詩觀」是他對詩歌創作和詩人角色的一種深刻美學主張,主要體現在他反對浪漫主義詩人那種強調個人情感和自我表達的創作方式,而主張詩人應該「消解自我」,讓詩歌成為一種超越個體的客觀藝術。
下面是對艾略特「去主體詩觀」的幾個關鍵面向的說明:
詩人不是情感的表達者,而是情感的轉化者~在〈傳統與個人才能〉(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這篇著名的評論中,艾略特提出:「詩不是表達個人情感,而是逃避個人情感。」詩人應該像一個催化劑(他以化學中的鉑為喻),把原始經驗與情感轉化為藝術形式,而自己不被捲入其中。
舉例比喻: 像在化學反應中鉑的角色,它使兩種物質結合產生新物,但自身不被改變;詩人也應該如此,將經驗與情感升華為詩,而非直接傾倒自我。
「客觀關聯物」(Objective Correlative)的概念~這是艾略特最具代表性的詩學概念之一。他認為要有效表達情感,不能直接說「我悲傷了」,而要藉由一組具體的形象、事件、或處境來引發讀者相同的情感反應。
簡要解釋:「客觀關聯物」就是一組能夠客觀地喚起特定情感的象徵性元素。詩人不談自我,而是設計出讓情感「自然產生」的場景。
傳統與個人之間的關係~艾略特主張詩人不應陷於個人風格,而應主動將自己納入文學傳統之中。他強調,詩人的創作應與整個文學傳統對話,並被其調節。
核心思想:詩人的價值來自於與傳統的「互動」,他要放下主體的原創執念,讓自我與過去的文學對話與融合。
反浪漫、親古典的立場~艾略特對浪漫主義(如華茲華斯、雪萊那種強調「自我表露」的詩風)持批評態度,認為那樣的詩創帶有過多的「主體性」。他更推崇但丁、莎士比亞等古典詩人,其作品表達的是普遍人性而非私人情緒。
總結:T.S.艾略特的「去主體詩觀」可簡述為:
詩人不是要說自己的感覺,而是要創造一種能讓讀者「自己感覺」的詩歌經驗。
這種觀點促使詩人克服自我中心、融入傳統、講求形式與情感的統一,深刻影響了現代詩的創作方向,尤其是新批評(New Criticism)理論對詩歌客觀性和文本自主性的強調。
愛墾APP:為擬像辯護~~德勒茲反對那種認為存在一個現成的世界和它的潛在副本的想法;他為擬像辯護。任何事物之所是,即它變成他者的權力,它產生自身虛假的或偽裝的影像的權力,它不忠實於自身的權力。「複製」這個理念預設了某種原本,而西方思想一直被復制的形象所主宰:認為存在著某種可以被用來衡量和判斷主張者的起源(Deleuze 1994)。
當我們提問這是否是真正的「正義」、「民主」或「文學」的時候,我們在想像著作為副本的現象背後有一個純粹的、原初的本質可供比對與驗證。
然而,德勒茲強調,這種對原本的執迷正是抹煞生成與差異的暴力邏輯。他主張不應以某個既定的原型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而應承認擬像自身所具有的創造性與實在性。
擬像不再是對某物的次等模仿,而是能夠自身繁衍、變化,甚至逃逸於既有範疇的運動。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框架中,德勒茲與布希亞等人共同顛覆了西方哲學對「真實」與「再現」的傳統迷思,轉而擁抱一種流動、多重且無法歸約為單一本源的存在觀。
全世界看見妳,如同我所看見妳一般~~
我走了進來,然後看見了妳。
我立刻被一種狂怒般、致命的渴望攫住——想要驅逐、摧毀所有那些,在我身後、在門後、在球體中、在冰面上、在全世界的螢幕前等待,想要知道、想要觀看的人。因為他們即將看見妳,如同我所看見妳一般。
然而,我同時又希望他們能看見妳。我希望全世界都知道,妳是如此奇妙、令人難以置信、無法想像地美麗。
我想要把妳展示給整個宇宙看,就那麼一瞬間的閃光。然後與妳一起關上門,只剩我倆,讓我看著妳,直到永恆。
[摘自《冰人》(法語:La Nuit des temps,本意為「遠古時代」;英語:The Ice People)是法國科幻小說作家勒內·巴雅韋爾在1968年發表的著名科幻小說。AI翻譯自原法文]
丹納《藝術哲學》斯巴達~~(八世紀)斯巴達城邦是一片沒有城牆的田野,像我們在卡比利的駐屯站,四面全是敵人和戰敗的異族;所以斯巴達完全軍事化,力量集中在攻擊與防御上面。要有完美的身體,先得制造強壯的種族;他們的辦法就像辦馬種場一般。體格有缺陷的嬰兒一律處死。
法律規定結婚的年齡,選擇對生育最有利的時期與情況。老夫而有少妻的,必須帶一個青年男子回家,以便生養體格健全的孩子。中年人倘若有一個性格與相貌使他佩服的朋友,可以把妻子借給他。制造了種族,第二步就是培養個人。青年男子一律編隊,上操,過集體生活,像我們的子弟兵。
一個隊伍分成兩個對抗的小組,互相監督,拳打足踢,睡在露天,在寒冷的攸羅塔斯河里洗澡,到野外去搶掠,只喝清水,吃得很少很壞,睡在蘆葦編的床上,忍受惡劣的氣候。年輕的女孩子像男孩子一樣鍛煉,成年人也得受差不多相同的訓練。
當然,那種古式教育在別的城邦沒有如此嚴格,或者要少一些。但辦法雖比較溫和,仍是從同樣的路走向同樣的目標。青年人大半時間都在練身場上角斗,跳躍,拳擊,賽跑,擲鐵餅,把赤裸的肌肉練得又強壯又柔軟;目的是要練成一個最結實,最輕靈,最健美的身體,而沒有一種教育在這方面做得比希臘教育更成功的了。」 —— 引自第48頁
符號
一切都在向寂靜表達愛意。
他們已向我許諾一種火一般的寂靜——寂靜之屋。
突然,廟宇變成馬戲團,而光是鼓。
(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Alejandra Pizarnik):阿根廷詩人。)
托卡爾丘克·小咖啡磨~~小咖啡磨是在某個手工作坊裡造出來的,而後才落到某個人的家裡,人們每天上午在那兒磨咖啡。一些溫暖而有生氣的手拿過它。有些手曾將它緊緊貼到胸口,在印花布或法蘭絨的下面跳動著一顆人的心。
小咖啡磨像每件物品一樣接受了世界的全部混亂:頻仍遭受射擊的火車的慘象,緩慢流淌的血的溪流,每年都有不同的風在被拋棄的房屋窗口嬉戲。小咖啡磨吸收了漸漸冷卻的人們屍體的熱氣,承受了人們拋棄一切熟悉東西時的絕望心情。無數雙手觸摸過它,那些撫摸過它的手都對它寄予過無限的深情和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小咖啡磨接受了這一切,因為大凡是物質統統都有這種能力——留住那種輕飄飄的、轉瞬即逝的思想的能力。」
(引自“米霞的時間”,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 [波蘭]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Olga Tokarczuk, 1962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原作名: Prawiek i inne czasy;譯者: 易麗君/袁漢鎔;2017-12;註:作者為諾貝爾文學獎2018年得主、國際布克獎得主;本书是她成名作;一部魔幻現實主義的碎片化小說,八十四塊時間的裂片,拼貼出歷史的斑斕大夢。)
卡爾·克瑙斯高:暗火緩緩
It was like one of those fires that sometimes flare up in rubbish dumps and can go on for years. It might get smaller and smaller until it is just smouldering, but then something new happens, something dramatic, and it flares up again.
No one could see it, no one knew about it, and no one could understand it, because everything looked the way it always did. But all relationships vanished in the fire. Friendship, family, neighbourliness.
It took me several weeks to reply to emails from people I previously took care to stay in touch with, and if someone called, I didn't answer the phone. I attended only to the people who gave me something; those to whom I had to give something, I turned away from.
It just seemed to happen, as is so often the case with actions that aren't good, they are kept out of sight of our consciousness. This partial blindness is one of the forms which self-deception takes. Of course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I had never really cared about other people, only about myself, and that I now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live this out fully, that what happened was also an excuse to do away with everything except what I lived for, namely you and my writhing. For there was something good about the fire too. I had never had as much reason to work, I have never had as much reason to live.
這就像那些偶爾在垃圾場裡突然燃起的大火,有時能持續燃燒好幾年。它可能慢慢變小,變成只是在暗處陰燃,但當某件新事、某個戲劇性的瞬間發生時,它又會重新燃起。
沒有人看見它,沒有人知道它的存在,也沒有人能理解它,因為外表一切如常。但所有的關係都在這場火中消失了——友誼、家庭、鄰里之情。
我花了好幾個星期才回覆那些我以前很在意保持聯系的人的郵件,如果有人打電話來,我也不接。我只回應那些能給予我什麼的人;而那些需要我給予的人,我卻回避了。
這一切仿佛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就像很多不好的行為一樣,它們被藏在意識之外。這種「部分的盲目」正是自我欺騙的一種形式。
當然,也有可能我從未真正關心過他人,只關心自己,而現在我只是趁機徹底活出了這一點。也就是說,這一切其實成了一個借口,讓我可以拋棄一切,只為了我所活著的那一點東西——你,還有我的掙扎。
因為這場火裡,其實也有好的東西。我從未有過如此充分的理由去工作,從未有過如此強烈的理由去活著。
(摘自《在春天》;作者: [挪威] 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Knausgård];上海三聯書店;沈贇璐譯;2024-1; 240頁; 克瑙斯高「四季」系列)
[親和力]
一清早新的熱水汀就點著了。熱水汀不時地發出打嗝般的聲音,這令人討厭的聲音與我對東錫埃爾的記憶毫無聯系。但是,如果今天下午這個聲音和我那些記憶老在我身上會合,久而久之,這兩者之間就會產生一種親和力,每當我重新聽到(我有點聽不慣了)熱水汀的聲音,我就會想起東錫埃爾。(第940頁)
[不同的世界]
那時貢布雷的夜景(我已經記憶模糊)和我剛才從窗簾上方又一次看到的里夫貝爾的暮色相比,差距多大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距呢?是因為我們的記憶對於過去歲月的回憶不是連貫的,一天接一天的,而是固定在某個涼爽的或陽光照耀的上午或傍晚,接受某個孤立、偏遠、封閉和靜止的風景區的庇護,把其他一切都忘得一乾二淨之緣故?是因為那些不僅在外界,而且在我們的夢幻和性格中漸漸發生的變化——夢幻和性格千變萬化,不知不覺地把我們帶進不同的生活階段——已被消除的緣故?如果我們回憶起不同歲月的一件往事,由於中間存在著記憶的空白,隔著遺忘的高牆,我們覺得這件往事和其他往事之間仿佛隔著萬丈深淵,就像是兩個無從比較的東西,一個是可呼吸的空氣,另一個是周圍的色彩,互不相容,勢不兩立。但是,我此刻感到,在我剛才相繼回憶起來的有關貢布雷、東錫埃爾和里夫貝爾的往事之間,不只是存在著時間的差距,而且還存在著不同世界的差距,它們的組成物質各不相同。如果我想在一件作品中,采用在我看來刻著我在里夫貝爾全部記憶的物質,那麼,我就必須在至今一直和貢布雷灰暗的粗陶相類似的物質中加入玫瑰花的成分,使之驟然變得透明、密實、錚錚有聲、賞心悅目。(第975頁)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丹納:感性~~一個生而有才的人的感受力,至少是某一類的感受力,必然又迅速又細致。他憑著清醒而可靠的感覺,自然而然能辨別和抓住種種細微的層次和關係。—— 引自章節:藝術品的本質 33
不論建築、音樂、雕塑,繪畫、詩歌,作品的目的都在於表現某個主要特徵,所用的方法總是一個由許多部分組成的總體,而部分之間的關係總是由藝術家配合或改動過的。—— 引自第36頁
人在藝術上表現基本原因與基本規律的時候;不用大眾無法了解而只有專家懂得的枯燥的定義,而是用易於感受的方式,不但訴之於理智,而且訴之於最普通的人的感官與感情。藝術就有這一個特點,藝術是「又高級又通俗」的東西,把最高級的內容傳達給大眾。—— 引自第37頁
丹納·減少細節突出特徵,這中介便是藝術家。……荷蘭畫派只表現佈爾喬亞情調的安寧,有小店或農莊里的舒適,有散步或酒館里的怡然自得,以及平靜而規律的生活中一切小小的滿意。這些是最適合繪畫的,太多的思想和情緒會妨礙繪畫。— 引自第84頁
退下的時候,留下十二名女子,分別代表十二種美德:信仰、慈悲、公正、理智、節制、剛強、正直、慷慨、勤懇、希望、勇敢。— 引自第95頁
卡雷爾`馮`曼德,這位正派的弗蘭德斯作家寫道:「一切惡習終有報應。不要相信俗話說的——最出色的畫家就是放浪形骸的人。醉生夢死的人不配有藝術家的名號。畫家永遠不該出言不遜或攻擊他人。揮霍無度算不得本事。年輕的時候不要以追逐女人為樂。輕浮的女人斷送過許多畫家,所以要避免風月場的社交。去羅馬前須三思,那里花錢的地方太多,而很少有誰能把錢掙回來。對上帝的恩澤要永遠感念。」— 引自第103頁
意大利藝術和希臘藝術以及一切古典藝術為了美而求簡練,淘汰、刪除、減少細節是突出主要特徵的方法。米開朗基羅和佛羅倫薩畫派把附屬物、風景、佈料、衣著,都放到了次要位置或者不予表現。他們的主體是氣質高貴、姿態魁偉的人物,解剖分明、肌肉完美的結構,全裸的或一襲薄衫自然披掛在身上;他們認為藝術的價值是人體本身,凡是顯示個性、職業、教育和地位的特徵一律割捨,他們所表現的人物是一般意義的人而不是某個特殊的人;他們的人物來自一個高級的世界(註注:理想世界,那個世界並不存在;畫面的特色是沒有時間性,沒有地方性的。這是與日耳曼人和弗蘭德斯人的天性對立的,我們向人的本性要得越多,它釋放的就越多;能力是在鍛煉中提升的,做事和忍耐的能量是不可預測的。— 引自第119頁
當一個人擁有了正派與精力,其他的一切好處都會自動來到。— 引自第120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