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陳楨寫微博》配偶與星星
有人的配偶是恒星,幾時回家都在那裏;有的是行星,有時在,有時不在;有的是流星,稍不注意便不見了;有的是衛星,走到那兒,跟到那裏;有的是寒星,永遠不知道另一半的蹤跡。這樣的分類不是理所當然固定的,寒星有一天變成流星,恒星變成衛星,許多人才發現自己滿天星斗。
(Photo Appreciation: Reason Why by Julia Popova,http://vk.com/id88407564)
Tags:
Albums: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Comment
熊建《文心雕龍》:神思妙想都在吟詠之間(子曰詩云)
劉勰30歲那年做了一個夢。
在夢裡,他手持丹漆禮器,追隨孔子向南方而去。醒來之後,劉勰認為自己得到了聖人的啟示:「聖人這麼難見,我竟然有幸在夢中相隨,太榮幸了。」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弘揚儒學、立言傳道。得到了聖人的啟示:「聖人這麼難見,我竟然有幸在夢中相隨,太榮幸了。」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弘揚儒學、立言傳道。
於是,劉勰開始動筆寫作《文心雕龍》,時間是在南朝齊的末年。當時,他因為家貧投靠在南京附近的定林寺,已經10年了。這些年,劉勰一面整理佛經,一面發奮讀書。所讀之書除了佛教著作,還有不少儒家經典和歷代文學作品。
從東周開始,對於什麼是文學,文學的作用、創作法則等,無數學者、作家從不同角度,做了大量探討,但大都零散,不成系統。而文學本身的發展,對理論的總結也提出了急迫的需求。具體到南朝時期,社會上的文風重形式輕內容,對修辭之美倍加推崇,以至於文章越寫越華麗,風格越寫越柔弱。對此,劉勰深惡痛絕,在儒家使命的指引下,決心糾謬補偏。
《文心雕龍》一書共50篇,3.7萬字,總結了《詩經》《楚辭》以來歷代創作的經驗,建立了自成體系的創作理論與批評理論,可分為4個部分。
前五篇,《原道》《徵聖》《宗經》《正緯》《辨騷》,記錄了劉勰評論文學的基本觀點,強調寫作要遵循「自然之道」,而這個自然之道是沿著儒家聖人的思想而來的。因此,要學習儒家經典,它們既是各類文章的源頭,也是文章寫作的典范。
從第六篇《明詩》到第二十五篇《書記》,劉勰對詩、樂府、賦等30多種文體進行了分析、評論,包括解釋名稱、追溯起源、敘述發展、褒貶作者,最後綜合起來,說明特徵,指出寫作時應注意的要點。
接下來,從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九篇《程器》,是《文心雕龍》最重要的部分,系統闡明了創作和批評的理論。
比如,在《神思》篇中,劉勰論述文章構思中思維與外界事物的互動關係,所謂「思理為妙,神與物游」,關鍵是打通作者思維,調動辭藻等表現手法,實現對創作對象的充分表現。
其中有言:「神思方運,萬途競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並驅矣。」意思是創作思維運轉起來,任由情感、聯想、虛構等手法驅使為文,所謂的創作規矩界限統統消失,文章雕琢的痕跡一概不見,創作主體和客體實現了圓融統一。這時,甭管有多少才,都能在創作中盡情施展開來。
這樣的創作境界一旦形成,就能打破時弊,沖破形式的束縛,任由情緒的流動。好文章就此誕生了。正如法國拉魯斯大百科全書所言,該書「以一種時而隱奧、時而簡潔並富於像徵的手法,描寫了文學的各種不同體裁的起源以及產生靈感的精神基礎」。
第四部分是第五十篇《序志》,是全書的總序。讀《文心雕龍》,可以先讀這篇。劉勰上來就解釋了書名的由來。「文心」指用心寫作,「雕龍」意思是雕琢文章的功夫精深細致。然後他說明了寫作動機、過去評論家著作的意見、本書的內容梗概,並對後代提出希望。
雖然劉勰看不上當時的文風,但也不能脫離時代的限制,寫《文心雕龍》時全書采用了流行的駢體文形式。大英百科全書評價該書是「中國第一部用駢體文寫成的關於文學理論批評的長篇著作」。
駢體文講究工整的四六對和用典。用典就是用典故。啥是四六對?舉個例子,劉勰論藝術構思時說:「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這就是四六對。通過這樣的修辭來表現進入深思時作者的狀態。當此時,珠玉一樣的聲音,風雲一般的氣色,都同時出現在作者的心頭筆端。這是創作正酣的寫照。
不可否認,這種華麗的形式確實妨礙、制約了內容的準確表達。歷代多有批評,認為劉勰為滿足對偶的要求而錯落文句、牽強附會、增減文字、改變事實。不過通觀全書,劉勰的文字表達總體還是很清楚的,不必苛之過深。
《文心雕龍》寫成後,沒有獲得文壇的重視。快40歲的劉勰有些著急,想請當時的名作家、學術界領袖沈約幫忙宣傳一下。但一介平民怎能見到當朝大官呢?劉勰就裝扮成賣粥小販,帶著書稿,在沈約家附近的道旁等候。等沈約出門時,劉勰上前自薦。沈約拿來一看,拍案叫絕,認為該書深得文理,成天放在書桌上翻閱。《文心雕龍》這才流布開來。《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3年07月07日 第 11 版)
[勾引]
這一幕並不真正滑稽可笑,其中還含有怪誕的成分,如果願意,或者可以說其中含有真實自然的東西,自有美不勝收之處。
德·夏呂斯先生縱然擺出滿不在乎的神態,心不在焉地垂下眼簾,但他還是不時抬起眼睛,朝絮比安投去一束出神的目光(也許他想到,這此種場合,這樣一出啞劇不能無休止地演下去,或者出於某種下面就明白的原因,或許是出於對世間萬物轉瞬即逝的感嘆,促使人們希望彈無虛發,一舉命中,致使一切愛戀的表演都變得無比動人心弦)。
德·夏呂斯先生每瞅絮比安一眼,都要設法讓自己的目光伴隨著一聲話語,與平常人們投向不太熟悉或素昧平生的人的目光迥異。
他望著絮比安,那直勾勾的奇特的眼神分明在說:「恕我冒昧,可您後背掛著一根長長的白線。」
或對您說:「我可能不會搞錯,您大概也是蘇黎世人吧,我好像在古玩商家里常遇見你。」
就這樣,每過兩分鐘,德·夏呂斯先生的媚眼秋波好似強烈地向絮比安提出同一個問題,猶如貝多芬探詢的短句,按同一間隔,反覆出現——配以過分華麗到前奏曲——用以引出新的動機、變調和「主題再現」曲。
然而,與之恰恰相反,德·夏呂斯先生和絮比安的目光美就美在他們似乎並不意欲達到某種目的,至少暫時如此。我平生第一回看到男爵和絮比安表現出這種驚人之美。在彼此的眼睛里,浮現的不是蘇黎世的藍天,而是某一我尚不知其名的東方都市的熹微晨光。
無論是哪一點有力地吸引住了德·夏呂斯先生和裁縫,他們似乎早已達成協議,那多餘的對視不過是禮儀的前奏曲,就好比成婚前的訂婚宴。
更為接近自然的是——這一連串比擬本身就十分自然,何況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同一個男子,若仔細打量他幾分鐘,他會先後變成一個普通人,一隻人鳥,一條人魚,一隻人蟲——眼前仿佛出現了两隻鳥,一隻雄的,一隻雌的,雄鳥設法往前湊,可雌鳥——絮比安,他對此類把戲無動於衷,只顧梳理自己的羽毛,毫不驚奇地望著新朋友,目光發呆,漫不經心,既然雄鳥先主動邁了幾步,那麼大概唯有這種目光最能奏效,更能勾魂。……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唸到特別富於戲劇性的一段]在上床睡覺之前,母親常常在我們鄉村別墅的客廳里給我讀英語故事。當她唸到特別富於戲劇性的一段,主人公馬上就要遇到某種陌生的、也許還是致命的危險的時候,聲音會慢下來,字和字之間會不祥地間隔開來,在翻過一頁書之前,她會把戴著那枚熟悉的鑲嵌著鴿血紅寶石和鑽石的戒指的手放在上面(在鑽石清澈透明的琢面里,如果我是個更好的能夠凝視水晶預測未來的人的話,很可能會看見一個房間、人、燈、雨中的樹——整個一段將要由那枚戒指來支付的流亡生活)。
那里面有騎士的故事,少女在巖洞里為他們清洗可怕但奇妙地未被感染的傷口。從一座大風侵襲的山崖頂上,一個頭髮飛舞的中世紀少女和穿緊身褲的青年凝視著圓圓的蒙受天恩小島。在《誤解》中,漢弗萊的命運常給人喉頭帶來特殊的咽哽,甚於狄更斯和都德(1840——1897),法國小說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小東西》、短篇小說等。(咽哽的偉大設計者)的任何作品。而一個置體面於不顧的寓言故事《在藍色的高山之外》講的是兩對小旅行者——善良的紅花草和黃花九輪草及惡劣的毛茛和雛菊——其中包含了足夠的令人興奮的細節,能夠使人忘記故事的“寓意”。
還有那些又大又平整的、光亮的圖畫書。我特別喜歡那穿著藍上衣紅褲子的黑臉玩偶高利沃,他的眼睛是用內衣紐扣做的,還有他只有區區五個木頭玩偶構成的女眷。其中兩個通過非法手段用美國國旗給自己裁制了連衣裙(佩格取用了具有母性特點的條紋部分,莎拉·簡取用了漂亮的有星星的部分),一旦給自己中性的關節穿上了衣服,她們就具有了某種溫柔的女性氣質。雙胞胎(梅格和韋格)和小矮人依舊一絲不掛,而其結果是沒有性別。
我們看到他們深夜偷偷出門打雪仗,直到遠處的鐘聲(“但是聽吧!”押韻的正文說明道)打發他們回到兒童室的玩具盒中。一個無禮的、一揭蓋就跳起來的玩偶躥了出來,嚇著了我那可愛的莎拉,而我非常討厭那個畫面,因為它使我想起了那些兒童聚會,聚會上這個或那個令我著迷的優雅的小姑娘偶然夾痛了手指或弄傷了膝蓋以後,馬上就會漲成一個臉色發紫的小妖怪,只看得見皺紋和號啕著的大嘴。(摘自: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
[藝術眼光]
我知道什麼叫用藝術眼光來欣賞女子,我了解斯萬。我不行,不管是什麼女子,我都不會用藝術眼光來欣賞,我缺乏外部觀察的精神,從來不知道自己看見的是什麼。有一個女子,在我看來,根本不足稱道,可是斯萬一見,卻立刻在她身上添加一層藝術尊嚴——他在她面前大施殷勤,在我面前把她比作盧伊尼的肖像,又說她的服飾打扮反映著喬爾喬尼畫中人物的服飾——對他這套本領,我是五體投地,我絲毫沒有這份天賦。……對阿爾貝蒂娜生活過的地方,對她某天晚上所能做的事情,對她施過的微笑和秋波,對她說過的言語,對她受過的吻,我一次又一次充滿了痛苦的好奇。相比之下,所謂的審美好奇只佩稱作無動於衷!
用審美好奇來欣賞世界,雖然欣賞者心醉神迷,但是從另一個方面看,這種欣賞也帶有難以消除的冷漠、自我保護、無動於衷的色彩。一個小心翼翼之人的膽怯的、不敢狂飲一醉的對世界意味的品嚐。(第1780頁,)
[人類博物學家的好奇心]
我經常有這種好奇心,常常我並未見過人家說的那個人什麼模樣,只要聽人說起,哪家水果店里有一位漂亮的收款員,我就想去結識女性美的這個新變種。
[白晝的熱氣]
我們抵達里夫貝爾時,太陽剛剛落山,但是天色已然很明亮。飯店的花園里,燈火尚未點燃。白晝的熱氣下降,好像存放在一個花瓶的底部,沿著這花瓶的邊壁,空氣形成了透明、暗色而又濃稠的果凍。(第577頁,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丹納·藝術哲學:同時代的人欽佩與同情的典型~~荷蘭畫家不像我們的畫家因為腦子裡裝滿了哲學和美學書籍而像精細的觀察家,畫農民和工人就像畫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全當奇怪的動物與有趣的標本對待;畫風景也加入了詩人與文人的情緒和文雅精致的味道,使自己對生活的迷夢幻想得以抒發。荷蘭畫家要天真得多,沒有過多的熱烈的活動使他們頭腦混亂或過度興奮,與我們相比,他們是藝人。當他們作畫的時候,只知道去畫,不大受到不易察覺的或突出的細節影響,而更多地抓住單純明了的主要特徵。因為這緣故,他們的作品更健康而並不怎麼激烈。—— 引自第124頁
個人的創造必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藝術家們的創作能力是與民族的活力成比例的。 —— 引自第128頁
總的形勢……在古希臘是好戰與蓄養奴隸的自由城邦;在中世紀是蠻族的入侵,政治上的壓迫,封建主的劫掠,狂熱的基督教信仰;在十七世紀是宮廷生活;在十九世紀是工業發達,學術昌明的民主制度形勢引起的「需要」、「才能」、「感情」……在希臘是肉體的完美與機能的平衡,不曾收到太多的腦力活動或太多的體力活動擾亂;在中世紀是幻想過於活躍,漫無節制,感覺像女性一般敏銳;在十七世紀是專講上流人士的禮法和貴族社會的尊嚴;到近代是一發不可收拾的野心和欲望不得滿足的苦悶。 這一組感情,需要,才能,倘若全部表現在一個人身上而且表現得很有光彩的話,就構成一個中心人物,成為同時代的人欽佩與同情的典型:這個人物在希臘是血統優良,擅長各種運動的裸體青年;在中世紀是出神入定的僧侶和多情的騎士;在十七世紀是修養完美的侍臣;在我們的時代是不知饜足和憂郁成性的浮士德和維特。 —— 引自第101頁
到了今日,塞得滿滿的頭腦,種類繁多而互相矛盾的主義,過度的腦力活動,閉門不出的習慣,不自然的生活方式,疙瘩京城中的狂熱的刺激,使神經過於緊張,過分追求劇烈與新鮮的感覺,把潛伏的憂郁,渺茫的希望,無窮的談心,盡量發展。過去的人只是一種高等動物,能在養活他的土地之上和照臨他的陽光之下閎、思索,就很高興:他要能永遠保持這個狀態也許更好。但現在的人有了奇大無比的頭腦,無邊無際的靈魂。四肢變成贅疣,感官成了僕役;野心和好奇心貪得無厭,永遠在搜索、征服,內心的震動和爆發隨時擾亂身體的組織,破壞肉體的支持;他往四面八方去漫游,直到現實世界的邊緣和幻想世界的深處;人類的家業和成績的巨大,有時使他沉醉,有時使他喪氣,他拼命追求不可能的事,或者在本行中灰心失意;不是撲向一個痛苦,激動,闊大無邊的夢,像貝多芬、海涅、歌德筆下的浮士德那樣,便是受著社會牢籠的拘囚,為了某種專業與偏執狂而鑽牛角尖,像巴爾扎克的人物那樣。 —— 引自第219頁
泰德·庫瑟:辦公室的清晨
雨水在我辦公室的窗格上
結出水珠,
在每個小小的「鏡頭」裡,
角落的儲蓄箱
在空中倒掛著。
這場雨
在夜裡演奏了一曲
多麼奇妙的音樂,一千個箱子
翻轉過來,零錢
從抽屜裡跑出來
沿著樓梯往上彈跳著
來到屋頂,
蕨的打擊樂
從它們的花盆裡滴落,
圓珠筆
從筆座中蹦出來,
落進柔軟的
雪堆一樣的存款單中。
在這一整天裡,
太陽將把玻璃烤干,
而我將聽著那些自己調轉身體的箱子
以及那些數著硬幣的
低薪的出納員們
所奏出的柔軟的鋼琴聲。
(2007-07-08 13:40:05)
張文武/譯
視覺藝術~~英語:Visual Arts,簡稱視藝,是一種藝術形式,是指本質上以視覺目的為創作重點的作品,例如素描、繪畫、攝影、版畫、燈光和電影。而牽涉到三維立體空間物件的作品,例如雕塑、建築及陶艺則稱為造型藝術(plastic arts),但有時也視為是視覺藝術的一部份。
許多其他的藝術形式也會包含視覺藝術的成份,因此在定義上並不是非常嚴格。許多的藝術形式(像表演藝術、概念藝術及紡織藝術)包括視覺藝術的概念在內,但也包括其他的藝術概念。許多应用艺术也列在視覺藝術中,例如工業設計、平面設計、服裝設計、室內設計及裝飾藝術等形式[1][2][3]。
現今「視覺藝術」一詞的含义包括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摄影,和各种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於英國等地興起之前,「視覺藝術家」僅指從事繪畫和雕塑創作的藝術家,而不包括從事手工藝(handicraft)的工藝美術藝術家。
在西方藝術中認為繪畫的藝術價值是視覺藝術中最高的,在東方藝術中也有類似的情形。在兩種文化中繪畫都是極高度依靠畫家的想像力,而且畫家最不需參與日常的勞動。在中國畫中評價最高的是「文人畫」,理論上是不太參與勞作的文人所畫。西方的藝術分類也有類似的情形。
教育和訓練
視覺藝術的訓練以往是利用學徒制及工坊系統來進行。在文藝復興後開始在學院系統中訓練藝術家,現在多半是在藝術學校中教授。視覺藝術也是大部份教育系統中的選修科目之一。
素描
素描是一種繪製图像的方式,可以用各種工具以及不同的技巧,一般是用一工具在一表面上施加壓力,以產生記號,用的工具有石墨鉛筆、筆及墨水、畫筆、色鉛筆、蠟筆、木炭、粉彩或麥克筆等。也可能會用數位的方式來模擬這些工具的效果,素描的基本技巧包括畫線、細線法、十字式筆觸(crosshatching)、不規則筆觸(random hatching)、塗鴉、點畫法及混合法等。
繪畫
繪畫可以定義為是將含有顏料的介質及繪製在一表面(例如紙、帆布或是牆面等)上。不過若考慮藝術層面的意義,繪畫需包括素描、構圖及(或)其他美學上的考量,以表達作畫者的概念及意圖。繪畫也可用來表達性靈上的主題或概念,這類的繪畫從陶器上的神話人物到西斯廷小堂的畫作。
版畫
版畫是因為藝術的原因,在一個網版上製作圖案,再將圖案用墨或是其他染料轉換到一個平坦的表面。除了單版畫外,同一個網版可以製作許多相同的畫。
以往主要的版畫技術有木刻版畫、線雕、蝕刻版畫、平版印刷及絹印等,不過也有其他的方式,包括現代化的數位作法。一般而言版畫是印在紙上,不過也可以印在衣服、牛皮紙或其他材質上。
攝影
攝影是利用光來產生可保存圖像的一種方式。物體反射的光或是本身發出的光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曝光,會記錄在感測媒介或是儲存晶片中。上述的動作可以用機械式的快門進行,使光子和感測媒介進行化學反應,或是用電子式的曝光,使感測晶片接收信號,攝影用到的設備稱為相機。
電影
電影製作是一個拍攝動態影片(電影)的過程,從最初的概念及研究,藉由寫劇本、拍攝及錄製、動畫或其他特效、剪接、配音及配樂,最後發行供觀眾欣賞。
(维基百科)
愛墾App:喬治·桑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在其著作《美感》(The Sense of Beauty)中探討了價值與人類意識、感覺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在一個純粹機械的世界中,價值的存在依賴於人類的意識和感覺。如果拋棄了意識和感覺,價值也將不復存在。這體現了他對美學和價值觀的自然主義立場,強調人類主觀體驗在確定價值中的核心作用。
在《美感》一書中,桑塔亞納首次提出了美是一種「客觀化的快感」(Beauty is pleasure objectified)的觀點。 他遵循經驗主義的方法,認為美的本質在於人類對愉悅的感受被投射到外部對象上,從而賦予這些對象以美的價值。因此,離開了人類的意識和感覺,價值將失去其基礎。
桑塔亞納的這一觀點強調了人類主觀體驗在價值判斷中的重要性,認為價值並非客觀存在於世界之中,而是通過人類的意識和感覺被感知和賦予的。這與他對美學的自然主義理解相一致,強調了人類在認識和創造價值過程中的主動性和中心地位。
納博科夫·落瓣倒影~~我記得在劍河上的方頭平底船和尖頭小劃子的夢一般的流動,唱機裡夏威夷式的悲鳴緩慢地飄過陽光和陰影,一個姑娘斜倚在我夢幻般操縱著方向的方頭船的墊子上,一隻手輕輕地轉動著孔雀藍色的發亮的遮陽傘的傘柄。栗子樹盛開著粉紅色圓錐形的花簇;它們沿著河岸交疊著密密伸展,把天空從河裡擠了出去,它們花簇和葉子的特殊形狀產生了一種en escalier的效果,像某種豪華的綠色和淺暗紅色掛毯的尖角形的圖案。空氣和克里米亞的一樣溫暖,帶有某種和我一直無法清楚識別的開花灌木同樣的輕柔的香氣(後來我在美國南方各州的花園中聞到過些許同樣的氣味)。一座橫跨這條小河的具有意大利風格的橋的三個拱,靠它們在水中的幾乎完美的、幾乎沒有波紋的復制品的幫助,結合起來構成了三個美麗的橢圓。而河水則在橋拱內壁的石頭上投下了一片網狀的光影,人們的小船從橋拱下輕快地穿過。時而從開花的樹上會有一片花瓣向下飄呀,飄呀,飄呀,懷著看到了無論是崇拜者還是偶然的旁觀者都不該看到的景象的古怪感覺,你會看到一眼它那迅速升起——比花瓣飄落更為迅速——與之相會的倒影;並且,一瞬間,你會害怕這一招不靈,那幸運的油不會被點燃,倒影會錯過了花瓣,花瓣會獨自漂走,但是每一次那精巧的相聚都會發生,有著一個詩人的詞語迎合自己的、或讀者的回憶時那神奇的精確。(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
[聾子]
有人耳朵全聾了,他要煮牛奶也不得不用眼睛緊盯著掀開的鍋蓋,窺伺著像是預示一場北極暴風雪的白光,這是牛奶煮沸的前兆。……這個耳朵全聾的人,既然失去一種官能也和獲得這種官能一樣,能給世界增輝添美,當他在一塊還沒有誕生聲音的樂園式的土地上閒步時,他會感到賞心悅目,其樂無窮。世界上最大的瀑布,單為他的眼睛顯示那水晶般透明的水簾,比風平浪靜的大海還要平靜,同天堂上的瀑布一樣純潔。因為在他耳聾之前,聲音於他是引起運動的可感知的形式,所以無聲而動的物體似乎是動而無因;這些物體失卻了聲音的特徵,展現出自發的運動,靜止,著火;它們自發地飛起來,就像史前長著翅膀的巨獸……
[善惡]
我心里思忖,如果能對同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的善與惡做一個剖析(我看這個問題至今很少有人研究),這倒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盡管在不同人身上表現的形式各不相同。——這種剖析,也的確是本書的一個重要方面。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