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672)

許蓮·加里曼丹遊記(2)

淩晨5點,我和同伴在泰拉赫的帶領下,登上了停泊於旅館邊的「卡奴」小舟。在黎明的寂靜中,小舟穿行於窄小的河道,兩旁的民居觸手可及,有如置身努珊塔拉版的威尼斯。 雖然四周依然漆黑一片,臨河的綠色清真寺中已經開始傳出悠揚的誦經聲。馬辰是臨海小鎮,上午漲潮,海水倒湧,河水便會上漲,其味變鹹,下午退潮後又成為可取用的淡水。仔細觀察了河水的顏色後,我才努力抑制了親口嘗嘗河水味道的衝動。

一刻鐘後,水面豁然開朗,小舟已經駛入江道,甚至有巨輪擦身而過。身邊的卡奴小舟越來越多,我此時才驚然發現,自己已經成為眾多趕集者的一分子。…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August 10, 2022 at 12:54am — No Comments

佚名〈西加里曼丹華人〉(2)

公元1631到1686年,信奉回教的三發蘇丹(Sultan Muhammad Sjaifuiddin)的統治下,三發蘇丹勢力發展很快,國力也強大,可與爪哇和紋萊的蘇丹並駕齊驅。這時期剛好和三發的媽祖廟是同一個時間點,證明了在國力強盛的蘇丹領地內有很多的華人定居,華人主要有來自廣東揭西的客家人和揭陽、潮陽和普寧的潮州人。華人除了經商以外,也參與生產方面的工作,如農耕、養殖等方面 都給蘇丹提供人力和物力的支持。 第二任蘇丹1686年到1708年(Sultan Raden Bima   /Sultan Muhammad Tajuddin)國力更強大。吞並了山口洋、鹿邑、孟加影地區。…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August 10, 2022 at 12:26am — No Comments

陸揚·論闡釋的四種模式(1)

內容提要:當代闡釋理路可選取四種主要思路,不妨命名為小說家、哲學家、批評家和理論家的闡釋模式。在小說家,闡釋盡可以海闊天空大膽假設,但是文本最初的歷史和文化語境不容忽視。在哲學家,具體來說是實用主義哲學家,認為意義原本就存在,嚴格運用某種方法可將之闡釋出來,那是荒唐透頂。在批評家,不溫不火的闡釋呼應共識,然而平庸無奇,闡釋一樣需要想象,是以但凡有文本依據,所謂的「過度闡釋」並不為過。在理論家,闡釋本質上應是超越私人性質的「公共闡釋」,須具有「共通理性」。凡是往事,皆為序章,一切闡釋洞見,說到底是建立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之上。

闡釋是「闡釋學」(hermeneutics)…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9, 2022 at 11:00pm — No Comments

陸冠南〈深度多元文化經歷激發創造力〉(5)

在一項研究中,我們調查了2226名來自96個不同國家的被派往美國工作的員工。這些員工回國後,報告了他們與美國朋友的友誼持續狀況,以及回國後工作內外的各項情況。一系列的統計分析發現: 一個人回國後與美國朋友的交往越密切,越有可能自立門戶創業(entrepreneurship)。具體來說,密切度增加1個單位,創業的對數幾率就顯著增加0.11。同樣的,一個人回國後與美國朋友的交往越密切,也越有可能在工作中有所創新(workplace innovation)

和親密的友誼類似,戀愛關係是人類最親密的社會關係之一。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愛情由親密、激情、承諾三個成分組成,而這些成分恰恰可以使我們深刻了解對方的思維和人格,並將其納入自我概念的構建與擴張之中…

Continue

Added by 柚子帶點酸 on August 9, 2022 at 10:55pm — No Comments

趙靜蓉·懷舊文化事件的社會學分析(9)

按照美國社會學家羅伯森的說法, 研究懷舊問題可以有兩條路徑 : 一是考查“關於鄉愁的理論”(the theory of nostalgia), “關注的是對懷舊的理解” , 一是探究“懷鄉理論”(nostalgic theory), “與受懷舊限定的理論(和研究)有關” (羅蘭·羅伯森, 2000 :209)。羅伯森本人的研究是沿襲第一條思路的, 事實上目前英語學界對懷舊的研究大多都沿襲前者,…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August 9, 2022 at 10:53pm — No Comments

洪任淵〈漢字,二零零零〉(組詩選二)

〈沒有一個漢字拋進行星橢圓的軌道〉

 

連太陽的第十個

星 也拒絕

牛頓定律

在陽光下

隱藏

 

我從不把一個漢字…

Continue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August 9, 2022 at 8:30am — No Comments

廖育正「幻化遊戲」與「懸置遊玩」 論洪席耶對布爾迪厄的批評(8)

社會學理論降低了個體的自主性嗎?環視布爾迪厄的相關著作,可知他大概不會同意這樣的批評。對他來說,如果美學自主性意味著,15 要脫離自身社經脈絡以進行純然凝視(pure  gaze)才算數,那無異於活在虛幻的想像中。不過,他其實也指出了創作主體(例如作家或藝術家)有以抗拒決定機制的意識: 

因此,社會學分析所做的,遠遠不是透過重建那施加在作者身上的各種社會決定機制所在的世界,來消滅掉創作者的地位,也不是像普魯斯特在《駁聖伯夫》(Countre …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August 9, 2022 at 8:00am — No Comments

蔡天新譯·波契亞〈遺忘的聲音〉(73-81)

73.明天,你又為何要返回?

74.我的眼睛睜得太大了,不知道朝哪里看。

75.星星再多,也無法驅散寒夜。

76.鎖鏈可不是用來相互連接的。

77.生命的好處是,當它逝去時,價值仍在。

78.血若是從眼睛里流出來就是火。

79.所謂事物的本質乃是我們所無法賦予的。…

Continue

Added by Crna Gor on August 8, 2022 at 9:00pm — No Comments

單世聯:文化產業研究的學科分析(12)

以這一論述為基礎,結合其他觀點,我們可以勾勒了當代文化政治論的主要特征。

其一,這里的“政治”是文化的政治性。19世紀的政治經濟學把文化的意義還原為統治階級的經濟力量的單純反映,20世紀在蘇聯流行那種文化政治論重在生產者的階級出身、思想傾向和產品中的政治觀點,簡單的一點是查出身,複雜一點的是分析作者與作品政治觀點的矛盾(所謂“世界觀”與“創作方法”的矛盾),這是一種粗糙的、外在的政治論。當代文化政治論是一種“文本政治”論。在接受了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洗禮之後,當代文化理論廣泛使用語言學理論,但它同時認識到語言學模式的局限。對此,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Pierre…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August 8, 2022 at 11:30am — No Comments

賈克.洪席耶: 《時間 敘事 政治》(9)

像這樣被碎片化的時間,會讓我們回到當下關於解放的難題——在這場鬥爭中,戰場是在於時刻的佔據、目標則在於將時間性進行階序劃分:在工作時間中,能動性及被動性的劃分;在非活動時間中,暫止與休憩的劃分。這場重新佔用未確定時間的戰爭或許可以成為個體斷裂與集體斷裂之間新連結的原則,這也正是名為「劇場演出的臨時工」的罷工活動幾年前12在法國所證實的事。一開始,罷工主要是關於一群未受雇用的勞工們的失業補助受到威脅,這些藝術家的時間被分成可見工時與必要工時。但這場罷工的過程後來發展出兩種相反的走向:一些運動中的演員們想要維持其明確要求的特定性,但另一些人則想要一般化他們的訴求。他們想要表達的是,「藝術家」的臨時工時正是現在不穩定工時所傾向的普遍形式;但同時也想藉此闡明一種用以對抗未明確狀況的新抗爭形式:一種共同時間的形成,它正是在時間分化中構成的新戰爭。…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7, 2022 at 9:30pm — No Comments

呂欣桐:文學·藝術·政治 ——賈克·洪席耶的民主美學體系(4)

洪席耶認為,真正的藝術必然是與人民相連的。藝術提供了空間、機制、形式,讓雕塑和繪畫作品中的自由之蘊可見可知。但是,自由並不是藝術家個人的自由,而是一個人民群體的自由。希臘人民的自由,體現為赫拉克勒斯和朱諾神像的無所動容,荷蘭人民的自由,體現為特尼爾斯、斯特恩畫作中的俗常事物與平等題材。人民群體親手創造了他們的生活環境,而他們享樂的方式之一就是以藝術形式畫下世界的背景圖像,進行不含利欲的觀賞15 …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August 7, 2022 at 9:04pm — No Comments

廖育正「幻化遊戲」與「懸置遊玩」 論洪席耶對布爾迪厄的批評(7)

如上,無論是「對純粹假象作無關乎利害的自由評價」,或者那些「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的論述,其實都可看見席勒受到康德哲學的啟發。席勒更在這封信的註解裡用了「內在立法」的話語:「從純粹的無法則性到獨立自主地於內在立法還有很大的一步,而且還必須加入一種全新的力量(即觀念的能力)到遊戲之中」(席勒2018:  237)。在此段內容中,席勒循著審美自由遊玩的脈絡,提及人於「內在」中立法,這顯然是對康德第三批判之挪用。康德認為美學判斷不同於理性判斷或道德判斷,因為美學判斷力不對自然或自由立法,而只是對自己立法;它不能產生對象概念,卻是奠基於先天原則,所形成的主觀且普遍的條件。康德說:「所以判斷力對於自然的可能性也有一個先驗原則,但只是依一主觀的關注或顧慮而被裝備以先驗的原則。藉賴著其如此被裝備,判斷力並非把一法則(當作autonomy)規劃給自然,而是把一法則(當作heautonomy)而規劃給其自己,以指導其對於自然之反省」(康德 2004:  18;康德1992:  135;Kant  2007:  21)。12  這“heautonomy”…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August 7, 2022 at 9:00pm — No Comments

單世聯:文化產業研究的學科分析(11)

當代文化研究首先得益於對“文化”的理解,它把文化看作是“未完成”的,是“一系列在不平衡的權力關係中存在及發展的活動,或者將它看作是不可能固定在知識寶庫中的某一縮減的過程”,因而,文化研究拒絕承認“文學或其他任何文化客體有異於政治”,“因此也就可以重新審視一個或一些文本的意識形態的或政治的附屬含義。”[22]它不僅關心顛覆傳統的文化等級秩序,而且關心大眾文化在實踐“有機知識分子”的政治意圖中可能具有的正面含義。這種意義上的文化研究關注文本的建構性,試圖分析文文中的“神話”和意識形態,了解資本主義文化如何獲得文化領導權,如何有效地整編無產階級和庶民文化的有效途徑,並希望創造出能夠對抗從屬地位的主體位置甚至真正主體,而研究者也借此扮演一個“去魅”的角色。奠定當代英國文化研究基礎的斯圖爾特·霍爾(Stuart Hall)明確認為,“文化研究”是一種文化政治:…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August 7, 2022 at 8:47pm — No Comments

郭力尼安·與羅蘭·巴特談談攝影的意義 3

愛與死與照片 荒木經惟(日本攝影家)出過一本集子叫"Erotos",這個名字是荒木自創的,由"Eros"(愛欲,性欲;愛神)和"Thanatos"(死的欲望;死神)兩個詞結合而成(在弗洛伊德的理論裏,這兩個詞還作為一對反義詞出現,分別指生和死兩種「本能」)。在他的書裏,他一再用他那特有的洋洋得意的怪老頭的語氣說起這個他自創的詞。荒木認為愛與死是人類兩件最重要的事,兩個最重大的命題,並且「對於愛與死的愛,那就是攝影」。



「探尋攝影的性質,不應該從娛樂的觀點出發,而是從它和我們羅曼蒂克地稱之為愛與死的關系上著眼。」說這句話的巴特,顯然與他之後數十年的荒木經惟有著相似的認知。他還強調,對待照片要以「感動」為出發點。 愛與死這樣深重的、永遠繞不開卻也永遠說不盡的話題,才是我們舉起照相機的真正動因。



若是缺乏與生活的深刻聯系,對世界的欲望或悲憫,輕浮地舉起相機,所拍出的也只可能是「沒有必要存在」的照片。 荒木經惟, Erotos, 1993 攝影與時間 除了上面所說的作為「細節」的…

Continue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August 7, 2022 at 4:30pm — No Comments

鄧曉芒:從詩向語言的突圍——讀《詩人何為》(4)

海德格爾是這樣解釋里爾克所謂使動植物處於冒險中的“陰沈之趣”的:“陰沈”(Dumpf)的意思是“被抑郁”(gedaempft),但里爾克不是從消極的意義上,而是從好的意義上看待這種被抑郁的,即“指其根基深而有承擔者的特性的東西”,例如“對我們來說花之存在是偉大的”(第292頁)。



但這樣一來,人對於動植物的超出(“冒險更甚”)就恰好成了人的可鄙之處了[9]。人伴隨冒險而前行就是為了獲得自己的安全,即要一貫地貫徹自己(dasSichdurchsetzen),於是他就去制造、訂造、改造、擺放自然,使之“對象化”(Vergegenstaendlichung)成為置於自己面前的“表象”,這在現代人身上得到了集中的體現。…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ugust 7, 2022 at 7:30am — No Comments

曾恕梅·西婆羅洲「華人公司」的組織與運作(14)(完结)

肆、結論

荷蘭東印度公司對於華人公司的從包容到殲滅地過程,是出於國際局勢的改變所

造成。英國和荷蘭兩國間的海外殖民競爭,在 1841 年因為英國人布落克進入北婆羅洲

沙勞越地區,而使荷蘭感受到嚴重的威脅,特別因為大港公司所在的打嘮鹿緊鄰沙勞

越的邊界,這表示如果大港公司傾向英國,荷蘭東印度公司即有可能失去更多的婆羅

洲土地。因此荷蘭必須鞏固大港公司所在地的主權,漸漸對大港公司的運作加以干涉,…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August 7, 2022 at 7:30am — No Comments

廖育正「幻化遊戲」與「懸置遊玩」 論洪席耶對布爾迪厄的批評(6)

個體的審美自主性究竟為何? 對洪席耶來說, 即一種「自由遊玩」。他區分了三種「體制」:(1)影像的倫理體制(ethical  regime  of  the images);(2)藝術的再現體制(representative  regime  of  art);(3)藝術的審美體制(aesthetic regime of art)。在「影像的倫理體制」裡,藝術的產物被視為「影像」,關注重點在於這些影像對社群和道德產生了哪些效用, 是否擁有教育公民的效果。這個體制以影像模擬的源頭及目的,來區辨富有教化意含的藝術,或者工藝技術性的表象模擬,這可以柏拉圖的想法為代表。至於「藝術的再現體制」,也可稱為「藝術的詩學體制」,來自於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對柏拉圖的批評。這是將藝術自「影像的倫理體制」訴諸的道德、宗教或社會標準中解放出來,重視技巧(technical skills),強調藝術的模仿(mimesis)與再現(represent);但其目標並非要簡單地重現事實,而是要求藝術的形式與表達手法,應吻合其主題, 與適當的類型和階級。而「藝術的審美體制」,…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August 7, 2022 at 7:00am — No Comments

陳仲義·現代詩接受的審美“離散”(9)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工具化重新擡頭,詩歌在許多時候變成聊天、寫信、留言板、記事、煲粥、罵人,便條、流水賬等日常便器。又一典型案例是余秀華《狗日的王法》,余秀華對中國流派詩歌網副主編王法不滿,衝動為滿口汙穢。“……裝腔作勢的王法,虛情假意的王法/不學無術,鼠目寸光,小肚雞腸/仗勢欺人/狗說,王法是他的同類是狗的恥辱”。即便王法有什麼不是,也不該人身攻訐、潑婦罵街。此事觸及到寫作與接受的倫理,上述文字對於受眾來說,其實也是一種不尊重與侮辱。如果是因為腦部問題,一時失控,賠禮道歉,尚可諒解。如果是在意識清醒情況下,堅持歇斯底里的宣泄,實在有違道德底線。這些年來,從下半身到垃圾派,詩歌塗滿雞巴、陰道色彩,動不動就是穢言粗語,詩歌淪為即插即用的刀槍,即點即燃的火藥,隨招隨到鞭笞,成為性欲、情欲、意淫、窺淫癖的載體和泄洪口,一副下作的工具化面目。…

Continue

Added by Copil on August 7, 2022 at 7:00am — No Comments

陸冠南〈深度多元文化經歷激發創造力〉(4)

當一個人走馬觀花地旅遊時(如「歐洲十國十日遊」),他很難深入了解文化之間的差異。反之,當一個人長時間在國外生活時,他則有更多的機會及動力來深度學習異國文化(cultural learning)、適應異國文化(cultural adaptation),其創造力才更有可能逐步提高。

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是只要出國深造就一定對創造力有益處。同在異國他鄉留學或工作的人,有些人的創造力有所提升,有些人的卻沒有改變。這是因為,有些人雖然身處異國他鄉,卻不願跨越本國文化的舒適區。無論生活、學習、工作,都願意與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老鄉」交往,沒有動力和決心去了解和適應異國文化。…

Continue

Added by 柚子帶點酸 on August 6, 2022 at 12:30pm — No Comments

曾恕梅·西婆羅洲「華人公司」的組織與運作(13)

西婆羅洲的蘭芳公司從上述資料中,沒有從事天地會秘密儀式活動。而大港公司因為與荷蘭政府一直採取對抗的態度,在公司戰爭之前就已遭到貿易封鎖。這封鎖源自於荷蘭對於華人公司政策的改變。主要的原因是 1841 年英國布落克一世佔領北婆羅洲。92 英國與荷蘭的東南亞殖民爭鬥,已經是正面交鋒的階段。婆羅洲內陸發現煤礦,伴隨著蒸氣船的運用,荷蘭意識到爭取內陸資源的重要性。因此對於華人公司的抗爭,…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August 6, 2022 at 12:01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