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yuu
  • Male
  • Indahpura, Johore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Suyuu's Friends

  • Sindumin
  • Covid-19 Narrative
  • 朋豐 婆鳳
  • Kolkata Bachcha
  • Jemaluang 三板頭·
  • Copil
  • Bir Tanem
  • Syota ElNido
  • Chiron人馬
  • 厚數據才厲害
  • baku
  • Taklamakan
  • ucun estutum
  • Qyzylorda
  • 吉爾吉斯

Gifts Received

Gift

Suyuu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Suyuu's Page

Latest Activity

Suyuu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媒体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媒體及資訊素養  數碼年代必備技能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加上疫情影響,資訊及通訊科技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對教育界亦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學習指南針2030》框架指出,傳媒素養(Media Literacy)是學生發展主動性(Student Agency)和變革能力(Transformative…"
Mar 22
Suyuu posted a blog post

也斯·與格拉斯遊新界(5)

格拉斯就明理得多,不會這樣發表教條式的指示。還有幾個問題,卻是中國聽眾提出的,其一是提議活用地方性的言語,例如要求香港作者開會研究如何混入粵語在文字中成為更生動的文字。有人認為香港文學社會性不夠;又一位女孩子發言,嘲諷地說:「如果我要讀香港的文學,又有甚麼書好看呢?」提出這幾個問題的,是中國人而不是外國人,更使人份外感到惋惜,覺得香港人對香港自己的東西知道得不夠,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隔膜和誤解也實在太大了。如果我是那幾位提問的聽眾,一定不敢如此理直氣壯。因為我知道五○年代以來,香港一直都有不同方式表現社會面貌的文學作品、一直都有人嘗試把粵語鍛鍊、而且即使香港文學充滿缺點,缺乏關心,沒有出版商出版,但前輩作者結集還是有的。說:「又有甚麼書好看?」未免太輕率了。指出在香港寫作的困難的作者,他們目的不在訴苦,而在指出實況,並無意逃避。香港的作者在不利的情況下,如果他們相信文字,還是會繼續創作的。對於香港作品,可以批評好壞,但如果根本不知道,還要嘲諷它,未免過份。香港人也應該更好好地正視自己所住的地方、周圍的人物、這兒所生長出來的事物了。過去的自卑、封閉、小器、排斥、推諉的風氣也應該改變了吧。希望…See More
Mar 22
Suyuu posted a blog post

也斯·與格拉斯遊新界(4)

五·香港汽車在新界的路上,駛上大帽山,駛下荃灣,向青山駛去。窗外是熟悉的風景,我曾在附近教書,有朋友住在不遠,我來過這裏散步和游泳。但要向一個外國人談到香港往往是困難的,我喜愛香港許多地方和人物,但也有許多事情並非我們願意看見它們變成那樣子。我們很難像其他國家的人那樣驕傲地介紹自己的名勝。另一方面也不能置身事外冷嘲熱諷。香港的處境如此微妙,一個偶然經過的外國人可以了解嗎?我懷疑。所以每次有遊客說香港美麗,我懷疑他們是否只是客氣;有人說香港可怕,我又不知道他們真能了解多少。經過文化的隔膜,語言的誤會,我們可以向一個外國人解釋這類複雜的心理嗎?往往我們寧願沉默了。但格拉斯不是一個普通的外國人,他是能了解事物的作者。一見面,他就告訴我香港有點像他的故鄉丹錫。丹錫在歷史上曾是波蘭和普魯士的屬地,後來開放為自由市,到了一九三九年,才劃入德國版圖。但戰後一九四五年開始則重歸波蘭,直至如今。所以在丹錫長大的格拉斯,絕對了解香港的處境。你看,他不是隨口稱讚香港美麗,不是像一些遊客那樣一邊挑剔一邊掩鼻走過,他在人群間行走,觀看,而他像在小說中所作的那樣:尋覓歷史的源頭,作為今日的參考,從並列比較中得出解…See More
Mar 21
Suyuu posted a blog post

也斯·與格拉斯遊新界(3)

他再對上一本小說《局部麻醉》直接寫兩代的衝突關係,以現代柏林為背景,寫一個激進學生想燒死自己的愛犬以抗議越戰;而他的一個老師,一直覺得這是自己最有才華的學生,希望勸服他用溫和的改進代替激烈的革命。兩代看法的不同,也是格拉斯自己面臨的問題。《局部麻醉》出版後,許多原來擁護他的青年批評他,極左派更攻擊他。格拉斯說:「他們要求的是神、是英雄,我寫的是人。」也許因為他們要求教條的答案,而他則提出疑問吧。孩子們的可愛是他們的生機,還未僵化的能力。所以格拉斯在《蝸牛的日記》裏向他的孩子們說:「我不相信那些宣稱為了人類的利益而要把香蕉拗直的人。」四·緩慢他喜歡的都是一些樸實基本的東西,例如燈芯絨(褐色上衣、深綠色褲子)、籐器(「我一直想買一個這樣的篋!你說它可以盛得起重物嗎?」)、木,煙草、扁豆、魚……不是浪費而奢侈的,亦不粗陋。平凡,但有口味。格拉斯樣子樸實,像一個農夫或者石匠(事實上,早年他當過石匠),他並不特別敏感。有時他低下頭,正在那兒捲煙,好像沒有留意別人說話,過了一會,經過另一處,他會說:「這就是那個把沙田弄得那麼糟糕的賽馬會?」你發覺原來他也聽到別人偶然說的話。他並不特別表示他在觀察,…See More
Mar 20
Suyuu posted a blog post

也斯·與格拉斯遊新界(2)

吃飯的時候,我們坐在深井小店露天的枱旁,在工人們之間,格拉斯看來悠然自得。他成功地運用筷子,夾了一塊燒鴨。他認為它們十分美味。他說他可以煮美味的菜,他拿手的菜是蒜茸羊腿、牛肚、扁豆、馬鈴薯湯、魚湯……。他說到近月與他的譯者開會,討論翻譯他新著的疑難,一連幾個星期,到了最後那一次,他自己下廚,煮了一頓美味的食物給譯者吃,因為開會那兒的伙食太糟了!而且,他說,要他們譯這麼一本老寫食物的書,光是譯沒得吃,太不公平呀。他是一個會想到別人的腸胃的人。他對一些政治教條存疑是因為它們引不起他的胃口。他不相信口頭上的宣傳,要用自己的舌頭分辨味道。他在羅馬尼亞旅行時,去到一所飯店中,那兒本有許多平民在吃飯,但因為官方款待他們,把人都趕走了,又額外鋪上桌布。這反而教他食不下咽。進食這樣簡單平常的事,不又正如他所說,見出了許多問題?三·孩子格拉斯喜歡孩子。在粉嶺,我們在樹間前行,他太太與旁邊一隊小學生招呼微笑。在我沒遇到他以前,從書本的印象所得,他是一位尖銳的社會批評家。他的作品充滿嘲諷。但格拉斯本人,卻善良而且為人著想。他一方面好像並不固執,隨便到那裏逛逛都可以,因為他的興趣實在是這麼廣泛,看甚麼都可以接…See More
Mar 17
Suyuu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媒体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陳明發〈數字人文&超級AI〉1960年代,日本工廠已經啟用Industraial Robots, 1970年代家用電腦面世,1980年代開始全球普及,1990年代中進入互聯網,2006年進入Web 2.0,新世紀進入多媒體上網,發展至今日的超級AI,Open AI的GPT 4.0近日也將面世了;谷歌的Bard與百度的「文心一言」。很期待看到數字人文的研究追得上去,這肯定能大開我對文創領域的眼界。"
Mar 16
Suyuu posted a blog post

也斯·與格拉斯遊新界(1)

一·手當格拉斯(GünterGrass)從人叢中走過來,他看來跟任何一個普通人沒有兩樣。他穿一件深褐色的燈芯絨上衣,個子壯碩而不高大,上唇留著鬍髭。是的,當我們看一個人,不是往往最先留意他的面貌和衣著?而這些東西,又卻告訴了我們那麼少。然後他伸出手來,他的握手堅定有力。那是一雙石匠和雕刻家的手,那也是寫出了六本小說和其他詩及戲劇作品的手。他的手並不過份柔軟、並不冒汗或退縮,他的手也不過份強硬、粗暴或侵略性。在路上,他的手用來捲煙,從膠袋中取出煙絲捲成紙煙,他吸了一根又一根,這是他的手藝。當他談話時,他的手用來具體顯示他所說的事物的大小和形狀。他的手沒有閒置,他的手沒有緊握拳頭舉起呼喊口號。他喜歡手造的事物,他希望看見農夫和工人,那些用手工作的人,跟他們談話。他買了一個籐篋。他不喜歡機器,他說自己不會駕車,不懂操作一具攝影機(他太太負責拍照)。他說沒興趣拍電影,因為機器太麻煩了。他說自己是個老派的人,只是寫小說。他的手用以創作和煮食。去年他剛寫完一本七百頁的小說。去年他五十歲生日時,煮了一頓供幾十人吃的大餐。他臨走那天,我剛好碰見他,他帶著一根木頭,說是帶回去給他女兒雕刻。他女兒喜歡木雕…See More
Mar 15
Suyuu posted a blog post

也斯·自娛的創作與評論─劉以鬯訪問記 (下)

他在上海讀大學時,已開始在柯靈編的《文匯報》副刊〈世紀風〉上投稿,抗日戰爭時他在重慶編《國民公報》與《掃蕩報》的副刊,他戰後在上海創辦「懷正文化社」,出版了熊佛西的《鐵花》,施蟄存的《待旦錄》、戴望舒譯波特萊爾的《惡之華掇英》、李健吾的《好事近》、趙景深的《西洋文學近貌》、徐訏的《風蕭蕭》、李輝英的《霧都》,還有姚雪垠的《雪垠創作集》等。他喜歡姚雪垠的作品,簽約出書後,特別招待姚雪垠在出版社的樓上居住,讓他安心寫作。他與姚雪垠還計劃創辦《小說雜誌》,後來戰火四起,這計劃流產了。籌集了的一部份稿件,他帶來香港,例如孫伏園的《魯迅先生的小說》、戴望舒譯《英國小說中的旅行》、蔣牧良的小說等。他於一九五一年進《星島日報》編《星島週報》時,將孫伏園的《魯迅先生的小說》發表在《星週》上,但是沒有引起甚麼反應。一九五一年應新加坡《益世報》之聘,擔任該報主筆。在南洋居住五年,回港後仍在報館工作。在五九、六○年間,他在《時報》主編的「淺水灣」,是一個很有份量的副刊。我們今日在圖書館翻閱過去的「淺水灣」,可以看到它的確譯介了許多當時的西洋文學和美術,而且鼓勵短篇小說和新詩創作,版面沒有固定,每日變化,配以…See More
Mar 14
Suyuu posted a blog post

也斯·自娛的創作與評論─劉以鬯訪問記 (上)

最先打電話給劉先生,為《大拇指》安排一個訪問的時候,他說:「不要訪問吧,大家聊聊天好了。」到了大家在「畫廊」的沙發上坐下來,只好放棄了「攝影機/錄音機」式的訪問,隨便聊天了。與劉先生談天,是很有趣味的,這大概是因為他的確具有小說家對一切事物的廣泛興趣,又有生動的方法把它敘述出來。有時在報館或宴會上遇見他,聽他敘述一件小事──比如談到一個字的讀音或是五四時代某位作家的一段軼事──即使平凡的一件事,由於他敏感的觀察和幽默,也變成一件生動的趣事了。這次在「畫廊」的談話,由於說明訪問在先,好似有了局限。但我想做這訪問的一個原因,是在七○年代我們對香港作者即使是劉先生的訪談仍不多,劉以鬯先生嚴肅的短篇仍未結集,所以想訪問及整理他在文學上的嘗試。牽涉的內容頗廣泛,回來後想憑記憶記錄成文,但總是覺得這樣寫不夠全面,對了解一個作者還不夠公允。拖了又拖,最後終於把稿趕出來了。不完全是印象記,不完全是訪問,是兩者的混合吧。六○年代香港的讀書界,許多人都讀過《酒徒》這本小說,這被人譽為「中國第一本意識流小說」的作品,引起不少討論,又帶來影響。想到要訪問《酒徒》的作者,我自然預備了一些關於小說技巧的問題,關於…See More
Mar 12
Suyuu posted a blog post

也斯·寫實與幻想的道路──青年戲劇比賽「創作劇」部份觀後(下)

〈世界末日的婚禮〉的劇本是這一趟比賽中寫得最好的,人物和情節都簡單,但寫得夠細膩,節奏明快、沒有冗場、細節的安排顯見用心,雖然寫的是假想的時空,但對白親切和幽默卻透露了劇作者的觀察力。〈試管三號〉則包括了幻想性劇作的優點和缺點,劇作者的想像力固然是天馬行空,但有時也不免失卻節制,作者的野心夠大,表現卻欠集中,如果能去蕪存菁,成果一定更佳。這三個劇中,以〈魔鬼使徒〉較差,這寓意性戲劇失敗的原因也跟一些寫實劇的失敗原因差不多,同是沒有好好地活用戲劇技巧,以致給人「談理論」的感覺。「幻想性」的戲劇亦是一條可行的路,但如果青年劇作者要走這條路,就得注意好好地把握幻想的戲劇效果,以靈活烘托欲表達的意義,這條路才可以走得更深。最後,剩下來的三個劇,〈戰曲〉、〈魅影〉與〈等〉我們歸之為一組,這三個劇相似的地方,就是既非此時此地的寫實,但也不是幻想,它們都可歸入某一種類型劇,如〈戰曲〉像三四十年代的戰爭劇、〈魅影〉像外國的偵探片、而〈等〉像電視的愛情劇。這一趟演出的這幾個劇,都有基本水準,但我們看來都覺得有點浪費。因為這幾個劇本,既不能像寫實劇那樣針對這時代的現實,也不能像幻想劇那樣用假借的方式來表達…See More
Mar 10
Suyuu posted a blog post

也斯·寫實與幻想的道路──青年戲劇比賽「創作劇」部份觀後(上)

在青年戲劇比賽中,看到十個創作劇,以演出先後為序,它們是深水埗青年中心的〈試管三號〉、曙曦劇藝社的〈咒〉、黃大仙社區服務中心話劇組的〈奧郎〉、壽山中學話劇組的〈醫者父母心〉、藝臻社的〈戰曲〉、香港青年業餘話劇社的〈魔鬼使徒〉、荃灣明愛中心戲劇組的〈魅影〉、伊利沙伯青年館話劇組的〈世界末日的婚禮〉、社會服務會戲劇組的〈面具〉、恆青劇藝中心的〈等〉。關於這趟比賽,成績已有評定,賽後亦有檢討,所以本文的目的,不在討論個別劇作的得失,而在全面地從這些劇看看香港青年戲劇創作上的一些問題,因為不管獲獎與否,這些劇反映了香港戲劇創作上的一些方向、一些可喜的收穫及一些值得細想的缺失,而這些地方,實在是較諸比賽的名次,更值得我們關心的。我們曉得,香港青年接受的是不完美的教育,既與中國傳統隔膜,又未能吸收西方文化的精粹。社會的風氣對文學藝術不提倡亦不關懷,青年只是憑藉自己的摸索,從零零碎碎接觸到的藝術作品(電影、戲劇或書本)獲得一點啟發,然後自己摸索嘗試起來。然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也開始了第一步。尤其近來戲劇比較盛行(由於劇團的增加、大會堂資助演出、戲劇比賽等的推廣),許多青年都採取戲劇作為表現自己…See More
Mar 8
Suyuu posted a blog post

朱竑/呂祖宜/錢俊〈文化經濟地理學:概念、理論和實踐〉(8)

在實踐層面,Polanyi提出,僅僅分析發達市場經濟體是不完整的,還需要關注在大多數世界中的本土經濟形式[128]。隨後,Gibson-Graham等人提出的「多元經濟」(diverse economies)視角[45-47]以及Lee的「日常經濟」(ordinary economies)視角[129]均反對將資本主義或更廣泛意義上的「經濟」概念整體化,強調經濟是一種本土實踐和因應情況而定的產物。文化經濟地理學視角是極具包容性的,它高度關注各種社會文化要素和情境化的互動及實踐在經濟過程中的展演及其社會—空間後果。因此,有利於對當代經濟生活的時空複雜性做出更深入細致的解剖,同時捕捉主流經濟形式以外本土經濟的可能性和多元性[130]。當今中國便是上述本土多元性的代表性場域。一方面,中國本身悠久的歷史文明孕育出了有別於西方的獨特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景觀,比如,He等人總結道,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企業受制度景觀,尤其是非正式制度的影響更為強烈,中國的經濟活動通常嵌入於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之中,被兩者共同形塑。…See More
Mar 7
Suyuu posted a blog post

朱竑/呂祖宜/錢俊〈文化經濟地理學:概念、理論和實踐〉(7)

在全球技術流動的背景下,技術的消費和使用與西方話語主導的現代性、社會進步甚至全球公民身份認同等符號和意義緊密相關[117],然而,技術也具有社會嵌入性(social…See More
Mar 6
Suyuu posted a blog post

朱竑/呂祖宜/錢俊〈文化經濟地理學:概念、理論和實踐〉(6)

生產地的社會文化被動態地融入和同化進經濟活動,反過來又被特定經濟活動所重塑。這種雙向關係能凝聚成一種路徑鎖定(lock-in),使雙方持續不斷地相互建構[4]。好萊塢電影行業的發展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一方面,電影制作從當地一系列的社會文化資產中汲取養分,包括城市街景、自然景觀、生活方式等,這些要素賦予電影產品以鮮明的外觀特色和獨特的精神聯系;另一方面,相關電影產品也再生產了有關好萊塢的嶄新的文化想像、像徵意義和流行時尚,它們隨即被重新吸納入本土的社會文化資產,成為下一輪電影制作的投入[96]。更進一步地說,經濟和文化在生產地的相互建構還有可能成為推動地方重建和區域再造的重要手段。近年來越來越多西方後工業城市的政府部門增大對文化產業規劃和建設的投入,將其與城市更新、地方復興等戰略結合起來,通過大力打造文化設施和創意場域,培育有關地方的文化想像,促進地方營銷,吸引投資和人才,最終轉化為地方經濟發展[103-104]。然而,經濟和文化在生產地的相互建構並非總起積極作用,還可能涉及社會不公的再生產。Zukin認為,通過文化營造經濟並不是如鏡像一般反映現實的過程,而是通過權力建構現實的過程,它涉及…See More
Mar 5
Suyuu posted a blog post

朱竑/呂祖宜/錢俊〈文化經濟地理學:概念、理論和實踐〉(5)

更高層級的社會結構(如種族、階級、性別、社會不公等)也會對經濟活動及其結果起到重要的建構作用[88]。Graham分析了主流社會對特定社會群體,尤其是少數族裔所持的道德偏見和文化想像對投資決策的影響[89]。具體來說,公眾對少數族裔企業的質疑、某些勞動市場的種族化偏向、對移民的技能的矮化以及否定,對特定族群的苛責,都可能引起資本「逃逸」到安全性和穩定性更高的城市。也有很多學者從女性主義經濟地理視角出發,探討性別關係和不公正如何形塑後福特制語境下的勞動力市場細分和日常工作場域。如McDowell的一系列研究就發現,女性氣質中的某些屬性迎合了特定行業的需求(比如關懷和照顧),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各種男子氣概形式與倫敦的銀行業和金融業相互建構;男子氣概的社會建構也有可能將年輕的非熟練男性排除在服務業之外[90-91]。「經濟」「勞動力市場」等傳統認知中中性的概念事實上已經性別化了。Collins以美國和墨西哥為案例地探討全球服裝行業的生產與營銷,他提出,服裝行業「是被本土和全球力量所建構的,同時也是被相關受雇者和工人們在分異的或共享的權力關係與意識形態框架之中所施展的」,性別技能、…See More
Mar 1
Suyuu posted a blog post

朱竑/呂祖宜/錢俊〈文化經濟地理學:概念、理論和實踐〉(4)

2.2 經濟實踐的「社會—空間根植性」文化經濟地理視角同時強調經濟活動和實踐的「社會—空間根植性」(socio-spatial embeddedness)[27],關注特定情境下經濟行動者之間的社會文化關係與社會互動[12]。在主流經濟地理學研究中,已有大量學者討論知識溢出、集體學習、風險資本活動等經濟實踐與行動者之間交易成本的降低,聯系與信任的建立,共享語言、慣習、規範和制度的形成,以及集群增長之間的聯系[57-59],也形成了一整套概念和術語體系,包括非交易相互依賴(untraded independencies)[60]、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61]、本地蜂鳴(local buzz)[62]、關係鄰近(relational proximity)[63]、組織鄰近(organizational proximity)[64]、關係互補(relational complementarities)[65]、行業氛圍(industrial atmosphere)[66]和創新環境(innovative…See More
Feb 28

Suyuu's Blog

也斯·與格拉斯遊新界(5)

Posted on March 17, 2023 at 10:30pm 0 Comments

格拉斯就明理得多,不會這樣發表教條式的指示。還有幾個問題,卻是中國聽眾提出的,其一是提議活用地方性的言語,例如要求香港作者開會研究如何混入粵語在文字中成為更生動的文字。有人認為香港文學社會性不夠;又一位女孩子發言,嘲諷地說:「如果我要讀香港的文學,又有甚麼書好看呢?」提出這幾個問題的,是中國人而不是外國人,更使人份外感到惋惜,覺得香港人對香港自己的東西知道得不夠,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隔膜和誤解也實在太大了。…

Continue

也斯·與格拉斯遊新界(4)

Posted on March 4, 2023 at 12:00am 0 Comments

五·香港

汽車在新界的路上,駛上大帽山,駛下荃灣,向青山駛去。窗外是熟悉的風景,我曾在附近教書,有朋友住在不遠,我來過這裏散步和游泳。但要向一個外國人談到香港往往是困難的,我喜愛香港許多地方和人物,但也有許多事情並非我們願意看見它們變成那樣子。我們很難像其他國家的人那樣驕傲地介紹自己的名勝。另一方面也不能置身事外冷嘲熱諷。香港的處境如此微妙,一個偶然經過的外國人可以了解嗎?我懷疑。所以每次有遊客說香港美麗,我懷疑他們是否只是客氣;有人說香港可怕,我又不知道他們真能了解多少。經過文化的隔膜,語言的誤會,我們可以向一個外國人解釋這類複雜的心理嗎?往往我們寧願沉默了。…

Continue

也斯·與格拉斯遊新界(3)

Posted on March 3, 2023 at 12:00am 0 Comments

他再對上一本小說《局部麻醉》直接寫兩代的衝突關係,以現代柏林為背景,寫一個激進學生想燒死自己的愛犬以抗議越戰;而他的一個老師,一直覺得這是自己最有才華的學生,希望勸服他用溫和的改進代替激烈的革命。兩代看法的不同,也是格拉斯自己面臨的問題。《局部麻醉》出版後,許多原來擁護他的青年批評他,極左派更攻擊他。格拉斯說:「他們要求的是神、是英雄,我寫的是人。」也許因為他們要求教條的答案,而他則提出疑問吧。孩子們的可愛是他們的生機,還未僵化的能力。所以格拉斯在《蝸牛的日記》裏向他的孩子們說:「我不相信那些宣稱為了人類的利益而要把香蕉拗直的人。」



四·緩慢…

Continue

也斯·與格拉斯遊新界(2)

Posted on March 2, 2023 at 12:00am 0 Comments

吃飯的時候,我們坐在深井小店露天的枱旁,在工人們之間,格拉斯看來悠然自得。他成功地運用筷子,夾了一塊燒鴨。他認為它們十分美味。他說他可以煮美味的菜,他拿手的菜是蒜茸羊腿、牛肚、扁豆、馬鈴薯湯、魚湯……。他說到近月與他的譯者開會,討論翻譯他新著的疑難,一連幾個星期,到了最後那一次,他自己下廚,煮了一頓美味的食物給譯者吃,因為開會那兒的伙食太糟了!而且,他說,要他們譯這麼一本老寫食物的書,光是譯沒得吃,太不公平呀。他是一個會想到別人的腸胃的人。他對一些政治教條存疑是因為它們引不起他的胃口。他不相信口頭上的宣傳,要用自己的舌頭分辨味道。他在羅馬尼亞旅行時,去到一所飯店中,那兒本有許多平民在吃飯,但因為官方款待他們,把人都趕走了,又額外鋪上桌布。這反而教他食不下咽。進食這樣簡單平常的事,不又正如他所說,見出了許多問題?



三·孩子…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