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672)

蕭硯歌〈黑格爾:什麼是詩?〉(8)

用中國古典詩學傳統語言來講,前一種即相當於“即景生情”,後一種即相當於“緣情佈景”。黑格爾把前一種稱為“即興詩”或“應景詩”,他說:

“詩的主體因素表現得更明顯的是詩人把某一件事作為實在的情境所提供的作詩的機緣,通過這件事來表現他自己。這就是所謂‘即興詩’或‘應景詩’。”

他認為大多數詩作品都可以用這個稱呼,這種詩的創作可以促進詩人深入到生活裏去,與現實生活交織在一起。這種詩當然還是表現主體的,只是把與詩人主體偶然契合的外在事件看成是一種“客觀機緣”,通過這件事來表現他自己。

他把後一種“緣情布景”類視為成熟詩人始能達到的境界,他說:…

Continue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August 12, 2022 at 10:59am — No Comments

房漢佳·砂拉越三馬拉漢省打馬庚鎮的多元文化客家社會(2)

華僑在西加里曼丹開采金礦獲得可喜成績的消息,不久傳到了國內,人們傳說,只要洗一雙草鞋,便可以得到半個金盾,這個消息後來也傳到羅芳伯的家鄉,對於想出洋幹一 番事業的羅芳伯來說,這個消息當然引起他的興趣,這從他所寫的「遊金山賦」一詩中 可看出他當時的心情:「蓋聞金山之勝地,時仰止之私衷。」(1)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羅芳伯(1738-1795)與上百名親戚和同鄉渡海航抵坤甸( Potianak)時,當地已經有十數家客家金礦公司在采礦,人數據估計有數萬名。在1823 年荷蘭人控製西婆羅洲之前,平均每年約有…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August 12, 2022 at 2:30am — No Comments

陸冠南〈深度多元文化經歷激發創造力〉(6)

文化動態建構論(dynamic constructivist approach)認為,文化經歷的認知是動態而非靜態的。如果一個人既有過跨文化戀愛經歷又有過本國文化戀愛經歷,哪一段經歷更「認知活躍」,哪一段經歷就會對這個人當下的言行舉止有更大的影響。在一項實驗中,我們招募了既有過跨文化戀愛經歷又有過本國文化戀愛經歷的成年人,並隨機讓一半的被試者仔細回想一段跨文化戀愛經歷,而讓另一半的被試者仔細回想一段本國文化的戀愛經歷。結果顯示,前者在當下所展現出來的創造力顯著高於後者:在五分鐘內,前者平均可以解出8.07道「遠距離聯想測驗(Remote Associates Test)」的題目,而後者只能解出6.56道題。…



Continue

Added by 柚子帶點酸 on August 12, 2022 at 2:30am — No Comments

洪任淵〈漢字,二零零零〉(組詩選三)

〈詞語擊落詞語〉



第一次命名的新月

——給女兒T·T



那麽多文字的

明月 壓低了我的星空

沒有一個

 …

Continue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August 12, 2022 at 2:00am — No Comments

梅爾的詩《客棧》

你能脫掉一枚古幣的

外衣  讓酒館裏的燈光

暗下來

吵雜聲是真正的饑餓

燈籠永遠只滿足自己

 

酒杯碰碎一根橫梁

這座客棧 是你

前世留下的記號…

Continue

Added by ili 河 on August 12, 2022 at 2:00am — No Comments

鄧曉芒:從詩向語言的突圍——讀《詩人何為》(6)

正是這種自覺的危機意識才使我們不得不返回到自然生命[12],但前提卻是:“敞開者本身必定已經以那種我們能夠使它獲得無庇護性的方式而使我們轉向它了”(第306頁,有改動)。里爾克自詡這種方式能夠使無庇護狀態“在最廣闊的範圍內”得到“肯定”,從而抵禦一切使我們封閉的“規律”;海德格爾卻指出這個“最廣闊的範圍”並不是真正的敞開者,而不過是“全部存在者”(自然、生命等等),因而它也不是真正的存在(雖然被誤認為“存在”)。在這里我們“經驗不到存在的任何本質”,哪怕他把存在命名為“敢冒一切險的冒險”。…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ugust 12, 2022 at 1:30am — No Comments

蔡天新譯·波契亞〈遺忘的聲音〉(82-90)

82.真理,當我們正在思索時,是說不出口的。

83.一個人過於誠實,沒有人願意和他做伴,我也不會。

84.我的愚蠢並不是由我而是由它自己掌管的。

85.世界之大容納不下一個傷口。

86.蜜汁釀成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

87.一個真誠的人幾乎是一個奇跡。

88.鮮血只能止於最後一滴。…

Continue

Added by Crna Gor on August 12, 2022 at 1:30am — No Comments

陸揚·論闡釋的四種模式(3)

最後,艾柯假定這一回收件人是一位熟通中世紀文本闡釋的批評家。有鑒於艾柯本人對中世紀美學和藝術情有獨鍾,且建樹豐厚,其博士論文《托馬斯·阿奎那的美學》堪稱中世紀美學的一部百科全書,這讓人懷疑他是不是夫子自道,或者,以身說法。艾柯說,這位擅長中世紀寓意解經的批評家,會假定瓶子里的信息,是出於一位詩人手筆,他會從字面上充滿詩意的私人代碼里,嗅出隱藏其後的第二層意義。如是「無花果」提喻「水果」,「水果」隱喻「正面的星體影響」,「正面的星體影響」又寓指「聖恩」。如此環環延伸下去,亦是無窮無盡。但是艾柯強調說,在這個中世紀闡釋模式的例子里,批評家雖然可以海闊天空大膽假設,但是他堅決相信,這許多形形色色、互相衝突的假設當中,究竟也會有某種可行的標準,而使某一些假設較之另一些假設更見情理。這當中無關信劄作者的意圖,但是必關涉著最初信息的歷史和文化語境。…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12, 2022 at 1:00am — No Comments

呂欣桐:文學·藝術·政治 ——賈克·洪席耶的民主美學體系(6)

這一被福樓拜詬病的「民主的胃口」卻是洪席耶所肯定的。他在艾瑪·包法利的民主病中發現了文學政治的內核。現代民主引發的歇斯底里症和興奮過度雖然有著危險的傾向,卻是推翻原有可感性分配的關鍵。在傳統君主制與天主教共同構成穩定的社會實體中,每個個體被秩序限定了視野,位於清晰的等級關係中,他們的幸福與夢想不會逾矩。當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和新興媒介先後到來,現代社會變成平等自由的個人所組成的混合體,人們被置於一種有目的或無目的的喧囂之中,所有的文字、圖像、希望都仿佛唾手可得,這正是純文學作家所懼怕的民主的等值。這一「新的民主幽靈」是「眾多欲望和希望的起義」,是「無數自由的社會原子的起義」22,它們從現代社會的毛孔中紛紛湧現,貪婪地享受著所有的客體。在藝術創造的平等中,可感性被重新分配,精神的快樂與物質的快樂可以一併被任何主體享受。這是文學民主的另一重內涵。…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August 11, 2022 at 11:30pm — No Comments

砂拉越客鄉:西連

西連從農村社會漸漸轉變成現代化市鎮,各領域迅速發展,激活西連未來潛能和商機。然而,面對迅速發展之際,也引發不少問題和挑戰。

西連中華商會會長賴招良在《星洲日報》西連社區親善訪問及交流活動上,特別提起西連商業及各領域面對的問題和事宜。



他說,2017年動工的西連省工業訓練中心有助培訓更多專業人才,因此,該計劃應加速進行。

西連從農村社會漸漸轉變成現代化市鎮。…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August 10, 2022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梅爾的詩《海綿的重量》

當你把年輕的理想抱在胸前

海綿的重量就是翅膀的重量

 

當愛的難捨難分

當事業的波浪及至胸前

當果樹一定要開花結果

海綿的重量就是飛翔的重量

 

當貝殼一定要上岸…

Continue

Added by ili 河 on August 10, 2022 at 11:13pm — No Comments

陸揚·論闡釋的四種模式(2)

威爾金斯講的這個故事顯示了文字確鑿無疑的符號功能。在艾柯看來,它在當代闡釋家中啟示其實各不相同。事實是今天批評家們大都反對威爾金斯的言必有所行的立場,認為文本一旦同作者和作者的意圖分離開來,同它當時的發生語境分離開來,便是漂浮在真空之中,而具有無限的闡釋潛質。是以沒有哪個文本擁有確鑿無疑的本原意義和終極意義。文本在它發生之初,它的本原意義和終極意義,就遺失不見了。

那麽,威爾金斯又會怎樣回答這些當代批評家?他的答復又能不能讓當代批評家信服呢?艾柯說,我們假定印第安奴隸的主人估計會如此修書:「親愛的朋友,我奴隸帶來的這個籃子里有…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10, 2022 at 11:00pm — No Comments

鄧曉芒:從詩向語言的突圍——讀《詩人何為》(5)

必須注意,上述荷爾德林的兩句詩中,詩人並沒有許諾“有救”(這是孫周興的翻譯,似不妥),而是說“生出(waechst) 拯救”。海德格爾解釋說,“也許任何不是從危險所在之處而來的其他的拯救都還無救”(第301頁);而由於這危險是與人的本質攸關的危險,即進入虛無或深淵的危險,所以這種拯救就是最大膽的冒險,因而也是最無把握的冒險。之所以無把握,是由於它沒有任何既定的存在者作為依據,而全憑作為絕對冒險的存在本身去“生出”。因此“人甚至有時大膽冒險更甚於‘生命本身’”,“比冒險更大膽冒險,比存在者的存在更加存在起來(seiender)。”…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ugust 10, 2022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房漢佳·砂拉越三馬拉漢省打馬庚鎮的多元文化客家社會(1)

編者按:臺灣苗栗縣政府在2003年12月13日至14日,舉辦一項《客家、族群、多元文化學術研討會》,本州教育界前輩房漢佳受邀參加,並發表了一篇題為《打馬庚鎮的多元文化客家社會》的論文。由於論文尚未在本州發表,值得一讀,今特刊在國際時報「風下」副刊以饗讀者。

一、引言

我選擇打馬庚鎮的客家社會作為一個多元文化客家社會的代表,因為它具有很獨特的歷史背景、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環境,這些條件,是其他地區客家社會所沒有的。

從1987年至1991年,我調職到打馬庚,出任當地一間政府中學的副校長。在此期間,我對打馬庚的多元民族和多元文化社會作過一番田野調查,寫了一篇關於打馬庚客家社會的歷史「砂拉越打馬庚華人社會之變遷」,發表於1988年12月第12期的《亞洲文化》。…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August 10, 2022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呂欣桐:文學·藝術·政治 ——賈克·洪席耶的民主美學體系(5)

與薩特不同,洪席耶在這種「語言的石化」中看到了不一樣的民主性。在薩特眼中,福樓拜是貴族階級的純文學旗手,他建造了一個詞語得到淨化的秘密花園,使得詞語擺脫參與政治辯論與社會鬥爭的工具性,服務於資產階級的虛無主義戰略,對抗散文語言的民主本質。洪席耶反對這一看法,他贊同多勒維利的評論,認為語言的石化不是反民主的攻擊武器,而是民主的製造商標。福樓拜的寫作中有一種對細節的癡迷與對行動和人物的人類意指的冷漠,這種觀察風格的絕對化,意味著任何秩序的解體和平等民主的文學程式。在「為藝術而藝術」的觀念中,隱含著福樓拜自己也未曾察覺的激進平均主義——這個程式不僅顛覆詩歌藝術的規則,而且還能顛覆世界秩序,顛覆生存方式、行動方式和說話方式之間的關係體系20。在無分美醜高低的藝術純粹性中,主題被拉平,對立被取消,藝術開始接受庶民階層的人物和情感,曾經作為王公貴族生活背景畫的農夫農婦、工人商販出現在文學的主舞臺,擁有了以他們的視點展開的內聚焦故事。…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August 10, 2022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兆良·秋玲:檢視砂拉越旅遊(3)

砂拉越旅遊為何打不响名堂?(上)



砂旅遊局不灰心的專注在這1、2年馬不停蹄往西馬主要城市包括檳城、吉隆坡、柔佛,甚至汶萊和新加坡等地作每年3次跑透透系列宣傳活動,此舉也是看準公務員享有周末公假之便,以及亞航廉價機票的優惠而大舉出擊。

但只從10名半島居民探查的反應,至少5人仍舊對一海之隔的砂拉越(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里)全馬最大的一州感到十分陌生,格蕾茜本身就多次面對著當自稱是來自古晉時,人家便會回應「噢,沙巴人」的尷尬局面。

 …

Continue

Added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10, 2022 at 11:41am — No Comments

廖育正「幻化遊戲」與「懸置遊玩」 論洪席耶對布爾迪厄的批評(9)

由上可知,“illusio” 即“illusion”,亦即拉丁文的“in-ludus”,可引申為主體「信入」(doxa)的幻化遊戲。上述引文的重點,在於推敲「幻化」一語的語意,進而說明個體心智與社會結構之間的嵌結,乃是「幻化」(近於

「認假為真」),因此遊戲才得以進行──這是就社會結構運作的層次去談。若再搭配前引之布爾迪厄說法「作家所必須完成的特殊工作就是既要對抗這些決定機制,也要借助這些決定機制將自己生產成創作者,也就是他自己這個創作的主體」來看,綜合而言,布爾迪厄其實並未忽視個體的自主性,他的立場不是社會決定論,也非環境決定論。藉著「幻化-遊戲感」的描述,布爾迪厄為社會學理論在個體自主性的問題上提供了解套的可能。換句話說,人文活動固然受到社會環境與所有習性、資本、場域所建構,但那不代表個體自主性會在其中全然泯滅。然而,…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August 10, 2022 at 11:30am — No Comments

兆良·秋玲:檢視砂拉越旅遊(2)

砂旅遊業陷發展瓶頸,犀鳥如何展翅高飛?(下)

於不被器重下,旅遊業還能是個爭氣的生財領域,每年為本州締造的經濟大餅動輒億計。



政府本身已推算出本州去年從旅遊業所撈取的外匯約96億令吉,今年旅遊年將更標青,預計可超越101億令吉。




作更長遠的推算,2008年時,旅遊經濟大餅將達到108億令吉,2009年114億令吉,而到了2010年則增加到121億令吉。




這一切只是紙上談兵的預測,能否達標乃是個未知數,不過,至少說明了此領域所帶來的收入年年增長的穩健走勢,前景無可限量。…


Continue

Added by 旅遊 庫 on August 10, 2022 at 11:28am — No Comments

克羅齊《維柯的哲學》第十章·天意 4

我們可以從一些維柯的引文中總結出這樣的結論,他有時候傾向於認為人意識到了他們自己的功利目的,但並沒有意識到道德目的。這將合乎邏輯地導致人們單憑功利主義原則來解釋社會生活,也會使人們認為道德相對於人類意志而言只是一個偶然事件,因此道德也不是真正的道德:它要麽是一個大概能把人類聚合在一起的外在的生長物,要麽是超世俗的神意的含糊難解的作品。功利主義尤其是蔓延在這個段落之中,維柯說,因為人類的墮落本性,自愛是人類的專利,自愛逼迫著他把私人利益作為主要指針,還逼迫著他為自己求得每一件有用的東西,卻不為同伴謀取一物,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激情以便能用正義來指導行動。…



Continue

Added by Uta no kabe on August 10, 2022 at 2:00am — No Comments

吳 彤·兩種「地方性知識」— 兼評吉爾茲和勞斯的觀點(1)

摘要 : 本文比較了以人類學和闡釋學為主的地方性知識概念與科學實踐哲學中的地方性知識概念的不同與聯系 , 指出兩者的關係和各自負載的深度 , 論證了地方性知識概念對於科學實踐哲學的作用和意義 , 指出了科學實踐哲學中的「地方性」知識是包括西方知識在內的所有知識的基本特性。研究了地方性知識與普遍性知識的關係 , 指出普遍性知識的理想特性。

由於原本屬於人類學領域的地方性知識一詞最近一再出現在興起中的科學實踐哲學里 , 人們也一再把這兩種地方性知識概念混同一談 , 因此 , 科學哲學研究領域的相關研究就有必要把吉爾茲的地方性知識概念與科學實踐哲學中的地方性知識概念做一比較。以搞清楚這兩種地方性知識的聯系與區別 , 說明科學實踐哲學中的地方性知識概念具有更為深刻的意義。

此外 , 更為要緊的是 , 對地方性知識概念和性質的追問和探索 , 對於普遍性知識形成了有力的挑戰 ,…

Continue

Added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10, 2022 at 1:0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