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光明的尾巴」是他們要我加的,我同意了。從25年前關注數碼時代的人文學開始(《數碼時代的人文研究》,《學術界》2000年第5期),我會不斷考慮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於人文學帶來的影響,包括正面的、負面的。今年2月份,我發表了《AI時代,文學如何教育》(《中華讀書報》2025年2月12日),談AI時代的文學教育乃至整個人文學術的困境和出路,甚至落實到具體的專業培養目標、教學方式、課堂設計、評價標準,等等。後面我說了一句話,今天稍微受過訓練的人,不用怎麼讀書,若需要寫作,一輸入要求,出來的文章就有八十分。學生們隨隨便便就能做到這一步,那是很可怕的事情。這篇文章發出來後,我們學校很重視,馬上轉發,不久又告訴我說,我們來開一個會,試著進行文理對話。文是我來做代表,理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原來的系主任,他專門做這方面的研究。我們兩個主要負責,後面有一些年輕人配合。

所有的人都明白,凡是文理對話,文科是很吃虧的,因為我們懂的他們多少懂一點,他們懂的我們基本上都不懂。我之所以大膽地參與這個對話,是想看看AI大熱的當下以及未來,人文學到底怎麼辦。後來這篇演講稿發出來了,就是《人文學者:怎樣與AI共舞》(《中華讀書報》2025年3月19日)。

我在裡面談了好多,最後有四個話題。

第一,接下來這十年,會是一個震蕩期,一開始各方意見分歧嚴重,說好說壞,不乏意氣之爭。經過溝通與對話,逐漸和解,然後車走車路、馬走馬道,一切重歸平靜。就好像一百年前引進索引技術,或者本世紀初接納數據庫一樣。

第二,我理解的「與AI共舞」,是在承認危機、適應變化的同時,堅守人文精神,保有人類的尊嚴與價值。

第三,可以積極「預流」,但也可以目不斜視,不一定非要跟AI對話,我反對AI來了以後,所有人都必須跟AI對話。反而在AI大火特火的當下,應該允許有人說「不」,讓整個社會認真傾聽「抵抗」的聲音。

第四,人文學中的語言學、邏輯學已經大量介入到AI的生產和製作裡面來了。接下來在河南大學開了「AI時代的人文教育」研討會,主要討論教育問題。我的想法是,所有學科都會震蕩、都受影響,但教育的問題最嚴重。

因而我要探討AI時代的教育,尤其是人文及社科的教育,面臨的困境以及可能的出路(《AI時代的教育理念與方法》,《新華每日電訊》2025年4月25日)。因為都是發表過的文章,我就不細說了。當初我擬了一個約稿函,發給我認識的、熟悉的,可能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朋友,主要在人文學界,尤其是文學研究。我說,世界史上每次特別重大的科技進步,都會伴隨一定的價值重組、社會動蕩,以及知識結構的變遷。

今天很多東西看不清楚,但這個思考與摸索的過程,是值得回味與保留的印記。所以就出了這麼一本書,2月份開始做,8月份完成,書名《AI時代的文學教育》(北京大學出版社,2025年)。這本書總共收了33篇文章,加上我自己的4篇,合起來是37篇文章。主要討論的是文學教育,邀稿對象老、中、青都有,但基本上局限於文學(古代文學、現代文學、比較文學、外國文學),還有一些是數字人文、歷史學方面的學者。

然後,今年8月份在上海圖書館做了一次推廣和討論。編輯成書時,我將所有文章分為四組,第一組談的是AI與人類命運,第二組談AI與詩文寫作,第三組關於AI與人文教育,最後一組是很具體的AI與課堂教學,兼及「道」與「技」,希望做到高低搭配,錯落有致。因為,今天的年輕學者,新學期上來就碰到這個問題——課該如何上、卷子怎麼改?很多學生借助AI寫作,你又不能判他全錯,因為並沒有明文規定不能夠用。到底哪些是允許的,哪些是不允許的,AI大展身手後,怎麼來處理這些問題?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