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迪勇 | 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2)

在中國,利用古物來研究歷史的做法於宋代開始走向成熟,並正式形成了一門古器物學,正如張光直所指出的: 「古器物學,作為傳統的歷史學的附加成分,形成於宋代。」宋代出現了不少著錄古器物的著作,當然, 「這些著錄的主要目的,不是建設一門作為歷史材料的獨立範疇的基於對古代遺物研究的新學問」,對它們的使用,必須與對文獻的使用結合起來, 「古代的器物名稱蘊藏著許多重要的信息,對它們的任何研究都必須與古代的文獻結合起來。」「不過,宋代考古學家也試圖做一些別的方面的工作,而不是僅僅協助歷史學家。」在西方,第一個歷史專業於1759年在德國哥廷根大學誕生。其首任歷史學教授約翰·克里斯托夫·加特雷爾便大力提倡當時仍被視為歷史輔助學科的紋章學(her-aldry)、錢幣學(numismatics)、地理學等, 「因為他深信,要將歷史轉化為一門獨立的研究領域,就不可缺少這些相關的圖像學科」。溫克爾曼在撰寫《古代藝術史》時,就多次用到各種古代的器物。「我所引證的那些圖畫和雕塑,以及雕刻的寶石和古幣,我都親眼見過,經常看到,而且能夠研究; 但是,為了幫助讀者形成清晰的概念,除這些之外,只要它們的雕版畫還看得過去,我也從書籍中引用寶石和古幣。」為了能親眼看到並研究各種古物,溫克爾曼經常去羅馬,他甚至認為: 「除去在羅馬,要詳盡地撰寫古代藝術和未知的古代藝術品的情況是十分困難的,甚至幾乎是不可能的。要達到這一目的,甚至在那里住上兩年都不夠… … 」 

在歷史寫作中,古物、廢墟和圖像之類的東西往往很容易引發史學家的歷史意識,進而成為他們進行歷史敘事的空間性觸發物; 或者說,這些物件因其特殊的秉性而給史學家的歷史敘事行為提供了動機。

 

一般而言,無論是文學創作還是歷史寫作,都需要某種打動內心的東西來提供寫作的動機。文學的虛構特性決定了文學敘事的動機幾乎可由社會人生中的一切人、事、物所觸發。歷史則是一種紀實性的敘事形式,它承載的是往事,復活的是記憶,它面對的材料要麽是記載過去事跡的文獻,要麽就是過去直接遺留下來的實物。歷史的特性決定了歷史敘事的動機只能由「過去」的東西所觸發。由時間性媒介———文字所寫成的各類反映過去時代的文獻,固然可以激起史學家探究往昔的興趣,進而觸發他們歷史敘事的動機,但不可否認的是:由於直接訴諸視覺的空間性存在物有具象、鮮活的特點,其觸發史學家敘事動機的效果往往來得比文獻強烈。關於這種情況的內在心理動因,麥里克·加蘇邦有一個很好的解釋: 「古文物研究者只要看到古玩就會為之著迷,倒不是喜歡它基本的造型或是材質(盡管古玩的這兩方面常常是出類拔萃的),而是因為這些古代幸存下來的證據在他們腦中形象地再現了久遠的歷史,往昔歲月仿佛這古玩一般重現於眼前。」阿蘭·施納普認為: 「麥里克·加蘇邦的這段關於古文物研究者的好奇心的清晰描述似乎很有普遍性,因為它揭示了在古文物研究者的態度和方法中包含某種特定的方式,即通過對眼前物品的觀察而令歷史的場景復活。

 

廢墟(ereipion)是過去的痕跡、往昔的印記,所以往往容易引發思古之幽情,並激起歷史敘事的沖動。「ereipion(復數形式為ereipia)這個詞來源於一個意思為`跌倒、擊倒'的動詞, 就像ruo這個動詞構成的拉丁文中的ruina一詞一樣:它意味著廢墟,意味著古老建築殘留的痕跡。這些ereipia不是詩人或多愁善感的靈魂們遐想沈思的對象,而是往昔歲月的印記,是像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那樣充滿好奇心的人可以闡釋的印記。」在那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城市里,到處都是墓碑、廢墟和古建築,它們滋養著人類的歷史意識,把目睹者的感覺和思緒帶向往昔。羅蘭·莫蒂埃說得好: 「廢墟具有紀念物和提示品的價值; 它是一個記號,一個指針,它使得生命可以暫時忘卻歷史的不可逆轉性,任隨著時間的洪流漂浮。」正是在這種時間的漂流中,歷史女神已悄悄地張開了飛翔的翅膀。(搜狐 2017-06-11 )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